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虞美人的教学反思篇一
《虞美人》是李煜的名篇,篇幅虽小,却内涵丰富。这是李煜亡国后的作品,词风哀婉、缠绵,抒情大胆直露。作为一个君主,李煜是不称职的,但作为一个词人,他无疑是成功的。李煜不仅是一个优秀的词作家,还是一名修养极高的艺术家。李煜的词虽然不具有深广的社会意义,但是因为他敢于真诚、大胆地抒发内心的愁苦和哀痛,在艺术上往往能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所以他的词仍然不失为精品。
学习《虞美人》重在体会词中流露的凄婉、哀怨、忧伤的情绪,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巧妙地将抽象的愁苦化为具体形象的事物的抒情方法。同时在学习过程中重在诵读,用各种诵读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而理解词的艺术魅力。我结合这首词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设计这课的教学。本节课的优点是:
一、故事导入,进入情境,并巧设悬念,让学生很想了解这首词。公元975年,宋兵攻入金陵,南唐后主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虽被封为违命侯,实际上犹如囚徒一般。987年的七月七日,是李煜的生日,他作了一首词,命乐伎在寓所演唱,太宗得知后极为震怒,赐牵机药将他毒死。这首词就成了李煜的绝命词,这就是《虞美人》。一首普通的词何以引起宋太宗的勃然大怒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赏析《虞美人》,从中寻找答案。
二、注重诵读,以读代讲,学生可以对词的'音韵、内容有较深理解。我先让学生读,然后进行指导。让学生找出韵脚,做好标记;还让他们注意把握全词的感情基调,读出凄婉哀怨的基调。然后我示范朗读,学生觉得这样读很好。接下来,我请个别同学读,大家评比,再齐读,他们越读越有味,渐渐入了境。这时候是进入词境进行赏析的最好时机。
三、赏析时,我先引导学生抓住这首词感情的落脚点,即“愁”,然后让学生思考;李煜有何愁,他是如何表达这些愁的。这样就巧妙地进入对艺术手法的赏析。最后鉴赏词的最后一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学生很容易理解,这是比喻夸张修辞手法,使抽象的愁情变得具体可感,形象生动。这堂课的效果还不错,学生有学习兴趣,感受到诗词的艺术魅力,这对他们以后的学习有帮助。我的教学目标完成得也不错。
当然,这堂课还有一些不足之处:首先,鉴赏时为了抓紧时间,学生思考不够充分,我讲得多。其次,提了第一个问题“李煜的愁有哪些”之后,直接让学生思考,没有结合文本,通过分析词句来总结出愁的内容,这样不实在,脱离文本,学生就不能很好地体会李煜的亡国之痛、往事之哀和思家之苦等种种愁思。
虞美人的教学反思篇二
上完这节课,让我想起了一句诗: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对课文的设计会有很多种思路,不能好高骛远的提出很多教学目标,只要把握其中一点进行深刻挖掘就好,踏实的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同时,指导教师在批评我的同时,也对我个人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短暂的沮丧之后,我很快调整自己,结合自己的教案和郭老师提出的意见,认真回顾了这趟不成功的试教课。
1.个人感觉这个班上课一直以来学生就是比较沉闷,是长期的学习习惯导致,所以活跃性不高也是正常的,但学生还是比较给面子,所以老师提出来的问题能够很认真的思考回答,也基本能回答出关键地方,通过学生的表现说明整节课大的思路没有错。
2.课堂应变性还不够,学生读完诗歌后没给以及时点评,所以本想以读来带动学生的目标没落实。
3.对于主题的探究还停留在文本层面,没能深入进行,引导不够到位,主题探究单一性。
4.对于学生如何用自己的经验来理解诗歌从而产生共鸣这一环节,没有做好引导,学生打不开思路。
5.环节衔接不够紧密,导致浪费了一点课堂时间,有效性不够,也没有完全体现新课改精神。
我决定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完整的设计一篇教案,保留前一个教案的优点,扩充一些新的内容,让自己的课堂有一点深度。
虞美人的教学反思篇三
我认为自己的这节课以下几点做得较好:
《虞美人》是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自主赏析的篇目,重在通过有感情地诵读和鉴赏来感受李煜词的艺术魅力和价值。所以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我把“诵读诗歌,体会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动人的音乐美”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实现这一目标。“分析鉴赏诗歌”是本节课的难点,我主要通过启发诱导、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来突破。
李煜被誉为“词中之帝”,其词开一代词风,他的作品深深地烙上个人生活情感的印记,在理解李煜词的内容和主旨时尤其需做到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才能深切感受其中所包孕的意蕴美和情感美。所以我专门安排了“知人论世”这一环节进行强调,并创作了话剧剧本让学生表演。两个学生的成功表演不仅使全体学生能够很好地体会词作抒发的情感,而且让他们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从而成为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在媒体的运用上,我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积极作用,播放动漫歌曲和视频朗读《虞美人》,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词的意境美和音乐美。课件制作精美,有效辅助教学目标的达成。
不足之处是展示交流时忽略了部分基础较薄弱的学生。今后仍需努力改进。
虞美人的教学反思篇四
上完《虞美人》,我发现了自己这段时间以来工作中存不恰当以及认识上的不足,我有了很多的新的收获和体会。本节课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理解作者写“愁”所使用的艺术手法。
1、反复诵读,体会“因声求气
2、分小组讨论,深入探究词人的思想情感。
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和审美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本词写“愁”的艺术手法。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成功之处:
一、在课堂上一定要创设情境,播放《虞美人》这首歌曲,在播放这首歌曲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十分集中,歌曲结束之后,我听到了一些学生的叹息声,我想这种叹息声为了李煜发出来的吧!课后,还有一个学生告诉我说,听完这首歌,他就已经能背诵全词了,可见情境的创设不但能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还能让他们更快更好地接受知识。
二、在《虞美人》这堂课上,学生十分投入,他们的表现比平时好了很多,如果说每一堂课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如此地精心设计,学生自然会很愿意接受知识,而且也会接受得很快,所以应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采取各种新颖的方法,使他们乐于学习。
三、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因声求气
不足之处:
在课堂上,我提出一个可能学生凭借思考完全能解决的问题后,急于给学生讲解,甚至还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打断学生,这样就致使学生思考不深入不彻底,时间长了,就会使学生懒得思考甚至不去思考,变得完全依靠老师。所以在以后课堂上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养成思考的好习惯。
虞美人的教学反思篇五
选择《虞美人》作为本次公开课的初衷是,它李煜的名篇,篇幅虽小,却内涵丰富。这是李煜亡国后的作品,词风哀婉、缠绵,抒情大胆直露。作为一个君主,李煜是不称职的,但作为一个词人,他无疑是成功的。李煜不仅是一个优秀的词作家,还是一名修养极高的艺术家。李煜的词虽然不具有深广的社会意义,但是因为他敢于真诚、大胆地抒发内心的愁苦和哀痛,在艺术上往往能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所以他的词仍然不失为精品。学习《虞美人》重在体会词中流露的凄婉、哀怨、忧伤的情绪,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巧妙地将抽象的愁苦化为具体形象的事物的抒情方法。同时在学习过程中重在诵读,用各种诵读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而理解词的艺术魅力。我结合这首词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设计这课的教学。
公开课结束后,在本组教师以及各教研组长的评课中,我对这节课做了以下总结。
先来说一说设计这节课呈现出的优点。
一、以“愁”导入,把“愁”贯穿始终,让学生反复体会并比较。
二、各环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由为何愁引出世代背景,公元975年,宋兵攻入金陵,南唐后主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虽被封为违命侯,实际上犹如囚徒一般。987年的七月七日,是李煜的生日,他作了一首词,命乐伎在寓所演唱,太宗得知后极为震怒,赐牵机药将他毒死。这首词就成了李煜的绝命词,这就是《虞美人》。然后引出为何此词会招来杀身之祸,进而带领学生进入文本,并用反复读去体味。接着学生讨论李煜是如何表达愁的,进而引出意象的分析,通过对意象的分析使学生更加深入体会李煜愁的情感。正是如此,李煜才吟出了千古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学生再次品味名句,并启发学生从修辞等方面深入思考。最后进行课堂拓展,引入项羽,契合《虞美人》词牌名的由来,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同为末路王侯,为何两人的作品风格有如此大的差异。并由此为小结,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从而结束本课。
三、师生配合默契,课堂积极活跃,学生能流畅的表达自己的思维想法。
但是本节课依然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对于学生回答“借景抒情”,没有很好的引导,没有很好的将之与意象的关系进行链接。
二、提问方式有些单一,只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有待发挥,另外,提问时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个别活跃学生有重复提问。
三、对于导学案的使用方面不是很娴熟,没有很好的处理导学案和课件的关系,导致导学案有些被架空。
四、读的不够充分,要给课堂瘦身,把读多多融入,反复读,一品一读。
五、讨论方面,没有给学生要求讨论的时间加以限定,如果限定,效果会更好。
六、课堂结束部分,可以放配乐演唱,这样课堂才会余味无穷。
总之这节公开课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特别是课改后,对于导学案的使用,是我需要重点改进的地方。相信在以后的教学生活中,我会逐步完善对导学案的使用,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
虞美人的教学反思篇六
一、目标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三、教学难点: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四、教学准备: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穷人》,齐读课文
2、 回忆一下,课文中的穷人指的是谁?板书:桑娜 渔夫 西蒙
3、 学习了课文的1——7自然段,这三位穷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板书:勤劳、坚强
二、 自学探究,小组合作交流
1)用较快的速度朗读课文8——11自然段。思考:
桑娜还具有什么品质?
2) 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的?把有感受的句子划下来,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想法。
3) 小组成员互相交流
三、 汇报交流:
(一) 体会桑娜品质
师:通过刚才学习,桑娜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学生读课文语句并谈体会
生:桑娜很善良(板书:善良)
她看到西蒙死了,就伸出援助之手,把孩子抱回家
生:桑娜是一个热心肠的人。
师:你从哪句体会到的。
师:体会得真好。
同学们,“非这样做不可”什么意思?为什么非这样做不可?
生:不这样做,孩子会冻死,会饿死;
生:不这样做,桑娜觉得对不住自己的良心,对不起西蒙
……
师:就是因为桑娜的善良,她才会毫不犹豫地把死去的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
谁愿意把这样句话读给大家听听,体现出桑娜的善良
学生练读,试读,齐读
师:在抱孩子的时候,桑娜是不假思索的,把孩子抱回家后,她想了什么呢?
“她忐忑不安的想……也好。”
师:这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文中大量使用的标点符号是——
生:省略号
师:省略号的的连续使用,表明了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时断时续
同学们,你们小声把这段话读一读,思考:课文写了桑娜哪些心理活动?
(生:紧张、激动、担忧、害怕、坚定……)
师:这么复杂的心理活动,谁能通过读体现出来?
一生读:(指导读,提醒学生注意省略号)
学生齐读
尽管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收养孤儿的决心有没有改变?从哪句话体会出来的?
师: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
生:善良:为了收养孩子,挨打挨骂桑娜也不在乎
生:善良:只要丈夫同意收两个孩子,自己受点皮肉之苦也没什么)
师:说得好。桑娜(板书: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多么善良的桑娜。
(二)归纳学习方法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学习8——11,我们认识了桑娜的善良,我们是怎么体会到的?
学习办法:1、读课文2、划句子3、找重点词
(三)提出学习问题
师:渔夫又有什么别的品质呢?我们就用体会桑娜品质的学习方法来体会渔夫的品质。
1、 用较快的速度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至课文结尾处。思考:
渔夫还具有什么品质?
2、 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的?把有感受的句子划下来,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想法
3、 小组成员互相交流
(四)体会渔夫品质
师:桑娜的丈夫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渔夫很善良
师: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
这些渔夫想到了没有?从哪句话体会到的?
生:……
( 哦,我们,我们总能……的)
“熬”这个字如果能替换,你想用哪个字?
哪个最好?好在哪里呢?同学们想一想:什么样的日子用“熬”来过?生:苦日子)
师:也就是说,
渔夫为了————,做好了————的准备)
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
生:……
四、 主题的升华
(课件九)
师:数学题中 5+2=7在这篇课文中,你用语文方式算一算:五加二又等于什么?
生:……
师:是啊,他们是那样的勤劳、善良、坚强。学到这,你心中有什么疑问?
生:他们这样勤劳、善良,为什么会成为穷人呢?
师:问得好!为什么这样的人会成为穷人呢?(回忆一下,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写作背景的资料)
就是因为沙皇的专制统治,使得勤劳、善良的他们成为穷人。尽管他们生活上是那样的贫穷,但精神上却是那样的富有!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你看,桑娜拉开了帐子,夫妇二人看到的是,自己的五个孩子和西蒙的两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声中安静地甜甜地睡着。此时无声胜有声,两颗美好的心灵进行着碰撞。桑娜和渔夫会说些什么呢?他们是怎样抚养七个孩子的?他们又会遇到哪些困难?……请你们放飞想象的翅膀,尽情创造吧!
小练笔提示:
续写时,要把握住故事情节的主线,把握人物性格的特点。学习所学的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等写作方法,展开想象,续写穷人。
教学反思:
《穷人》是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名家名作。课文篇幅长,写作背景年代久远,学生理解感悟很有难度。针对于此,我做了精心的准备,精研深挖教材,也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熟读课文,分散难点。
成功之处:
1、 精心设计问题,把握重难点,提高教学实效性。
桑娜的心理活动描写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在学生自学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想省略号省略了哪些内容,当时的神态,动作等,更带领学生边读边感悟当时的心情。在细细的揣摩之下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
对于渔夫的语言,重点体会“熬”字,帮助学生结合全文内容去体会渔夫一家的高尚在于他们是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刻,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
2、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如何让孩子从课文的学习中学会写作,一直是我在语文教学中思考的问题。课文的结尾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我趁热打铁,给了学生明确细致的续写要求与提示:续写时要把握故事情节的主线,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无论最后发展成什么样子,主线不能变,人物的思想品质不能发生本质的变化。孩子的命运会怎么样呢?桑娜与渔夫又会带领孩子怎样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放手创造。从作品来看,这次续写也是成功的。
不足之处:
“读”是学生与文本间实现心灵对话与沟通的最有力桥梁。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让学生充分的品读、感悟。在这节课中,我虽进行了很多各种形式的读的训练,但有些地方读的还是不充分、不畅快。如后来桑娜和渔夫的对话,应该让更多的学生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不应该看时间不够而一带而过,重点之处朗读到位,是必须要做到的。在备课时还要把时间再细致的规划好。
虞美人的教学反思篇七
昨天在高二(17)班上了《虞美人》,先是例行的课前5分钟朗读背诵,再是作者的“知人论世”,明确词的性质“亡命词”,更加入自己新近的理解“悔恨词”。
接下来朗读,再探究分析课后习题:
1、春花秋月为美景,作者为何追问何时了;
2、愁似一江春水抒发了词人什么情感,好在哪里?第一个问题,提示结合知人论世后,学生回答比较好,明确亡国之君,屈辱生活的延续,见景生情,反衬。第二个问题,学生在前面基础上,很好地说出亡国、无家、思乡、回忆美女、渴望自由等景况情感;而好在哪里,则又需要提示了,比喻的化抽象为具体,而后能回答这一江春水的特点:水势大、汹涌,无尽头、不停止等。
再探究一个问题是“应犹在,朱颜改”,提炼出物和人的概念,认识到了对比,再提示前面杜甫的“卧龙跃马终黄土”之宇宙永恒、人生无常,而体会到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和杜甫诗句的异曲同工之妙。
探究了三个问题,文章的赏析就基本结束了。这样显得洒脱,重点突出。
在探究问题把握情感基础上,听了示范朗读,再跟读了一遍,以达到吟咏诗韵的目的效果。只是当时没有发现找出歌曲,有些遗憾。
结果还有足够的时间,展示了网络上尤力填词的《公款吃喝何时了?》,让学生做填词作业。这里的一个遗憾是,没有鼓励当场讨论,老师指导,只是默认为了课后式的作业。结果是晚自习来收作业批改时发现,学生们对词的了解还很不够,少数甚至字数都对不到,押韵也不如人意,更不论平仄的韵律了。本来的期待落空了。不过,学生们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我内心情感的激情是跃然纸上,个别同学的个别句子还是比较顺溜的。
批改作业后当堂发下午,并反馈了情况,有学生提出让我填一首。我想也是要自己示范一下,余下几分钟就动起笔来:
贪官污吏何时了?土地有多少。城头昨日又工程,百姓不堪回首住房中。镰刀斧头应犹在,只是精神改。问君能有几多愁?但见华夏房奴把钱筹。
感觉内容是好,押韵也还行,可整体韵律不如人意。回到家,拿来纸笔,又改成了两首:
贪官污吏何时倒?田地剩多少。城头昨夜又工程,草民不堪回首住房中。镰刀斧头应犹在,多半是无赖。问君能有几多愁?但见一批房奴把钱筹。
贪官污吏何时扫?百姓团结早。城头昨夜又刮风,齐心上阵挡在路途中。镰刀斧头不应再,泼皮加无赖。问君要扛几支枪?敢叫一屋秃头人心慌。
今早起来,再改:
贪官污吏何时扫?百姓团结早。城头昨夜又刮风,齐心上阵挡在路途中。镰刀斧头不应再,流氓加无赖。问君能扛几支枪?敢叫一屋秃头命难长。
虞美人的教学反思篇八
《巨人的花园》是英国著名的`童话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通俗易懂,语言优美生动,道理令人深思,学生读起来比较喜欢。针对这样的童话,我在教学的时候主要是从优美的课文语言和扣住鲜明的对比去引导学生读懂这一篇童话。
这篇童话语言优美,读起来始终让人至身于一种美妙的境界中,读着文字学生就会想像着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在读的过程中,我始终努力地去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比如: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这是一组非常美丽的描写四季的词语,而且词语的运用上面很整齐,在教学这一句话的时候,我先是让学生自己读一读,你能读懂些什么?学生通过朗读,读出了四季的美丽,读出了每个季节的特点,读出了语言的美丽。然后在学生感悟得非常充分的情况下面,再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想像,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讲到了春天里面鲜花很多,可能有桃花,还带着点阵阵的清香,还讲到冬天到处都是白色的,成了一个白色的世界,还讲到了秋天的时候果园时的果子传来的阵阵的香味,孩子们可以一边吃着果子,一边玩耍。在孩子的口中,他们描绘了一副美丽的世界。可以说通过读和说,学生感受到了文字的美,感受到了文本的魅力。
课文中一个非常明显的写作方法就是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把花园的截然不同的两个景色进行对比,把巨人的前后的变化记录下来。在进行朗读的时候,我先是让学生去找一找巨人的言行的句子,读一读你有什么感受。学生找到了三个地方,通过朗读,他们最明显地感受到了一点:巨人是非常无礼的,巨人不喜欢小孩子,巨人很自私的。重点扣住了巨人说的三句话中的一个共性的话:都给我滚出去!学生通过反复地朗读,知道了巨人的无礼,知道了他的自私。然后顺势引导学生去读一读此时的花园是什么样的,扣住了一些重点的词语,读出了此时的花园是寒冷的,巨人的内心的孤独等。学完了前面的部分,再让学生找一找描写巨人的句子,学生就找到了最后的几个自然段,他们知道了此时的巨人是非常幸福的,通过一些字词的朗读与感悟,学生又感受到了巨人的非常幸福的。然后就通过前后的对比,提出了一个问题:巨人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的?然后学生就到了课文中的一个戏剧性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一个角色:小男孩的出现,并且巨人明白的话,在课的最后揭示道理。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中心句,多元的感悟之后从这篇文章中得到了很多的启示。
一节课上下来,自己当然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1 、字词的落实上面还需要进一步地加强,有些字词的感悟,比如裹着、瑟瑟发抖等词语还要再稍微挖得深一点2 、朗读的时间还可以再充分一点,作为这样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来说,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朗读,让他们能够在朗读和表达上面有更多的发挥的空间。
虞美人的教学反思篇九
我把教学定位放在引导学生体会作品“赞扬了主人公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善良品质”这一目标上。语言大师托尔斯泰把桑娜心里活动刻画得非常生动,只要启发学生自己去细读课文描述桑娜一家的生活与西蒙之死,学生就能感悟其中蕴涵的意思,完全能领悟的。首先让同学们说说预习后,你有什么感受。大家发言踊跃,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学生会指出相应的段落,在进行教学。
学习第一段。我抓住本段的中心词“温暖而舒适”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中体会主人公桑娜的勤劳能干。用对比的方法,体会穷人悲惨的生活。
第二段篇幅较长,但内容容易理解。所以我让学生继续自由朗读,了解故事发展。先抓住本段的重点句,让学生从这朴实的语句中深入领会桑娜那颗善良的心;再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法找出对桑娜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并着重理解桑娜抱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情。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感悟。说说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最能突出桑娜美好的心灵,从而使其明白此时桑娜复杂、矛盾、忧虑不安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写作方法,了解心理活动的概念。
(1)有情境,即发生了什么事之后,产生了想法.
(2)有想法。
想法复杂,又这样想,又那样想;最后拿定了主意。
(3)写真实的生活,有真情实感。
什么是心理活动描写呢?心理活动描写就是把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通过文字描绘出来。
第三段集中表现了渔夫夫妇俩的善良。但从中也流露出一种无奈,一种悲哀。为了帮助学生感受到这样的感情,我抓住重点词、对话、表情、动作的描写,让学生自行品味。结尾一行,我主要让学生体会这精彩的瞬间,主人公那美好善良的心灵在不谋而合之时迸射出的灿烂光芒!体会这样写言已尽,而意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