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成功与不足之处篇一
《爬山虎的脚》是叶圣陶的一篇文章。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孩子们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读过几遍课文,我发现课文写爬山虎的叶子和爬山虎的“脚”那两自然段写得特别具体详细,可以作为孩子们仿写的范文。于是我决定重点带着孩子们研读作者写爬山虎的叶和“脚”的片段,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在教学爬山虎的脚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分组自学,并拿出笔画一画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孩子们的讨论声很热烈,我到孩子们中间转了几圈,发现几乎全班同学都无法下笔,而且多多数孩子重在“画”,根本不知道要从书中寻找答案。这样的教学是没有教学效果的。因此我迅速调整了教学,而是让孩子们朗读这个片段,然后让孩子们拿出笔圈出文中表示爬山虎如何爬的动作的词,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爬山虎是如何爬的。此时,孩子们的学习目的明确了,也没有了什么障碍。孩子们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了。集体交流的时候,有半数的孩子已经能用自己的话描述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
一,孩子们读书的时候仍然不够大胆,没有兴趣,更谈不上什么声情并茂。多给孩子们朗
读的时间,让孩子们能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绝对不能放松。
二,孩子们根本没有合作意识,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给孩子们创设协作学习条件和氛围,让孩子们具备协作意识,学会合作。
三,课时效率低下。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摸情孩子们的学情,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确实提高课时效率。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成功与不足之处篇二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趣味谜语、亲切谈话、课题质疑的形式激发他们探究渴望能的欲 望。请小老师带读生字,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学习,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还语文课堂以朗朗的读书声
阅读教学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课始,学生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理清了课文脉络。接着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后,配乐和画美读,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三、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
本教学比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如果课件出示过早,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容易代替学生的思维,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学适宜时机运用多媒体,提高了教学效率。
1、再现美景,激发情感。在学生充分通过语言文字品味爬山虎叶子的美丽之后,为了进一步激发情感,在音乐声中边请学生欣赏爬满山坡、墙头、岩石的情景,边请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
2、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再适时机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从中感受到要相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把说话权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感悟、思考、质疑、解疑,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再是在老师的牵引下被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突破难点,在读懂内容基础上,进行相应写的训练,使课文中的观察和写作知识实现迁移,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成功与不足之处篇三
这几天学校开展听课,我就和老友探究怎样来上有关观察的课文。上这篇课文时,我抓住了《爬山虎的脚》一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在教学时,我除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外,还设计了这样的几个教学环节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尽可能地获取知识。
喜欢画画是孩子们的天性。课上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画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自己画画有时更能满足他们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智慧,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形象的画面,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学生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的段落后,我请了两个学生上台来根据书中的介绍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其他的学生在台下画,学生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他们边对照书中的介绍,边看书上的插图来画。三分钟后,我们先读课文,然后来检查自己的画,并且认真听着同伴的点评,有的说:“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应该是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有的说:“刚长出来的爬山虎的脚是嫩红的,可是它应该长在叶柄的反面,画在同一侧,位置错了。”……就这样画画议议,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位置、颜色就非常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语文是源于生活的,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积累知识,这样才能培育出会生活的人。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
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爬山虎,早晨,我从家附近的一面墙上摘了一些爬山虎。上课时,在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关于爬山虎的叶子时,我出示了爬山虎实物给他们看。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知道了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长大了的叶子是嫩绿的、而且叶尖都是一顺儿朝下,基本上不重叠。这样的直观教具,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使得学生对于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也了解得十分详细。
在学习爬山虎的脚的部分时,让学生自己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后,再次出示了爬山虎实物,让学生仔细观察它的脚,并与作者描写的脚联系起来比较,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学生对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印象就更为深刻了。
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细节的问题。学生面对课本的文字的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运用具有一些表演性质的行为,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文字活起来,更好的帮助学生的理解,从而拉近了他们与文学的距离,使他们在语文课上获得更多的审美情趣。
学习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墙的部分,我让学生先自读并提出不懂的地方。读完后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我引导他们梳理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细丝怎么变成小圆片的?为什么细丝巴住了墙,就弯曲呢?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然后分小组表演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再指名上台表演,演完学生就有了更真实的感受:当细丝触着墙的时候,细丝头上就变成了小圆片,这些小圆片就像吸盘一样,紧紧地巴住墙,由于“巴”产生的力量,使细丝弯曲,这样,细丝就拉动与它相连的嫩茎,嫩茎就朝墙上靠拢并贴在墙上。这样就完成了“一只脚”爬墙的过程。然后它还会继续长出脚来,又把嫩茎拉一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学生通过自己表演,真实地感受到了“触、巴、拉、贴”这几个动作的连续性,而且深刻地体验到这几个动作的内在力量,同时还理解了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最后讨论把“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地往上爬”行不行?通过讨论,结合自己观察所得,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体会到作者用词精确性和观察的细致。
上完课文进行拓展时,我让学生以爬山虎的身份和大家打招呼,介绍自己的颜色、外形、特征以及是怎样爬的。通过拓展帮着了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说出来。使学生明白了观察要细致入微,在观察是要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等,另外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边观察边做记录,由静态到动态。由概括到具体,抓住特点潜心研究,观察要连续性,围绕事物的周期性观察,这样可以记录事物的生长、发育等变化过程,在观察时,还要注意形状和颜色的变化。
课堂中的学习不拘形式,灵活多变,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通过画一画、看一看,演一演等多种形式,让课堂活起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轻松地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本节课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达到了我意想不到的收获。今后课余时多多和同事或老友多多交流,相信一定会使自己收获满满。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成功与不足之处篇四
《爬山虎的脚》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事物。
一、课前观察,奠定基础
小学部的办公楼和大学南区家属区楼边上都有爬山虎,为上好这一课,提供了实物观察的便利。课前布置学生去观察,在课上我们交流了观察的结果,有的说:“我发现到爬山虎新长出的叶子和长成的叶子颜色不一样。”有的说:“爬山虎的叶子真和课本上说的一样,一顺儿朝下,没有重叠,,密的不留一点缝隙。”有的说:“我发现爬山虎的的脚就和叶圣陶爷爷说的一样,牢牢的吸在墙上,不用劲真的拉不下来。”还有的说:“我还发现爬山虎的种子了。”……学生说起来滔滔不绝,好像要把自己观察的都统统告诉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高,学习本课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抓重点段,品析交流
课文的重点部分是第3至5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细丝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攀爬的。让学生找到爬山虎爬墙的过程的语句,然后圈画出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这几个词作者用得非常精准,但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所以,设计教学的时候,我分了三步:先是让学生体会这几个动作是按一定顺序写的,不能随意调换;由于我不会绘画,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爬墙的过程,我和学生一起运用肢体动作来教授,把手掌当爬山虎的叶子,手指当茎,通过这种简单实用式让那些基础差的学生也都清楚地知道了爬山虎到底是怎么往上爬的,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课堂上加点适当实用的形式会让教学过程更加顺利。
三、学文品句,学习写作方法
在讲爬山虎的叶子和脚,以及怎样爬的时候,顺带提及作者怎样观察植物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发现写作的秘密,这样比平时上作文课时,单独讲怎样观察植物,怎样写植物要容易多,学生也不会觉得枯燥无味。
这一课上的非常成功,学生对爬山虎的了解更深刻。唯一不足就是朗读的少些,对于连贯的动作描写没有进行语言点训练。今后还要加强训练。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成功与不足之处篇五
《爬山虎的脚》一文是一篇科学知识类的文章,知识性、教育性很强,如何引导孩子上好值得大家深思。如果等同于自然课、常识课就丧失了语文学科本来的魅力了,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尽可能的保护孩子求知、好奇的心理,激活孩子的人生情趣,把孩子的自然能力、好奇心、新鲜感转化为充满情趣的人生态度。同时也要注重语言文字本身所蕴涵的深刻含义、学习遣词造句的方法。
另外我们也要注意孩子的自尊心,表演固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感悟方法,但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表演的不好,遭到大家的嘲笑,使孩子有深深的挫败感,那这个环节舍弃也罢,所以说在教学中教师的“导”是时时刻刻在变化的,教师要根据教学中每一个环节学生的学习状态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甚至自己的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把“情趣”带进课堂,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成功与不足之处篇六
今天我教了《爬山虎的脚》这一课,利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想很多。
这篇课文条理清楚,重点很突出,第一节课先学了写脚的三个段落,从而学生无形中明白了写作是有重点的,这点我认为我在处理上做得很好,将文章截然的一分为二,便于学生理解。
课堂上当我问到"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一顺朝下时,学生的回答让我相当满意,有的说是因为下大雨了所以可以减少阻力,有的说因为它的脚长在叶柄上,所以叶尖朝下的话往上爬更方便,看来学生对于爬山虎的认识已经相当不错了,课堂上我还运用肢体语言来教授,把手掌当爬山虎的叶子,手指当茎,通过这种简单实用式让那些基础差的学生也都清楚地知道了爬山虎到底是怎么往上爬的。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所以我认为课堂上加点适当实用的'形式会让教学过程更加顺利。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动手画爬山虎的脚,学生学习很积极。在后来我问学生: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有的说他认识了爬山虎;有的说他开始喜欢爬山虎了;有的说画图,写作必须认真地观察,比较才能做得更准确;还有的竟然说爬山虎很可爱,能美化环境,建议学校四周的围墙前都种上爬山虎,把我们的校园打扮的更漂亮些,到了夏天的时侯因为有爬山虎的包围我们的教室还会很凉快。真让我没有想到。这些不都是我这一课教学所期望的吗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知道了运用知识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下午一来到教室,我们班的同学拿来了自己摘下的爬山虎的一根茎,兴奋地跑来说:"老师我摘了一些爬山虎的脚弄的我的手好疼"。哈哈,真是应了叶老文中的最后一句话:要是不费一点劲,休想拉下爬上虎的一跟茎。
我认真地总结了本课的教学:,我深深地感触到:1,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有体验的权利,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求知;2,在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要拥有的不仅仅是知识,他们更需要兴趣。3,学生资源是最丰富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我从小就见到过爬山虎,但了解爬山虎的脚,却是在教过《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以后,确切地说是读了叶圣陶的课文以后才去观察得以理解的。为了让今天的学生充分理解作者笔下的爬山虎的特点,理解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习惯,在上课前,我布置了一项作业——去实地观察爬山虎。
学校操场西面和南面的墙上爬满了爬山虎,课间、放学后,孩子们凑上去观察的场面很多。有一次,我也凑上去,一个女孩子看了半天说,爬山虎的脚到底在哪儿呀?我给她指点了一下,她发出感慨说,天哪,它的脚这么小呀?仿佛太出乎她的意料之外了。
上课时,学生根据观察所得,结合学习课文内容,很快理解了爬山虎脚的一些特点,并且整堂课学生发言热烈,学习主动,气氛活跃,学生在语言表达与交流方面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究其原因,我发现与课前学生去观察过爬山虎有很大关系。
1、学生充分认识了爬山虎实体,在阅读文字时感到亲切、熟识。学生学习兴致陡然高涨。
2、观察得到的形象与课文表达的抽象词句一一对应较顺利,学生较易理解课文内容,并且运用以前学过的词汇,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恰当的补充说明。例如,有个孩子说爬山虎的脚不光像蛟龙的爪子,还像蜘蛛狭的机械爪;有的补充说,我把爬山虎从墙上拽下来一小截,瞧,小圆片上沾满了白色的石灰粉,可见它在墙上扒得有多牢。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成功与不足之处篇七
在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关于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和第四自然段细丝的变化时,我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起初大部分学生都画得不正确,没有弄清爬山虎脚的位置,当我让学生在有关的语句上反复朗读反复琢磨时,学生开始寻找到自己画上的不足。这一设计竟使学生情绪高涨起来,细细斟酌之下,一幅幅形象直观的作品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
而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所以,设计教学的时候,我想到了用肢体语言来展示。课堂上,我让学生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手臂当作爬山虎的'茎,手指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把课桌当作一面墙。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接着指名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先把手指肚触着墙,胳膊弯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个身体就贴近黑板,再经过解疑,理解爬山虎不像人一样双脚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渐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我这节课最成功之处就是肢体语言来帮助突破教学的难点。
恰到好处地运用了简笔画,肢体演示,降低了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难度,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形式,的确做到了在乐中学,学中得。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成功与不足之处篇八
《爬山虎的脚》是叶圣陶老先生的文章。课文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选编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连续地观察事物的,从而培养学生认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二是学习作者是在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
文章用语准确、生动,内容容易理解,要求全文背诵。教学时,我一句也没讲课文内容,只是让学生每人带一根爬山虎来。首先梳理课文每个自然段重点写了什么,然后老师读课文中相关的描写,让学生仔细观察手中爬山虎,看看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又是怎样把观察所得记录下来的。学生最后总结出以下几点:
1、作者观察特别仔细。
2、作者是连续地观察,并且边观察边记录。
3、作者还动手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放到明亮的地方,细心观察,有可能还拿着放大镜观察。
4、作者观察时讲究顺序,每次重点观察一项。作者先后重点观察了爬山虎的叶子、脚以及爬山虎怎样爬。
5、作者每天都观察一番,根据观察然后把写的文章修改一下,最后把文章修改地准确、生动。
然后,重点训练朗读并背诵全文。
这样做,避免了繁琐地分析,支解课文,破坏了课文的美感,反而学生学得兴趣昂然,收到了较好地效果,学生背诵地也很快。
不足:应先让学生观察手中爬山虎,然后描述一下观察所得,再按上面的设计进行,似乎更好一些。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成功与不足之处篇九
昨天的年级组引路课上,娇姐讲了《爬山虎的脚》。听了这节课,让我收获了一个好方法。可以在课上带领同学们,通过做《优化设计》去辅助理解课文。这样做,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中的重点段落及思想感情,同时,减轻了学生课后负担。
关于这节课,我有如下反思:
1.我能够更好的运用图片去辅助课堂,这是一个进步。
2.首次把《优化设计》带入课堂,效果还挺好,这可以作为保留项目。
3.下次的课上,我可以尝试把《优化设计》上,字词的题,安排在第一课时。这样课上练习生字,帮助加深印象。
4.讲课时,语言连接不够顺畅,这应该是我不够了解自己的教案。
总得来说,我学会了去丰富课堂,这是我这一课最大的收获!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成功与不足之处篇十
《爬山虎的脚》是叶圣陶的一篇文章。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
让孩子们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阅读本课教学的难点。
读过几遍课文,我发现课文写爬山虎的叶子和爬山虎的“脚”那两自然段写得特别具体详细,可以作为孩子们仿写的范文。于是我决定重点带着孩子们研读作者写爬山虎的叶和“脚”的片段,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然后指导孩子们仿照原文进行小练笔的训练。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我让孩子们反复朗读这个片段,然后让孩子们说说写了叶子的哪几个方面。写了叶子的颜色以及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铺排,还有风吹叶子的样子。有静态的描写,也有动态的描写。然后让孩子们反复朗读,读出叶的可爱和惹人喜爱。接着引导孩子们重温作者的写作方法,作者是抓住了叶子的多个方面对叶子进行描写的。最后让孩子们仿照原文写个片段,写自己比较熟悉的一种植物的叶子。孩子们写的兴趣比较浓厚,而且没有觉得有什么难度。
在教学爬山虎的脚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分组自学,并拿出笔画一画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孩子们的讨论声很热烈,我到孩子们中间转了几圈,发现几乎全班同学都无法下笔,而且多多数孩子重在“画”,根本不知道要从书中寻找答案。这样的教学是没有教学效果的。因此我迅速调整了教学,而是让孩子们朗读这个片段,然后让孩子们拿出笔圈出文中表示爬山虎如何爬的动作的词,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爬山虎是如何爬的。此时,孩子们的学习目的明确了,也没有了什么障碍。孩子们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了。集体交流的时候,有半数的孩子已经能用自己的话描述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
这篇课文学完,我还是有不少的感悟的。多给孩子们朗读的时间,让孩子们能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绝对不能放松。其次,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给孩子们创设协作学习条件和氛围,让孩子们具备协作意识,学会合作。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摸情孩子们的学情,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确实提高课时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