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不会叫的狗教学反思课后反思篇一
1、让学生根据歌曲内容,联系动物生活习性,模仿其动作,创编各角色舞蹈动作,再分角色表演。
2、分小组编创舞蹈动作。学生在小组长带领下,对小鸡、小猫、小鸭、小猪、小老鼠、鸡妈妈、小鱼各角色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想象,编创可爱的舞蹈动作。
3、分角色表演。
(1)小组内各自扮演自己喜欢的动物角色表演。教师对有困难的个别小组的活动给予及指导。
(2)开展各小组比赛活动。教师对每个小组成绩都予以表扬,对编创得较好的舞动作师生共同学习、借鉴。
放手让学生画一画,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1、教师拿出事先剪好的动物模型,每个小组分发一个,让学生用彩笔描绘自己心中的动物形象,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感受创造美的愉悦心情。
2、涂好色以后,让学生在小组间互相交流,说一说自己这样涂色的感觉。
3、最后,利用画好的彩画动物模型,各小组推荐一个小朋友扮演该角色,组合一新的表演小组,边唱边跳(其余学生为其伴唱)。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学生享受自己的劳动快乐,还培养了他们开朗、勇于自我表现的性格。
这样的设计使同学们积极性高涨,创编意识非常强烈,同学们有的创编动作,有的创编歌词,有的还懂得发挥集体的力量,合作创编,就连平时不太爱表演的孩子也不甘落后,主动加入到各小组中参与创编及表演。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不会叫的狗教学反思课后反思篇二
《小狗包弟》是高中语文必修1的一篇叙事散文。高一的'学生才刚刚踏入高中校门不久,而高中语文和初中语文又有很大的差别,尤其在散文这种体裁上,学生理解起来有点困难,散文的思维特点是:获得感性认识容易,理性认识不足;抓表层易,抓本质难;习得知识容易,形成迁移能力难。而且,现在一些学生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反省意识,同时,学生对“文革”时期的了解比较少,因此,理解本篇文章有一定的难度。正是因为以上种种原因,我在备课的时候压力十分大,特定的历史时期,如果学生不能深入去了解体会,根本无法理解巴金放弃包弟时的痛苦以及后来忏悔的意义。所以,在讲课之前我搜集了各种“文革”的相关资料,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来完成本节课。
讲完本节课后,通过和其他的老師的讨论与交流,我做出了以下反思。
首先来说一下成功之处。
1、教学思路清晰,具有层次感。由浅入深的问题设置,逐步引导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思考。提问简洁,指向明确,学生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能够从课文中提炼出答案要点。
2、学生通过处理信息,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实质,把握知识的内涵。此举可以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尊重知识的意识,并在亲历准备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当然,这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语言表达过于平淡,表情不够丰富,语调语速如同波澜不惊的水面,没有一丝涟漪。学生无法在这种平淡中抓住重点,也就无法汲取文章的精髓。
2、缺少调动自己情绪的能力。在课堂讲授中,情绪不够高涨,也就无法调动学生潜在的激情。
总的来说,课前需要充分准备,课程进行时能充分调动自我情绪,语调语速上能抑扬顿挫,起伏有序,投入到课堂情境中。
不会叫的狗教学反思课后反思篇三
在农场中,有一只不会咩咩叫的羊,它在草丛中找来找去,只找了一张纸片,上面画着“?,”“咦?这是给我找叫声的标示吗?”于是这只羊向前走,看见一只公山羊,公山羊说:“喂,那只晕晕的笨羊,走一边去。”
那只羊说:“好,我这就走。”突然那羊看到一群一群的乌鸦飞来,叫着:“呱,呱呱呱。”的叫着飞走了,羊也“呱,呱呱呱呱”的`叫着继续步行。又看见了一大群牛,它们“哞哞哞哞”地叫,牛群走了,那只羊也“哞哞哞哞”地叫了起来。
羊又看见一大群羊“咩咩”地叫那只羊又开始“咩咩”地叫了,“噢!我真会咩咩叫了,咩咩!”那只羊欢快地叫起来了,它终于会叫了!
不会叫的狗教学反思课后反思篇四
狗跑啊跑啊它碰上了一个农民。
农民抬头看了看小狗兴高采烈地说:“啊哈一只小狗欢迎你来我家住吧!”小狗害羞地说:“但是我不会叫我怕你嫌弃我。”农夫回答:“没关系你帮我抓鸡贼吧。你躲在鸡舍下边贼来了你找准时机狠狠咬他一口。”小狗点点头说:“好好!”于是它摇着尾巴和农民回家了。
回到农庄其他动物见小狗待人和善便和它交朋友并教给它很多捉贼的方法。
一天晚上一个瘦长的身影翻过木栅栏闪到鸡舍门口撩起门帘正想抓农场里的'产蛋鸡。忽然那个贼感觉好像有人在他腿上砍了一刀似的回头一看呀是小狗!小狗松开嘴大声喊:“大家快抓贼!”动物们混乱起来农场主拿着竹竿骑着马跑过来问小狗:“没少什么吧?”小狗回答:“没有。”
那个贼回到老巢对同伴们说:“以后别去那个有鸡和狗的农庄去偷鸡了因为那有狗而且它很狡滑它不叫直接绕到你后面咬你的腿!”听了这番话他们再也不敢去农庄了。
从此农庄里不来贼了动物们都能安心地快乐生活。
不会叫的狗教学反思课后反思篇五
经历过了两次作文课的历练,今天又再次走上了讲台,给两个班的同学讲巴金的《小狗包弟》。两个半四节课上下来,感慨颇多。
首先,充足的准备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所必须要做的。比较经典的比喻是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准备一桶水。这个比喻虽然从进行教学培训开始就一直在听,但绝对没有自身经历过后的感慨深。走上讲台,看着一双双看着我的眼睛,本来有点紧张的心情却平静下来了。第一个课时按着自己之前的教案一步步的来,没有什么差错,到了第二课时却有点慌了,本来很多的内容结果只讲了半个多小时。究其原因,主要还是自己没有准备充分。虽然我把内容准备得很充分,知识点很多,比如第二课时后面的巴金忏悔的意义,以及《小狗包弟》这篇散文的写作特点和行文风格,本来这两个相当重要的知识点应该扩展开来,应该占到第二课时一半的时间。可是由于自己在下面准备得不够充分,时刻害怕自己讲错了,于是急匆匆的按照教案讲出来了,对学生的'引导不够。事后想起来,我可以做几张幻灯片,将写作手法详细地展示在幻灯片上,这样既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提醒自己,按照展示的思路,将文章展开来讲。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印象更深刻,更好的掌握知识点,而不是听过就算了。二来自己也更加从容。在讲巴金忏悔的价值时,本来是想让大家先讨论的,结果自己的思维乱了,就忘了这个环节。这两个环节没有讲好,就是因为自己的准备不够。语文课堂处处都是活跃的,涉及到的内容很多,作为老师应该要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只有自己储备充足了,才能更加游刃有余。
其次,老师上课时要注意与学生多加交流,不能使课堂成为老师的独角戏。交流不仅是语言的交流,更有眼神的交流。交流是一个新老师经常爱遗忘的,因为多少有点紧张,害怕教学程序乱了,所以在上课的时候我经常看教案,有时候并不是因为不记得,而是紧张。看教案多了,和同学进行眼神交流的时间自然就少了,这一点下面的同学是能感受到的。另外现在的语文课堂需要更加活跃的气氛,老师和同学之间要多多探讨,多多谈论。而且高一的学生刚刚从初中进来,还没有适应高中的课堂,活跃是他们的本性,老师应该多加利用这种特点,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到老师的诚意,深入地接收知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每一次上课就能得到一些新的收获,获得新的进步,虽然老师这条路既长且坚,但是雄关漫道真如铁,相信我们能在这条路上走出自己的风景。
不会叫的狗教学反思课后反思篇六
教学内容:
聆听《小狗圆舞曲》。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表演和创编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与观察能力。
2、解歌曲的内容,有感情的演唱,能填创歌词,并能发挥想象力编创动作表演。
3、能选择适当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重点:理解歌曲的内容,有感情的演唱,能填创歌词,并能发挥想象力编创动作表演。
教学难点:分小组进行填写游戏,要求边说边做小动物的动作。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 随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无规范动作要求,但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 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 小练习:节奏练习
二、新课学习:
1、 欣赏乐曲《小狗圆舞曲》。
2) 复听,鼓励学生进入角色地进行表演,(教师可稍作引导性动作引导学生参与即兴表演)
2、 通过自编动作表演歌曲《小狗圆舞曲》, 录音、学生的伴奏、歌表演结合起来表演。
三、小结下课。(随着音乐,学生结伴律动出教室。)
不会叫的狗教学反思课后反思篇七
本单元是高一必修一写人记事单元的一篇散文,《小狗包弟》是第二篇文章,虽然文题是“小狗包弟”,但作者通过自己在“”期间,不得已将“小狗包弟”送到医院的解剖台这件事,深入地剖析自己、解构自己,最终向小狗包弟表达自己深重的歉疚和忏悔之情。
本课的教授的重点自然要放在对文中所流露的情感的品位、分析上,笔者首先带领学生通过了解一条小狗的可爱、一个时代的疯狂,最终了解一个老人无奈选择后勇于剖析自我忏悔于人的伟大。
在备课的过程中,笔者一次次被作者情感的流露感动,希望学生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只小狗的可爱和可悲的结局,而且可以看到的作者通过记叙一只小狗的命运所写出得那个时代人们的恐惧、无奈、苦闷和内疚,更要看到作者在结束以后同样作为一个受害者却勇敢地站出来面对自己曾经的过错,面对真实的内心,面对小狗包弟和世人深深的忏悔和歉意。
笔者让学生首先通过填写表格,在文本中找出小狗包弟的可爱之处,从而让学生了解令小狗包弟走上死亡的根本原因,是这个时代的残酷和疯狂。接着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提炼出描写那个时代的文字,并且用这样的句式概括:这是一个?摇?摇的时代,因为文本中有这样?摇?摇的描写,从而训练学生提炼概括的能力,以及更细致地了解作者所描写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当然在学生们准确概括完这个时代特点后,又通过一些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了解那个时代的`非理性和残酷。在介绍背景的过程中,笔者尽量规避在这个方面的过多的延伸,因为这是一堂语文课,一堂关于写人记事忏悔的散文课,如果过多地讲解那个时代或者批判那个时代,那么这节课的语文味就会被时政味盖过。但是,弱化政治背景却使得后面学生对于作者的无奈的行为或者后忏悔的举动不理解不认同。最后一个问题是通过阅读作者内心忏悔的文本,概括出“”时期作者的形象。换言之,就是通过作者忏悔的内容真正了解作者勇于忏悔的伟大之处,敢于剖析自己的勇敢行为。但是没有想到在这个环节上,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设题的本义,只是一味地遵从全文的思维定势,对作者善良、勇敢、有良知的形象盖棺定论,回避作者内心中暴露出的自己人性的弱点。调动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作者内心的真实想法,没有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他的愧疚和不堪。
此时教学难点是学生认为作者的所作所为没有忏悔的必要,那是在那样一个特定年代的无奈之举,是可以原谅和理解的,无从谈到学生对于作者行为的认同和赞扬。
在这个时刻,这本就不是一个可以选择的话题,这个答案是唯一的,主体的道德自觉是最重要的,除非你自己愿意,没有外在的力量可以征服你的心。我想和学生明确的就是这样的内容,也是作者巴金老人一直念念不忘无法释怀的原因,就算时代再疯狂,人还是应该有控制自己的能力,并且笔者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日寇以死亡相逼的形势下,共产党员是不是就可以放弃理想放弃使命向日寇投降,为了保全自己或者家人而牺牲掉别的人呢?”学生对此明确了何为信仰何为良知,这些是不应该随着外力而改变消逝的。
在此,笔者让学生明确何为良知,所谓良知,并不神秘,它是人承担道德责任的内心体验和确认。体验得越深刻,良知在内心就越明亮。倾听良知的声音,确认自己为人的责任,其实每个人内心都不一样。有的人体验的非常强烈,有的人对良知的体验则比较麻木。作者巴金正是因为内心良知的体验非常强烈,他就算在那样的特定时代做了如此不堪的选择也痛苦半生无法释怀。噩梦般的“作为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笔者让学生先通过文本的阅读了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思路上让学生通过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描写、对那个时代的描写,最终看到一位老人的良知。最后在课外延伸部分通过对“华沙之跪”和“日本参拜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与“”时代有一定的隔膜,所以虽然明知道送走小狗是不对的,违背人性的,但是对于这种行为表示理解,以至于最终不理解作者的愧疚因何如此深重,在人性的善恶之间摇摆不定。如果从学生对待宠物的情感入手,从最亲近的人切入,就会更容易理解作者虽然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仍耿耿于怀的情感。
不会叫的狗教学反思课后反思篇八
朗读方面朗读方面朗读方面朗读方面:
在有感情地朗读时,学生读完后请学生进行评价时,学生抓住了"凉凉的""小小的",为了让学生有更真切的了解,于是引导孩子描述鸟蛋的样子,并让他们说一说,你眼中的鸟蛋是什么样的?有的孩子说鸟蛋比鸡蛋小得多而且很光滑,我看到的鸟蛋是很小的,有的说鸟蛋在树上……孩子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对鸟蛋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对于书中的"拿在手上真好玩"读起来就水到渠成了。
工具性与人文性巧妙的结合工具性与人文性巧妙的结合工具性与人文性巧妙的'结合工具性与人文性巧妙的结合——读中渗透词语的理解读中渗透词语的理解读中渗透词语的理解读中渗透词语的理解如:
"焦急不安"的处理你现在就是一只鸟妈妈,发现自己的宝贝儿没有了你会如何?有的学生露出着急的表情,有的说的话都已经断断续续,有的捶胸顿足……我进行一个小结,对这就是"焦急不安"。你现在就快点读出鸟妈妈的焦急不安吧!如:
"仿佛"的处理我到底听见没听见鸟儿的欢唱?在最后一节找到答案,一会儿功夫,学生就找到了,那你能换个词说清楚吗?引导孩子学会质疑引导孩子学会质疑引导孩子学会质疑引导孩子学会质疑听了这位同学的朗读,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学生自然会提出:
"为什么说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个别学生也能解决这个问题。再如:仔细读一读第三小节,这里有两个词感觉总是有些矛盾?哪两个词呢?"连忙与轻轻地"为什么男孩一边要快一点,一边还要轻轻地?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了。
把握文本进行拓展练说把握文本进行拓展练说把握文本进行拓展练说把握文本进行拓展练说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图片,让学生思考想象。
不会叫的狗教学反思课后反思篇九
不久前,幼儿园组织了一次教师课堂教学比武活动,虽然这样的活动每年都会举办,而每次也都会让我烦恼、忙碌好一阵子。但也正是这样的活动,每一次总能带给我教学上新的思考、新的启发,所以,教学比武,真是让我欢喜让我忧啊。不过,这次的比武,我在心态上就有了很大的调整,我不再太在乎活动的效果,能不能得奖等,而真正地从本身的专业提升来考虑和准备比赛了。
心态不一样了,首先在对执教领域和教材的选择上,出发点就不一样了。应该说,我本身在语言领域的教学上是有一定优势和经验的,如果选择语言领域的教学内容,我是比较有把握的。但这次我不想再重复自我了。我想试着挑战一下自己,从自己并不擅长但却很有兴趣尝试的领域入手来设计活动。其实,我一直对音乐活动,尤其是奥尔夫音乐活动很有兴趣,再看到身边很多同事,在音乐教学方面都有了很多收获和建树,就特别羡慕,也一直很想在音乐教学方面进行一些尝试和锻炼。所以,我就打算利用这次的机会,放下包袱,尝试走进自己并不擅长的音乐教学。就算失败也无所谓,只要尝试了、努力了,就是对自己的一次锻炼和提升。
领域定下来了,接下来就是要寻找合适的音乐素材了。由于之前在这方面钻研比较少,所以音乐素材的积累也不多,幸亏组里的同事很热心,向我推荐了很多优秀的音乐素材。于是,在反复地倾听和寻找中,发现了这首《口哨与小狗》,轻快的曲调,清晰的段落,让我一听就很喜欢,很想把它推荐给孩子们欣赏。但作为一首优秀的管弦乐作品,如何让还处于低龄期的孩子欣赏它、感受它、理解它,并产生情感共鸣呢?我觉得光靠教师的表述肯定是不行的。但如果能加入一定的故事情节,就能帮助幼儿更好地来理解音乐。而且这首乐曲本身就是很富有情节性的,a段的轻松愉快,b段的紧张慌乱,给出了一条清晰地故事线索。所以我就以主人带着小狗出去散步,路上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呢?来贯穿整个活动,让幼儿在猜测、想象、表达、表演的过程中充分地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真正感受到音乐活动带来的乐趣。
领域定了、素材定了、大致的想法和框架也定了,接下来就要好好考虑具体的环节、教学的策略了。我选择的管弦乐《口哨与小狗》,又译《吹口哨的少年和小狗》。它是美国作曲家普莱亚(1870-1943)于19xx年创作的一首通俗管弦乐小曲。它描绘了小主人吹着口哨,和心爱的小狗在林荫道上散步的情景。曲调轻松、活泼、形象逼真、可爱。特别适合幼儿欣赏和表演。整首乐曲的结构为abaca,但考虑到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一个活动中,要让他们理解abaca的曲式结构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我掐掉了后面ca的部分,只节选了前面aba的乐曲部分,这样可以让幼儿更好地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也可以使幼儿更充分地感受前三段音乐所描述的内容和表现的情感色彩。
在具体的欣赏环节中,我采取了“讲故事导入——听故事欣赏——听故事表演音乐”的教学模式。先请幼儿完整欣赏音乐,感受音乐讲了个什么故事,有没有找到什么有趣的声音,从而让幼儿发现乐曲中最有特点的元素——口哨。接着再分段欣赏的过程中,让幼儿感受音乐中的小狗和主人碰到了谁?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最后再完整欣赏时,请幼儿扮演音乐中的角色进行表演。
在分段欣赏这一环节中,我采取了有节奏地拍手、小手走一走、小脚踏一踏等方式,让幼儿充分感受a段的音乐节奏。再通过大胆想象、创造性地表演,让幼儿多方位地理解b段音乐的特点。为了让幼儿更清晰地了解乐曲的节奏和结构特点,我还精心设计了相应的图谱,可以让幼儿清晰直观地感受音乐主旋律的节奏和aba的曲式结构。
一切准备就绪,终于轮到我上课了,因为本身保着学习的态度,没什么心理包袱,课前的准备也很充分,所以活动时,我特别轻松,孩子们的表现也很配合,一切都很顺利,孩子们在听听、玩玩、演演中,感受了音乐的美,收获了音乐带来的快乐。
活动结束了,总的来说,效果不错,活动的目标都达到了,解决了重难点,也让幼儿了解了音乐所表达的内容,理解了乐曲的曲式结构。幼儿也都能参与到教学情境中来。但细细想来,自己觉得还是有很多细节的地方处理地不够妥善。环节的衔接也存在很多缺陷,还有在对幼儿情绪的掌控方面还不够自如,这些都需要在日后的教学活动中慢慢改进。
不管怎么说,我很庆幸,这次我能大胆地挑战自己并不擅长的领域,这让我有幸能意识到自己在进行音乐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知道了以后要在哪些地方进行加强和锻炼,这比得多少奖都更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