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包公案读后感篇一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这是包公39岁时写下的明志诗。这首诗的核心,即“清心,直道。”清心,指心地恬静,居心清正,少生欲念,是中国古代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也是修身为官的根本;直道,意为不偏不倚,公平公正。
为官心要清,为人道要直。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王杰说:“清心是对官员执政的道德要求,直道是官员为官为政的哲学。”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学习包公,将这两点结合起来,作为我们为官的根基。2014年1月7日,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引用到了唐代史学家吴兢在政论史书《贞观政要》中的一句话:“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我认为,“公平正直”的根基,即是每个党员干部的“清心”和“直道”。同样是在这次会议上,总书记也提到了包拯。他说,在广大人民的心中,包拯永远被定型为开封府尹的形象,永远是百姓心中最需要的父母官的角色。古往今来的民众对他最爱戴的称呼依然是“包青天”,是不以职位、不以谥号官称他,而是以公平正直的品格,来世世代代地定性他。
试问,我们作为党员干部,最大的成就是什么?当然是得到百姓的肯定。如何得到百姓的肯定?就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就要“常怀为民之心,常听为民之言,常思为民之策,常兴为民之举,常记为民之托”。
要做到这些,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就必须学习包公的“清心”与“直道”,学习他不畏权贵,不论亲疏,不结同党的精神,如他一般奉公守法,善待百姓;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
包公案读后感篇二
包公以清廉刚正形象传世。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秉公办事、坚持正义的官员,便常用“包公再现”、“铁面包公”等话语表示肯定,在自己碰到纠纷或官司之类的麻烦事时,也总是希望能遇到像“包公”一样的好官、清官。
这就是在许多普通百姓心目中存在的“清官情结”。
包公之所以能给世人留下清官形象,除了他清正廉洁的作风外,更主要的正是由于他始终坚持大宋吏律,不唯上,不唯权,敢于不畏权贵,伸张正义。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他能坚持做到依法行政。
因此,面对“清官情结”,我们既要看到民众对官员清廉正义、刚正不阿的外在要求,同时更应该看到这情结背后所隐含的要求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办案的'法治意识。
其实,正是由于这种意识,才分外凸显出包公在当今社会依然值得缅怀的价值。
在当前的法治社会里,我们评价一个领导干部是否尽职尽责,关键是看他能否坚持依法办事。
尤其在今天我们的各项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健全的情况下,如何依法办事、能否依法办事更是对干部提出了挑战。
长久以来存在于人们心目中的“清官情结”,在当今时代其实更应该解读为要求领导干部秉公执法、依法行政的“法治情结”。
面对包公像起誓,在形式上体现了后人对先贤的崇尚,表现了一种学习的姿态。
对于走向和谐与法治的今日中国来说,笔者衷心希望这种学习姿态真的能在全社会化为具体行动,并且深入精髓,领会包公身上真正值得体会的法治意识。
包公案读后感篇三
20xx年6月28日,在学校党委的组织和领导下,作为党员的我,有幸参观了肇庆包公祠。炎炎夏日,酷热难当,但仍然抵挡不住我们的一颗积极向党的心。包公祠离我们学校不远,坐车大约半个小时。但我却是第一次知晓,也正如此,才更感荣幸。
曾在20xx年七月,本人慕名参观了河南开封的包公祠。新修的肇庆包公祠,相比开封府而言,面积上更宽广,达到11500平方米,里面布局上更具现代性,对廉洁的诠释分成四个单元。其中第一单元是孝闻乡里,第二单元是清忠初绩,第三单元是廉吏风仪。每个单元里都有电子触屏讲述包公在任时期的的故事,还有大屏幕以戏剧的形式模拟包公断案的故事,比如二人夺子。对包公破案团队的展现也很生动形象,有用塑胶泥捏成并上色的在肃穆大堂之上的破案过程片段(缩小版),也有用粘土做成型的团队外出片段(正常版)。“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这两句,相信90前的几代人都很熟悉,但是大部分人包括本人在内,以为在包公身上值得学习的就是“刚正不阿,不畏强权,清正廉洁”,可这次肇庆包公祠的参观,还让我知道了包“青天”作为一个领导者工作上的智慧。
看过《三侠五义》的人,或许还记得“包公夜审郭槐”这一桥段。该剧讲述经包公穿针引线使得宋仁宗与亲身母亲李氏相认之后,包公又施计在“阴间”夜审郭槐,迫使郭供出当年狸猫换太子之事。非常欣赏包公的施计。在班主任的工作中,也会遇到学生宿舍失窃,学生之间打架等等事件,处理之前的排查是个艰难的工作,有时候动之以理晓之以情根本不起作用,导致无从查起。我们为什么不学习包公呢?我们有自己的工作目标,为了实现目标,在过程中完全可以灵活机智一点,撒点小慌,吓唬恐吓,威逼利诱,让知情者不敢隐瞒,让当事人自乱阵脚。类似能体现包公作为事件处理者的智慧的案件还有“包公智断割牛舌”、“包待制智斩鲁斋郎”、“巧断匿金案”等。
这次参观因为时间的限制,脚步匆匆,很多都没有吃透,理解透,等待下次找个时间,准备自己再去一趟包公祠,好好的看看,更全面的了解包公的事迹,让自己的工作能力有所提高。
包公案读后感篇四
大家好,我是合肥包公祠导游胡奕。合肥历史悠久,原称庐州,位于安徽省中部。作为安徽省会,是全省经济、科文信息、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
“合肥”名称之由来,说法不一。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著》载:“夏水暴涨,施合于淝,故曰合肥。“通常把施水叫做南淝合,淝水叫做东淝河,这是一种说法。唐代有人提出另一种说法,淝水出鸡鸣山,北流二十里,分而为二,其一东南流经过这里巢湖;其一西北流,二百里出寿春入淮河。《尔雅》上指出”归异出同曰淝“。二水皆曰淝,合于一流,分而为二,故曰合肥。合肥素以”三国旧地,包拯故里“闻名于世。
游客朋友们,在到达包公祠之前,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包拯有关他清正廉明,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故事,民间流传很多,世人尊称他为”包青天“。为了纪念这位刚正不阿的清官,后人陆续建出包公祠,包公墓等纪念性的建筑物,形成了今天的包公文化园。我们现在所在的就是包公祠前了,他是包拯的家词。正堂两侧各卧石狮一只,雌雄各一。包公祠的正殿为五开间,正中安放着一尊高八尺的古铜色包公坐像你看他一手执笏,一手握笔,高大威武,正气凛然,两边分别是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四大护卫的站立塑像,上方高悬着三方回文匾额,正中间是”色正芒寒“两边分别是”清风亮节“和”庐阳正气“。大家再看,坐像左侧成列的是老百姓所熟悉的、并热情传送的龙头、虎头、狗头。
游客朋友们,出了包公祠大家可以看到东面的那座六角亭,这就是廉泉亭了。亭内有口古井,请末举人李国苇根据传说写了《井亭记》发出“抑或孝肃词之井为廉泉,不廉者饮此,头痛欤,是未可知也”的议论。
再到包公墓看一看,这是一座比较完整的古代名巨陵园。进入墓园大门,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高4.2米,宽10.5米的大型照壁,上面刻有“包公肃公墓园”六个苍劲有力的楷书大字。
包公案读后感篇五
导语:他,穿越千年,为什么如此受到社会和百姓的尊崇,人们在他的身上,寄托了怎样的期盼和理想?在百姓心目中,他是公平与正义的化身,是万民敬仰的“包青天”。下面小编为大家推荐包公祠观后感,欢迎阅读!
初五回来经过合肥,顺便去南门外的包公祠游玩。包公祠位于包公园内,建筑在一个叫香花墩的小洲上,进门需买票。大门进去,是一条河,里面有许多残荷断梗,想见夏日风光会很美。这条河的名字叫包河,这公园叫包公园,听上去很独特,处处不离包拯这个主题。原来包拯先生是合肥人,合肥人自然要特别显示出他们的爱敬。
河边竖着牌子,写着铁面鱼,无丝藕,说这包河里生产的鱼,脊背是黑的,就像包公的黑面;而那河中另一盛产物七孔红花藕也颇有特点,断之无丝,音同“无私”,因此便同包公联系起来了。人们的想像力真是厉害。
祠堂是一座白墙青瓦的三合院,很有点书院的清雅气,从前它也叫做包公书院的。进入祠堂,正中是高八尺的金塑包拯像,手握笔笏,神情严肃。两侧各有两人,是他的随身侍卫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俱是金身。小时候听过故事,知道他们是那么地鞍前马后尽心尽责辅助包大人,如今金身也是理当。这金像的上方有许多匾额,中间的写着“色正芒寒”,是李鸿章之兄所题,李鸿章另写一篇《重修包孝肃公祠记》,刻在一块碑上,碑立在殿内左手边,上面的'鸿章二字较之他字显小,据说是为了显示中堂大人自己的谦逊。
塑像的左面陈列着“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根据不同的身份,采用不同的刑具,龙头铡是准备给帝王的,虎头铡是准备给大臣的,狗头铡是准备给布衣草民的。森严的等级制度,不但体现在生活中各个方面,然死刑的执行也不一样。导游很诚实,她说事实上从来没有这样的铡刀存在过,包拯的职权也使他没有机会使用铡刀对付王公大臣,更不要说皇帝了。这不过是人们编造的传说罢了。
塑像右侧有石刻包拯像,戴着官帽,帽翅特别长,显得很夸张。于此又有不同的版本,有说是包拯办案时因仰慕他的百姓包围,妨碍他办案,皇帝特赐他长翅官帽,凡碰翅者杀无赦,百姓便不敢靠得太近;又说是上朝时大家都挤向前亲近皇帝,包拯个子小,落在后面,皇帝喜欢同他谈话,便赐他长翅的官帽,凡碰翅者杀,他人就不敢挤他了。朝堂的秩序不见得像我们现今的菜场或者春运时的车站吧,我觉得这后一传说可能性不大。前者也不大可能,多半还是仰慕包拯的人想像出来的。这杀人的超级特权如同尚方宝剑一样,其实也还是对权力的崇拜,并无法治的精神。
祠内东侧墙壁上有包拯家训及一些碑文,不及细看。
导游带我们去看包公故事蜡像馆,共有三个,一个是打皇袍,一个是铡美案,一个是狸猫换太子,故事中的人物皆雕成蜡像,犹如戏剧舞台上的场景。这三个故事中,两个也系完全杜撰,导游很负责任地为陈世美洗清恶名,说他其实是清朝一个很好的官吏。可见包拯其实是经过历代人的加工,就像那电视剧里的人物,很多故事是附加在他身上的,和历史上的真人并不是一回事。那个仰慕包拯的人,却将恶名加于他人清白之身,这是怎样矛盾的一面?他追求的又是怎样的公正?要求公正者,自己并不能公正对待他人;同理,要求官员廉洁者,有机会作了官员,并不一定能廉洁。
我们最后来到廉泉亭,这是一个六角攒尖亭,亭中有一口井。我们探头看看,井中有水,上方用网拦着,想是从安全角度考虑。关于这井,也是有传说的,贪官喝了头会痛,清官喝了没反应。人们多么想有这样一个易于辨别的标准,能立刻判明官员的好坏。现实中哪里这么容易。
包公文化在我们国家非常的盛行,时时可以看到人们对包公的敬仰,更有很多人呼唤时代的包青天。所以他们遇到不平、冤曲,便去信访,希望好运气遇到一位包拯式的人物。然而几千年了,包拯式的人物就那么几个。人们始终认识不到,仅仅依靠人的道德自律,是多么的软弱不可行。在一个贪腐横行的社会里,包拯这样的人物是没法存身的,他几乎没有机会晋身到那个使他有能力为那些小民作主伸冤的位置。良好的制度之下,每一个官员都各司其职,公正守法司法,君不见西方国家每一个法官的廉洁公正都堪比包青天,公正已成为他们用生命追求的目标。
清官固然于那些个别的小民有意义,施予了他们一定的公正。但是,他本身不过是皇帝的工具,目的在于稳定皇朝的统治,他使人们更加依赖青天明君。因为他们这一小群体的存在,人们永远将希望寄托在清官和明君身上,不会再去思索这个制度的缺陷,也不会再去探索和设计更加文明的、更加合理的制度来取代君主专制。于是,中国人就那样昏沉沉下去,一直到被欧美列强的枪炮震醒,吃惊地发现“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措手不及。
包公园的梅花开了,有淡绿色的绿萼梅,也有粉色的,像桃花。如果让我选择,我认为绿萼梅更有一种清气和高洁,可以用来象征包拯先生的清正廉洁。虽然我对于清官文化不以为然,但对于那每一个公正无私、自律自持的人,仍然持有深深的敬意。
转自乾之蓝的博客
包公案读后感篇六
《宋史包拯传》中记载: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看包公观后感:
今天单位组织我们观看了纪录片《千年包公》,包公是为民、公正、严明、廉洁司法的化身。
包公司法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具有引领社会道德、社会风尚和社会良知的重要作用。
看完专题片让我不由得想起一个当代的包公――朱~基总理。
总理是一个铁面无私、疾恶如仇的性情中人。
总理厉言反腐、忧国忧民,表现了一个人民公仆爱憎分明的坚定立场。
他在总理任期内,防治腐朽始终处于优先位置。
他严词表示,要彻底查处走si案件,狠狠打击走si犯罪分子,要依法杀一批人,杀一儆百。
他亲自督办厦门远华走si案,其间600多名涉案人员被审查,近300人被追究刑事责任,多名罪大恶极的'腐朽官员被判处刑。
对震慑犯罪、抑止腐朽起到了重大作用。
他常用“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求我能,而求我公”的古训鞭策自己,从来不搞特权。
他外出考察轻车简从,常常与随行人员一起吃自助餐,自己拿盘子去盛饭菜。
他作风务实,反对浮夸,告诫下级要“不做假”、“做清白的人,做干净的人,说老实话”。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总理虽然退了,但他清正廉洁、执政为民的故事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诵。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决反对和防止腐朽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不坚决惩治腐朽,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我们应居安思危,乐不忘忧,时刻保持和增强对腐朽的忧患意识。
“战斗正未有穷期”,我们反腐朽工作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所面临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让我们像朱f基总理那样,拿出“先打老虎后打狼”的精神,加大反腐力度,执法必严,惩前毖后,杀一儆百,腐朽一定能得到有效遏制。
包拯执法如山,铁面无私。
《宋史包拯传》中记载:“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最典型的例子是,据司马光《涑水纪闻》所载,他知庐州后,“亲旧多乘势扰官府,有从舅犯法,希仁戳之,自是亲旧皆屏息”。
横行霸道的官员为之收敛,堂舅犯法一视同仁,真正做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包拯曾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他发誓做“民之表”,曾留下家训,叮咛子孙务必将清正廉洁的家风一代代传下去: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四《包孝肃公家训》)
几十年间,除朝廷给予的俸禄外,包拯没有多吃多占过一分一厘。
包拯却一改前规,下令制砚数量不得超过进贡之数,离任时“不持一砚归”,从此成为载誉史林的佳话。
这段佳话虽然载在《宋史》,其真实性如何本来亦无法完全确认。
但有意思的是,上世纪70年代,安徽省博物馆在发掘包拯及其家族墓群时,仅发现一方普通砚台,而非端砚,这真不啻为这则历史佳话的可靠性提供了一个有意味的佐证。
包拯精神产生在特定的地域、时代、社会、阶级中,但由于这种精神具有历史的先进性,有历史先进性的精神总是具有难以磨灭的光辉,所以,它就和大思想家的思想一样,超越了时空,乃至超越了阶级,称得上是历久而弥新了。
弹指一挥间,1000多年过去了。
应该说,制度性的建设对于现代国家来说更为根本,也更为重要。
但在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国,包拯一直受到历朝历代不论为官还是为民者的普遍敬仰。
包拯及其包拯精神似乎并没有过时的迹象。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就是这种精神的回响,就是这种精神的光辉的闪耀。
公明廉威、勤政为民,既是全社会的政治诉求,也是执政者需要再一次拾起的历史文化遗产。
包公案读后感篇七
今天,是旅游的第一天,我们去的是包公祠。包公祠是为了纪念包拯而建造的。包拯是宋朝的一个官员,他执法如山,做了很多好事,处罚了很多坏人。
到了包公祠以后,看见包大人的画像。还看见了他自己写的一首诗。在蜡像馆里,我们看到一组雕像。内容是包大人处置陈世美。我还拍了好多好多照片。比如,老虎一样的龙舟;比如,龙一样的龙舟;再比如,狼一样的龙舟。
还有许多许多的岩石,上面有一块写着孔雀开屏,玉兔捣药…...
我跑到凉亭上拍照,我在走楼梯的时候一不留神就摔了一跤。
包公祠多么好玩啊!
包公案读后感篇八
孩提时,我的母亲总喜欢在夏天乘凉时,一遍又一遍地给我讲述包公的故事。长大了,我才知道,原来包公是母亲包氏的祖先,怪不得她们乐此不疲地提起这个话题。实际上,包公的故事数百年来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以致现在很多人已经不知道包公究竟是人还是神了!
也许是受母亲的影响吧,我读研究生的时候,竟然鬼使神差般选择了研究包拯的法律思想这一课题。静心读完《包拯集》,再仔细梳理一下包拯的生平事迹,我这才明白,母亲给我讲的那些故事,确实给包公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包公在她们眼里,只不过是一个民间向往“公平正义”的化身。
这次去开封,我脑海里首先想到的便是去拜谒包公祠。无论是传说的包公还是真实的包拯,他都是我为之敬仰的历史人物。
包公祠坐落在开封市美丽的包公湖畔。远远望去,绿树掩映中的包公祠建筑典雅,庄严肃穆。大门前,一幅书写遒劲的楹联格外醒目。
公心著在竹帛,千秋共颂赤胆。
正气披之管弦,百姓皆呼青天。
此联虽寥寥数语,却囊括了对包公这一生的公正评价。走进大门,是一幢宋代营造法式的古典建筑,据说是仿照历史文献记载中的开封府模样建造的。祠内设有大殿、二殿、东西配殿、半壁廊、碑亭等,青砖绿瓦,浓墨彩绘,让人顿时有一种穿越时空,回到往古的感觉。大殿之上,一尊包公铜像,蟒袍冠带,正气凛然。我情不自禁地跪下双腿,向包公顶礼膜拜。此时,我想说一声,我敬拜的不仅仅您是我母亲的祖先,更重要的是,我在敬拜您说留下的刚正不阿、公平正义的精神。
包拯坐在大厅上静静地看着我。而我望着他深邃的目光,脑海中也唤起包拯这一生中一幕又一幕的动人故事。
包拯,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人。据《包氏宗谱》记载,包拯的先祖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贵族申包胥。包拯据传是申包胥的三十五代孙。包拯的祖父包士通,父亲包令仪都没有做过高官。他们隐居乡下,却培养了一个赫赫有名的清官。包拯七岁时,其父母便把他送到了合肥东郊公城乡一个叫香花墩的地方读书。史载包拯小时候“挺然若成人”,“不为狎戏,长弥勖历操守。”少年包拯向往做一个魏征式的谏臣,因此很小便立下了治国平天下的宏大抱负。23岁时,受当时庐州太守刘筠的赞赏,包拯开始名声远播。然而,经过数次科举考试的失败,包拯直到宋仁宗天圣五年才一举高中进士。这一年,他已28岁。
本来,意气风发的包拯此时正是大展宏图施展抱负的好时光。然而,就在包拯准备携父母赴任时,包令仪夫妇竟留恋故土,不愿随包拯前往。孝心至重的包拯见父母执意不去,便毅然辞官,在家侍养双亲长达十年之久。一直到宋仁宗景祐四年,包拯为父母守丧完毕,才踏上赴京的路程。这一年他已三十九岁。
包拯第一次担任的是天长县令。在这里,他因著名的“牛舌案”而一举成名。据史书记载,有一个农民到县衙告状,诉说他家的牛舌头被人盗割,请求捉拿凶手。这个无头案只有苦主,没有凶手,怎么办呢?包公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便想出了一个“金钩钓鱼”的计策。他对告状的农民说:“牛舌被割,牛必死无疑。你先回去杀掉将牛肉卖了吧。”告状的农民一听,连忙说,宰杀耕牛是犯法的,我不敢。包公说你照我说的办吧,我免你无罪。后来告状的农民照办了,没想到割牛舌头的罪犯原本就是为了报复,听说告状的农民自己犯了法,立即到县衙告状。包拯立即升堂,大喝一声:“大胆歹徒,为何先割掉牛舌头,又来告人家私宰耕牛?如此可恶,还不从实招来。”凶犯一听,吓得魂不附体,立即如实招供。这个小案子很快就传开了,以致后来的民间戏曲里把包拯奉若神明,成为一个断案如神的形象。
其实,包拯一生最宝贵的不是民间传说的断案如神,而是他勤政为民,清正廉洁的优良品质。包拯四十二岁那年提拔为大理寺丞,端州知府。他在这里廉洁奉公,改革弊政,深受人民爱戴。庆历三年,包拯在端州任满,就在他离任赴京时,成千上万的端州百姓为他送行。端州最著名的是“端砚”,而作为端州知府的包拯任职三年,也没有一方端砚。端州百姓感念他的清正廉洁,临行时为他精心制作了一方上好的砚台。百姓知他不会收下,便暗地交给书童塞到船上。据说,船行至开采砚石的羚羊峡时忽然狂风骤起,浊浪涛天。有人说:“是不是有人做了亏心事引来天公发怒。”包公一听这话,立即命令逐项检查行装,结果发现了端砚。当他得知这是端州百姓送的,他立即向端州方向深深鞠躬,大声说:“包某绝不带走端州的一石一物。”然后,随手将端砚抛入江中。霎那间,风平浪静,雨过天晴。这个“包公掷砚”的故事虽然有些神话,但却是实有其事。《宋史·包拯传》就有“岁满不持一砚归”的记载。对于爱好书法的包拯来说,不取走一方端砚该是需要一种多么自律的勇气啊!
包拯最可敬之处在于他刚正不阿、执法如山。45岁那年,包拯赴京任监察御史。这期间,范仲淹正在极力推行“庆历新政”。在守旧派夏竦和王拱辰的围攻下,以失败告终。就在王拱辰对改革派斩尽杀绝之际,包拯挺身而出,上疏仁宗皇帝说:“近岁以来,多有指名臣下为包拯担任监察御史不到三年,但他激切忠直、疾恶如仇的品性连宋仁宗都为之敬佩。经他弹劾的高官就有淮南转运按察使张可久,宋仁宗的亲信太监阎士良,著名的酷吏王逵。特别是“七弹王逵”使朝野为之震动。包拯在做了几年转运使后,于53岁又回到朝廷担任谏官。上任伊始,他便气势不凡,弹劾当朝宰相宋痒是“窃位素餐,在位无所建树”。宋痒罢相后,他又上书为“庆历新政”官员辩诬。此事被仁宗见疑,包拯遂上书请求外任。此后先后赴任瀛洲、徙知扬州、改知庐州、贬知池州。一直到59岁那年,转任开封府。
包拯在开封府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我也不用一一叙述。但他在开封府推行公开审判的司法制度改革,则是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一件大事。《宋史》称赞包拯在开封府是“威名震动都下,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童稚妇女亦知其名。”一直到64岁,包拯逝于枢密副使任上。他死后,宋仁宗亲授包拯女婿文效为保信军节度推官,负责护送包拯灵枢归葬合肥。
包拯作为北宋著名的清官,是一个颇有进步思想的政治家。他在封建专制统治下所追求的法律公平思想,则为后世敬仰。正因为如此,他在此后数百年间,一直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传奇人物。
站在包公祠前,我看着一批又一批前来拜谒的游客,突然想到:当人们带着极大的热情去传扬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的品质可能就是这个时代最缺失的东西。
是的,如果不是这样,一个数百年前的普通封建官吏为什么会这样受人爱戴呢?
包公案读后感篇九
初五回来经过合肥,顺便去南门外的包公祠游玩。包公祠位于包公园内,建筑在一个叫香花墩的小洲上,进门需买票。大门进去,是一条河,里面有许多残荷断梗,想见夏日风光会很美。这条河的名字叫包河,这公园叫包公园,听上去很独特,处处不离包拯这个主题。原来包拯先生是合肥人,合肥人自然要特别显示出他们的爱敬。
河边竖着牌子,写着铁面鱼,无丝藕,说这包河里生产的鱼,脊背是黑的,就像包公的黑面;而那河中另一盛产物七孔红花藕也颇有特点,断之无丝,音同“无私”,因此便同包公联系起来了。人们的想像力真是厉害。
祠堂是一座白墙青瓦的三合院,很有点书院的清雅气,从前它也叫做包公书院的。进入祠堂,正中是高八尺的金塑包拯像,手握笔笏,神情严肃。两侧各有两人,是他的随身侍卫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俱是金身。小时候听过故事,知道他们是那么地鞍前马后尽心尽责辅助包大人,如今金身也是理当。这金像的上方有许多匾额,中间的写着“色正芒寒”,是李鸿章之兄所题,李鸿章另写一篇《重修包孝肃公祠记》,刻在一块碑上,碑立在殿内左手边,上面的鸿章二字较之他字显小,据说是为了显示中堂大人自己的谦逊。
塑像的左面陈列着“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根据不同的身份,采用不同的刑具,龙头铡是准备给帝王的,虎头铡是准备给大臣的,狗头铡是准备给布衣草民的。森严的等级制度,不但体现在生活中各个方面,然死刑的执行也不一样。导游很诚实,她说事实上从来没有这样的铡刀存在过,包拯的职权也使他没有机会使用铡刀对付王公大臣,更不要说皇帝了。这不过是人们编造的传说罢了。
塑像右侧有石刻包拯像,戴着官帽,帽翅特别长,显得很夸张。于此又有不同的版本,有说是包拯办案时因仰慕他的百姓包围,妨碍他办案,皇帝特赐他长翅官帽,凡碰翅者杀无赦,百姓便不敢靠得太近;又说是上朝时大家都挤向前亲近皇帝,包拯个子小,落在后面,皇帝喜欢同他谈话,便赐他长翅的官帽,凡碰翅者杀,他人就不敢挤他了。朝堂的秩序不见得像我们现今的菜场或者春运时的车站吧,我觉得这后一传说可能性不大。前者也不大可能,多半还是仰慕包拯的人想像出来的。这杀人的超级特权如同尚方宝剑一样,其实也还是对权力的崇拜,并无法治的精神。
祠内东侧墙壁上有包拯家训及一些碑文,不及细看。
导游带我们去看包公故事蜡像馆,共有三个,一个是打皇袍,一个是铡美案,一个是狸猫换太子,故事中的人物皆雕成蜡像,犹如戏剧舞台上的场景。这三个故事中,两个也系完全杜撰,导游很负责任地为陈世美洗清恶名,说他其实是清朝一个很好的官吏。可见包拯其实是经过历代人的加工,就像那电视剧里的人物,很多故事是附加在他身上的,和历史上的真人并不是一回事。那个仰慕包拯的人,却将恶名加于他人清白之身,这是怎样矛盾的一面?他追求的又是怎样的公正?要求公正者,自己并不能公正对待他人;同理,要求官员廉洁者,有机会作了官员,并不一定能廉洁。
我们最后来到廉泉亭,这是一个六角攒尖亭,亭中有一口井。我们探头看看,井中有水,上方用网拦着,想是从安全角度考虑。关于这井,也是有传说的,贪官喝了头会痛,清官喝了没反应。人们多么想有这样一个易于辨别的标准,能立刻判明官员的好坏。现实中哪里这么容易。
包公文化在我们国家非常的盛行,时时可以看到人们对包公的敬仰,更有很多人呼唤时代的包青天。所以他们遇到不平、冤曲,便去信访,希望好运气遇到一位包拯式的人物。然而几千年了,包拯式的人物就那么几个。人们始终认识不到,仅仅依靠人的道德自律,是多么的软弱不可行。在一个贪腐横行的社会里,包拯这样的人物是没法存身的,他几乎没有机会晋身到那个使他有能力为那些小民作主伸冤的位置。良好的制度之下,每一个官员都各司其职,公正守法司法,君不见西方国家每一个法官的廉洁公正都堪比包青天,公正已成为他们用生命追求的目标。
清官固然于那些个别的小民有意义,施予了他们一定的公正。但是,他本身不过是皇帝的工具,目的在于稳定皇朝的统治,他使人们更加依赖青天明君。因为他们这一小群体的存在,人们永远将希望寄托在清官和明君身上,不会再去思索这个制度的缺陷,也不会再去探索和设计更加文明的、更加合理的制度来取代君主专制。于是,中国人就那样昏沉沉下去,一直到被欧美列强的枪炮震醒,吃惊地发现“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措手不及。
包公园的梅花开了,有淡绿色的绿萼梅,也有粉色的,像桃花。如果让我选择,我认为绿萼梅更有一种清气和高洁,可以用来象征包拯先生的清正廉洁。虽然我对于清官文化不以为然,但对于那每一个公正无私、自律自持的人,仍然持有深深的敬意。
转自乾之蓝的博客
包公案读后感篇十
今天早上从郑州7点半出发经过了近三个小时的车程到达了开封市,参观大名鼎鼎的包公祠。看到了包公的画像,原来包公竟然是个小白脸,根本不象戏剧中所描绘的黑脸。因为在人们的印象中,公正不阿,坚持原则的人都是用黑脸来描写,黑脸也就代表了正义、公正。
参观完包公祠来到包公湖,这是一个很大的湖,湖边有很多喷泉,假山、雕塑,小桥,真是个拍照的好地方。
看到两位大哥哥没有走我们走的平坦的路,而是在攀爬对面的假山,我也立刻从小桥上跑了过去,穿过一个洞,就看到了假山。我小心翼翼地抓住突起的石头,一点一点爬上去,石头与石头之间的间距时大时小,有些石头还是尖尖的,只能用来扶手。爬到半山腰的时候,石头上有一点水,因为假山下面有一个超小型的瀑布,水都溅到假山石头上了。越往上,石头上的水越多,到了山顶几乎整个石头上都是水。我终于爬上假山顶了,我神气地在山顶举起剪刀手,奶奶把这个镜头定格在了照片中。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这不,石头上下的间距有时我抱着石头踮着脚也够不着下面的石头,我只能找找低一点,可以抓手的石头把身子一点一点地往下放,直到脚能够着下面的石头。就这样,慢慢地我终于回到地面上了。这是我我第一次独立攀越了整座假山,我特别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