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思想史葛兆光在线阅读篇一
中国德育思想史是我国教育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承载了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智慧和精神。通过学习中国德育思想史,我深刻感受到德育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和价值。首先,中国德育思想史秉承了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理念,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其次,中国德育思想史融汇了道教的"自然至道"和佛教的"以慈悲为怀"的思想,强调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宽容。再次,中国德育思想史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扬善抑恶、推行仁义道德的价值观念。最后,中国德育思想史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道德底线,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提供了坚实的道德基础。
中国德育思想史的核心理念可以总结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思想理念起源于儒家,被视为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的核心内容。"修身"是指个人从内心开始培养道德修养,自我克制,做一名道德高尚的人。"齐家"是指个人将良好的行为习惯传递给家庭成员,使家庭和谐稳定。"治国"是指个人融入社会,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国家作出贡献。"平天下"是指个人应关心整个社会、整个世界,以宏观、平等、互助的心态对待他人。这一思想理念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深入人心,影响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民。
中国德育思想史还融汇了道教和佛教的思想,强调了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宽容。道教强调自然至道,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内心宁静和身心健康。这一思想给中国德育注入了自然性和宽容性的基因,培养了中国人亲近大自然的习惯。佛教以慈悲为核心教义,教导人们要以广大胸怀对待他人,理解并宽容他人的过错。这一思想为中国德育思想史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使德育更具温暖和人文关怀。
中国德育思想史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扬善抑恶、推行仁义道德的价值观念。历代儒家思想家不断强调人的善良本性,重视培养人的良好品德和价值观念,培养人们具备高尚的品格和道德修养。在宋代,程朱理学进一步将德育思想系统化,将重心放在了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上。新时期,中国德育思想史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对于全面培养人的品格和道德寄予更高的期望。
中国德育思想史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道德底线,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提供了坚实的道德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积淀了中国人民的理性选择和行为准则,形成了社会和谐稳定的土壤。中国德育思想史不仅在国内发挥重要的作用,也为世界德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未来,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传承和创新中国德育思想史,将其融入到现代教育体系中,培养更多具有高尚品格和道德情操的新一代中国人。
中国德育思想史是一部宝贵的遗产,它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通过学习中国德育思想史,我深刻认识到德育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和价值。它将个人的修养与社会的和谐相结合,提供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和宽容的理念。中国德育思想史还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道德底线。未来,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传承和发展中国德育思想史,在现代教育中培养更多有道德情操和高尚品质的新一代中国人。
中国思想史葛兆光在线阅读篇二
1895年,既在中国政治史上是重大的历史转折,也是中国思想史的巨大分野,是中国思想史发展脉络陡然一变的开始之年。
曾几何时,日本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都是作为“岛国虾夷”而存在的,它受到中华文明的浸润和辐射,尤其是在中国上层政治人物和知识分子记忆中,对日本始终是无端鄙夷和居高临下。即使中国遭到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的攻击,门户洞开,即使中国人已经注意到日本人“效仿西法”,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但中国人始终没有把对日本的警惕提高到对西方警惕的高度上。
直到1894年,一贯自居天朝上国的清王朝无论在陆上还是在海上,都被岛国虾夷彻底击败了,天朝上国的尊严洒了一地。中国不得不割地赔款,签订城下之盟,无端鄙夷突然变成了痛彻心扉的忧郁激愤和耻辱无奈,这深深地刺痛了所有中国人,时人发出了“以中国之全力受困东隅,国将何以为国”的叹息。从知识分子到政府官员,从保守人士到洋务官僚,人们痛心疾首。“穷则变”,直到此时,在惨烈却无奈的现实面前,中国人才彻底醒来,“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则甲午一役始也。”自强才真正成为朝野上下的一致观念,成为社会舆论的核心问题。
在自强成为社会共识的语境下,如何“自强”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对待异质文明的冲击,当时人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是采取普遍主义态度,自动向西方靠拢,主动与西方的技术、文化和价值观并轨,寻求与西方相同的工业化发展方向和追求实力生存法则,简单说,就是全盘西化。一是采取民族主义态度,只有实现民族强大,才能在世界秩序内维护自身的独立主权和主流文化。在当时的国难之下,中国人一方面急速向西转,抛弃传统旧学,转向追求西洋新知,西方文化在中国空前扩散。另一方面民族危机也刺激起了中国人的民族忧患意识,颠覆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在这种思想背景下,近代中国人对西方和日本人怀有又爱又恨的矛盾态度。
关于救亡和启蒙的关系,学术界争论了数十年,迄今尚无定论,这是个难以达成共识的论题。其实对这个问题的体会和讨论从甲午以后就开始了,由于中国社会的复杂性,这个问题一直无解。当时的人只能边走边尝试,摸着石头过河,尽量在这二者之间寻求平衡。正当维新变法如火如荼地展开仅仅三年,一场政变打断了探索的过程。
迄今为止,在一定意义上说,我们还是在协调自强与启蒙的关系,还是在西方社会发展的轨道上迂回前行。既要追赶西方工业化的步伐,又要尽量保持传统文化的存续传承。所以,从这意义上说,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始于甲午战争。这条道路将走向何方?我们只能拭目以待。《中国思想史》不仅告诉你历史史实和历史困境,还引导读者对照历史,反思现实,为现实困境求索解决之道。这样就使书籍的生命力并不囿于过去,更在关照现实。
中国思想史葛兆光在线阅读篇三
中国德育思想史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历史,涵盖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文化等多个领域。通过学习中国德育思想史,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对德育的重视和影响。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以五段式的方式,对中国德育思想史的心得体会进行阐述。
第一段:中国古代的德育思想
中国古代的德育思想起源于古代圣贤之道。在众多思想家中,儒家的德育思想最为明显。儒家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强调以德治国。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才能培养出有德行的人,建立和谐的社会。此外,道家的自然主义思想也对德育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道家注重身心修养和与自然的和谐,强调“道德自然”,并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治国原则。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后世德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段:儒家德育思想的核心观点
儒家德育思想的核心观点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儒家认为道德修养是一个人的基本任务。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可以成为一个完善的个体,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其次,儒家倡导以德行来治国。他们认为只有通过道德教化和德行的力量,才能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使国家繁荣发展。
第三段:现实中的德育实践
古代中国的德育思想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有很多实际的德育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一方面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如教育孩子要诚实守信、尊敬长辈、尊重师长等;另一方面还包括一些特殊的教育方式,如通过故事、诗词等,让人们通过欣赏优秀的文化作品来增强道德修养。这些德育实践活动贯穿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于培养人们的良好品德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四段:中国现代德育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中国的德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社会风气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传统的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淡化,人们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也趋于疏漏。这对于培养有德行的新一代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现代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德育的新机遇。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传播,可以更广泛地传播德育思想和实践。同时,现代教育的发展也为德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途径。只要我们能够善于利用这些机遇,中国德育一定能够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
第五段:对中国德育思想史的思考与展望
通过学习中国德育思想史,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德育的重要性和中国传统文化对德育的影响。德育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关系到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文明程度。当前,中国正处于追求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有德行的新一代是至关重要的任务。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结合现代社会的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德育政策和实践,就能够培养出更多有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中国德育思想史是丰富多彩的,它蕴含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通过对中国德育思想史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明白德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长远影响。同时,我们也要面对德育的新挑战和机遇,积极探索适应现代社会的德育方式与实践。相信在新时代的中国,中国德育定会焕发新的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添砖加瓦。
中国思想史葛兆光在线阅读篇四
孔子之下是战国时代,这个时期的思想,是“极光明灿烂”的。孔子有开启之功。有人反对孔子,有人则阐扬孔子。比如墨家,即极端反孔。杨朱则极端反墨。孟子则既反对杨朱,也反对墨子,主张回归孔子。
墨子最有名的主张是“兼爱”,孔子也讲爱,讲仁者爱人,落脚在“仁”。孔子的“仁”,是有分别、有等级的爱,墨子的“兼爱”则无差别。墨子认为,儒家的仁,这种讲究远近亲疏的爱,会使人自私自利。所以要兼爱,“视人之父若其父”,认为别人的父母和自己的父母没啥不一样,我们应该平等地去爱。儒家则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二字说明自己的父母和别人的父母是有远近之别的。
墨家为何不把别人的爸妈不当外人呢,其理论依据在于:从宇宙看,人生都是平等,天下的爸妈都一样。由此他们提出“天志”,“天兼天下而爱之”。可见墨家不是站在人的立场来看,而是在天上俯瞰众生,所以是无差别的博爱。这就是与孔子最大的不同,孔子特别看重实际人生,从来都是从人的立场、人的标准来讲人道,所以主张仁。(参页20)
墨子主张无差别的平等,便不讲“礼”,因为礼代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别,高低贵贱尊老爱幼。墨子看来,礼是奢侈的,尤其是葬礼和祭礼,这不是拿活人的生活之需去侍奉死人吗?奢侈啊。于是主张“节葬”,为啥呢?节葬的目的在“节用”,讲究节省,必然是非礼非乐。(参页21)
孟子评价墨子说:“墨氏兼爱,是无父也。”(《孟子・滕文公》)
为什么呢?墨子不是兼爱吗?原来墨子虽然主张“视人之父若其父”,但是因物质条件限制,加上人的感情所限,“不能平等加厚,只能平等减薄”,变成了“视己之父若人之父”。不能像厚待自己的父亲那样厚待别人的父亲,只能薄待自己的父亲像别人的父亲一样。那就是不把自己的父亲当父亲,而是当成别人的父亲。那就是“无父”。这就是墨子无差别的平等观导致的后果。(参页22)
尽管墨子在理论上有这样的不足,墨子却不是只空谈,还去实践,穿的用的都很简陋,“以自苦为极”(《庄子・天下》)。这不仅减薄了自己父亲的待遇,也把自己的减薄了,不能平等地富裕就平等地贫穷吧。钱穆说,墨子是“以身作则地教人来过一种最低标准的人生,即是日夜以自苦为极的人生”。(参页22)
可是,这哪是爱人?明明是不爱人嘛!
墨子说:no大家看看大禹,为了治水,风吹雨打,腿上的毛都磨没了。“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庄子・天下》)大禹这样的圣人,治水是为了啥?还不是为了兼爱天下百姓吗?我们就要像大禹那样,吃苦耐劳――这就是我们理想的生活标准。(参页23)
庄子实在看不下去,就批评墨家说:你们墨家虽然是为天下人着想,可是天下人却接受不了你们这些想法。(参页24)
尽管墨子“刻苦了人生”,但是并没有“鼓舞着人死”,没有去追求死后的天堂或乐园作为此生的补偿,所以墨家不是基督教,墨子也不是教主。(参页24)
墨家和儒家,几乎每一处都针锋相对。“孔子亲亲,墨子尚贤;孔子差等,墨子兼爱;孔子繁礼,墨子节用;孔子重丧,墨子节葬;孔子统天,墨子天志;孔子远鬼,墨子明鬼;孔子正乐,墨子非乐;孔子知命,墨子非命;孔子尊仁,墨子贵义。怠无一不与孔子相反。”(夏曾佑《中国古代史》第一篇第二章第十一节“墨子之道”,中华书局版第94页)
墨家和儒家最根本的不同在哪里呢?
历史学家夏曾佑的观点可以参考,他认为,主要在于对待丧礼的不同,进一步说就是对待鬼神的态度不一样,儒家远鬼,墨家明鬼,这是墨家和儒家所有不同之处的起点。
“儒家丧礼之繁重,为各宗教所无,然儒家则有精理存焉。儒家以君父为至尊无上之人,以人死为一往不返之事,(无鬼神,则身死而神亦死矣。)以至尊无上之人,当一往不返之事,而孝又为政教全体之主纲,丧礼乌得而不重?墨子既欲节葬,必先明鬼,(有鬼神,则身死犹有其不死者存,故丧可以杀。天下有鬼神之教,佛教、耶教、回教,其丧礼无不简略者。)既设鬼神,则宗教为之大异。有鬼神则生死轻,而游侠犯难之风起,异乎儒者之尊生;有鬼神则生之时暂,不生之时长,肉体不足计,五伦非所重,而平等、兼爱之义伸,异乎儒者之明伦。其他种种异义,皆由此起,而孔、墨遂成相反之教焉。”(夏曾佑《中国古代史》第一篇第二章第十一节“墨子之道”,中华书局20版第94页)
这是极端反孔的墨家的情况。那么,又极端反对墨家的杨朱,都有什么主张呢?
中国思想史葛兆光在线阅读篇五
思想史是文化史的一个分支。在高考注重考查能力的今天,思想史复习教学一方面要同整个文化史复习教学一样,点线面结合,以形成完整有机的知识网络;另一方面,针对思想史本身的特点,应重点从深度、广度、高度上加大复习教学的力度,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试分别加以论述。
一、重视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提高思想史复习教学的起点。历史复习教学不同于历史研究和常规性历史教学。历史研究和常规性历史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从具体上升到抽象,而历史复习教学有时便不一定要从具体的现象和材料开始。具体的事物往往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从具体的东西入手,不容易抓住问题的实质,反而会造成认识上的混乱。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抽象和概括,在思想史复习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从一个个概念入手,在准确理解历史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前提下,运用逻辑的方法,即从简单的历史范畴逐步进入到比较复杂的具体的历史范畴,这样便能使学生一进门就抓住问题的实质,并层层延展,对具体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以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论思辩能力,从而将思想史复习教学置于一个较高的起点上。例如:“绝对平均主义”是小生产者要求平均享有社会一切财富的幻想,只要对这个历史概念内涵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就有助于学生分析判断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失败的必然性。因为这种思想是农民小生产者幻想的产物,它不可能使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相反,它将使社会生产力停滞在小农经济的水平上,把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理想化、固定化。因此,它具有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这种落后的理论武器最终不能将农民战争引上胜利的轨道,如明末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便是例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它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直接相违背,带有落后性和破坏性,这就为科学认识1958年我国在生产关系方面的失误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理论观照。如:“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是概括孙中山前后期思想的两个基本概念。“三民主义”的重大缺陷是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内容,而“新三民主义”则在三大政策的基础上容纳了这样一项重大内容。了解了这两个概念在外延上的差异,学生便能判断这两种思想孰高孰低,并以之分析孙中山前后期革命斗争的成败得失及内外政策所体现的不同政治色彩。如:“空想社会主义”是19世纪在欧洲产生的一种新的社会思潮,对“空想社会主义”基本概念的了解,必须深入到对这种思想体系合理内核及局限性的全面把握。只有理解了其中的合理内核,才会明白它为什么会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只有深刻地领会了它的局限性,才能根据历史事实,科学地推断出空想社会主义为什么必须而且必然会被科学共产主义所取代。
二、纵向深入,突出思想史
复习教学的深度。
思想的发展大多数是呈线型的。为避免对一部思想史流于作单薄的知识记忆,教师应借助于基本理论的指导,启发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对各种思想的发展作小切口、深分析,以突出思想史教学的深度。具体来说:
1.钩沉索隐,深入探讨各种思想产生的原因。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