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听课笔记篇一
1、复习: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从日常生活中引出问题,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店里的冰箱里有两种香芋冰淇淋。 圆柱形冰淇淋一瓶3元,圆锥形
冰淇淋每瓶元。 我们知道这两种冰淇淋的底面积相等,高度也相等。 你呢
买哪个冰淇淋划算?
3 .引进:那么,到底谁的意见是正确的呢? 今天在这门课上学习圆锥
计算体积后,我相信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 这门课研究圆锥的体积。 (板书;圆锥体积) )
(二)、手工测量,大胆预期
1 .我们已经知道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下面,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测量手上的圆柱和圆锥,看看能发现什么。 (四人小组动手测量)教师巡视学生测量方法是否正确,错的进行指导。
2 .量后交流得出各组圆柱和圆锥均为等底高度。
3 .大胆猜想:你认为这个圆锥的体积和这个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可能是这个圆柱体积的几分之一? (给学生充分预期的时间和机会) ) ) ) )。
(三)、进行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 .对话:接下来请大家用手中的圆柱和圆锥做实验,验证你们的预想是否正确。 你们打算怎么做实验,先在小组里商量方法)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由教师巡回指导。
3 .沟通报告。
)1)你们小组是怎么做实验的?
师相机板书:圆锥的体积是其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
4 .问题: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是这样的关系吗?
教师展示不等底高的圆锥、圆柱,让两个学生上台做操作实验。
问题:通过这个实验,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只有等底等高圆锥是圆柱的体积) ) ) ) ) ) )。
5 .通过启发诱导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
问题:那么,怎么计算圆锥的体积?
板书:圆锥体积=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度
() )先让学生写,然后板书,与学生核对)圆柱体积听课记录-2(/page ) )。
7 .练习(口头) )
)一个圆柱的体积是27立方分米,其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一个圆锥的体积是150立方厘米,其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运用公式,拓展训练
1 .教你“试试看”。
学生**计算,指定答案,共同评议。
2 .做第一道“练习一下”。
)1)指定两个厨师,其余学生填写练习本。 集体订正。
3 .判断
(1)圆锥体积为圆柱体积的1/3。 ()
)圆柱的体积一定比圆锥的体积大。 ()
)3)圆锥底面积3平方厘米,高2厘米,体积2立方厘米。 ()
4 .做“练习一下”第二题。
问题:谁可以说第二题的构想?
计算圆锥体积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5 .练习8完成第二题。
)1)学生试着解答问题。 交流解答方法。
)问题)这个问题为什么用“123”直接得到答案?
)3)做实验加深理解。
6 .考你
7 .你现在能在这门课开始时回答那个问题吗?
(五、课程总结
(六、布置作业
初中听课笔记篇二
运用听唱法,学唱和掌握重、难点乐句,导入新课。
6536o5-o523o1-‖
飞上蓝天亲亲您。
二、新课教学
1、谈话引题
2、播放《国旗国旗真秀丽》的范唱,第
一遍听赏歌曲。
3、听赏完后讨论老师听赏前提出的问题:
4、随歌曲做律动。
5、“看国旗”,猜歌名,出示课题。
6、了解国旗相关知识。
7、识字拼句,学习歌词,第三遍听赏歌曲。
8、分小组完成四个乐句的学唱、歌表演及歌曲情感的处理。
9、对歌,检查学生歌曲掌握状况。(第二遍学唱歌曲。)
10、接龙游戏,检查学生歌曲掌握状况。
三、深入拓展
拓展(一):音像结合,在听赏中进一步感受歌曲的丰富情感和思想内涵。从内心产生对国旗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思想得到升华。
拓展(二):“画国旗”,播放《国旗国旗真秀丽》的伴唱音乐。
四、小结
1、小鸟和小红旗都是小朋友熟悉和喜欢的。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地吸引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2、从模仿入手,让学生能轻轻地唱出“亲亲您”,尝试着模仿老师有感情地表现歌曲。
3、教学中能很好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初中听课笔记篇三
齐读课题。
这些字你还认识吗?开火车读。齐读。
一朵一颗满天真好晚上数着那里最喜欢
3 老师这有几个字宝宝找不到家了,谁来帮他们找到家?
朵只头颗
一()白云一()小鸟
一()珍珠一()头
(一)学习第一段。
1、鲜花和星星“我”最喜欢谁?请小朋友们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一边读,一边想一想课文所描绘的画面。(出示:一边读一边想)
2、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水平。(出示这小节)
指名读。
3、(1)你读懂了什么?指名回答。
你是通过哪些词看出鲜花很多?师相机在“满地、这里、那里、还”下面划线。
谁能读出鲜花的多?
放鲜花的课件,夏天到了,绿茵茵的草地上,盛开着朵朵鲜花,它美吗?谁想夸夸它?它美在哪里?指名说。
看着满地的鲜花,我真想。
【评:口语训练和想象力的丰富集合起来,有道理!】
小朋友真会想,能不能把鲜花的美读出来呢?谁想读?
再出示这小节(指名读,评议。)
【评:这一步前面应该再有一个自由练读,就扎实了。】
(你读出了鲜花的美丽!听了你的朗读,老师觉得鲜花更美了!)
4(1)读了好多遍了,想不想把这美丽的诗句背下来呢?自己先练练。
指名背。(你背得真流利,如果能加上动作那就更好了!)
(2)谁能上讲台加上动作来背一背、演一演呢?(指名)(你真是一名出色的小演员!)
(3)这么多人都想上台背诵啊?想背的小朋友一起来背吧!
【评:指导得法,读出了层次,背诵就水到渠成了。】
(二)、学习第二段。
1、过渡:小朋友背得真棒,老师仿佛看到了夏天满地的鲜花,老师都陶醉了。
刚才,我们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学习了第1段(出示:一边读,一边想),相信你们现在也能用同样的方法把第二段学好。自己读一读,读懂了什么跟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评:总结学法,由扶到放。】
谁来汇报你们交流的结果?
说明星星的多:划词:满天、这里一颗那里一颗、还多
3、谁能读出星星的美、星星的多?(你真会读!你看,她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了,让星星更美了!)
赛读,谁来跟他比比?你读出的星星也很美!
看着满天的星星,我真想。
【评:这时再来读读,然后背诵更扎实。事实上,下面的背诵孩子们开始不是很顺利。】
1、这么美丽的小诗你能完整地背出来吗?如果能加上动作就更好了,自己先准备一下吧!(指名背)
(你背得真有感情!谁来跟她比一比?你真是个出色的小演员!)
2、师报幕。生齐背课文。(9班小朋友集体诗歌朗诵会就要开始啦!)
出示蝴蝶的图片你看到了什么?老师非常喜欢这幅图画,所以仿照课文写了一首小诗。指名读。
我最喜欢
天空中飞翔的蝴蝶:
这里一只,
那里一只,
真比海滩上的贝壳还多。
过渡:老师说的好吗?小朋友,只要你们留心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再发挥想象说一说,能说得比老师更好呢!
你会说吗?这里有一幅美丽的图片,请瞧!你能仿照着课文写一段小诗吗?
我最喜欢
天空中飞翔的小鸟:
这里——,
那里——,
真比——————还多。
【海鱼图】
我最喜欢
————————:
这里——,
那里——,
真比——————还多。
4 我最喜欢
————————:
这里——,
那里——,
真比——————还多。
聪明的小诗人,不仅诗作得好,老师相信你们字也一定会写好,我们来记几个字吧!
朵最真
1、写“朵”
(1)谁有好办法记住它?
在“朵”这个字里面隐藏着一个偏旁:几字头。
写这个字该注意什么?(几没有钩,木的一横很长。)
(4)师范写。
(5)学生描红,临写。
2、写“真”
(1)怎样记这个字呢?
(2)在“真”这个字里面也隐藏着一个偏旁:十字头。
(3)写“真”时该注意什么?(真里面有三横)
(4)师范写。
(5)学生描红,临写。
评课:
从教材的角度来看,这首诗歌是首次给孩子们现代诗的形式;从字词训练的角度来看,这课侧重于“比”的内涵;从内容来看,这课以回环往复、一咏三叹的形式告诉学生:鲜花和星星的多及美。
这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话语不正体现出李老师这节课的成功与精彩吗?同时,这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话语更激励我们不断求索更科学、更适合孩子们的教学方法。
当然,教学总是遗憾的艺术,这里我有一点不成熟的想法:
背诵要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节课的教学虽然对个别句子的朗读指导较多,但是整首诗歌的朗读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整首诗歌的理解与感知。而加上动作朗读、背诵就更需要读流利、读熟练了。当然,这节课在这一环节上有所疏忽可能是为了后面拓展部分时间的保证。但是显然,今后的教学中,我们需要真正地把“学生本位”的理念落到实处。如果把这首诗歌真正读通、读好、读透,我想可能拓展部分的练习学生对整首诗歌的创作会更贴切。
实际上,如果将划重点词这一步骤省略,以范读等方式直接指导朗读,可能既节省了时间,又轻易地降低了学生朗读的难度,岂不两全其美?要知道一年级语文苏教版教材的教学重点就是读书、写字呀!
初中听课笔记篇四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几件事?表达了老人什么感情?
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
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2.老人请男孩吃枣,表达了什么?
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
3.剧中的老人有什么象征意义?
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4.剧中的男孩有什么象征意义?
他想把枣子留给父亲吃,喜欢吃巧克力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他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温顺地挽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5.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关于枣儿
6.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1.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中加横线的句子的象征意味。
多媒体显示:
(1)老人 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男孩 嘻,爷爷,我说枣儿个儿大。
老人 (自豪地)我的儿子就叫“枣儿”
(2)老人 (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
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
男孩 (拿起熟枣儿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人 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3)老人 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4)男孩 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
老人 不知道。
(5)男孩 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
老人 (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男孩 来呢,你的枣儿甜!
(6)男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学生思考、品味。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2.探究枣儿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师提问: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生自由发言。
生1:枣儿象征着亲情。老人思念儿子,男孩想念父亲,枣儿凝聚着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
生2:枣儿象征着故乡。老人喜欢怀旧,表现了老人对故土的挚爱;儿子久出未归,离开故土追寻心中的梦。
生3: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枣儿代表亲情、故乡,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教师总结: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全剧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蕴。
请大家谈谈对作品主题的认识。
生1: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生2: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生3: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
生4:剧本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迫寻。
生5: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师总结:优秀的剧本,其主题思想往往是多义的,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供人思考,令人遐想,让读者的想象尽情飞扬。
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枣儿代表亲情、故乡,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社会现实是不公的、令人心酸的、但是社会在向前发展,历史不可能倒流,人们应该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寻找一种新的、适应时代发展的生活状态。
学完这篇课文,结合自身情况,写一篇读后感。
初中听课笔记篇五
第一,进行推测,引入新知识
师(复习了可以分为2、5的数字的特征后):请同学们猜一下可以分为3的数字的特征。
生:座位是3、6、9的数字。
生:座位为0~9的数字都可以除以3,所以30、21、12.
生:座位为0~9的数字不能全部除以3。例如11、13、14。(沉默一会儿后,学生们纷纷表示反对,举例反驳。)
生:我想!(渴望)
二、实验操作、新知识
各队用自组的小棍子数数,完成老师送来的表格。
三、报告交流,了解新知识。
老师:通过操作发现了什么?
生5:老师,我发现303、120、450、300、960等可以分为3。
生6:老师,我发现用三根小棍子怎么摆都可以做3的倍数。
老师:是吗,只能用三根小棍子吗?(很多学生举手回答:6个,9个,12个。)
生7:我发现,如果小棍子的根数是3的倍数,那么陈列的数字应该可以除以3。
老师:你们的发现很有价值!再看一遍,你必须有新的发现。(学生们讨论了一会儿后开始举手)
生8:我发现小棍子的根数是它陈列的大家的数字之和。
生9:如果你的数字之和可以除以3,那么这个数字可以除以3。
老师:同学们真帅!自己发现了可以分为3的数字的特征,同桌之间又互相说了一遍。
四、加强实践,运用新知识(略)
五、复习梳理,新知识内部化(略)
本课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情感体验为出发点,指导学生通过实习、事前探索,亲身体验知识的发展过程。不仅适用教材,还为学生创造了实验操作的活动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经历了“推测-失败-疑问-知识-解决”等一系列过程,当学生通过操作认识到新知识时,必然会产生说话的愿望。因此,安排了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的两个部分,使学生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感悟,各自表达自己的意见,进行大胆的争议,甚至激烈的辩论。(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lamlet)交流的问题不是为了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而是出于学生自己的需求,是领悟后急于表达的自然想法。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不断创造学生可以自己讨论、体验、感受、相互纠正、完善的片面认识,最终使新知识(可分为3个数的特征)一步步浮现为“睡眠”。
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学生们不仅不断体验数学知识,还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更好地理解自我,建立自信,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