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吃养生心得体会篇一
养生是当今社会非常流行的一种生活理念,它强调人们应该通过正确的饮食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适度的锻炼来达到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在这些养生方法中,听养生心得体会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在通过听养生心得体会来了解养生的方法和技巧时,我们可以充分了解别人的经验和教训,从而更加科学地应用养生方法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接下来,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来探讨听养生心得体会的重要性。
第一,通过听他人的经验来了解养生方法的多样性。每一个人的身体和生活习惯都不相同,即使大家都采用了同样的养生方法,其效果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听别人的养生心得体会,可以让你了解他们的经验和方法,在吸收别人的优点的同时,也可以在自己身上做出改进。听到各种不同的养生方法,可以让你更好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
第二,听别人的故事可以对我们很有帮助。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我们难免会感到困惑和无助。听别人的养生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在干预个人生活方面获得更多的启示与指导。当然,也有可能听到不可靠的消息,我们需要理性思考,不轻信谣言,不盲从,采取正确的生活方式。
第三,听养生专家的建议是非常重要的。养生领域的专家经常会给出很多实用的建议。通过听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需要哪些习惯才能保持健康。理解医学健康的基础,可以让我们更加接纳意外的疾病,也更能适应需要的调整和摆脱疾病的可能。
第四,听别人的经验可以帮助建立健康的习惯。生活中,我们难免会有很多不健康的习惯,过多的喝酒、抽烟、吃垃圾食品等等。但是,我们可以从别人的经验中,了解到健康的饮食习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日常锻炼的重要性。通过在生活中逐步摆脱不健康的习惯,就可以让自己远离生活的种种痛苦以及健康问题。
第五,听别人的养生,能够让人更好的了解自己。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有很多不足之处,听别人的故事、了解别人的经历,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更加清楚自己应该努力走在什么样的路上。在“听”中建立自己的养生计划,可以逐渐改变自己生活中不好的习惯,建立起一个更加健康的生活理念。
综上所述,通过听养生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养生的方法和技巧,从而通过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同时,也要注意听信专业人士的建议,避免听信谣言,保持理性与清晰的思维,养成更加健康的生活习惯。
吃养生心得体会篇二
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健康长寿是人类永恒的追求。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的提高,人们对养生也越来越重视。
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中医养生,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方法调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
(一)养生的意义
古代把人的精神和人的肉体看做一个整体,认为人是精、气、神三者的统一体。一个人的生命力的旺盛,免疫功能的增强,主要靠人体的精神平衡、内分泌平衡、营养平衡、阴阳平衡、气血平衡等来保证。因此,遵循中医养生的方法,对人体健康长寿有重要的作用。
(二)养生的方法
一,调摄情志。
1、和喜怒。喜怒之情人皆有之,古人认为喜贵于调和,而怒宜于戒除。喜也应适中适度,不宜太过。怒是历代养生家常忌的一种情绪,它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
2、去忧悲。忧郁、悲伤是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又一种情志,应当注意克服。老年人由于精气亏虚心气不正常,常易生忧悲之苦,忧悲不已又会进一步损伤神气,加速衰老,所以老年人特别应当杜绝忧悲。
4、防惊恐。遇事易惊恐亦是一种对人体十分有害的情志因素,惊恐往往导致心神失守,肾气不固,而易出现惊慌、失眠,二便失禁,甚至精神失常等方面的病症,情绪与健康的关系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们高度重视,我们应注意调和心志,避免不良心志对人体的影响,以促进健康。
二,运动形体。
中医认为用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锻炼,可以活动筋骨,调节气息,静心宁神,从而畅达经络,疏通气血,和调脏腑,达到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目的。传统的运动养生方法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千百年来,人们在养生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使运动养生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形成了融导引、气功、武术、医理为一体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养生方法。
三,合理饮食。
饮食的质,是指饮食事物的素质、成份、营养价值等,不同的饮食无有不同的营养素,掌握好合理的饮食的质,对于健康长寿有很大的意义。“药食同源”不仅开中医养生保健之先河,且经久不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成为独特的优势所在。
四,起居保健。
环境与居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要素,亦是人类保养天年(自然寿命),强壮正气,延年益寿的必备条件。
五,房事养生。
祖国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肾精乃是一种与人体生殖、生、长、状、老、已,以及寿夭等有密切关系的一种物质,它跟人体健康有关。中医认为,人体与周围环境是一个整体。自然界与人体是相通的。因此,随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房事养生也应不同。
六,乐娱养生。
乐娱养生是养生之道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用娱乐这种人类普遍的行为来让人们情绪变好,从而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使人们健康长寿。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快,往往过于繁忙,而且生活单调,就更需要一些娱乐活动来调节。用娱乐活动来调节生活情绪和生理机能,往往能起到许多药物治疗所起不到的良好作用。
七,睡眠养生。
睡眠是平衡人体阴阳的重要手段,更是恢复疲劳、走出亚健康的养生第一良方。提高睡眠质量有四大法宝:
首先,应提倡睡子午觉。这时是“合阳”时间,阳气盛,所以工作效率最好。第二,睡前应注意减慢呼吸节奏。睡前可以适当静坐、散步、看慢节奏的电视、听低缓的音乐等,使身体逐渐入静,静则生阴,阴盛则寐,最好能躺在床上做几分钟静气功,做到精神内守。
第三,睡前可吃一点养心阴的东西,如冰糖百合莲子羹、小米红枣粥、藕粉或桂圆肉水??因为人睡觉后,心脏仍在辛苦地工作,在五脏中,心脏最辛苦,所以适当地补益心阴将有助于健康。
第四,失眠的病人别忘了睡前用温水泡脚,可以促进心肾相交。心肾相交意味着水火相济,对阴阳相合有促进作用,阴阳合抱,睡眠当然达到最佳境界。
(三)关于养生的体会
纵观中医养生的历史,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养生有道,“德润身,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独具特色的养生观,仍激励今人效法。所言仁者即品德高尚、德高望重的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仁”的核心,仁者爱人是也!“养生重养德,德高寿自长”的理论已被医学实践所证实。养德就是注重人体精神的健康状态——精神卫生。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一个人要想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必须进行全面的养生保健。并注意下列几点:第一,道德与涵养是养生的根本;第二,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养生的关键;第三,思想意识对人体生命起主导作用;第四,科学的饮食及节欲是养生的保证;第五,运动是养生保健的有力措施。只有全面地科学地对身心进行自我保健,才能达到防病、祛病、健康长寿的目的。
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现代人要想养生,必须学会放松心情,而放松心情则必须学会放下烦恼的事,然而现实中有许多事情是需要我们学会忍耐才能放下的。
在没上保健与养生这门课之前,我总觉得只要吃好吃饱,营养搭配便是做到了日常的养生。在听了徐敏老师的讲授后,才发现自己许多的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是我受益匪浅感受良多。
我是个偏胖的女生,平时喜爱吃甜食与口味重的食物,大学虽有许多课余时间,但却很少主动做相关的体育锻炼。由于确立了考研的目标,今年大三觉得学习任务重时间紧,还会经常熬夜。有时,班级有事务急需处理时,三餐不规律。
上了您的课后,我反思了许多。恰逢昨晚,我看了网上的一篇复旦女博士于娟写的文章《为什么我得癌症》,更是感受良多。深刻意识到,工作或理想都是皮球,而健康确实珍贵易碎的玻璃球。皮球坠落还有弹起来的可能,可是玻璃球一旦破碎将再也没有机会恢复如初。
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我都应该摆正自己的心态。这个心态不光是面对生活和奋斗旅途上的挫折与磨难,更是要清楚的理解生活及为理想奋斗的真正意义。“父母在,不远游”我现在所做的努力,都是想回到安徽老家离他们能近一些。有时累得时候想想爸爸妈妈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有回报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却忽略了最重要的细节,那就是我的健康。弟子规里说道:身有伤,贻亲忧。现在明白其实最让爸爸妈妈觉得心安,就是我的平安健康,然后才是自己能有所成就。
老师的保健与养生这门选修课给了我一记警钟,让我正视自身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考虑到冬日体育锻炼条件受限,老师给我们分享了每日一练。这些看似简单细微的保健习惯,却能让我们迅速检查到身体出现的一些问题。长期坚持这些运动,还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坚持的每日一练是敲胆经、搓耳朵、拍打手臂内侧及十指相敲。
主要是在课间进行十指相敲或搓耳朵,晚间回到宿舍在上床睡觉前的十分钟,敲打胆经100多下。每星期五,宿舍同学休息的时候会让他们帮我拍打手臂内侧。但是,有时会因为一些随机突发事件所打断,也怪自己不能长时间坚持下来,中间间断过两次。
敲胆经运动我闲来无事的时候就做,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明显感觉消化比以前快了。中午有时油腻的吃多了,但是晚上很快就可以消化排泄出来了。这是以前所没有的,体重也有轻微的下降。第一次拍打手臂内侧,出现了一些黑紫色的颜色,到第三次在拍的时候明显感觉减轻很多。手冷的时候,我就用十指敲击法,发现手马上就暖起来,而且差不多做了十几次吧,现在手早已不再冰冷了。有时在图书馆看书疲惫的时候,我也会进行深呼吸调理气息。头疼不想看书的时候,就躺在床上轻轻敲打头部,发现洗头的时候脱发现象有所减少。这些每日的养生习惯,我会继续坚持做,慢慢的把这种保健养生的小习惯固定成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
通过这学期对中医养生的学习,我收获不少,学到了许多以前不曾知道的养生知识,并从中受益匪浅,我相信这些对我今后提高身体素质,健康长寿能够起到很大的帮助。
我先讲一个小时候的亲身经历吧。我母亲在怀孕期间,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妊娠反应,在此期间,她只能吃稀饭。当时由于家庭贫困,没有别的食物补充营养。因此,我出生以后经常感冒,并且经常感到头疼,在冬天(甚至夏天)的时候四肢发凉。有一次姑妈介绍了一个老中医,让我爸妈带我去看病。那位老中医给我看过以后说我的病是由先天阳气不足引起的,气不足则血气不通,所以才会四肢发凉。在天气转凉的时候,邪气就会乘虚而入,而阳气不足导致晚上睡觉时头部成为身体中最为脆弱的一环,邪气从肩部和颈部进入,进一步到达头部,这才是我长期头痛的根本原因。找到病因之后,那位老中医为我开了多副中药。接着,拿出一些经过秘方制作的药粉,要求我每天晚上泡脚。最后是进行拔火罐、针灸和推拿,同时建议我泡枸杞和桂圆干日常饮用,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我的体质好了许多,到现在甚至连感冒也很少发生(因时间较久,以上治疗方法不一定准确,全凭记忆)。自此以后,中医在我心目中变得神奇而又神秘。
这学期学习养生知识后,我终于初步了解了一些中医知识,并且我也为今后的养生制作了一份简单的安排。在今后,我会注重食疗,顺应四季、阴阳变化规律,从精神、起居、饮食等方面进行综合调养的养生。说起起居,就牵扯到我们这不正确的作息了。现在的学生经常晚睡熬夜,这对胆、肝、肺是非常不好的,影响身体健康。因此,我们应尽量顺应时辰,了解五脏六腑与各时辰的关系,才能比较健康的生活。在精神方面,我觉得只要看得开一点,尽量放松就行了。现代人要想养生,必须学会放松心情,而放松心情则必须学会放下烦恼的事,学会忍耐。最后我总结一下这学期学到的养生之法: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有益的饮食习惯;保持适当的运动量。
中医养生要从小做起,时刻做到,只有这样,才能健康,才能延年益寿。因为只有当你身临其境去接触了中医养身学,你才会懂得养生其实是人一生之中很大的一门学问。
最后,非常感谢陈老师这学期的辛勤教学,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听你的课。
[养生心得体会精选]
吃养生心得体会篇三
在当前追求健康生活的风潮中,养生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养生的基础就是在饮食上予以关注和调整,因为饮食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探索和学习,我深深体会到了吃养生的重要性,并得出了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科学合理的膳食搭配
养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科学合理的膳食搭配。在食物的选择上,我们应该多摄入蔬菜、水果、谷物等植物性食物,减少肉类的摄入。同时,我们应该注意保持膳食的多样性,不仅可以增加营养的摄入,还可以避免单一食物含有的有害物质对身体的伤害。此外,不同人群的膳食需求也不同,例如,孕妇应该多补充叶酸、钙和蛋白质;老年人则需要注意摄入富含维生素B12的食物,以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第三段:饮食的节制与规律
养生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饮食的节制与规律。饮食节制不仅意味着适量而非贪吃,更包括减少高热量、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例如,炸鸡、薯条、汽水等高热量食品不仅会导致肥胖,还会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另外,饮食的规律性也非常重要。早餐要吃得丰盛,午餐要适量,晚餐要轻松,同时还要控制加餐的次数和量,保持三餐的规律,有助于促进新陈代谢和消化吸收。
第四段:食物的烹饪方式
除了食物的选择和搭配,烹饪方式也是养生中一个重要的方面。蒸、炖、煮是较为健康的烹饪方式,它们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食物的营养成分。相比之下,油炸、烧烤等高温烹饪方式会使食物脂肪酸氧化,产生致癌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因此,在日常饮食中应该尽量选择健康的烹饪方式,减少对身体的不利影响。
第五段:舒适的用餐环境和开心的心情
养生不仅仅是关注食物的选择和搭配,还应该关注饮食的环境和心情。舒适的用餐环境能够增加人的食欲,同时,我们也要保持愉快的心情。科学研究发现,情绪和消化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情绪不良会影响食欲和消化功能。因此,我们应该努力保持放松、开心的心情,尽量避免情绪的波动在饮食中给自己造成不利影响。
结尾:总结
在现代社会,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非常重要,而养生就是其中的核心之一。通过科学合理的膳食搭配、饮食的节制与规律、健康的烹饪方式,以及舒适的用餐环境和开心的心情,我们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体对于营养的需求,提高身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认识到吃养生的重要性,将养生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享受健康、幸福的生活。
吃养生心得体会篇四
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态,但人生道路上往往充满挑战,如何保持健康呢?听养生心得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通过倾听权威专家和有经验的人的建议和体会,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有益的健康知识和技巧,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持身心健康。我在听取养生心得方面经验丰富,下面我将分享我的一些体会和感受。
第二段:如何听取养生心得
听取养生心得并不是轻轻松松的事情,需要我们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和态度。首先,我们需要保持开放、接受和尊重的心态。抱着一些成见和偏见听取养生心得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需要我们勇敢地转变思维方式,尝试理解和接受新的观念。其次,我们需要选择专业和有信誉的来源。在听取任何健康建议之前,一定要了解他们的背景和资质,确定他们的建议是否可信。最后,我们需要倾听和参与,不要仅仅听而已,需要通过问问题、分享经验等方式与讲者进行互动,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从中受益。
第三段:我从中学到的健康知识和技巧
通过听取养生心得,我学到了很多有益的健康知识和技巧,其中最重要的是健康饮食的重要性。我了解到不同的食物对我们的身体有着不同的影响,所以我们需要选择营养丰富的食物,并且根据自己的身体特点和需要进行搭配和搭配。此外,适度的运动、良好的睡眠和保持心情愉悦也是保持健康的重要途径。我在实践中也发现这些健康知识和技巧确实很有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身体和心理。
第四段:如何将听取养生心得落实到生活中
学习到一些健康知识和技巧并不等于就可以拥有健康生活。我们需要将学到的东西落实到生活中,才能真正受益。我有一些实践经验,比如我利用一些APP跟踪我的饮食记录、运动量等,保证自己的日常饮食和运动达到一定的标准;同时,我也注意保持良好的睡眠和心情,有意识地让自己尽快放松,避免长时间处于紧张和焦虑状态。小步骤的改变,可以逐渐积累成为大的差异。
第五段:结尾
听取养生心得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和交流方式,通过学习别人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身体和心理,保持健康的生活。同时,我们也需要把学到的知识和技巧贯彻到行动中,通过实践获得有效的结果。让我们一起保持开放、接受和积极的态度,共同构建健康和平的生活。
吃养生心得体会篇五
“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俗话说:“医食同源,药食同行,先到厨房,后到药房。”食疗治病,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由于中医治病,重视阴阳寒热辨证食疗亦当先了解食物的属寒属热,属阴属阳,才能有的放矢。药食同源 药物与食物具有相同的特性,不论是进补还是药膳,都离不开中药的搭配,因此,在选择药膳之前,加深对中药特性的认识是绝对必要的,也是进补的先决条件,否则,选择不当,不但无法达到进补的预期效果,还可能弄巧成拙。
一、药材的“四气”“五味”
温热寒凉是药材的四种药性,也称 四气。它是从药物作用在人体方面的表现概括而来的,也就是说,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例如黄芩和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喉咙痛等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即表明这两种药具有寒性。相反的,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例如干姜对于腹中冷痛、四肢厥冷等有温中散寒的作用,因此将它归纳为具有热性的药。因此,常听人说某种药非常燥热,或是非常寒凉,不能多吃,这些也许只是针对某些人或在某些情况下如此。需要采用什么药材,必须依据个人当时的实际情况而定。
五味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包括:辛甘酸苦咸,这是药食的五种基本滋味。这五种药味各有不同的作用:
辛:发散、行气、行血。例如:薄荷、木香、红花等。
甘:补益、止痛、调和药性。例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甘草调和诸药等。酸:收敛、固涩、生津。例如:乌梅敛肺止咳、五味子敛汗等。
苦:通泄、燥湿。例如:杏仁降泄肺气、枇杷叶降泄胃气、苍术消除湿气等。咸:泻下作用。如海藻、昆布、芒硝等。
二、“五味”与五脏的生克关系
饮食五味与五脏的生克关系也应注意,如:偏嗜五味造成脏气之盛衰失常,多食酸则可伤脾,多食苦可消肺,多甜食可伤肾,多食辛可伤肝,多食咸则伤心。五味所禁 :辛味善行气,有散发之性,多食就会耗气,气病要慎,不能过量;咸味善走血,用量过大则血行凝滞,血病要慎用;苦味善走骨,能动心火,多用则火,骨生于肾,故骨病应少食苦味食物。甘味性滞走肌肉,多食易致肌肉壅滞,故肉痛时不宜多食;酸味善走筋,有收敛作用,多食则引起筋脉拘急。饮食要荤素适宜,五味兼备才能使脾胃调和,五脏收益。
三、药食同源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药食同源,如红枣健脾,山楂助消化,梨滋阴润肺,荞麦是消渴病人的好食品。糯米、黑米性味甘温,具有益气补血、暖胃健脾,滋阴润肺之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体虚乏力的病人。中医还根据疾病辨证和食物性味,采取以动物的内脏来补养人体的脏腑,如贫血 目疾 夜盲症。肝虚可用猪肝,肾病用猪腰,遗尿用猪膀胱,肾病用猪 肚等。在辨证施膳时要遵循中医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进行食性的选择配膳。寒凉性食物,如小米、赤小豆、绿豆等,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可用于热证的调护。热性温性的食物,如糯米、黄米等,甘温食物,具有温中、补阳、祛寒之功效,可用于寒证病人的调护。辛散类食物,如葱、韭、姜、蒜、辣椒等,具有解表散寒之效,可用于风寒感冒患者的调护。苦寒、甘、寒性味的食物,如各种水果及一些瓜类多有清热、泻火、解毒等功效,可用于温病热盛伤津者的调护。
四、均衡营养,合理膳食
人体是一个整体,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视其外,应知其内脏、皮肤、毛发、指甲等的改变,必是脏腑功能失调或衰减而致。机体功能能量的平衡全赖于气血生化之源的脾胃能否建运 脾胃正常运转的重要之处在于饮食有节度、按时适量、不过饥、过饱、过热、过冷、不择食、偏嗜、注意饮食平衡,是保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在饮食调护中,注意为患者提供丰富多样的食物,避免单调饮食品种,不仅要有鸡、鱼、肉、蛋、奶、谷、豆、果蔬,而且在形式上要有流质、半流质、软食、普通饮食及特制的营养液等。患病之体,脏腑功能紊乱,脾胃多受累,使运化功能减退,给予清淡食品,不仅易于消化吸收,亦可减轻胃肠负担,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但是单纯素食、蛋白质含量较低,维生素 和铁、锌等微量元素吸收减少,利用率较低,不能满足患者的生理需求及病理要求,只有在素食的基础上 搭配适量的荤腥之品,才能满足病体之需 注意切忌过量。
运用中医食疗基本理论指导饮食调护,是中医临床辨证施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药疗、食疗相结合,是中医临床护理的一个特点。在临床辩证准确下做到药食相须,寒温相宜,五味相适,就能提高疗效,使病人尽快康复;反之则影响药效,加重病情。在护理过程中如何指导病人进行食疗是非常重要的。
2009级运动人体科学系
蔡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