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正确的写作思路书写演讲稿会更加事半功倍。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够利用到演讲稿的场合越来越多。演讲的直观性使其与听众直接交流,极易感染和打动听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演讲稿模板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愁演讲稿篇一
年轻一代对大都市的向往与老一辈人对家乡的依赖,共同构成了城市化进程中,连接城乡的无形纽带。然而,这样的纽带却在时代发展之中趋向脆弱与不平衡。作为00后,我觉得将守护好城乡纽带写入人生愿景是极为必要的。
纽带的愈发脆弱来自两个方面的力量。一方面,它连接着城市。在城市不断外延扩张的今天,城市也为自己贴上诸如“先进”“时尚”“流行”等标签,吸引着一批批——尤其是年轻人的驻足与扎根。城市化的必然趋势,与庞大人口带来的劳动力红利,将这一端的纽带系得愈发牢固。我们不能抵制它,也不能否认它的作用,但我们别忘了,另一端,还系着乡土。
人口涌进城市必然带来乡村的劳动力流失,也动摇了这一端的纽带强度。可正如“爸妈不愿离开故乡”这样的话,乡土承载了从前数代人的心理依赖。再者,从小农经济时代蹒跚而来的中国社会,必然为乡村的土地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文化财富与历史积淀。更何况我们每一个人,包括所谓的“城市人”,一定是扎根在乡土的。我们的祖辈都是从乡土而来,乡土藏着我们的根。所以,乡土这一端的纽带,是不可或缺的。
但是,象征着精神的乡土纽带,却在象征着物质的城市纽带前屡屡“败阵”,让我不得不担忧:唯物质主义正在毁掉乡土。当然,追求物质是无可非议,但若是把物质当成第一要义,政府为了政绩不断扩建,企业为了利益铲平乡村,居民为了利益出走乡土……这个社会长此以往,虽然富有了,但也不过是精致的空壳罢了。所以,守护好城乡纽带,在当下的要义,已成为了守护乡愁,守护乡土。
这样的乡土,并非指的仅是“依依墟里烟”的乡村,而是在不断发展之中每个人内心坚守的本真,也就是我们的根。费孝通先生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其实,每一种社会都是乡土性的,都离不开最初的精神扎根之地。守护好乡愁,不仅仅是为我们上一代人留下寄托,更是在留存这个社会的气质。
而作为00后,要拥有守护乡愁的担当与勇气。如梁启超式的“少年中国”,鲁迅式的“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李贺式的“少年心事当拏云”。我们不应把乡愁看成是上一代人的责任,而应把握住此般难得的年轻,为我们的社会留住根,守好根。
“文化是人为的,更是人的”,乡愁在过去千百年风霜中,经由一代代劳动者创造出来,如今,它必能为“乡土性”的中国社会增添几分华夏气息的精神气质,为我们指引归去的方向。
乡愁演讲稿篇二
——六(1)班国学经典朗诵稿
郭梦婷:有人这样说过:“乡愁是散落在家书上的秋毫,是笼在心间后挥之不去的情怀,也是鬓角的白发”可是我说,乡愁是婵娟赐予的一抹清辉,是杨花遗留的一池萍碎,是清泉洒漏的一轮金葵。孤独时,她赠以安慰;苦闷时,她赠以关怀;没落时,她赠以希望。
——题记
形式一:唱诵《明月几时有》
甲:明月几时有 乙:把酒问青天
甲乙: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甲:我欲乘风归去 乙:又恐琼楼玉宇
甲乙: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形式二:诵读《泊船瓜洲》
郭梦婷:乡愁,是游子对故园的思念。这种思念在夜阑人静、月朗星稀的夜晚尤为清晰和真切。
郭梦婷:《泊船瓜洲》王安石
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乙: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郭梦婷:乡愁,是游子对故人的离愁啊!这种离愁在九九重阳之日尤为厚重和强烈。
郭梦婷: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甲: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乙: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形式三:诵读《春夜洛阳闻笛》
李白
齐: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形式三:诵读《乡愁》
郭梦婷:乡愁到底为何物?现代著名作家余光中就对“乡愁”二字作了最好的诠释„„
女: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是邮票,是船票,是坟墓,是海峡,是„„无论长大后的我们身在何方,我们都会带着这份浓浓的乡愁走过。
谢谢大家!
乡愁演讲稿篇三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责任担当,正是新气象、新作为必不可少的精神特质。
清人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位官员死后昂首挺胸到冥府报到,声称自己所到之处只饮一杯清水,虽无功亦无过。阎罗王却斥责道:如果不图钱物就算好官,那么在公堂上设立一个木头人,岂不更好?这个虚构的故事引人深思:所谓好官,不应是无所作为的“清”,更应该敢于担当、勇于任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改作风自上而下、涤荡全党,党员干部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但也要看到,不作为、不担当的现象暗流涌动。有的以集体决策逃避个人责任,层层往上报、层层不表态;有的抱着“只求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态度,对党的决策部署满足于“知道了”“转发了”“安排了”……上级的决策部署固然需要准确传达,但以“政治正确”之名,行无所作为之实,这样的为官不为、消极怠工,消解了改作风的正向意义,更贻误发展机会、损害群众利益。
有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你开会我开会大家都开会”,下联是“你发文我发文大家都发文”,横批是“谁来落实”。应该说,置身改革发展的赛场,需要“主攻手”,也需要“二传手”。但更要看到,传球的目的是为了得分,如果“满场都是带球的,就是没有人愿意射门进球”,谈何赢得比赛?有文件,转发一下;有会议,传达一下;有事情,上报一下;有问题,推脱一下……如果都是这样的“二传手”干部,如果都只有唱功、没有做功,只有表态、没有落实,谈何责任担当?为官避事平生耻。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
强调“特别要针对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等突出问题”扎扎实实地改,就是要让领导干部扛起责任、敢于担当。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责任担当,正是新气象、新作为必不可少的精神特质。“机遇不会等着我们,问题也不会等待我们。”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攻坚期,问题出现的速度越来越快,解决问题的窗口时间越来越短,尤其需要领导干部能干事、敢担当、有作为,抓住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黄金时间。与此同时,随着中国不少领域从跟跑走向领跑,进入了创新的“无人区”,已经不再有先行者可以模仿,这就需要各级干部更好发挥首创精神。缺少起码的担当,没有拍板的勇气,既无法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更不可能为改革作出原创性贡献。
担当精神不会从天而降,既需要拔除形式主义软钉子,更要正向激励、积极涵养。比如说,针对“干事越多,出错几率就越大”的现实顾虑,唯有建立容错机制,为担当者担当、为尽责者尽责,形成宽容失败、允许试错的一整套机制,才能解除担当者的后顾之忧。再比如说,针对“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错误导向,唯有完善用人制度,让实干者入位、让无为者失位,让“为官不为”的人真正“为官不易”,才能让更多领导干部产生勇担当的热情、谋实干的动力。
同志曾说,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如果连做决策都要当“二传手”,那就愧对“领导干部”的身份。少当“二传手”,多当“主攻手”,党员干部都能“担当起应该担当的责任”,我们的力量就能无坚不摧、我们的事业才能无往不胜。
乡愁演讲稿篇四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2、培养学生体会、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3、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体会、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查找有关余光中的资料及有关描写乡愁的诗歌。
五、教学时数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诗歌导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瘦马恋秋草,征人思故乡。(刘长卿)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让学生说出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共同情感?由于学生对这几句诗并不陌生,所以不难得出“思乡”这一结论,于是我顺势引导:
是啊,最浓不过乡情,最重不过乡愁。记得诗人余光中说过:“烧我成灰,我的唐魂汉魄仍然萦绕那片厚土。”在他离开大陆20余年的1971年,那时,正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之中,他在厦门街的旧居里感情所至,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一首饱含深情的诗——《乡愁》。
(如此导入的设计意图是:首先问题的提出,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接着写作背景的介绍则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2、走近余光中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漂泊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著名文集有《白玉苦瓜》、《石室之死》、《听听那冷雨》等。
了解了作者,但使学生最为牵挂的还是诗人那浓浓的乡愁,下面就引领学生进入——
(二)诗文赏析 (四个环节 即:我想听——我要读——我会品——我能写 我之所以如此设计环节名称是为了想给学生这样一种感觉:不是老师要我学而是我要学,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
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听美好的诗能让我们陶醉。第一环节:我想听
1、在此环节,首先,让学生欣赏《乡愁》的配乐诗朗诵,提醒学生注意对朗诵的节奏、重音、语速、语调、情感的把握。
2、听完后,师生讨论明确:
语调——深沉 语速——低缓 感情——深挚 通过听读欣赏,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音乐美。第二环节:我要读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会课文潜在内涵的重要途径。(朗读时要把握好每一小节的情感变化,才能读出诗歌的韵味来:)第一节 回忆平淡(小时候,诗人求学在外,思念母亲,这种对儿时的回忆,读时可以稍微平淡一点。)
第二节 遗憾 甜蜜(长大后,诗人新婚别离,对娇妻的思念,虽然遗憾却带有丝丝的甜蜜。)
第三节 失落 痛苦(后来呀,一座坟茔、两世相隔,母子永远不能相见了,真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呀!对母亲的这种悼念,是失落中带有难以名状的痛苦。)
第四节 惆怅 无奈(而现在,台湾与大陆长期阻隔,作者归心似箭,却又无能为力,只能望峡兴叹!所以是惆怅中有着些许的无奈!)
1、生对读
2、组内读
3、请几名层次不同的学生班内读,学生进行评价。
4、齐读
让学生从诗的意象、结构、语言、情感几个方面,自选内容,品评这首诗,学生自由发挥,老师适当引导。通过大家的品读,学生感受到了它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尤其是它独特的意向。作者巧妙地将无形的乡愁作了形象而深刻的比喻,使乡愁变得可知可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样一来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就得到了较好的锻炼。此环节形成板书,板书设计为一个中国结的样式,它象征着多少漂泊在外的游子想解又难解的思乡情结呀!
第四环节:我能写 阅读下面句子,然后仿写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 仿写:乡愁是--------------幸福是---------------(乡愁是一个电话,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乡愁是十五的月亮,每逢佳佳节备思亲;乡愁是一张机票,归心似箭.乡愁是一弯弯的月亮,无数的游子寄托思念,希望月亮能够帮忙传递;乡愁是天空那绵延不绝的雨滴,如缕如丝,剪不断,理还乱;乡愁是心中最真实的情感,无须掩饰,无须过多的掩盖。幸福是一个谜,你让一千个人来回答,就会有一千种答案。有人说:幸福是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有人说,幸福是一生平安;有人说,幸福是衣食无优;有人说,幸福是一辈子健康;也是人说,幸福是每一天都快乐„„)
(三)课堂小结 是啊,这湾浅浅的海峡又怎能阻隔两岸亲人的思念?台湾政要连战、宋楚瑜、吴伯雄等相继回大陆寻根祭祖。更为可喜的是两岸人民已于2008年12月15日实现了“通邮、通航、通商”的梦想。是啊,“落叶总要归根”!相信,通过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这头”“那头”终究会成为“一头”!到那时,我们一定会听到台湾那深情的呐喊:“母亲,我回来啦!”
(老师饱含深情的结束语,会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再次得到升华。)
(四)作业布置:
考虑到不同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存在差异,因此,我设计了必做和选作两个层次不同的作业题:
必做:有感情的背诵这首诗 选做:收集有关乡愁的诗词、散文、小说,同学间交流赏析。
(五)板书设计:我认为,好的板书应该体现出三个字“精”、“美”、“新”,本着这样的宗旨,我为本课设计了综合式板书。这样,通过示意图和文字提示,学生 能够直观形象再现本诗内容、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人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夫妻离
主题 后来—-坟墓-母子别
升华
现在--海峡-两岸分离
遍家国之思
个分死普
乡愁演讲稿篇五
乡情是一块甜甜的麦芽糖,或许乡情是一碗热热腾腾的牛肉丸河粉,但在我心中,乡情是我心中永远不能忘记得一部分。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乡情演讲稿 乡愁演讲稿3分钟左右,欢迎大家阅读。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古寺的钟声回荡在峰峦叠翠的山谷中,即使隔得那么远也传进了农家人的耳里。于是,村庄醒了。先是一盏灯亮了,紧接着整个村庄都亮了;先是一声鸟鸣,几声莺啼,紧接着整个村庄被唤醒了。
故乡带着朦胧的梦呓从沉睡中、从清晨的薄雾中醒来。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眷顾她时,故乡便褪去那轻纱似的薄雾,显露出青的山,清的水,亲切的土地。
故乡的山是美的。她没有泰山般峰峦雄伟,也不及黄山般巍峨耸立。故乡的山是有着层层梯田的小山包,是飘荡着茶香的山峦,是盛开着成片油菜的山岗。山风轻拂过你的耳畔,像恋人间亲密的呢喃。在这里鸟瞰故乡,你能看见散落在山间的茅屋,纵横在山涧的溪流。
故乡的水是美的。她没有长江般滔滔不绝,也没有黄河般波澜壮阔,故乡的水是南方特有的温婉绵延。她从大山深处走来,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无论是盛夏的干旱还是寒冬的冰冷,都封不住故乡跳动的脉搏。赤日炎炎的日子里,故乡的水却透着寸寸清凉;大雪纷飞的日子里,故乡的水却冒着丝丝暖气。我想,她的源头定然连着故乡的心脏,时刻都带着故乡特有的温度。在波澜不惊的水面,映着一尺蓝天,一寸土地。
故乡的天最美,故乡的土最美。故乡的天是漂浮着几朵游云的诗意,是闪烁着漫天星的油画。故乡的土是包罗万象的童话,是孕育故乡的文化。爱故乡,爱这风里扬起故乡的润土,爱这些泥土里悠荡着乡里人的淳朴,爱那些平仄不分的词藻、浓浓的乡音。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唯有故乡是走得再远也始终牵挂的地方。唯有乡情才经得起岁月的打磨、时间的沉淀。
——文章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从小到大都在家乡长大,直到上初中才来到惠州,时间还不到一年。
我的老家在江苏,记忆最深刻的是家乡的“黄金大道”。那是一条宽宽的马路,长度也就五六百米吧,在上面跑来跑去的不见有机动车,大多是自行车和电动单车,当然更多的是步履匆匆的行人。何谓“黄金大道”?原来呀,道路两旁全是一棵棵挺拔的、雄壮的银杏树,一到秋天秋风一吹那树叶就变戏法一样的由绿而浅黄、而金黄,再有一阵风吹来,银杏叶就三三两两自树而降,铺满了整条马路,名副其实一条——黄金大道。
我回家乡时,已入冬。原本满树的银杏叶已凋落了不少,原本金灿灿的叶子变得枯黄,这条路充满了落寞凄凉的味道。
黄金大道的入口有一处水果摊,旁边山丘下有一个几米高的洞穴,叫“香蕉洞”。没错,这水果摊卖的正好就是香蕉,也只有香蕉。因此,香蕉洞很出名,这个卖香蕉的水果摊也很出名。我从小到大吃的香蕉几乎都是从这家水果摊买的,据说我还没出生这摊位就有了。
上学了,每天上学放学都要经过这儿,我是个有礼貌的孩子,每次都会跟摊主打招呼,偶尔也会自告奋勇帮家里买一两串香蕉回去。
这次回老家,摊主还热情地问我:“小朋友,好长时间没看到你,你去哪里读书了?”我说:“我去外地上学了。”好久没吃这里的香蕉了,当然要买一些,他帮我称了一大串香蕉,又送了我一根。回家路上,我迫不及待地品尝着那根香蕉,仿佛有什么特别的味道。
家乡的路,家乡的蕉,那么亲切,那么熟悉,忘不了。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出生在外地,生活在外地,只是在放长假时才回老家湘西住几天。
我依稀记得,小时候,曾回去过几次。走过崎岖的山路,走过石头密布的小径,走过由几根木头做成的木桥……大山深处,那就是我的老家。
——文章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一个冬天,我和妹妹(堂妹)跑到附近的田边。那里有一个水坑,里面有很多小水虾:半透明的身子,黑色的眼睛,小小的。我和妹妹伸手去捞,水很清,也很冷。翻开石头,可以看到螃蟹匆匆爬走。这种景象,我从来没有见过呀。
我和妹妹、姐姐(堂姐,今年要考大学了)一起上山去玩。走啊走啊,路旁有几棵野果树,上面结满了果子,据说可以吃。姐姐大胆地上树摘了一些,哎呀,酸得不得了。
种过庄稼的地上长了很多小植物——野葱,爸爸说那叫“胡葱”。晒干了切碎,可以做成酸菜,爷爷奶奶曾经从老家带来广东,我吃过,酸酸的,不是很好吃,爸爸却喜欢无比。我们就掐野葱,野葱掐断时,散发出一股特有的葱香。我们一行三人,每人手里拿着一把野葱,与风儿相伴,走上回家的路。
奶奶把野葱洗干净,切上一些腊肉,把野葱拌进去,那个香啊,无法用言语表达。
老家的雪,没有预告,悄悄地就下了。我回去过几次,却只见过一次,可遇不可求。下雪天滚雪球、打雪仗的情景确实难忘。
我的故乡,藏在一个山旮旯里。这里,山清水秀;这里,鸟语花香。我虽然没有生活在这,可我一样爱着它。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故乡山水。它不像秦岭脚下的太白、眉县,出门便是溪流环绕,峰峦叠嶂。家乡唯一有的,就是源自北山潺潺流淌的小溪与并不很大的水库。
故乡的最北边就是爷爷口中的北山,越往北山深处走,山就越高,树就越多,路就越陡。
听爷爷说,北山可是一座宝山,其中一座山就叫宝塔山,他曾经在这座山里靠打柴赚钱。
其实北山还是一座香山,盛夏时节,槐花树似乎提前商量好似的,一夜之间,全开了,一串一串的,白的像雪。这些成串的雪白,就那样随意漂浮在郁郁葱葱之上。洋槐花的香味沁人心脾的,即使没有风来飘散,整座山脉,全都浸泡在花香里,令人心醉。
——文章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眼前,一座青峰被云雾缭绕,云雾里弥漫着花香,而几条潺流的小溪,像一条明亮的银带,涉过山谷。那是故乡的山水。
故乡·果林
尽管只有几条小溪,但它滋养过的土地,异常肥沃,似乎拥有神奇的魔法。
在北山脚下,是范家寨。都说“凤翔苹果甲天下”,这苹果就是范家寨的沃土滋养出来的。
苹果开花之际,范家寨的苹果花常常引来大批大批的游客,他们用手中的手机,记录白里透着粉,粉里透着白的娇小的花朵。
落果时节,大大小小的青色果子藏在绿叶之中,微风吹来,果子在微风的抚摸下轻微地摇曳着。
成熟时节,苹果红的灿烂,在通红的脸庞上撒满了淡黄色的小星星。尝起来,冰凉可口,一口爆汁的感觉,而瓤似白玉般白,好一个香、脆、甜。
脑海里,苍穹下,一望无垠的果园里,撒满了繁星般的苹果。那是故乡的味道。
故乡·门
在乡下,繁多的烤漆门中,夹杂着几扇旧木门。几块木板已经在风吹日晒中腐朽,轻轻一捏便会掉下一块。狮头门环也生满了红绣,面目全非。矮小的房顶上,一层层瓦片翻滚着波浪,丛草杂生。一旁的土墙缝里竟然长出了柳树。
耳旁,传来推门时“吱呀——”声,那是乡的声音。
故乡·情
故乡的山水,故乡的味道,故乡的声音,一个接一个,接踵而来。让身在异地的我,感觉一直在故乡的怀抱里,她是那样温柔,那样的多情。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文章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大家好!
乡情是什么?是浪迹天涯游子的慰藉,是不论走到哪,去到那,都会唤起漂泊在外游子的久久不能释怀的思念。我的家乡——潮州,是永远令我留念、神往的地方。
汕头靠近海,一有空便到海边玩耍。一艘艘船只漂在大海上,随着翻滚的白色浪花起伏着,那一艘艘船上满载着出海的海产品:鲜虾、鲜鱼、贝类、螃蟹……就如金山银山般闪着亮光,这是汕头一带人致富的法宝。
潮汕著名的还有潮戏,古朴的劳动人民在台下看:台上一个个潮戏演员从头到脚披着精致的宫廷服饰,脸上化着浓妆,或红或粉,一双眉目如火如炬。表情更是多变,喜怒哀乐尽在脸上表达,汇聚一堂,如同一曲婉转曲折的交响乐。每当我看到潮戏时,都会情不自禁想到我的家乡,千丝万缕缠绕着我的乡情。
每当夕阳偏西了,最有趣的事是跑到外婆的菜园子帮外婆割菜。外婆搂着菜篮子,踏着花布鞋,迈着轻盈的脚步走进小菜园。成熟的荷兰豆涨开了荚,咧开了嘴向外婆笑,豆蔓在晚风中摇啊摇,映出一片金色的光辉,如金发仙女那般的卷毛。卷得实实的包心菜像未打开花瓣的花仙子,精灵地闪耀着新鲜的光芒。大白萝卜藏在地下,只露出自己的头,显得谦虚又朴实。外婆忙起来了,灵巧的手指抚着荷兰豆,那豆子便像施了魔法般一个个蹦入菜筐,花儿般的包心菜整个移进了外婆的手里,萝卜们也自觉地爬出土坑子。带着满满一筐子的蔬菜。外婆忙起了晚餐。她给所有的菜都洗了个澡,用勤劳的双手制作出了一桌子美味。那一顿家常菜里包含的也是那浓浓的乡情。
或许乡情是一块甜甜的麦芽糖,或许乡情是一碗热热腾腾的牛肉丸河粉,但在我心中,乡情是我心中永远不能忘记得一部分。我就像新生儿眷念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眷念自己的家乡,不论走到哪,去到哪,都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家乡。
我爱的家乡——潮州,生我育我的地方,永远令我留念、神往的地方。那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诉说着如潮似水的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