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哲学演讲心得体会篇一
第一段:引言(200字)
演讲是一种高度艺术的表达形式,它要求演讲者具备深刻的思考、卓越的口才和自信的表达能力。近期,我参加了一次关于哲学的演讲比赛,这个经历让我受益匪浅。在这次演讲中,我切身体会到了哲学的智慧和演讲的艺术之间的奇妙结合,同时也收获了自信和成长。
第二段:准备与思考(200字)
在演讲之前,我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和深入的思考。我选择了《人生的意义》这个主题,这是哲学中一个充满挑战性的问题。我花了很多时间阅读哲学经典著作,并和同学们进行讨论,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通过不断地思考和研究,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并整理出了清晰的演讲思路。准备的越充分,我的信心也就越满满。
第三段:演讲与表达(200字)
在演讲的过程中,我运用了多种演讲技巧和表达方式,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传达我的观点。首先,我运用了直接引用哲学名言和启发性的例子来使我的观点更有说服力。其次,我运用了比喻和隐喻的修辞手法来增加我的演讲魅力。最重要的是,我注意维持良好的身体语言和声音的控制,以确保我的演讲既生动有吸引力。
第四段:反馈与反思(200字)
在演讲结束后,我收到了来自评委和观众的反馈。评委们肯定了我的深度思考和清晰的表达,给予了我很高的评价。而观众们则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我对这些建议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并记录下来,以便日后的改进。反馈和反思是进步的重要一环,我会继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演讲技巧。
第五段:收获与成长(200字)
参与这次哲学演讲比赛,不仅让我在思想上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更重要的是,我在演讲技巧和表达能力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提高。通过准备、思考、演讲和反馈这一系列过程,我增强了自信心和自我认识,也培养了更好地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在未来的学术和职业生涯中,我相信这些收获和成长都会对我有很大的帮助。
总结(100字):
参加这次哲学演讲比赛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锻炼机会。通过对人生的意义进行深入思考,并通过演讲的方式传达我的观点,我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也让我更加明确了人生的目标和价值。我相信,哲学的智慧将继续指引我的人生旅途,并为我的未来之路带来更多的启示和成长。
哲学演讲心得体会篇二
一、学好哲学,终身受用。正是出于这个目的,我才下决心学习哲学的。四年来,坚持不懈地学哲学用哲学,天天都有新进步。特别是对各方面充满信心,有多大的困难,都相信自己能够克服。
二、不学哲学天赋再好也不能算明白人。这也是我一定要学好哲学的根源。谁不想做个明白人呢,谁想浑浑噩噩一辈子呢?同时,见到有的人都害怕哲学,心里十分惋惜。哲学实际上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三、办事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这也是我四年来办什么事都充满信心的根源。因此办成了许多自己想办的事。比如网购,开博客,写作上不断取得新进步,情感和人际关系上不断取得新突破等。
四、抓住特点,发挥优势。这是我近年来,各方面不断取得突破的一个钥匙。比如和他人交往,帮助和启发他人明确自己特点,发挥优势,不断成长。对于自己,充分发挥乡镇公务员优势,尽心竭力为群众办事,认真加强自身修养。对于老城,多做促进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产业优势等特点,为着力打造特色老城贡献自己绵薄之力。
六、离开了总结经验,把书读好用好是很难的。离开了总结经验,还不如不读。“读书有风险,入门需谨慎”。
七、有现成的经验不借鉴,自己在那里憋,那是蠢人。这是我坚持问题导向,真心向他人和书本学习的根源。事事都从头学起,没有时间,也没有那个必要。
哲学演讲心得体会篇三
第一段:引言 (200字)
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知识与学科,其中也包括了哲学这门深奥的学科。而最近,我有幸参加了一次哲学演讲比赛,这次经历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准备演讲主题到实际演讲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哲学的思维方式与方法,也感受到了演讲的魅力以及与人沟通的重要性。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在这次哲学演讲中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演讲主题的选择 (250字)
在准备演讲时,我选择了一个关于幸福的哲学主题。幸福作为一个与人们的精神与情感紧密相连的概念,在哲学中有着丰富的内涵。我通过研读相关的哲学著作和朋友们的探讨,逐渐形成了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并将这些思考整合成了一个有逻辑与说服力的演讲主题。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能够让自己在演讲中更加投入且引发观众的共鸣,同时也能够推动自己更深入地探索和学习这个主题。
第三段:演讲准备 (300字)
为了让我的演讲更加有说服力和有趣,我在准备过程中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反复的练习。首先,我通过阅读哲学经典著作来深入了解幸福的概念及其不同的理论观点。其次,我参加了一些讲座和研讨会,与其他对这个主题感兴趣的人互动交流,分享自己的见解,收集其他人的意见和观点。最后,我进行了多次的演讲练习,不断修改和完善自己的演讲稿。这个过程让我更加了解幸福的各个方面,并提高了我的演讲技巧和表达能力。
第四段:演讲过程 (250字)
在演讲当天,我感受到了模拟真实场景的紧张和兴奋。站在讲台上,我用自信的语言和流畅的表达向观众们阐述了关于幸福的哲学思考。在演讲过程中,我注意到观众们的反应,努力保持与他们的视线和目光联系,以建立更好的互动与沟通。我还使用了一些具体的例子和生动的比喻来解释抽象的哲学概念,增加观众的理解和兴趣。虽然演讲过程中有些小失误与紧张,但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这让我更加坚定了继续探索哲学和提升演讲技巧的决心。
第五段:心得体会与展望 (200字)
通过这次哲学演讲的经历,我深刻认识到演讲是一种与人沟通的艺术,它不仅要求你有扎实的知识储备和深入的思考,还需要你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同时,演讲也是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通过与观众的交流与分享,不仅可以传递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还可以从观众中收获新的思考和启示。未来,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哲学,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演讲技巧。我相信这些经历和成长将成为我人生道路中宝贵的财富,为我未来的学习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结:通过参加哲学演讲比赛,我收获了哲学思考、演讲技巧和与人沟通的能力。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并进行系统的准备和练习,是成功演讲的关键。通过这次经历,我对演讲与哲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我相信这将有助于我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更好地运用这些技能。
哲学演讲心得体会篇四
近期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哲学的演讲比赛,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哲学的无穷魅力。演讲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令我受益匪浅,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哲学的重要性和它对个人和社会的深远影响。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这次演讲体会的五个方面的见解。
首先,演讲的准备和写作是至关重要的。在这次演讲之前,我花了很多时间来准备。我深入阅读了许多哲学经典著作,研究了众多哲学家的思想,并针对演讲的主题进行大量的笔记和草稿的书写。通过这个过程,我对哲学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从中获取到了更多的灵感和观点。演讲的写作阶段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通过反复修改和修改,我能够更好地表达我的观点,以及更有力地传达给听众。
其次,对话和交流是加深理解的关键。在演讲比赛当中,我有幸与其他参赛者进行了很多次的交流和对话。这些对话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观点,并加深了我自身对哲学问题的理解。讨论和辩论的过程中,大家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和观点,通过这些交流,我能够思考更多,听到不同的声音,让自己的观点更加全面和准确。
第三,舞台表演和表达技巧的训练是失败与成功之间的关键。在演讲的过程中,如何将丰富的哲学知识以简洁明快的方式表达出来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通过在舞台上不断地表演和练习,在用词、语速和音调等方面进行探索和调整,我逐渐掌握了如何在演讲中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传达出我想要表达的思想。舞台表演和表达技巧的训练另外一个关键是自信。自信是演讲成功的必要条件,只有确信自己所说的话是正确和有力的,才能够说服他人,并达到演讲的目的。
第四,演讲的过程是一个追求真理的过程。哲学是对真理的不断追求和思考。在演讲比赛中,我经历了思想碰撞和理论的检验。与其他参赛者的交流让我认识到,哲学的真理是如此广泛和复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思考方式。演讲过程中,我通过不断地反思和追问自己,从疑问中寻找答案。哲学的演讲并不只是简单地陈述观点,而是通过质疑和思考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最后,这次哲学演讲比赛的经历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成长和启示。它不仅让我对哲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帮助我提高了我的表达和沟通能力。通过经历舞台表演和与他人的对话,我发现哲学是一门无限魅力的学科,能够带给人们智慧和思考的力量。我相信,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和交流,我将能够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继续成长和前进。
总之,这次哲学演讲比赛的经历丰富了我的认识和思考,并启迪了我对哲学的热爱。通过准备和写作、对话和交流、舞台表演和表达技巧的训练,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哲学的重要性和它对个人和社会的深远影响。这次演讲过程也是一次追求真理的过程,让我明白了哲学是一门不断探索和思考的学科。我将继续沿着这条道路前进,并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和交流,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哲学演讲心得体会篇五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尼采说:“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人生和世界才显得是有充足理由的。”
尼采将人的精神分成三段变化:精神怎样变为骆驼,骆驼怎样变为狮子,最后狮子怎样变为孩子。这实际上是说了人的三种精神境界。在尼采的哲学体系中,骆驼、狮子、孩子毕竟皆有所指,骆驼乃忍辱负重,对道德宗教有着强烈的敬畏之感。服从外在的法则。狮子则是一个开辟自由领地的象征,狮子将巨龙赶下神坛,他不让外在因素来决定其命运,而是以勇力获得属于自己的自由。然而尼采认为狮子虽然勇获了自由,但其并不能创造新的价值。他虽然有着创造新价值的条件,但仅仅停留于此,价值并不会出现。创造新的价值有待于最后一个境界,即孩子的境界。尼采说:“孩子是纯洁,是遗忘,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游戏,一个自转的车轮,一个肇始的运动,一个神圣的肯定。”“是的,为了称作创造的这种游戏,我的弟兄们,需要一个神圣的肯定:这时,精神想要有它自己的意志,丧失世界者会获得它自己的世界。”
尼采将精神这样三段分化,明显地指示出精神的转化与升华的阶梯。在我们看来,从骆驼到孩子的精神转化,正意味着从工作哲学到休闲哲学的精神转化,更意味着人从异化的生存向审美生存的转化。
骆驼遵循的生存法则是一种典型的工作哲学的法则,而且就骆驼的生命境界来说,它的生存还体现为一种受奴役的状态。它认为自己生来就是干活的料,不停拼命地劳动就是它的职责。不仅如此,骆驼对自由毫无所知,它也不需要自由,因为它已经将自己的生命交付给了自己的主子——人。人的意志就是它的意志,人的.指令就是它行动的依据。它一生不知疲倦劳累地为主子干活、负重,不仅是为了能换口饭吃,从更深刻的意义上讲,它是出于安全感、依附感的本能需要。我们知道,一只被驯化的骆驼一旦给予其自由,将之放回大自然,不再使唤它,等待它的不是自由的欢快体验,而毋宁说是挨饿、受怕、死亡。因为它已经习惯了被奴役的生活,那广阔的无边无际的沙漠或草原,看似是无边的自由,对于它来说无异于巨大的陷阱、充满了险恶。它想到的不是去拥抱这自由、欢快这自由,而是恨不得马上跑回主人的圈里,重新被主人套上铁镣、栓上缰绳,背负重担,被牵引着在沙漠里劳作。哪怕主人的鞭子不停地甩到它的身上,哪怕主人咒骂它,蔑视它,这些对于它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习惯了被奴役的人,要的就是这些。
由骆驼而为狮子,正是从奴隶向主人的转变。是由奴役向自由的转变。自由是什么?自由其实是人的精神观念。那种在现实生活中随心所欲,无所不为的自由是不现实的,也并将走向不自由。那种被自己的情感欲望所操纵而为所欲为的行为,恰恰是一种奴役的表现。因此,由骆驼走向狮子,不是说奴隶翻身做主人,去奴役原先的主子。就像古代中国农民起义成功之后,农民的领袖重又成为皇帝一样,社会的本质是没有变化的。像骆驼一样的奴隶,只要它内在的精神观念不发生改变,不充满对自由的渴望,而只想着自己翻身做主人,去奴役别人,它就永远是奴隶,无论是变为骆驼,还是狮子。真正的狮子,并非要去统治或消灭其他生灵,而是做自己的主人。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不是把自己的生命交给外在的东西支配。黑格尔言真正的自由是自己决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自己成为自己。当一个生命成为实现外在东西的手段时,即我成为实现非我的手段时,这个生命就已经被异化了。生命不可能是手段,无论是人的生命还是动物、植物的生命,一切生命自身就是目的。当你把一个生命看做是工具、手段的时候,这个生命对于你便已经没了自由可言。所以,尼采说狮子与巨龙的区别是,巨龙总是说“我应”,而狮子总是说“我要”。应该说巨龙和狮子都是一种力量的象征,但是巨龙的“我应”是认为“我”要服从一个法则、规范,这个法则规范或者指一种道德伦理,或者是宗教的上帝,或者是金钱物质等等,都是“我”要达到的一个对象、目的。这样,“我”本身便被异化了,成为了手段。因此,巨龙看似力量无敌,其实无论它实现没有实现那个目的,它都停留在被奴役的地位,都不是真正的自由获得。而狮子不然。“我要”意味着我的生命的运动、活动不是为了“应和”一个外在的目的,而是立足于情感的自然需要。生命的运动在于实现自己,表达自己,创造自己。生命作为了目的而非手段,这就是自由。当然,狮子也许最终没能实现自己,也不会充分地表达自己,有时它也太急于展示自己的力量,太急于表达自我了,反而欲速而不达。但是在这一表达的过程中,狮子是自由的。“创造新的价值,——就是狮子也还不能胜任;可是为自己创造自由以便从事新的创造——这是狮子的大力能够做到的。”“给自己创造自由,甚至对应当去做的义务说出神圣的否,我的弟兄们,在这方面就需要狮子”。
哲学演讲心得体会篇六
康德的实践观可以说核心就是道德实践,把实践看成是道德范围的,又归属于理性,割裂了现象和本体。他把人类理性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他认为现象关涉到自然的必然性,属于思辨理性、理论哲学或自然则血的范围,在该范围内起立法作用的是知性,而物自体关涉到人的意志和自由,属于实践理性、实践哲学或道德哲学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其立法作用的是理性。在他看来,人作为有理性的存在者,一方面能够通过理性先天地认识到由必然因果性决定的自然规律,还能通过理性先天地认识到普遍的实践法则,同时从中认识到自身的自由。因此康德认为只有对实践概念做出准确的区别和限定才能正确理解实践哲学。在它看来,实践是在理性指导下的活动,实践离不开认识,但实践理性高于理论理性,且它具有创造性,实践行动可以把观念转化为现实。康德认为目的、行动和工具是实践活动的三要素。但是这一实践观的缺陷在于康德是从抽象的定义出发,把人的本质定义为理性,将道德实践作为实践概念的核心内容,因此是近代的未达到科学的、合理的形态的实践哲学。
费希特的知识学实践观以其突出自我的生命本能、创造意识为基本特征,试图使传统的认知主体论向生命主体论转变。可以认为,费希特在这个转变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是他揭开了生命哲学的新篇章。同时,由于他的实践观强调人对主体世界的设计和改造,把实践部分看得比理论部分更重要,认为是实践使理论成为可能,也对马克思的实践观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但是费希特则在意识范围内把实践看成是一种主体向外的冲动或意识向外的扩张,是唯心主义的、理想化的,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不完善。但无论如何,他非常强调哲学的实践功能和社会使命,强调哲学对于人生的意义,强调主体对客观世界(非我)的能动改造作用,强调实践是主客体统一的中介,并能从二者的辩证关系中去把握主体的能动意义。
黑格尔揭示了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并分析了实践要素的内容,提出了劳动是实践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的思想,他认为:实践是一个有目的—手段或“目的的实现”—他物或被“创造出来的现实”三个环节组成的过程。在黑格尔看来,实践活动本身是观念实现自己的活动,客观不过是精神的异化,这一实践现带有浓重的神秘与唯心主义的色彩,这是它的根本缺陷。当然,黑格尔还指出了实践具有目的性、中介性和直接现实性的特征,目的性是说,人的能动性不仅表现在人的认识由现象到本质的转化,而且表现在按照事物本质的认识就行活动去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而中介性则体现在实现目的性所需要的手段。黑格尔在论述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的时候,表述了实践高于理论的思想,提示了时间的现实性品格,他指出:“理智的工作仅在于认识这世界是如此,反之,意志的努力记载于使得在世界成为如此。”在理论和实践的比较中,黑格尔指出了实践的特征: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资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资格。黑格尔把实践引入了认识论,把实践看成是认识的必然环节,并把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他认为,在认识过程的单一活动里,主客观还未实现真正的完全的统一,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应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黑格尔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在他看来,不论是理论活动,还是实践活动,就其自身来说,都还是片面的。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阐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观点。但他的实践检验的是客观世界是否和概念相符合,即检验客观是否符合主观,所以归根结底也是唯心主义的。
费尔巴哈所理解的实践就是人的生活。他在论述问题时,往往就是在与实践相同的意义上使用生活这一概念的。费尔巴哈说:“新哲学将人连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当成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对象。”所以他认为:“必填从人的本质出发,以人的本质为基础”,必须为争取人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因此,他公开宣称:
他钓“新哲学”是“人的哲学”,“是为人的哲学”。总之,在费尔巴哈看来:哲学必须同人的生活实践相联系,为实现人的幸福而奋斗,他关于哲学要与人的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是极有价值的。但是,他并没有能提出科学的实践观,并没有能做到哲学与实践的真正的统一。他唯物地认为,人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是感性的对象,是需要空气、食物、饮料等等的生。活着的份虽然不能把实践仅仅局限于人的生活活动,然而满足人的衣食需求,维持人的生活却是实践的出发点。这又是他在这个问题上的根本缺陷所在。费尔巴哈哲学只能停留在直观的唯物主义上面,并陷于历史的唯心主义。费尔巴哈肯定人的存在的客观性和人的生活实践活动的客观性。费尔巴哈认为,理性不是人的基础,人的活动也不是纯理性的活动。相反,人才是理性的基础,人首先是一个感性的存在,“我是一个实在的感觉的本质,肉体总体就是我的自我,我的实体本身。”费尔巴哈把实践理解为生活活动的观点无疑是十分肤浅的。但是他立足于生活实践所进行对唯心主义的批判却在很大程度上为科学实践观的创立提供了一定前提。
哲学演讲心得体会篇七
当我们面对苍茫的大海,静静倾听拍岸的潮声,并有幸沐浴如轻纱的月华,我为自己的生存而感到欣喜;只是那飞溅的转瞬即逝的泡沫,让我在对生命的美的朝拜中尚保留一点自 省:在历史的轮回里,我和我的同类,都不过是如此渺小的个体。好在我们这些个体不能 够永恒的生命划过黑暗的蒙昧的夜空时,是可以点燃属于我们这个群体的不灭的灯火的。 人类的文明似乎已经长成了一株郁郁葱葱的苍松,可是困惑没有一刻离开过我们;我们总 是在一种未知的状态里追寻,在一种未知的状态里等待,当我们所期盼的如期到来,或如 想象中那样幻灭,我们就从世界中独立出来了。——独立出来,继而面对新的困惑。在这 里写下的文字并不打算从本原上解决它,只是从一个侧面看一看我所钟爱的,或许,我能 借助一面我所钟爱的镜子。
艺术正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一面镜子。文学艺术则是其中特别的一种。她是如此的忠实, 对我们的生命;却又并非把生活简单的浓缩在镜面中的文字里。她只是勾勒,而在那生活 的轮廓里,美被凸现——让美显现于我们面前的手法是多样的,而我们关心的只是,对于 我们的存在和我们的本性给予最大关怀的——美。美的涵义是广博的。直到今天,没有察 觉美其实是个形而上的存在的人们仍占据着更普遍的领地。
在生命之初,我们对于艺术和美是没有鉴赏力的,对于美的评判和追求,并由此而理解和欣赏艺术,实质上是一个人的本质开始回到本真状态的过程。——在这个我们通常所说 的成长的历程中,我们对世界的观察开始在时代为我们营造的文化氛围中生成我们各自的 审美观,并在继续的观察里为审美观所映现的美得到显现,并为我们捕捉,而衍展我们对 美的理解和评判。于是,生命的善与恶,好与坏,荣与辱,丑与美,成与败等精神层面以 及它们所必然引发的喜怒哀乐,就被由文化底蕴萌发的审美观完全界定了。生命的审美观 并不依赖于艺术(狭义的)才得以存在,这就好比一个终生没有与艺术结缘的凡夫俗子也 有对于世界的美丑善恶的判断力。但是,确实是艺术把美衍展到一个生命的极至,使美从 形而上到形而下的转变中可以有更多的载体,给人们以更多更丰富的精神感受,并且艺术 能够突破生活经历的有限性砌就的屏障,以蕴涵着真实的美的生活的幻象来铺展我们的精 神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的美创造了真正的生存,使人性得以在人的丰富的审美体 验中解放和显现。
一个完整的形而上的审美观摆置在那里了,我们用各自的心灵去解读,美就源源不断的流 入了我们的心底。
我个人的见解,哲学和文学在人性中统一的最完美的境界,得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里 寻找。鲁迅先生曾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最深的当属道家。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庄子,深 刻的洞见了天下之道作为美的本原,在道之为中实现了美之载体之为;道之无为,决定了 生命之无为,决定了生命之美之无为。所以,庄子在那些美妙的哲性散文中的文学技巧和 手法上也同样是无为的,然而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已经使他的文风具备了道之无为的飘逸 、自然、旷达和无拘无碍——庄子的哲学不仅决定了其文学作品的内容,还直接影响了它 们的风格。
顺便提及的是,哲学对文学的影响并不仅仅通过文学创作者,事实上,对文学审美体系的三者都有直接影响:作者,读者,和作品。其中对作品的直接影响,意即哲学通过塑造了作品所要描述的对象的精神世界,而将作品框定在一个时代的气息里。另外,哲学对审美的影响并不总是正面的,文学创作和审美需要常有反抗传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冲动,譬如历史上一些特定的文本空间的出现。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宋明理学发展到朱子时,“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成为社会主体意识,统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而恰恰是此时,香艳小说文本空间诞生了,并且达到空前的规模,还产生了象《金瓶梅》这样不朽的著作。纵观中华文学史,在儒家文化占据统治地位的两千年里,旨在对处在不合理的伦理规则中的人性的被摧残和蹂躏的控诉,对在那样的社会法则中任人宰割的小人物给予同情和关怀的文学作品,源源不断的在涌现。
美,是这样一种文化,它运动着,它将继承它的过去,开拓自己的未来;不变的是,它 将始终依偎在时代的文化氛围的怀抱里,始终展现在时代对世界的阐释里。在将来的属于 我们人类的哲学里,会诞生新的审美世界;新的文学将应运而生,营造我们的精神家园。 在海涛拍岸的彼刻,但愿没有此刻的彷徨。而我依旧静静伫立,沐浴如水月华,倾听属于 自己的心之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