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端午节班会心得体会篇一
为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民族节日——端午节,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20xx年xx月xx日,南模初级中学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知荣辱明礼仪扬传统强素质”为主题的端午节系列活动。
本次活动主题鲜明、资料丰富。早在1个月前,学校纪念屈原的各项活动的宣传、筹备就已经开始了。如劳技课上的“纸粽子制作”、美术课上的“画一画屈原”、语文课上的祭文征集等。5月31日的系列活动则正是这一阶段整体活动的集中展示。整个主题活动分校内、校外两大板块。校外,我校10多位学生参加了在xx镇举办的xx市中学生端午节纪念屈原系列活动。校内,整个活动又分为三大板块:游园会、视频知识竞赛、主题班会。活动还邀请了xx单位的武警战士一齐参加。
中午开始的游园活动形式多样,有“书楚辞、画屈原”的现场比赛、有“猜灯谜”活动、有“赶粽子球”比赛、更有超级吸引人的现场包粽子活动,虽然最终粽子形状各异,甚至不是很好看,但这些粽子担负着爱心大使的光荣任务,同学们将把这些粽子亲手送给可爱的武警战士们。
在视频知识竞赛中,代表各个年级参赛的队员们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夺。场上同学你追我赶、后援团的教师和同学更是为他们的队伍呐喊助威。而在教室里观看现场比赛的同学们也都全神贯注,因为他们不仅仅关心本年级同学的表现,并且还盼望着有机会进入比赛现场,成为幸运观众呢。最终,年龄最小的七年级代表对夺得了最终的胜利。
各班的主题班会则紧紧围绕本次互动主题,在环境布置、班会形式、资料方面下足了功夫,营造出了很好的过节氛围,增强了对端午节和屈原的了解。
本次纪念屈原的系列活动寓教于乐,形式活泼、简便,同学们也乐在其中。经过开展纪念屈原的系列活动,同学们对屈原有了充分的了解,对如何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有了明确的认识。他们在丰富多采的活动中体验着、感悟着。全校近90%的同学都参加了今日的各项活动,不仅仅赢得奖品,并且提升了自身的文化礼仪素养。
弘扬传统文化、做“知荣辱、明礼仪、扬传统、强素质”的南模初级中学的青少年,这是同学们必修的一门课程,也是学校工作的重要资料。
端午节班会心得体会篇二
活动中,各班班主任围绕主题精心准备了课件,开展了“端午话由来、端午话习俗、端午诗词欣赏、话端午谈感受”等主题鲜明的活动板块。
话端午谈感受,弘扬了民俗背后的一颗颗爱国之心,使孩子们感悟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主题活动,加深了孩子们对端午民俗和传统文化节日的认识,使孩子们了解了中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激发了孩子们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端午节班会心得体会篇三
1、了解端午节的名称、来历和有关习俗,知道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目之一。
2、体验中国民间节目的韵味。
1、幼儿已经初步了解中国农历记年的方法。
2、幼儿用书:《快乐端午节》。
1、幼儿相互交流,初步了解端午节。
教师:今天是什么日子?
幼儿和同伴交流。
请个别幼儿在全班面前表述,重点引导幼儿表述端午节的时间。
教师和幼儿共同小结:端午节是中国农历的五月五日。
2、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教师:端午节是怎么来的,有没有小朋友知道它的传说故事?
幼儿相互交流。
教师请两名幼儿讲述,大家分享端午节的传说。
教师小结:古代楚国的诗人屈原非常热爱自己的国家,在秦国攻破楚国京都时,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农历五月五日,在写下了诗歌《怀沙》之后,抱石投汩罗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国老百姓非常悲痛,纷纷涌到汩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3、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教师:在端午节这天,人们都有哪些活动,为什么进行这样的活动?
幼儿分组交流。
每组选1名幼儿在集体面前发言。
教师小结:端午节人们会进行许多活动,如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配香囊等。
4、引导幼儿看幼儿用书,巩固对端午节的了解。
教师:书上有许多活动,请你找出端午节里人们的活动。
幼儿认读,并完成幼儿用书上的练习。
端午节班会心得体会篇四
2、能够自己动手做粽子,喜欢与同伴交流过端午的经历。
3、萌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4、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5、让幼儿知道节日的时间。
重点:
自己动手做粽子。
难点:
萌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物质准备:
经验准备:
幼儿有过端午的经验。
一、开始部分
(一)用儿歌导入,引出主题,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幼儿:端午节
二、基本部分
(一)介绍端午的来历和习俗。
1、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端午节是哪一天吗?
幼儿:五月初五。
教师:那你们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
幼儿:不知道。
2、教师讲述屈原的故事,让幼儿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3、教师引导幼儿交流每年家里都是怎样过端午节的。
(二)引导幼儿深入了解粽子。
1、教师提问幼儿都吃过什么样的粽子,让幼儿相互交流。
(三)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粽子。
三、结束部分
2、教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表扬。
1、艺术领域:画龙舟。
2、语言领域:讲述屈原的故事。
3、手工活动:做五彩绳。
端午节班会心得体会篇五
主题:端午节即将来临,为了让同学更好的了解我们的历史,了解屈原,学校开展了一次纪念屈原的主题班会。
目的要求:通过本次主题班会,能够使同学们对屈原有更好的了解。
召开时间: x月12日下午
主持开场白:我们大家都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在大家品尝着荷叶扑香的粽子,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赛着龙舟时,我们的心里不禁想起当年那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今天就让我们大家来怀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吧。吊屈原,迎端午,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主持过程中主要预定串词:
许:首先请看屈原的生平简介(幻灯片1)
戴:紧接着让我们继续看一下屈原的作品以及屈原与端午节。(幻灯片2,3)
许:想必大家都有所说过屈原是跳河自杀的吧,那其中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大家有请许诗旸同学为我们大家讲一个关于屈原的故事。
戴:听过许诗旸同学讲的'故事,我们是时候该放松一下了,接下来我们大家来玩个游戏,游戏的名称是“接歌比赛”,总共分成四组,每一组中的成员站起来要唱两句,其中歌词或歌名中要有一个“爱”字,如果超过10秒未能唱出则要接受惩罚。
穿插节目名称:接歌比赛
班主任小结:
今天,我们高二(5)班聚在一起,认真学习了屈原的一些历史,对他的生平和品格有了更多的了解。每个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交换了各种意见,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此次班会让我发现了我们班的同学对屈原的掌握挺深入的,并不属于那种“一问三不知”的类型。此次班会的目的能够让同学对屈原有更好的了解,我相信我们已经达到了这个目的。
主持人结束语:
时间不知不觉的在我们的欢声笑语中就这样度过了,相信大家对屈原多少都有所了解了吧。希望大家在今后端午节时,都能想起我们这位伟大的诗人!今天的主题班会到此结束。
端午节班会心得体会篇六
1、缅怀先人,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了解端午节由来和风俗习惯时,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动手能力。
一、知识小竞赛。
3、端午节的活动项目有哪些?
1、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
2、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
3、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请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
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悲愤交加,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大家齐动手――包粽子。
为配合这次活动,初二年级4个班主任为学生准备了水泡后的糯米、红豆、粽叶、包粽线,在学校请来的社区阿姨的指导下,举行了学包棕子的活动。
亲历感悟:
【教师】:
我认为本次活动主题鲜明,通过知识小竞赛、师生讨论交流、游戏活动、作品展示,使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与价值。了解了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既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动手能力,也符合我校对学生进行“欣赏性德育模式”的培育要求。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习俗。可是,就在2019年,韩国已经提前申请了端午节为东南亚文化遗产保护,这可给了我们极大的警示:各类中小学校应该多举行这样的主题活动,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习俗,让它们代代相传!
【学生】:
这是我第一次学包粽子,觉得特别新鲜,同学们也异常兴奋。大家都激动得跃跃欲试,齐齐望着社区的阿姨,就等她这老师发号施令:第一步将粽叶卷成三角形状,底部要严实合缝,不可留出小口。可是我卷来卷去卷不好,终于卷到无缝的要求,谁知手一动,好不容易卷好的形状又散架了,唉,重新来过。看看我的同伴们,也都在向“无缝粽叶”的最高目标行进,再看看社区的阿姨,却早已在教如何放糯米了。
包粽子最难过的一关恐怕就是这个“包”字,如何将米包住不漏出来,还要将粽子包成漂亮的立体三角形,这可是一门学问,在场的许多人就是倒在了这一个坎上啊,不少同学直到最后结束还是没有包出标准的立体三角粽,包啊、包啊、包出的都是被我们班主任戏称为“三明治” 的平面三角粽子。忙碌了半天,尽管到下课我也没有包出一个真正合格的“三角棕”,但我依然觉得这节课过的特别充实。因为:它让我更深一步地感受到了屈原炽热的爱国情怀,也激扬着我的爱国热情;它也让我更深切地懂得了做一件事(哪怕是最不起眼的事)都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道理,启示我在学习上更应该踏踏实实、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可能有所收获。
端午节班会心得体会篇七
端午节是中国的四大节日之一,同学们对端午节的印象只是吃粽子、挂香包、看划龙船,从来没有深入去认识端午节,本活动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深入的去认识端午节。整个活动设计先从端午佳节的习俗切入,让学生去寻找端午节的起源故事,动手做香包,以及认识端午节是诗人节,诗人写了很多赞颂端午的诗歌;进而让学生在吃粽子之余,关心一下自己,如何让自己吃得更健康,在看划龙船之余,也能体会一下团体同心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赛龙舟录像 有关端午节的诗歌
活动过程:
一、全体立正、各小队整队
二、各小队长向中队长报告人数,中队长向中队辅导员报告人数
三、出旗、奏乐、敬礼
四、唱队歌
五、主题活动开始:
(一)端午奇缘话习俗。
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跟端午有关的知识和风俗都可以说,可回答下面的问题。
1、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端午节)
2、那么,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
3、学生生动地讲述端午节的起源故事。(各种起源故事附后)
(二)外来学生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的习俗。(班上7位外来学生)
(三)观看赛龙船庆端午的录像。
(主持人):同学们,你看过“龙舟竞赛”吗﹖端午节龙舟竞渡不单是传统庆祝活动,也是一项体坛盛事!端午节起源于诗人屈原因不满朝廷政治黑暗而投江自尽,敬重他的村民便以喧天的锣鼓声把江中鱼虾吓走,而同时又把粽子抛进江中喂饲鱼虾,以免它们啄食屈原的躯体 。
龙舟竞渡可说是端午节的高潮。龙舟长10米多,以龙头和龙尾作装饰,船身还特意雕上麟状花纹,唯妙唯肖;每只龙舟可容纳20至22人,二人并肩而坐,在船首的鼓 手和船尾的舵手引领下,以及围观人群的呐喊声中划向终点 。现在,我让我们一起加入这一行列。
(播放赛龙船庆端午的录像。)
(主持人):看了刚才的录像,想谈谈自己的想法吗?
队员们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
六、辅导员讲话:
同学们,今天的活动搞得非常成功,在此向你们表示祝贺。老师高兴地看到同学们参与的热情,强烈的表现欲望以及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年对信息、资料的搜集能力。通过本次活动,我们近距离接触了端午节,对它有了更深的认识,老师相信今年的端午节大家一定会过得特别有意思。到时候我们再一起来包粽子,表达一份我们对屈原的怀念。
端午节班会心得体会篇八
地点:五、一教室
目的: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在新学期到来之时,通过班会的形式,让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到在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应该以新的姿态、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学习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在新学期中,展现最好的自我。
过程:
一、谈话,导入主题。
新学期的到来,告诉我们,小学生活即将结束了,我们还有最后一个学期的生活和学习。今天,我们又迎来了毕业生活的最后一个学期。在这个新学期里,每个同学一定都有自己的计划和奋斗目标。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为自己的毕业生活做一个规划吧。
二、分小组进行交流。
三、指名到讲台上进行交流,全班同学评议计划的可行性。
四、在日记本上写下自己的《新学期新打算》
内容包括:
1、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的分析。
2、对照不足,提出改进的方法。
3、制定出自己本学期的奋斗目标。
4、根据目标,制定出本学期自己在纪律、卫生、学习方面的具体计划和实施措施。
五、班主任总结: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今天我们相约在新学期的开始,是为了实现明天的美好理想。 本次班会课开展得非常成功,各位同学都制定出了自己的计划,抒写出了自己的心声,同学们新学期的打算很好,我希望同学们要行动起来,用的双手掌握自己的命运,用自己的行动来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们都是新时代的中学生,就要说到做到,那么,把握今天,让我们把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吧!
端午节班会心得体会篇九
清凉酒浆 洁白衣裳 兰花为你香
长长的想 远远的望 岁月在流淌
深深的情 沉沉的爱 永在我心上
秋风落叶 白露横江 星辰在闪亮
亲亲家园 遥遥故乡 千里多迷茫
长长的想 远远的望 岁月在流淌
深深的情 沉沉的爱 永在我心上
端午,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浪漫的节日,
即不张扬,又胜在在它的文化气质与底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