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体会到盘古的精神篇一
在蛋壳中诞生的盘古大神,用不知从何处拿来的斧子将蛋壳一分为二,出现了天空和大地。”盘古开天辟地“这一创举,才诞生了天与地!
天与地被盘古分开,虽然逐渐上升,但是万物皆有联系,天地也同样有再次闭合的可能。盘古思考再三,最终想出了一个方法。
盘古只手擎天,双脚立地,奋力地阻止天空的塌陷。盘古在天地之中,伴随着天地变化而变化,盘古凭借自身高超的智慧与强大的能力,使天每日升高一丈,地每日下落一丈的同时,也令自己的身躯变得庞大。
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的高度停止,地的“下落”不再继续,盘古的身躯也已经相当庞大,天终于高高定位在大地的上方。
此时的盘古已感到疲惫不堪。他仰视上方的天,俯视脚下深邃的地,天地之间已经有了久远的距离,他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从此不必担心天的塌陷压碎了大地。
天地的分离给万物的生长带来了空间。广袤的大地,此起彼伏,虽还没有一丝生机,但却孕育着新的希望。天,高高在上,一片蔚蓝;地,厚重有力,等待生命的出现。自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大地之上,才有了生机,才有了后来的女娲造人。
天地分开后,盘古大神已是劳累过度,难以支撑,倒在了广袤的大地上。盘古大神并没有等到人类的出现,便死亡了。
体会到盘古的精神篇二
1、 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气息、四肢、肌肤、辽阔、血液、奔流不息、茂盛、滋润、创造”等词语。
2、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重难点: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体会盘古献身精神。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2、提出学习目标
(1)识记生词
(2)读通课文。
(3)感知文意: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4)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1、我会读、会记这些字。
猛 缓 丈 逐 肢 肌 辽 血 液 宗
2、我会读、会写生字新词。
3、我会流利读课文。
4、我知道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知识拓展延伸
1、复习生字词,练读课文。
2、把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讲给家长或朋友听,请他们提提意见。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复习导入,讲述大意
2、提出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段来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3)课外资料收集展示。
(4)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一)基础知识展示
我会有感情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二)走进文本,感悟内容展示
1、我会读
2、我会悟
(三)创作性展示
1、展示个性谈感受。
2、展示自创性诗歌或心得体会。
三、激发知识冲突
盘古为什么要这样做?
四、知识拓展延伸
1、 用得好的词语抄下来
2、找其他的神话故事读一读,讲给别人听。
体会到盘古的精神篇三
首先,用流行的说法点击这节课的关键词,就是——创造。
在整体感知的环节中,当学生找出全文中心句时,找中心句的关键词正是“创造”,然后由“创造”剖形解意引出创造需要工具和行动,利用手中的语文书开始行动,进入学习环节。在写诗的环节中也多次提到这个词“创造”,这是正式的创造过程。在结尾总结主题时说:人们以想象创造神话,我们用自己创造的诗歌缅怀英雄。只要善于利用手中的工具,一定可以创造更多的学习新天地。用继续创造激励学生的热情。争取用整节课奠定创造的动机与氛围,为后来的写作铺平道路。
一般这篇课文第四自然段的省略号处理,只要弄懂这代表有很多变化没写完就行了。我是反其道而行之。要学生就“巨大的变化”大胆的展开想象,盘古的牙齿、眉毛、头发、手指等等还会变成什么?学生兴致勃勃说了很多,我趁机追问:用你们这些精彩的想象代替省略号好不好?马上有学生上当了:好。但是反驳的学生更为激烈:根本不行。然后讲了很多原因,从各个方面反驳了这种代替的不合理。看起来这样上课很罗嗦,然而无形之中多了两个创造:老师用迂回的方式创造学生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学生的写作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一个发展的平台。
其次,第二个关键词,是——读悟相融。
这次没有刻意的追求读的花样,也没有要求学生要悟出精彩,只想达到这样一种效果,所有的读是为领悟课文而服务,所有的悟是为了更好地朗读。所以每个学习环节的开始都是有目的带着问题去读,谈论研读,激发情感,最后将各自的领悟带入课文去读。特别想达成读得透彻,读得深入,读得激情洋溢的效果,毕竟盘古身上所体现的民族价值观和奉献精神是非常动人的。而且不强求学生读成一样,个人的视点及取向是不同的,一百个人心中可能有一百种盘古的形象,一百个人对盘古的情感也不尽相同。当初设计这节课时,我是希望没有齐读的,然而,用学校要求的那么多人上课是难以百花齐放的,只好事与愿违的选择更利于检查学习效果的齐读。所以读结尾那段时,我对学生要求的是:盘古以什么打动了你?请你将自己的情感带入课文最后一段,将这份情通过这句话献给盘古。争取实现个体的不同情感体验。
然后,第三个关键词,是——激情。
之所以选择这篇课文,是因为它打动了我。然而找材料时麻烦不断,果真是个大冷门,相关资料少得可怜。其实从三人共同改写而成的署名来看,文章的字字句句都是经得起推敲的,把一则古文改写得如此通俗易懂,又富有文采,并不容易。上课前十天,我每天读三遍,每次都有无法平息的感动。我试教的前几次,每次都是学生激情澎湃到不能收场。但是,执教的是公开课,理智是必不可少的,渐渐,在试教中由大家监督,我不断修改,才有了用理智节制激情,让学生从容地感动,用感动来延续创造。不至于学生只是热情泛滥一场,而课后无所感知。
尤其是公开课进行诗歌创作是件冒险的事情,诗是一种情感浓烈的文字,如果学生的情感没达到一定的饱和度,写诗无异与缘木求鱼。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竭力让学生的激情处于调动期,情绪饱满。直到写诗前故意问学生:盘古死了吗?激发他们追慕英雄,寻找英雄存在的根据。这时出示范本诗句,学生创作的几大瓶颈就顺畅通过了。从试教效果能看,每个班的学生都有杰出的创作,关键是做好情感的突破点。
最后,第四个关键词,是——创新。
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
比如说“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课文中没交代有多长时间,一般学生也并不能从这里体会他的辛苦和坚持。为了体会盘古的力量,我在这个环节是引导那个读书的学生,“此刻,你头顶的是整个天空啊!脚下分开的是整片大地啊!”学生立刻领会了,再读时明显强调了力量。盘古顶天立地的漫长又用另外一种方式来体验。反问学生:盘古顶天立地有多长时间?100年?10000年?100万年?学生这么一问,反应过来了——不知过了多少年。用后文中的证据反驳了我的假设,自己体会到时间的漫长和艰难。再进行读句,果然是效果出色。
另外一个设计当时也存在争议,因为我要学生用数学的思维解决盘古的高度。我当时是这样设计的:在盘古的顶天立地之下,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 100天过去?天升高多少丈?地下沉多少丈?10000天过去?天升高多少丈?地下沉多少丈?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升高多少丈?地下沉多少丈?学生回答的是:100丈。10000丈。不知有多少丈。很多人都被这时的高度推进弄得莫名其妙。马上,我问学生:当盘古就在眼前,仰望盘古,看得清全貌吗?学生达到:太高了,看不到。再追问他受得了这漫长的辛苦吗?前面的种种铺垫在这一刻迎刃而解。用高度推进让学生明白这是太过于艰巨的任务,身为神的盘古也有支撑不住的时候,所以他积劳成疾的倒下了。
通过这次备课,我充分体会到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在这节课的轻松表象背后,包含了整个年级的多少思考、探索、劳动与付出。很多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和未展现的方面都有我们整个集体的智慧与劳动,这是一节锤炼出来的课。
体会到盘古的精神篇四
《鲁班和橹板》是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22课。它讲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鲁班受鸭子游泳的启示而发明橹板的故事。课文叙事具体明白,通过朗读要让学生感受到鲁班爱观察、勤思考、能创造的优秀品质。
你读过课题,分析记忆完“鲁”和“橹”后,我问学生:通过课下的初读课文,你知道鲁班为什么要发明橹板吗?学生很快找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这样很自然把学生带进课文第一自然里。讲读第一自然段的时候,我提问:你从哪里看出老艄公很吃力?学生找到了关键词“满头大汗”,接着,让学生想象老艄公吃力的样子和鲁班看到后怎样想的?最后指导读好这段话。学生们把十分吃力和满头大汗读得特别到位。从他们的朗读中让我仿佛看到了吃力摇船的老艄公。
在处理第二自然段的时候,我是抓住了“盯”这个字,我先把“盯”换成了“看”,让学生把看放在句子中读一读,感觉一样吗?学生都说不好。为什么?郝子龙马上站起来说:盯是眼睛不眨地看着,看眼睛可以眨一眨。多好的回答,说到这里还要老师讲吗。在指导朗读时就感觉特别省力。
第三自然段主要是抓住两个象声词和“轻快”来理解鸭子滑行的轻松。在这段中我没有讲,把时间全给了学生,我让他们动手画一画鸭子的脚蹼,本想生在城市的孩子没见过鸭子,能画出来吗?出乎我意料的而是,大多数孩子都画得非常像。当问他们怎么画得这么像时,好多孩子都说在电视上看过,在书上看过,在奶奶家看过……就这样不讲他们明白了鸭子为什么会在水里轻快地滑行。进而朗读这段,读得特别生动。
当学习到第四自然段,“出神”这个此难住了孩子们,没有一个回答的。我引导他们想象生活中对你感兴趣的事物,你看得怎样?有个学生叫起来:入迷。鲁班在“出神”,那他此时在看什么呢?再回到前文,他又会想些什么呢?学in生说:眼前一亮,说明他想出办法了。我因势利导问:“为什么要马上去做?”田炎生:他怕忘记了,想赶快试试行不行?”胡从政:“老师我知道他为什么找的是粗木棍?因为细的会断,也不好修成鸭子脚蹼的的形状。” 是呀,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作为老师的我们应鼓励他们大胆想象。
最后,为什么称这个工具为“橹板”?学生说得更是精彩。钟文昊:人们为了时刻想着发明它的人,所以起了和人的名字同音的字来命名。这样让不知道的人们都能知道这个工具是鲁班发明的。太好了,教室里立刻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学完了全文,我问他们,你还知道鲁班发明了什么吗?孩子们小手纷纷举起,他们情不自禁喊出来:伞、钜、云梯、刨子等等。当我问他们怎么知道的时,他们有的说从课外书上,有的说是从网上,有的说是爸爸妈妈告诉他们的。我真为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叫好。最后我又留给他们一个小小的作业,课下收集有关鲁班的故事,下节课我们来交流。看得出他们是喜欢这样的作业。
回想这节课的得失,遗憾的是读书还少,给孩子的机会还是不能照顾到学习较差的学生。这是我以后应该注意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时刻以《课标》为基准,研读教材,备透学生,把新课程的理念切实用在每一节课上,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体会到盘古的精神篇五
出示画面,学生说。( 画面有辽阔的草原、高大的树木、晶莹的露珠、壮观的五指山、璀璨的星空、洁白的云彩等)
看画面说短语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释放紧张心情,并由此引入课文,还为下面的说话训练做好了铺垫。
二、导入课题
1、 闭上眼睛,我们让穿越时空,一同回到远古时代。
2、 范读课文:“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辟过去。”(伴随着东西炸裂的响声)大家睁开眼睛。
3、 下面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一同到《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里去寻找答案。
创设神话氛围,激发学习课文的热情。
三、初读课文,理解词义
1、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53页)自由读读课文,要求:读通读准,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 (大家读得非常认真,在大家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些词语的读音需要注意)出示词语:混沌 清浊 血液 滋润 指名读 ,齐读。
4、 课文能读通吗?
光能把课文读通那还远远不够。咱们得去了解课文写了什么?其实长长的一篇文章,经常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想一想,《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可以用文中的哪句话来概括?请同学默读课文,很快找出来。
多么伟大的创造啊!一起来读这句话。
6、齐读这句话
指导书写“创造”
由“清”入手,理解“浊”并由此而理解“混沌”一词。(此设计源于张祖庆的课堂实录,有改动)
此设计是为了训练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也是检测学生是否读懂课文。并由此提纲挈领,统揽全文。
四、指导读、讲
盘古经历了三个艰难的过程,才终于创造出这美丽的宇宙。是哪三个过程呢?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一)学习1、2自然段
1、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
3、 分三步指导读讲
2指名回答,相机指导评价
3总结讲故事的方法,指导学生练习讲1、2自然段。
(二)运用加想象、动作,抓关键词来讲故事的方法练习讲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由练习讲。
2指名讲。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出示: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的飘动的云;
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
------
教师引读,完成填空。
2男女生对答。
3生问师答,故意答错。引出身体与变化部分的关系。
4总结:两种事物之间有相似之处,这就是想象的合理。
5盘古倒下后,他身体的巨大变化,仅仅是这些吗?出示图片,这些也是盘古变来的,他又是盘古的什么变来的呢?指名回答。
他的鼻子,耳朵,头发,手指,血脉------会变成什么呢?
出示:他的(),变成了( )的( )
7是啊!盘古生时劈开混沌、顶天立地直至天地形成,倒下后又用他的这个身体化为万物,来装点这个美丽的宇宙。此时,你一定有很多话要对盘古说。先想一想,想好后举手回答。
指名回答。
点明三个过程,降低学习难度,便于不同段落变换形式来学习。
目的是避开学生全照课文讲故事的倾向,便于用自己的话来讲,有利于学生展开想象。(通过课堂的验证,此设计有难度)
目的是提醒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但感觉此设计还不到位。
五、总结拓展
是啊!我们感激盘古的这一伟大创造,更应该感谢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他们创造出这个美丽的神话。神话故事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里的瑰宝。在远古时代,人们对自然界的一些现象不了解,比如:天地的形成,四季的更替,自然灾害的发生等。因为他们的知识水平低下,对这些难以作出科学的解释,于是他们认为这一切都是由神在指挥,控制的。他们在生产劳动中遇到心目中的英雄,就创造出神的故事,在口头流传。这就是神话的起源。广为人知的神话故事有:《女娲造人》、《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课下我们以多种形式去了解,走进这些神话故事。
了解神话的起源,明白这个故事仅仅是神话,并由大家较熟悉的神话来激发学生学习、了解神话的兴趣。
体会到盘古的精神篇六
《盘古开天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神话传说,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天辟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重点是体会文中用词的准确,生动,发展语言,培养想象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教学难点是要让学生读文感受,体会盘古的奉献精神。
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传说中的盘古是怎样创造美丽的宇宙"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盘古这一神话人物那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领略神话故事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1、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会,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领悟课文主题。
2、在课堂上"读"贯穿始终,读得充分,读得扎实,读得多样。如第二节的"抡斧猛劈"通过学生自己的动作感受来加以读的感悟;天地分开后发生的变化,也是通过感情朗读让学生加以体会,特别是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变化,我首先示范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然后通过师生对读,生生合作等朗读方式,让学生入情入境,在潜移默化中体会祖国文字的魅力及盘古的不朽精神。
3、有效合作,激发想象,感受神话魅力。在教学"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变化"这节时,我设计了让学生发挥想象,同学间启发合作,想象盘古身体的其它部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仿造文中的优美词组也写下了很多优美的词句,同时达到了当堂课讲,练,写结合的目的,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本节课的作业我没有硬性规定学生去完成哪些内容,而是让学生说说学习本课后回家想做些什么,其实学生所说的如:想再读一些神话故事,想把故事讲给家人听,想继续搜集有关神话故事的资料等,这些正是老师要安排的作业,而学生却自主地要去完成这些任务,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收到更好的效果。
以上几点是本节课的一些亮点,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第三自然段的处理可以再紧凑些,也可以通过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得再充分些,老师的讲解少一些,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本节课拖堂两分钟,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以改进的地方,争取在不断的改进,完善中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得更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