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比朗诵更自然,更自由,可以随着讲稿的内容而变化站位。一般说来,不要在演讲人前边安放讲桌,顶多安一个话筒,以增加音量和效果。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演讲稿,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演讲稿,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男生娘化的演讲稿篇一
沿着水泥铺就的道路慢慢向前,一路好景让你目不暇接。间或有鹅卵石镶嵌的小道穿插其间,则更容易唤起游人对历史的追忆。
杏花村,内在美于历史,众多的名人,众多的传说,众多的古迹把她装扮得靓丽非凡;外在美于风景,山水田园格局自然天成,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不高,丘陵一样;水不阔,秀美而已;更有田园点缀其间,或曲线优美,或锦鳞层叠,处处炫耀着乡村大美。路旁、坡地,就是花的海洋。那一陇陇的菜花,金灿灿、肆无忌惮地绽放;那一树树杏花,玉生生、洁白无瑕地盛开;桃花更不甘落后,红艳艳、妖冶无姿尽展芳容。花香伴着酒香,醉了游人心房。
当代著名作家、诗人熊召政先生多次到过杏花村。庚寅年清明时节,先生游完杏花村,诗兴大发,连赋三诗,其一诗云:“我今来此又清明,寒食人家酒半醺。一勺晚唐烟雨梦,尽催花事醉游人。”为杏花村又添一段佳话。
据说,当下中国巧借“杏花村”招牌的地方不少,也由此纷争不断。但稍有历史和自然知识的人都知道,杜牧笔下的杏花村就在麻城。不过,都是为了地方经济发展,各做各的文章,不争长短也罢!
走进古岐亭,你会迷失在岐亭的美景里;走进杏花村,你会醉倒在杏花村的历史中。
醉哉,杏花村;美哉,古岐亭!
男生娘化的演讲稿篇二
在时空的隧道里,那一树一树的光阴,旺了又枯,枯了又繁;那一季一季的故事,去了又来,来了又去;那一程一程的山水,近了又远,远了又近。尝过赏过攀过涉过,简繁的光阴丰盈了思想,生长成了肉体,四季的故事丰富了情感,渐渐成了一壶老酒,一程程山水锤炼了双脚,就这样忘了疲劳。只是有些痛疼在心里已成了永恒的疤,一切在我身心上的烙印,都是曾经眸的银光,心的感动。然而,远方在心里依然是一幅美丽的水墨画,常常让我心生感动,生出跋涉的精神力量。
指尖岁月,弹灰而过,人生多少风景不等眺望,就隐没在时光的脚步声中。总有些相遇未等再见,就已消逝在茫茫人海;总有些憧憬还未花开,就已在萌芽中凋零。然而,也总有些瞬间的精彩入心入脑,成为一帧永恒的风景;总有一些机缘,留在心间牵念;总有一种信念,牵引着脚朝向远方,生命从来就没有停止对幸福与快乐的追去。远方,青山碧水,烟雨朦胧,潮汐了一阕一章。寸心之外,纷繁的人生过往,平平仄仄的故事,喧嚣着,沉寂着,循环往复,而寸心之内,清出一片园圃,以念为篱笆,启开心扉,用锄翻松旧年心情,书写流年里婉约牵念与豪放的情怀,在文字里做一番遐想,憧憬远方的天涯与心间的咫尺。
回首,就是一条上水鱼,逆着流水,溯源而上。清水椭石,急缓水流,往日的一言一行,一人一物是如此至真至纯地镌刻在眸间脑门。是否还记得,一次偶然的邂逅荡漾出了多少心颤的涟漪,从此不管山转,还是颜变都始终是不改初心;是否还记得,那挥手之间,曾经湿润几多等待的时光,只是到如今青春都已花黄,青丝都成了银丝,山之麓,水之湄还依然是在一片雾霭烟雨之中隐隐约约,未见真实的背影。然而一份牵念,穿越时空的隧道,涉水跋山,泅渡相思河,将一笺思念送达心所在的地方。就这样随着时光,在默默中让蕴含的真情,缘着相思的银河潺潺流去。
回首是在温一壶经年往事的老酒,抿一口,无论浓淡品出的,不是一抹心音,就是一味情愫。牵念一缕一缕,从唐风宋韵里飘来,在时光的古道西风中穿过,氤氲过梧桐更兼细雨的黄昏,在无声无息中融入了小桥流水江南小镇里,缠绵在书琴诗画中,流逸在黄叶石窗花前。往日无论是否成了记忆,还是成了一帧风景,只要触动过心灵,总让回首充满温柔,如遥望着山高水长。
人生一路,终会是起点是终点,终点也是起点。只是这一程山,一程水的经历,期间留下了多少心念。那长亭并短亭的相思,那雨雪霏霏杨柳依依的挂念,那流觞的曲水、明月下的二十四古桥,吟咏了流年里的多少幽怨,沧桑中滋生出了多少爱恋。静寂的夜里,立于现实的彼岸,在悠悠的茶韵里回首,记忆就成了远方,憧憬就成了未来。当我们走向明天的时候,昨天便成了远方;当我们离开村庄走向都市的时候,村庄便成了远方;当我们走向繁华的时候,贫穷就成了远方。站在人生长河的岸边回眸,那些印在记忆中的村庄、人事又应邀而来,江南烟雨,花开一路,于是又灿烂了一个季节,缠绵了一份心绪。
一份牵念,终是称不出的斤两,量不出长短;一份爱恋终是无法测量出深度,却足以用一生相许。曾经浸染了太多的等待,翘首中惟愿剪一祝福寄给云端捎给远方的人,只是有爱就有幸福,有挂念才有爱,心空才会无论在何时都会闪耀着烟花般的缤纷。也许犹如一个故事,到了最后却没有了结局,奔涌到了高潮,却戛然而止,但只要爱还在就会满足。
流年已去,终是不能再走回头路。一望无垠的远方,一缕精致的炊烟,一泓平静的水都将是眼中的风景。也许我们错过了春天,但同样会拥有秋天;也许我们错过月亮,但我们还会拥有灿烂的星空;也许我们错过了一棵树,但我们却可以拥有整座森林,永远要记住,当我们在看风景的时候,我们也成了别人眼中的风景。
滚滚红尘中,总是一半流岚烟雨,一半明媚阳光。轻敲指尖的寂寥,可以揉碎时间,却用文字书写出了一个个完整的故事。溢在眼眸中那一泓清泉,并不都属于泪水,还有脉脉的暖,颤颤的感动。深巷的雨夜,有相思在穿行,在心情的拐角处,聆听一曲悠扬的歌,让思绪漫过颓垣断桥,掠过繁华三千,流进那片疏落而宁静的心海。
是的,不久又将会是雨雪纷飞,但有爱在心里,有牵念在远方,心在冬天也会暖,冬日里,依然能见到春天的小草发芽的情景。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如此,那就不妨做一片天空,让牵念挥洒在慰藉的月光,让亲情的牵念开满人生的枝头。
雨蒙蒙,情深深,爱在的地方,心就在,牵念留在远方,远方暖在心里。人生百年,无论怎样千回万转,那片冰心依旧是晶莹透明、岁月可鉴。
男生娘化的演讲稿篇三
你说过的话,我全都记着。甚至,彼此无需多言,便已心有灵犀,知道对方在想什么。我知道,你懂得。
在我心中,你的涵养犹如大海般博大深邃,值得细细品味解读,而我依托于文学梦想更是把你作为灵魂知音。历史上,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曾让人心弛神往,由衷感慨!给中华文化增添了可歌可泣的一页。由知音升华为对友情的忠贞不渝,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美德。“朋友隔千里,一弦便知音”,这种精神世界上的同路人,多少人为之梦寐以求!人与人的相遇与缘份,就是如此奇妙,洞悉他的眼睛,就可以看到人世间的六根六尘。
后来我经常送文章来办公室找你,你和颜悦色地温柔指导我,耐心十足地一篇一篇给我修改,再细心地给我提出意见。你含辛茹苦地为我做的这一切,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你对我谈论写作风格,说我的风格像林海音的,朴素实在、平淡自然;例如小说《城南旧事》,作者是用朴素自然的风格所著,毫无矫揉造作,富有真情实感,极易打动人心。
“你要保持自己独特的风格,知道吗?没必要跟别人一样,只知堆砌华丽词藻。以后尽量往这方面去发展,大有可为!”你认真地教导我。简单的一句话,惊醒梦中人,仿佛听到“嘭”的一声,千朵万朵心花开。你的赏识赞美,让我感动得想流泪—从此我追求的,就是属于自己的独特个性。
我默默在日记本上写下张爱玲写给胡兰成的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作为学习的动力。茫茫人海,老师的懂得是山穷水尽时,突然的柳暗花明,这种懂得还是,那根寂寞之骨有人欣赏有人知。早早超越了爱情这件微薄的事情,懂得你的人,比爱你的人更重要。人都有一份孤独,再繁华热闹,有一颗冷心观红尘,但唯独他,一眼洞穿你的淸寂你的凉,一眼明白这世间所有繁华不过是你和他身边的过眼云烟,他会在众人之间一眼看到你,然后读懂你,明白你,不是爱情,胜似爱情。这么多年来你的鼓励,让我在纸间与笔的勤奋耕耘间,重拾了梦想的火花。
青春的懂得—幻化地久天长
面对生活学习压力,读书成为了一种救赎,让我暂时放下卑怯。自己也因此爱上写作,将内心的困惑、无奈与惆怅诉诸笔端,在纸页上开出朵朵静默的花。 这么多年了,我不仅把你当老师、长辈,当朋友,我的军师,甚至把你看成我亲人。所以有什么事,都会告诉你,找你出谋划策。亲爱的,你懂得的,永远都比我多。呵呵。
那一年的6月,高考完后,考完了我骑车欲走,你赶忙追了上来。我一直认为,人与人之间,是有心灵感应的。我承认,我真的是舍不得你,舍不得离开你;在这所学校,这座小城,只有你,最懂我。我看到了你眼里无奈的神情,虽然彼此都没有说出,但心知肚明。我知道,你懂得。
你就是一篇叙事散文,朴素实在而动人,没有丝毫矫揉造作。是的,永远都比别的老师多那么一点,就因为多那么一点,就焕发了整个春天的气度。
我愿把什么事都告诉你,有次与你面对面坐着,说到心碎处,竟情不自禁落下了眼泪。你看到我泛红的眼晴,委屈的神情,竟像个孩子般手足无措。谢谢你,让我与你就这样静静地,呆了好几分钟,没有说任何一句话,便已觉得是地久天长。
再次回来时,我发现你的表情变了,好似什么都无所谓,也不放在心上。许久,我讲完了自己的情况,你开始豁然开朗般成熟地说:“我现在只要三点,吃得好,睡得好,身体健康。这就够了。”可一见你,我分明看到了那里面欲言又止的无奈和叹息,亲爱的,你比以前沧桑多了。你真的是把尘世什么事都一览无余,什么东西都看透了。可我多希望能留那么一点儿余地,不至于剥夺你全部的快乐与安然。亲爱的,你可以变老,但能不能老得慢一点?不要等到下次回来看你时,你早已白发苍苍,我会于心不忍。
在别人眼中,你是个中年教师;可在我眼中,你分明还是个孩子。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人情冷暖,诚实、笃定而明朗。你是个由小男孩成长过来的男人,不管长多大,都需要有人疼,有人爱,有人呵护你的痛楚,安慰你的不快。
感谢你多年一直以来的指导支持、关爱帮助,“三生有幸遇上你”。而你给我的,又何止这么多。你宽容我的幼稚和无礼取闹,包容我的无知和任性。不管我犯了何种错误,变成什么样,只担心你不小心把我宠坏了,变得离不开你了。
是的,洛阳春索寂寞,牡丹拒繁华,只有懂得,才看朱成碧,只有懂得,才会明白孔子认同曾点,点答: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叹息一声:吾与点也。想想吧,暮春时分,着春服白衣,带六七少年,在风中走着,如同一场最明媚的跳舞,这样的画面,谁能不心动?这样的懂得,是点与孔子之间的心灵呼应……琅琅人生,有这样一个人懂得,赏心两三枝,何需更多?这样的灵魂知音,一生一次足矣。而在文艺写作这条路上,幸亏有老师的鼓励指导,自己才一路坚持下来。
真的谢谢您,让我明白了,可以不成功,可以不争名夺利,可以不腰缠万贯,即便是成为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也一定要对社会有所贡献,这样,也足以彰显他的人生价值。
平生风义兼师友,相逢何幸遇知音。我还是得选择离开,带着你的殷切期望,追寻远方的梦想—尽管心中有多么依依不舍。如今惟愿: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男生娘化的演讲稿篇四
灯光明亮的值班室里,一排配电屏流淌着“嗞嗞”的细小电流声,又是一个安静的夜晚,我继续着昨天笔耕未完的余思。几只小甲虫闯进来,继而是蛾子和蝴蝶也飞进来,它们一律朝天花板上的日光灯撞去。这不,一只小甲虫跌了个仰面朝天,甲壳紧贴着地板,仰腿八叉地不断悬空划拉着,努力要翻转身来,却把自个儿划拉得像个螺陀似的,左旋转右旋转就是爬不起来。瞧着“甲虫螺陀”的笨拙模样,心里觉得好笑。
起初,我伸脚踩住地板上的昆虫,觉得解气解恼,久而久之有些于心不忍,这些昆虫怎么啦?可怜巴巴追寻黑暗里的一线亮光,却不幸撞入灯光构成的陷阱,在人们举手抬足之间就结束了生命之舞,结束了那个追寻光明的梦!这似乎有些残忍?似乎是灯光陷阱的错?古人有“怜蛾不点灯”的悲悯情怀,今夜亮堂灯光,会不会构成光明陷阱的罪过!一群夜精灵部族,不安于无边夜幕的笼罩,血液里躁动起夸父的遗传基因,就那么前仆后继撞向一线亮光。
追逐光明是生命的渴望,蛰伏夜色是另一种生存方式。昆虫的不幸,也许是误信了虚假光明的召唤,犹如六月落红,铺满夜色风雨!
昆虫伙伴,地球上芸芸众生的种群,带着与生俱来对光明的向往,却误撞进光明陷阱,甚至属子手刻意营造的灯光诱捕。万物之灵的人类,你能抗拒有形光照的诱惑?辨清无形光明的真伪么?叩问夜空关闭的那扇天窗,我是不是另类昆虫?常年累月坐在人造灯光下写作,撞破夜色头颅却喊不出疼!
普照万物的日色天光,幽幽漏出一张诱惑巨大的夜幕天网,笼罩着与光明作伴的众生众物,向日葵在黑暗里垂下了头颅,睡莲被阳光唤醒了沉睡的夜梦。渴望光明的生命,请分辨你眼前的那缕光照,是来自日月天光的恩赐?或来自人造光明的陷阱?再舞动你带着思想头颅的翅膀歌唱吧!
灯光吸引眼球,心灯开启灵智。
大千世界,唯有那盏小小萤火,燃烧生命血焰去照亮自己脚下的路。我愿是萤火群中的一只小小之我,以微弱心灯引导昆虫伙伴穿过漫漫夜色。
今夜灯光如旧,一群甲虫与蛾子又撞得人仰马翻,我小心翼翼地逐个拾起,然后从窗口把它们放飞到桂花树丛。
天空一轮皎洁的月亮,更适合追逐光明的夜精灵,翅膀远离光明陷阱,与星月共舞日出东方,共舞夸父追日的光明梦想!
男生娘化的演讲稿篇五
“苞萝”,是我们山里人的叫法,真实学名叫“玉米”、“玉蜀黍”。但我更愿意这样叫,觉着自然、亲切、原汁原味,就譬如“爹地”、“妈咪”一样,听着虽觉洋气,但怎么也没有“爹”、“娘”那样的质朴,那样的东方,那样的贴心贴肉。
山里人,对山苞萝有着太深的记忆,太多的眷恋。
家乡廿七都是个大山区,那里,人均口粮田不过两、三分,且单季稻居多,自产的稻米只能解馋,不能饱腹,而出门三步就爬坡的强劳动使得山里人的饭量还特大,于是,山苞萝、番薯、马铃薯等山杂粮就自然成了我们的当家主食,尤其是山苞萝,一日三餐几乎就没离开过。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山苞萝养育了我们山里人,也滋润了山里人坚毅、直爽、厚实、纯情的性格!
山苞萝特指种在山上的苞萝,一般在端午后夏至前播种。种籽是从上年收获的苞萝棒中先精选出棒型端正壮实、行数均匀紧凑、颗粒硕大饱满的苞萝棒,再去掉头籽掐去尾籽,取中间段最均匀的颗粒留存起来的。山里人种苞萝不叫种,而叫“点”,每到播种时节,山民们都会在腰间扎一个竹子编成的菱形竹笼,当地人叫“瞿笼”,里面装上苞萝种,边挖山,边点种。
处暑时节,舒腿展臂的苞萝苗日见茁壮,山民们便挑着人粪尿拌的草木灰,外带少量的尿素、碳铵、钙煤磷等化肥,上山“铲苞萝”。“铲苞萝”不是将苞萝铲掉,而是铲草、间苗、补苗、施肥(当地人管施肥叫“点根”)。如果天公作美,在铲苞萝后的两三天里下一、两场透雨,那么,苞萝苗就会象拔了节一样的生长,每当夏日的轻风拂过,肥硕的苞萝叶便荡起层层绿浪,绵延不绝,犹如一片动感绿洲,看到此景,山民们的眼角眉梢处便都写满了笑意。书中“旱苗得雨”一词,恐怕也只有在雨后山苞萝的绿波里,在写满山民脸上的笑意中,才能得到最完美的诠释!
入秋,苞萝开始扬花打包,根据长势,每株少则一个包,多则两个包,甚至三个包,在苞萝杆的分节处左右交叉分长。初始,苞仔的开口处挂着嫩白的细须,随着生长期的延长,苞仔越长越大,须色也由最初的嫩白变成嫩红,直至最后的棕黑。在这成长的季节里,也给我们这些大山少年带来了无限的野趣,在砍柴的间隙,我们常常将苞萝须揪下,用细藤勾串起来,挂在嘴唇上,把自己打扮成传说中的关公、张飞模样,自得其乐一番。有时,我们还会玩一种名曰“坐柴尾”的游戏,就是将各自砍下来的柴头尾串联在一起,由个头最高、力气最大、经验最丰的“带头大哥”把头,我们这些小不点分别坐在串起来的但是属于自己的柴的尾部,一声令起,“带头大哥”双手紧紧把住肩头上的拉棍,发力拉动长长的柴龙,不论山高坡陡、坎高石低,从山顶起沿青纱帐飞奔直下山脚,柴龙过处,苞萝苗就象飞艇劈浪般的向两旁“喀拉拉”倾倒,坐在柴尾上的人也会有多半像滚石般的滑落,那份惊险与刺激,绝不亚于现今冬奥会上的高山滑雪。现在想起,都不禁后怕。但奇怪的是,当时的我们居然都毫发无损,也许,这就是我们山里孩子与生俱来的耐贫瘠、抗击打的“苞萝性格”吧。当然,玩这种破坏式的游戏是要付出代价的,回去以后,轻者被大人斥责一番,重者还得挨揍。
到了霜降后三五天,苞萝就完全成熟了,原来青葱的叶子,绿色的包衣都变的松黄,包衣里却绽露出金灿灿、油光光的苞萝棒。这时,大人们便腰扎围裙,肩挑竹篮,蜂拥上山,开始一年之中最忙碌,也是最愉悦的秋的收获。
掰苞萝看似粗活,其实颇有讲究。一般,人们都会在右手中指套上一片淬过火的坚硬竹签,将苞萝顶端的包衣从中剖开,向两边撕下,然后掰下触手温滑如玉的苞萝,这样,既不伤手,速度也快。掰回来的苞萝棒经过一番晾晒后,便开始下籽。山里人挺聪明,下籽时,通常都会取两根口径约3 公分长约60公分的小圆竹,向内均匀锯出斜槽状,再用加工过的竹片相互穿插加拴固定,制成极像微型楼梯的“苞萝刨”来刨。速度较手挪要快上好几倍。照习俗,在下籽前,每家都不忘从中挑选出一部分硕大饱满的苞萝棒,反结包衣,串成苞萝挂,悬挂在房屋正中的横梁上,预示五谷丰登、金玉满堂、生活美满!
苞萝有许多种吃法,最常见的是将苞萝籽磨成粉,用番薯丝搅拌后,装在饭甑里面蒸,这叫“苞萝饭”; 也有将苞萝粉加水揉成团、拍成饼状,再用三个手指一小块一小块的掐入盛有米汤的锅里煮,这叫“苞萝羹”;还有将锅水烧开,放入油盐,外加萝卜丝、青菜叶等辅料,将苞萝粉均匀撒入锅中勾成糊状,这叫“苞萝糊”;此外,还有“磨太浆”、“苞萝拌米饭”、“油煎苞萝饼”等。都说山里的媳妇聪明精致,的确也是,她们总能变着法子,把极普通的东西做出新花样,让你味觉不疲,常吃不厌。联想到如今流行时尚的“农家乐”,除了人们对原生态风情的眷恋回归之外,乡下农妇的奇思妙手又何尝不是一种愈久弥浓、令人入迷的乡土文化元素!
最让我难以忘怀且回味无穷的是另两种吃法。一种是“烤苞萝。”从刚掰下来的苞萝中,挑出一些颗粒不齐的我们称之为“癞头籽”的苞萝,投进灶膛里,烤得焦黑,张嘴啃去,“嗤嗤”作响,虽然满嘴乌黑,可那一种嫩滑、厚实、略带焦香的甘甜味,直叫你食欲大振,欲罢不能。另一种是“炒苞萝。”取山涧里的清水沙晾干,放到锅里烧热,将去掉头尾籽后大小均匀的苞萝籽倒进锅里炒熟了吃。抄一把,松脆爽手,嚼一嚼,唇齿流香,满屋弥漫,诱得身边人垂涎欲滴,直咽口水。在她面前,什么“白箭”、“绿箭”,什么“柠檬”、“草莓”,都将黯然失色,退避三舍。每逢过年,主人还会将苞萝籽加少许糖精,先煮熟后晒干再炒熟,那么,这就是炒苞萝籽之上品,一般用来招待客人,小毛孩轻易是吃不上的。
苞萝食特耐饥,食后有力气,能抗重活,而且,但凡常吃苞萝食之人多半牙齿极好,咀嚼功能特强,在山里,七八十岁之人很少有刷牙的习惯,但嚼起炒苞萝籽来,个个都“喀哧、喀哧”的,登山越岭,更是如履平地,那份刚劲,绝不亚于年轻人。
星移斗转,物换人非。自80年代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农业科技的发达,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山里人早已不再为温饱而大量的开垦种粮,加上国家退耕还林大生态战略的实施,山苞萝渐渐退出了曾经辉煌的大舞台,那曾经给我们童年带来无限野趣的青纱帐早已隐去,那曾经给我们带来无限希望的金黄色的丰收美景早已成为悠远的记忆。虽然,我们在大田里、市场上多少也能看到它的新新同类,但与之相比,只能说是一位柔弱婉约的小家碧玉,决非是坚刚厚重的大丈夫。今天,要想再啃一颗“烤苞萝”几近奢望,要想再吃一把“炒苞萝籽”当属奢侈!
然而,那份铭心刻骨、不可复制的苞萝情结,却依然让我情牵,让我眷恋,让我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