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是练习普通话的好机会,特别要注意字正腔圆,断句、断词要准确,还要注意整篇讲来有抑有扬,要有快有慢,有张有弛。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演讲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演讲稿,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唐诗宋词演讲稿篇一
唐诗,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是中国诗歌的高峰,而《唐诗三百首》更是唐诗中的精华。从牙牙学语起,父母就教我们背诵唐诗。什么:白日依山尽呀,床前明月光呀等等,也就成了我们童年的歌谣。自学习认字后,各种版本的《唐诗三百首》也成了我们启蒙读本。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这是一首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诗呀。
我还喜欢李白的《春思》、《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这些语句优美的诗歌。
就诗歌形式而言,我比较喜欢的多是五绝、七绝、五律、七律之类的诗,因为它们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也容易记住。但有时不足二十余字的唐诗竟也包括多层的意境,而且每个字各具文采。贾岛的推敲的故事可谓唐诗中的有名典故,竟会达到得一字而诗意盎然,易一字而诗意全无的地步。这,真让我佩服之极。
现在,许多唐诗都已进入了我们的小学教材中,成了我们学习中国文化、了解中华文明的入门阶梯。而我的书架上,也有几种版本的《唐诗三百首》,它们成了我常读常新的读物,读后令人浮想联翩。我爱《唐诗三百首》。
唐诗宋词演讲稿篇二
包括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的《登高》、李商隐的《锦瑟》,这三首诗都极好地体现了作者的风格,像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李商隐的隐喻难懂。诗言情,我们可以抓住一些关键词语来确定诗歌的感情基调,定了基调也就找到了“披文入情”的门径。诗歌是含蓄的,讲究用形象说话。我们可以抓住意象来解读它。诗歌追求一定的境界,我们就要品一品它的意蕴。因此我将从“情语—基调、意象—意境、主题—意蕴”三个维度设计这三首诗的教学。《蜀道难》主要析结构品全诗,后两首重在赏析意象。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析诗歌的一般方法。
2.扣住诗歌特点及内容赏析诗歌。
【教学时间】
2课时。《蜀道难》1课时,后两首1课时。
【教学过程】
(展示幻灯片——古蜀地山川风貌)
师:看完此图给你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呢?请大家用一些词语准确概括这里的山川风貌特点。
生:雄伟壮观。
生:道路崎岖险峻。
生:我想用巍峨来表达我的看法。
师:好,看来大家还是观察比较到位的。我用“雄奇险峻”做一小结,那么就是这样的蜀地,“诗仙”李白是如何来描绘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他用乐府旧题写的《蜀道难》。好先来集体朗诵一遍全诗,初步感受一下诗人对蜀道的感情。
(生齐读全诗)
师:读完后大家有没有发现蜀道在诗人眼中是什么样子?
生:它的路难走!
师:你怎么知道它的路难走呢?有哪些词语句子能证明你的看法?
生:诗中有三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并且还有“凋朱颜”“长咨嗟”“噫吁戏”这些直接表达感情的词。
师:太好了,本诗基调基本可以定出来了,那就是“难”。可见抓住一些直接表情感的词是非常好的确定诗歌基调的方法。那么到底蜀道有多难呢?让我们细细分析一下。下面大家分小组讨论两个问题1这诗中有三次重复了表达主旨的句子,那么如何来划分一下诗歌的结构?2每一个部分又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好,下面讨论。
(生分组讨论并做好记录准备发言)
生(一组):我们组通过讨论决定将本诗分为三部分。正好以三个主旨句分开,本诗的内容组织是以从秦地到蜀地沿途所经历的情景为线索来叙述的。第一部分从开头至“以手抚膺坐长叹”。写的是蜀道之高。(板书叹高)第二部分从“问君西游何时还”到“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写的是蜀道之险。第三部分从“剑阁峥嵘而崔嵬”到最后,写的是战祸连连。
师:一组同学分析的较透彻,主要从三个主旨句中的关键词入手切分出了三大部分,那么每一部分又是如何描绘蜀道的呢,请大家分别谈谈看法。
生:(三组)我们组来谈谈第一部分作者的写法。一开始作者用“危乎高哉”来突出蜀道之高,然后作者从蜀道的来历和他的险峻来写其高不可攀(板书来历和险峻)其中来历用了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和六龙回日,写出了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的险阻,又以虚写来映衬其高。黄鹤不能飞过,猿猱愁于攀援。最后从人物神情动作方面来突出其高,这既增加了蜀道的神秘色彩,又极好的突出了他的高峻,有力说明了蜀道自古难行。
师:很好,准确抓住了主旨句中的“危乎高哉”,以此为切入点全面分析了行文手法及思路。那么我们来看第二部分哪个组分析一下。
生(五组):我们组认为这一部分主要是写蜀道的险,用原话说是“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部分又从环境角度来描摹其险,先说的是周边的悲鸟和子规,这两种鸟叫声都非常凄苦。(板书环境凄清)接着说了这里的山水险恶(板书山水险恶)去天不盈尺,倒挂倚绝壁,瀑流争相撞击,江水轰然雷鸣,这是一幅多么惊险的画面啊,难怪作者发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的感叹呢。此情此景让人想到蜀道自古可畏。
生(六组)我们组很赞同五组的分析。看最后一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写战祸连连的蜀道。一方面作者抓住剑阁写其险要,(板书剑阁险要)一方面惨象环生(板书惨象环生)猛虎长蛇杀人如麻的环境,难怪作者说:“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呢”,这一部分告诫有人早还家。
师:好,根据大家的发言我们看一下本诗的结构
1蜀道的来历
叹高 蜀道自古难行
2蜀道的险峻
1蜀道环境凄清
叹险 蜀道自古可畏
2蜀道山水险恶
1剑阁险要
叹战祸连连 早还家
2惨象环生
生:我看的资料是李白为杜甫等人担忧而作。李白担心他们将遭危险故作此诗。
生:有人认为是歌颂蜀地山川而作。
师:我们认为第三种更接近主旨,下面带着我们的理解来齐读一下全诗。(生齐读全诗)我们这节课大家要领会从词语定基调,从结构理诗意,从主题探意蕴的方法,多在诗歌鉴赏中加以运用。下课。
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分析的一般方法,这节课我们将以“基调——意象——意蕴”为主线来把握杜甫的《登高》和李商隐的《锦瑟》。下面讨论这两首诗的感情基调(学生讨论)
生(一组)我们认为登高的基调为“悲”,锦瑟的为“伤”。
师:那么你的依据是什么呢?
生:杜诗中“猿啸哀”、“悲秋”、“常做客”、“多病”、“艰难苦恨”等足以说明他的悲。李诗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足见其怅惘的心情。
师:好,分析的有道理。他还是抓住了诗歌的意向来分析的
谁来结合诗歌谈谈对意向的理解呢?
生:意向我觉得就是形象。比如杜诗中的风、天、猿、鸟、落木、长江等等这些意向组合起来构成了诗歌的意境。比如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锦瑟》中的意向不很明显,看出是用的典故,但总体感觉其意境挺迷离的。
生:我明白了,这里还有作者的感情在里边,因为作者的悲情所以才选择这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很好的吻合了作者心情,可见,意象是主管情感和客观形象相融合的产物。
生:开头五十弦,是联想自己年过半百,颔联用庄生梦蝶的故事,表现浮生若梦,变幻莫测的感觉。下句用望帝化杜鹃的故事表达了一种苦苦追寻而又毫无结果的悲哀,颈联用海中鲛人泣泪成珠的故事表达了一种极感伤的意味,下句用蓝田日暖玉生烟表达的是一种朦胧虚幻的感觉。总体来看感觉作者既有不懈追求之累,又有有终无果之苦。既有岁月蹉跎之感,又有人生如梦之慨。大有一种“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感慨。
生:杜诗中诗人有一种忧郁但不沉沦的感情,失意中还透出一种进取之情,总之是“哀而不伤,哀中有愤”的。
师:很好我们今天这节课做一个小结。基调、意象、意蕴是分析诗歌的三个维度,希望大家领会并运用这种方法来解读诗歌。下课。
【教学反思】
诗歌教学更讲究个性化解读,但是并不是没有基本的解读方法。教学唐诗三首我打算从基调意象意蕴三个维度解读诗歌,重在引导学生学会这种分析诗歌的方法。本课教学一下几点我感悟很深。
1. 注重思路。诗歌解读也讲究整体性理解,我们抓住诗歌的结
构去分析他的内容,抓住诗歌的意象去分析诗歌特色,抓住主题
挖掘其意蕴,这样很好的把握住了诗歌的本质内容。
2.注重板书。教学中虽有图片展示,我还是精心构思了板书,清
晰的板书就是清晰的思路。
3.注重引导。学生的自主能力是老师引导出来的,本诗教学大胆
放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后教学中要坚持这一点。
唐诗宋词演讲稿篇三
它,能使人平心静气;它,能使人热血沸腾;它,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它就是——唐诗。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在唐朝,李白闯天下,学诗学道,任剑逍遥。每日,他高吟“君不见黄河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放诗句。入夜,他于花间独酌,于月影下舞剑。太白秀口一吐是半个盛唐。”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这样的唐诗尽显豪迈。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在唐朝,王维独处于空山深林之中,看到一抹夕阳的斜晖,透过密林,洒在林中青苔上。此景令他深有感触,以简淡的笔墨写出“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在皓月当空之时,山上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面对如此清幽明净的美景,王维动情地写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样的唐诗如画江山。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在唐朝,安史之乱的践踏,杜甫道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我感受到了他的悲愤。河南河北的收复,杜甫高吟“青春作伴好还乡”,我感受到了他的狂欢。在唐诗中,可以领略爱国人士——杜甫发出的肺腑之音,和唐朝有盛转衰的悲壮。这样的唐诗热血奔腾。
无论是盛唐,还是衰唐,它都是诗化了的世界,充满诗意,豪迈之情在太白口中一吐便成了千古之情,如画江山在王维手中成了诗境,热血洒落的战争在杜甫诗下尽显其诗意。唐朝,一个诗的时代。
唐诗宋词演讲稿篇四
唐诗,是中国人的骄傲,它闪烁着永恒的光辉,照耀着千百年中华成长的道路,凝结着斩不断的中华情。它,或高蹈于世,寄托遥深;或引导潮流,朝气蓬勃。
梦回唐朝,细细倾听李白、杜甫等杰出诗人的千古绝唱,领略他们的胸襟睿智;极目远眺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人的经典佳作,感受沁人心脾的诗情画意;策马回眸王昌龄、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的颠峰巨作,情陷硝烟弥漫的乡愁战恨??唐代诗人恒河沙数,多少次让诗国的天空云蒸霞蔚,五彩斑斓;多少次让读者的情感跌宕起伏,波涛汹涌;多少次让国魂的长河一石激起千层浪!
梦随李白,仰头惊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侧耳忽闻“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颠”;笑傲王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俯首长叹“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他的放荡不羁,他的蔑视权贵,他飘逸张扬的个性,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无不使我叹服、使我钦佩,无不使历史铭记、使历史绽放!
梦随杜甫,他长期生活在颠沛流离和饥寒交迫中,战事连连缭乱了骚人的心,国事茫茫碾碎了骚人的心。在失陷的长安,他泫然疾书“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潸然长叹“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黯然悲书“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梦随王维,除了他确实有着比较多的社会交往和生活内容外。更主要的是他还是比较看重这种题材处理上的灵活性和自由度的。诗人直面现实人生,寄慨于送别,在表现人我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乘机咏吟性情,抒陈心志,使题旨超出了一般性的私我格调而得以充分的开拓和升华。他的这些诗生动而真实地展示出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和丰富多彩的大自然。诗中临别执手、行旅途中、别后相思等等场景极为生活化,也极有动画感。这些都成为我们研究诗人社交活动的年谱性材料,自然也具有颇高的了解盛唐风俗人情的认识价值。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唐诗选》让唐诗重现勃勃生机,让中华情的火炬继续熊熊燃烧下去。读罢,受益匪浅,感慨良深,犹如梦回唐朝。
唐诗宋词演讲稿篇五
在我快乐的课余生活中,我最喜欢读书了。记得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妈妈买了一本带有拼音和插图的《动物故事》。每天晚上,妈妈都给我讲一个故事,我渐渐地迷上了这本书。每天下午放学后,我就跑回家拿出这本书,一个字一个字地拼读起来。一段时间后,我觉得这里面的小动物有趣极了。以后,我迷上了读书。
读完一年级时,我已经读完了很多书。有《民间故事》、《童话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其中,我最喜欢《唐诗三百首》了。晚上,我和妈妈朗诵着一首又一首的古诗。我读了很多首古诗有:贺知章的《咏柳》、孟浩然的《春晓》、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还有杜甫的《春夜喜雨》……。其中,我最喜欢《春夜喜雨》了。
那天晚上,我突发奇想,决定和妈妈古诗接龙背。我们规定,不准读错,不准结巴;我和妈妈先默读了三分钟,然后开始比赛。
她张口就读:“好雨知时节。”
我很快地接了上去:“当春乃发生。”
妈妈说:“哟,不错嘛。”她接了上去:“随风潜入夜。”
我不假思索地说:“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妈妈眼睛眨也不眨地又说出第五句。
“江船火独明”我不甘示弱地接大声念道。
“晓看红湿处”妈妈的声音提高了。
“花重锦官城”我马上站起来说。
又轮到我背上句,妈妈背下句,妈妈盯着我的嘴巴。我竖起耳朵,都想抓住对方的错音。最后,老妈败在了我的手上。我和老妈哈哈大笑。
这一首首古诗像一只只小船一样驶进了我甜蜜的梦乡。同时又能像一粒粒种子播进了我童年心田,伴随我一起成长。
现在,我的小书柜里装满了书。有整套的《哪吒传奇》、《十万个为什么》、有少儿版的《三国演义》、《西游记》,还有充满神奇的《世界难解之迷》等等。在书的海洋里,我像一条小鱼尽地游玩,其乐无穷。“学海无涯苦做舟”我把这句话当作我的座右铭,让它永远在我心里。
唐诗宋词演讲稿篇六
今年看了两本书《蒙曼品最美唐诗: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人生百味》,选它们读是因为年初看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觉得这位女教授容貌寻常,却很迷人。喜欢她的谈吐,豁达朴直,让人觉得舒适可亲,更喜欢她的才华,有一种谦和的渊博。
看了这两本书,我更是对蒙老师佩服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因为她品读唐诗,太美太雅太有趣了,字里行间,看得人汗毛都竖起来了,就是那种,又澎湃又舒服的感觉。因为你会发现,她不是在点评、在释义、在解析。她是在与诗人们谈天说地,而大唐的那些诗仙诗圣诗佛诗鬼们,都是她的朋友呢!
因为蒙曼老师,我深深的觉得对于古诗词的诵读应该分三个层次,第一,只是因为喜爱诗词的辞藻华丽,而附庸风雅的站在墙外,看热闹。第二,就是因为明白诗词的惊才绝艳,而心悦诚服的站在楼下,仰头望。第三,却是因为迈入诗词的真境之中,而心有戚戚的站在楼上,与往来古今千余年的文人们神交意往了。
也就是说,面对千古文华精粹,当我们还在心安理得的看热闹、仰头望时,蒙曼老师却早已经迈步上去,同诗词名篇的作者们往来谈笑了。
其实,我也是喜欢诗词的,虽然相比之下,我这点儿小小的喜欢,显得浅薄又微末。但我还是会大言不惭的说我喜欢诗词,因为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于我们的文化菁华,能喜欢、会欣赏,就是值得骄傲的事。
我爱古诗词,很早就喜欢,只是资质不够,毅力欠佳,所以,一直自得其乐的看看热闹、心安理得的仰脸膜拜。可是我想,我大概也有那么一两次时运特别好的时候,窥视到了那么一星半点的真意吧。
记得高中时的某个晚春,大庆一中校园里满院的丁香花,午后的一场急雨,压下了北方春季独有的热燥尘土气息,我坐在靠窗的座位,看着外面清凌凌的雨后校园、金澄澄的黄昏暮色,还有那急雨打落的一地的藕荷色丁香花瓣,我一下想起了几个月前,偶然记在脑子里的半阙词,“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因为这一瞬间的心思神往,窥探到词中的真意与美感,那整个晚上我都满怀着莫名的快意和不可言说的喜悦。这是古人馈赠给千年后的我,一个小女子的无价宝,这“无价宝”与“有情郎”一样,是古代话本里并称的人世稀罕物。
所以这么多年来,“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一直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诗词,这是一种无法诉与他人知晓的、充满奥义的美好。
还记得我最开始接触诗词,是在小说、作文选中,是在电视剧里。
那时诗词是我平凡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吉光片羽,一两句话,就足够惊艳初见、咀嚼良久。之后,我会去找这句话出自哪里,整首的诗词是怎样的?能写出这么美丽诗句的诗人还写了其他的什么诗吗?我对诗词的了解就这样,由点到线,由线到面。而最初的那一个“点”是源自少年时一点点懵懂的喜爱。
后来毕业了,工作了,成家了,沉溺于忙碌又幸福的人间烟火气,诗词,曾经短暂的退出过我的生活。它的再次出现是和一个小名叫如意的小姑娘一起,而那个小姑娘呀,她是我的女儿。我想我的小姑娘也能了解诗词、喜欢诗词,希望她也能接受这份来自古人的慷慨馈赠,可以体会到千年间的瑰丽与曼妙。
诗词应该怎么去学,怎么去背呢?作为一个妈妈,我一直在琢磨、在尝试、在调整。一开始带着小小的如意背诗时,真的觉得这诗的题目是什么,作者是谁这些都不重要,就是让孩子在年幼时能对古典诗句产生亲近感,可以把满口金玉一样的词句揉进她童年的记忆里,这应该是一个对美产生感知的良好开端。
对于一个三四岁的小朋友来说,诗词的简短押韵、抑扬顿挫,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儿歌童谣,还记得那时的如意奶声奶气的背,“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真是叫人爱得不得了,用新嫩童稚的语调说出老旧沧桑的句子,这样的“反差萌”美得令人心折,你听不到诗中该有伤悲,却能看到古老的文化焕发出的澎湃力量。
和似懂非懂的小孩子一起读诗背诗,就会有一箩筐的有趣故事。记得有一年,我给如意讲一首诗的题目,“就是早晨起来从一个叫净慈寺的地方出来,送朋友林子安出门去外地。”讲完后,我给她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安》宋。杨万里。”如意忽然打断我,“杨万里也是人的名字吗?”我说,“对呀!”如意非常疑惑的说,“古代人好奇怪,送两个人走为什么不一起说了?”她嘀嘀咕咕的重复,“送林子方、送杨万里……”小朋友的脑回路,真是可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