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蒙古族篇一
[民族简介]
蒙古族,现有人口约4800,00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中国的东北、西北地区。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特别是明代以来,在历史、文学、语言、医学、天文、地理等方面,对祖国的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民间文艺方面,“好力宝”是蒙古族中流传很广的一种演唱形式,马头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乐器。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见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了。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蒙古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为内蒙古、卫拉特、马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
[饮食习惯]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马壮,是酿制马奶酒的季节。勤劳的蒙古族妇女将马奶收贮于皮囊中,加以搅拌,数日后便乳脂分离,发酵成酒。随着科学的发达,生活的繁荣,蒙古人酿制马奶酒的工艺日益精湛完善,不仅有简单的发酵法,还出现了酿制烈性奶酒的.蒸馏法。六蒸六酿后的奶酒方为上品。马奶酒性温,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称为紫玉浆、元玉浆,是“蒙古八珍”之一。“手扒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方法之一。做法是将肥嫩的绵羊开膛破肚,剥皮去内脏洗净,去头蹄,再将整羊卸成若干大块,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滚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盘中上桌,大家各执蒙古刀大块大块地割着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斟酒敬客,吃手扒肉,是草原牧人表达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当你踏上草原,走进蒙古包后,热情好客的蒙古人便会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上,唱起动人的敬酒歌,款待远方的贵客,以表达自己的诚挚之情。
[建筑特色]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长约3.2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地毡,摆上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蒙古族篇二
每一个地方都要过春节,蒙古族也不例外。
蒙古族的人们认为白色是最吉祥的,所以就将农历的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节称为“白节”。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的时候就要开始准备过年了。前一天要将自己的蒙古包从里到外打扫得一层不染,还要去沐浴,把自己头一年的不顺利都给冲刷掉,要以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还要人人身着新装,马配红缨和新鞍。
要把大块的牛肉煮熟,挂在自家门口,让高原的风把牛肉吹干,制成牛肉干,不加作料也是十分的美味,给小孩子当零食就行了。
送礼嘛,可不能马虎了,要把脖子上挂着哈达的整只牛,或者整只羊送给至亲或好友,祝福他们在新的'一年里能平安,心想事成。
除夕夜,通常都是要先干一杯草原上特色的奶酒,然后吃奶豆腐。很多妇女们把“手扒肉”端上来,以示合家团圆。他们边唱歌边喝酒,十分的开心。蒙古族还要守岁,到了午夜的十二点,他们就开始到附近的蒙古包去串门。
正月初一一大早,身着各色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飞驰而去。他们去干什么了呢?他们三五成群地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的时候,要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主人还要给客人敬酒,习惯上这一杯敬酒是一定要喝的,如果不和就是对别人的不尊敬。
每个地方都要过春节,可是过春节的习俗却大大的不同。
蒙古族篇三
1、说话前思虑要细心,做起工作要小心——蒙古族
2、智者的坚定不过是把焦虑深藏于心——蒙古族
3、胆小鬼害怕自己的影子——蒙古族
4、帽子小了耳朵冻,鞋子小了脚趾痛——蒙古族
5、豹不能换去身上的斑点——蒙古族
6、木材再多也填不饱火焰,河水再多——蒙古族
8、鲜花嫩草的美丽,牛是从来不懂的——蒙古族
9、狗爱咬拿长棍的人,人爱交说实话的人——蒙古族
10、傲慢的性格只会偶尔伤害你,而傲——蒙古族
11、三棱角的脑袋,哪儿找合适的帽子——蒙古族
12、骆驼粪蛋一个,滑倒骆驼千个——蒙古族
13、狮子没有画上的凶猛——蒙古族
14、群居的喜鹊,比独行的第虎还有力——蒙古族
15、蠢人将自己看成骆驼,将别人看成——蒙古族
16、众人伯舆论能推歪山头——蒙古族
17、只怕无恒,不怕不成——蒙古族
18、骄傲的人像朽木,就是当柴烧也不——蒙古族
19、伪装聪明的人,最难成为聪明人——蒙古族
20、躲苍蝇叮的牛,脾气厉害;好吵嘴的泼妇,脾气厉害——蒙古族
21、好汉全凭志强,好马全任强壮——蒙古族
22、向你的朋友学好,对着你的影子整装——蒙古族
23、蚂蚁爬到牛犄角上,骄傲得以为上了山峰——蒙古族
24、蛤蟆跳水出三尺远——蒙古族
26、推心置腹,开诚布公——蒙古族
27、乌鸦也吃乌鸦的的眼睛——蒙古族
28、好马不在鞍鞯,人美不在衣衫——蒙古族
29、看见了山中的梅花鹿,就丢弃跨骑的瘦弱驴——蒙古族
30、要让狗儿叫,给它棍子看——蒙古族
31、猫儿不忘悄悄走,蛇细不忘盘着躺——蒙古族
32、身教重于言教——蒙古族
33、宁可跟着放骆驼,不要闲坐没事做——蒙古族
34、不正当的收入,倒不如正当的损失——蒙古族
35、走马观花地看,不如仔仔细细地听——蒙古族
36、嘴上沾枣的猴子分外得意,翎上插珠的孔雀分外美丽——蒙古族
37、巧干难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蒙古族
38、贪婪的人饱不了,吝啬的人富不了——蒙古族
39、即使穿绸缎,影子也是黑的——蒙古族
40、狸猫颈上挂念珠,它也仍然要捕鼠——蒙古族
41、骆驼把算子伸进帐蓬,不欠身子也会挤进来——蒙古族
43、吃人的狮子不一定咬人,多加小心夹尾巴的狗——蒙古族
44、钻进土洞的刺狷扎土,飞进眼睛的灰尘刺眼——蒙古族
45、别在绵羊群里逞好汉,别在好汉面前成绵羊——蒙古族
46、人不知自己有错,骆驼不觉自己仰脖——蒙古族
47、走高山叫马疲劳,怀野心令人基恼——蒙古族
49、跟野狗吵架保不住衣襟——蒙古族
50、狼趁风雨害牛羊,贼趁空隙盗柜箱——蒙古族
蒙古族篇四
蒙古族在中国少数民族中,一直是一个很神秘的民族,成吉思汗以及后来在中国历史上的元朝,都给中国历史留下了很多值得研究的历史资料。小编为您推荐关于蒙古族的饮酒礼仪,给您提供参考!
蒙古族是东北亚主要种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
人种属于纯蒙古人种,是黄色人种的代表民族,语言为蒙古语。
在中国,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河北、青海、河南、甘肃等省区。
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一千万人,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
“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名称。
正史始见于《旧唐书·北狄传》,称“蒙兀室韦”。
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
蒙族历史悠久,是一个热情好客、讲究礼仪、胸怀坦荡的民族,至今保持着一套特有的民族礼仪。
蒙古族好饮酒,男女喜饮奶酒;且有大碗喝酒的豪侠风度,“每饮必烂醉而后己”。
“整羊席”是喜庆和待贵客的宴席。
饮酒有未饮先酹的礼数。
“凡饮酒,先酹之,以祭天地。”
蒙族有客来必热情款待,宴饮必备各种酒,献上纯净的马奶酒和各种肉、乳食品。
主人和客人必须畅饮,“男女杂坐,更相酬劝不禁”,“客饮若少留涓滴,则主人更不接盏,见人饮尽则喜”,“必大醉而罢”。
他们认为,“客醉,则与我一心无异也”。
来客后,不分主客,谁的辈分最高,谁坐在上席位置。
客人不走,家中年轻媳妇不能休息,要在旁听候家长召唤,随时斟酒、添菜、续菜。
蒙古族接待客人讲究礼节,欢迎、欢送、献歌、献全羊或羊背等都按礼仪程序进行,程序中都要敬酒或吟诵。
一般敬酒礼仪如下:敬酒者身着蒙族服装(头饰、蒙古袍、腰带、马靴),站到主人和主宾的对面,双手捧起哈达,左手端起斟满酒的银碗;献歌;歌声将结束时,走近主宾,低头、弯腰、双手举过头顶、示意敬酒;主宾接过银碗,退回原位;主宾不能饮酒的,要再唱劝酒歌或微笑表示谢意,以右手无名指沾酒,敬天(朝天)敬地(朝地)敬祖宗(沾一下自己的前额),施礼示敬或稍饮一点儿;主宾饮酒毕,敬酒者用敬酒时的动作接过银碗,表示谢意;向主宾敬酒完毕,按顺时针方向为下一位客人敬酒或按主人示意进行。
对尊贵的客人用“德吉拉”礼节:主人手持一瓶酒,酒瓶上糊酥油,先由上座客人用右手指蘸瓶口上的酥油抹在自己额头,客人再依次抹完;然后主人斟酒敬客。
客人要一边饮酒,一边说吉祥话,或唱酒歌。
待客时主人经常要唱祝酒歌祝酒,一支歌客人要喝一杯酒,使之不能拒绝。
蒙族认为让客人酒喝的足足的,才觉得自己心意尽到了,所以主人家从老到少轮流向客人敬酒,客人不喝下去,主人就要一直唱下去,直到客人喝下为止。
蒙族过小年时祭火,在灶前摆酒等供品;点一堆柴草,把黄油、白酒、牛羊肉等投入火堆表示祭祀;过年时要专摆酒肉祭祖。
蒙族农历八月举行马奶节,开幕时主持人首先向蒙医敬献马奶酒和礼品。
赛马之后,众人向骑手们欢呼,敬献马奶酒。
蒙族婚礼时,至少举行三次宴会,婚礼主要在女家举行。
喜日的前一天,新郎与伴郎、主婚人、亲友、歌手等一帮人到女家。
女家邀请自己家的`亲友来参加“求名宴”;晚间女家又设新娘离家前的“告别宴”,新郎、新娘、嫂子和姑娘们坐一席;到次日早晨,婚礼结束,宾客准备告辞,娘家在门口备酒席一桌,给每位客人敬“上马酒”三杯,客人干杯后方可启程。
蒙族人在结交知己朋友时,双方要共饮“结盟杯”酒,用装饰有彩绸的精美牛角嵌银杯,交臂把盏,一饮而尽,永结友好。
蒙族无论狩猎回来,还是放牧休息,牧民们燃起篝火,烧烤猎肉,和着悠扬的马头琴,举杯饮酒,豪歌劲舞。
著名的蒙族《盅碗舞》多是在宴席之上酒酣兴浓之际由舞者(女子)即兴表演。
舞者双手各捏一对酒盅,头顶一碗或数碗,舞蹈时头不摇,颈不晃,双手击打酒盅,甩腕挥臂,旋转舞蹈,刚柔相济,舒展流畅。
“金杯金杯斟满酒,双手举过头,炒米奶茶手抓肉,今天喝个够,朋友朋友,请您尝尝,这酒纯正,这酒绵厚。
现在生活在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额济纳、阿拉善等地的蒙古族,被人们称之为“卫拉特”蒙古族,也就是一些人所说的西蒙古。
这些蒙古族既是整个蒙古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也保持了他们文化上的独特性。
卫拉特,这是古代蒙古一个部落的名称,有“森林中的百姓”的意思。
西蒙古各地独特酒俗
蒙古族将马奶酒称之为“策戈”,是牧民款待贵客的最佳冷饮,制作时将新鲜马奶装入生皮囊中,挂在向阳处,用一根特制的木棍每日搅拌数次,使马奶逐渐发酵变酸。
当马奶变成清淡透明、味道酸辣时,即成马奶酒,常喝奶酒可治胃溃疡、肺结核等疾病。
自从成吉思汗立国以后,蒙古族大量饮用汉族的粮食酒。
如今马奶酒已经淡出,许多蒙古人则喜欢喝瓶装的酒。
在蒙古人眼中酒是饮料的精华,敬酒是对客人的欢迎和尊敬。
每逢客人来到时,蒙古族人都要唱能传递友谊的祝酒歌,以此来劝酒助兴。
地域不同蒙古族敬酒的方式不同,有些地区的蒙古族人,是先敬酒,待您喝完之后,主人伴以劝酒歌再来敬您,而有些地区的蒙古人则是先唱民歌后敬酒,然后是边唱边敬。
◆在西蒙古,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特色。
仅敬酒仪式就各具特色,一般而言西蒙古的敬酒都是三杯。
第一杯、第二杯抿一下就可以了,第三杯才是要喝的。
◆新疆地区的蒙古族在敬酒前,自己要喝一口。
据说这个仪式源自成吉思汗,因为成吉思汗的父亲是被仇人用酒毒死的。
所以为了表示主人的真诚,要先自己喝一点。
◆而青海的蒙古族在敬酒之前,往往要在酒瓶口上放一块酥油,让每个客人沾一点,这是为了表示对客人的热烈欢迎。
因为在蒙古族的日常生活中,奶制品是最为珍贵的食物,也是为了表现主人的诚意。
虽然绝大部分西蒙古人都敬客人三杯酒,但在阿拉善巴音浩特这种习俗却有了改变,在那里敬酒却是两杯。
乔旦德尔教授认为,阿拉善蒙古族是和硕特部固始汗弟弟的一个儿子的后裔,这些蒙古族同清朝皇室的关系非常密切,整个清代阿拉善的十位王爷都同清皇室联姻,他们这种习惯是满族的习俗。
因为满族认为双数非常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