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童心字篇一
童年时的我们纯真、可爱,对世界与生活的认识常常不正确。那时候,梦想很多,快乐很多;伤心很少,烦恼很少。整天沉浸在幻想的世界里,思想也是很幼稚的。
现在,长大了,不知道有多少人还保持着一颗童心!细想想,至少我还保持。
虽然现在的我知识比以前充实了很多,思想也比以前深刻了很多,就连个子都比以前高了很多。可是,就像妈妈常说的那样:我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我还是像以前一样,喜欢玩;喜欢看云、看星星;喜欢漫无目的的幻想;喜欢无忧无虑地蹦来蹦去;喜欢真心地相信别人。
或许,有人会说我太天真,有人会说我太幼稚。无论别人怎么说,我喜欢的事,我想做的事始终不会改变。不高兴时,我可以向雨珠低诉;开心时,我可以和太阳畅谈。这种感觉多好啊!可大部分人不会这样做。或许是因为他们已经没有了童心吧。
妈妈总是埋怨我:“你现在已经不小了,还像个小孩子一样。”如果说,长大以后就不能像童年时代那样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玩耍,如果说长大以后就要失去那份童心,那我真的宁愿不要长大而守着一份童心。
因为童心是纯洁的,是宝贵的,是快乐的。
人们常说:“有童心的人不会老。”如果你能保留着一颗童心,那你就能留住永远的纯真和快乐。
童心字篇二
母亲虽然没有什么正经的工作,只是个家庭主妇,但她却辛劳地为这个家操持着,尤其是为了接送我上下学必须早出晚归。我见她的笑容渐渐少了,近年来,她脸上也渐渐显现了岁月沧桑的痕迹,精神紧绷的她似乎不大爱开玩笑,也开不起玩笑。
在她这样无趣的生活里,有一天,我终于还是发现了母亲未泯的童心。
那天早晨,我正在写作业,母亲一如既往地洗着衣服——平日脏衣服很多,母亲总爱手洗,觉得手洗衣服更干净,两只原本白嫩美丽的手经过洗衣粉浸泡,慢慢变得粗糙、丑陋——这时,不知怎地,她突然兴奋地叫起来:“铃雅,快过来,快来看。”听到母亲急切的呼叫,我还以为出了什么事,急忙跑到阳台。只见母亲脸上的皱纹绽开了花,是多么美丽,多么灿烂,她这久违的笑容使我也受到感染,变得异常激动。
阳光下,泡泡闪着耀眼的光芒,散发出五彩斑斓的色彩,我看呆了。多么美丽的泡泡,多么迷人的笑容,多么可爱的七彩童心。
原以为常年辛劳的母亲,生活的碎片浪花早激不起她欢乐的涟漪,但没料到在母亲平淡、沉稳的外表下,还藏着一颗七彩的童心,就如阳光下七彩的泡泡一样迷人。
这样的瞬间如果常常有,那该多好啊!
童心字篇三
周末,孩子们带着孩子陆陆续续的都回来了。晚饭后,家人一边聊天一边喝茶,茶过五味,便都各自开始忙着自己的事。
我仍是把着那台在孩子的孩子面前刚刚“开放”不久的电脑不放,熟练地进入江山文学环视首页后,便径直点击东北风情,因为在这个社团里有我所关注的人和事。
外孙子往我跟前这一凑合,引出了一连串的童心发问。
我正在天之娇名下浏览他的作品,想再一次看一看连续获得精品的几篇文章,品一品这如同国酒茅台一样回味绵长的滋味。
“这些文章都是天之娇老师写的。”我对身旁的外孙子自然自语地说。
“嗷!嗷!”外孙子轻声答道。
“姥爷,他是你的老师呀,我们班级老师比同学大二十多岁,那你的老师一定也比你大很多岁吧?”外孙子来个“常理式”思维问我。
“哈哈!我们是同龄人,年龄相仿,准确地说,我还比他大两岁呢!”我对外孙子说。
“老师应该都比学生的年龄大呀,姥爷,那你怎么还叫老师呢?”外孙子又追问。
外孙子打断我的话:“姥爷,那你小时候也那样吗?”
“啊,十几岁就……真棒!”外孙子也有了感慨。
外孙子眨巴着眼睛直愣愣地看着我。
“啊,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呀。”外孙子说。
外孙子点头称是:“对!应该叫老师!”
“记住了,姥爷。”外孙子答道。
我看了一眼外孙子幼稚的小脸蛋露出了微笑,似乎明白了“老师也有比学生年龄小的道理”。
外孙子也凑过头来跟我一起看天之娇的作品,突然好像发现了什么,又好奇的发问起来。
“姥爷,姥爷,长满故事的土墙头,什么是土墙头?故事怎么会长在土墙头上呀?”外孙子又不解地问到。
“姥爷,土墙头上只能长草啊!”外孙子说着又抬头看着我,等待“土墙头上怎么会长出故事” 的答案。
“你记得在圣诞夜圣诞老人送糖果的故事吧?”我说。
“上星期天下午,我陪你上作文课,老师讲作文的写作手法你还记得吗?”我问外孙子。
“记得。”外孙子答应着。
我接着说:“记得,你给我说说。”
外孙子有点打喯儿,挠了挠头。
“姥爷的姥爷家住在村子东头,四周就是土院墙。”因外孙子还太少,我只能说这么一句。
我的眼前瞬间出现了姥爷家土院墙里的故事。姥姥病故的早,母亲为姥爷和年少的老舅缝补衣裳,到了秋季还特意拆洗被褥和棉衣棉裤,为了耐用,还要用米汤浆洗后,挂在用麻绳连接的大门柱子和西面土墙的木桩子上晾晒,中间还用一根木棍高高的支起来,黑色的斜纹布衣服面儿,白花旗布的里儿,阳光下的黑白分明,见证了浓浓的亲情。东侧的土墙下面是很高的土坎,记得一次和小朋友打冲锋,我从墙里爬上土墙头往外蹦,一下子滚到土坎下面,幸好没有摔坏,但却是后怕,吓了一大跳,埋怨自己事先没有“勘察”地形,对这里的地形地物不熟。生产队在姥爷家后院,姥爷原来是车老板,年纪稍大了,安排晚上喂马,生产队上又没有住处,就这样姥爷在土墙的西侧,开了个便门,免得走大门绕远。姥爷不仅非常勤劳,起早贪黑的喂马,而且做事也非常本分。自然灾害时,有的生产队喂马的更倌偷马料,而姥爷从不贪占集体的便宜。
“姥爷,姥爷,我知道了。”外孙子将我从思绪中拽了回来。
“姥爷,那我可不可以说长满故事的钢笔呀?”
“可以的。”我说。
“姥爷,那我可不可以说长满故事的玩具枪啊?”
“也是可以的。”我说。
“姥爷,那我可不可以说长满故事的书包哇?”
“当然可以了。”我说。
“姥爷,那我可不可以说长满故事的图书呢?”
“那更可以了。”我说。
外孙子围绕“长满故事”一连串的问,我是不停地答。
“啊,原来什么都可以长出故事来呀!”外孙子似乎恍然大悟的说。
“是呀!生活处处有故事。”我说完又陷入了拜读天之娇老师《长满故事的土墙头》这篇作品的心得中:你看,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这题目起得多绝呀,丰富的想象力,浓郁的乡土味。谁路过这里,特别是大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你不让他看他也得非要看一看这土墙头的风景。记得,我第一次看这篇作品时,食欲大振,一口气吃的直打饱嗝,撑得够呛。你说,这好东西也得慢慢消化不是,又反复回味。一看作品就知道天之娇老师,是一位地道的“农村通”,没有亲身经历,靠生编硬造是编不出来也造不出来的。真实感人,手法独特,语言诙谐,耐人寻味。诙谐的语言,似乎有一点粗,但那那真实的生活写照,活灵活现,如同身临其境;虽然是素描,但场景颇多,且很细。一条主线,通篇贯穿,演绎着作者自身、家庭亲人、邻里、屯子里的许许多多真情故事。这里没有像堆积木似的华丽辞藻,却如同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牛肉干”有嚼头,如同房檐下挂着的糊熟了的苞米吊子,在煮大碴粥锅里原汤化原食那个别有一番风味的香。天之娇老师通过“一道院墙,划分开东西院邻居的分界线,如一本签署和平友好协议书镶嵌在那里。一个院墙,也如一条纽带,把邻里之间的感情连接在一起”蕴含了散文深刻的内涵,活灵活现地呈现了乡村人淳朴、勤劳、良善、友爱、和谐的关系。这是一段难忘的岁月,这是一页尘封的历史。后来的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又有谁能够读懂这土墙头长出的故事?!精美的作品不仅仅具有可读性,欣赏性,启迪性,产生极大的磁力,而且要耐读,其生命力的内核凸显,没有保质期,犹如文物一般,只有收藏增值!天之娇老师的这篇作品不就是这样吗!
三、柴火垛怎么会唱歌说话那
这时,吃完水果的外孙子又黏在我的身上,歪着小脖想知道我在看什么。
“这样,你看咱们泡茶的紫砂壶,你就可以把这个物件当成人看,往紫砂壶里放茶叶、倒开水就像人在吃饭,从壶里往茶碗里倒茶水不就像欢快地唱歌、高兴地说话一样吗。”我又接着说。
外孙子,在一旁只是一个劲地“啊!啊!”答道。
“这么大的柴火垛,那得好多好多棵玉秸秆米呀?”外孙子又提出了新问题。
“是啊,有多少棵玉米秸秆不好计算,也没必要计算,都是几十棵玉米秸秆捆成一捆的,一垛柴火都大约知道有多少捆,不像你算算术题、奥数题要求必须算准确。”我对外孙子说。
“你看,那柴火垛上还坐着小孩呢!”我又指着照片说。
外孙子又问:“那小孩不怕扎着吗?”
“是呀。”外孙子答着。
“姥爷的老家在一条大河边上,屯子里的柴火垛也有玉米秸秆,但大部分都是从草甸子里割的蒿草。姥爷小时候与小朋友玩捉迷藏还钻进过柴火垛的茅草里呢。”我对外孙子提起自己的童年往事。
“哈哈,真好玩呀,好刺激!”外孙子高兴地说。
“所以,柴火垛会说话、会唱歌,那是人家作家把物体比喻成人了”我又说。
“还是外孙子聪明!”我说。
外孙子一听到夸奖,美滋滋的,热乎乎的身子贴我更近了。
“也是人家作家借着柴火垛,把农村过去的事情,难忘的故事写出来,自己看,也是把过去美好的事物给别人看。”我接着对外孙子说。
外孙子“啊!啊!”的应着,实际上,他还没有看见过真实的柴火垛是啥样子的。
我看着似懂非懂的外孙子,心想说得太多也是无济于事的,因为他还太小。
细细品读天之骄老师的这篇散文,真是感同身受,往昔父亲带我与二弟弟打柴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
当年我家也在乡下住,河套里、草甸子上到处是柴草,可谓是就地取柴,只要不懒惰,就不会缺烧柴,柴火垛也就一年压一年的,富富有余。后来搬进城里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什么都要票要证,就是你有钱想多买一点煤也是很难的事情。因此,春秋时节,父亲、母亲带我与二弟弟也加入到城里涌动的捡柴大军队伍里。出城捡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次辛苦的遭遇,一次是旱地拉爬犁,一次是雨天拽推车。记得,一年的正月十五那天下午,家人吃完油炸元宵,父亲说,这年也过完了,天也马上开大化了,明天再去东山里捡一次柴火吧。看似商量的口味,其实这是父亲在下命令,我与二弟弟,不敢说个不字,只是不作声地收拾斧子、小锯、绳子、爬犁等做准备,母亲给装好了买来的光头饼,并用从医院要来的打点滴盐水瓶子洗净灌上开水。传统的元宵佳节,家家户户老早高高挂上纸糊的灯笼和彩纸旗,当夜幕降临,彩灯齐放,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位于东牌坊那段的正大街,人山人海观看扭大秧歌、踩高跷、摆旱船……可是,我与二弟弟只能老早伴着隐约的锣鼓声入睡。第二天四点钟,父亲就带我们抹黑出发了,天刚蒙蒙亮,挂满白霜的我们便到了40多里路开外的山上,顾不得喘息,就开始分头在没膝的雪地里寻找仗干“猎物”,中午时分两个爬犁装满了载,便往回走。第一道关,就是出山前,要经过赵家店林业检查站的检查,然后从当地人叫大岭的地方出山。这是一个足有30多度一里多长的上坡,也是山里山外的天然屏障。我们爷仨每次来到这地方都是先一同拉一个爬犁到坡上,然后回来再拉另一个爬犁。这么一折腾,就已经累得气喘吁吁的了。第二道关,就是翻过这大岭,眼前就是十几里路的漫上坡。那天,西南风一个劲儿地刮,气温突然升高,冰雪大开化,原来的冰雪路变成了泥水路,有的路段已经“赤身裸体”了,冰雪包裹一冬天的土路终于露了脸,可对于拉爬犁捡柴的我们却意味着要遭大罪了。父亲已经甩掉棉帽子,一声不吭地自己拉爬犁走在前面,这无声的命令,也让我和二弟弟两人不作声地拉爬犁紧跟在后面,于是上演了旱地拉爬犁的一幕。第三道关,就是从东城门到家的三里来路,平时冰雪就不多,天气渐暖早已露出了路面的煤灰渣子和石子。就是这么一段里,五步一停,十步一歇。凌晨两点多钟,终于到家了!母亲惦记着一直在灯下做针线活。还有一年秋季,借了人家的手推车,父亲仍是带我们哥俩儿去少陵河套打柴,打了一车江稗草,回来的路上瓢泼大雨下个不停,仅有的一小块塑料布苫到了车上,我们爷仨浑身上下没有一块是干地方的。土路遇上雨水一搅合,黏糊糊的粘满了手推车的轱辘无法转动,只有在泥水中一路拽推车。城里的柴火垛都不大,是引火用的,平日里就得眼巴眼望地瞅着烧,宁可炕凉一点也舍不得多烧上一把。
“姥爷,你在说什么?我怎么听不懂!”外孙子又搭上了腔,将我从思绪中唤醒。
“啊,我也是在想这柴火垛是怎样如歌如诉的呀!”我对还在身边候候着的外孙子说。
我暗自思量,天之骄老师的一些作品虽然取材于“土”,但却让他这个“巧夫”加工出了精细的一盘盘“新奇特”田园绿色大餐,大有“土”中见“洋”,“洋”中见“怪”,“荤素搭配,百吃不厌”之感。我为他的那种火辣辣的热爱家乡,眷恋黑土的一颗感恩心、正气足的情操所钦佩;我为他的那种坦荡荡的天地胸襟,良好素养,一颗向上心,底气足的品德所折服;我为他的那种情深深的植根乡土,提炼生活,一颗贴民心、地气足的风范所感动!
这一个周末晚上,我像答记者问似的,回答了外孙子的一个又一个的提问,或许给懵懂的外孙子带来些意外的收获,也但愿如此吧。
童心发问,让我们爷孙过了一个开心愉快,别具一格,富有意义的周末。
一种即将被现代人忘记或不知的纯朴文化,却有着渊源久远的流经!
一种美好的田园风光,自然的生活画面,将成为从那种环境中走来的人们永恒的记忆!
一种深切的期待,又赋予了任重道远的历程!
“啊,姥爷那你写吧,等你写完,我再看。”外孙子说。
“好啊!”我对外孙子说。
你看,因为一篇文章还牵动了小孩子的心思。我看着外孙子,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啊!难得的童心发问,甜美的童心发问。
童心字篇四
那是很多年前的一个春天,我还是一个孩子。河岸的小草从泥土里钻出来,露出嫩绿的小脑袋。我路过河岸的时候留意到一株顶着壳的小草。它的茎很粗,嫩叶卷在泥黄色的壳里。我走近仔细一看,原来那壳是一颗腐烂的桃核,这株小草是一棵小桃树!我猜想是夏天的时候有人在河岸吃桃子,吃完后随手将桃核扔在了这里。桃核经过日晒雨淋被埋进泥土里,到了春天悄悄发芽了。
我匆匆回家拿来一把铁铲,小心翼翼地将小桃树带根挖了出来,把它栽到了院子里光照良好的地方,再浇上一瓢清水,然后望着它遐想。它会长成一棵一人高的桃树,枝繁叶茂,结出一个个鲜红的桃子。
放学回家后我坐在凳子上傻傻地望着那棵小桃树,仿佛看到它向我舞动着手臂和脑袋,它正在一寸寸地向上生长。好像我一转眼它就会长成一棵大桃树,枝头上挂满硕果。可是不久我发现它蔫头蔫脑,一副无精打采的模样。我给它浇水,给它施肥,希望它吸收养料之后恢复精神。第二天我去看它的时候它的叶子已经干枯,显然它不可能再生长了。我望着它十分伤心,那些美好的遐想也碎了一地。
母亲说我移栽它的时候应该带更多土壤,这样更容易成活。我说我不应该将它从河岸挖回家,它离开小草与河流后一定很孤单,很悲伤,这样才生病枯萎了。我深深内疚,心想假如我让它继续和小草与河流为伴,到了夏季我再路过河岸,它应该结满了又大又圆的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