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介绍山东导游词合集篇一
岱庙,旧称“东岳庙”,又叫泰庙,主祀“东岳泰山之神”,也是古代帝王来泰山封禅告祭时居住和举行大典的地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山东岱庙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山东岱庙导游词(一)
我们现在将要游览的是古代艺术的博物馆——岱庙。
岱庙,旧称“东岳庙”,又叫泰庙,主祀“东岳泰山之神”,也是古代帝王来泰山封禅告祭时居住和举行大典的地方。
岱庙创建历史悠久,西汉史料始有“秦即作畴,汉亦起宫”的记载。唐开远十三年(公元725年)增修宋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后经金、元、明、清历代拓修,逐渐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岱庙位于泰安市城区北部,恰在南起旧泰城南门,北的岱顶南天门中轴线上。南北长405.7米,东西宽236.7米,呈长方形,面积为9.6万平方米。岱庙的建筑,采用了中国古代纵横双方扩展的形式,总体布局以南北为纵轴线,划分为东、中西三轴。东轴前后设汉柏院、东御座、花园;西轴前后有唐槐院、环咏亭院、雨花道院;中轴前后建有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主体建筑宋天贶殿位于岱庙内后半部,高踞台基之上,其他建筑则设在中心院落之外,彼此独立,又有内在联系。这种建筑布局是按照宗教的需要和宫城的格局构思设计的,形成分区鲜明,主次有序,庄严古朴的独特风格,并通过建筑空间的变幻,在庄重、肃穆和幽深、雅朴的相互渗透中相映成趣,完整一体。庙中巍峨的殿宇与高入云端的南天门遥相呼应,给人以置身泰山之中的优美感。
岱庙城堞高筑,周长三华里,高三丈,四周8个门,向南开的5个,中为正阳门,左为东掖门,再左名仰高门;右为西掖门,再右名见大门;向东的名青阳门,也叫东华门;向西的名素景门,也叫西华门;向北的名鲁瞻门,也叫厚载门。每个城门上皆有城楼,岱庙的四隅分别建有巽、艮、乾、刊角楼,整座建筑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犹如一座帝王的宫阙。
岱庙,是泰山文物最集中的地方。这里保存了琳琅满目的历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祭器、供品、工艺品,也有闪烁着华夏文明光华的泰山出土文物和革命历史文物,并保存了大量的泰山典籍和道经。更为珍贵的是还有184块历代碑刻和48块汉画像石,成为我国继西安、曲阜之后的第三座碑林。
岱庙,又是一座赏心悦目的古典园林。虬龙蟠旋的古柏,遮天蔽日的银杏,玲珑精美的盆景,争奇斗艳的花卉,又为古朴典雅的亭、台、楼、阁增添了万种风情的媚态。岱庙,一年四季景色如画,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
庄严、雄伟的岱庙,殿宇辉煌,文物荟萃。这里的每一处建筑都体现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风采,每一件文物都反映了泰山的文明发展。漫步在这艺术的世界里,抬眼望到的,举手触到的都是民族的瑰宝,无不使观者动力容,令游人感慨。巍巍岱庙,是一座熔建筑、园林、雕刻、绘画和祖国传统于一体的古代艺术博物馆。
现在,我们到的这个地方叫“遥参亭”。它位于泰安市区的中部,通天街的北首,座落在岱庙正阳门外,是岱庙的前庭,为进入岱庙的初阶。古代帝王每逢来泰山举行祭典时,先要在这里举行简单的参拜仪式,以表示对泰山神的虔诚。因此,古时又称“草参亭”。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山东参政吕经升任副都御史,临行前改为“遥参亭”,一直延用至今。遥参亭门外的遥参坊是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创建,至今完好无损。另有旗杆高竖,左右铁狮蹲列。坊南的“双龙池”,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开建,方石垒砌,引王母池之水,环绕岱庙注入池中。因池内西北、东南角各有一个进出水的石雕龙头而得名。池南是通天街,使人一进入泰城南门就置身于神秘、庄严的“登天”气氛之中。池北侧的华板上刻有“龙跃天池”四字。1992年又在池外围以汉白玉雕花石栏,周长63米,以保护文物。双龙池周围为一小广场,四周古建筑林立,形成一幅优美的图画。
遥参亭为过亭式院落,东西宽52米,南北长66.2米,总面积3442.4平方米。正殿五间,建在院中心长方形台基上面,宽10.8米,进深7.75米,通高7.9米,为四柱五梁、九脊单檐歇山式,黄瓦盖顶。清代曾祀碧霞元君。两侧为东西配殿各中间。第一遥参亭是一组独立的建筑,但与岱庙在内涵上又是统一的,由于它的存在,把岱庙神秘而庄严的气氛烘托得更加浓厚。这种既独立又统一的建筑风格,不仅在五岳中独树一帜,在中国现存古建筑中也是不多见的。遥参亭在唐代曾叫“遥参门”,民间曾有“参拜泰山神,先拜遥参门”之说。当您游览岱庙时,也应首先从遥参亭开始。
穿过遥参亭,迎面而立的“岱庙坊”是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山东布政使施天裔创建。坊高12米,宽9.8米,深3米,为四柱三门式。坊起三架,重梁四柱通体浮雕。四柱前后流通墩上雕有8个石狮,姿态各异;重梁四柱刻有“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群鹤闹莲”、“天马行空”等20余组形象逼真的祥禽瑞兽和各式花卉纹样。整座石坊造型别致,刻镂透细不凡,为清代石雕艺术中之珍品。坊柱南北两面都刻有楹联,南面为施天裔所题“竣极于天,赞化体亢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北面是清山东巡抚、兵部侍郎赵祥星题的“为众岳之统宗,万国是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掺群灵之总摄,九州待命荡荡乎功孰于京?”两副楹联扣人心弦,先声夺人,把泰山的崇高地位和泰山神的显赫声威做了高度概括,使人未进岱庙便生敬仰之情。
山东岱庙导游词(二)岱庙古称东岳庙、泰岳庙,也叫泰庙,明代就开始称为岱庙。它是泰山上下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是古代帝王来泰山时祭祀泰山神的场所。据文字记载及文物调查证实,岱庙初建于秦汉,随着泰山神信仰的逐步增大,岱庙规模也日益增大,以宫城形制来营造岱庙,是宋代以来所严格遵循的制度。
先看一下岱庙的平面图。整个岱庙呈长方形,四周城墙高筑,四角都建有角楼,总占地面积约占9.6万平方米,城内布局严谨,对称规整,以一条南北方的轴线为中心,主要建筑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左右两边以庭院形势对称分布,这些院落各自独立,以幽雅、质朴的风格与主要建筑的庄严、肃穆相映成趣,即主次分明,又完整统一。
游岱庙要从遥参亭开始。遥参亭又名“草参亭”是岱庙的前庭,古帝王来岱庙祭祀泰山神之前必先在遥参亭举行一个简单的拜仪式,遥参也就是遥遥祭拜的意思。在遥参亭与岱庙之间的中轴线上,是清康熙11年,山东布政使施天裔和巡抚兵部右侍郎赵祥星组织人筑建的“岱庙坊”,石坊的上部为仿木结构,在石坊的梁柱,额板等地分别雕有“铺首衔环,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群鹤闹莲,天马行空,麒麟献宝等二十余幅图案,图案设计均采用对称的手法,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工匠精湛的雕刻工艺,是我国现存清代石雕建筑珍品。
岱庙四周有八个门,朝正南的为五个,中为正阳门,正阳门两侧为“掖门”掖门两侧东为“仰高门”西为“见大门”,意思就是说仰望泰山之高,目睹泰山之大。
配天门是岱庙的第二重门,创建于北宋的大中祥符年间,取孔子语“德配天地”之意,解放后曾多次整修,现悬挂的“配天门”牌是当代书法家舒同书写,殿内原供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星宿,现在是流动展室,为泰山民俗展。
走右边,此为三灵候殿,祭祀周朝谏官唐宸、葛雍、周武三人,传说宋真宗东封泰山时,在南天门见三神人,加封为“三灵候”后来建此殿专为祭祀。现神像早已被毁,在殿中间陈列有泰山石上刻“泰山石敢当”。
在岱庙内共有碑刻二百多块。有“宣和修泰岳庙记碑”它立于北宋宣和六年,也就是公元1124年,是宋微宗遣人修岱庙的记事碑,碑高9.25米,宽2.1米,仅龟座就高1.85米,重约4万斤,是泰山上下现存最大的一通龟趺碑。据碑中记载,此次重修后,岱庙内的古建筑共有八百一十三楹,碑文由翰林学士宇文粹中撰写,朝散大夫篆额并书,碑阳刻有明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山东巡抚中州李戴,巡抚清源吴龙徵题,田东书写的“万代瞻仰”四个大字。前人有很多丰碑,在明代时被借用,即在碑最刻上几个大字,此碑就是如此。
进汉柏院,门匾上写“炳灵门”。这处雅致的小院名叫汉柏院,因院内保存有五棵柏树,相传为汉武帝公元前110年来泰安封禅时亲手栽植而得名,在院的北面是一座炳灵宫,供奉着泰山神的三太子炳灵王,1929年毁于战火,1959年在炳灵殿旧址建起汉柏亭,此院内共有碑刻90余块。西北侧中间一块,是清乾隆皇帝御制的汉柏图碑,乾隆皇帝的诗文留世的很多,但画却很少见,尤其是刻在石碑上的更不多见。乾隆曾十次来泰安,六次登上泰山,在泰山留下170余首诗文,汉柏连理枝这幅图是乾隆回去后凭记忆绘制的。北边这通碑是清康熙年间,河道总督张鹏翮,所题写“汉柏”诗(诗文:古柏千年倚碧峦,太平顶上觉天宽,晴空白鹤时来舞,云外逍遥得静观)。南面这通碑是由明崇祯年间陈昌言绘制的。碑额“汉柏图赞”由左佩璇篆写。
东御座在元明时是贵宾休息的地方。明代称迎宾堂,清朝时乾隆皇帝将它改为“驻毕亭”,这里成为乾隆皇帝来泰山时临时休息的地方。因它处在岱庙的东华门内,又是帝王休息的场所,所以又称“东御座”。(这几个字是当代书法家李传周所书)它是一个四合院式的建筑。由垂花门、仪门、大门、正殿和厢房影壁组成。
院内保存有我们现存最早碑刻之一的《秦刻石》,又名《李斯小篆碑》,此石刻是我国最早的记叙功德的刻石,它原立于泰山顶碧霞祠西侧玉女池旁,刻石原有222字,主要内容记载了秦始皇的功德铭和秦二世胡亥的继位诏书。这个碑刻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但是在清乾隆五年(1740年)的时候曾毁于一场大火,整个碑刻就遗失了,75年之后泰安知县蒋伯生在泰山顶玉女池旁边拾到两块残片,现仅存10个残字,内容是“斯、臣、去、疾、昧、死、臣、请、矣、臣”。秦刻石最初有7块,但现在仅存琅玡1块,泰山1块,所以这块秦泰山刻石已成为稀世珍宝,是我国的一级文物。“高台三上五间正殿是皇帝来时休息的地方。中间是龙椅,两边的红木家具是从民间收集来的,按清朝时的原样陈列的,家具上有用象牙骨头、贝壳镶嵌的人物及花卉纹饰。在殿内抱柱上的这幅清乾隆皇帝的诗联:“唯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横匾为“勤政亲贤”。意思就是说“天下要有一个人来统一治理,但天下不能仅供奉他一人,皇帝要勤于政事,亲近贤明”。殿内东为书房,西为卧室。
岱庙内共存有文物一万多件,其中一级文物138件,以祭器为主,乾隆皇帝献给泰山神的祭器中,有三件尤为珍贵,被定为泰山镇山三宝,都是一级文物。
沉香狮子“乾隆27年奉于岱庙,用珍贵的沉香木疙瘩粘合雕制而成,狮子的眼睛用琉璃镶嵌,各重3.5公斤。沉香木是一种较为名贵的中药材,盛产于南方,不但木质坚硬,而且还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以入水即沉为贵。
温凉玉圭:清乾隆36年奉给泰山神,圭衣90多厘米,重27.75千克,它由两块玉组成,上部为纯玉制成,质密而凉,下部为璞玉制成,所含的杂质较多,与上部比较手感稍温,上凉下温,故称“温凉玉圭”。玉圭的上部刻有日、月、星及海岱河的图形,意喻泰山神主宰天地,威与天齐,下部刻有“乾隆年制”四个字。
黄釉青花瓷葫芦瓶:此瓶为一对,是明代嘉靖年间官窑景德镇精品,烧成后一直珍藏于皇宫中,于清乾隆52年供于岱庙,但是1942年瓷瓶曾被盗走,在转售过程中遗失了一只,现仅存一瓷瓶及另一瓷瓶盖。
仁安门,岱庙的第三重门,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元代重建,取孔子语“仁者安仁”意思就是说:以仁义治理天下,天下则安。“天下归仁”四个大字是集的李隆基所写“纪泰山铭”摩崖石碑上的字,四侧回廊是1999年重修恢复元以前的形式,匾额由陈从周所题。
阁老池是古时的一处品级台,据说随帝王来祭神的阁老官员至此止步,不准前行,在石栏池内立有九块玲珑石,这些石头是金代大安元年奉符县令献给泰山神的。这玲珑石有多种称呼,一叫“界石”跟随帝王来祭神的一品大员至此止步,起到时界线的作用,又叫“扶桑石”据传此石从东海运来,东方是日出之地,有神木扶桑,亦有扶桑之国,还有一个俗名为“迷糊石”,这是一个有趣的游戏,以石洞为中心将双眼闭死,绕石头正转三圈反转三圈,然后往北走,去摸那棵古柏的树心,摸到的人泰山神会赐予他大福大贵。
天贶殿:
前面就是岱庙的主体建筑——宋天贶殿。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10月,北宋真宗赵恒率群臣来封泰山,举行隆重的封禅大典。第二年下诏扩建岱庙,创建天贶殿以供奉泰山神灵。“天贶殿”之名就是说这座殿是上天赐予的。大殿采用了“九五”之制,重檐庑殿顶的建筑形式。所谓“九五”之制就是开间为九,进深为五,以这两个数字组合的大殿在古建筑中为数很少,象征着帝王之尊,而庑殿顶是指殿顶前后左右四面都有斜坡,具有四坡五脊的特征,是古建筑中最高等级的屋顶。天贶殿采用这种最高等级的建筑形式,是为符合泰山神五岳独尊的身份而设计的,此殿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曲阜辽孔庙的大成殿并称为中国三大殿。殿内供奉着东岳大帝泰山神泥塑像。唐玄宗来泰山封禅,给泰山神加封号为“天齐王”,这是泰山神有史记载的帝王给予的第一称号,北宋真宗又封泰山神为“仁圣天齐王”,大中祥符年又晋封为“天齐仁圣帝”。元世祖忽必烈又封泰山神为“天齐大生仁圣帝”,明太祖朱元璋认为给泰山神加封号是对他的不尊重,于是给泰山神云除“帝”和“王”的称号,改称为“东岳泰山之神”,恢复其神的本来面目,并定时派员祭神。皇帝拜祭泰山神时,行三献二跪六叩之礼。泰山神又称东岳大帝,民间又传为黄飞虎,主管生与死,这主要与泰山位于东方有关,日出昭示着生命的开始,日出东方是一日之始,东方属春又是一年之始,万物复苏就在春季,而日落是一天的结束,伴随而来的就是黑夜,有升就有落,有生就有死,于是生死的大任顺理成章地落在了泰山神身上,他上可管天子百官,下可管黎民百姓。任何人也逃脱不了生与死的问题,所以历代帝王纷纷来泰山祭天礼地,乞求保佑皇位永存,长命百岁。其上匾额“配天作镇”为康熙所写。
泰山神启跸回銮图:
殿内东、西、北三面墙壁上所绘的这幅壁画名为“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启”为出巡之意“跸”是净街清道之意,“回銮”就是返回。整幅画内容描绘了泰山神出巡和回归的盛况。壁画是最早绘于宋代,画长62米,高3.3米,通过描绘泰山神出巡的场面,表现了宋真宗封泰山的威严气派,画面以大殿后门为界,东半部为“启跸图”,西半部为“回銮图”。第一组是送行部分,十八位大学士捧笏送行,这儿也是泰山神的随从人员,文官在里,武将在外,密密麻麻簇拥着乘座四轮玉辗的泰山神,肃穆庄严,上方穿红袍的就是泰山神的三太子炳灵王,下方是道教神仙延禧真人,他是泰山神的军师。这一组是奇珍异宝祥兽图,在珊瑚狮子、白象等,白象的背上有五彩宝瓶,瓶出五彩之光,喻意吉祥如意,两匹骆驼在出巡图幅中身上没有驼东西,这儿是个伏笔,再往前是仪仗队乐队,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最后是十八城隍接驾,城隍是地方小神仙,在此恭候泰山神的到来。另一边是回銮图,这是十八城隍由恭候改为送行,注意此处多了一只老虎,因为古帝王出巡还有一层涵义,就是狩猎。再往前与前半部分大致相同,前面骆驼身上是空的,在此它的身上多了卷宗,我们同前边老虎联系起来看,卷宗代表文,老虎代表武,表示泰山神出巡双丰收。整个画面有697人,场面宏大,是我省最大一幅壁画,画面内容在全国实属罕见,是古代艺术的魂宝。殿内铜釜铸于明代,是古代举行庙会时舍粥用的。铜镜的四周雕有缠枝花纹,上端的两角有祥云纹,云纹当中各铸有14个圆,合起来为28个,意指天上二十八个星宿。镜面上端高浮雕女神,此镜是明弘年间铸造,原是遥参亭碧霞元君神像后的供物。1936年移到这儿保护起来。据说一切妖魔鬼怪在此一照就会原形毕露,所以又叫照妖镜。
后面的三组建筑是后寝宫,创建于北宋,宋真宗认为泰山神即封成“帝”,就没有皇后,因而给泰山神想象了一位皇后,封为“淑明后”并建这三宫以供其居住。
山东岱庙导游词(三)女士们、先生们,现在我们已经站在了巍峨的岱庙前。大家注意到了吗?岱庙前面,还有一座较小的庙宇,这就是“遥参亭”,是当年帝王来泰山举行封禅祭典时的起点。
正阳门内就是岱庙了。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它的围墙与一般庙宇不同,围墙周长1300米,5层基石,上砌大青砖,呈梯形。共有8座门:正中为正阳门,是岱庙的正门。迎面是配天门,取孔子说的“德配天地”之意。配天门两侧,东为三灵侯殿,西为太尉,三殿之间以墙相连,构成岱庙中间第一个院落。
过了仁安门,便是雄伟高大的天贶殿,是这座庙宇的主体。大家看,天贶殿坐落在白色的台基之上,周围石雕栏楹环绕,云形望柱齐列,周围施以回廊,回廊把岱庙这座大建筑物紧紧地环抱着,平直与崇高的对比,更激起了人们对岱庙的崇仰。
从天贶殿后门出,有砖石通道与后寝宫相连。是皇帝祭泰山下榻的地方。
这座高大、古老的庙宇蕴含了丰富的自然与文化的积淀,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从岱庙出来,经岱宗坊、一天门、红门、中天门、升仙坊至南天门、是古代皇帝封禅泰山所走过的路,也称中路。我们从这条路就可以登上泰山极顶了。
女士们、先生们,我们这次岱庙之旅就到此结束了。请你们继续步入大山,去领略泰山的神韵。回味美好泰山的时候,也要记得带你们一起游岱庙的小高导游哟……谢谢大家的支持,再见!
介绍山东导游词合集篇二
天贶殿后面是后寝三宫,中为正寝宫,面阔五间,两边为配寝宫,各三间,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20xx年)诏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后,考虑到还缺个皇后,便于同年封了一个“淑明后”,并为“她”修建了后宫,从“嫔妃”则居住配寝宫。封建统治者为了达到“借神安民”的目的,真可谓“用心良苦,处心积虑了”。
天贶殿两侧为东西碑廊,各种碑碣汉画像石琳琅满目,泰山历代碑刻精品大都集中在这里。这些碑刻几乎集中国书法之大成,上追晋代“二王”,下承宋朝“四大家”,真草隶篆,体例俱全;颜柳欧赵,风格各异,其中有七大汉碑的《衡方碑》、《张迁碑》;晋代三大丰碑之一的《孙夫人碑》;造形新颖,书法相异的《双束碑》;泰山佛教记事名碑《大唐齐州神宝寺碑》等共19块,均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
西侧廊内陈列的48块汉画像石是自1960年以来,几次清理大汶口和旧县东的汉画像石墓而集。这些汉画像石,内容丰富,取材广泛,有的反映车马出行、乐舞百戏等社会生活;有的描述神话故事;也有反映历史人物的,画面图案工整,造型生动,在雕刻技法上,把中国传统的画技同线刻、浮雕揉合一体,体现出古拙质朴、雄健壮美的特点,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和东汉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
出碑廊,过炳灵门,是“汉柏院”。院内原有“炳灵殿”,毁于民国年间。院中五棵高大的古柏,枝桠交错,若虬龙蟠旋,相传为汉武帝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20xx年)封禅泰山时所植,距今已有两千多年,“汉柏院”由此得名。
院北的“汉碑亭”是1959年在炳灵殿故址上修建的,亭子建立在三层石砌的高大台基上,十分壮观。台基壁上镶嵌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49年)泰安知县何人鳞所书杜甫的《望?gt;和《秋兴》等名人诗刻。登上亭子极目四望,天光云影,心宽臆阔,岱庙全景,泰城全貌尽收眼底。
汉柏院内碑碣林立,约计90余块。其中有后人隶书的东汉张衡的《四愁诗》、曹植的《飞友篇》,有后人篆书陆机的《泰山吟》、谢灵运的《泰山吟》以及宋朝大书法家米芾《第一山》、明崇祯年间陈昌言、左佩铉题篆的《汉柏图赞》、乾隆皇帝御制的《汉柏图》和当代众多名人留下的墨迹。置身于碑林之中就象读了一部中国的历史,接受民族的熏陶,,会给每一个严肃的观赏都留下不尽的思索。
由汉柏院向北行,穿过幽静的小花园进入一个小巧玲珑的四合院。这里是古帝王祭祀泰山时居住的地方,因座落在东华门内,故称“东御座”。其建筑为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所建,明代称迎宾堂,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改称驻跸亭。东御座由长城花门、仪门、大门、正殿和厢房组成,院内建筑精美,绿树掩映,清静幽雅,给人以超世绝尘之感。五间正殿高筑台基之上,殿内按清宫设置作复原陈列,有乾隆帝腊人座像,有龙墩、龙椅、立柜、方桌等紫檀家具及各种大理石花纹饰和金丝锈古器型的挂屏以及文房四宝。著名的“温凉玉雕花圭”、“沉香狮子”和“黄地兰花瓷葫芦”是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六年朝拜泰山时的供品,并称泰山“镇山三宝”。大门和殿堂里身着清代古装的“卫士”、“宫女”以清庭礼仪迎接游客,使游人仿佛回到远古的时代,浮想联翩。
殿堂台基下立一石碑,用玻璃护罩,这就是驰名中外的“名山刻石之祖”秦刻石。《泰山秦刻石》镌刻秦始皇功德铭和秦二世诏书,为丞相李斯书写。他以简练秀雅的小篆代替了当时笔画繁赘的大篆,字迹刚劲挺拔,一扫众家肥呆之气,碑文共222字,后渐泯灭,明嘉靖年间还尚存29字,原立在岱顶玉女池旁,后经沧桑沉沦,几次失而复得,今唯剩10个残字,完整者七。堪称稀世之宝,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出寝宫向北,为岱庙的最后一进院落。东西两座花园内各种盆景千姿百态,艺术地再现了泰山的一景一物,奇花异草。西南方西台上的铁塔铸于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原为13级,现仅存3级,造型质朴,仍不失当年风采,与铁塔对峙的东南方台基上的铜亭,又称“金阙”,为全铜铸造,仿木结构,高4.4米,阔3.4,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20xx年)铸于岱顶碧霞祠,为供奉碧霞元君而建。明末清初移于山下灵应宫,1972年迁入岱庙,是目前国内仅存的三大铜亭之一。
“厚载门”是岱庙的最后一道门,是1984年重建的。门上有“望岳阁”三间,黄瓦明廊,红柱隔扇,犹如空中琼阁。站在阁上仰望岱岳雄姿,青山绕白云,绿树生轻烟,天门云梯宛若游龙浮挂天边。
出厚载门北行为红门路,过岱宗大街不远即到登山之起点,泰山的山门——岱宗坊,由此起步,将步步登高,饱览泰山的最佳风景,直至登“天”。
介绍山东导游词合集篇三
在几千年前一个春天的早上,一位部落首领登上一座大山,于山巅之上点燃了堆起的干柴。熊熊大火,随着太阳的升起而燃烧着。几千年来,这东方黎明的圣火,在中华民族的心中从来没有熄灭过。那位部落首领,是三皇五帝中的舜,而那座大山,就是泰山。
泰山,地处华北平原东侧,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安市和济南市境内。南距孔子故乡曲阜70公里,北距济南市区60公里。泰山景区范围的地理坐标为东经116°50′~36°31′,总面积426平方公里,最高峰玉皇顶海拔1546米。
泰山素以雄伟著称于市,这得益于其独特的地质构造。泰山的地貌以岩层的断裂突起为主要特征。山阳主要分布有三大断层,呈阶梯式降落,形成泰山南坡陡峻高拔的三大台阶式地貌,使泰山山体在空间体量的塑造上凌空高拔,令人感觉到拔地通天,直冲霄汉的气势。泰山山阴,山左,山右的地势相对平缓,形成了层峦叠嶂、群岗众丘环围于泰山主峰的态势。这与山阳高耸挺拔的山体相对应,构成了泰山博广厚重的空间造型。巨大的体量、宽厚的基础,给人以雄伟、稳固的视觉感受和心理体验,于是就有了“稳如泰山”、“重如泰山”的种.种比喻。
除高大雄伟的形象外,泰山还蕴藏着奇、险、秀、幽、奥、旷等形象特征及自然美景。自古命名的山峰有112座,主要有日观峰、月观峰、尧观顶、龙泉峰、丈人峰、摩天岭、傲徕峰、凌汉峰、大观峰、对松山、天柱峰等;崖岭98座,主要有百丈崖、歇马崖、五花崖、回马岭、翔凤岭、宝藏岭等;岩洞18处,著名的有吕祖洞、水帘洞、朝阳洞、青云洞、白云洞、黄花洞、娄敬洞等;另有溪谷及瀑布上百处,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地貌景观,在大自然的造化钟,呈现着千变万化、绚丽多彩的神韵。
泰山东濒大海,南有汶水、淮水,黄河环其西北,水系发达,有“山多高、水多高”的说法。以岱顶为分水岭,北坡溪流直入黄河,东、西、南坡溪流注入大汶河,经东平湖再入黄河。从岱顶至山麓,溪水争流,泉水清澈。据统计,泰山有溪谷130多条,著名的有渿河、梳洗河、通天河、雁领河、采石溪等;有瀑潭64处,以黑龙潭瀑布、斗母宫三潭叠瀑、云步桥瀑布等最为有名;还有名泉72眼,蕴灵秀于壮美之中,如王母泉、玉液泉、月亮泉、黄花泉等,水质甘冽,含多种微量元素,古城“泰山神水”。
泰山地区属温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由于山体高大、地形复杂、物种丰富。其林木茂密、古树参天、森林覆盖率达81·5%,植被覆盖率达96%以上。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形成了泰山丰富的生物资源。泰山现有高等植物1553种,动物1371种。其中,泰山特有动植物29种,用泰山直接命名的有10种。
泰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一座与中华民族发展史密不可分的历史名山。考古资料表明,泰山周围一带是中国古老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在泰山东南沂源县,曾发现距今四五十万年前的猿人化石;在泰山东部新泰乌珠台,又发现距今五万年前的智人牙化石。这表明,泰山周围在远古时代就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们繁衍生息的地方。新石器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及北麓的龙山文化,更是以其特有的丰富内涵成为中国史前文化的典型代表,而且先进于同一时期其他地域的文化类型。
泰山位于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在其空间意义之外,又有了生命的价值。当阴阳说、五行说、五德说出现以后,泰山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万物交代之处”的圣山。泰山主生,大可到操纵一个国家新旧交替的命运,于是就有了远古七十二王封禅泰山的史传,有了秦皇汉武登封泰山的史实;小可至掌管一个人生命的诞生,于是就有了上至皇室子嗣、下至百姓求子都要到泰山祭祀进香的习俗。在数千年的泰山文化史中,帝王封禅祭祀、百姓朝山进香的活动一直贯穿其中,形成了泰山独有的文化特色,也将泰山推至崇高的历史地位。
而在中国文人士大夫眼里,神圣的泰山更是一个精神的归宿地。孔子有“喟然回顾”,以泰山为精神依托的感喟;司马迁以“重于泰山”意喻人生的价值取向;曹植用泰山寄托“九州安所知”的愿望;李白的“蹉跎凋朱颜”,则是面对泰山的自我遗憾;还有杜甫的“岱宗夫如何”的发问;苏轼观泰山日出看“跳丸”的惊喜......是泰山丰富了他们的精神品格,而他们的到来又丰厚了泰山的文化底蕴。
帝王在泰山,谋求天下的太平;文人墨客来泰山,感悟历史抒发情怀;庶民百姓到泰山进香,为的是生活得平安。泰山自然山体之宏博,景观形象之伟大,历史文化之灿烂,民族精神之崇高,无论是在帝王面前、士大夫眼里还是平民百姓心中都是至高无上的。
如此,泰山成为历史的山,文化的山。上下几千年,人们都可以在泰山上找到相应的历史轨迹。从山脚到极顶,较大的古建筑群就有20余处。其中岱庙始建于汉代,主体建筑天贶殿与北京的太和殿、曲阜的大成殿并称中国的三大宫殿式建筑。泰山石刻众多,堪称“露天的历史博物馆”。从秦代到清代,计有历代石刻1600多处。秦泰山刻石是秦始皇封禅泰山的遗物,无论历史价值还是艺术价值都弥足珍贵。而经石屿摩崖石刻为北魏的佛教刻经,被认为是“榜书之宗”。
大自然的恩赐,成就了泰山拔地通天的外在形象以及难得的地质资源与生态环境;而泰山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又成为一个民族精神与文明的象征。
这是一个民族的财富,同时也是全人类的财富。
介绍山东导游词合集篇四
天贶殿后面是后寝三宫,中为正寝宫,面阔五间,两边为配寝宫,各三间,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诏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后,考虑到还缺个皇后,便于同年封了一个“淑明后”,并为“她”修建了后宫,从“嫔妃”则居住配寝宫。封建统治者为了达到“借神安民”的目的,真可谓“用心良苦,处心积虑了”。
天贶殿两侧为东西碑廊,各种碑碣汉画像石琳琅满目,泰山历代碑刻精品大都集中在这里。这些碑刻几乎集中国书法之大成,上追晋代“二王”,下承宋朝“四大家”,真草隶篆,体例俱全;颜柳欧赵,风格各异,其中有七大汉碑的《衡方碑》、《张迁碑》;晋代三大丰碑之一的《孙夫人碑》;造形新颖,书法相异的《双束碑》;泰山佛教记事名碑《大唐齐州神宝寺碑》等共19块,均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
西侧廊内陈列的48块汉画像石是自1960年以来,几次清理大汶口和旧县东的汉画像石墓而集。这些汉画像石,内容丰富,取材广泛,有的反映车马出行、乐舞百戏等社会生活;有的描述神话故事;也有反映历史人物的,画面图案工整,造型生动,在雕刻技法上,把中国传统的画技同线刻、浮雕揉合一体,体现出古拙质朴、雄健壮美的特点,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和东汉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
出碑廊,过炳灵门,是“汉柏院”。院内原有“炳灵殿”,毁于民国年间。院中五棵高大的古柏,枝桠交错,若虬龙蟠旋,相传为汉武帝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封禅泰山时所植,距今已有两千多年,“汉柏院”由此得名。
汉柏院内碑碣林立,约计90余块。其中有后人隶书的东汉张衡的《四愁诗》、曹植的《飞友篇》,有后人篆书陆机的《泰山吟》、谢灵运的《泰山吟》以及宋朝大书法家米芾《第一山》、明崇祯年间陈昌言、左佩铉题篆的《汉柏图赞》、乾隆御制的《汉柏图》和当代众多名人留下的墨迹。置身于碑林之中就象读了一部中国的历史,接受民族的熏陶,会给每一个严肃的观赏都留下不尽的思索。
由汉柏院向北行,穿过幽静的小花园进入一个小巧玲珑的四合院。这里是古帝王祭祀泰山时居住的地方,因座落在东华门内,故称“东御座”。其建筑为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所建,明代称迎宾堂,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改称驻跸亭。东御座由长城花门、仪门、大门、正殿和厢房组成,院内建筑精美,绿树掩映,清静幽雅,给人以超世绝尘之感。五间正殿高筑台基之上,殿内按清宫设置作复原陈列,有乾隆帝腊人座像,有龙墩、龙椅、立柜、方桌等紫檀家具及各种大理石花纹饰和金丝锈古器型的挂屏以及文房四宝。著名的“温凉玉雕花圭”、“沉香狮子”和“黄地兰花瓷葫芦”是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六年朝拜泰山时的供品,并称泰山“镇山三宝”。大门和殿堂里身着清代古装的“卫士”、“宫女”以清庭礼仪迎接游客,使游人仿佛回到远古的时代,浮想联翩。
殿堂台基下立一石碑,用玻璃护罩,这就是驰名中外的“名山刻石之祖”秦刻石。《泰山秦刻石》镌刻秦始皇功德铭和秦二世诏书,为丞相李斯书写。他以简练秀雅的小篆代替了当时笔画繁赘的大篆,字迹刚劲挺拔,一扫众家肥呆之气,碑文共222字,后渐泯灭,明嘉靖年间还尚存29字,原立在岱顶玉女池旁,后经沧桑沉沦,几次失而复得,今唯剩10个残字,完整者七。堪称稀世之宝,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出寝宫向北,为岱庙的最后一进院落。东西两座花园内各种盆景千姿百态,艺术地再现了泰山的一景一物,奇花异草。西南方西台上的铁塔铸于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原为13级,现仅存3级,造型质朴,仍不失当年风采,与铁塔对峙的东南方台基上的铜亭,又称“金阙”,为全铜铸造,仿木结构,高4.4米,阔3.4,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铸于岱顶碧霞祠,为供奉碧霞元君而建。明末清初移于山下灵应宫,1972年迁入岱庙,是目前国内仅存的三大铜亭之一。
“厚载门”是岱庙的最后一道门,是1984年重建的。门上有“望岳阁”三间,黄瓦明廊,红柱隔扇,犹如空中琼阁。站在阁上仰望岱岳雄姿,青山绕白云,绿树生轻烟,天门云梯宛若游龙浮挂天边。
出厚载门北行为红门路,过岱宗大街不远即到登山之起点,泰山的山门——岱宗坊,由此起步,将步步登高,饱览泰山的最佳风景,直至登“天”。
介绍山东导游词合集篇五
大家好!我们今天游览的第一站是栈桥。栈桥是青岛的象征,是青岛人的骄傲。它位于青岛湾,全长440米,宽8米。20世纪30年代栈桥曾被誉为青岛市内十景之首、青岛二十四景之一,不少文人墨客都曾写下赞美它的诗词,国内外的重要宾客、知名人士来青岛观光时,都要登临栈桥,欣赏海滨风光。驰名中外的青岛啤酒商标便是以栈桥为图案设计而成的。
现在我把栈桥给大家做一下介绍:
[栈桥概况]
栈桥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她既目睹了青岛的屈辱岁月,也见证了青岛的建设与发展。1891年清政府下诏书在青岛(时称胶澳)建置。1892年清政府派登州总兵章高元带四营官兵驻扎青岛,为便于部队军需物资的运输,建了两座码头,其中一座就是现今的栈桥,长20__年,德军以演习为名,从栈桥所在的青岛湾登陆,武力占领了青岛,栈桥成为德军侵占青岛的见证。德帝国主义侵占青岛后,于1901年5月将原桥北端改为石基,水泥铺面,在南端钢制桥架上铺设木板,并建轻便铁轨,将桥身延长到350米,仍为军用码头。1904年大港第一码头建成后,栈桥逐渐失去它作为码头的历史使命,开始向游人开放。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从崂山仰口登陆占领青岛后,仍然在这座桥上举行阅兵式,以此证明其对青岛享有“充分主权”。
1922年,青岛被中国北洋政府收回后,中国水兵在此阅兵。
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出巨资由德国信利洋行承包重建,桥身加长到440米。桥南端增建了箭头型的防浪堤,并在防浪堤上修建了具有民族风格的回澜阁。整个工程至1933年4月竣工。栈桥从此成为青岛第一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对栈桥进行维修,1985年青岛市又对栈桥进行了大规模的全面整修,两侧围以铁索护栏,12对欧式桥灯相峙而立,外铺花岗岩石台阶。1998年底至1999年6月,市政府再次拨款对栈桥进行了大规模整修,此次维修既达到防风浪、防腐蚀,保持原有的风韵的要求,又与两侧护岸设施相匹配,增加了美观效果,使整个桥体焕发了青春。
20__年包括栈桥在内的海滨风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aaaa级风景区。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站在栈桥桥头,前面这片水域被称为青岛湾。远处看,栈桥像一条彩虹横卧在大海之中,尽头的“回澜阁”仿佛飘浮在大海之上,有“长虹远引”、“飞阁回澜”之美称。
要领略栈桥的魅力,最好是沿着这条通往海中的桥走进去。走进去,仿佛将自己置身于大海环绕之中,可充分感受海的气息,体验海的浩淼,增强对大海的立体感受。碧波拍打着桥面,白云漂浮在蓝天,海鸥在海天间飞翔,游船在海浪中穿梭,这种美妙的感受,您能只能在此时此地才能充分体味。大家在行进中可以看到岸边绿树掩映、楼台辉映的美景,那又是一幅充满浪漫欧陆风情的城市画卷,正如康有为先生所描写的:“碧海蓝天,红瓦绿树”,梁实秋的“观壮阔波澜,当大王之雄风”。
[回澜阁]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来到了回澜阁,“回澜阁”匾额上的3个字最初是由原青岛市市长沈鸿烈题写的,这个匾额在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期间被掠往日本,放在日本东京陆军博物馆内展出,以显示其侵华战争的“功绩”。现在“回澜阁”三字为著名书法家舒同所写。
此阁为二层八角凉亭,亭子由彩色琉璃瓦覆盖,24根红漆柱子支撑,阁心有螺旋形楼梯,楼上四周为玻璃窗,有“一窗一景,一景一画”之说。我们可以凭窗眺望,全方位地看到美丽的青岛湾和周围的各个景点以及著名建筑。
[栈桥周边景点]
与栈桥在一条南北直线上的这条路是中山路,它是青岛市一条老商业街,有着100多年的历史。德国占领青岛后,为了在后海修建深水码头,于1899年开辟了一条南北连接的道路,这便是中山路的雏形。德县路以南是德国人居住区,命名为“斐迭里街”,德县路以北是中国人居住区,称为大马路,1922年,两条路合并在一起,命名为山东路。1929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又改名为中山路。中山路全长1300多米,63座建筑,160多家商场,同时它还是国家确定的全国100个文明示范点之一。目前中山路也是老市区最繁华的地方之一。这样看来,栈桥成了大海与街市的过渡。它将大海和陆地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中山路上那座最高的建筑是“百盛商厦”。1998年9月开业。它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全国18家合资零售企业之一,由青岛第一百货公司与马来西亚的金狮集团合资兴建,总投资7.8亿元人民币,地下5层,地上49层,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商场面积5万平方米。在当时被称为齐鲁商业第一楼。
栈桥西边这个沙滩是第六海水浴场,它是市区浴场中最小的一个,与繁华的中山路相邻而且周围环境十分优美,有很多人到此游泳。
介绍山东导游词合集篇六
嗨!大家好,我是大家这一次来泰安游岱庙的导游,我姓x,大家叫我导游好了!今天游岱庙时,请大家除了美丽的照片和美好的回忆,什么也别带走;除了轻轻的脚步和由衷的赞叹,什么也别留下。谢谢合作。好了,我也不多说了,咱们开始这一次的旅行吧!
女士们、先生们,现在我们已经站在了巍峨的岱庙前。大家注意到了吗?岱庙前面,还有一座较小的庙宇,这就是“遥参亭”,是当年帝王来泰山举行封禅祭典时的起点。
正阳门内就是岱庙了。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它的围墙与一般庙宇不同,围墙周长1300米,5层基石,上砌大青砖,呈梯形。共有8座门:正中为正阳门,是岱庙的正门。迎面是配天门,取孔子说的“德配天地”之意。配天门两侧,东为三灵侯殿,西为太尉,三殿之间以墙相连,构成岱庙中间第一个院落。
过了仁安门,便是雄伟高大的天贶(kuang)殿,是这座庙宇的主体。大家看,天贶殿坐落在白色的台基之上,周围石雕栏楹(ying)环绕,云形望柱齐列,周围施以回廊,回廊把岱庙这座大建筑物紧紧地环抱着,平直与崇高的对比,更激起了人们对岱庙的崇仰。
从天贶殿后门出,有砖石通道与后寝宫相连。是皇帝祭泰山下榻(ta)的地方。
这座高大、古老的庙宇蕴含了丰富的自然与文化的积淀,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从岱庙出来,经岱宗坊、一天门、红门、中天门、升仙坊至南天门、是古代皇帝封禅泰山所走过的路,也称中路。我们从这条路就可以登上泰山极顶了。
女士们、先生们,我们这次岱庙之旅就到此结束了。请你们继续步入大山,去领略泰山的神韵。回味美好泰山的时候,也要记得带你们一起游岱庙的小高导游哟……谢谢大家的支持,再见!
介绍山东导游词合集篇七
尊敬的各位来宾:
你们好!我受旅游、接待部门的委托,对光临名城曲阜参观游览的各位佳宾表示热烈地欢迎。我有幸为大家导游陪同参观,非常高兴,这是咱们共同颀赏学习的好机会。看后请留下宝贵意见。
首先,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曲阜的历史、文物概况。
历史文化名城曲阜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献整理家、世之圣人孔子的家乡,亚圣孟子的故里,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诞生地,炎帝的首都,商殷故国,鲁国首都。三皇五帝有四位在这里生息劳作,有5000多年的历史。地下有丰富的宝藏,地上有众多的文物。现有文物112处,其中有联合国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保护的4处,省级12处,其他为地市级保护的。
重中之重有“三孔两庙一陵”、“三山二林一寺”。孔庙、孔府、孔林,俗称“三孔”,有祭祀中国元圣周公的庙宇,有祭祀孔子第一大弟子复圣颜回的庙,俗称“两庙”;“一陵”是黄帝诞生地--寿丘少昊陵;“三山”;孔子出生地尼山、汉墓群九龙山、小泰山--九仙山(又称九山)。二林是:世界教育孩子最好的母亲孟母林,孔子父母埋葬地梁公林;“一寺”是李白、杜甫作诗、答对、分手处,著名文人孔尚任隐居处国家园林“石门寺”。
我们现在看孔庙。
孔庙,又称至圣庙,是祭祀孔子及其夫人亓官氏和七十二贤人的地方。孔庙同北京的故宫、河北承德市避暑山庄并称中国的三大古建筑群。专家对孔庙讲了四名话:建筑时间最久远、最宏大、保存最完整、东方建筑特色最突出。从孔庙可看出两个问题:一是孔子对中国乃至东方文化的巨大贡献;二是中国在历史上就有能工巧匠。
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孔子去世的第二年建庙。在孔子故居建庙堂三间,陈列孔子的衣、车、书等,“岁时奉祀”。历代皇帝对孔庙都有扩建,计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数百次达到现在的规模。孔庙仿皇宫建筑之制,分三路布局,九过院落,共有房屋466间,门亭54座,东西相对贯穿在一条中轴线上,有碑碣近千块,占地327.5亩,长达两华里又150公尺。现在看到的孔庙是明弘治年间的规模。解放后国家多次拨款维修保护。我国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联合国保护的文物单位,孔庙建筑时间之久远,规模之宏大,保存之完整实属世之罕见。
神道。“万仞宫墙”前古柏苍劲的这段路为“神道”。重要的庙宇前都有专开的尊敬灵通之道,称“神道”。
万仞宫墙。这道门是曲阜明城正南门,也是孔庙的第一道门,上悬“万仞宫墙”四个大字,系清乾隆皇帝的御笔。它来源于孔子得意弟子子贡。鲁国大会诸侯时,有人提出子贡的学问博大精深,可与孔子相提并论,子贡在场,马上站起来说,我可不敢与俺老师孔子比,人的学问好比一堵墙,我这道墙只有一仞之高,俺老师的墙有数仞之多。就是说,我的学问等于一肩膀头子高,一目了然没什么深奥的;孔子的学问有我数倍之多,经过详细的研究,全面的探讨,才能了解他的全部,入了门以后,才能看到宗庙之美,在门外头你是看不到的。后人为了形容孔子的学问高深,从夫子之墙数仞,到“百仞”、“千仞”到明代皇帝封孔子为“天下文官主,历代帝王师”,封孔子学问有“万仞”,赞颂孔子学问有一万个八尺,往上看,看不到顶,亦说此墙深壁高垒非常坚固。这四个字原为明钦差所写,乾隆为表示他对孔子的重视,亲书“万仞宫墙”换上了他的御笔。
金声玉振坊。此坊建于明代,为表达孔子学问精湛而完美,如同奏乐的全过程,自始至终完整无缺。古乐是以敲钟开始,钟起“始条理也”,是击磬告终,“玉振”为磬落的声音,称“终条理也”,赞扬孔子的学问是集先贤先圣之大成,所以称“金声而玉振也”,“金声”钟的声音,始,“玉振”磬的声音,终。这也是办事要“有始有终”成语的来源。“金声玉振”是明代大书法家胡缵宗题定的。
“二柏担一孔”。过玉振坊这个单孔的石拱桥,东西各有一棵古柏,所以人称“二柏担一孔”。这桥名曰:“泮水桥”与行宫旁泮水池的水相通,因之演义为“盼水”。过去读孔孟之书,考上高等学府叫“入盼”,做官的盼高升,做买卖盼发财,过日子盼兴旺。
下马碑。庙墙外东西各立一块石碑,公元1191年专立的下马碑,下轿碑。西边的碑早毁坏,东边这块碑上写“官员人等至此下马”。过去文武官员、庶民百姓从此路过下轿下马徒步而行,以示对孔子、孔庙的尊敬。
棂星门。明代所建,公元1754年重修,由木制改铁石的。“棂星门”系乾隆御笔。相传天上星系“有二十八宿”,其中,有个掌管文化的星叫“棂星”,又名“文曲星”、“天振星”,把孔子与天上管文化的星联系起来,说文化方面他是最高的,如过去祭天,要先祭“文曲星”,有尊孔如尊天的说法。
太和元气坊。这坊是明代公元1544年所建,极赞孔子的思想,主张如同“太空宇宙能哺育万物。天地之合,四方之合,阴阳之合”,称“太和”之气是最基本的东西,宇宙之太和,人间之元气。“太和元气”系山东巡抚曾铣手书。
至圣庙坊。明代所建“至圣庙坊”,是汉白玉的,上饰火焰宝珠。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这道院的东西对衬各建一处很奇特的牌坊,木制角棱环绕,千头万续,下有八个怪兽,叫“天龙神狮”,相传它威严灵感,可驱除邪恶,匡扶正义。东边牌坊上书:“德侔天地”,说孔子的思想主张给人类的好处如同天高地厚,功德能同天地相比。西边的牌坊上书“道冠古今”,赞孔子思想、办法古今都是盖世之冠。
圣时门。三门并列,四道台皆同上,中央盘龙。此门命名来源于孟子,对古代四位圣人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孟子把四圣人的圣迹归纳为四句话: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圣时”极赞孔子思想主张经久不衰,是适合时代的圣人。皇帝来曲阜朝孔要行“三跪九叩大礼”,走圣时门;历代“衍圣公”出生时打开“圣时门”,除这两种情况外,此门不轻易开启。都走快覩门、仰高门。
快覩门,取先睹为快之意。就是说孔子的学问“五经四书”,谁先学谁先有文化,谁先学谁先有知识,争相学习,以先见到先读为快乐。
仰高门。根据颜回赞扬孔子的一段话命名的。颜回说,夫子之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赞孔子学问向上看不到顶,叫“弥高”,学起来文言文很难懂,叫“弥坚”,高不是高不可攀,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学到的。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说我以礼。”俺老师循循善诱,教我以文化,施我以礼节。
汉石人。仰高门里亭子里有两位历史价值很高的汉石人,一位是“亭长”,(汉代地方小官),一位府门之卒,都是鲁王墓前守卫的。石人被历代金石学家所重视,对研究汉代服装和文字有重要价值。
金水桥,这道桥,同故宫前的桥同名,称金水桥,又叫碧水桥,三孔排列,绿水荡漾。
弘道门。过金水桥是明代皇帝钦定的“弘道门”,取“论语”中“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之意。孔子是个普通文人,为什么成为圣人?赞孔子总结了先贤先圣的经验,尤其弘扬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人能弘道,说人能指挥创造一切,非道弘人,并不是一切指挥人,这是赞扬人的主观能动性。”弘道门下有两块石碑,东边的四棱碑是“曲阜历代沿革志”记载了曲阜沿革变迁的历史,元代所立,史料价值很高,西边的是“处士先生墓志”,具有很高的书法价值。
大中门。大中门是宋代孔庙的大门,称“中和门”,意为用孔子的思想处理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明代扩建庙改称“大中门”,赞孔子的学问是集人类知识之大成,中,取“中庸”之意,“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不偏,庸不易。离开中者,就不是正道,成了邪道、歪门。就是说不左不右,公平正道,向前为中庸。大中门东西两头有角楼两座是守卫孔庙用的。
同文门,四大名牌,孔庙图。进入大中门里左右有四块大碑。西边的明弘治碑,讲的纲常伦理。弘治碑右侧有明代才子湖南长沙李东阳绘制的“孔庙图”价值很高。
成化碑,是明代成化皇帝朱见深所立。有两个情况引起历代大家名人的注意。一是成化碑正楷字写的好、规范化、标准化,精湛引人,字体笔法有“著称于世”的评语;二是对孔子评价最高,历代皇帝对孔子都有评说,评价最高的是成化皇帝,他把孔子的思想、办法比作吃饭、穿衣、花钱,一天也离不开,有了孔子的道理和办法,就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力,不然就乱套啦。说有孔子之道则有天下,没孔子之道则无天下,反孔子之道则失天下。如碑文称:“朕唯孔子之道,天下一日不可无焉,有孔子之道则纲常正而伦理明,万物各得其所矣...,孔子之道之在天下如布帛粟菽,民生日用不可暂缺,...天生孔子纵之为圣,生之安行仁义中正,师道兴起,从游三千,往圣是继。”
同文门。取“人同心”字同文之意。是说同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干好事业;文字要统一,有统一的文字才能记载历史传播经验,随意造字就会乱套。同文门是奎文阁前的重要屏障。
奎文阁,原为藏书楼,是收藏御赐书籍的地方。建于宋天禧二年(公元1020xx年),金章宗重修时改为“奎文阁”。这座独特雄伟的建筑,完全是木质结构,在中国楼的建设上称孤例。经过几次地震,奎文阁没有震毁。清康熙5年地震“十间房子倒者有九,存者有一,奎文阁巍然不动”。明代吏部尚书李东阳专写了“奎文阁赋”,赞奎文阁的建筑研究价值。就是廊下东头这块碑。
楼阁前这东西两院称:“斋宿”,是祭祀人员斋戒、沐浴的地方。东院是衍圣公斋宿所,清康熙、乾隆祭孔时都在东斋宿盥洗。西院是从祭人员的斋宿。孔子七十一代孙孔昭薰将庙内宋、元、明、清五朝代拜孔庙碑130多块集中镶嵌在院墙上,故西斋宿又称碑院。
十三碑亭。这是孔庙的第六进院落,亭内立有55块碑,是唐、宋、金、元、明、清等朝代所立,其内容都是皇帝、钦差拜孔、对孔子的追谥、评价,历次修孔庙的记载,有汉、满、蒙、八思巴文等文字。南八北五,所以称十三碑亭,因为都是经皇帝批准立的碑,因此又叫御碑亭。东起前排第三、六两个亭子是金代所建,是我国现存不可多见的建筑。凡是用赑屭驮的碑都称“御碑”。“赑屭”是吉祥物,传说龙王有九子,它是第8子,它爱“文”,善于负重,石碑有文字而沉重适合其特点,形象应为龙头、龟身、鹰腿、蛇尾。
东起北边这第三个亭子是康熙皇帝立的碑。北京西山采的石头经大运河,经济南又运到这里。专家计算这幢碑13万斤重,从济宁沿途泼水冻了,在冰上滑过来的,有时一天只走卧牛之地。曲阜本有好石头不用,要从北京运来,以示皇帝对孔子的重视。这院东南、西南各有一片碑碣都是王公大臣们修庙、拜孔的记载,书法价值很高。
这个院东西对衬各有一门,东为“毓粹门”,西是“观德门”。俗称东华门、西华门。
孔庙由这里起分为三路布局,这一道五门,中为“大成门”,左边是“金声门”,右边是“玉振门”,再往西为“启圣门”,再往东为“承圣门”。大成门的建筑结构是“犬牙交错,勾心斗角”。中间插进为“勾心”,左右四角尖端相顶为“斗角”。大成门三字系雍正皇帝的御笔。赞孔子是集先圣先贤之大成,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
先师手植桧。大成门里左边这棵挺拔苍劲的桧树,是孔夫子手植的。据记载:孔子在这里裁过三棵桧树,金贞佑二年(公元1220xx年)毁于兵火,树枯而又发新枝,曾“三枯三荣”,有“桧树日茂孔氏日兴”的说法。明万历年间才子杨光训题写了“先师手植桧”五个大字。
两庑长廊。这两侧的对等两排房子,共80间,称“东西庑”,是供奉七十二贤人的地方。孔子号称弟子三千,身通六艺文武全才的七十二人,供奉在东西庑。历代帝王都有封的配享先贤。如董仲舒、韩愈、王明阳、诸葛亮、寇准、岳飞等等。到民国年间已封到156名。最后一位先贤是梁启超先生。原有塑像,牌位,后一律改为木制牌位。东西庑现在陈列的是收集的宋代以前的中贵石刻。周公训子、蝙蝠行医等,最为珍贵的国宝有汉魏朝碑刻22块,书法价值特高的“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张猛龙碑“、米芾碑”等都是罕见的珍品。西庑陈列了100多块“汉画石刻”,都是久负盛名的艺术珍品,是研究汉、魏等历史社会生活难得的珍贵资料。东庑北端陈列着584块石刻,是孔子六十九代孙孔继涑写的玉虹楼法贴。
杏坛。这是为纪念孔子讲学建的。孔子当初是在土台上大杏树下给弟子们讲学。宋代公元1020xx年,孔子45代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将正殿后移扩建,在正殿旧址建亭,环植以杏,名曰“杏坛”。杏坛二字,是金代著名文人党怀英篆书。亭内有乾隆皇帝御笔“杏坛赞”,这是他第一次来曲阜写的。乾隆题写的匾、对联、条幅等在曲阜有50多处。
大成殿。这是孔庙的主殿,它和北京的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天贶殿并称东方三大建筑,又称东方三大殿。价值高历史长的是大成殿。殿高24.8米,阔45.7米,深24.89米。四周环有28根用整个石头雕成的龙柱,工艺精湛,造诣很深。尤其殿前廊10株深浮雕的滚龙柱实为世之罕见,10棵柱子20 条龙,上下对翔,升腾盘绕戏一颗珠子,神态各异,无一雷同,越看越有动意,跃然石上栩栩如生。这是徽州工匠的杰作。皇帝来曲阜朝孔时,孔家都用黄绫把龙柱裹起来,不让皇帝直接看到龙柱,因为超过了金銮殿,怕皇帝不高兴,加以责怪。其余18根柱是八棱的浅浮雕龙柱,一个棱面刻九条龙,每根柱子八个棱,八九 72条龙共计雕刻1296条龙。这是罕见的石刻艺术瑰宝。总览大成殿雄伟壮观。
五圣十二先哲。大成殿内供奉着17尊像。
五大圣人。至圣孔子,意为圣人中的圣人,至高无上。孔夫子在中央,头戴十二旒之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持震圭,威严肃穆,使人肃然起敬。两侧为四配:东边是复圣颜子,述圣子思;西边是宗圣曾子,亚圣孟子。东头六位,西头六位,称十二先哲,有子贡、子路、冉求等11位孔子的弟子,有一位是宋朝朱熹,著名理学家,五经四书解释的好,被封为先哲。“生民未有”的匾,是孟子赞孔子,说“生民未有盛于孔子也”。有人类以来,还没有全面超过孔子的人,所以叫“生民未有”。“万世师表”是康熙题写,封孔子为“万世皇帝之师,千古人类之表,皇帝的老师,做人的表率。”“斯文在兹”是光绪写的,意为天下的文化都在这里。
寝殿。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的专殿。是孔庙第三大建筑。亓官氏宋国人(河南商丘),19岁嫁孔子,后生子孔鲤,贤妻良母,早孔子7年去世,被封“至圣先师夫人”,同孔子一样享受祭祀。寝殿周围28根石柱上雕凤凰,每条柱子刻凤凰72只,同龙的数量一样,叫龙凤呈祥。
圣迹殿。以石刻连环画的形式记载了孔子的事迹。有120块文图并茂的石刻,是孔子后代同明代巡抚御史何出光主持修建的。由吴郡著名画工章草绘画刻石,镶在殿内墙上。是我国第一部人、文兼有的完整的连环画。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殿正面“万世师表”为康熙御笔,正中孔子大司冠像是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画的。殿东头是康熙朝孔的御碑,西头有晋代名画家顾恺之画的孔子行教像,习称“夫子小影”最接近孔子的面貌特征。还有宋代大家米芾的赞孔子的小篆:“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子以前既无孔子,孔子以后更无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明确的说,孔子伟大啊!无与伦比,空前绝后!
孔庙西路是祭礼孔子父母的地方。其父叔梁纥,母颜征在,皇帝封为启圣王和启圣王夫人,建有启圣王殿、寝殿、金丝堂等建筑。
孔庙的东路,前后两部分,前院是孔子故宅,有“孔宅故井”,孔子九代孙孔鲋藏书的地方名“鲁壁”,现在看到的经书,立头功的应为“鲁壁”。为纪念孔子教育其子读书建了“诗礼堂”,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字礼无以立”,意为不学诗不会讲话,不学礼不懂得如何立身事。诗礼堂内有著名雕刻家石可先生刻制的仿汉画石刻“圣迹图”。后院是崇圣祠、五代祠,祭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祠堂。
各位先生,孔庙似历史的、知识的学堂,因时间有限,咱们只看了主要的,我是厄要介绍的。孔子是圣人,也是伟大的旅游家,周游列国20xx年,宣传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收集了宝贵的资料。有关圣人的遗迹很多,很值得一看。我们相处时间虽短,可友谊长存,盼望各位有机会再来曲阜观光,我们一定很好地服务。
孔庙就看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合作,欢迎您再来。
介绍山东导游词合集篇八
尊敬的各位游客:
大家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枣庄旅行社欢迎大家来到“江北水乡,运河古城”——枣庄观光旅游!我是小王,是大家此次枣庄之行的地接导游员。坐在驾驶座上全神贯注开车的,是我们的司机李师傅,李师傅有着十几年的旅游车驾驶经验,由他为我们开车,交通问题大家完全可以放心。孔老夫子曾经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李师傅和我会像接待老朋友一样为大家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同时也希望能得到您的鼎立配合。在此预祝大家此次枣庄之行能够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现在我们乘车前往今天的旅游目的地“台儿庄古城”,大家一边欣赏沿途风光,一边听我讲讲枣庄的基本情况。
枣庄市位于山东省最南端,与江苏省接壤。是鲁南经济带和淮海经济区的重要城市,有“江北水乡·运河古城”之称。建市于1961年,辖五区一市和一个高新区,总面积4563平方公里,人口383万。
枣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这里有中国最大的国家级湖泊类湿地——微山湖公园;华夏最长的地震大裂谷——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世界上最大的石榴园——十二万亩的“冠世榴园”;最负盛名的“天下第一崮”——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因此,枣庄被誉为“万年家园,千年古郡,百年城市”。
台儿庄是枣庄市下辖的县级行政区,位于枣庄市最南部。历史上的台儿庄只是一个城镇,乾隆皇帝御笔钦赐“天下第一庄”。明清两代和20世纪的文化积淀,又为这座城市赋予了历史的厚重。途经台儿庄的运河,是三千华里运河上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段,是“活着的古运河”,有人说,“观长城上八达岭,看运河到台儿庄”,可谓真知灼见。
1938年春天,这里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战.,所以,台儿庄是运河文化古城,是民族扬威之地,是南北水运交通枢纽。
说话间,我们已经快进入台儿庄古城景区了,请大家记住我们红色旅游车的车牌号:123456,我的手机号码是,有什么问题,您可以及时与我联系,现在请大家带好随身物品,随我下车参观!
现在我们参观游览的是重建之后的台城旧志景区,占地面积38155平方米,建筑面积30295平方米,约占古城一期核心区的十分之一。主要有参将署、天后宫、翠屏学馆、台庄驿、日升昌记、文汇酒楼、谢裕大茶行、扶风堂、天水堂、三恪堂、鲁南民居、闽南民居、久和客栈、临水商铺等不同风格的明清建筑。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官式建筑是参将署,俗称大衙门,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为清朝正三品参将行署。参将统领600兵马,负责管辖220华里运河河道的工程防护和漕运治安。1937年1月,国民政府在此设立山东峄县警察局台儿庄分局。1938年初,成为第3集团军副司令沈鸿烈的军火库,在台儿庄大战中,这批军火发挥了作用。现为“台儿庄古城重建博物馆”。
前面这座牌坊为台儿庄“水陆通衢”牌坊,她见证了台儿庄往日的繁荣。这条街道被称为大衙门街,1947年,驻守在这里的国民党军队,把大衙门街改为繁荣街,建国后继续沿用这一街名。重建古城时,恢复大衙门街的旧名。
这座拐角搂,为京津冀地区的建筑风格,南北两侧的弧形卷棚,体现了这种建筑的开放性。拐角楼占地766平方米,建筑面积1514平方米,南楼经营珠宝,北楼经营茶艺。
这座白墙黛瓦、马头出墙的徽派建筑,名叫久和客栈。清代康熙三十年(1691年),由徽商胡文广建造。重建后的久和客栈,占地2415平方米,建筑面积3554平方米,作为快捷客栈使用。古城内有许多店铺、民居为这一风格,见证着徽商在台儿庄的创业历史。
胡文广原先是一位书生,乘船去北京参加科举考试。途经台儿庄,看到了这里的商机,于是放弃科考,留在这里经商。他的经商理念是“和为贵”、“和气生财”,没过几年,就成为台儿庄的富商。他把堂号取名“久和”,希望后人永远恪守和为贵的理念。
大家看我右手边的这两座商铺,是典型的南面临水、北面临街的江南水乡建筑,占地面积1092平方米。左边这座名为“可意楼”,通过这幅“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的楹联,我们能够猜到这是明清时期的青楼。右面这座名为“可风楼”,告诉人们这座商铺虽然紧靠青楼,它的主人仍然洁身自好,“可作风范”。
好了大家请跟紧我,注意脚下的台阶,我们现在所经过的这座桥就是广源桥,又称“玉带桥”,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由时任参将赵登高主持兴建,寓有“财源广进、兴旺发达”的之意,故称“广源桥”。桥长13.9米,高3.25米,跨度6.2米,桥面宽2.2米,是古城所有拱桥中跨度最高的单孔石拱桥。
好了大家看,我右手边的这个座建筑就是扶风堂,这处宅院为晋派建筑,俗称万家大院,由台儿庄四大家之一的“四十万”兴建。万家在清朝康熙年间由山西迁至台儿庄,因漕运而发迹,鼎盛时期有店铺商号20余家,官银40万两,被称作“四十万”。这座建筑,以四合院为基本结构,采用青砖青瓦的梁柱式砖木体式,楼高院深,墙厚基宽,设计精巧,雕刻考究。有四合院、过庭院、偏正套院,60多间房屋,其豪华程度为台儿庄之最。台儿庄大战期间,一度成为我军掩体,战役打到第四天,遭到日军轰炸。现在我们看到的扶风堂,是在原有的地基上重建的,被称为“文化基因复活的成功范例”。
前面这条河就是古运河,明万历二十一年动议开挖,三十二年通航,400年来未曾断流。台儿庄大战期间,池峰城破釜沉舟,下令炸掉的浮桥,就在前面这个位置。1959年,国家对京杭运河进行改造,将原运河取直,这段运河保留在旧城内,成为景观河。
四十万码头:为万家私人码头,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用于货船装卸货物,兼具汲水、洗菜、洗衣等生活功能。古城内现有此类码头13座,这些古码头,在准备拆除的时候,因为陈伟市长的发现,才被保留了下来,成为见证“活着的运河”的历史遗存。
广济桥,俗称“丁字桥”,原为木桥,清咸丰七年(1857年)由万家出资修建为石桥。桥长11.8米,高3.1米,跨度5.8米,桥面宽2.7米,桥石为皇宫专用的苏州木渎金山石。街坊邻居感念万家周济大众的慈善之情,称其为“广济桥”。
三恪堂与运河税史馆,为鲁南风格的民居,是台儿庄富商陈家的府第,建于清朝末年,名为三恪堂,俗称陈家大院。陈家对三恪的解释是,对待天、地、人,都要谨慎恭敬。陈家先祖从安徽泾县迁来,主人陈扶清官至六品,清末时出任税务官。陈家在台儿庄大战前达到鼎盛,现存“陈万祥”商号。
这样的私人府第,只有大户人家才能建成。一般的鲁南民居,是土墙草顶,冬暖夏凉,适宜居住,只是不坚固,每隔几年就要维修。那些经商赚了大钱的,往往大兴土木,建造豪宅。鲁南民居,宅院无论建得多大,门头都要收敛。陈府的门头不大,可是在大门西旁,建了几间面朝衙门街的门市,使院落与院门保持匀称。这临街的门市,如今成为运河税史馆。
这座建筑为台庄驿站,是京杭大运河上一处重要的水驿。驿站是古代飞报军情、接送客人、运输军需的中转机构。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邮驿,称之“国之命脉”。驿站的功能,一是供过往使臣投宿,相当于现代的机关招待所。凡持有“驿关”证件的官员,可按官阶高低及仆从多寡,免费享受驿站提供的住宿、膳食、舟车、夫马。二是邮送过境公文。在主要邮路上,一般每隔十华里设有一个邮铺,次要邮路间隔二三十里。台庄驿为水驿,是伴随着漕运发展而设立的。明朝万历三十四年,河漕总督御史曹时聘在台儿庄设立驿丞一人。清乾隆七年,编制增加到五人。
台儿庄水驿占地面积1108平方米,建筑面积530平方米,为苏州园林风格。现在作为驿站文化展示区,以详实的资料、丰富的图片、真实的文物,向游人展示中华民族三千年邮驿文明史及地方驿站发展历程。
这座庙堂式建筑是古城的一所私塾学校,名为翠屏学馆,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为义塾,对外收徒。该私塾1938年毁于战火,现在原址重建。
这个大院为日升昌票号的分号——日升昌记。为典型的北方建筑风格。据文献记载,清光绪年间,山西人吴玉章从太原阳谷带职来台儿庄,开设“日升昌”分号,俗称吴家票号,为各路商贾办理汇兑和存放金银业务。这样的票号,在台儿庄有七家之多。吴家票号虽为山西人所建,却是典型的鲁南风格。
现在主要通过实物、图片陈列、多媒体场景再现等手法,用货币、契约、商标、印鉴、戥(deng)秤、税单、股票等商业实物和资料,展示明清到民国时期的台儿庄商贸文化,讲述台儿庄的商业文化变迁,特别是票号发展的历程,从不同角度折射台儿庄商业文化的流金岁月。
广汇桥,俗称“拱桥”,系花岗岩单孔全环形石拱桥。清顺治五年(1648年),由赵家出资兴建,桥长11.5米,高3米,跨度5.7米,桥面宽2.96米。1938年毁于战火,后搭建为简易石板桥供人行走,现在原址复建。这座“广汇桥”,取“汇八方商贾”之意。
乾隆二十二年,乾隆皇帝第二次下江南,驻台参将赵登高陪同他游览了台儿庄城。
当乾隆皇帝一步步走上这座拱桥时,一位女子说:“步步高。”
乾隆皇帝走到桥上,问:“这‘步步高’是什么意思?”
这女子说:“万岁爷洪福齐天,国运步步高扬,我们这些黎民百姓跟您享福。”
乾隆皇帝狡黠地一笑,问:“再往前走又有什么说法啊?”
女子脱口而出:“万岁爷,后头更比前头高啊!”
乾隆皇帝说:“你真是一张巧嘴。”
后来,城里人把这位苏州女子称为“巧嫂子”。
谢裕大茶行,是座木雕茶楼,最初由浙江茶商沈绮于雍正十年(1732年)建造,名为苏杭茶楼。沈绮有茶园百亩,因台儿庄商运兴盛来这里销售茶叶,兼开茶馆。咸丰七年(1857年),徽州茶商谢正安收购了苏杭茶楼,改名谢裕大茶行。原建筑毁于1938年的战火,因为是全木质结构,大火三天不灭。现在原址复建,为茶艺文化展示区。
这座京派建筑名为文汇酒楼,原名“聚奎楼”,为守备署守备瞿翼龙的后裔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建造,经营沿运地方名吃,因乾隆第五次下江南时在此用膳而名声大振。台儿庄大战胜利后,更名为文汇酒楼,现为大战文化展示区。
到此我们今天的游程也就结束了。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不周之处还请各位提出
介绍山东导游词合集篇九
五月三日,我跟妈妈到济南九如山去看瀑布的了!
车走了两个半小时,在山上行使了一个小时,终于到了目的地——九如山。
远远一望,九如山满是一片绿,有深有浅,就像用毛笔不均匀的点上。远处的山朦朦胧胧,好像被薄雾封住了一样,只要人一进去,就消失了一般......
据说九如山是个大瀑布群,可到那一看,我很有些奇怪,这么绿,那里有什么水?!
走入山中,哇,我能看清对面山上的小溪了!我迫不及待的爬过第一座小山头,顺着溪水来到了另外的一座山头,终于看到瀑布了!!! 这还只是一个小小的瀑布,水底的乱石已经被冲的滑滑的了,上面还铺了一层层黄黄的叶子,脚踩在上面软软的,舒服极了。慢慢的往山上爬着,中间我们又遇到了许多许多的小瀑布.....终于在我们累的精疲力尽的时候,看到山顶峰最为壮观的大瀑布。
它大约有三米多高,水冲到石头上,溅起一朵朵洁白的浪花,浪花四处飞扬,煞是好看!顺着瀑布往上找去,终于发现它的源头,原来是一眼清泉,名叫“大雪泉”!那可真是一个美丽的泉水呀,周围绿树环绕,泉边布满大大小小不一的石头,泉眼在那汪碧绿碧绿的泉水中央,咕嘟咕嘟的冒着水泡,好像在唱着欢快的高高低低的歌声......
时间快到了,我跟妈妈恋恋不舍的下了山,楼梯好陡好陡.....
回到家后,我还在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