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家乡端午节的风俗字篇一
端午,在我的家乡是没有什么很特别的风俗的,也是那几样,吃粽子,插艾草,和家里人坐在一起吃吃饭罢了。唯一一个让我觉得有些特别的是,在端午那天每个孩子手上都要带上五色的绳子——五色缕。
五色缕,说的通俗些,就是用五种色彩明艳的丝线编成的绳子。在端午那天系在手腕上,有着避免灾祸的意思。这都是老一辈然传下来的,深究也不知到底是从那一辈传下来的了,仿佛是自盘古开天辟地时就有了的。
而且这五色缕还有一个讲究,就是摘下的时候一定要在雨天,还一定要在有活水的地方。那时的我不明白其中的含义也就不甚在意。
直到有一次,那绳子的质量实在是太差,花花绿绿的颜色都印在了手腕上,就像一个会活动的调色盘。洗来洗去的让我就的分外的烦,干脆就找了个没人的时候,解了下来,扔在了垃圾箱里。
就在我以为平安无事,可以解除警报的时候,它败露了——我的外婆发现了。她将我拉到客厅里狠狠教训了一顿,那神态仿佛是我犯下了什么十恶不赦、不可饶恕的罪过。瞬间,一种“都是我的错”的感觉油然而生。最后,外婆又编了一条五色缕小心翼翼的给我戴在了手腕上。并一再嘱咐,一定要等到下雨天再解下来,平时是万万不能解下的!
后来我才知道,在下雨天将五色缕在下雨天解下扔到活水河里,有带一身的病痛和灾难带走的含义。绳子顺流而下,灾难也会随波而逝,在今后的一年里就会过的幸福安康。
现在,我和外婆不住在一起了,每逢端午时,妈妈也会挑五条颜色鲜亮的绳子编成五色缕,只是她早已不记得当年的编法,只是随便撮一撮,应应景,在过节时讨个好兆头罢了。
家乡端午节的风俗字篇二
一年中有许多传统节日,比如清明节、春节、七夕节,但我最喜欢的还是端午节。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便是端午节。每到这一天,人们就会通过吃粽子、赛龙舟、做香包等活动来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每年端午节,我们家都会自己包粽子来吃。去年端午节的时候,我看到妈妈在准备包粽子的材料,我觉得很新奇,于是便向妈妈要求,教我怎么包粽子。
我和妈妈先一起把包粽子用的箬叶用清水洗干净,再准备好做馅料需要用到的红枣、花生和糯米。准备工作完成后,我们就开始包粽子了。我拿起一片箬叶,在妈妈的指导下,把箬叶围起来,做成一个小口袋一样的形状。紧接着,我用勺子从旁边的盆中舀出一勺泡好的糯米,放在箬叶里,又在糯米上放上几颗红枣和花生。而后,我又加入一勺糯米,用手压紧,并学着妈妈的样子努力地包出粽子的四个棱角。包粽子真的是个技术活,在包的过程中,我不是漏出了糯米,就是做不出棱角,好不容易做好了,但我做的粽子却像个“大肚子将军”,整个身子都是圆乎乎的,没有棱角。在妈妈的耐心指导下,我渐渐地掌握了包粽子的诀窍,包出的粽子一个比一个成功。
包好后就开始上锅蒸了,等待的时间总是漫长的,当我闻到从锅中飘来的阵阵香气,总想揭开锅盖看看熟了没有。终于可以开始品尝了,我拿起一个粽子,剥去粽叶,粘上甜甜的白糖,一口咬下去,觉得好吃极了。
去年的端午节,我跟妈妈学会了包粽子,品尝到了自己的劳动果实,感觉快乐极了。今年的端午节就要到了,我希望今年的端午节还能和去年一样,和妈妈一起包粽子,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过一个开心快乐的端午节。
家乡端午节的风俗字篇三
我还在睡梦中,一阵鼓声伴着人们“嘿嘿”的喊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一年一度的它终于如约而至。
今天便是端午节了。是一个纪念屈原的节日。在我的家乡,人们在这天里都会划龙舟·包粽子·放孔明灯·带香包·放烟花等等。
我刚把目光集中到那桌上令人垂涎三尺的粽子陷上,就被破门而入的小伙伴将我拉到楼下去。
更多小伙伴在等我呢!我还一脸茫然,就被小伙伴拉着就跑,他们洋溢着笑脸,嘴里不停吐露着:“快跑”。在路上,我们还遇见了敲锣打鼓的游行部队在马路上整齐划一地走着。他们带我来到大桥上,当时人海如潮水般涌入,我们被围的水泄不通,不过我是奋力地挪移到了栏杆边。桥下有五条龙舟,旁边还有个大鼓,真是壮观。
下午,千门万户都在包粽子,站在阳台上,都能闻到大街小巷的粽子味。我们家的馅料非常丰富,一眼望去,就深深扯着了我的眼球,不禁令我垂涎欲滴且眼花缭乱:有肉馅·红豆馅·板栗陷·咸鸭蛋陷,更甚至还有包含上面四种材料为一体的精华之棕。我的奶奶把一个大叶片叠成一个甜筒状,就往里面放酱汁糯米及各种馅料,转几圈,像变,魔术似的,打个结,粽子就完成了。
晚上,我手挂着香包,吃着粽子去卓望山广场散步,粽子中酱汁·馅料·糯米的灵魂搭配在我口中四溢,唇齿留香。
这时,上空传来一阵响声,许多五彩斑斓的烟花纷纷绽放开来,犹如一朵朵鲜艳美丽的花朵欣然怒放。烟花过后,天空又升起千万盏孔明灯,如天上的繁星般璀璨夺目,简直是美妙绝伦。
端午节在龙舟比赛的高呼声中、在棕香中、在明灯中完美落下了帷幕……如上,便是我家乡的端午。
家乡端午节的风俗字篇四
农历每年五月五日,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端午”意为“初五”当天日出之前,人们便相约到野外采集艾蒿。在我们延边,端午节还会有精彩的传统民俗活动。
端午节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即有现场制作种传统美食,如打糕、伴饭;又有传统游戏项目,如尤茨、投壶;还有传统体育项目,荡秋千、跳板、摔跤等。这些展演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传承和弘扬了传统民族文化。其中我最喜欢看的是跳板这项朝鲜族特有的体育项目。
跳板就像我们小时玩过的跷跷板。将一块长约5米的长板子,架在高半米的支架上。两位参赛选手各站一边,轮流跳起;跳得越高,选手们在空中表演花式的时间也就越久。选手们每做出一个高难度动作,观众们都会报以欢呼及掌声。这种热闹的氛围也会吸引更多的观众前来观看。
传说,古代朝鲜妇女受封建道德束缚,整日闷在自家庭院中,不得随意迈出大门半步。妇女们为了看到围墙外的世界,想到用跳板来腾空跃身,一览院外风景。
通过这个传说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项女生们的体育项目。
我看到身穿紧身演出服的姐姐们跳得越来越高,动作也是由简单到复杂。当她们跳起的高度达到四个人立起的高度时,我被震惊了。她们能在如此高的空中还能做出不同的花式动作。只见左边的姐姐在空中打开扇子,一招“白鹤亮翅”;右边的姐姐腾空后双手甩出彩带,一招“天外飞仙”;接着左边的姐姐腾空后转起彩圈,来了个“旋转乾坤圈”;右边姐姐手拿彩炮腾空后,来了个空中一字马、拧开采炮一招“天女散花”。两位姐姐精彩动作络绎不绝、双方气场是毫不示弱,观众的叫好声此起彼伏。
端午节民俗活动让我们在吃、看、玩的快乐中体验到传统活动的精彩,更让我们在节日里留下美丽的记忆。
家乡端午节的风俗字篇五
一年当中有许多节日,如:元宵节、中秋节、春节……而我最喜欢的节日则是热闹美丽的元宵节,为什么魅美丽呢?因为灯美啊!为什么热闹呢?因为赏灯的人多啊!
以前听奶奶讲关于元宵节放花灯的故事: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迷路在人间,被不知情的猎人射死了。天帝震怒,决定火烧人间。但天地的女儿不忍心看无辜的人类受到牵连,就把这件事偷偷地告诉了人们。人们就在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家家门口挂上红灯笼,放鞭炮,让天帝以为人间已经被烧了。后来,元宵节放花灯这个习俗就流传至今。
当黑色的墨水浸染了天空,大街上便挂起了图案各异,五颜六色的花灯。大街上人头攒动,人们肩挨着肩,脚挤着脚,放眼望去,尽是无边无际的人流。这场面,当真是热闹非凡。
在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花灯中,我最喜欢的是莲灯,它与其它挂在街上的灯笼不同,它是放在河里,漂浮在河面上的。那莲灯有内外两层,外一层花瓣饱满,向外倾斜绽放;而内一层则小巧粉嫩。还有的人更有创意,在河边放桃花灯,桃花灯蕊,抽着缕缕金丝花蕊。偶有一阵微风拂过,清新娇媚之中,又有几分憨态可掬。
这时,我又忽然觉得天边隐隐有光透出来,抬头一看才发觉,这并非我的错觉,是天边长明灯的光芒。长明灯耀眼,似乎连地上的道路都给照亮了。我不禁暗想:天上漂浮的灯,真的好美,好有趣啊!美丽的东西存在于世上,仅这一点就值得感谢了。浮灯在夜空中流动,浩浩荡荡,散发着耀眼的光芒,照彻了长夜。连天空中繁星的光芒在它面前都大惊失色。灯在空中流动飞舞,如梦似幻,照彻了长夜,照彻了人们回家的路。愿那些有理想的人们,借助天边灯光,无所畏惧,一路前行!
家乡端午节的风俗字篇六
粽子,是在端午节一定要吃的食物。据传,在端午节那一天,我国古代著名诗人屈原投江自杀。人民为了不让江底的鲛鱼啃噬屈原的尸体,纷纷往江中投放粽子。
在家乡,包粽子这个风俗在端午节时尤为盛行,可以说是家家都在吃的食品。它用糯米制成,三角形、长方形都有,中间加入蜜枣,也有加肉馅的,最后用粽叶包起来。
儿时的端午节,在家乡温馨的祖宅里,最难忘的是一家人包粽子,煮粽子,吃粽子。奶奶会教全家人包粽子。她先用水把粽叶洗干净,然后把糯米一勺一勺放进粽叶里铺平,再放入一颗蜜枣,接着放入糯米直到把蜜枣给盖住,最后把粽子裹起来用草或者绳子扎紧。
我们也跟着一起包,小手上、衣服上,还有地上到处都是撒掉的糯米。因为力气不够跟经验不足,包出来的粽子有的像三角形,有的尖尖的,有的扁扁的,还有的都露馅了!我们看着那些包得不好看的粽子笑,奶奶看着我们笑。这包进去的,是我们的笑声,是我们美好的回忆;这包进去的是甜馅,是甜甜的心,也是大人们对我们的关怀和对我们的耐心。
粽子一个个被放进了水里,过了一会,这一个个翠绿色的粽子就漂浮在沸腾的水花里了,老远就闻到了粽子的香味,真叫人馋!我们这些小孩子迫不及待的去尝了一口,哇好烫好烫,把舌头都烫坏了,果然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啊!
我的家乡的风俗啊!我们自己包的粽子,凝聚了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