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文言文语法知识初中文言文复习篇一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许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则》)
·讳疾忌医: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比喻有了错误、缺点,生怕别人批评指出。
·柳暗花明:指环境或境界的骤然转变。多指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
(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扑朔迷离: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桃花源记》)
·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桃花源记》)
·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吴下阿蒙: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士别当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
·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现在多用来形容外强中干的事物。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黔之驴》)
·老骥伏枥:老了的好马,伏在马房中却还想去跑千里的远路。比喻人虽然老了,但仍有雄心壮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龟虽寿》)
·源头活水:比喻生活气息浓厚,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愚公移山》)
·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到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楚。(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闲情记趣》)
·挥汗成雨:大家用手抹汗,洒出去就像下雨一样。原来形容人多,后来也形容出汗多。
·比肩继踵:肩膀靠肩膀,脚尖碰脚跟。形容人多,拥挤。
·张袂成阴:张开衣服袖子就能遮住阳光,形容人多。(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晏子故事两篇》)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或了解情况不深入。(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
·犬牙交错:形容交界线很曲折,就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
·画蛇添足: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有害无益。(《寓言四则》)
·买椟还珠:取舍失当,舍本逐末,是极不可取的。(《寓言四则》)
·滥竽充数:没有本事的人混在有本事的人中间凑数,终会露馅。(《寓言四则》)
·塞翁失马:在一定的条件下,好事可能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为好事。(《寓言四则》)
·鸿鹄之志:比喻远大的志向。(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披[被]坚执锐:身披坚硬的护甲,手上拿着锐利的兵器。比喻投身战斗。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所图。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水落石出——《醉翁亭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站在正义方面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则必然陷于孤立。(《孟子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愁患害能使人奋斗而获得生存,安逸快乐使人沉迷于享乐,反而容易导致死亡。(《孟子二章》)
·百废俱兴:指任事振作有为,凡有荒废者,皆整理兴举起来。(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气象万千:谓景象宏伟绚丽,非常壮观。(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心旷神怡:心胸旷达,精神愉快。(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文言文语法知识初中文言文复习篇二
·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所图。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水落石出——《醉翁亭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站在正义方面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则必然陷于孤立。(《孟子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愁患害能使人奋斗而获得生存,安逸快乐使人沉迷于享乐,反而容易导致死亡。(《孟子二章》)
·百废俱兴:指任事振作有为,凡有荒废者,皆整理兴举起来。(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气象万千:谓景象宏伟绚丽,非常壮观。(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心旷神怡:心胸旷达,精神愉快。(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第六册
·舍生取义: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箪食壶浆:(老百姓)用箪盛了饭,用壶装了汤来欢迎他们所拥护的军队。后来用以形容军队受欢迎的情况。(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曹刿论战》)
·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曹刿论战》
·三顾茅庐:东汉末,刘备三次往隆中(山名,在今湖北襄阳)聘请隐居于草庐的诸葛亮出来帮助打天下。后用来指诚心诚意再三邀请或访问。(《出师表》)
·妄自菲薄:不知自重,轻视自身价值。(《出师表》)
文言文语法知识初中文言文复习篇三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这个人一一为桃源中的人详细的说出他所听到的。
3.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寻找原来所做的标记,竟然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原来的路。
《与朱元思书》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好象奔马。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高山凭依山势争着向上,互相比高远。争着高耸,笔直的向上,形成千百座山峰。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追求高位的人,望见这里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了。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4.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船随水流飘浮移动,随心所欲任船所至观赏景物。
5.好鸟相鸣,嘤嘤成韵。--百鸟相互和鸣,鸣声和谐动听。
6.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在白天还像在黄昏时一样阴暗。
《岳阳楼记》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_--在朝做官就担忧他的人民,不在朝做官就担忧他的君主。
4.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忧之后才乐吧。
《醉翁亭记》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位下落,石头露出来,这就是山间的四季。
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曹刿论战》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必定把它分给别人。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3.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衰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失了。
4.小惠未扁,民弗从也。--小恩惠没有遍及民众,人民不听从您。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信用未能使神信任,神灵不保佑您。
《邹忌讽齐王纳谏》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
3.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一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能够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缺点,使我听到的,受到下等奖赏。
5.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燕、赵、韩、魏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鱼我所欲也》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躲避祸患,但有人不去干这种事情。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原先为了礼义宁愿身死也不接受(一单食,一豆羹),现在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而接受它。
4.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是所说的失掉了他本来的思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的才干。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常常灭亡。
3.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必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内心忧困,思虑堵塞,而后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而后人们才了解他。
《出师表》
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升降官吏,评论人物好坏(的标准),不应该不同。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职责。
《送东阳马生序》
2.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那位前辈道德高,声望重,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不曾稍微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3.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住在旅店里,主人每天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食物味道的享用。
4.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心。
5.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6.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朝廷每天有粮食供应,父母每年有衣服供给。
7.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表示敬意的礼物。
《小石潭记》
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
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亿然不动,--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的一动不动。
4.尔远逝,往来翕忽--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5.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泉水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那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能够知道它的源头。
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三峡》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正午,看不见太阳,不是半夜,看不见月亮。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山石树木的影子。
3.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那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乘着奔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趣味无穷。
文言文语法知识初中文言文复习篇四
诵读课有两个基本特点:
1、核心是培养语感学习文言而立足于诵读,实质上就是要把这种语体变为自己的语言习惯,如同各民族视自己的共同语为习惯一样。
前面已经说过,语言习惯首先来源于听,其次是说,能听会说,就是习惯的养成,换言之,即有了语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提倡反复诵读,力求课堂上书声琅琅,正是用出声的读同时进行“听”和“说”两个方面的训练。这样做,就是将语感的培养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上——更确切地说,就是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求解,在诵读中积累语言的素材,最后达到将文言变成自己语言习惯的一个部分。
从这个基本特点出发,必须处理好两种关系:
(1)意会和确解的关系。意会,就是心知其意而说不出好或不好;确知,就是知而能言,言必有中。我们的基本原则是求确切,但又要看到文言文中有些词句确实不易解或可以多解,所以也决不容忽视。不仅不容忽视,从长远观点看,还应加以提倡。因为作为一种简洁、典雅的书面语体,文言的表达常常是“意在言外”,本来就应当用意会之法来读。这可以说是高层次的意会,在初级阶段不能做这样高的要求,但要做这样高的准备。
(2)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的关系。我们提倡理解记忆,但决不排斥机械记忆,后者是前者的补充。这样的补充之所以必要,是因为读一篇(段)文言文有个别地方不懂或懂得不够,是一种正常现象,不必急于求懂。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行领悟的习惯。再说,现在所学的文言课文都不算艰深,只要教师善于启发,学生勤于思考,即便存在着机械记忆,也不难转化为理解记忆。
2、诵读是综合训练学生能否正确地朗读一篇文章,取决于许多因素,所以诵读训练无疑是一种综合训练;在文言文诵读中,这一点表现得尤其明显。例如:要读音正确。由于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间有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读,这就要求进行认读的训练。
要正确划分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为此,必须弄清语句的层次和大意,这就包含着析义的训练。
要正确读出语气。文言文中语气复杂而多变,不仅要读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而且要读得强弱缓急分明,这就要求较好地了解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这就是审辞气的训练。
要读出语势。其中包含着对文章层次和理路的分析。
以上不过举其大要。自然,这些训练在诵读过程中所带给学生的大多偏于感性印象,例如语气和语势往往来自教师的领读领背。但有了这些感性的积累,再适当的讲一些文言常识,或做一点单项练习,学生的认识定能加深。教师应当善于将上述诸多训练统一在诵读指导过程中,有计划的进行。这是一种精巧的教学艺术,我们必须学会它。
以上是对诵读课的'一些粗浅看法。最后说说个人的一点体会。
我们教文言文,目的不在写作,而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上。既如此,什么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呢?它不是能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语,也不是能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词典、会意而后懂。有时进行点翻译练习或语法分析不过是达到读懂的一种辅助性手段。诵读课应该向着这个境界努力。
当然,教文言不止一法,但所有正确的教法都离不开一个根本:必须使学生十分熟悉课文,要有丰厚的文言语句的感性材料。离开了这个根本,则无论你的教法多么高明,恐怕都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这就是俗话说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繁琐教法之不可取,原因就在这里。目前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主要问题,不在学生“不知其所以然”,而在“知其然”的不足上。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学生一旦有了足够的“知其然”之后,则所谓“所以然”,即使自己不能悟出,也是一点就通的。如此看来,我们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将已被颠倒了的教学规律再颠倒过来。
文言文语法知识初中文言文复习篇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王筠,字元礼,一字德柔,琅邪临沂人。筠幼警寤,七岁能属文。年十六,为《芍药赋》,甚美。及长,清静好学,与从兄泰齐名。陈郡谢览,览弟举,亦有重誉,时人为之语曰:谢有览举,王有养炬。炬是泰,养即筠,并小字也。
起家中军临川王行参军,迁太子舍人,除尚书殿中郎。王氏过江以来,未有居郎署者,或劝逡巡不就,筠曰:陆平原东南之秀,王文度独步江东,吾得比踪昔人,何所多恨。乃欣然就职。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筠为文能压强韵,每公宴并作,辞必妍美。约常从容启高祖曰:晚来名家,唯见王筠独步。
昭明太子爱文学士,常与筠及刘孝绰、陆倕、到洽、殷芸等游宴玄圃,太子独执筠袖抚孝绰肩而言曰:所谓左把浮丘袖,右拍洪崖肩。其见重如此。
普通元年,以母忧去职。筠有孝性,毁瘠过礼,服阕后,疾废久之。六年,除尚书吏部郎,迁太子中庶子,领羽林监,又改领步兵。中大通二年,迁司徒左长史。三年,昭明太子薨,敕为哀策文,复见嗟赏。
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其自序曰:余少好书,老而弥笃。虽偶见瞥观,皆即疏记,后重省览,欢兴弥深,习与性成,不觉笔倦。自年十三四,齐建武二年乙亥至梁大同六年,四十载矣。幼年读《五经》,皆七八十遍。爱《左氏春秋》,吟讽常为口实,广略去取,凡三过五抄。余经及《周官》、《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本草》并再抄。子史诸集皆一遍。未尝倩人假手,并躬自抄录,大小百余卷。不足传之好事,盖以备遗忘而已。又与诸儿书论家世集云:史传称安平崔氏及汝南应氏,并累世有文才,所以范蔚宗云崔氏'世擅雕龙'。然不过父子两三世耳;非有七叶之中,名德重光,爵位相继,人人有集,如吾门世者也。沈少傅约语人云:'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已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者也。'汝等仰观堂构,思各努力。
(节选自《梁书·王筠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有居郎署者居:任职
b.以母忧去职忧:忧虑
c.老而弥笃笃:执着
d.身为四代之史身:亲自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时人为之语曰吾羞,不忍为之下
b.乃欣然就职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
c.其见重如此其翼若垂天之云
d.不足传之好事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
(2)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
4.文言文中,王筠是怎样学习的?请简要概括。(5分)
5.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9处)(4分)
(《史记·太史公自序》)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以上题目考查能力层级为b(理解)。考生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根据对文中对应句子意义的理解和推断,b项中忧字涉及古代文言常识:丁忧是指因故辞官卸任,原文大意为因为母亲过世而离职,翻译为为忧虑不正确,其余三个选项中的字词均出自课内,居身出自必修一《鸿门宴》,笃出自必修五《陈情表》。
2、【答案】b
【解析】以上题目考查能力层级为b(理解)。考生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试说明及题型示例中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为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本次考试重点考查了其、以、且、之四个词。b项两个均为于是;a项分别为介词,给替,判断动词,当,做;c项虽同为代词,但一是代人二是代物;d项分别是用于谓语和补语间翻译为得,结构助词的。
3、(1)【答案】尚书令沈约,是当时的文坛宗师,每当看到王筠的文章,赞叹吟诵玩味,认为自己赶不上他。(4分)
【解析】题目考查能力层级为b(理解)。考生须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并根据理解到的文章意思自行翻译。同时,还须抓取句中的重点字词,逐个落实。本句中以为处省略以自己为、逮表赶得上两字较为重要,须着重落实。第一点出于高中语文重点篇目《廉颇蔺相如列传》。
(2)【答案】王筠天性宽弘敦厚,不因有技艺才能而自视高人一等,而且年轻时就有才华冥王,在当时和刘孝绰一起被世人看重。(4分)
【解析】以上题目考点和前一题相同。重点字须落实高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最后一个分句需要落实见表被动,四川卷高考文言文阅读对教材内涉及的知识还是比较重视的,这或许为我们之后的文言文教与学带来启示。
4、【答案】终身好学,勤学苦学,执着专一,温故知新,博观慎取。
【解析】以上题目考查能力层级为b(理解)和c(分析综合)。考生需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本次考试去掉了之前的文意判断题,意在要求学生不通过取巧,而是通过自身的文言素养读懂文言文。同时,主观题的加入,使得整个四川卷的古代汉语部分分值加重。学生需要有扎实的文言基础知识,方能读懂文章,正确回答。四川卷在经历的重大变革之后今年在古诗文板块选择求稳,从客观题开始至此都比较容易。
5、【答案】
(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解析】文言文断句停连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语感和文意理解的综合能力,属能力层级b(理解)。除了通过判读文意进行划分之外,考生还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文言语段中的虚词、重复出现的实词等典型标志帮助断句。该题中前三处可根据虚词判断出来,后几处则根据文言文多用骈句的特点可判断出来。
文言文语法知识初中文言文复习篇六
九年级学生虽然有了好几年的英语学习经历,但不少学生仍然死记硬背单词.有的是读不正确,有的是不会读,很难过单词关,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复习效果。“磨刀不误砍柴功”,在复习过程中,为了扫清障碍.应该抽出时间复习音标、拼读规则等语音知识。强化学生利用音标进行拼读,用拼读规则来帮助记忆单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单词的能力,应有意识地复习构词法,如合成法、转化法、派生法等,让学生举一反三,扩大词汇量。
听力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同学们要坚持经常性的听力训练,并每天安排不少于20分钟,逐步掌握听力技能。在平时训练时,要加强捕捉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同时,要训练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并逐步掌握解题技能。此外,建议大家多听短文,要养成看着所给题目听短文,这对提高得分率至关重要。
初三生的学业十分繁重,因此,大家尤其应当注意精选练习,避免重复操练,避免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同学们可以对所有的知识点做一个自我评估,重点训练那些不熟悉的、没有完全掌握的、易错的题型。真正弄懂弄通这些知识点,做到举一反三,各个击破,全面掌握。
阅读部分在整个试卷中的占分权重逐年增加,中考阅读篇目的难度也逐年递增,这些都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同学们要加大日常阅读训练强度;要有意识地扩大词汇量;要加强对复杂长、难句的分析理解;提高阅读速度;尤其应当掌握必要的阅读以及完形填空的解题技巧和解题步骤,在实践中领悟,归纳,提高,直至能够灵活运用。
其实词汇和语法部分的很多中考试题,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题型,它就来自于教材和相关的练习题。因此,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就能使试卷的基本分得到保证。但同时,我们也应当关注到:近年中考考题,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在做题的过程中应该树立整体观,注意语法知识在语境使用中的合理性,学会真正地灵活运用。
文言文语法知识初中文言文复习篇七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沿着)
2.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落花)(繁多的样子
3.渔人甚异之。(非常)(以之为异)
4.复前行,欲穷其林。(穷尽)
5.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6.便舍船,从口入。(放下)
7.初极狭,才通人。(非常)(仅)
8.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整齐的样子)(类)
9.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全,都)
1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
1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竟然)(哪里)
12.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全,详细)(邀请)
13.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都)
1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和儿女)(同乡的`人)
1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更不用说)
1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详细地说出)(感叹惊讶)
1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请)
18.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对…..说)(值得)(桃源之外)
19.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已经)(沿着)(从前的、旧的)(做标志)
20.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到了)(到)
21.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立即)(派遣)(标志)(于是,就)
22.闻之,欣然规往。(高兴的样子。)(计划。)
文言文语法知识初中文言文复习篇八
1.文言诗文背诵要求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改;默写文言诗文语句,不仅要连贯前后语句,默写时还应一字不错。中考默写一般4句诗、2句文,特别注意背诵篇目中的名句。记住并纠正自己以前默写中的错别字。
2.古诗理解鉴赏要重点关注各册教材中以讲读篇目出现的古诗词曲,要注重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积累,特别是教材中的注释;要对《篇目点击》中的赏析指导和练习相当了解,对诗句的理解、诗词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把握准确。
3.对一些名家名篇,还应了解作者的姓名、生活时代和篇名。
4.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5.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6.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7.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文言文语法知识初中文言文复习篇九
两汉:刘向撰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外形、容貌光艳美丽。早晨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妾回答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客人:“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着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晚上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我的客人认为我美,是有事情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