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家乡的元宵节篇一
我的故乡在井研,是一个小小的县城,据说井研县有近百亿吨超大盐矿,故而这“井研”的“井”乃“井中开盐”之意;这“研”据说有两意:一是“盐”之谐音,一是“精美”之意。在这个心系的故乡儿时最美好的回忆就是过元宵节。
井研的元宵节很有特色,大年初五一过就开始拜年活动,持续时间长,元宵节的拜年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有龙灯、牛灯、花杆、旱船、蚌灯,还有具有地方特色的秧歌,场面热闹、喜庆、壮观。
每到过年我就盼望着元宵节的到来,早上一起床,我就把脑袋伸到窗外去等,因为我们楼下是餐馆,耍“牛儿灯”拜年的人会陆陆续续来给老板拜年讨个彩头。“咚、咚、咚”牛灯来了,我立刻跑下楼去看表演,牛灯一般是一个或者两个人演牛,还有一个人在前面捡着绳子引路,后面则有一个赶牛佬拿着扇子拍牛的屁股,我经常跑到牛屁股后面用手假装赶牛,对着赶牛佬做鬼脸,在大伙的笑声中赶牛佬便会亲切地用他那扇子轻轻地敲我的脑袋,别提多开心了。
遇到重要的年份,比如六十年国庆大庆时,县里就会组织大型拜年活动,由各乡、镇、街道组织的花车和灯队浩浩荡荡游街,前后能达到好几公里长,展示全县取得的成就,表达丰收的喜庆,那时,我奔前跑后,随着队伍欢庆进入忘我的世界。记得有一次,拜年的队伍经过我们楼下时,等候已久的我迅速加入了游行的队伍里,蚌壳灯一张一合地从身边走过;旱船荡荡悠悠地划过;秧歌队伍一扭一扭地扭过;舞狮子的在身边跳跃着,好一派热闹的景象,我在队伍里时而摸摸蚌壳的壳是什么做的,时而看看旱船是怎么划得,时而跟着秧歌队的一起跳着秧歌,高兴得都喘不过气来了。这时一个维持秩序的警察跑过来抱住我,把我交给妈妈说:“不要乱跑作文人网 你也可以投稿,注意安全。”还笑着用手刮了下我的鼻子。
到了晚上,我总是会缠着妈妈要去西门广场看灯会。广场一到元宵节就会挂满各式各样的灯笼,有的是走马灯,有的是大红宫灯,有的是宝莲灯还有流星灯和地灯,各形各色,非常美丽,西门广场旁边是茫溪河,每到元宵节时,茫溪河的上空就会飘满祈福的孔明灯,有花状地有房子状的,还有荷叶形状的,每个灯笼里都点满了蜡烛,在空中飘飘荡荡,映红了夜空非常美丽。
对了晚上回到家还会有一碗热腾腾的、甜甜地“元宵”在等着我,不过在我们老家,“元宵”不叫“元宵”,叫“汤圆”,我们家乡的汤圆形式多样,有圆圆的甜豆沙、尖尖的甜红豆、扁扁的甜芝麻还有椭圆的咸猪肉、细长的辣牛肉,颜色也五彩缤纷,红的、绿的、白的不仅好看而且好吃。
我的家乡真是拥有我儿时最美好回忆的地方!
家乡的元宵节篇二
我的家乡泰州,是座风景如画的小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风俗习惯当然也少不了,春节拜年,清明祭祖……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家乡独一无二的元宵节。
元宵节是正月十五,也就是春节过后的第十五天,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部分。这天,人们要吃汤圆,逛灯会,还得放鞭炮,热闹极了。
听爷爷说,这元宵节,还有个关于它的传说。传闻在以前,一个猎人在正月十五那天射到了天上的神马,天公大怒,要放火烧掉村民的房子,天公的女儿不想伤害无辜的村民,就告诉村民,村民们很着急,一个老人说:“可以把路上都挂上灯,再放些烟花上天。”村民们照做,天公一看,以为村子已经被烧了,就没有放火,所以,每年的正月十五,人们都会把路上挂满灯,放烟花。
元宵节,顾名思义,肯定是少不了顿元宵的,一个个雪白的汤圆在碗里,像涂了层油漆的乒乓球似的,让人忍不住口水直流三千尺,咬一口,q弹软糯,入口即化,再咬一口,香甜可口的馅儿露了出来,流到汤碗里,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美色。
吃完了汤圆,最隆重最热闹的就是逛灯会了。一路上琳琅满目,花灯各式各样,有小巧玲珑的兔子灯,大大的眼睛炯炯有神,像在对我们说:“元宵节快乐!”还有亭亭玉立的莲花灯,在中间点上蜡烛,一朵炫彩夺目的莲花灯就在漆黑的夜晚中绽开了。更妙的是那彩纸灯,各种颜色组合起来,十分耀眼,在里面点上蜡烛,人们情不自禁地被吸引过去。还有那猜灯谜,每个灯笼的下面都挂了张纸,上面写着灯谜,猜到的人,喜笑颜开,没猜到的,愁眉苦脸,期待下一个能猜中。人们到处说说笑笑,赏灯猜谜,大街上张灯结彩,灯火通明,大家都沉浸在这世界里,久久不能自拔。
这就是家乡的元宵节,似乎都不能用热闹来形容,我体会到的,那是一种幸福,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味道!
家乡的元宵节篇三
人们在春节的爆竹声后,在走亲访友后,又各自忙活起来,因为要迎接又一个热闹的节日——元宵节。
元宵节这天,刚到傍晚,寂静的村子便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村民的心也随之沸腾起来。听到这盼望已久的声音,小孩子更是欢呼雀跃、心花怒放。
农家院子平日里一般只有自家人进进出出,可现在不同了,左领右舍走家串户。制作精美的、多姿多彩的花船、花车、彩马停满了院子,人们观赏这五彩缤纷的艺术品,个个赞不绝口。
随着夜幕的降临,花船和花车上的蜡烛由孩子们点亮了,漆黑的夜晚霎时变得油光溢彩。灯会开始了,又唱又跳的花旦们乘上了花船、花车,也有骑着彩马的,还有挑着花灯的,如冲锋号一样的声音一响起,花灯们便开始游行了,浩浩荡荡的向前进发。村民们扶老携幼,跟随那人流前行着,拥挤着,欢腾着。村民们在这时都呈现出不同的面孔,充当着不同的角色,他们载歌载舞,尽显优美姿态,精彩的表演给人们带来了欢乐,给家乡带来了美感和动感。
闽剧一直是村民们引以为傲的一道大餐,家乡元宵节的闽剧不固定的一个点、一个狭小的舞台上,而是随着花灯每过一条街道,便停下来在临时搭建的舞台上表演一番。因而,我们称它为“流动的舞台”。我们总爱同舞台一起浪漫在花灯中。舞台上的红黑绿黄、闪躲腾挪,无不展示着家乡的底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演员们”从来没有刻意去学什么,大家都是跟着感觉走,可表演起来一点也不含糊。
家乡的元宵节篇四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 "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家乡的元宵节篇五
正月十五,我观灯口切,吃完饭,我跟妈妈即小鸟似的飞出了家门。
咱们来到广场观花灯,那里三三两两灯火光辉。观灯的人群把一条大街挤得水泄不通。人们的欢声啼语,汇成了一曲快活的观灯接响曲。把正月十五的夜晚装潢的五彩缤纷。
跟着观灯的人群,我津津乐道地咀嚼这这五彩缤纷的花灯,我正看的着迷,观灯的人不知谁叫了一声“大闹地空,钝看大闹天空!”我恶奇地去到那面。只睹一个栩栩如生,活机动现的美猴王挥动着如意金箍棒,翻了个跟斗,十万八千里,一下子就上了天,下的玉皇大帝、老臣一片惶恐。嗯!实不错、真难看。人们领没了惊叹声。
随后,我又看了一些瓜果,圆圆的大东瓜,红红的瓜瓢。紫色的大葡萄,想一串串紫色的珍珠。香甜的臭蕉,红红的苹果。我看着皆馋涎欲滴馋涎三尺了。
在关灯中,尔还观望了一条宏大的龙它惟妙惟肖挥舞着有力的龙尾,像一条钢鞭。洒脱的龙头、大大的眼睛、长长的胡须。金黄色的龙鳞,照己眼纲,谁瞅了不如临其境。
最后,我还观看了喷泉。一个膀大腰圆的喷泉,喷出水面二米多高,晶莹的水花轻速地遗降在水点,闪耀着点点金光。像一位亭亭玉破的仙父撒水。大大小小的水花五彩缤纷,不哪一种瑰宝能比上。
还有很多五彩缤纷说不完,讲不绝。使我目迷五色。
我正看得进神,妈妈说:“当回家了”,我只佳流连忘返地跟妈妈归野了。
家乡的元宵节篇六
刚到马路上,只见马路上人山人海,整条马路都已变成了“人行道”,一眼望去看不见人流的末尾。
我们继续往前走,只听见不知道是从哪里传来的歌声“在我的地盘你就得听我的……”。那肯定就是移动通信公司的宣传了。果然,前面有一个舞台。上面虽然空空如也,但旁边是一个手机,(还挺形象,一看就知道是做手机广告)手机的屏幕上还有动画。哦,怪不得听见歌声,只见屏幕里的周杰伦正卖力地拿着话筒,唱着呢!看来,元宵节不仅灯好看,还处处充满商机。
这边刚刚送走了周杰伦,那边的刀郎又来了。因为那熟悉的旋律“20xx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的时候来的更晚一些”真悠闲啊。原来是为九曲黄河阵做广告啊。看那九曲黄河阵,左拐右拐,精妙无比,正如人生道路上,虽然左拐右拐,但最后还是会出去,获得胜利。
家乡的元宵节篇七
今年元宵节,吃过晚饭,我们就去看花灯、焰火了。
七点刚过,我们就来到新市区看花灯,这里人山人海,花灯会种类繁多,设计新奇,造型各异,市政府前的整个街道火树银花,璀璨夺目,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们前来观赏;有做生意的人早早来到摆好摊位,有的坐车从几十里路的农村赶来,还有的小孩骑在他爸爸脖子上,手拿着糖葫芦边吃边看。八点多钟,在市委大楼旁边一朵朵绽放的礼花腾空而起,哇!好美的夜空呀!只见深蓝色的天空布满了五彩斑斓的礼花,开放的礼花如一个个彩球,似一朵朵雪花,像一颗颗拖着彩带的流星,把漆黑的夜空照的如同白昼一样,把元宵之夜变得无比美丽,我简直被迷住了。
那五彩的花灯被高高的挂在了半空中,闪着耀眼的光芒。美丽的花灯给这里增加了秀丽的色彩。这些造花灯的人手还真巧,什么羊形、龙形,拖拉机耕田形的……都能造出来,真了不起。
当我们看到一半时,我惊讶地叫了一声,因为在花灯里,这个是我见到的最有意思是:花灯里居然还有三只活羊,灯箱里还有一群小鸡,据介绍,它们是从国外引进的新品种呢!真让我佩服不已。有些大胆的人甚至还过去摸摸它,而那些羊只是晃晃脑袋,不时地抬起头“咩?咩?”地叫唤两声,然后又继续吃它的草,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啊!今年的元宵节之夜真美呀!
家乡的元宵节篇八
今天是元宵节,但是元宵节的祝福在昨天就络绎不绝得到来了——那是因为在我的家乡(临海),我们的传统是正月十四过元宵节。
这说起来还有个传说——和民族英雄戚继光有关。据说当年戚继光在我们家乡(台州)抗倭时,曾打算过完元宵节攻打倭寇,战机密被泄露后倭寇决定元宵节当晚趁百姓过节、戒备放松时大举进攻台州府城——临海。戚继光又截获了倭寇的信息,决定将计就计,于是通知全城百姓提前一天(正月十四)过元宵节。正月十五,过罢节的百姓躲了起来、众将士在临海县城设下埋伏,倭寇进犯时整个城市红灯笼高挂一派过节气象,但是已人去城空,戚家军来了个瓮中捉鳖,大败倭寇。倭寇向白水洋流窜,恰被潜伏在白水洋上峰岭的戚家军再次予以重击。这就是着名的上峰岭战役。后来百姓为了纪念戚继光,就将元宵节改为正月十四过了。
这个传说是我小时候学校组织去上峰春游参观戚继光纪念祠堂时,当地的百姓讲给我听的。传说归传说,究竟是否如此我就不知道了。没有人去追根究底、溯流探源,但是习俗却一代代传下来,认定就是“正月十四是元宵,家家糟羹蛤蜊调”。
说起糟羹,可能有人又不知道了。元宵节,一般的地方习俗都是吃元宵。可是在我家乡,我们元宵节吃的是糟羹。那也是我们独特的习俗。糟羹分咸羹和甜羹两种,咸羹我们方言又名“菜羹”,用肉丝、冬笋丝、香菇、木耳、豆干、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许来米粉、豆面,煮成带咸味的糊状食品。正月十五喝甜羹,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莲子、甜枣、桂圆等做成。
呵呵,好多年没有吃了,这么一说,口水就出来。哎呀呀……
当然,元宵节观灯、舞狮子、踩高跷也是习俗,还是很热闹的。我小时候有一个爸爸自制的高跷,每年元宵节都会拿出来玩的,可惜呀,后来被我们弄坏了!
这就是我们这边元宵节的习俗了。元宵节真热闹,真开心。
家乡的元宵节篇九
我家住在宝鸡市,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都是非常热闹的。
这天,人们都要闹元宵,整个小镇一片欢腾,大家兴高采烈,气氛热闹极了。
元宵节的风俗是晚上全家人围在桌旁吃元宵,因为元宵表示团团圆圆,吃完元宵大家就应该“闹元宵”。
大家都欢天喜地地来到各自所在的院坝,开始放烟花。我和佳佳妹妹也拿出所有的烟花,妹妹兴致勃勃地点燃一个烟花的引线,顿时,五颜六色的火花迸出来,像一个翩翩起舞的金孔雀!五彩缤纷,漂亮极了。“别得意,看我的‘金凤凰’!”我说完,立刻点燃了引线。“啾——”随着一声刺耳的响声,一只只金黄的东西飞快地冲上了天,“嘣”的一声爆炸了。接着,许多小金点撒满了天空,发出“嘣嘣”的爆炸声,突然,这些到处乱飞的小东西聚集在了一起,像一只金凤凰。
这就是我们这边元宵节的习俗了。元宵节真热闹,真开心。
家乡的元宵节篇十
春节过后便是正月十五。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是必定是要吃元宵的。
吃元宵的习俗源于何时何地?民间的说法不一。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内红外白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从此元宵节跟吃元宵便成了一种历史。
在中国元宵跟汤圆是两回事。元宵跟汤圆在古代统称“汤圆”。后来时移事迁,北方称之为“元宵”南方称之为“汤圆”叫法不同,做法也不一。我山东籍书北部,正月十五自然要吃元宵的。
正月十四,妈妈就和我忙着做起元宵来了
妈妈拿出从老家捎来的糯米粉,倒在簸箕里,接上一碗凉水,取出从超市买来的冻馅,就着手做元宵了!妈妈先将几个蘸过水的黑芝麻馅儿放到簸箕里,飞快的晃动簸箕,馅儿上就裹上了一层糯米粉。接着,妈妈又熟练地将裹上糯米的黑芝麻馅儿过一下凉水,再次发到簸箕里滚动。如此四五次,一个玲珑小巧的元宵就做好了!我学着妈妈的样子,几次失败后也做好了几个元宵。
做好之后放到通风处晾晒一夜,正月十五便着手煮元宵了。
看着滚好的糯米皮包着黑漆如墨的黑芝麻馅儿,溜进冒着袅袅轻烟的沸水里,一股莫名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北方,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像圆月一样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