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生物的初一篇一
1.了解水中动物的常见种类,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特征。
2.理解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3.概述藻类、苔藓和蕨 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4.说出藻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并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1.水中常见的动物种类有鱼类(如:鲫鱼 带鱼)、腔肠动物(如:珊瑚 水母)、节肢 动物(虾 蟹 蜘蛛 蜈蚣)、软体动物(如:河蚌 蜗牛 乌贼) 、两栖动物(如:青蛙)等,其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是节肢动物。
2.鲫鱼的身体两侧各有一行侧线,它是一种特殊的感觉器官,它和神经相连,有感知水流的方向、速度和测定方位的作用; 背部深色渐变到腹部白色, 有利于躲避敌害。鲫鱼的运动器官是鳍,它游泳时靠尾鳍和躯干的左右摆动产生向前的动力; 胸鳍和腹鳍有平衡身体的作用; 鲫鱼的呼吸器官是鳃,鲫鱼的身体可分头、躯干和尾三部分,鳃盖后缘以前是头部,中间部分是躯干部,肛门以后是尾部,身体呈纺锤形,体表覆盖鳞片,鳞片表面有粘液,可以减小游泳时水的阻力,鱼体内的鳔, 能够调节鱼体在水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使鱼可以停留在 不同的水层。
3.四大家鱼:青鱼、草鱼 、鳙鱼和鲢鱼,把它们混养殖在 一个池塘里,可以充分利用水域的立体空间和各种天然饵料多养料,以达到高产的目的。
4.河蚌 用鳃呼吸,以斧足运动等适应水 中生活的结构特点,贝壳是由外套膜分泌物形成的,当河蚌的外套膜受到砂粒或异物刺激时,会分泌大量珍珠质把异物层层包裹起来,便逐渐形成一颗璀璨夺目的珍珠。
6.水绵是由许多结构相同的长筒状的细胞相互连接而成的。
a.裸子植物 b.苔藓植物 c.蕨类植物 d.藻类植物
2.大气中,近90%的氧气来源于哪类植物
a.藻类植物 b.苔藓植物 c.蕨类植物 d.种子植物
a.苔藓植物 b.藻类植物
c.蕨类植物 d.种子植物
4.下列动物真正属于鱼的是
a.甲鱼 b.黄鳝 c.鲸鱼 d.娃娃鱼
5.生活在水里,用鳃呼吸,体表被有鳞片的动物是( )
a.乌龟 b.鲤鱼 c.海豚 d.珊瑚虫
8.下列属于我国特有的水生哺乳动物是 ( )
9.鱼是适应水中生活的一类动物,其呼吸器官是( )
a.肺 b.皮肤 c.气管 d.鳃
10.鲫鱼游泳时,前进的动力主要来自( )
a.尾鳍的摆动 b.胸鳍和腹鳍 的摆动
c.各种鳍的共同作用 d.躯干部和尾鳍的摆动
11.在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时,某小组同学正在讨论探究计划,他们按甲、乙、丙、丁的顺序依次发言 初中政治。你看,一个人一个主意。请你来分析其中蕴含的科学。
(1)丙提出的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叫做____________,本实验采用这种方法最主要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丙与丁提出的实验方案,可使实验结果更为可靠的是_________的.。因 此,生物科学研究中,在同时有活体和模型可供选用的情况下,应首选___________作为实验材料。
(3)丁提出的实验方案中的a、b分别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游泳中的作用,它们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_____________。
(4)乙认为,几个鳍同时摆动,不易观察单个鳍的作用,应对某个鳍的作用单独进行研究。乙的观点反映了科学实验要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则。甲提出的直接观察的方法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但可以为探究过程中____________提供依据。
生物的初一篇二
所有生物的生活都会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当环境中一个或同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它生物。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
2、命题的方向:本考点主要考查我们对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的认识。常见题型为举个实际生活中现象来让我们判定是哪一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生活造成的影响,并能进行简单地解析。
3、解题思路点拔: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经常了一些结合地理条件,如南、北方的温度明显不同或者山上山下温度差,导致某些生物在两地生长状况不同的试题。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南橘北枳”等。另外要注意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知识进行区别记忆,有时还会出一些判断属于环境以生物的影响还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或适应的例子。如:芦山地震导致部分地区山体滑坡,许多动植物被掩埋死亡。判断这一事例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还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这个属于典型的环境影响生物的例子。
生物的初一篇三
引导语:初中生们将迎来2016年的长假期——寒假,小编为同学们整理了初一寒假生物作业答案(北师大版),希望能帮助到同学们!
2.d。科学发现的一般过程为:观察-问题-假设-实验-结论。孟德尔对遗传规律的探索运用了假说演绎法:观察-问题-假设-演绎-实验-结论。
3.c。由于纯合子自交能稳定遗传,杂合子自交会发生性状分离,所以自交后代中纯合子比率提高,杂合子比率下降。而豌豆自然条件下闭花自花授粉,即自交。
4.b孟德尔分离定律实质是等位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所以发生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的后期。由于是等位基因分离,所以应该在杂合体中。
5.d 6.d 7.d 8.c。测定某个个体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的方法有两种:(1)测交法,(2)自交法。由于本题的对象是动物,所以只能用测交法。
(3)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红色:沙色:白色=9 :6 :1 (4)aabb) 2/3
5.c
6.b
7. (1)减数分裂 1:2 (2)精细胞、 第二极体
(3)极体和卵细胞 (4)3,6
1.a 。伴性遗传是由于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而根本原因是由于x和y染色体有部分不同源,特别是y染色体决定男性,所以当决定性状的基因位性染色体不同源区时,则在不同性别会有不同表现。
2.b。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的特点是:显性男性的母亲和女儿总是显性;x染色体上的隐形遗传的特点是:隐性女性的父亲和女儿总是隐性。所以题中的雌果蝇应为隐性,雄果蝇为显性。
3.c 关于遗传图谱题的解题步骤:(1)判断显隐性.(2)确定是否为伴x的显隐性,伴x染色体的显隐性特点同上。
4.c
5.c
6.c 。由于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而男性的x染色体只能来自于母亲。
(3)0 不能,因为后代男女都可能患乙病 (4)ⅰ2和ⅰ3
1.d 。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所以每个核糖上连有2个碱基,每个碱基上连有2个核糖。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且a一定与t配对,c一定与g配对,所以dna中有a=t,c=g。
2.d。②的“o”内符号的含义是dna中的碱基。③的“o”内符号的含义是dna中的核苷酸。①中符号含义是atp中的腺苷,④中符号含义是rna中的碱基。
3.d。dna双链上相对应的碱基以氢键连接,单链上相邻碱基之间通过脱氧核糖和磷酸二酯键联系起来,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排列在外侧,构成dna链的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
5.c
6.c
7.(1)14n15n (2) (重中)
(3)0∶2∶62∶16(或1∶8)(4)150%
3.d 。由图可知同源染色体正在联会,图1是由于染色体部分增添或缺失,图2是由于非同源染色体的互换,所以两者都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1.c。杂交育种的优点是可以将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品种上,而基因工程育种的优点是可以定向改变生物的性状。
2.b。自然选择的作用是定向改变种群中基因频率的比率,从而定向改变种群中各种性状的比率。
生物的初一篇四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最新初一生物说课稿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中的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思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和前后知识的联系
本节安排了全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探究实验也是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的一般过程,更要引导学生理解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思想及重要性。教材中这部分的内容与前后知识联系紧密,渗透了“科学探究”,“环境因素”,“实验设计”等主题。通过学习本节内容,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密不可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能力目标: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试验。
情感目标: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
(2)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试验。
依据:非生物因素为进一步学习生态系统做好铺垫,掌握探究的一般过程,为以后的探究活动打下基础.因而,将此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突破:学生自学课本后分小组做探究实验,教师通过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结合实际强化重点知识。
难点:
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交流。
依据:学生初次接触探究实验,要完整的完成一次探究活动,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教师适当的引导启发,所以将此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突破:通过分组实验,强化学生对探究过程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形成合作意识。
关于生物与生物的关系,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说出几点来,但这些认识是有限的,所以需要进一步学习。
关于非生物因素,学生已经在上一节有所了解,所以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及实验设计上,考虑到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只对单一因素进行研究。
(一)教法分析:主体采用先学后教模式,模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揭示学习目标,目的是使学生在上课开始就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索、追求。第二阶段,指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掌握恰当的自学方法,从而使自学更有效,充分体现学生为主题的思想。第三阶段,结果检测,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找出那些真正需要教师引导、点拨的问题,重点强调,以提高教学效率。整个课堂以“先学后教”为总体模式,但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探究活动,所以重点难点处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来突破。
(二)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法。
(一)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根据教学内容制作课件。
2、鼠妇10只,湿土、解剖盘、纸板、玻璃板(八份)。
学生准备:
课前在学校或家里的花盆、砖块下寻找并观察鼠妇。
(二)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1)模式图
教学过程包括4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教师正确揭示学习目标,给出整个课程中学生自学的依据。第二环节学生自学课本内容、教师点拨学生自学课本,掌握学习目标一、二所要求的相关内容。第三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非生物因素,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一次探究实验,掌握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控制变量及设计对照试验的思想。第四个环节小结(当堂练习)教师总结本节所学内容,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册相关题目,对学生做错的题目进行分析,个别学生应给以课后指导。
(2)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引入新课
(1)用多媒体展示一张离开水的鱼的图片引出提问:
①鱼离开水后会怎么样?
②影响鱼生活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教师通过点评学生回答,引出本节课的标题??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学生回答:
鱼离开水会死亡。
影响与生活的因素有:空气,水,营养物质,其他鱼,人
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出发,善于思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翁。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2、、(1)教师通过以下两个
问题检测学生自学的结果。
①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的分类?
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可分哪几类?对于学生回答,对的部分给予肯定,错的部分强调更正。
(1)教师通过几幅图片检测学生对生物之间关系的掌握程度,加深理解。
学生根据自学指
导学习相应内容
学生回答:①有
阳光、温度、水、
空气等非生物因
②影响某种生物
生活的其他生物生物之间有竞争、捕食、合作等关系
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3、探究(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用牛顿用发现苹果总是往下落的现象而最终发现了地心引力的故事引出探究活动一般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
(1)教师进一步引导:课前捉过鼠妇你细心观察过鼠妇的生活环境吗?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针对鼠妇的生活环境提出问题。
(3)制定及实施计划:学生分八个小组进行实验的设计与探究。在实验设计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后,学生根据探究实验报告册上的要求,完成实验,记录结果。
(4)得出结论:各组交流实验数据、分析小组和全班的数据,讨论全班实验数据是否支持假设。
(5)表达与交流:学生总结和反思探究过程,教师应鼓励学生正确表达其探究结果,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学生理解本实验中除光照不同外,其他因素(湿度、温度等)应保持一致且为最状态。
由于课前已经安排学生翻动花盆或砖块寻找妇,所以可以提问学生鼠妇适合生活在什么环境中(以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懂得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整个过程学生要充分参与,体现出新课改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4、(1)教师小结:
①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探究的一般过程
(2)学生做练习册相关、习题,教师巡视并给予指导
5、课后练习
参照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探究过程,独立完成一个类似的探究(如土壤湿度,温度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6、下课后和学生一起将实验鼠妇放生。
学生积极回顾本
节所学内容,认
真完成练习册上
的有关习题
目的:回顾本节知识点,加深记忆,让学生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爱护实
验动物的情感
1.山顶、山腰、山脚生长的植物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环境因素是()
a营养b温度c土壤d水分
2.探究的一般过程开始于()
a发现问题、提出问题b做出假设
b制定和实施计划d表达和交流
3.在设计探究实验时,下列不能作为一组对照实验的是()
a有光、无光b有光、无水c干燥、湿润d有空气、无空气
4.猫头鹰和田鼠的关系属于()
a捕食关系b寄生关系c合作关系d竞争关系
注意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