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初中秋天的怀念初中秋天的怀念笔记篇一
秋季的田园,虽然没有夏季金黄,没有春季生机勃勃,但却有一种独特的美。每到这个季节,大人们都会下地干农活,小孩子则背着书包去上学,老人们在家里干家务,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我被这一切深深的吸引,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美丽乡村。
山坡上,放眼望去,碧绿而柔软的小草镶嵌在坡面,就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绿棉被。坐上去,柔软舒适,这快一丈高的草儿,风一吹,立刻跳起了欢快的舞步,来到你身旁,仿佛在给你抓痒。向山坡下俯瞰,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从远处看,就像一条向东飘动的丝带。咦?一团红色的东西怎么突然从我眼前闪过,我定神一看,原来是一条红色的游鱼顺流而下,不一会儿便没了踪影。
走着走着,我突然来到了一片红色的火海,我被眼前的景象吓了一跳,刚要掉转头跑,忽然听见了乡村人家的喊声:“小孩儿!那只是一片高粱地!”我这才收住了脚。只见那高粱直挺挺的立在那里,火红火红的,就像一个个忠于职守的哨兵。
“呱呱呱……”远处传来了一声声蛙鸣,跑去一看,原来是五只青蛙在演奏音乐会,旁边还有“吱吱”叫的婵小姐和“哗啦啦”的水流伴奏,真是一曲优美的交响乐。
来到树林,微风“呼呼”的吹来,“哗哗、哗哗”树叶被风动摇了,树枝也被说服了,摇摆起了身姿,树叶也随波逐流,发出了一阵阵美妙的声音,多像一百个风铃在歌唱啊!
此时,天边露出了晚霞,大人和孩子都该下工了,我也动身回到了农家低矮的楼房,它是黑白两色的水泥砌成的,十分宽敞。该吃晚饭了,主人把桌椅搬到院里,又端出了香喷喷的农家饭,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谈论这一天的生活,累了困了,倚在椅背上,抬头就看见了归巢的鸟儿和亮闪闪的星星,这一天过得多美好啊!
第二天黎明,大公鸡不慌不忙的亮出了嗓子,催促大家:“该起床了!”今天是周末,我和村子里新认识的朋友铁蛋一起去放牛,只见他手拿鞭子,牛走慢了,就“啪”的一鞭子打在它的背上,牛“哞”的一声,继续走了起来,真是有趣。铁蛋还教我玩滚铁环:先把铁环挂在一个铁钩子上,然后带它起跑,最后一推,铁环就直直地往前滚去我们玩得不亦乐乎。
勤劳的农民则在田里忙活,秋天正是收获的好季节,田间一片忙碌的景象。
“呱呱、吱吱、哗哗……”
初中秋天的怀念初中秋天的怀念笔记篇二
今天,再读《秋天的怀念》,这个催人泪下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心灵共振在这一刻越发强烈。
作者饱蘸着温情以沉重的笔触写下了自己在瘫痪之初,对母亲的种种抵触和冷漠,回忆了母亲在身怀绝症时,忍受着病体和心灵的双重痛苦,用默默的爱,支撑着他能用另一种方式重新“站”立。还写下了自己在母亲突然亡故后的悔恨与追思,作者在文中并无直言自己对母亲的歉疚,但在平静克制的文字背后,对母亲深沉的忏悔与绵远的思念,却犹如平静大海下涌动的激流,一次次猛烈而持久的撞击着我们的心灵,留给我们无限的隐痛。
母亲将自己对儿子深切关爱和无限的期望都浓缩在了好好活的话语里。母亲自己已病入膏肓,却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自己身有残疾的儿子,母亲的'小心隐忍,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彰显了一位母亲的伟大与坚强。母亲隐忍一切苦楚,希望帮助儿子拾起生活的勇气,给他以前行的力量,母亲隐忍了儿子的暴怒无常,只为给儿子精神的家园洒下阳光,播种希望和爱的种子。
母亲在如此苦楚的境地里,时刻拥有一颗坚强不摧的心,有着执着不息的信念,有着对生活、对儿子的热爱。母亲用一颗通透的心灵指引儿子前行。母亲在生前将爱的种子,(爱生活,爱自己,爱生命,爱一切),植根于自己孩子的心田,让他生根,发芽,开花,灿烂儿子以后的人生,芬芳儿子的生命。这颗心,这份爱,温暖,温情而又温晴。母亲用自己坚强的心,为儿子擦亮了迷茫的眼,母亲用自己的言行,温暖了儿子冰冷的世界,母亲用自己的所有温情,温晴了儿子的精神家园。这份爱,这颗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用真心去体味,用真情去拥抱,用灵魂去触摸,才能感受到他的深沉,他的炽热,他的伟大。
“好好儿活”贯穿文章始终。母亲肝疼的整宿整宿地睡不着觉。文中整宿整宿中包含着母亲的双重痛苦,既有自己身体病痛的折磨,又得承受儿子突然瘫痪带来的巨大打击,儿子健硕的身躯刚刚能为家遮风挡雨,却突然之间重重摔倒,无力爬起。自己是那么痛苦,可这痛苦还来不及表达,儿子已经脆弱的丧失了生的勇气,作为母亲,必须要拯救儿子,让他好好活下去,这重担压在她心头,双重的痛苦让她整宿睡不着觉。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儿子好好活呢?这是一位母亲临终前最牵肠挂肚的,翻来覆去,夜不成寐,母亲带儿子看菊花,想以此来让儿子感受生活的美好,帮助孩子树立生活的勇气和力量,让儿子的生命绽放异样的光彩。
是谁让史铁生插上了飞翔的翅膀?是谁让史铁生的生命芬芳多彩,是这位伟大、坚强的母亲!
爱可以改变一切,生命因爱而美丽!
初中秋天的怀念初中秋天的怀念笔记篇三
秋天总是凉风习习,偶尔艳阳高照。我坐在家门口,看着大人忙碌的身影。田里的水稻高傲地扬起了头,溪水潺潺,从我家门前流过。蹦跳着、飞舞着、嬉闹着,唱起了欢快的歌。
往前走百十米,总会看见一群老人围成一圈,坐在那里下围棋,或是叨叨家常。爷爷总是不紧不慢地在旁边喝茶,偶尔指点几下。
晚饭过后,天还未黑透,淡灰色的天空稀稀疏疏地挂着几颗星星,忽明忽暗。我便帮爷爷搬出藤椅,缠着他给我讲那些久远的故事。他还是那副云淡风轻的模样,拿起茶杯细呷一口,苍老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像是从天际传来,带着爷爷饱经沧桑,独特的韵味。
爷爷给我倒了一杯茶,递给我,我一仰头,茶便如数进了嘴里,我没想到茶是苦的,从嘴里一直苦到心里。我呲牙咧嘴地看向爷爷,爷爷却笑得像个孩子。
“你怎么和你奶奶一个样,一点苦都尝不得。”
“这茶又苦又涩,一点都不好喝。”我撅起了嘴。
我砸吧砸吧嘴,口里似乎真有一种甘甜代替了原来的苦涩,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看向爷爷,夜色渐浓,爷爷的脸也隐没在这夜色里了。
爷爷后来同我讲了些什么,我也记不清了,多年以前的事,他自己怕也是忘了。
我只依稀记得,那个秋天,爷爷的笑脸,还有提到奶奶时脸上掩不住的爱意。
初中秋天的怀念初中秋天的怀念笔记篇四
愁,心上秋;秋,愁中愁。——题记
我是喜欢秋的,可秋却偏偏带着愁。“离人心上秋”这不就是说的如今的在下吗?不论怎样的愁,秋还是美的,亦如那漫天飘落的银杏叶,厮守着永恒的承诺,虽然有些凄楚,但毕竟还是美的。
广东的秋来得没有重庆的快,来得有些婉约,来得有些含蓄,让我还不甚习惯。据朋友们说,重庆现在已经略有寒意了,而广东一如既往的温热。说实在的,我还真有些喜欢重庆那天的暴脾气,来得那样的直接,来得那样的干脆,而且是那样的真真切切,那样的热热烈烈。无论是夏的到来,还是秋抑或寒冬。
离乡之人,逢秋更生思乡之意,这也是在所难免的,也在情理之中。秋来了,也不知家门前的雏菊开得如何?没有我的照料,没有我的陪伴,是否也会心生寂寞。还有故乡的那人,无论是高堂明镜,还是牵挂多年的那个未满情人,是否也会像我一样,心生思念。
秋的思念,有些苦涩,也有些无奈。我也渴望能飞奔回重庆,不为别的,只为饱尝一下那故土秋的味道。可是我想我是要错过了,毕竟生活很难允许那么多诗情画意的选择。
伴着秋雨,独坐窗前,泡一壶茉莉,点一支烟,这又是怎样的惬意!偶尔来了兴致,还可以饮一点酒,无论是白酒还是红酒抑或黄酒。独饮独酌也没有什么关系,有友共饮当是最好。
酒,不在醉,三分即可,还得留有两分清醒,一分诗情,四分愁绪。秋嘛!不带着点愁又怎么能叫秋呢?当然了,伤秋过度也是不好的,能饱尝一尝这秋的味道就已足矣。更何况重庆的秋,来得快也去得快,若不好好珍惜,晃眼就只能等下一个年头。不过遗憾的是,今年我是错过了,就像错过了一段美好的爱情。
故土的秋啊!倘若来年我不再漂泊,就让我躺在你的怀里美美的睡一觉,美美的醉一场。让我枕着你淡淡的发香,嗅闻着你的美丽,就这样相依相拥,让短暂的温存成为永恒。
说到要饱尝这秋的味道,那么江边是非去不可的。虽然这里没有满山飘落的黄叶,也没有花开遍地的菊花,但就那阵阵带着江水味的秋风,就足以让你如痴如醉,如醉如狂。
如果你是一个诗意情趣较浓的人,这儿还有一幅斜阳残照孤帆远去的大好风景画,能让你把胸中诗画笔墨挥舞得淋漓尽致。若你还嫌不够,那么晚上还有一幅“江枫渔火对愁眠”的美卷赠于君。
我是喜欢江边的秋的,虽说我没有什么情趣可言,但就爱在此溜达溜达。要想饱尝一下重庆的秋,还有一个好去处,那就是乡村的田野。
我也不知道为何,重庆的秋是看不到什么落叶的,落叶的时节好像是在春天。不过没有落叶也没什么关系,秋依然还是秋。你若到乡村田野,那金黄的稻子就足以告诉你是秋了。当然了,我说的乡村的秋之美不单单是这金黄的稻子,也不是那坠坠的果木,是那田园诗般的宁静。
虽说时代的发展,打破了农村的宁静,但依然还为我们这些守旧的人,留下了一两处净土。淡淡的炊烟,远去的候鸟,秋蝉之悲鸣,蛙声之喧嚣,这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么惹人怀念。
算来而今我也有一两年没回到农村老家了,并不是我就是一个不爱家的人,只因为生活太过于无奈,就如同这秋,总是要离去的,虽说有些残忍,但也没有办法。罢了,罢了。
故土的秋是我所爱的,虽然带着愁,但依然是故土的秋,是我的秋。年少的迷茫,时下的惆怅,秋啊!故土的秋,我是多么渴望回到你的身边,不为别的,只为饱尝一下故土这秋的味道。
初中秋天的怀念初中秋天的怀念笔记篇五
秋天,可能对于别人来说只是一个平常的季节,但对于我来说,它有着不同的意义,因为那是我和她初识的季节。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早晨,我走在去枫林的小路上。路边银杏树的叶子,金得发亮。捡起一片,对着太阳一照,鹅黄色的银杏叶金灿灿的,撩拨起我的心弦,使我不由地加快脚步,走向枫树林。好美啊!血红色的枫叶犹如一位位舞者跳着优雅的芭蕾舞从树枝头飘落下来,落在我的头发上,衣服上,将我妆扮成了百花公主。
此时,一阵轻柔的脚步声引起了我的注意,是一个女孩子!她很漂亮,又圆又大的眼睛,闪着浓浓的笑意,我很喜欢她。聊了几句,我才知道,她叫“淮”,很快我们成了好朋友。我们一起捡拾地上的枫叶,每人都捡了一大把,攥在手里像束鲜红的玫瑰,更像一支点燃的火炬。枫叶很美,我们将它夹在书中当书签;有的被我们当作装饰品,挂在大白兔小屋的屋檐上,还有一些被我们当作“花瓣”撒向天空,这叫天女散花。我们在撒满红叶的土地跑着、笑着,像两只飞舞的小鸟,穿梭在红彤彤枫树林里。
夜色悄然地降临了,我们在枫林中,放起了一盏寄托心愿的孔明灯,然后一起躺在厚厚的枫叶上,看着孔明灯慢慢飞起,飞向遥远的夜空,最后被黑夜吞噬。我问淮,你会离开我吗?她说:“不会”。我慢慢地闭上眼,凉爽的空气使我心旷神怡。而“淮”那句简单的,仿佛化成了一杯醉人的酒,润红了我甜蜜的笑脸。
初中秋天的怀念初中秋天的怀念笔记篇六
对于史铁生这个名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在他的作品里,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这篇《秋天的还念》。
文中的母亲是一个坚强、无私、深爱孩子的人。母亲那时得了肝癌,不久就会离开人世。但她忍住了病痛,一心照顾儿子,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母爱正是这样,牺牲自己,关爱着孩子。
母亲想要推儿子去看花,但遭到了儿子的拒绝。这时她并没有发脾气,而是想方设法扑灭儿子的死亡的念头。而儿子的双腿刚刚瘫痪,他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所以脾气暴怒无常,自己也不能控制住情绪,而母亲只是耐心观察,等待时机帮助儿子。
别说儿子,就是我,也绝对想不到,这一出去,居然代表着永远的诀别。
谁对死亡都充满了恐惧,包括我,但这位母亲呢?她不怕死亡,只要她在有生之年能照顾儿子,我想,她的生命就已经圆满了。母亲是个大好人,所以,就算她死了,灵魂也会升入天堂!
最后,母亲把生的希望寄托在菊花上,让菊花告诉儿子:一定不要自暴自弃,坚强地活下去!
母爱如一缕皎洁的月光,照耀在每个孩子身上……
初中秋天的怀念初中秋天的怀念笔记篇七
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来说这节课——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设计、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以亲情为主题,以不同的生活为背景,抒发了同样感人至深的亲情。学习本单元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多方面的教益。
作为叙事性散文作品,《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本文语言朴素、真切,写出了作者生活的真实体验,在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提升方面,其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探究,尤其是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比较重,他们乐于发言,课堂上能与老师保持良好的互动,与同学积极合作、共同学习。但是也存在情绪不稳、浮躁等问题。鉴于他们的生活经验所限,对于特殊境遇下如何体会深沉无私的母爱会有所困难。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母亲的“好好儿活”,分析母亲的形象,理解母爱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引发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的思考。
1、阅读感知法:遵循阅读的整体性原则,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问题引导法:用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读文本,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学法的渗透:教是为了不教,本节课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渗透学法。
1、品评赏析法:学习过程中,对文中精彩的语句、段落进行品评、赏析、积累。
2、讨论交流法: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配乐朗诵《合欢树》片段,引导学生体会儿子对母亲的爱,进入主题,这篇书写着母亲对儿子爱的《秋天的怀念》。
设计意图:联系本单元的内容,唤起学生曾有的情感体验,通过朗读,为下文的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情感铺垫。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前提下阅读文章,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本环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
2、为什么会在秋天怀念?
要求:边读边在文中划出相关的语段,了解文章的情节。
设计意图: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主阅读,主动学习,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同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简洁准确表达的能力。
(三)品读课文,分析形象
通过熟读、品读文章,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以深入理解文章,解读人物。
本环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
1、母亲是怎样“好好儿活”的,分析母亲的形象。
2、母亲是怎样教导我要“好好儿活”的,理解母爱的内涵。
要求:品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母亲动作,语言和神态的词句,用不同的符号标出,并圈出重点词,仔细品味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然后小组一起交流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读、品读文章,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补充背景,增进学生对写作背景的了解,进而讨论交流、分析鉴赏文中母亲的形象,母爱的内涵,增强学生语言的感悟能力,以达到深入理解文章的目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积累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和分析方法,感悟博大深沉的母爱,突出教学的重点问题。
(四)再读课文,引发思考
在分析完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教师补充文章的写作背景知识,让学生再读文章,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引发思考。
本环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
1、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
2、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
要求: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段落,带着感情诵读,思考。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好好儿活”的含义,把握文中“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思考当下我们应该怎样做到“好好儿活”,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问题。
(五)重读课文,再次感受爱母的怀念
越是懂得“好好儿活”的含义,就越是无比的怀念,就如飘落的树叶片片飘到儿子的心里,融入了生命,化作了血液。播放几个图片,教师朗读《合欢树》、《我与地坛》、《有关庙的回忆》的片段,营造气氛,感染学生。
(六)布置作业,读写结合
1、阅读史铁生的名篇《我与地坛》。
2、学了这篇文章,你对母爱有什么新的认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母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