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滥竽充数的读书心得篇一
在宿舍,我津津有味地读了寓言故事里的《滥竽充数》这则寓言。
这篇寓言故事可好看了!写的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位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合奏队中,装模作样,骗薪水。后来国王死了,让他的儿子继承了王位,他的儿子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想,再也混不下去了,只好连夜逃跑。读完后,我对这则寓言印象很深。
我的感受是: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以及大人们工作时,不能像南郭先生一样混日子,装模作样,骗人。这样最终是混不下去的。
不过在我们身边,可会有不少像南郭先生一样的人。在一堂语文课上,语文老师让我们同学背第二十九课《古诗两首》背下来。我们的声音那么响亮、整齐,可有不少人在混,在滥竽充数。过了一会儿,我们大家背完了,老师问我们:“大家都会背吗?”这是老师看见每位同学都高高地举起手。于是,老师要抽查了。老师就随便叫了一位同学,让他背,可她却傻呆呆地看着老师。瞧,她多像南郭先生啊!
“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这则寓言通过南郭先生的故事,告诫那些不学无术、靠投机取巧和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警示人们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只有靠勤奋学习,掌握真才实学,练就过硬的本领,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我希望同学们不要像南郭先生一样滥竽充数,应该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学习。
滥竽充数的读书心得篇二
幼时曾读《滥竽充数》,便感文章趣味强引人入目。时隔十余载再翻读此文使我深思,在讥笑南郭先生之际,不禁领悟到一些为人道理。
齐宣王喜欢合奏,以磅礴之势来显示自己的地位崇高。南郭先生对准了齐宣王的缺点狠狠一针便插入了齐宣王所培养的“奏竽高手”之中。湣王继位后,他便闻湣王“好独奏”之风落荒而逃。
南郭先生的结局是很可笑的,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南郭先生要逃?
原因有二:其一,他不会,他不仅不会,还向宣王夸大自己,吹嘘自己奏竽能使“鸟兽起舞,花草颤动”,宣王便欣然接纳了他。然湣王上任,他深知自己祸临,谎言即将被揭穿。他的夸大吹嘘终将自己送上了逃跑之路。
其二,是只知享受。南郭先生身处一支“国家乐队”之中,明知不会身边高手云集却不虚心学之,拿着厚禄欣然享受,从不考虑未来之祸。由此可见,他的逃跑是必然的。
我们正值青春,在父母的庇护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总以为饱食终日而无祸,不思进取。殊不知,长此以往,必将重蹈南郭先生子果矣。
掩卷深思。“滥竽充数”欺骗到底害的只能是自己。想要找到未来一条真正属于自己路,现在只能脚踏实地的学。
滥竽充数的读书心得篇三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每次演出时,排场都非常大,总要集中几百个乐工一起吹。有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南郭先生混在里面,竟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后来齐湣王继位,不喜欢太热闹,就要乐工一个一个单独吹,南郭先生只好逃到了山中隐居。
一天,南郭先生去齐国买菜,看见有一个地方为了很多人,他便钻进去,一看,是一张捉拿自己的皇榜。南郭先生立刻慌了神,连菜都没买就赶忙跑回了家。
回到家中,他心里忐忑不安:这可怎么办啊?这时,一位老爷爷敲了敲门,南郭先生一开门,老爷爷就可怜的说:“我在路上遇到了强盗,家人全被杀光了,你能让我在这里住一段时间吗?”南郭先生十分同情他,便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好好招待了这个老爷爷。吃饭时,南郭先生无意中发现老爷爷的身上有一个竽,便问道:“您会吹竽吗?”老爷爷回答说:“是啊,你想学吗?我很乐意教你。”南郭先生心想:“我不能再滥竽充数了。”便爽快地点了点头。
南郭先生有了老爷爷当老师后,长进十分大,每天都起早贪黑地练习。夏天的中午,老爷爷要睡觉,南郭先生就到外面去练,就算被太阳烤熟了都坚持着;冬天时,南郭先生为了不打扰老爷爷,就站在雪地里,就算身体被风雪冻住了都不放弃。
三年后,南郭先生的吹竽技术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境界了。他一吹,蝴蝶呀,蜜蜂呀,都在他身边翩翩起舞。
南郭先生想:“我要去齐湣王那里展现我的实力!”经过三个星期的时间,他终于到了皇宫。齐湣王知道了此事,让他独自吹,南郭先生答应了。
好长时间才回过神来。这时,他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皇宫上下到处是飞舞的蝴蝶、蜜蜂……还有几只小鸟在自由自在地翩翩起舞。齐湣王立刻把它加入了乐队中,还当了大臣。
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虽然南郭先生开始的滥竽充数不对,但最后能知错就改还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