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读散文有感字篇一
散文形式灵活,但中心明确。那读了散文,大家有什么心得?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读散文有感,一起来看看。
秋白不朽,不朽在何处?我翻遍他很薄却又很厚的36页人生,想找到答案,却又很茫然。
他是一个艺术家吗?不错,他是一个才子,诗书、刻印、翻译,样样精通,也曾影响了一代文学人。但在文学史上,只看到梁实秋在悠闲,鲁迅在疾呼,徐志摩在康桥,找不到瞿秋白的一席之地。这也难怪,他短暂的一生根本不容他匀一点时间给美文或治学。
他是一个政治家吗?不错,他曾是党的最高领导人。批判陈独秀,主持“八七”会议,决定武装斗争,受命于白色恐怖之中。但很快又被自己人打倒,永不重用。
他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他是中国典型的知识分子,有着一副多么秀气但又有几分苍白的面容,有着文弱书生的古典美和迂腐之气,有着几千年沉淀积累的知识分子的爱国和责任。却偏偏没有学会聪明、世故,见风使舵或者一些政治家的圆滑、权术。为了国家危难,他不惜以珠玉之身扑火,毫不可惜,不像梁实秋、陈望道之流懂得避让,修成金身;又因为知识分子本身的缺陷,不懂政治权谋,被拥上浪尖却又被抛下政治的深谷;又因为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和迂腐作怪,他甚至连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烈士都算不上。
我突然有些明白了,秋白不朽,在于他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而不朽,像朱自清、文天祥那样。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哺育了他的才俊,也造定了他多难坎坷的生命。他一生都在苦觅,却一事无成,没有傍到一个好的渡口。“觅渡,觅渡,渡何处”其实是他不屈,却又略带伤感、迷惘一生的写照。他一生都在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却一直没有找到。只是凭着一腔热血与信念,奋斗,碰壁直至死亡。
文/李柳依
毕淑敏的散文比较有故事性,引人入胜,通俗易懂;张晓风的散文多情温婉,柔情似水;林清玄的散文短小精悍,蕴含哲理;就我而言,还是毕淑敏似乎更得我心。
在《致不美丽的女孩子》里,毕淑敏记录了一个相貌平平的女生因父母长相好看而自卑到通彻心肺:她抱怨自己没有继承父母的英俊相貌,抱怨老天对自己的不公,抱怨别人的以貌取人。毕淑敏适时地端出了一碗心灵鸡汤,滋润了我们这些长相不够完美的女孩的心灵。
我也是这样一个平凡的女生。曾几何时,我也因自己没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而自惭形秽,甚至想过像电影明星一样在自己脸上动刀动斧。曾几何时,我也幻想过出生于明星之家,从小就是金童玉女,受人吹捧,受人关注。可我只能带着这张平凡的脸,懊丧的站在镜子前埋怨着上帝。
然而,脸庞终究不是自己选择的,不论我满意与否,都得义无反顾地佩戴着它,直至与身俱灭。这种毫无意义的挑剔只能给我徒增烦恼。我开始不再肤浅的注重自己的脸庞,为它的平凡而懊丧烦恼,而是努力地用内涵、品德、智慧、学识去勾勒那张无形的容颜。它不会因为时间的冲刷而黯然失色,不会因为任何人的摧残而香消玉殒。脸庞是父母创造的,而这无形的容颜却是我创造的--它才是我的荣耀、我的骄傲!
不美丽的容貌,也能活出美丽的人生!
品着篇篇美文,自己仿佛沉腻在一股朦胧的清风之中。席慕容,一位痴者,或是一个勇者,作为一个作家的她用一颗画家的心去贴近这个世界。她的散文,遍布生命中每个细微。脆弱、悲哀、美丽,在她眼中世界便为如此。因为这个世界太过美丽,而因那令人几乎窒息的美感到哀伤。她喜爱生命,喜爱每一缕生命在世界飞舞、挣扎的身影,喜爱这世界带给她的《生命的滋味》。
生命、流光、记忆,这些永恒的话题,便是生命给予我们的礼物。但在流光逝去之时,它总会带走一两块零落的记忆。当回神之后,两手空空地环顾四周的我们又剩下些什么呢?所以在命运来临之时,学着去凝神品味,不去后悔。用平静的心情去品尝这繁华的世界,感受生命的美好,这,或如文章中所说一般:“我们要学着不后悔,就好像在摔了一个茶杯之后又百般设法要粘起来的那种后悔,我不要。”是啊!我们年少时拥有的那一颗心最终会随着世俗人们的后悔祈祷而越发远去。因为无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一遍又一遍重复着过错,而最终被埋入漫无边际的后悔之中,令人悲哀。那么学着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学着不去后悔、学着不要重复自己的错误。
所以,放慢脚步,让自己的心去触碰自然中那细柔之景。草叶间的风声,海洋起伏的呼吸,那夜里一地的月光。回答大自然中所有美丽生命的呼唤,感受生命中的闲静、怡人。做一个无求无欲的隐者,学会去真正爱自己,甚至这个世界。同时,也从此刻好好享受,从容地品尝生命的滋味。
在丝丝缕缕的时光之中,存在于绽放与凋零之间的我们,应用热切的姿态、不悔的心境去续写生命的岁月。
读散文有感字篇二
这本书的封皮呈黄色,醒目却不刺眼,与它的图案十分相配:一阵风吹来,纯白的蒲公英种子随风飘散,飘渺、空灵,十分简洁唯美,我想也代表着我们这一代代的孩子的梦想吧。中央用孩子的字体写着“林清玄”三个大字,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展开封皮,一行小而精练的小字映入眼帘:“期许少年们有天真的心,纯善的心,完美的心,庄严的心……能在这悲伤的人间,拥有快乐。”正是这一行字,给了我很大的兴趣让我读下去。
正式打开书时,我便被那充天真,无邪的自序吸引。和标题一样,拉近了我们与作者的距离,向我们诉说了作者不老的心。这本书分四卷,分别是天真的心、纯善的心、完美的心、庄严的心。每一卷的开头都有一首精练的小诗,读来十分搞笑,我仿佛能从一首首小诗中看到作者儿时天真可爱的脸。
第一卷“天真的心”:讲述了一件件小事,都是些我们生活中很平凡的事情,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事:一只乌龟、一棵树、一些流浪狗、一个传说……而令我感到吃惊的是,作者用孩童般的最单纯天真的视角,把最单纯天真的事情,竟能写出如此多的细节和道理。在作者的笔下,能够从一只乌龟写到身外之物的不重要,写到人只看到名利金钱的悲哀……作者循序渐进,由浅到深,直击我们的内心――那如白纸般内心的最深处的那片净土。
而第二章“纯善的心”描绘的不是一向再清澈的人或心。而是在尘世扎根,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或心。作者用这“灰色”社会中的真善美、假丑恶的比较,引起了我们对良知的新看法。
第三、第四卷则是继续沿着之前的风格,用孩子般的笔法,给我一种亲近的感觉,让我借作者的文笔来看那充满未知的世界。
看完这本书,突然发现书的最后也有一行小字。它告诉我们:“挫折,学习智慧;离散,学习成长。我们是不是除了课业,更重视这些优良品质的养成那?”或许,这就是作者写这本书的原因吧。
读散文有感字篇三
几场秋雨后,西北风就刮了起来,随即叶落花残,一片凋零。再经过几次寒流侵袭,气温骤降,寒冷就占据了整个世界,这个时候冬天就到了。
有人说冬天是生命的终结,冬天是冷酷的,也有人说冬天是一位智慧的老者,肃穆庄严,在用残酷来演示什么叫做生命。冬天就是这样充满魅力,简单而又神圣。
北方的冬天是必须有雪的,所以冬天是寂静的。冬天的一场雪,就可以掩盖所有的一切,浮躁、灰尘、美丽、丑陋,这些都将封在白色的雪层之下,世界被装扮的如童话故事般的美丽。所有的一切都在此时归于平静,雪是妆扮之后的雨,是能停留的水。“瑞雪兆丰年”,雪是冬天的祥瑞。飘着雪,散步于雪中,踩在软雪上,心中有说不出的惬意。没雪就没有像样的冬天,是的,冬天的祥瑞不降,这个冬天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然而,雪却不是冬天的灵魂。冬天的灵魂是霜,那层早早就来临,但常常被人们忽略的霜。秋露冬霜,霜附于万物之上,逐渐吞噬着那些还在挣扎的生命,那些生命残留的痕迹。几场寒霜过后,所有的野草残枝都乖顺的伏在了地上,逐渐和泥水混为一体,融于大地之中,至此,大地又一次突破繁茂枝叶的束缚,裸露出苍白的皮肤。这就是冬天的本性,吞食大地上所有生命的残留,所有生命的痕迹,为明年的繁荣做着准备。
都说冬天包含着死亡,然而冬天在制造死亡的同时又孕育着新的生命。冬天是万物的休整期,如同积攒着补给的军队,暂时的停止,只是为了以后更好的.生存。所以冬天在寒冷中萧瑟,它是无奈的,同时,又是无私的,将灿烂留给别的季节,属于自己的,只有寒冷的寂寞。
冬天的一切仿佛都会冻结,最常见的就是水结成的冰。冰是有生命力的。积雪融化,路上的洼地里积着水,早晨,就是一层薄冰,踩碎,成了一堆冰碴子,中午气温升高,融化,第二天早晨,它依然是一层薄冰,和昨天的相差无几,再踩碎……如此循环。看着地上结起的冰,就仿佛受到了鼓舞,看到了生命的感动。这就是冰的哲学,冬天的哲学。
冬天是寒冷的,但是冬天也是快乐的。虽然没有鸟语花香的舒适,但却有银装素裹的美丽,更有冰的无限生命力。我一直想象着某个冬天,我能站在黑龙江畔,看满江的落雪,看岸边的满树梨花,就这样一直欣赏直至春暖花开,看江冰解冻裂碎,听着春的萌动,感受着生命的力量,记录收藏这世间无限的壮观。
读散文有感字篇四
很早以前,就想读读张承志的作品,因为他那种纯粹干净的理想主义,和那种狂妄不羁的极端怀旧情绪,上周末,在经历了一些不那么顺心的事情之后,我强烈的感到了一种孤独,来自心灵的那种空洞悬浮的寂寞,终于我下定决心,在忙碌的时候挤出一点闲情逸致,来膜拜这位心仪已久的诗人。白露朝朝兮,吾独悅其时。当很多人悬视着,质疑着这位诗人的时候,我强烈的热爱着他。每天夜里,深静的巷落出现了犬吠,暮暮的野草丛开始了昆虫的低鸣,我用一种神圣的心情,开始了对那些理想的思考。花了一整夜的时间读完了〈牧人笔记〉,内蒙古无边无际的青色*草原在我脑子里徐徐徘徊,那些纯真的蒙古牧民,那种和睦的游牧生活,那些罕乌拉蒙古包里成群结队的羔羊骏马,大概这就是张先生历经四十年还执着的原始游牧生活方式。一个人,一个作家,一个响彻文坛的大文豪,花了四十年来写自己钟爱的内蒙古,花了一辈子来纪念六十年代的原始生活,那种执着,那份信念,我大概是永远无法比及的'。牧人笔记,记录的虽然只是一些平常的游牧生活,但是它所呈现的却远大于它的书面内容,12年前的旧稿,年轻气盛的张承志,用犀利的文字记录着自己的理想,当他偶的翻到遗失已久的稿件时,激动难掩,激动的并非是一本再版六次的外文书著,而是那12年前血气方刚的志气,以及敢写敢批的胆量。也许如今的我,翻阅到曾经写下的文字时,也会有同样的敬慕。
一整夜的不眠不休,却丝毫没感到疲倦困恶,我想,我与张先生是有同感的。其实读文章也是会依情绪而定的,当愉悦之时,喜欢读一些带闲情雅致的舒缓的文章,便也行云流水一般,偶尔还颇得一些体会,便起兴下笔闲侃一翻,心情便更加舒畅。当情绪激愤时,便爱读一些批判性*的文章,自己也随着更加激愤,立刻提笔,将心中之不快统统发泄干净,却也倍感轻愉。读书带兴,写书也带兴,如此才有兰亭序之万古流兴,若要用羲之后来重赋的几首,大概我们也不会记得兰亭之曲水流觞了。今之读张承志,也得益于矛盾的心理,理想初衷与现实的差误,让我也开始怀念起了曾经童年的那一方碧波湖塘,极端的执着也是我性*格的一份,在这一点,我于张先生也是有共同语言的,因此我于百忙之中,读此一书,也心安理得。书鉴,其实并非书本身,也有十分的必要了解作者写书时的心境,我是如此认为的,尽管许多人对张先生的文章批评指正,但于我,我是无半点质疑的,因为我理解他,发自内心的理解他,感激他。接下来的日子,我是会坚定的追逐着理想走下去的,至于极端,大概只是一些旁人不理解的想法吧。
读散文有感字篇五
大家都有喜爱的书,我呢,我爱《朱自清散文选读》。
当我三岁的时候,我就开始和书交往了,只不过看的是简单易懂、五颜六色的绘本罢了。比如《熊宝宝找幸福》、《你有多爱我》……随着时间推移,我长大了,绘本已经不能满足我对阅读的渴求了。我接着看些什么呢?在茫茫书海中,我有些找不着方向,于是停下了脚步。
我没有了昔日对书的喜爱,取而代之的是电脑、手机这类电子产品。这里面有各种有趣的游戏,可以获得金币奖励,再买个各种角色和道具,我忙得不亦乐乎。早就把书扔到了九霄云外。直到有一天老妈把我所有的电子产品都关机锁起来了,我也戴上了小眼镜。我才幡然醒悟。
我走进了久违的新华书店。因为从来没有看过散文,出于好奇,我买了一本《朱自清散文选读》。可是回来看了两页,觉得不大看得懂,不知道他在说什么,更不知道这文章美在哪里。它被我丢在了一边,不久被压在了一堆书的下面,蒙了尘,被我忘记了。
有一天,老妈拿了一本《人生最美是清欢》在看,看她的表情觉得看书是很享受的事情。我想起我也有一本散文书——《朱自清散文选读》。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它从书堆里翻出来。
学着老妈的样子静静地慢慢地读。“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我看到了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带着春天的气息跑向了我。我又看见“穿着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袄”的父亲的蹒跚的背影。这背影里是默默的父爱,我不由想起了爱着我的爸爸。“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西湖的夏夜老是热蓬蓬的,水像沸着一般,秦淮河的水却尽是这样冷冷地绿着。……“这篇《桨声灯影里地秦淮河》竟然把我常常走过的地方写得如此不同,如此柔美。让我迫不及待要去再看看这水上秦淮。
渐渐地,慢慢地我也沉浸其中,那美妙的语言让我去读作者的世界,体会作者的心情。我也有了自己的想法,这好像在和作者聊天。
《朱自清散文》这本书让我静下心来,让我心旷神怡,让我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