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分析范本,我们能够了解到不同文体和体裁的写作特点。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展示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写作技巧。
心经译文解释(汇总16篇)篇一
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般若,犹汉语所言之智慧。波罗蜜多,犹汉语所言之彼岸,这里指人生的终极目标,即人生的真理。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就是尘世间所有物质与生命现象的总和。其中,色蕴是指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所认识的物质形态,包括固体、液体、气体、光与温度以及各种味道。受蕴,是指由于和外界各种物质形态的接触,所产生的种种心理感受,如苦乐酸甜等。想蕴,是指由于心理感受所产生的种种性情反应,如善恶憎爱等。行蕴,由于苦乐酸甜等种种心理感受和善恶憎爱等种种性情反应,而采取的行为方式,佛教把这些行为分为善业和恶业。识蕴,人体对物质形态、心理感受、性情反应、行为方式所产生的意念或意识的活动。因此,所谓五蕴,乃是指我们具有精神作用的身体。
这句经文的大意是:观世音菩萨在深入思考人生的终极目标问题时,他透过纷繁的俗世生活,看清了生命的真实意义,因此超脱了一切的痛苦和厄运。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是梵语sarira的音译,即遗骨之意,特指那些德行高尚的人在去世后(火化)遗留于世的灵骨。这种灵骨质地坚硬,呈结晶颗粒形状,堪称神物。所以,舍利非一般凡夫俗子之遗骨,乃是有修行者生前以无量功德结晶所成。从这个意义上讲,舍利是一个人在走完他的人生旅程之后的成功象征,舍利子是对成功者的一种尊称。观世音菩萨在这里告诉未来的成功者: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俗世的生活需要生命真义的`指引,生命的真义也需要通过俗世的生活去实现。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俗世的生活中有生命真义的存在,生命的真义也体现在俗世的生活中。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色蕴,也同样适用于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等尘世间所有的物质与生命现象。
观世音菩萨告诉未来的成功者:真正的自然法则是永恒的,既不会消亡或更新,也不会由于人的好恶而有任何改变,也不会增加和减少这些法则中某些条款。所以,生命的真义不会因为物质条件、个人感受、世间百态、我们的视野和意识等而有所不同,不会因为你是否愚昧以及是否考虑生老病死问题而有所差异,不会因为你是否正在遭遇或曾经遭遇过苦难的折磨而有所改变,也不会因为你是否聪明和拥有多少财富而产生变化。
有所得者,有也;无所得者,空也。所以,自然法则是真切可信的,于是我们能够觉悟到自然法则给予众生的那种公正无私的恩情。因此,我们应该做到心无挂碍,去追随人生的真理。因为心无挂碍,我们就不会畏惧任何困难,就会远离那些乱七八糟的妄想,最终让自己超脱尘世的烦恼。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观世音菩萨举证说明:三世诸佛,就是因为坚定不移地追随了人生的真理,最终成了高尚而又正直、待人平等友好、知道自己何去何从的觉悟者。
从这些成功者的故事中,你就可以知道,人生的真理乃是能够消弭生活烦恼的大神咒,是能够破除人间愚昧的大明咒,是能够带来光明前景的无上咒,是无可替代的无等等咒-它是如此真实灵验,绝不虚无。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所以,《心经》的主题就是告诉各位:去吧!去吧!让我们一起去追求人生的真理吧!希望我们中间的每一位,都能够尽早地成就自己的一生。
心经译文解释(汇总16篇)篇二
简体: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翻译。
观世音菩萨,修行种种利他的菩萨道,渐渐进入了忘我的境界,功德已经无量无边,般若的最高智慧已经开发,进入了深深的禅定,照见自己和外在的世界都是空的。无论是物质的现象,还是精神的现象,都是存在的假象,都是妄心所产生的错觉,实际上一切皆空。万事万物分析开去,不能找到自性。一切皆空了,在这个时候烦恼和痛苦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所以般若智慧是无上的智慧,让众生觉悟,解脱一切痛苦。
观音菩萨从深深的禅定中出来,对佛陀的大弟子舍利佛说:
舍利子,你听我说,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物质和空不是两样,空和物质也不是两样,物质就是空,空就是物质,受、想、行、识可以类推,也是这样,它们的本性都是空的。
舍利子,森罗万象一切事物其本质是空的,这种空的面目本来是什么呢?它的本来面目是,没有生也没有死,没有污垢也没有清静,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因此,在空的本性中是没有一切真实的存在,也没有受、想、行、识。既没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没有相对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没有眼界以及意识界,整个六根、六尘、六识组成的十八界都没有,没有十二因缘所说的无明,也不是无明灭尽了,也没有老和死,也不是老和死都灭尽了。整个十二因缘都是这样,没有十二因缘,也不是说十二因缘灭尽了。没有苦、集、灭、道四谛,没有得到什么智慧也没有得到其他任何什么东西。一切都是无所得,所以就觉悟了。
觉悟众生的菩萨,依照般若智慧修行,心里就无牵无挂,没有一切障碍。因为无牵无挂,没有一切障碍,就再也不会有恐怖的事情发生。远离了一切颠倒梦想,把众生颠倒的世界再颠倒过来,走到了最后的归宿——涅槃彼岸。
无论过去、现在、将来的`众生,其成佛之路,都是依照般若波罗蜜多所阐明的空性去修行。只要依照般若波罗蜜去修行,就一定会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
因此,大家要知道般若波罗蜜多本身就是神妙无穷的咒,是光明无比能破无明的咒,是至高无上的咒,是无法形容不可思议的咒。它能够消灭一切痛苦,真实不虚假。因此,我要说般若波罗蜜多咒,这咒就是: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心经》鉴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般若,犹汉语所言之智慧。波罗蜜多,犹汉语所言之彼岸,这里指人生的终极目标,即人生的真理。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就是尘世间所有物质与生命现象的总和。其中,色蕴是指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所认识的物质形态,包括固体、液体、气体、光与温度以及各种味道。受蕴,是指由于和外界各种物质形态的接触,所产生的种种心理感受,如苦乐酸甜等。想蕴,是指由于心理感受所产生的种种性情反应,如善恶憎爱等。行蕴,由于苦乐酸甜等种种心理感受和善恶憎爱等种种性情反应,而采取的行为方式,佛教把这些行为分为善业和恶业。识蕴,人体对物质形态、心理感受、性情反应、行为方式所产生的意念或意识的活动。因此,所谓五蕴,乃是指我们具有精神作用的身体。
这句经文的大意是:观世音菩萨在深入思考人生的终极目标问题时,他透过纷繁的俗世生活,看清了生命的真实意义,因此超脱了一切的痛苦和厄运。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是梵语sarira的音译,即遗骨之意,特指那些德行高尚的人在去世后(火化)遗留于世的灵骨。这种灵骨质地坚硬,呈结晶颗粒形状,堪称神物。所以,舍利非一般凡夫俗子之遗骨,乃是有修行者生前以无量功德结晶所成。从这个意义上讲,舍利是一个人在走完他的人生旅程之后的成功象征,舍利子是对成功者的一种尊称。观世音菩萨在这里告诉未来的成功者: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俗世的生活需要生命真义的指引,生命的真义也需要通过俗世的生活去实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俗世的生活中有生命真义的存在,生命的真义也体现在俗世的生活中。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色蕴,也同样适用于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等尘世间所有的物质与生命现象。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观世音菩萨告诉未来的成功者:真正的自然法则是永恒的,既不会消亡或更新,也不会由于人的好恶而有任何改变,也不会增加和减少这些法则中某些条款。所以,生命的真义不会因为物质条件、个人感受、世间百态、我们的视野和意识等而有所不同,不会因为你是否愚昧以及是否考虑生老病死问题而有所差异,不会因为你是否正在遭遇或曾经遭遇过苦难的折磨而有所改变,也不会因为你是否聪明和拥有多少财富而产生变化。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捶。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有所得者,有也;无所得者,空也。所以,自然法则是真切可信的,于是我们能够觉悟到自然法则给予众生的那种公正无私的恩情。因此,我们应该做到心无挂碍,去追随人生的真理。因为心无挂碍,我们就不会畏惧任何困难,就会远离那些乱七八糟的妄想,最终让自己超脱尘世的烦恼。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观世音菩萨举证说明:三世诸佛,就是因为坚定不移地追随了人生的真理,最终成了高尚而又正直、待人平等友好、知道自己何去何从的觉悟者。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从这些成功者的故事中,你就可以知道,人生的真理乃是能够消弭生活烦恼的大神咒,是能够破除人间愚昧的大明咒,是能够带来光明前景的无上咒,是无可替代的无等等咒—它是如此真实灵验,绝不虚无。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所以,《心经》的主题就是告诉各位:去吧!去吧!让我们一起去追求人生的真理吧!希望我们中间的每一位,都能够尽早地成就自己的一生。
心经译文解释(汇总16篇)篇三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陲依波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碍无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三世诸佛依波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波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3、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4、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5、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6、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7、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8、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一切随缘,一生随缘,方得自在。”
心经译文解释(汇总16篇)篇四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详细注释:
观自在菩萨(观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深入的修行心经时)照见五蕴皆空(看到五蕴:形相、情欲、意念、行为、心灵,都是空的)度一切苦厄(就将一切苦难置之度外)舍利子(菩萨对学生舍利子说)色不异空(形相不异乎空间)空不异色(空间不异乎形相)色即是空(所以形相等于空间)空即是色(空间等于形相)受想行识(情欲、意念、行为、心灵)亦复如是(都是一样的)舍利子(舍利子呀)是诸法空相(一切法则都是空的)不生不灭(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因此空间是没有形相的)无受想行识(也没有情欲、意念、行为和心灵)无眼耳鼻舌身意(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无色声香味触法(更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无眼界(没有眼睛所能看到的界限)乃至无意识界(直到没有心灵所能感受的界限)无无明(没有不能了解的)亦无无明尽(也没有不能了解的尽头)乃至无老死(直到没有老和死)亦无老死尽(也没有老和死的尽头)无苦集灭道(没有痛苦的集合以及修道的幻灭)无智亦无得(不用智慧去强求)以无所得故(所以得到与否并不重要)菩提萨陲(菩萨觉悟之后)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依照心经)心无挂碍(心中没有碍)无挂碍故(由于没有碍)无有恐怖(所以不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最后达到彼岸)三世诸佛(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依照心经)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到无上、正宗、正觉的三种佛果)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所以说心经)是大神咒(是变幻莫测的咒语)是大明咒(是神光普照的咒语)是无上咒(是无上的咒语)是无等等咒(是最高的咒语)能除一切苦(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不是骗人的)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所以说心经)即说咒曰(其咒语曰)揭谛揭谛(去吧,去吧)波罗揭谛(到彼岸去吧)波罗僧揭谛(大家快去彼岸)菩提娑婆诃(修成正果)。
心经译文解释(汇总16篇)篇五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运用智慧观察),照见五蕴皆空(了知身心俱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萨低陲,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白话)中元居士。
观自在菩萨,修行深般若法门,当其功行圆满之时,心中如明镜照亮,明白地照见五蕴皆空,身心无我,本然清净。于是自觉而觉地,度化众生脱离苦海,同登觉悟之岸。舍利子:色之表象离不开空之本质,而这本质离不开表象,它们不是两件对立的事物。色本来就是空,而空也就是色身的本来面目。感受、动机、判断的精神现象与空相同,这与物质现象之色与空的等同是一样的道理。舍利子:世间一切事物本来的性质,皆同一不二,平常无差别,既没有产生,也没有灭失,即无所谓污染,也便无所谓清净,既不会增长,也不会消减。所以观自在菩萨以般若智慧观照到的这个五蕴皆空的境界中,没有物质色身,也没有感觉、知觉、意志、判断,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感觉思维器官,也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相应的感觉除去烦恼,没有“六根”,“六境”,“六识”,没有烦恼,也没有除去烦恼的菩提,乃至没有生老死的十二因缘系列,也没有涅槃没有世间一切皆苦的念头,没有世间苦及其原因的说法,没有苦因可除的希望,没有修行而脱离苦痛的方法。总之,没有般若智慧,以此求般若便什么也不会得到。修行般若法门由本来“无所得”的缘故,因而无所不得。诸菩萨依靠般若智慧到达彼岸,证得内心无牵无挂光明坦荡的境界;由于内心无牵无挂光明坦荡的境界便没有生死恐惧的心理不安,便没有世俗之人颠倒的梦想和痴迷的欲望。因此而最终达到涅槃。十方三世的诸佛,也依靠般若智慧而达彼岸,证得无上的脱苦之师,是最高圆满的一切智慧,是无与伦比的总持法门。它能解救一切苦厄,是真法实相而不是虚假的幻相。所以,于是宣说般若法门的总持咒,咒说:揭缔,揭缔,波罗揭缔,波罗僧揭缔,菩提萨婆呵。
中元居士讲解。
般若(音波野)。
般若是印度语,即是梵语的音译,意思是大智慧,或者是妙智慧,而佛经所讲的智慧并不是说文化知识,科学理论之类的智慧,仍是指心说法,经中所说的,都是使人认识心,理解心,练心,明心的正法,所以说字字不离心,离心,都没有经书,佛离心没有法可说,佛的千经万卷,通称为心法。学佛的目的是明心,因为人有心才能学佛,没有心用甚麼学佛?所以心为万法源,心经就是为心源而说,所以叫心经,心经的智慧,为大智慧,妙智慧,智慧功能来源於心,心为智慧体,心为智慧根,简称慧根。用智慧破愚迷叫法,智即是理,慧即是光,心叫妙明紫金光,亦叫妙明心,因此,心生之慧叫慧光,也叫智慧灯。六祖云:「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波万年愚。」心有欲叫迷,解迷生智慧叫觉悟,迷既然解了,法也没用了,这叫做物空心空法亦空,了无一物。
波罗密。
汉语叫做“到彼岸”。甚麼叫做此岸,甚麼叫做彼岸呢?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苦多乐少,所以又叫做苦海,有些是人为的灾难,有些是自然的灾害,有可以避免的.,有不可抗拒的,如水火刀兵,旱涝饥谨,生老病死离别苦,贪求之心不得等等,人若脱离苦海,登上佛所说的无上正等正觉的境界,为到彼岸,一个学佛者,思想境界达到如如不动,不被一切所迷,不被万境所转,心若真空,为到彼岸。遇事著急上火,生气发愁,悲伤恐惧等等,是此岸,坦然无事,心平气和,常乐常净,是非无动於心,是彼岸。实际上,幸福和痛苦,好与坏等,全在一人之心,佛说万法,不过是为人明心而说,法是船,觉是岸,心达明,觉至圆,也无此岸,也无彼岸。
多
汉语叫做“定”。定,心稳如泰山,如如不动为定,非指身体的姿势或身体动与不动而言,万境攻心心不动为定,心不被是非,混乱,烦恼,忧愁,悲伤,恐惧,生死所转为定。定乃心之用,无心何言定?定,心之假名,心达真空,无定无静,定静无非明心之法语,人的一生幸福,贫困,本属虚幻,百年之后不过是一把骨灰,完结了人的一生,留下来的,只是幻影虚名,世人把人生看得真实不虚之事,所以心迷在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不能自拔,作为一个人来讲,社会,工作,家庭,是非,繁多复杂,万事纷纭,事过心清,心不被一切所迷为定。
心
这里所说的心,不是心脏的心,心是一身之主宰,是人的生命之本,是见闻知觉的能源。心在人在,心去人亡,心也是天下之大本,因为人有一颗妙明之心,才能应物,产生意识,才能理解万物,改造万物,才能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语言文字、文化知识、科学成果、纲常伦理、宗教等等,哪一样不是人心的产物?心是大自然赋予人的一台灵机,是世界上的万机之母,可以这样说,世界上如果没有人的心,也就没有了人类社会一切。心既然有这麼大的本领,我们就应该了解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它是从何处来?它是怎麼样的?水有源,树有根,找到了根源,才能真正明白,真正理解,心是宇宙真空所化之灵气,故谓之心灵。释迦牟尼佛说,人的心性大而无所不包,细而无所不举,天地日月,河海湖沼,一草一木,都含在如来性海之中,心不在内,亦不在外,自身肉体亦含在心内,如电灯本体亦含在电灯光内一样,人的心能装下整个世界而不满。心之光体遍於五行六合之外,所以叫如来性海,万物之形相俱映在海水之中,人的思维到那裏,心之光就到那裏。意念一动,万里之外,心之光当下即至。心光之速为神速,超过物质之光速。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即是此意。心在人身来说,也不在体内,也不在体外,无在无不在,心为万灵机,用到那儿,那儿就灵,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器官,六种功能,用那个,那个灵,同时用,同时灵,所以妙明心又叫「六根之性」。因为六种功能都源於一心。比如人用眼看物,眼只是条件,看是心看,不是眼看,就像人坐在屋内通过窗看见屋外之物,窗比作眼,室内之人比作心,窗不能看,人能看,眼不能看,心才能看,所以才把眼睛叫「心灵之窗」。人变老,心不变老。少年时代看山看水甚麼样,老年时再看山看水还是那样,见物之心永不老,所以才说「人老心不老」。听的功能也是一样,是用心来听,不是用耳来听,耳和眼一样也是条件,是人体器官之一。没有心甚麼都听不见。比如人的心高度集中在某一事物上时,对其它事物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集中精神看书时,对电视裏演的甚麼,唱的甚麼就不清楚。不是没听见,是没动心,心永远在听,从不停止。人睡著了也在听,所以一叫就会醒。人的一切功能,思维的功能,记忆的功能,录音录像的功能,放音放像的功能,以及身体各部份的感觉功能,都是妙明之心起的作用,人的妙明之心和各个器官的关系,就像电源和电器设备的关系,有电,设备就能运转,没有电,设备就只是摆设,毫无用处。佛留下的千经万卷都说的是心,都是明理明心之路,千言万语,苦口婆心,都是怕后人误入歧途,哪一部经书有叫后人对著佛的偶像烧香祷告?顶礼膜拜?更没有说念佛的名字就能成佛,相反在「金刚经」中,佛用极具明确的语言告诉后人千万不要那样做:「若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来二字,非指释迦牟尼而言,是指人人之自我之心。
知心者为自知之明,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得用理来衡量。如果念佛的名字就能成佛,那麼请问宇宙之中第一位佛祖是念谁的名字才成佛的呢?念念不离心,自我之意念之念,即是佛因。没有心,你用甚麼去念?念佛之心即是佛。念只是降伏意念之法,心正意念正,何须用念去降伏?人们对著自己塑造的泥塑像,烧香磕头能解决甚麼问题?这不是迷信又是甚麼?你朝拜的那个「佛」不是真佛,跪在地上磕头的这个才是真佛童,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只有明心才能成佛,要想明心,必先明理,佛以悟真空妙理而成道,理明透彻心自明,明心者不念佛也是佛,光念佛不明心之人是迷佛迷法,佛以慈悲为本,慈悲二字,但是以心为基,慈悲是指心说,慈悲之心,没有定在出家,烧香,念经,拜佛上,是定在人的心上,慈悲之事,何时何地不能做?何人何处不能为?岂能局限在出家当和尚和烧香拜佛者的清规戒律等尘法上吗?所以学佛者不要本末倒置。心经就是叫人找到自心,认识自心,明白自心,心经不是给后人留下的语言文字,而是留下了一颗真心,学佛者如果不认心,不炼心,不明心,佛之真传绝矣!把语言文字当成真的,把领会语言文字当成目的,等於没学,真空实相,不是用语言文字能够表达出来的,全凭自参自悟,亲自体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说开口即是妄,落笔就是假,经书上写不出真的来,经书只是留给后人一张到达目的地的路线图,光看图不走路,永远也到达不了目的地,到了目的地,这张图也就没有用了,为了过河到达彼岸,就要坐船,经书就是船,到了彼岸,船还有甚麼用呢?所以说「迷时千卷少,悟来一字多」。这就是「道虽近,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的道理。我们学佛的也应如是看。
经
经者路也。心经,心路也。心经离心无经矣。心经乃明心之圣旨,见性之坦途。心是万圣之纲,心是人人都有之大本,认心,炼心,明心,乃心经所指之路,是达无上正等正觉必经之路也,行路必先明路,自我之觉,明路之师也,自我之心,人类试金宝石也,路之邪正远近,觉悟者自知也。
心经译文解释(汇总16篇)篇六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諦揭諦,波罗揭諦,波罗僧揭諦,菩提萨婆诃。
以般若智慧观照自心而获得解脱自在的菩萨,修行极深的般若智慧时,观察洞见到集聚构成人我的肉体,感受,思想,意志,心识等五种要素,是因缘相依的生灭关系。他的本质是空,而非实体的存在。菩萨因彻见这五种集聚的要素是缘起性空,所以脱离生老病死苦以及一切的痛苦。
舍利弗啊!肉体以及一切的物质现象,不是真实的存在,不外乎是因缘相互依存的生灭关系,所以物质和空并无差别;而空和物质二者在本质上也没有不同,因此空不异於物质。有人认為空是没有,物质是有,而菩萨以般若智慧观照彻见到物质就是空,空就是物质,犹如水和水波的关系,二者既是各别的,也是一体的。感受,思想,意志,心识,同样也是如此。
舍利弗啊!这五种集聚的要素,从它缘起性空的本质来说,它既没有生起或灭失,也没有所谓污垢或清净,更不会增多或减少。所以,在缘起性空的本质上,物质,感受,思想,意志,心识都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空。人对外界的认识,需透过眼,耳,鼻,舌,身体,意识六种感官与物质,声音,香臭,味觉,触觉,其他一切事物及概念等六种外境,分别相对应而认知一切,这些都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空。人的一切认识作用各有不同,包括眼,耳,鼻,舌,身体,心识,物质,声音,香臭,味觉,触觉,其他一切事物及概念,甚至於眼,耳,鼻,舌,身体,心识的识别作用共十八种,它们都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空。
不经由佛教导而独自开悟的缘觉圣者,因观照十二因缘而了悟,但菩萨以般若智慧照见十二因缘是缘起性空的,所以不论是导致生死轮回的主因无明;或是灭尽无明,甚至於生,老,病,死,或是因灭尽无明而脱离甚至於生老病死,也都不是实体的存在。亲自听闻佛说法而证悟得声闻圣者,因观照四諦而了悟,但菩萨以般若智慧见苦,苦的原因,灭苦而解脱,灭苦的方法这四諦是缘起性空的,不是实体的存在。
菩萨所证得的境界中,既不存有能证悟得般若智慧,也不存有所证得的境界,因為菩萨彻见一切是缘起性空的,一切是不可得的,心不执著於一切。使自己及一眾生都获得开悟的菩萨,由於修行可至生死彼岸的般若智慧,而通达空得真理,所以心中没有一丝牵掛及烦恼障碍;因而不恐惧生死,远离一切错误,不合理的思想,行為,妄想等等,终於达到寂灭无為的最高境界。
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佛,都是由於般若智慧,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而成佛。因此,由以上可得知般若智慧是具有不可思议力量的密咒,是可破除一切愚痴黑暗的密咒,是至上的密咒,是可达成涅磐妙果无与伦比的密咒。它能去除一切的痛苦,灾厄,是真实不变的真议真议。因此,宣说般若智慧的密咒如下:去!去!去到生死的彼岸!与眾生一起去到生死的彼岸!愿迅速同证正觉,获得大成就!
心经译文解释(汇总16篇)篇七
《心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paramitahrdayasutra。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全经只有一卷,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卷中的一节,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提要。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较为有名的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经》共有八部:《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胜天般若》、《胜天王般若》、《文殊问般若》、《金刚般若》、《大品般若》、《小品般若》。本处所用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则由浅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义理精要。可谓言简而义丰,词寡而旨深。古来认为读此经可以了解般若经类的基本精神。
心经译文解释(汇总16篇)篇八
《般若经》的内涵以空性为主,透过对空性的了解能断除烦恼障而得到小乘的涅盘,即声闻及独觉的菩提果位;也能够透过对空性的认识,再加上福德资粮的圆满,能彻底断除所知障而获得大乘的涅盘,即无上的菩提果位。《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即是《大般若经》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义皆设於此经,故名为《心经》。
此经由浅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义理精要。可谓言简而义丰,词寡而旨深。古来认为读此经可以了解般若经类的基本精神。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较为有名的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心经译文解释(汇总16篇)篇九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心经译文解释(汇总16篇)篇十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翻译。
晏子到了楚国,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楚国人在大门旁边开了一个小洞来迎接晏子。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接待的人立刻把晏子的话传给了楚王。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晏子)见到楚王。楚王说:“齐国难道没有人了吗?怎么派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天就阴暗下来;一起挥洒汗水,就会汇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派遣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王那里去,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没贤能的国王那里去。我晏婴是最没有才能的人,所以只能出使到楚国来了。”
晏子。
原名晏婴(前578年—前5),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夷维人(今山东高密),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40余年。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婴病逝。
晏婴头脑机灵,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王。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孔丘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楚王。
楚灵王,本名围,是楚共王的次子,杀了侄儿楚郏敖自立,即位后改名熊虔。偏爱细腰美女,“楚王好细腰,一国皆饿死”,就是指他。楚灵王三年(前538年),楚灵王率兵攻吴,捉住了庆封。有一次齐国晏婴来访,要他钻门洞进来,晏子笑嘻嘻的说:“反正出使到狗国,就应该从狗洞进去嘛!”,另外“橘逾淮为枳”也是两人斗智的故事。
《晏子春秋》。
西汉刘向《晏子春秋》叙录,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并论。《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叙春秋时代齐国晏婴的思想、言行、事迹的书,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说集。相传为晏婴撰,现在一般认为是后人集其言行轶事而成。书名始见于《史记·管晏列传》。《汉书·艺文志》称《晏子》,列在儒家类。全书共八卷,二百一十五章,分内、外篇。
主要记述了晏子的言行思想,语言简炼,情节生动,写出了晏婴形象,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书中寓言多以晏子为中心人物,情节完整,主题集中,讽喻性强,对后世寓言有较大的影响。
心经译文解释(汇总16篇)篇十一
千字文,由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韵、不对仗的文字,被称为“笔”,而非“文”)。梁武帝(502—549年)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1000个不重复汉字,命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成文。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千字文》语句平白如话,易诵易记,并译有英文版、法文版、拉丁文版、意大利文版,是中国影响很大的儿童启蒙读物。
中国大陆实行简化字、归并异体字后,其简体中文版本剩下九百九十余个相异汉字。
千字文。
[粱]敕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撰。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闰馀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海咸河淡,鳞潜羽翔。
龙师火帝,鸟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让国,有虞陶唐。
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坐朝问道,垂拱平章,爱育黎首,臣伏戎羌。
遐迩一体,率宾归王,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
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惟鞠养,岂敢毁伤,女慕贞洁,男效才良。
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复,器欲难量。
墨悲丝染,诗赞羔羊,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空谷传声,虚堂习听,祸因恶积,福缘善庆,尺璧非宝,寸阴是竞。
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临深履薄,夙兴温凊。
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渊澄取映,容止若思,言辞安定。
笃初诚美,慎终宜令,荣业所基,籍甚无竟,学优登仕,摄职从政。
存以甘棠,去而益咏,乐殊贵贱,礼别尊卑,上和下睦,夫唱妇随。
外受傅训,入奉母仪,诸姑伯叔,犹子比儿,孔怀兄弟,同气连枝。
交友投分,切磨箴规,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节义廉退,颠沛匪亏。
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坚持雅操,好爵自縻。
都邑华夏,东西二京,背邙面洛,浮渭据泾,宫殿盘郁,楼观飞惊。
图写禽兽,画彩仙灵,丙舍傍启,甲帐对楹,肆筵设席,鼓瑟吹笙。
升阶纳陛,弁转疑星,右通广内,左达承明,既集坟典,亦聚群英。
杜稿钟隶,漆书壁经,府罗将相,路侠槐卿,户封八县,家给千兵。
高冠陪辇,驱毂振缨,世禄侈富,车驾肥轻,策功茂实,勒碑刻铭。
磻溪伊尹,佐时阿衡,奄宅曲阜,微旦孰营,桓公匡合,济弱扶倾。
绮回汉惠,说感武丁,俊乂密勿,多士寔宁,晋楚更霸,赵魏困横。
假途灭虢,践土会盟,何遵约法,韩弊烦刑,起翦颇牧,用军最精。
宣威沙漠,驰誉丹青,九州禹迹,百郡秦并,岳宗泰岱,禅主云亭。
雁门紫塞,鸡田赤城,昆池碣石,巨野洞庭,旷远绵邈,岩岫杳冥。
治本于农,务资稼穑,俶载南亩,我艺黍稷,税熟贡新,劝赏黜陟。
孟轲敦素,史鱼秉直,庶几中庸,劳谦谨敕,聆音察理,鉴貌辨色。
贻厥嘉猷,勉其祗植,省躬讥诫,宠增抗极,殆辱近耻,林皋幸即。
两疏见机,解组谁逼,索居闲处,沉默寂寥,求古寻论,散虑逍遥。
欣奏累遣,戚谢欢招,渠荷的历,园莽抽条,枇杷晚翠,梧桐蚤凋。
陈根委翳,落叶飘摇,游鹍独运,凌摩绛霄,耽读玩市,寓目囊箱。
易輶攸畏,属耳垣墙,具膳餐饭,适口充肠,饱饫烹宰,饥厌糟糠。
亲戚故旧,老少异粮,妾御绩纺,侍巾帷房,纨扇圆絜,银烛炜煌。
昼眠夕寐,蓝笋象床,弦歌酒宴,接杯举觞,矫手顿足,悦豫且康。
嫡后嗣续,祭祀烝尝,稽颡再拜,悚惧恐惶,笺牒简要,顾答审详。
骸垢想浴,执热愿凉,驴骡犊特,骇跃超骧,诛斩贼盗,捕获叛亡。
布射僚丸,嵇琴阮啸,恬笔伦纸,钧巧任钓,释纷利俗,竝皆佳妙。
毛施淑姿,工颦妍笑,年矢每催,曦晖朗曜,璇玑悬斡,晦魄环照。
指薪修祜,永绥吉劭,矩步引领,俯仰廊庙,束带矜庄,徘徊瞻眺。
孤陋寡闻,愚蒙等诮,谓语助者,焉哉乎也。
心经译文解释(汇总16篇)篇十二
《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故事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接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子何为使乎?”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心经译文解释(汇总16篇)篇十三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译文:
观世音菩萨,以甚深的智慧之光,照见受、想、行、识、意,这五蕴都是一些虚渺的幻象,到达了那不生不灭的彼岸,脱离了一切苦难。
舍利子啊,(你可知道,)精神和物质并没有不一样的地方,因为所谓精神,所谓物质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我们的感觉,思想,行为,认识,也不能分成精神,物质什么的。舍利子啊,(你可知道,)什么精神啊,物质啊,受、想、行、识啊,这所有的.一切,其本质都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
(这是什么意思呢?你可知道,我们世界的本质,乃至生命的本质,是永恒的,是无限的,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没有形,也没有相,更不存在什么空间。所以你也不能让其多点什么,少点什么,不能让其变大,也不能让其缩小。)所以这世界的本质,乃至生命的本质,是精神的,既不存在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个体,更没有什么感觉啊,思想啊,行为啊,看法认识啊等等。
我们眼睛看到的形象,鼻子嗅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身体接触到的触觉,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什么东西是好的,什么是坏的等等等的概念,都是一些虚假的幻像,必须坚决加以屏弃。到那时。你就不会在我和非我之间感觉到一个界限,你也不会意识到我和非我之间有一个界限。到那时,你那一切愚昧的都没有了,你那一切不愚昧的也没有了。你将跳出生死轮回,不存在生与死的概念。什么苦、集、灭、道啊,智慧啊,佛法啊,只是过去的一个过程。你不会认为自己已得到了至高无上的佛法。(因为这世界上并不存在着什么至高无上的佛法,你只不过是遵循佛的教诲,通过修炼,回到了自己本来的面目而已)。
菩萨就是这样通过到达不生不灭彼岸的智慧,排除了心中的一切疑虑,(对于肉体生命的消亡),不会再有恐怖,离开这个本末倒置的梦幻世界,最后达到寂灭的境界。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诸佛,不就是依靠这到达彼岸的智慧,最后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吗?所以这个关于到达彼岸的智慧的咒语,是具有无上神力的咒语,是扫除黑暗和愚昧的咒语,是世界上最高等的咒语,能给我们意想不到的结果。(这咒语)能除去一切苦难,不存在任何虚妄。
所以,我们这个到达彼岸的智慧咒语是:揭缔,揭缔,波罗揭缔,波罗僧揭缔,菩提萨婆呵。不管你遇到任何困难,只要用心去念此咒语,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心经译文解释(汇总16篇)篇十四
观世音菩萨在深入思考人生的终极目标问题时,他透过纷繁的俗世生活,看清了生命的真实意义,发现人的色、受、想、行、识,竟然全部都是虚无的形态,因此而彻底觉悟,超脱了一切的痛苦和厄运。
这时他从宁静中醒过来,对舍利弗说:舍利子啊(注:舍利子即舍利弗)。
凡是可看见的物质,它们都是由极微小的颗粒而构成的,若再更深层次的观察,会发现这些极微小的颗粒也消失了,变成了看不见的意识能量形态。所以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是以虚无的意识能量状态而存在;而同时,虽然一切物质其本质上虽然都是以虚无的意识能量状态存在,但在现实中以我们很粗陋的视觉功能所看到的,却是一个个不同的形相。因此可以说,“色本质上是空,空表相上是色”
或者更直观的说,物质和虚空本来当下就是一个。两者是一体两面(即量子力学的波粒二象性,波为能量,粒为形态),色空不二,互为体相,不可单独言说的。
我们继续去观照我们平常的感受、思想、行为、意识。你会发现,由于它们都是基于我们的体相而存在的,既然我们这个色身本体都是虚无的,所以他们的本质也更是虚无的,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是我们虚幻的一种意识执着而已,也都是跟色空一体的道理一样,不可单独言说的。
舍利子呀,更确切地说,只要是我们可以感知到的一切,事实上都是没有真正实体存在的,它们本质上都是空无。这个共同的空无可以勉强给一个假名——自性。
它从来就没有生过,因此不存在有消亡之说;它无有实体的,所以不用担心它会有污垢,也无法说它是清净的;它是非物质也非能量的,所以既不能说有增加,也无法说会减少。它万古长青、永恒不变、寂然不动、含藏万有。
因此,在这个自性的真空里,是不存在物质形态的;不会有任何的感受、思想、行为和意识存在;没有我们的眼见、耳闻、鼻嗅、舌尝、身受、意识这些概念存在;没有颜色、声音、香气、味觉、触受、佛法的这些名相存在。
不会有生、老、病、死的现象,甚至于连生、老、病、死的概念都没有;没有苦的概念存在,所以也没有所谓的人生八苦、集聚无常、生灭涅磐、求道成佛这些方便引导度化的八万四千法门;没有智慧名相概念,也就无所谓能证得智慧或是让智慧圆满了。由此自性宁静清净。
由于内心无所希求,不求得到,因此开悟,觉悟到自然法则给予众生的那种公正无私的恩情。因此,我们应该做到心无挂碍,去追随人生的真理。因为心无挂碍,我们就不会畏惧任何困难,就会远离那些乱七八糟的妄想,最终让自己超脱尘世的烦恼。
事实上,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诸佛,只要修此静心观心的`法门。皆可获得无上的正等正觉,实现真正彻底的解脱。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由此可知,人生的真理乃是能够消弭生活烦恼的大神咒,是能够破除人间愚昧的大明咒,是能够带来光明前景的无上咒,是无可替代的无等等咒—它是如此真实灵验,绝不虚无。
10、
所以,《心经》的主题就是告诉各位:
放下吧!放下吧!让我们一起去追求人生的真理吧!希望我们中间的每一位,都能够尽早地成就自己的一生。
心经译文解释(汇总16篇)篇十五
《心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系将内容庞大之般若经浓缩,成为表现‘般若皆空’精神之简洁经典。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諦揭諦,波罗揭諦,波罗僧揭諦,菩提娑婆呵。
心经译文解释(汇总16篇)篇十六
1、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世音菩萨在深入思考人生的终极目标问题时,他透过纷繁的俗世生活,看清了生命的真实意义,发现人的色、受、想、行、识,竟然全部都是虚无的形态,因此而彻底觉悟,超脱了一切的痛苦和厄运。
2、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时他从宁静中醒过来,对舍利弗说:舍利子啊(注:舍利子即舍利弗)。
凡是可看见的物质,它们都是由极微小的颗粒而构成的,若再更深层次的观察,会发现这些极微小的颗粒也消失了,变成了看不见的意识能量形态。所以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是以虚无的意识能量状态而存在;而同时,虽然一切物质其本质上虽然都是以虚无的意识能量状态存在,但在现实中以我们很粗陋的视觉功能所看到的,却是一个个不同的形相。因此可以说,“色本质上是空,空表相上是色”
或者更直观的说,物质和虚空本来当下就是一个。两者是一体两面(即量子力学的波粒二象性,波为能量,粒为形态),色空不二,互为体相,不可单独言说的。
3、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我们继续去观照我们平常的感受、思想、行为、意识。你会发现,由于它们都是基于我们的体相而存在的,既然我们这个色身本体都是虚无的,所以他们的本质也更是虚无的,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是我们虚幻的一种意识执着而已,也都是跟色空一体的道理一样,不可单独言说的。
4、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舍利子呀,更确切地说,只要是我们可以感知到的一切,事实上都是没有真正实体存在的,它们本质上都是空无。这个共同的空无可以勉强给一个假名——自性。
它从来就没有生过,因此不存在有消亡之说;它无有实体的,所以不用担心它会有污垢,也无法说它是清净的;它是非物质也非能量的,所以既不能说有增加,也无法说会减少。它万古长青、永恒不变、寂然不动、含藏万有。
5、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因此,在这个自性的'真空里,是不存在物质形态的;不会有任何的感受、思想、行为和意识存在;没有我们的眼见、耳闻、鼻嗅、舌尝、身受、意识这些概念存在;没有颜色、声音、香气、味觉、触受、佛法的这些名相存在。
6、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7、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不会有生、老、病、死的现象,甚至于连生、老、病、死的概念都没有;没有苦的概念存在,所以也没有所谓的人生八苦、集聚无常、生灭涅磐、求道成佛这些方便引导度化的八万四千法门;没有智慧名相概念,也就无所谓能证得智慧或是让智慧圆满了。由此自性宁静清净。
8、以无所得故,菩提萨捶。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由于内心无所希求,不求得到,因此开悟,觉悟到自然法则给予众生的那种公正无私的恩情。因此,我们应该做到心无挂碍,去追随人生的真理。因为心无挂碍,我们就不会畏惧任何困难,就会远离那些乱七八糟的妄想,最终让自己超脱尘世的烦恼。
9、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事实上,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诸佛,只要修此静心观心的法门。皆可获得无上的正等正觉,实现真正彻底的解脱。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由此可知,人生的真理乃是能够消弭生活烦恼的大神咒,是能够破除人间愚昧的大明咒,是能够带来光明前景的无上咒,是无可替代的无等等咒—它是如此真实灵验,绝不虚无。
10、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所以,《心经》的主题就是告诉各位:
放下吧!放下吧!让我们一起去追求人生的真理吧!希望我们中间的每一位,都能够尽早地成就自己的一生。
(注:菩萨为何不将咒语的本意讲出来,而是讲一段无法懂的文字?是因为我们的心容易染着,若讲咒语的本意文字,会让中下根众生陷入文字意思的执着当中,而无法悟得真心本性。本性里一物一念皆不可存有,若有则为染着,即不可见性。故不如以难懂之文字教人诵读,因文字难懂,故不染文字相,久而久之,达到念而无念状态,便可怔入自性三昧当中,而悟得本性!所有咒语皆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