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知识点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回顾和复习已学知识,为接下来的学习提供基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知识点总结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手写(通用15篇)篇一
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在育种工作中,人们用杂交的方法,有目的地使生物不同品种间的基因重新组合,以便使不同亲本的优良基因组合到一起,从而创造出对人类有益的新品种。
3.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xy型,另一种是zw型。
4.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5.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6.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的基因重组,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这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生物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8.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其基本观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手写(通用15篇)篇二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而学会学习是高中学生要练就的基本功。其中自学能力是其重要的组成成分,预习是培养自己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一个良好的习惯。那么,如何预习呢?首先,通过看书我们要对这一节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主要讲了哪些知识点?我掌握了多少?还有哪些知识点理解不了?带着这些问题走入课堂,那么你的课堂效果一定会更好。
听课听什么?要听老师分析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考点和疑点;听自己在预习过程中所未能理解的内容;听老师对一类问题(或习题)是如何分析的;不仅要认真听,还要做好必要的笔记。笔记如何做也有一定的讲究,有些同学喜欢将老师的板书一字不漏地记下来,其实大可不必。我们只要将老师补充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结论或习题做一些笔记,对于习题也只需记一些主要的分析过程,课后再进行必要的完善即可;万万不可顾此失彼,因为忙着做笔记而忽略了听课。
古语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此言提醒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经常进行反思。其实,学习生物知识最关键的是学会其中的学科思想和答题方法,学会思维。因而,同学们在看书或做题时,要多想想为什么这样做?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或表述?此类习题有何规律?这种方法或表述好吗?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生物思维模式和答题能力。
忆即复习工作,即一堂课下来或一个章节下来,我们必须要有一个较为系统地复习整理过程。此项工作将直接关系到你成绩的好坏。通过复习,一方面将一些重要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巩固、强化,另外也可以对前后知识的系统性和他们的联系有更深的理解,此即为古人所说“温故而知新”。
高中生物的基础知识和答题技能相对不多,要想熟练地掌握它,就得进行一定的训练。同学们要在练习中融会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答题技能的掌握,同时这也是提高同学们解答生物试题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同学们万万不要陷入“题海”,掌握好训练的“度”。
无论是平时的学习还是高考复习,测试总少不了,那么当老师批阅后的试卷发下来后,我们怎么办?有一些同学在看完自己的分数后就是等待,等待着老师的讲解。其实不知大家注意过没有,试卷中许多问题自己是完全能解决的,不少题目之所以出错,完全是因为自己在审题、提炼或考虑问题不全面造成的。这些问题你完全可以与其他同学一起讨论、交流,自己发现问题之所在并予以更正,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正确的思维;又能提高自己的纠错能力,防止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手写(通用15篇)篇三
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
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青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四、细胞学说。
1、创立者:(施莱登,施旺)。
2、细胞的发现者及命名者: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
3、内容要点:p10,共三点。
4、揭示问题: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手写(通用15篇)篇四
一、细胞膜的成分。
主要是脂质(约50%)和蛋白质(约40%)还有少量糖类(约2%--10%)。
二、细胞膜的功能。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三、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其性质是全透性的。
02。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相关概念。
1、细胞质: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2、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3、细胞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
二、八大细胞器的比较。
1、线粒体:(呈粒状、棒状,具有双层膜,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2、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具有双层膜,主要存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还有少量dna和rna,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的膜上,在片层结构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3、核糖体:椭球形粒状小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4、内质网: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5、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加工、分类运输有关。
6、中心体: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7、液泡:主要存在于成熟植物细胞中,液泡内有细胞液。化学成分: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
8、溶酶体:有“消化车间”之称,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三、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四、生物膜系统的组成。
包括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
03。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一、细胞核的功能。
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二、细胞核的结构。
1、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2、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3、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4、核孔: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手写(通用15篇)篇五
(1)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过程:受精卵、增殖为多细胞、分化为组织、器官、系统、发育为生物体。
(3)特点:持久性、稳定不可逆转性、普遍性。
二、细胞全能性:。
(1)体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
由于体细胞一般是通过有丝分裂增殖而来的,一般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整套和受精卵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潜能。
(2)植物细胞全能性。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全能性。
例如:胡萝卜跟根组织的细胞可以发育成完整的新植株。
(3)动物细胞全能性。
(4)全能性大小: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手写(通用15篇)篇六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7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8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鱼)。
9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10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生长与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手写(通用15篇)篇七
二、细胞核的结构:
1、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2、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3、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4、核孔: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手写(通用15篇)篇八
1.含量:仅占细胞鲜重的1%-1.5%。
2.存在形式: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少数构成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如fe2+??血红蛋白、碘元素??甲状腺激素。
3.功能。
(1)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哺乳动物的血液中钙离子含量太低,会出现抽搐等症状。
(2)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手写(通用15篇)篇九
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2.胚芽鞘的感光部位、生长素产生部位、生长素横向运输部位都是尖端,弯曲生长部位是尖端下面的伸长区。
3.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单侧光照射使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造成背光侧生长素含量高于向光侧,因而背光侧生长快于向光侧,从而造成向光弯曲生长。
4.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5.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称为极性运输。
6.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7.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8.证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的实例有顶端优势和根的向地性。
9.赤霉素可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可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则可促进果实成熟。
10.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11.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手写(通用15篇)篇十
(3)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
(2)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
(3)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面多,向光面少),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生长素(温特,琼脂实验):吲哚乙酸(i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3、植物激素(赤霉素,细胞_,脱落酸,乙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4、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在植物体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分布: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5、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茎芽根。
一要注重观察和实验。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没有观察和实验,生物学就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同样,不重视观察和实验,也不可能真正学好生物课。在做每个实验之前,要认真阅读实验指导。在做每个实验时,要仔细观察、如实记录,认真分析,得出结论。
二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生物学是一门与生产和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科学。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将生物知识跟实际生活相联系。例如,我们在学习食物链时,首先要搞清楚“食物链”的定义是什么?谁是被食者?谁是捕食者?他们之间是怎么样构成一个完整的食物链的?然后再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列举出2个简单的食物链。如果忘记了,你便可以及时地看书回忆,这样又就巩固了知识。学习生物科学是一件很有趣又很有意义是事情。
学习生物要注意细节的把握。在会考生物中重中之重就是细节,会考中许多女生的成绩要比男生高,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女生比较细心,对细节把握的好。说到把握细节,不单单指考场上不粗心,同时更要强调平时学习时要细心,基本概念要理清,不能想当然。例如在很多的实验题的表达中,应该注意类似“多”与“较多”这样的文字区别,以及在阅读图像和长文章做题时,应当准确获取信息。平时在作业中,就要严格杜绝粗心的错误,把每次练习当成考试,培养自己的细心习惯。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手写(通用15篇)篇十一
(3)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
(2)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
(3)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面多,向光面少),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3、植物激素(赤霉素,细胞x,脱落酸,乙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4、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在植物体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分布: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5、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茎芽根。
1.纲要记忆法。
生物学中有很多重要的、复杂的内容不容易记忆。可将这些知识的核心内容或关键词语提炼出来,作为知识的纲要,抓住了纲要则有利于知识的记忆。
2.衍射记忆法。
以某一重要的知识点为核心,通过思维的发散过程,把与之有关的其他知识尽可能多地建立起联系。这种方法多用于章节知识的总结或复习,也可用于将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
系统化和具体化的方法。
系统化就是把各种有关知识纳入一定顺序或体系的思维方法。系统化不单纯是知识的分门别类,而且是把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使其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在生物学学习过程中,经常采用编写提纲、列出表解、绘制图表等方式,把学过的知识加以系统地整理。具体化是把理论知识用于具体、个别场合的思维方法。在生物学学习中,适用具体化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分析和解释一些生命现象;二是用一些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生物学理论知识。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手写(通用15篇)篇十二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
3、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
图片。
10%);占细胞鲜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o、占细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c.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相关概念:
1、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2、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3、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
4、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5、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
6、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二、氨基酸分子通式:
nh2—(r—ch—cooh)。
三、氨基酸结构的特点:
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导致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四、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种类、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空间结构千变万化。
五、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肌动蛋白;
2、催化作用:如酶;
3、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4、免疫作用:如抗体,抗原;
5、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六、有关计算:
1、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目-肽链数。
2、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数(—nh2)=肽链数。
第三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1、核酸的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2、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3、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为脱氧核糖、rna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4、d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
5、r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尿嘧啶(u)。
6、核酸的分布: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一、相关概念:
1、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主要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
2、单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如葡萄糖;
3、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
4、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多糖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
5、可溶性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二、糖类的比较。
三、脂质的比较。
第五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图片。
二、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功能:
1、构成某些重要的化合物,如:叶绿素、血红蛋白等。
2、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
3、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手写(通用15篇)篇十三
1、融会贯通,不断探索。
我们学习生物的目的,是为了研究生物的规律,是为了运用生物知识。这应该说是一种技能。而技能的掌握,光靠背书是不行的,要在实践中反复地、长期地训练才能成功。
2、学会自学,不断。
总结。
学生学习生物要改进综合分析,观察,判断,想象等思维能力以及应试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坚持实践第一,以练习主,简明扼要地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是必要的,同时应该把大部分时间用在练习上,在练习中加深理解,在练习中巩固记忆,在练习中学会应用。同时还要学会观察、分析、想象和综合,学会合乎逻辑的推理判断。
3、抓好基础题。无论什么考试,基础的东西都是最重要的。
生物高考也不例外。考生应努力做到保证拿到基础题的分,力争难题的分。基础题不丢分,就保证了考试不会失败。所以在学习中,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安排练习的难度。如果水平不是很高,就一定要以练习基础题为主,不要嫌容易,不要跟别人攀比。要把生物基础知识弄扎实,要做到懂、会、熟、越临近考试越要降低难度。因为此时由于时间有限,再使自己的能力攀上一个新的高峰已不可能,而把易错但比较容易的题弄明白,弄准确则完全可以办得到。可惜有的同学在复习中做的练习太难了,费了很大功夫也收效甚微。他们以为做多难的练习就能达到多高的水平,其实并不是这样,这也取决于原来的基础。
4、要重视思维能力和其他素质的提高。
生物这门课程,不单单是要求学生运用和理解生物知识,同时也在考查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综合、推理和想象的能力。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手写(通用15篇)篇十四
1、“j型增长”
a、数学模型:
(1) nt=n0λ
(2)曲线(略)(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种群数量)
b、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c、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2、“s型增长”
a、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b、曲线中注意点:
(2)k/2处增长率最大。
3、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4、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重要意义。
1、群落的意义: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与纬度、环境污染有关。
3、群落中种间关系: 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
4、群落的空间结构:
a、定义: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b、包括: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意义: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
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
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手写(通用15篇)篇十五
1、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xx,是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单位。
2、遗传信息:dna上的碱基排列顺序,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
二、染色体、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
1、一条染色体上有1或2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
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xx,是决定生物性状的结构功能单位,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现线形排列。
3、遗传信息是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并不是dna分子上所有脱氧核苷酸排列序列。
4、每一个基因中可以含成百上千个核苷酸,但每个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是特定的。
三、dna分子的特点。
1、稳定性:dna分子双螺旋空间结构的相对稳定性。
2、多样性: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可以千变万化(4n,n为碱基对数)。
3、特异性:每一个特定的dna分子都有着特定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即储存特定的遗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