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读内容,同时也是对自己理解和思考能力的一种检验和提升。下面是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分享,他们对作品的不同解读和感受将给我们带来启示和灵感。
热门悟空传读后感(通用12篇)篇一
今天,老师给我们分享了一个绘本叫《孙悟空打妖怪·新冠病毒篇》,故事讲的是唐僧师徒来到一个蝙蝠洞旁边,听村民说前两天有几个村民上山吃野味儿,下山来每天发烧、咳嗽,村民们就想可能是蝙蝠妖在作祟。八戒听完没有洗手直接吃了馒头,不一会儿功夫,八戒也难受起来。后来,沙和尚照顾八戒,很快也病倒了。孙悟空见此情形骑上筋斗云去找火神和雷神帮忙,他们俩各出一件法宝,一个叫消毒,另一个叫防护,孙悟空拿上法宝,把病毒消灭的一干二净,随后孙悟空拿起金箍棒准备把蝙蝠打死,唐僧挡在了前面,你看蝙蝠多可怜。蝙蝠说:“我们不想把病毒传给人类,是人类非要吃我们,病毒就趁机传染给了人。”孙悟空也觉得有理,于是放过了蝙蝠,并教育了当地的村民。最后,村民们也不再吃野味了。读到这我更加清楚了蝙蝠不是妖,是人们闯入了蝙蝠的`栖息地,还捕食它们,才惹病毒上身的。
这个绘本最后我还看到钟南山爷爷84岁还在武汉最危险的一线,真让人感动,看看自己,这段时间在家上网课,老师留的作业只想完成就行,不愿检查,和钟南山爷爷的精神比起来,我感觉太惭愧了。今后我一定要做一个让家长,老师放心的好孩子,还要呼吁所有学生:保护动物,爱护大自然,让人与动物同在这个地球上快乐的生存。
热门悟空传读后感(通用12篇)篇二
继《西游记》之后,又续读了很有名气的《悟空传》,完全不同的叙事方式,应该是不能作为西游记续传来说的,但是立意角度很独特,原著中众人的形象也重新颠覆,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平民化的形象,读来诙谐幽默,平易近人,趣味十足。
本文特色是对话体辩论方式发展剧情的,作者很喜欢论哲理,喜欢和人谈佛法人性,基本上挺到位的,三观也正常,有些理论我也受益匪浅。本文也有大话西游的影子,三段爱情观,孙悟空的,唐僧的,八戒的,沙僧在这里面是个苦逼的角色,但作者也很好地将他的个性发挥地很好了,伏笔埋得也很好。
文章的叙事方式比较独特,倒叙,插叙,论叙都有,看着人有些找不找北,需要耐心好好读的,不能跳着读,否则会断了思绪,个人感觉这种方式还是有点混淆,跳来跳去的需要很好的文字驾驭能力,作者功夫到位也解释清楚了,但是五百年前后这样穿插来去,还是有些乱,不方便作者阅读,当然也是文章的特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吧。
孙悟空在这本书里有两个角色同时推进故事情节,一个是善(服从)的,另一次个是恶(西天取经前的),基本就是善恶交替进行,可以看作是最大的敌人还是自己的发展路线,取经在这里也是如来和金蝉子的一个赌注,看似金蝉子输了,最后输的人却是如来,这里是一个哲学命题,命运的决定论和命运的不可知论,一个是决定论,一个是变化论,作者倡导的是积极向上的变化论,这种论调基本上年轻人受用,老人们多爱决定论,两种理论没什么对错,这是各需所求决定的。
永远不要去彻底否定一个理论,也不要盲目崇拜一种理论,对和错不是人定的。
佛的形象又在本书中再次弱化和评判,如来观音玉皇大帝等仙人们又一次被拿来丑化,这样做可以更好地凸显孙悟空无谓的个人英雄主义,可以让主角情绪精神更加饱满,当然难免会让读者持续增加对佛的厌恶型,其实这并不是作者本意,实是将仙人们暗喻成现在的官员或者上级权利者们,那种官官相护,毫无同情心的工作态度和推诿行为做出批判,这是很有进步性的,社会精神文明见说见文件而不见行动的匮乏是一直存在蔓延的,这就好比是天庭,有各种规则和惩戒,和现行的行政事业国企单位没多大区别,领导是天,下面干活的人又毫无工作激情可言,组织要你怎么办,那就是天条,所以西游记的批判现实性很强的,妖哪里是妖,神哪里是神,凡是和仙神有同等法力但不听管教的就是妖怪,可笑至极,一切都是天注定,是天意。
经典文学作品可能通读趣味性没那么爽快,但是它们的生命力生生不息,放在历朝历代都是发人省醒不朽的作品,同时还会再衍生出更种后续作品,造福于人。
这个天地,我来过,我奋战过,我深爱过,我不在乎结局。——《悟空传》今何在?
热门悟空传读后感(通用12篇)篇三
通读《悟空传》,最令我难忘的却是那句唐僧的话。还记得唐僧对师傅说:“我要学的东西,你教不了我。”师傅问他想学什么,唐僧说:“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这是何等的气魄!藐视万物,唯我独尊。然而,在命运面前,纵然有千般抱负,也毫无用途。他看见了佛祖与观音笑着欺骗着世人,笑看他幡然醒悟却垂死挣扎,他想跳出去,不惜自毁千年法力,不惜一死,却渡不了众生,更渡不了自己。
热门悟空传读后感(通用12篇)篇四
孙悟空没有人能够降得住,只有他自己,天蓬爱着阿月,可是天庭偏偏不让有情人守护,卷帘只因为打碎了玻璃盏而被贬下凡间,五百年只为了拾回碎片,可是,最后他们却不记得这件事,可悲。杨戬,只因为母亲是神,父亲是凡人就要在民间遭受嘲讽,心有不甘,心有怨恨。唐僧,金蝉子转世,论道,有什么可论的,你如来佛祖说什么就是什么。哪吒,太乙真人只为了得到灵珠,李靖只为了自己一人的安危,深怕自己被哪吒牵连丢了性命和官职。
孙悟空大闹天宫,为了不再让自己的命运控制在那些没有心,没有情,没有义,只为了自己的私欲的神仙们的手里。
成佛之后,他们的存在还有意义吗?
曾经,年少轻狂,我们嚣张,我们自由,我们狂妄,我们总想把自己的命运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也许后来就会发现,并不是这样的。
我特别羡慕黄雪冰,羡慕他的淡然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原来,不需要那么多的东西。
我羡慕,羡慕他们,他们的生活太简单太简单了,他们一生可能需要的东西很少,就足够了。他们没有那么多的欲望,没有那么多的苦恼。因为他们想要的总能得到,根本不需要额外的东西。
热门悟空传读后感(通用12篇)篇五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每次读到这里,都感到莫名的兴奋,即使还无法完全明白这意思,但这片语间所流露出来的是一种何等的气势。区区十万字,一遍又一遍地拜读,每一遍都有新的体会,每一遍都让人热血沸腾。
作者“今何在”用自己的方式解释世界,吝啬的语言,跳跃的思维,我们无法想象他写下悟空和九州时悸动的情感。这可能是他无意之间宣泄自己的情感,但不管怎样,他创作出了这一部震撼人心的巅峰之作。这大概就是他的巅峰吧,恐怕他以后再难有超过这次的灵感了。不过这也不要紧,有此一部《悟空传》足矣。
作为一本网络小说,我本不应该把它抬升至“经典名著”,但我却不得不写这一篇文章,否则,这一腔的愤懑又该向何处宣泄。
读惯了《西游记》,乃至《西游记后传》,可看了此书之后,我才明白什么叫“超脱”,“今何在”他打破了人们所知的传统,没有正义与邪恶之分,有的只是一个不满于苍天,叫喊“自由”的猴子。“我有一个梦,我想我飞起时,那天也让开路,我入海时,水也分成两边,众神诸仙,见我也称兄弟,无忧无虑,天下再无可拘我之物,再无可管我之人,再无我到不了之处,再无我做不成之事,再无我战不胜之物,再无……”这才符合我们心中的孙悟空,一个天不怕地不怕,从未向任何人或物低头的孙猴子。
“当五百年的光阴只是一个骗局,虚无时间中的人物又为什么而苦,为什么而喜呢?”心脏沉重地敲打着胸腔,无法挽回的悲剧,就算一开始就知道,又能如何?当知道反抗过后仍旧是看不尽的黑暗,还能怎办,当然还是反抗,让心无愧即可。
“天地何用?不能席被,风月何用?不能饮食。纤尘何用?万物其中,变化何用?道法自成。面壁何用?不见滔滔,棒喝何用?一头大包。生我何用?不能欢笑,灭我何用,不减狂骄。从何而来?同生世上,齐乐而歌,行遍大道。万里千里,总找不到,不如与我,相逢一笑。芒鞋斗笠千年走,万古长空一朝游,踏歌而行者,物我两忘间。嗨!嗨!嗨!自在逍遥……”至今仍难以明白这书究竟要表达些什么,或许他根本就没想表达些什么,凭心去领会即可。
热门悟空传读后感(通用12篇)篇六
从小也算是个西游迷,最先触及的是电视剧,里面的神话色彩开启了儿时的各种天马行空的幻想,至今都难忘;后来又试着读原著,感叹到它为何能成为四大名著的魅力。自然,那些关于《西游记》的书籍、影视也没放过。不过,这其中能触到心里那根弦的,就俩。一个是把刘镇伟和星爷推向神坛的经典电影《大话西游》,而另一个就是今何在的这本小说《悟空传》。
《大话》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影史上的经典代表作,不是因为他仰仗于《西游记》文学地位的光环,也不是它改编得有那么神乎其神。很简单,也是最重要、最根本性的一点:这个故事的价值是什么?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我想,看过的人都明白。正是它里面所包含的人的命运、自由和爱情的主题。
至尊宝从一个稚气无作为的男人蜕变成了有担当的大英雄孙悟空,但这不是他所追求的,他只是背负着一个不得不去完成的使命。这是命运。
孙悟空想摆脱唐僧,放弃西天取经,永远的摘下那个束缚着他的紧箍,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追求自己所求的梦想。这是自由。
南柯一梦,发现一切早已幻化成泡影。想着紫霞,望着紫霞,却早已无能为力。五百年的轮回只为了城头上的一吻,那一吻承载了太多的重量,也永远深深地定格在那里。最终,也只是独自暗藏着这份思念、这份情,转身走向远方。这,是爱情。
然而,《悟空传》之所以成为了大家所追捧、怀念的经典小说,也是因为秉承这些主题:自由、爱情、命运。从中,可以隐隐约约看到一些《大话》的影子,一个似曾相识的片段,或一段似曾相识的对话,都那么亲切,甚至紫霞也出现了。但今何在又加入了一些新鲜的元素、新的思想在其中,搭配上他那风骚的文笔(在读的过程中一度怀疑他在秀文采,哈哈,不过确实很犀利),又形成了另一种独树一帜的风格。
那是一种熟悉的感觉,又是一种新鲜的体验。
因此,在我看来。《悟空传》可以说是《大话西游》的姊妹篇,但是,它又不同于大话。今何在说过:“《悟空传》和《大话西游》都有各自的灵魂”。这话,没错。
文笔风格和文体构造:
在《悟空传》这本小说中,最初吸引我的并非是这些主题,我甚至没想到今何在会包含这些主题。最初让我拿起这本书就舍不得放下的,是今何在的文笔风格和文体构造。
众所周知,早年在国内红极一时的经典情景喜剧《武林外传》,它的成功原因之一就是“古代人说现代话”,这种格格不入的步调却又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诙谐幽默接地气。而这也是《悟空传》最明显的风格。此外,就是它那过去与现在、现实与虚幻交错进行的文体结构,至少,对于我而言,这十分精彩。可能也还是我个人原因,我不太钟情于那种一贯的线性叙事手法。
热门悟空传读后感(通用12篇)篇七
说起我国的四大名著,我最喜欢的就是吴承恩的《西游记》了。不仅是因为故事的内容生动有趣,而且里面的`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描述得十分精彩,令人回味无穷。
《西游记》又名《西游释厄传》,与《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并称四大名著。《西游记》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编撰而成。这本书描写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人护送唐僧西天取经,师徒四人取经路上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传奇故事。
整部小说中,我最喜欢的是其中的第二回“闯龙宫猴王得宝,闹地府老孙除名”。这一回说的是:孙悟空学会了七十二变的本领,回到花果山水帘洞。在用兵器时发现,没有一件令自己满意的,于是便下海去找东海龙王讨要。
东海龙王搬来所有的兵器让孙悟空试用,都不能令他满意。无奈之下龙王故意刁难孙悟空说:“我有一件镇海之宝,大圣若能拿的动,我便赠与大圣。”“好、好。”孙悟空一口答应。这件宝物便是重达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孙悟空非常满意,而这镇海之宝更像是为孙悟空量身定做一样,在他手里能大能小,收放自如,被他轻松的拿走了。
孙悟空此行不仅拿走了东海龙王的如意金箍棒,还拿走了西海龙王、南海龙王和北海龙王的心爱之物。这使得四海龙王龙颜大怒,便上天向玉皇大帝申诉,此后又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而《西游记》的出现,使人们懂得了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如何克服千辛万苦,排除万难。《西游记》中,师徒四人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精神,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热门悟空传读后感(通用12篇)篇八
去年秋天我偶然发现了这本书。我记得我一走上泾川新华书店二楼,这本书红色封面,霸气的.书名和字体就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拿在手里,轻轻一碰,它就紧紧地裹在一层塑料薄膜里。对内容的好奇让我想停下来。最后我很残忍,牺牲了半个星期的生活费才拿到口袋里。
在西天取经的路上,悟空经历了八十一难,却没有抛弃不舍取经的队伍和伙伴。不甘屈服和斗志给了我很多通知。想到这些,我突然发现,我的自信和乐观似乎消失了很久,那种无忧无虑的笑容也很久没有出现在我的嘴角。我不会输的。这是猴子最后的叫声。这种执着的信念在我的生活中从未改变。他们反抗命运。我们这些真正的凡人呢?我想我找到了这本书的主人悟空的答案。
热门悟空传读后感(通用12篇)篇九
初识悟空是在吴承恩的《西游记》中,真正的认识悟空却是在今何在的《悟空传》中。在这里,孙悟空被写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虽然与人们印象中传统的悟空形象不同,但对于我们来说,似乎距离更近了一步,仅仅是因为在悟空的身上有了人性,有了和人类交流的共同语言。
据文中所写悟空其实当年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中早已死去,而后来的两个悟空都是他欲望化成的实物。一个放荡不羁、桀骜不驯,是那个谁都不怕的美猴王;另一个唯唯诺诺、一心向佛,是那个头戴禁锢的孙行者。一个打死唐僧,搅乱龙宫地府,手握紫色纱巾;一个忘记一切,被仙界所累,为摆脱俗物而困惑。哪一个是真正的悟空?而他们又都是真的,是齐天大圣灵魂中的两个侧面。一个是悟空的本性,对自由、理想有着不懈且不拘一格的追求,一个是被佛祖束缚住的悟空,在他的脑海中只有紧箍咒才能证明他的身份,已全然失去了自我。
最终,孙悟空在自己灵魂的两个侧面地对决中,将灵动的生命结束,两种形态也归于一个灵魂。弥留之际,悟空终于做出了选择,一个真正的选择,他把手伸向了紫霞仙子,手中的是表明他心迹的纱巾。悟空胜了,他的胜利不仅仅在于得到了紫霞的永世陪伴,也不仅仅在于它摆脱了天庭或是尘世的喧嚣,而在于它为自己选择了一条路。在岔道口,它面临着“神”“仙”“妖”的选择,在他抗拒不了“神”和“仙”的诱惑后,他陪唐僧去西天取经,可是悟空在最后用自己的死明示了他的选择――做一个本性的自己,做一个最好的自己,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不息,哪怕是以死作代价。有了这种顶天立地的气概,做不做神仙又有什么价值呢?神仙所谓的无根、无情、无欲、无求,在我们看来是那么可笑,即使是一根无情、无欲的野草也终究离不开它的根,那么神仙呢?连一根苟活的草都不如,仅此而已。现在想想还是悟空的话最有道理:“因为我活着,我不能掩藏心中的本欲。”也正因为这样悟空去战去斗,为了心中的理想去和所谓的宿命抗争。虽然悟空死了,但仍然让我们感受到无尚的光荣。因为佛祖说:“我用禁锢咒书住他心中的真与善,直逼出它的恶与仇恨,他对生命只要还抱有希望,就不能不与自己的力量斗争,但它不可能战胜自己,倒是他不得不求我分出是非,那是我说孙悟空如何,他便如何了,但是我算不到,他宁肯死,也不肯输。”
他宁肯死,也不肯输!
死是一种永恒的状态,也许只有这种方式才可以摆脱宿命。
输也是一种永恒的状态,但如果输了理想、输了希望就彻底的失去了自我,并且永远也跳不出自己为自己设置的怪圈。
喜爱悟空,因为他敢爱敢恨敢怒敢言。
佩服悟空,因为他不去不服不输不弃。
菩提曾对悟空说:“禁锢是将人的心思束缚,把欲望的痛苦化作身体的痛苦,你若如诸神达到了忘我之境,自然不会受紧箍咒之苦,放下你自己,忘了你的所爱和所恨。”悟空却说:“我忘不了东海水,忘不了花果山,忘不了西天路,忘不了路上的人。”
也许经历过的事情永远也不会忘记,因为忘记了一切并不是真的没有了痛苦。只有在醉过方知酒浓,只有在爱过方知情重。生命的过程本身就在于一种经历。
悟空,也许你给我们的启示是悟不空吧!参不透人情,参不透事故,只因为五百年的光阴是一个骗局。但这已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你告诉我们要用自己的方式为自己的欲望而拼搏,无论等待我们的是什么。这本身便是一个比所有神明都高贵的过程,足矣。
“那淡紫色的黄昏/与你的翱翔融合,好像在白日的天空中/一轮明星沉没,你虽不见/我却能听到你的快乐。”
最后把雪莱的《给云雀》中的一段诗送给悟空,感谢他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如何做人!
热门悟空传读后感(通用12篇)篇十
会接触这本书还是因为一部电影,是和姐姐一起观看的《悟空传》,觉得很新奇,很震撼,似乎是第一次了解到这样的孙悟空和西游,所以我翻开了这本书。
作者今何在的想法很大胆甚至是荒谬,笔触却又真实而细腻,好像他笔下的才是最最真实的西游,西游成了一个悲壮的故事,一个关于一群人在路上想要寻找当年失去的理想的故事,而不是打打妖怪说说笑话那般平庸。
西游记的主题好像就是打妖怪,打不尽的妖怪,打完了,故事也就结束了。但在《悟空传》里,妖怪只有两种,一种是当年跟着孙悟空反抗天庭的兄弟,另一种则是各位神仙安排下来的。所以这是个悲伤的故事,孙悟空必须把当年一起战天斗地的兄弟都干掉,才能成佛,这,就是最大的悲剧。
最后师徒四人成了佛,那么成佛以后呢?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以前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梦想的四个人,成了佛,就完全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了。佛是什么,佛就是虚无,四大皆空,什么都没有了,没有感情没有欲望没有思想,可是没有了这些,人还能剩下什么?所以成佛也可以说是消亡,西天就是寂灭,西游就是一场被精心安排成自杀的谋杀。
《西游记》里一切都很隐晦,但《悟空传》里写的直白,作者心目中的西游,就是人的道路。每个人都有一条自己的西游路,我们都在向西走,到了西天,大家就都虚无了,但没办法选择,也没办法回头,只能尽量走的精彩些,去做好你想做的事,最后,你能像孙悟空那样说,这个世界,我来过,我爱过,我战斗过,我不后悔。
最后引用书中的`一段话结尾,希望每个人的西游路,都能走的精彩:我要听到天的痛哭,我要听到神的乞求。我知道天会愤怒,但你知道天也会颤抖吗?苍穹摇动时,我放声大笑,挥开如意金箍棒,打它个地覆天也翻。从今往后一万年,你们都会记住我的名字――齐天大圣孙悟空。
热门悟空传读后感(通用12篇)篇十一
在这篇故事中,西行只是天庭设下的一个骗局,所谓“成佛”,不过就是放弃所有的爱与理想,变成一座没有灵魂的雕像。
这是一篇关于一群人在路上寻找当年失去理想的.故事。第一次看这本书时我初中毕业,我没有考上高中,刚认清自己能力与天赋的局限性,这个世界有我所不能达到的地方,有我一辈子也不会去到达的地方,我的世界并不如我想象的那么大,界限也许就在我的身边,可我曾却以为我可以去任何地方,所以满脑子尽是悲壮的共鸣。
与一贯的热血小说不同,开局前世无比强大的唐僧,因为今生肉体凡胎而被孙悟空失手给杀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还有白龙马,每一个都不甘都以自己的方式去反抗,去活着,去反抗命运。可都失败了,结局是个悲剧。这很现实,努力就能成功的热血小说的剧情,在现实世界中不存在。
谁人心中无热血?终不过死后一场烟消云散、尸骨无存。
但是他们真的失败了吗?
其实并没有,不然孙悟空也说不出“这个天地,我来过,我奋战过,我深爱过,我不在乎结局”这样的话来。
“你跳不出这个世界,是因为你不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大,一旦你知道了,你就超出了它。”孙悟空他们的结局并不是死亡,而是超脱,他们本来的目的也就是超脱他们所在的圈子。努力的回报不光是结果,追逐某样事物的过程中的风景也是宝贵的。看的开才能走的更远。神佛不会去救任何人,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如果你死了,改变不了任何事情但只要你活着,就可以改变一切。
这本书每一个人物都要细腻的描绘,点滴话语之间都是人生的哲理,不同的年龄段所读所感都不同。
热门悟空传读后感(通用12篇)篇十二
这跟《西游记》无关,这只是孙悟空的故事,而且,当时孙悟空还只是一只不算特别的猴子。
孙悟空的来历是这样的:“从前,天地是由天机仪控制的。但是,女娲补天的时候,不小心掉了一块巨石。那块巨石后来变成了一个巨人,而那个巨人不服从被控制的天命,跟天庭展开了一场大战。巨人最后被打败了,他的尸体掉到了地上,变成了花果山。猴子们在那里自由自在地生活,巨人的心当时也落到了花果山上,被一个老神仙发现了。后来,天庭发现了花果山,把它毁了。花果山上除了一些生灵,其它的都死了。之后,那位老神仙上山找存活的生灵,想复仇。他却意外地发现了巨人之心的化身――孙悟空。宁死不屈的孙悟空毫不畏惧,与强大的天庭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
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很佩服孙悟空热爱家园,不畏强权的精神。而看了这本书后,我觉得孙悟空临死前喊的最后一句话:“如来,快出来与我一战!”充分地体现了孙悟空奋战到底,不屈不挠的精神。
孙悟空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我要学习他,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