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水浒传读后感及感想篇一
自来喜欢武林奇闻,江湖快意恩仇。幼时听好汉歌,看水浒,只是懵懵懂懂记得有一班好汉聚在梁山泊,替天行道,除奸去恶。
除却初中时,白话本有删减版小说读完过,其他并无多大涉及,今番来读原著,颇有感受,以此来写些读后感。只可惜未读通透,只能略发感悟。
接下来书中就以端王上位,高俅得势,奸佞当道开始说起。以王进、史进、朱武、路达等好汉掀起了一朝皇帝,夜眠不稳,昼食忘餐的无边风云。
本人对花和尚特别钟爱,在此浅谈。他的性格与多位好汉一般,粗鲁随性。却粗中有细,机警善良。凡其所为,尽显义字。
一、
他和史进为了请李忠喝酒,李忠叫他们等一会儿,他便道:“谁耐烦等你?去便同去。”然后却将看李忠卖膏药的人,一推一交,把众人赶散,使李忠被迫与他们喝酒。这反映了他性格粗鲁、慷慨大方的特点。
鲁提辖在瓦官寺,面对一群褴褛而自私可厌的老和尚,虽然饥肠如焚,但在听说他们三天未食,就即刻撇下一锅热粥,再不吃它。“拳打”镇关西时,采取不依不饶的态度,“应口”要打,“讨饶”更要打,三拳便将这个地方恶霸置于死地。本来,鲁提辖与金家父女素不相识,与郑屠无怨无仇,能如此这般,就充分显示了他见义勇为、嫉恶如仇、扶危济困、爱憎分明、仗义疏财、慷慨大方的性格特点。而这些性格特点的中心皆在一个“义”字。
鲁智深还具有“救人须救彻”的禀性。救刘太公的独生女儿的不幸婚姻,不仅将周通打跑,而且还说服小霸王永不来强娶才放心;为了救林冲,他不仅沿途暗中细心保护,在野猪林救下林冲性*命后,还亲自送林冲到沧州地界开阔之地后才罢休等。
二、
当他知道史进失陷华州城时,他不听武松等人的劝阻,急躁地去救史进,并说:“都是你这般慢性*的人,以此送了俺史家兄弟。你也休去梁山泊报知,看洒家去如何!”结果史进没有救出,还把自己也搭进去了,这里也反映了他急躁冒进的性*格特点。
鲁提辖在救助金家父女,惩治恶霸郑屠时,处处表现了这个性*格特点:当详细了解金家父女的姓名住处及郑屠肉铺的地址后,虽气愤难当,却能权衡利弊,首先解救金家父女,使其脱身,并能考虑到他们缺少盘缠,将银子送给他们;为了防止店小二去追赶他们,一反平时的火暴脾气,竟然能“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约莫金公去得远了,方才起身”;“拳打”郑屠,更显出他的智勇双全:先采用“激将法”,郑屠果然经不住“三激”,被他引到当街上,手执利器,造成持器行凶的口实,然后再当众质问“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使围观的人知道惩治郑屠是伸张正义,待到“拳打”时,本欲狠狠惩治,并非想把郑屠打死,面对这种意外情况,却能随机应变,故意说:“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走了。细腻的笔法,刻画出鲁智深急中生智,胆大心细的性格。
三、
邀史进、李忠吃酒叙话,当酒保问他:“官人吃甚下饭”时,便不耐烦地说:“问甚么!但有,只顾卖来,一发算钱还你!这厮,只顾来聒噪!”当听见隔壁阁子里有啼哭时,就摔碟子摔碗,并要酒保“你与我唤得他来”问个明白。听了金家父女的哭诉后,二话不说就要去“打死了那厮”,又送银相助等。这些都反映出鲁提辖对朋友热忱,办事直爽,性情刚烈粗犷,兼有粗野的性*格特点。
他视兄弟间的情分如生命,重视朋友间的义气,当他知道史进陷入华州城后,自己不顾生命危险,只身犯险而遭擒;他虽然仇视朝庭,不满当时的黑暗腐朽的社会现实,不想与官场上的贪官污吏,奸臣贼子为伍,但碍于兄弟间的义气,而和梁山泊众英雄接受招安。在后来的战斗中,为了兄弟间的情谊,他出生入死,为救武松,而自己左臂受了重伤。
他身材高大魁梧,力大无穷,武功超群。他随军破辽、征田虎、打王庆、剿方腊,每次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这些都不能使他引以为荣,当他捉住方腊后,宋江向他庆贺,他却答道:“洒家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寻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足矣!” “都不要!要多也无用。只得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这些都表现了他对当时黑暗的丑陋的官场和社会现实的强烈憎恨之情,显示其不求富贵、淡泊名利的性格特点。
鲁智深的行为最为鲜明的特点,是不拘格套,率性而为,没有什么规矩束手束脚。鲁智深无家无小,一无牵挂,闯荡江湖,四海为家,遭遇过各种人物,还做过提辖下级军官,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斗争经验。他心胸阔大,但心明眼亮,把好人和坏人分得十分清楚;他潇洒豪放,但粗中有细,急有中慢,该出手的时候敢出手,该忍耐的时候能忍耐。“禅杖打开不平路,戒刀杀尽不平人”,鲁智深似乎就是专为铲除人间不平事而来到这个世界的,但他并不一味鲁莽行事,而是讲究策略,颇有斗争艺术,也不死拼硬打,该住手的时候就住手。他三拳打死镇关西,这样的“权诈”,在鲁智深身上只觉其“权”,不觉其“诈”,令人开心解颐。鲁智深身上散发着一种魅力,他冲决一切文化之禁锢而放任身心,虽然做了和尚,清规戒律却于他无用,他“遇酒便吃,遇事便做,遇弱便扶,遇硬便打”,狗肉敢吃,金刚敢打,佛殿后敢拉屎尿,惩治色顽救人女儿。他生活在人间,却不守人间的“规矩”,天性自由,任性而为。
可以说,晚明宗门尚豪杰品格,尚狂纵之行的风气,给鲁智深形象的接受以及内涵的文化化、狂禅化,提供了一个十分现实的说明。
水浒传读后感及感想篇二
《水浒传》这篇文章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位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人谋害的英雄故事。读完全书,印在我的脑海里面只有:忠,义两个字。
但是在这里(义)字包含了太多的内容。《水浒传》中一百零八位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这就是这篇文章(义)。
我本人在《水浒传》里最喜欢的人物是花荣和武松,武松的英雄事迹就是他在景阳冈打虎和武都头狮子楼锄_的故事,在这些方面武松还是动了脑筋地冷静的解决了这些问题。花荣是人们称他为“小李广”能特别显示花荣的箭法的故事就是《小李广梁山射飞雁》。
《水浒传》中令我又喜欢又讨厌的人就是主角宋江,因为他不是官,是吏,所以他对百姓很好,深知百姓的疾苦,百姓有难,能够解囊相助,很有忠义感;但是他一直是梁山好汉中的主降派,并最终导致了起义军和他自己的悲剧命运。
《水浒传》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反抗精神的李逵、性格刚烈的武松,以及聪明善战的花荣,都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正是这些艺术成就,才使《水浒传》成为中国四大文学之一。
水浒传读后感及感想篇三
今日读完了水浒传,掩卷沉思,不禁感慨万千。为里面的人物的命运叹息。
水浒一百零八个好汉,个个都被逼上梁山,深感宋江义重,皆留下来效忠宋江,之后受招安后,破大辽,收田虎、王庆、方腊等贼人。从破大辽一百零八个人个个生还到最终收方腊只剩三十六个,最终面见皇上的也仅有二十七个。可是他们为国家换来太平后,朝廷却奸臣当道,最终个个都死了,神聚蓼儿洼。
宋江等人的命运是悲惨的,可这一百零八人中也有不少到最终得以安享天年的。比如公孙胜、李俊、武松、柴进等。他们大都是在完成大业后,急流勇退,没有做官,不受奸臣迫害,以致他们都欢乐的、舒心地生活着。相比起宋江、卢俊义他们都被药酒害死,他们的命运不就好很多了。其实人生需要的也是这种能够急流勇退的精神。
急流勇退,需要的是对功名利禄的舍弃,对平静生活的向往,还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当前局势,明白该退时就退,明白退一步海阔天空。而有的人在最高点却不退下来以致于丧失生命。韩信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刘邦的天下大部分都是韩信打下的,可是韩信的功劳实在是太大了,功高震主,最终被吕后杀害,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边就不一一指出了。
而适时的退却却能让自我获得更多。张良大力辅佐刘邦,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当天下已定,四海归心时,也正是他该享受容华富贵的时候了,可是,在刘邦预备赐予他五千户时,张良却断然拒绝,放弃功名利禄,请求作一个小小的留侯。他曾说道:“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游。”他看到帝业建成后君臣之间的“难处”,欲从“虚诡”逃脱残酷的社会现实,欲以退让来避免重复历史的杯具。事实的确如此,随着刘邦皇位的渐次稳固,张良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准则。在汉初消灭异姓王侯的残酷斗争中,张良极少参与谋划。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恪守“疏不间亲”的遗训。功成身退,是张良的选择,尽管身后投来的是惊异的目光,但事实证实,他的选择是对的,“狡兔死,猎狗烹”,不久,韩信被斩,彭越被杀,而张良得以保全。他放弃了暂时的功名,安享晚年,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流传百世,千古流芳。
可见急流勇退是多么有聪明的一个选择啊,物极必反,当人们在最高处的时候适时地退下来,不仅仅不会对个人的利益有影响还会让自我的生活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