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应遵循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合理、教学方法多样、评价科学公正的原则。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优秀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再见了亲人的语文教案(优秀13篇)篇一
最近与师傅同上一堂课,虽然我上得很失败,但比较自己与师傅的课堂,找出差距,又经师傅的点评让自己豁然开朗,感觉我确实学习着,收获着。
一、教师在前——作为引领者。
这里的教师在前,我觉得指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都要经过精心钻研教材,精心准备,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还有每一个教学环节的预设是为了达到什么目标,教师都要心中有数。
课堂中用背景资料的介绍作为情景导入,是课前设计好的,可以让学生了解背景,同时引领学生谈谈看到了什么,想说什么,这样初步感受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
在感悟重点句的时候,设计中也明确哪几句是要“咬文嚼字”感悟的,那么在课堂中,就要时刻关注学生动态,引领抓字词感悟,在我的课堂在中,学生说到“冒着”体现大娘不顾生命危险,而我没有顺势让他们找找还有那些动词也体现了这个。师傅的课堂在中,抓住一系列的动词“带着、顶着、冒着、穿过、送”感悟到危险,并以悟促读,更加体会到大娘不顾生命危险为志愿军送来打糕的精神。
学习送打糕的时候,师傅设计大娘送去的仅仅是打糕吗?学生回答很精彩,有“还有一份心”、“一份温暖,一份真情”、“一种精神的慰藉”、“是精神上的帮助”。而我没有在研读部分挖深,只是浮在表面上,所以学生也游离在文本之外,游离在课堂之外,更不能很好地朗读了。
二、教师在旁——作为合作者。
教师作为语文教学的引领者,但决不是牵引着学生走进课堂,进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在旁,是指面对课堂的生成,怎样进行有效的应对,怎样与学生真正的合作,共同完成教学设计的目标。
在初读课题“再见了,亲人”的时候,一学生“亲人”读得特别重,于是老师反问,你为什么这样读,学生回答因为这里要突出亲人,老师又机智地告诉学生这个课题顺序倒了,本来应该是“亲人,再见了”,那是为了突出重点,接着又让学生读了课题,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在一齐朗读志愿军回忆大娘所做的事情的时候,学生无意地将“三天三夜”读得特别重,于是师傅马上抓住这点,反问学生为什么读那么响亮,学生又开始联系上下文,说到:
“说明打得困难。”
“跟后面顶着打糕,冒着炮火,送食物联系起来,更能体现雪中送炭。”
“志愿军空着肚子拼了三天三夜,很辛苦。”
“一般空着肚子饿一顿就不行了,他们还三天三夜不吃,很困难。”
教师从生成的地方,与学生合作,一起关注语言文字,让学习不露痕迹,不觉得生硬。
三、教师在后——作为鞭策者。
这里的教师在后指面对目标的初步达成,如何进行有效的提升,让教师作为鞭策者,在学生的后面轻轻一挥鞭,让学生更快、更深地领悟到文本思想。
当学生讲到从“丢下自己的小孙孙,背进防空洞”可以看出,大娘想都没有想就丢下小孙孙,把伤员看得比小孙孙还重要,老师马上讲到:“是啊,一背一丢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当一学生读得很有感情,都快流泪的时候,教师表扬到:“老师似乎真的看到志愿军流下了眼泪。”这一表扬,读的学生倍加有信心,听的学生有了试一试以及想挑战的欲望,让朗读更加有感情,让感悟更加深刻了。
要上好一堂课,教师必须把握好自身的角色,真正把学生装在内心,随时改变引领、合作、鞭策的角色。我知道,教学这条路还很漫长,我只是刚刚起跑线上,还需要全力地研究与实践,不应该气馁,不应该灰心。
再见了亲人的语文教案(优秀13篇)篇二
1、通过朗读,讨论,理解课内容,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能抓住重点句子进行有感情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3、深刻领会并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4、结合句子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含义,能用“雪中送炭”造句。
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投影片(分别场面图)、磁带(二胡曲《还乡行》)、火车汽笛声录音
1、学生读书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板书:中朝友谊鲜血凝成)
2、快读全文思考:作者围绕这个中心选择了哪些材料?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3、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只选择了这几个材料来写?
(板书:围绕选择典型材料)
1、引导学第一段,体会学习方法。
指读课文,出示思考题(投影)
听读要求:
a、用简洁的话,说这段写了几件事?
b、认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件事来写?
c、边听边划,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标出来。
学生听读后讨论,教师启发生回答问题。
(板书:洗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
(结合思考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大娘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结下的深厚情谊,进而领会作者选择材料的用意)
齐读本段的最后一句(这比山还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怀?)进行句式的.变换(变成陈述句)体会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结合句子让学生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意思,练习用“雪中送炭”造句。
置疑问难。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配乐范读----学生练读----个别读文)
2、结合学第一段的思考题,遵循学习第一段的思路,分组自学第二、第三段。
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出小金花和大嫂与志愿军之间结下的深厚情谊进而领会作者选材上的特点。(板书:救老王挖野菜)
抓住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语句,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师在前三段学习的基础上,运用激情语言,放录音,投影,创设情境,和学生一起齐读第四段。通过感情诵读,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4、针对全文进行置疑问难。
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认识这一写作方法的好处。(板书:突出中心)
1、向学生介绍《谁是最可爱的人》一书,选读精彩段落,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让学生自由选择背诵。
2、结合课后的练笔内容,让学生进行构思。
再见了亲人的语文教案(优秀13篇)篇三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2、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来到了51年前的朝鲜,目睹了中国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场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细细地品味这份人间最美好的情感吧!
(板书;再见了,亲人)齐读。
二、复习回顾。
1、这句话是谁说的?他们把谁当作亲人?
(板书:志愿军、大娘、小金花、大嫂)。
2、瞧!这就是那曾为救护我们的伤员失去了小孙孙的大娘。
(幻灯出示大娘图片)。
她走了几十里山路来为我们送行了。谁来向她道别?
(指名读读第一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三、品读第二自然段。
1、是的,大娘那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不能忘怀。小金花,那个为我们失去母亲的孩子又怎能忘记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并做好标注。
2、汇报交流。
(1)“那一回--鬼子看守着。”
不顾个人安危是吧,对!两个人对一个班,很勇敢。
(2)“你回来以后--同归于尽的噩耗。”
这是一个怎样的噩耗?
(3)“同志们--多么刚强啊!”
妈妈牺牲了,她就不伤心吗?那为什么没哭啊?她把这种伤心变成了对敌人的(仇恨)。因此听到妈妈牺牲了,把脚一跺,(生:觉得很勇敢)然后呢,嘴角还……(生:抽动着)不光这样,还恶狠狠地……(生: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你要是小金花你就这么说话吗?恶狠狠地……(生: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咬牙切齿地,把仇恨咽进肚里,攥紧拳头去读。
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指名说)。
(4)看,这就是小金花,她哭得多伤心啊,谁来劝劝她?
(指名读)。
可是她不听啊,谁再来劝劝她?
(指名读)。
她依然在抽泣,让我们一起来劝劝她吧!
(齐读)。
四、品读第三自然段。
1、小金花告别时的眼泪让我们感觉到了浓浓的亲情。大嫂又是如何让我们感受亲情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
2、汇报交流。
(1)“您知道--前沿阵地去挖。”
到前沿阵地上挖野菜,会有哪些危险?那大嫂为什么还要去挖呢?这说明了什么?
(2)这样高的代价指什么?
为了给战士们挖野菜,大嫂付出了双腿残疾的代价,所以在志愿军心中,大嫂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所以,在离别的一刻,战士们满怀深情地说--(齐读最后一句)。
五、品读最后三自然段,升华情感。
1、大嫂、大娘、小金花三个人的故事都催人泪下,凝聚着她们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那是不是朝鲜人民就只有这三个人的故事感人呢?不是的,她们只是朝鲜人民的代表,而志愿军是中国人民的代表。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国先后出兵130余万人,14万英烈的忠骨永远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而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也付出了血的代价。所以我们说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板书:血)8年的朝夕相处,使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板书:亲)。
2、可是今天却要分别了,或许永远不会再见,他们是多么不舍啊!让我们亲眼看一看当时的送行场面吧!
(播放幻灯片)。
3、此时此刻,他们最想说些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读最后三自然段。
4、师生共读。
汽笛轰鸣,列车就要启动。战士们登上列车,每望一眼亲人的面孔,便引起难忘的回忆,每告别一句,泪水便会涌出。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他们从心底里发出了呼唤--(齐读最后三段)。
让我们带着对亲人的不舍,对这片土地的眷恋,再读。
5、总结:车轮滚动,它满载着志愿军向远方驶去,可是朝鲜人民还是不愿离去,看着火车远去的背影,在心里一遍一遍的呼唤着:“再见了,亲人!”志愿军战士翘首回望,已然看不到朝鲜亲人的影子,可心里还是一遍又一遍的呼唤着:再见了,亲人!”
列车开走了,然而中朝两国人民的心永远连在一起。
六、领悟写作方法。
2、这篇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吻来说的,但是,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肯定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想一想,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大娘、小金花、大嫂中的一个角色,以她的口气,仿照文中的写法写一个片段,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的语文教案(优秀13篇)篇四
教学这课时,一开始,黄老师就抓住“亲人”一词提问:亲人指什么人?请举例说明。由于这一问题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学生思维活跃,能畅所欲言。在师生共同探究出“亲人是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这一结论后,黄老师要求他们把《再见了,亲人》这一课认真看一看,并且思考:这篇课文写了哪些人?他们之间存在血缘关系吗?他们是亲人吗?说说你的体会。把这一问题交与学生讨论、探究,学生就可以通过阅读文本,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
二、读讲结合,咀嚼细节。
黄老师在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时,紧扣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付出的`代价,让学生把令自己感动的情节划下来,重点体会,并作批注。体会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亲人般的情谊。在教学过程中,黄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抓住文中句式和重点词、句、段的理解,分析典型场面、典型事例,想象朝鲜人民为志愿军舍生忘死的动人情景,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再通过引读的方式,层层点拨,让学生体会其内心的思想感情。抓住重点统挈全篇,帮助学生辨清文脉,从文章的内在联系上去理解和把握内容、把握中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披文以入情”突出朝鲜人民和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使“知”和“情”在联系中不断加深,不断升华。
三、层层推进,感情朗读。
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黄老师这节课不但注意指导学生朗读,还教给学生“品读体会感情”这一读书方法,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着眼未来”的精神。黄老师通过合理的指导,让学生在理解了文意的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点名读、比较读、齐读等方式的运用,让学生读出了蕴含在文字中的深情厚谊。
如在指导学生朗读一自然段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说说为什么朝鲜人民很爱志愿军。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引读,引导学生想象战场上到处是什么?当时的环境随时会怎么样?但是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引读句子),这样的行为真是“雪中送炭”。黄老师这样层层推进的引读方式,既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了“雪中送炭”的词义,进行词语积累,同时也让学生深入感受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爱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学生就能在这样的情境教学中感受中朝人民之间是亲人的情感,朗读指导也变得水到渠成了。
再见了亲人的语文教案(优秀13篇)篇五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就是唱着同学们刚听到的雄壮的《志愿军战歌》出国参战的,今年刚好是志愿军赴朝参战52周年。他们回国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情景仿佛历历在目。这节课,就让我们与志愿军老战士一起追忆那动人的告别场面,去听一听离别时他们对朝鲜亲人都说了些什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读书思考。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位亲人?志愿军回忆了哪些往事?
板书:大娘缝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
小金花救老王。
大嫂挖野菜。
(三)重点学习第一自然段,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后两自然段。
1.默读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学生边读边思考边画批)。
2.然后交流,教师点拨。
板书:几夜不眠昏倒路旁失去孙孙。
牺牲妈妈。
失去双腿。
3.这些事情为什么让志愿军难以忘怀呢?从这些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默读3分钟后,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抓住“几夜没合眼、冒着炮火、唯一、同归于尽、噩耗、代价”等词语体会。
点拨:“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
小结:是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与帮助。体会大娘确实像慈母一样,关心帮助志愿军,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这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4.用相同的方法理解体会2、3自然段。同时加强感情朗读的指导。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注意指导。体会这三个自然段的开头和结尾在表达上的特点。(个人读、师生对读等形式)。
(1)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对大娘如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对金花,如对下辈女儿,应怀着亲切的情感朗读;对大嫂,如对同辈亲属,应怀着关切的情感朗读。
(2)学生自己选读喜欢的段落,并试着背一背。
(四)饱含激情学习第二部分(以读代讲)。
列车将要载着志愿军回到祖国,此时此刻,志愿军会说些什么?(齐读第二部分)。
再见了亲人的语文教案(优秀13篇)篇六
教学目的:
1、认识并学会书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重点词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
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重点词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理解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亲人”,读词,谁是你的亲人?
(与我们有着血缘关系的人)。
2、补充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
1、介绍时代背景。
2、快速浏览课文,想象文中的亲人有哪些?
3、学习词语。
4、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那个自然段分别描写的是大娘、小金花、大嫂?
三、精读课文。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
2.看大屏幕,老师把它分为了三层,想想每层分别写了什么?
3.师总结(深情话别--回忆往事--真情赞美)。
4.思考: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几件事?
5.学习大娘为志愿军送打糕的句子。
a、指明读送打糕的句子。
b、圈出令你感动的词语(重点理解动词和雪中送炭)。
c、全班有感情的齐读。
6、学习大娘救伤员的句子。
a、出示句子,全班齐读。
b、圈出令你感动的词语(重点理解唯一)。
7、大娘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这是一种什么情谊?
8、比较句子,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9、师引读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
四、总结学法。
1、初读课文,按话别--回忆--赞美给课文分层;
2、再读课文,找出事件;
3、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4、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五、板书设计。
朝1、洗补衣服志中。
大娘2、送打糕。
鲜3、救伤员,失去小孙孙愿国。
小金花。
人大嫂军人。
再见了亲人的语文教案(优秀13篇)篇七
难忘《再见了,亲人》一课,不仅是因为作家魏巍的深情叙述,也因为那是我第一次上公开课。后来,这一课我又听过几次,竟发现自己对它始终没有一个定论。“肯定是要学法指导的……”
这句话是我第一次上《再见了,亲人》时我的指导老师说的。他很熟悉课文,告诉我课文前三节行文结构一致嘟是以“送别——回忆——抒情”的思路来写的,完全可以精读第一节,再“由扶到放”,让学生自学第二、三小节。于是我这样教学第一段:
1.指名读;2.试按“劝慰——一回忆——抒情”将课文分成三层;3.读劝慰大娘的话;4.回忆往事,理解“雪中送炭”等重点词句;5.将抒情部分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6.感情朗读。同时概括出“三步”学习法:“学分层,理清顺序”——“抓往事,理解‘亲人’”——“读课文,体会感情”,并要求学生按这样的方法自学第二、三小节,讨论交流。说实话,这所谓“三步”学习法,要不是翻出原先的教案,我还真想不起来了,而深深印在心中的是自己教学中的语言。如:“望着这一批与自己生死与共的志愿军战士,想到就要和他们分别了,再也无法回到过去共同战斗的日子,人们的眼泪扑籁籁地掉下来。一位老大娘拉着战士的手,‘孩子’还没说出口,就已是泣不成声。在这长长的山路上,只听见哭泣的声音,只看见这一条伤心的人流。”课后,一位老师鼓励我:“你应该保持这样的激情。”现在想来,像这样以情动人的课文,一味地强调学法指导,是有些武断的。“满怀深情地读一读……”1999年12月,在学校听了一节挂牌课《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以一个大问题贯串:“为什么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逐段讲解后,点出中心: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似乎但凡能想出的教学设计都使上了:分层、根据文字想像画面(“送打糕”一段)、背诵(第一节)、学法点拨、想像说话(以朝鲜人民的口吻设想)……另外,还播放历史录像。如果是我,也很难想出什么更新奇的招了。但感觉就像读早已知道结局的小说,少了那么一点情趣,我是如此,听课的学生也是如此。我注意了教师的朗读指导语 :“让我们满怀深情地读一读”、“饱含激情读第二件事”、“有感情地读这一节”等等。我不知道这“满怀深情”到底有多深,但很显然,这样浮于表面就“感情”读“感情”,学生是难有感情的。“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倾注纯真的情感。……教师以自己的恰到好处的情感去影响学生……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伴随着情感进行。”(李吉林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如果教师不将自己的情投入进去,那么他的语言肯定是缺乏感染力的。这一课的教学,尽管在设计上看似无可挑剔,教程也很流畅,但缺少了“情”,少了形象性境界的营造,总觉得走了味。“咱们写首诗吧……”
一年以后,我又听到了关于这篇课文的教学,留下深刻印象。总结部分,教者冒出这么一句:“咱们来写首诗吧,永远记住当时的场面。”随即出示一个诗句填空:“血火凝深情,依依相送行。无言默默泪,。”听时一喜,原来还可以这样教。学生的答案也令人惊喜:“你我一家人”、“惜别知情深”、“有缘再相见”、“只见车影远”、“天涯若比邻”……在朗朗诵诗声中,“情”溢于言表。而教者在这一课教学中,其他可圈可点之处也不少。如:让学生以老大娘小金花、大嫂的口吻写活,将其与课文对应起来念,激情荡漾。尽管教者也有他的不足,但我想,有情,有创新,才有可能步入极高的教学境界。回首又见它如果让我现在教这一篇课文,我还是无法将它定格,但有几点我可以肯定:
第一,我会让我说的每一个字都饱含深情。第二,绝不给自己的教学冠之以诸如“学法指导”之类的定式。第三,要有创意,以最适宜的方式,给学生充分阅读和表达的机会。
(此文在本刊“难忘的一课”征文中获一等奖)。
再见了亲人的语文教案(优秀13篇)篇八
再见了,大娘。
再见了,大姨。
大姨,停止您送别的脚步吧!看,您都要快摔倒了。每当看到您的拐杖,我们志愿军都无比的心痛。在战争时,我们和敌军大战了三天三夜,敌军见久攻不下,就采用战机来攻打我们,当时我们中国科技非常脆弱,面对这敌机的狂轰乱炸,不到多久就遭到惨败,而且食物都快吃光了。可您却不怕危险,把食物带来给我们吃。有一天,您一如既往地送食物,可是却遭到了敌机的袭击,突然,一枚炸弹在您身旁爆炸了。转眼间,您,就倒在了血泊之中。因为被炸弹炸断了自己的双腿,之后您只能靠着拐杖走路了。可您却还像以往那样开朗。
再见了,亲人们。虽然我们并不是真的亲人。但是,这深情厚谊,我们一辈子也忘记不了。列车开了,现在,我们要回家了。列车呀!拜托请慢点呀!让我们再多望几眼朝鲜的亲人,再多望几眼这铺满了献血的土地!因为,这里留着我们中国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浓厚回忆!
再见了亲人的语文教案(优秀13篇)篇九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亲人”的本义是指______________,在文中“亲人”是指______________。
2、“嫂”字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除部首外有()笔。
3、在文中找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坎坷()明白()价值()情深意重()。
4、用“________”划出反问句。把它改写成陈述句是。
5、“已经送了几十里“这句说明。
6、“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请在文中用“~~~”画出大嫂付出了什么代价?
再见了亲人的语文教案(优秀13篇)篇十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1、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我们每个同学都是在爱的海洋里成长,谁能说说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有关亲人的故事。
(出示课题:再见了,亲人)
1、诗配乐朗诵,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
那是一个现在看来非常久远的年代……
有一天,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
年轻的人们拿起了枪奔赴战场
只为能有宁静的生活
无情的战争让人们倒下
但没有人退缩,哪怕是伟人的儿子
…
…
平静的生活又回到了我们身边
但14万年轻的生命消失在滔滔江水边
2、同学们课前也查找了相关的资料,对这段历史,你们还了解到些什么?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1、现在我们共同回忆那段历史,读读课文,想一想,“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亲人”指的是哪些人。
2、课文具体写了志愿军战士同谁话别的情景?
1、你最受感动的是什么地方?可以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感染大家。如:读一读、讲故事、或者模仿着演一演等都可以。
2、小组内汇报讨论彼此的方式怎么样,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3、班内集中交流
4、学生各抒已见。
(表现不好的地方请求支援,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自己了解到的进行交流)对学生提出的不理解的地方视情况让学生当场解决或存疑。
(1)对学生提出的读的要求请其他学生帮助解决。
(2)在遇到困难时,有没有借助一些资料来帮助自己阅读?自己读课文时,书和电脑网络都是我们的学习好帮手。请你自己再读读课文,不理解的.可以再借助字典、书籍和电脑查一查,也可以和同学合作解决。
1、重点理解第一自然段。
(1)出示导读问题:
说说这一自然段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和原因。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学生补充回答,)
(2)指导朗读:怎么样才能让别人也被你的朗读所感动?同桌互相指导读。联系上下文理解“多少”和“慈母般”的意思。强调“多少”读重音,体会连用两个“多少”对表达感情和加强语气的作用。
(3)哪些事情说明大娘像慈母般一样为我们花心血,给我们送温暖?
师生小结:洗补衣、送打糕、救伤员,体现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深厚情谊。
(4)理解“雪中送炭”。在我们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处于困境,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朝鲜亲人给我们送来了打糕,送来了关心、帮助、支持,送来了慈母般的温暖,战胜敌人的力量和胜利的希望。
(5)重读“唯一”,以理解大娘对志愿军战士的爱实际上是对自己祖国的崇高的爱,具体感受伟大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比较反问和陈述的语气,体会反问句再表达感情上的作用,知道朗读反问句的语调,采取不同形式反复有感情的朗读。
(6)小组内合作,小组间比赛。
(7)导语激情,体会感情。
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时,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送打糕累的昏倒在路旁时,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动情的对大娘说……(齐读)
如果你是那位大娘,听到了志愿军对你说的话,你会说些什么?(指生说)
最后,让我们深情的对大娘说一句:“再见了,亲人!”
2、自学第二、三自然段。
(1)检查自学情况并小结。
(2)思考:这三个自然段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这三个自然段除写法相同外,这三个朝鲜人民的代表人物都为志愿军战士付出了数不清得日日夜夜,说不尽的关心帮助,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这样高的代价”。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这三个自然段虽然内容有别,但却表达了同一个中心——表达了我们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赞颂了中朝人民之间的伟大友谊。
(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1、我们在与朝鲜亲人告别时,回忆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往事,这一件件一桩桩令人感动的事,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对于他们,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问题?(学生交流)
2、师生共同解决提出的问题。
3、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留到下节课解决。
再见了亲人的语文教案(优秀13篇)篇十一
教学要求:。
1.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理解课文内容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固而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精神的词句.
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比较准确的表达课文思想特点。
预设问题:
1.细读课文,把感受深刻的句子多读几遍,批注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2.想想文章的写作特点,谈谈你的体会。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2)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结下了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他们分别时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令人感动,这节课我们就来细细感悟。
二、自主阅读提纲。
细读课文,把感受深刻的句子多读几遍,批注自己的感受或体会.
三:汇报展示。
1“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和眼了……..”
(1)表现出朝鲜老妈妈对志愿军战士慈母般的爱。
(2)读这句话时,让我想起一首古诗。
2“几年来,您为我们付…….。”
(1)从“多少”可以看出大娘为志愿军做过的事很多。(2)除了课文提到了缝衣服,想大娘还为志愿军做过什么了,“是您带着全村妇女…….。”
3(1)从“冒着炮火,穿过硝烟。”可以看出朝鲜人民不顾生命危险,更表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热爱。
(2)从“很多同志感动的流下眼泪”这句可以看出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感谢之情。
(3)“雪中送炭”用的好,用雪中送炭造句。
4“同志们伤心的痛苦……”
(1)把失去亲人的痛苦转化成对敌人的满腔仇恨。
(2)妈妈牺牲时没有哭,志愿军分别时却哭了。
5“您为我们付出了…...”
(1)这样高的代价——血的代价。
(2)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6写作特点。
(1)前三段,每段都以祈使句开头,以反问句结尾,中间是叙事。
(2)后三段,运用直接抒情的写法。
(3)选取典型材料表达中心。
三、拓展延伸。
(1)推荐大家阅读《谁是最可爱得人》,《一千里江山》,流行歌《声中做谊》。
(2)小练笔。
写你周围的同学是怎样讲礼貌的.要求:选取典型事例,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再见了亲人的语文教案(优秀13篇)篇十二
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那些材料。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唯一”“深情厚谊”造句。
3、知道反问句又加强语气的作用,能改写成陈述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要理解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的基础上,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
教学方法:自学辅导法
教具:录音机、录相带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课文1--3自然段,完成课后题1(l)、2(l)、(2)、(3),并口头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1、“亲人”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人。如父母、兄弟、姐妹等。那么课文中的“亲人”是指谁?“再见了,亲人”这句话又是谁讲的呢?(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顺利地把他们带入到学习课文的氛围中。)
2、创设情境,用音乐烘托气氛。
用假设把学生带入志愿军战士的行列中,让学生通过“我们”去体验和表达志愿军的情感。
(雄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录音起)好像现在我们就是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去抗美援朝、保家为国的志愿军战士了。
1、感情引读,了解段意。
2、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并思考:这一段叙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赞颂了什么?
3、感情导读,理解内容。
(1)出示导读问题:
为什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朝鲜大娘?
哪些事情说明大娘像慈母一样为我们花心血,给我们送温暖?
为什么说大娘给我们送打糕是“雪中送炭”?
大娘为什么要“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
(2)带着侍饽?量挝模?斫猓?br为什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朝鲜大娘?(启发学生通过读书,找出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并投影出示这句话。)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联系上下文理解“多少”和“慈母般”的意思。
指导朗读这句话,在朗读中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强调“多少”读重音,体会连用两个“多少”对表达感情和加强语气的作用。
哪些事情说明大娘像慈母般为我们花心血,给我们送温暖?
板书:洗补衣,几夜不眠;
送打糕,昏倒路旁;
救伤员,失去孙孙。
(3)为什么说大娘给我们送打糕是“雪中送炭”?
理解“雪中送炭”:本义――比喻义――在课文中的意思:在我们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处于困境,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朝鲜亲人给我们送来了打糕,送来了关心、帮助、支持,送来了慈母般的温暖、战胜敌人的力量和胜利的希望。
大娘为什么要“丢下自己的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
比较反问和陈述的语气,体会反问句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指导朗读反问句的语调,采取不同形式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反问句。
再见了亲人的语文教案(优秀13篇)篇十三
文章以道别语“再见了,亲人”做为题目,可见全文是以写离情别意为主,表达了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谊。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尊重和期待中积极地学、主动地探索。
在开始时,通过图片把学生带到抗美援朝、志愿军回国的场面,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并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体会,尊重学生的选择,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能力。遗憾的是,对于自主选择的内容,学生的交流比较的散,教师要创设一个整体把握的过程,否则有些学生的感受很深刻,而有些学生则似乎有些脱离文本,不利于学生整体的感受。
二、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
教师给学生比较开放的提问,如:“读文章后,你的心情怎样?”“读文字,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在这样的前提下,结合当时志愿军离别时的情感变化,对往事的回忆,抓住亲人间的情感流露,教师能适时地引导。如大娘与志愿军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等,让学生明白,虽然从血缘关系来看志愿军战士和大娘、小金花、大嫂她们不是亲人,可是她们做到了亲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深情。如“雪中送炭”,“为什么昏倒?”学生谈了很多,有些扯的比较远,教师要给予引导,联系上下文,结合当时志愿军所处困难,紧紧扣住“亲人”这一主题来引导,可能更有实效,理解能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