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自己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同时也能够反思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想要了解如何写一份较完整的月工作总结,看看其他人的范文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以下是一些范文供你参考。
天宫课堂工作总结大全(15篇)篇一
北京时间20xx年10月12日15时45分,“天宫课堂”第三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新晋“太空教师”陈冬、刘洋、蔡旭哲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问天实验舱内进行授课。新大附中高中学部根据团委要求组织全体同学观看直播。
在约50分钟的授课中,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等神奇现象,并生动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
此外,航天员还重点介绍了在中国空间站开展的水稻和拟南芥种植研究情况,展示了手套箱剪株操作。
授课期间,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实时互动交流,地面课堂专家也就有关科学问题进行认真解析。传播普及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同学们积极参与此次活动,课堂上精彩有趣的.实验让学生们直呼“太神奇了”,通过“天宫课堂”让新大附中的同学们从天地差异中感知到宇宙的奥秘、体验到了探索的乐趣。同学们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了下来。
“天宫课堂”推出以来,已成功举行了两次太空授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在前期开展的授课内容征集活动中,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少年通过新闻媒体、“学习强国”平台和载人航天工程官网踊跃建言献策,不少好的创意设计脱颖而出。
中国航天员真诚邀请广大青少年在地面同步尝试开展相关实验,从天地差异中感知宇宙的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
在建设科技强国的路上,既有敢为人先的航天人,也应有怀揣梦想、胸怀祖国的青少年,愿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激发高中学部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投入祖国建设的浪潮中去!
天宫课堂工作总结大全(15篇)篇二
为增强青少年儿童爱眼护眼意识,促使其养成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的良好习惯,结合2022年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提出的具体要求,我校组织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现小结如下:。
一、我校结合个学段的健康课大纲要求,利用班会课,让班主任给同学们上了一节预防近视的健康课,通过观看防控视频等方式从产生近视的原因、治疗和预防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重点对保护眼睛的基本常识(如座姿、看书、眼保健操、眼部的调节等)进行示范指导,并通过形象生动的举例说明使学生掌握科学用眼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习惯,降低青少年近视率。
二、运用学校led显示屏全天滚动播放爱眼护眼、预防近视相关宣传标语,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
三、积极与家庭、社会沟通协调,通过学生带动家长、家长群等形式,对家长进行了眼保健知识的宣传,传播眼保健知识,提高家长的护眼意识,让他们加强教育子女,并为保护孩子的视力对家用灯光等进行调整。特别是儿童青少年视力保护知识,提高青少年的防盲治盲意识。学校教有与家庭教育的同步进行,紧密配合是各种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
四、教育学生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鼓励他们多到室外活动,参加有益的体育锻炼,注意眼睛的营养供给,呼吁学生共同参与,积极投入防近的活动中。
我校通过开展近视防控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全体师生爱眼护眼的意识,尤其是广大学生知晓了爱护眼睛、预防近视的重要性。总之,我校认真贯彻上级指示精神,加强爱眼的教育,通过多种形式,采取多种措施,切实做好了小学各年级学生的爱眼工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天宫课堂工作总结大全(15篇)篇三
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天宫课堂”第一课于12月9日下午开始,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
本次天宫课堂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在约60分钟的授课中,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的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浮力消失实验、泡腾片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一个个实验,让大家直观地感受到空间站太空环境和地面环境的不同。这堂太空课堂我看得津津有味,在看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惊叹,真是太奇妙了!
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泡腾片实验了!王亚平老师随着蓝色颜料注入水球,将泡腾片放入水球里,渐渐地小水球变成了充满气泡的气泡球,像一颗蔚蓝的地球,真是绚烂多彩!
第一位上去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虽然现在只能在远隔千里的电视屏幕上观看太空授课,但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可以亲身上太空,与授课老师面对面地交流,感受在太空中的乐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天宫课堂工作总结大全(15篇)篇四
2019年年末,一件令全国人民关注的危机事件毫无征兆的发生了,为我们国家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在*人民的心头蒙上了一层阴霾。
从疫情发生之日起,数据的每一次变动,都牵动着全*人民的心。白衣天使们的每一次奔赴,都是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一次生命抉择,没有人不珍惜生命,但是有凌驾于生命之上的东西------使命。从全国各地赶来的一位位天使,我不能代表全*的人民,但是我可以代表我自己,向你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2008年汶川地震喊出的口号,更有一位位可敬的无名英雄去把它实施。现在是比汶川地震更加严峻的危情,在中央下达命令之后,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抗疫情,又一次向全世界证明了我们,让他们了解了什么是*速度。
将近三个月的战斗,让得疫情得以初步控制,在这个世界上,也只有*能做出这种成效,日益强大的祖国,已成为我们最强大的.后盾。
坚定信心,众志成城,与祖国一起,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
天宫课堂工作总结大全(15篇)篇五
“天宫课堂”第一课于20xx年12月9日15时40分准时开讲,这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直播,授课者为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清华园幼儿园的全体师生收看了现场直播。
此次“天宫课堂”开讲实则是20xx年航天员王亚平进行首次太空授课的延续。根据先前公布的授课内容,三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展示太空转身,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
太空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通过本次“天宫课堂”,孩子们第一次直观地看到宇航员们工作、生活的场景。神秘的太空世界在孩子们眼前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太空里的水可以循环利用吗?”顺着这个问题,王亚平老师讲到了再生水,还让孩子们看到了乒乓球在太空中不能浮起来奇妙现象。
当王亚平老师和女儿做的花在水膜中绽放时,孩子们情不自禁鼓起掌来。精彩的实验就要结束了,王亚平老师用泡腾片给孩子们做了一个欢乐球,散发着淡淡的香味的蓝色气泡球就像可爱的`地球一样。
不同于平日里老师们的课堂,孩子们对于“天宫”讲课的宇航员叔叔阿姨们的好奇与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孩子们的目光紧盯着屏幕,聚精会神地观看着“天宫课堂”直播。他们对实验充满了热情与好奇,也想赶紧跟随着宇航员的脚步去一探究竟。
听着宇航员的讲解,孩子们时不时地发出或肯定或疑惑的声音,好似他们在亲身操作实验一般!
科技之光,照亮未来。让丰富多彩的科技知识为孩子们打开一扇广阔的大门,今天播种的每一粒科技梦想的种子都将在清华园幼儿园孩子们幼小的心里扎根,在老师们的呵护孕育下发芽、开花,在祖国的大地上茁壮成长!
天宫课堂工作总结大全(15篇)篇六
在地球以外的空间站中,竟还有一个小小“地球”!那是一个水球,它太小又太易碎——一如当今的地球。
二零二一年十二月九日,天宫课堂开课,太空的旅行者变成了亲切的老师,做实验、回答问题忙得不亦乐乎,而这小小地球,正是他们的“泡腾片实验”。
微重力使水的张力变得极大,王亚平老师便做了个小水球。而后,她又将剔透晶莹的水球染成了蓝色。此时,他们不知从何处掏出了一枚泡腾片,正小心地将它放进蓝水球中。泡腾片效果立竿见影,没多久纯净的蓝色中就出现了些许那坡里黄,二者杂糅得相得益彰。
“哇!”只听同学们纷纷张大了嘴巴,“眼睛瞪得像铜铃”,为这个美丽的实验鼓起掌来。
但是还没有结束,只见那酷似地球的水球中泛起许多泡泡,这本是极正常的,令人惊讶的是,泡泡竟没有冲出水球,使水球表面凸起或凹下。这太神奇了!这小小地球居然也没那么不堪一击呀。
短暂的实验做完,王亚平老师才笑着说:“你们是祖国的花朵,让梦想在浩瀚的宇宙中绽放吧!”终有一天,我会载着梦想离开大大的地球,而自己的舱房中,摆着一只小小的地球。
天宫课堂工作总结大全(15篇)篇七
10月12日16时01分,“天宫课堂”第三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新晋“太空教师”刘洋用2米长的吸管成功喝到了芒果汁。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问天实验舱内进行授课。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供图(视频截屏)。
10月12日下午,“天宫课堂”第三课在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开讲,“天宫课堂”推出以来,已经在去年12月和今年3月成功举行了两次太空授课,激发了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此次是神舟十四号的3位航天员在空间站度过4个多月的太空生活后,首次太空开课。恰逢今年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30周年,为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科学探索精神,引导孩子们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我校组织学生集体观看天宫课堂”第三课。
在近50分钟的`授课中,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等神奇现象,并生动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瞧,同学们聚精会神地观看着。
再连天宫,问鼎苍穹,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天宫课堂”第三课让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太空科学实验的独特魅力,激发了探索宇宙未知的好奇心、热爱科学的精神和航空事业的热情,在他们心中埋下了“上天”的种子,插上了“飞天”的翅膀。
天宫课堂工作总结大全(15篇)篇八
为传播普及空间科学知识,激发同学们追寻“科学梦”,实现“航天梦”的热情,10月12日下午,崇信县科协联合县教科局组织全县各中小学生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三课,受疫情影响,同学们居家进行了观看。此次太空授课由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在中国空间站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授课,使同学们从天地差异中感知宇宙的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3名航天员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介绍展示了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了互动交流,旨在传播普及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天宫课堂”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天宫课堂”,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科学知识,感受到了科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后要认真学习航天知识,长大为祖国的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下一步,崇信县科协将以“天宫课堂”为契机,广泛深入开展各类航天知识科普宣传活动,不断加强对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激励青少年树立投身建设科技强国的远大志向。
天宫课堂工作总结大全(15篇)篇九
太空授课的“选题”条件是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必须安全可靠、质量小、体积小、功耗小、对航天员健康无影响、不会污染座舱环境等;当然,也要考虑创意新颖、简单可行、不需要花费航天员很多时间等因素。
“当时还设计了一个磁铁实验,但考虑到磁铁可能对航天器内部仪器和设备产生影响,所以这个实验被放弃了。”庞之浩补充道,此外,化学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为了安全起见,太空里的化学实验通常在实验柜或者手套柜进行,难以向地面学生呈现,因此挑选物理实验作为太空授课的'内容更具安全性和可视化。
为做好x首次太空授课科普教育活动,当年x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教育部、x科学技术协会等部门对活动进行了系统、周密的策划,完成了课件、教具制作和地面课堂的准备工作,航天员还为此进行了专题准备。
由于天宫一号是精密飞行器,航天员的授课活动必须小心谨慎,既不能动作幅度太大,干扰到正常飞行,还要当心漂浮的实验器材、液滴影响到航天器安全。
作为主讲人的航天员王亚x,在备课时没少下功夫。她精心准备授课内容,向专业教师虚心请教讲课技巧。指令长聂海胜担任太空课堂的助教,负责配合王亚x管理教具,维护课堂秩序。航天员张晓光几乎是被“捆”在舱壁上听完这堂课的,因为担任摄像师的他,要想在失重环境下保持平衡,必须用束缚带把自己固定在舱壁上,才能在用手持摄像机的情况下,保持长时间稳定拍摄,把太空授课的精彩图像传回地面课堂。
“未来的太空授课将会有更多、更新颖的实验内容和形式。例如天地对比实验,比较蚕或蜘蛛在太空与地面吐丝的区别,观察蝴蝶在太空中如何飞舞等。”庞之浩介绍,我国有关部门也已开始组织青少年设计太空实验,并定期请专家评审,优秀的实验方案未来有望在x空间站上实施。
天宫课堂工作总结大全(15篇)篇十
_年前,中国航天事业正式起步,每一次航天发射任务的'成功,都是中国航天不断努力奋斗的真实体现。未来,随着新一代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不断发展,我国运载火箭能力将再一次实现新跨越:长征六号甲、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等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正按计划开展研制,以实现运载火箭整体的“更新换代”。
与此同时,中国航天空间运输的方式也将实现由一次性使用向重复使用、由单一航天运输向航天运输与空间操作相结合等重大突破。不难想见,随着中国航天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必将承载着中国的航天梦,凝聚着中国航天人的奋斗精神,一次次飞向太空,开启中国航天事业的“新长征”。
仰望星空,征途漫漫。300次发射,仅仅是中国航天事业“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还有500次、1000次,甚至更多次的突破,等待着我们去不懈奋斗。
相信在未来,我们必将能创造更多的航天奇迹,实现新的更大的“航天梦”,在浩瀚宇宙中留下更为精彩的中国印记。
天宫课堂工作总结大全(15篇)篇十一
在此次短短四十分钟的时间内,可爱的航天员们为我们展示了五个实验,主要是让为了让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在微重力环境物体运动的特别,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并且对质量、重量、牛顿定律等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在观看后我觉得特别有趣。
第一个实验是测量质量,所使用的器具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所制成的质量测量仪。到底该如何测量呢?我仔细观看了实验,并且听了解说。原来,物体受到的力,等于它的质量乘以加速度。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可以测出物体的质量。
第二个实验是单摆实验,主要步骤是:将支架固定后,在摆轴的前端我们可用一根线拴住一个小球,接着将球拉高到一定位置后松手。如果是在地球上,这时我们可以肯定地回答说小球会左右摆动。但在太空中你猜怎么着?原来小球在那个高度静止不动了!想要它动该怎么办呢?这时,王老师给了小球一个推力,可爱的小球就傻乎乎地围着摆轴做圆周运动了!
第三个实验的道具是我们小时候最爱的玩具之一——陀螺。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呢?首先把静止的陀螺悬浮在空中,然后给它一个干扰力,这时笨笨的陀螺就会开始做翻滚运动,轴向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但若是先让陀螺旋转,再给它干扰力,此时它就不会翻滚了,而是向前行动。真是有趣啊。听说天宫里的很多设备就是利用陀螺组合来定向的呢!原来,小小的陀螺背后也蕴藏着这么丰厚的知识啊!
第四个实验是水膜实验。这根我们所说的面膜差太多了。在这里我们可用到两个道具——一金属圈,一个水袋。首先,把金属圈轻轻地放入水袋;接着,将金属圈慢慢地抽出。好了,等待奇迹的时刻到了!抽出后的金属圈上会形成一个大大的水膜。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很简单,一切都归功于——失重!
第五个实验是水球试验,也就是王老师将红色液体注入到水球中,而红色会在水球里慢慢地散开,最终形成一个大大的红色水球。
其实航天员聂海胜也向我们展示了悬空打坐、量体重等一系列的实验,令人同样觉得不可思议。
如今,我们都在谈论“中国梦”的实现,我相信,能够让神十飞向太空的国家,也最终能带领我们向更美好的“中国梦太空梦”等梦想的实现而前进!
天宫课堂工作总结大全(15篇)篇十二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消息,为发挥中国空间站的综合效益,中国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即将正式推出,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将于近日面向全球进行直播。
看到这个消息异常激动,因为又可以看到太空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一系列奇妙现象。这让我想起了20xx年那次太空授课。
在仅有的40分钟里,航天员们却只有用了简单的5个小实验来让大家更了解在失重环境下,物体的变化以及它变化的原理。分别有水膜实验、陀螺实验……就让我知道原来在失重的环境下能做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水球实验了!首先,用一个类似放大镜大小的环,伸进饮用的自来水袋里,拿出来时竟成为了一个水膜,再往里面不停地注入水珠,慢慢地水膜就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水球。如果在地面上把一只针管插入水球里,那不用说,水球一定会爆开来。但是,在太空中竟然可以用针管给水球注入墨水,而水球却“毫发未伤”,这对于我们来说,简直是一个奇迹!这让观众们都看得目瞪口呆。
第一位上去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虽然现在只能在远隔千里的电视屏幕上观看太空授课,但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可以亲身上太空,与授课老师面对面地交流,感受在太空中的乐趣。
12月9日,我校于今日下午在老师的组织下,同学们坐在教室,通过多媒体观看“天宫课堂”第一课,“天宫课堂”第一课在中国空间展开讲,天宫课堂令我们体会到了探索的乐趣,感知宇宙奥秘,天地之间进行互动。
“天宫课堂”开讲,太空真奇妙,讲述了中国航天员在空间站的衣食住行,并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航天服的内部设计以及功能,企鹅服的功能是对降肌肉萎缩,心血管功能下降。接着讲述了细胞生物学夜光服展示失重条件下细胞生长发育研究,详细讲解了心肌细胞,细胞在太空中很神奇,荧光显微镜下跳动,并且一闪一闪的十分震撼,成片的心肌细胞做着收缩运动。
到了同学提问的环节,他们提出的问题也是各有特色,第一位同学向空间站中的叶光富老师,王亚平老师提问,“在空间站里,可以像在地面上一样自由行走吗?”王亚平老师为我们做出了解答,因为空间站中没有重力的帮助,所以空间站中的人无法像人在地面上一样的行走。他们总是飘来飘去的,并且在旋转的过程中,上半身向右转,下半身会向左转,上半身向左转,下半身会向右转,吹气等动作在空间站并不能令其转身,这是叶光富老师向我们展示的,但手臂大幅度转动时,可以令其转身。第二位同学向王亚平老师提问,“在空间站中的生活用水可以循环使用吗?”王亚平老师向我们作出了解答,由于他们用的是处理过的生水,所以不能循环利用。并且水在地面上有浮力作用,把乒乓球放在水杯里向下按,乒乓球会不断的浮出水面,但是在空间站乒乓球并没有浮出水面,而是在被按压后沉在水底,王亚平老师向我们解释,那是因为在空间站中浮力几乎消失。
水膜实验是王亚平老师和叶光富老师共同进行完成的,这个实验使王亚平老师和女儿共同做的花太空绽开了。接着,王亚平老师向水膜中注水,形成一个大水球,通过水球观看,王亚平老师是一个倒立的像,那是凸透镜成像形成的。随后,叶光富老师将水球中的小气泡抽走,并向水球中注射了一个大气泡,通过水球观看,王亚平老师可以看到一正一反两个像。王亚平老师借此向我们提问,“为什么会有一正一反两个像?那是因为水球被气泡分成了两部分。”王亚平老师,叶光富老师还进行了泡腾片实验,画面十分壮观。后面有广西南宁,澳门,四川汶川,北京等几位同学,向叶光富老师和王亚平老师提问了各有特色的问题,叶光富老师和王亚平老师也为他们一一解答了他们提出的问题。
最后,有三位同学说出了他们的感受,第一位同学感觉透镜成像十分震撼;第二位同学提出,在空间站想要转身的时候,用扇子扇一扇应该也可以转身;第三位同学道出航天员老师们在空间站要克服重重困难,身负重任的他们是多么的艰难,并且希望自己以后也像航天员老师们一样伟大。
就此,中国空间站首站太空授课成功完成。
我的理想是蓝色的,但在这上面增加了一抹亮眼的红色,那是国旗的颜色。我把蓝色穿在身上,把红色绣在胸口。
天宫课堂工作总结大全(15篇)篇十三
为了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全面落实“双减”政策,丰富课堂内涵,引领学生崇尚科学、热爱航天,弘扬科学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10月12日15:40,岸门口镇中心小学组织全体师生收看了中央广播电视台现场直播的“天宫课堂”第三课。
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采取天地互动方式,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3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传播普及了载人航天知识,激发了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今后,学校还将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科普类课后服务活动项目,持续巩固收看效果,激励青少年学生心怀科学梦想、勇攀科学高峰,树立投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远大志向,传承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增强爱党、爱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天宫课堂工作总结大全(15篇)篇十四
下午三点四十分翠微小学本校区的全体同学一起观看了一节由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宇航员在空间站给我们上的一节太空授课。
三名宇航员在空间站里向大家展示了他们的工作场景,还一一解决了同学们那些藏在心里很久没有答案的问题。这让观看的同学们有了兴致,觉得自己心里的问题终于有了确切的答案。宇航员们还给同学们演示了在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许多有趣的小实验,很多同学看到那些不可思议的实验都发出了阵阵感叹。
这次太空授课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在太空发生的奇妙现象,还激发了同学们对科学和太空的兴趣,好多同学说长大后也要当一名宇航员。
天宫课堂工作总结大全(15篇)篇十五
中国梦这个词已经被我们大家熟知了,我一直在想中国梦应该是怎么样的梦呢?今天我终于知道了,因为今天我看了神舟13号太空授课,我看到了我们强大的祖国,看到了我们中国人的强大。
此时我想说,我们的中国梦就是太空科学梦。太空是一个和我们生活的环境完全不一样的地方,而我们人类的脚步已经开始大步前进了。对于太空的探索,一个国家的强大,科学技术一定要强大,而我已经看到了我们的祖国科学的强大,我相信我们中国会越来越强大。我将来也要为我们的祖国作出贡献,因为这是我的中国梦,这也是我们所有中国人的太空科学梦。
在这堂课上,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个神奇乒乓球。因为乒乓球在地球上是在水面上浮起来的,无论你把它用筷子按到水底,也会飞速的浮上水面。而在太空中,乒乓球先是浮在水面上,用筷子按下去,它就在水里沉下去,无论如何都浮不上水面。还有许多东西也让我们大跌眼镜,都是一些我们在生活中根本无法看到的现象。对于太空的步伐还在继续,我希望未来我能成为一名宇航员,能够去探索浩瀚的宇宙,探索神奇的外太空。
我要更加努力的学习科学知识,将来能够探索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