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制定教学工作计划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确保教学进程的有序进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范文,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教案(热门12篇)篇一
1.知识与技能:
(3)知道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通过的距离垂直时,该力不做功;。
(4)知道功率的概念,会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经过举例,理解功及功的必要因素,培养从生活现象中分析物理本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用力未做功的实例,引起学生适当焦虑,激起其学习功的知识内容的好奇心,使之积极参与判断是否做功的讨论。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教案(热门12篇)篇二
一、物质世界的运动:
(一)、运动的普遍性:
1、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运动着的,绝对不动的物质(和物体)是没有的。
2、我们平常所看到的和所说的“物体运动或静止”都是相对的。
(二)、运动的分类:
三)、分子动理论、扩散现象:
1、、分子动理论基本内容: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分子的特征、结构:
(1)特征:很小。体积小:直径最大只有几埃(1埃=10。
个水分子。
(2)结构: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电子在核外绕核高速旋转。(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是卢瑟福首先建立的)。
3、分子的运动:一切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并且是无规则的。
4、分子见的作用力:
(1)、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并且阴历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2)、分子间的作用力是相互的。
(3)、分子间的作用力(无论是引力还是斥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而斥。
力减小得更快一些。
5、扩散现象:
(1)定义:不同物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2)发生条件:不同物质、互相接触。(不需任何其他条件)。
(3)本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造成的(应把它同物体由于外力作用而形成的机械运动现象区分开来)。
(4)说明的问题: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还能间接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5)扩散现象的解释:主要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来解释。
(6)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扩散现象是一种热现象。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扩散也就越快。
二、能量:
1、能量的概念:
(1)能量是一个与运动有关的物理量,不同的特地对应着不同的能量。
(2)物理学上对能量的初步定义是:如果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2、衡量一个物体是否具有能量和比较能量多少的依据:
衡量:看是否能够做功,(原则上讲,任何物体都具有能量,因为它至少有内能)而不是看实际做功没有。
比较:比较所能做功的多少,而不是比较实际做功的多少。
3、能量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si)中,能量的单位和功、热量的单位一样,都是“焦耳”,符号“j”。
4、多种形式的能量:自然界中的能量有多种形式。一般说来,宇观物体的运动对应的有机械能和其他能;宏观物体的运动对应的能属机械能;微观粒子的运动中,分子的运动对应的是内能,原子的运动对应化学能,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等微粒的运动对应电磁能、核能、光能等。
5、能量的转移与转化:
(1)能量的转移:能量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能的种类、数量不发生改变;。
能量的转化:能量从一种形式改变为另一种形式,而能的数量不发生改变。
(2)各种形式的能量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发生转移或转化(条件是做功)。
(3)能量的守恒:能量在转移和转化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三、相对运动:
1、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机械运动的概念: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事先选定的、假定为不动而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又叫参照系)。
(3)、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不选定参照物,就无法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总是相对于某一参照物而言的。
(4)、参照物的选择:同一物体以不同物体为参照物,其运动情况的描述结果可能不同。原则上任何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但为了统一起见: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以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参照物;描述在地面上运动的物体里的物体的特地情况时,通常以在地面上运动的物体上的固定问题为参照物;任何物体以自身为参照物都是静止的(因此不能作这种选择)。
(5)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相对运动或相对静止”、“运动快慢(速度)”和“运动方向”3个方面。只要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发生了改变,都表明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2、运动的速度:
(1)速度的初步概念和物理意义:
初步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的公式:
v=s/t。
(3)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是“米/秒”,符号“m/s”。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时”(km/h)作单位。
1m/s=3.6km/h。
(4)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里通过的路程;。
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常用“平均速度”表示:即用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里平均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表示。它必须对应于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
(5)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特征:
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特征:快慢(速度)不变,运动经过的路线是一条直线。
共通性:任何时刻、任何时间段、任何路程段的速度都相等。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教案(热门12篇)篇三
教学目标。
1.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激发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过程中有满足感和兴奋感。
2.了解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和探究活动。
3.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2)知道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几个主要环节。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难点。
(1)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3)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演示法、讨论法、科学探究法、提问题教学法。
教具准备。
饮料罐、玻璃杯、钻子、筷子、装有水的碗、拉链、圆珠笔、烧杯、冰棒、茶壶、实物投影仪、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先让学生朗读章首诗,由此引出课文第一部分:物理学就在你身边。
二、新课教学:
(一)物理学就在你的身边。
播放有关海上日出和闪电的音像片段,让学生了解有关自然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活动1与活动2的实验。
演示1: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发生偏折的现象演示。
演示2:利用感应起电机模拟闪电和雷声。
“世界物理年”:投影世界物理年徽标,介绍“世界物理年”来历。
1905年,爱因斯坦先后发表了5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为相对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量子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物理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一百年来,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物理学,对人类文明和进步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为纪念这一奇迹年100周年,全球物理学界一致呼吁2005年为“世界物理年”。
世界物理年徽标构图像一个光锥。红底代表过去。在物理学中,光谱的含义。蓝顶表示未来,天空是蓝色的;“蓝移”是面向我们方向运动物体的光谱特征。黄和绿表示连结过去到未来,体现出在过去的基础上建立未来的信心。其中,绿色又代表“绿灯可走”,即进步;黄色代表和平、合作。徽标主要表达的意义是:科技的进步和国际的合作可以帮助建设光明的未来。
(二)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1.运用多媒体,结合物理学发展史谈物理学与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系:
(1)有关简单机械的应用。
简单机械的发明与使用:――人类从手工劳动到机械操作。
(2)代表蒸汽时代的蒸汽机车、轮船的图片、录像。
热学的研究、蒸气机的发明:――人类进入蒸气时代,机械工业进一步完善。
(3)体现电气时代的各种设备和情景,如电动机、发电机、电力机车、城市夜景等。
电磁学的研究:电动机、发电机的出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4)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空间探测技术以及我国发射“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录像资料等。
电磁学、电子――电子计算机。
2.举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有关物理学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实例,进一步使学生体会物理学是有用的。
(三)物理学的召唤。
介绍几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物理学家的突出贡献,同时结合这些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向学生介绍了几种典型的科学方法,如观察和实验、归纳和数学分析、理性思维以及建立物理概念、探究物理规律等,从而使学生领悟怎样学好物理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教案(热门12篇)篇四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
(2)理解机械效率的定义及物理意义,会进行相关的计算;(3)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过举例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及机械效率;通过讨论,了解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导入新课】使用机械,有的可以省力,有的可以节省距离,那么我们能不能使用机械而节省功呢?大家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
【指导自学】。
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本116---117页(时间3分钟).
【检测交流】。
检测一:利用一个动滑轮把重为400n的货物匀速提高2m,所用的拉力f是250n,求总功、有用功、额外功和动滑轮的机械效率。
【小结及作业】。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教案(热门12篇)篇五
教学目标。
1.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激发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过程中有满足感和兴奋感。
2.了解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和探究活动。
3.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2)知道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几个主要环节。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难点。
(1)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3)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演示法、讨论法、科学探究法、提问题教学法。
教具准备。
饮料罐、玻璃杯、钻子、筷子、装有水的碗、拉链、圆珠笔、烧杯、冰棒、茶壶、实物投影仪、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先让学生朗读章首诗,由此引出课文第一部分:物理学就在你身边。
二、新课教学:
(一)物理学就在你的身边。
播放有关海上日出和闪电的音像片段,让学生了解有关自然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活动1与活动2的实验。
演示1: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发生偏折的现象演示。
演示2:利用感应起电机模拟闪电和雷声。
“世界物理年”:投影世界物理年徽标,介绍“世界物理年”来历。
19,爱因斯坦先后发表了5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为相对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量子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物理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一百年来,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物理学,对人类文明和进步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为纪念这一奇迹年100周年,全球物理学界一致呼吁为“世界物理年”。
世界物理年徽标构图像一个光锥。红底代表过去。在物理学中,光谱的含义。蓝顶表示未来,天空是蓝色的;“蓝移”是面向我们方向运动物体的光谱特征。黄和绿表示连结过去到未来,体现出在过去的基础上建立未来的信心。其中,绿色又代表“绿灯可走”,即进步;黄色代表和平、合作。徽标主要表达的意义是:科技的进步和国际的合作可以帮助建设光明的未来。
(二)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1.运用多媒体,结合物理学发展史谈物理学与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系:
(1)有关简单机械的应用。
简单机械的发明与使用:――人类从手工劳动到机械操作。
(2)代表蒸汽时代的蒸汽机车、轮船的图片、录像。
热学的研究、蒸气机的发明:――人类进入蒸气时代,机械工业进一步完善。
(3)体现电气时代的各种设备和情景,如电动机、发电机、电力机车、城市夜景等。
电磁学的研究:电动机、发电机的出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4)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空间探测技术以及我国发射“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录像资料等。
电磁学、电子――电子计算机。
2.举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有关物理学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实例,进一步使学生体会物理学是有用的。
(三)物理学的召唤。
介绍几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物理学家的突出贡献,同时结合这些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向学生介绍了几种典型的科学方法,如观察和实验、归纳和数学分析、理性思维以及建立物理概念、探究物理规律等,从而使学生领悟怎样学好物理学。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教案(热门12篇)篇六
第一节走进神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界中的神奇。
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神奇,而这些神奇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释一些神奇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科学,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教学重点】1、让学生体验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2、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1、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2、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具准备】饮料罐、玻璃杯、钻子、筷子、装有水的碗、拉链、圆珠笔、烧杯、茶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将接触一门新的学科——物理,学习物理将学习什么内容呢?今天我们将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板书标题: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初中物理只是学习物理的启蒙课,将学习一些粗浅、基础的知识,而第一章则是启蒙课的开篇,相当于绪论课。我们用3节课的时间完成。
哥白尼说:“人的天职在于勇敢探索真理”。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索物理现象中的真理。物理是很神奇的,到底神奇在哪里呢?(板书:第一节走进神奇)。
(二)进行新课。
一、自然的神奇。
1、老师讲述:从茫茫的星空到辽阔的大地,从高耸的雪峰到澎湃的江河,神奇无处不在。
2、请大家欣赏书图1-1~1-7,并思考图后的问题。
老师针对问题解答:
图1-1,宇宙起源假说之一:大爆炸理论。宇宙在零时刻是密度为无穷大的物质,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物质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由此逐渐形成了现在这样的世界。地球只是围绕太阳旋转且在自转的行星。除地球之外,还有其他行星,如:水星、金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等。
彗星一般是由彗头、彗尾组成。彗星含量中冰最多。
中国民间将彗星叫作“扫帚星”。“彗”在中国有扫帚的意思。世界公认中国是对彗星观察和记录最早的国家。中国古书《淮南子·兵略训》中记录了公元前1057年的一次彗星,它就是后来命名为“哈雷”的彗星。
哈雷彗星是根据埃德蒙·哈雷的名字命名的。哈雷最广为人知的贡献是他对哈雷彗星的出现时间的准确预言,哈雷的预言在其死后准确应验:1759年、1835年、19。
图1-2,太阳是一颗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太阳表面是“光球”。但是,太阳上面也有黑窟窿,天文学上叫做“太阳黑子”。
图1-3闪电是云层和云层之间或云层和地面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而放电时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就是雷鸣。闪电在前,因为光速远大于声速。
图1-4,古时候,由于观察手段的所限,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后来,人们发现船只在离岸航行时先消失船身,后消失桅杆。由于这样的一些事例,人们逐渐认识到地球是圆的。地球是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老师画示意图),类似于鸡蛋的蛋壳、蛋白、蛋黄。地壳是地球的外衣,也叫岩石圈。
地壳运动使岩层扭曲而形成断层,断层形成时,会引发地震。在地层深处,岩石因高温而熔化成黏稠的液体状,称为岩浆。这些岩浆喷出地面所形成的山就称为火山。
图1-5,高处的水有强大的重力势能,水由于重力的作用往低处流时,转化强大的动能。
图1-6,声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通过介质传播的。
图1-7,龙卷风有时又称为旋涡风,外形近似漏斗,它通过地表或海面时,产生的破坏力极大。龙卷风内部强大的上升气流有时可将汽车或树木举起,带到数百米外。
3、请学生举另外一些自己知道的自然中的神奇。
二、生活中神奇。
1、老师讲述:自然现象扑朔迷离、千姿百态,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则呈现出另一些神奇。
2、请大家欣赏书图1-1~1-7,并思考图后的问题。
老师针对问题解答:
图1-8,充分利用大气压的作用。
图1-9,光的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会发生折射。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但在不均匀的介质中往往不沿直线传播,会发生湾折。还有海市蜃楼也是光的折射现象。
图1-10,拉链被美国的《科学世界:杂志评选为20世纪的十大发明之一。
利用凹凸齿错合原理。拉链这种连接方式与传统的连接概念完全不同。人们习惯用扣子系衣服,用带子拴鞋,这些连接方式都不是完全封闭的,费时也不牢固。
图1-11,圆珠笔的油是受重力作用从笔管流到笔尖,笔尖是小圆珠。
图1-12,冲浪者弓着腰,分开腿是为了降低重心,增大支撑面。
图1-13撑竿有弹性势能,能转化成动能和重力势能。
3、请学生举另外一些自己知道的生活中的神奇。
同学们不仅留意大自然中的神奇,而且还通过观察、体验知道了不少生活中的神奇,说明同学们是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希望大家保持这良好的习惯,今后在物理这门学科的学习中肯定会取得很好的成绩,将来肯定会大有作为的。
【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主要学到了什么?
2、老师总结:
自然界中的神奇没有人工制造或利用的痕迹,非凡而震撼人心,让人惊叹、惊心动魄。
生活中的神奇很平常,往往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但是平凡而充满智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但是不管有多神气,都应该能够用科学的知识来解释。
【板书设计】。
第一节走进神气。
1、在自然中——非凡而震撼人心。
2、在生活中——平凡而充满智慧。
【布置作业】。
1、你还知道自然、生活中的哪些神奇?(事例不少于两个)[书面作业]。
2、观察太阳和月亮的运动及色彩变化。
3、观察风筝的构造,探究风筝在什么条件下能上升,每位学生制作一个风筝,看谁的风筝飞得高,飞得时间长。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教案(热门12篇)篇七
教学目的、任务要求:
1、知识与技能:了 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以及实像和虚像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用。
教学重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预习: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两种透镜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回答以下问题 :
1、边缘厚中央薄的是 透镜。 边缘薄中央厚的是 透镜
2、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 。
3、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 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 作用。
二、探究新知:
合作探究: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都是倒立的。
1.照相机: 想想做做
2.投影仪:
3.放大镜:
用凸透镜看书上的字,说出看到的情况:
问题3:字是正立还是倒立? 字是放大还是缩小?
小结: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 ,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 在胶片上,成___像。
2、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 ,来自投影片的光通过凸透镜后成像,再经过镜 ,使屏幕上成 像。 3、放大镜成 像。
三、训练与检测:
1、 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它们用的透镜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 照相机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像;投影仪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像。
3、 在透明塑料片下压着一张报纸,塑料片上有一水滴,透过水滴看到报纸上的字比旁边的字____ (填“大”或“小”),这 说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__镜,它成的是___、___、__像。
4、 下面是对凸透镜成像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只能成实像 b.凸透镜只 能成虚像
c.凸透镜只能成放大的像 d.凸透 镜既能成实像,又能成虚像
5、 窗台上放着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太阳光透过玻璃缸射到屋内窗台下的桌面上,发现桌面上的光斑比窗外地面上的太阳光亮,下列解释中错误的是:( )
a.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相当于凸透镜
c.水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d.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相当于凹透镜
6、 手持凸透镜在人眼和课本之间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无论凸透镜放在什么位置都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7、 如图所示四种情景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 b c d
8、 下列光学仪器中,得到缩小实像的是( )
a. 凹透镜 b . 平面镜 c. 幻灯机 d. 照相机
10、下列光学仪器的应用,哪个能得到比物体大的实像( )
a.放大镜 b.照相机 c.投影仪 d.潜望镜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自我点评: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教案(热门12篇)篇八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城市内种树,修隔音墙等.
(3)在人耳处减弱.如戴上防噪声耳塞,用双手捂住耳孔等.
5.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
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为20hz---0hz。
6.超声波。
(1)定义: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做超声波.
(2)性质: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传播距离远.
(3)用途:超声波的声呐测距、超声成像、超声测速(多普勒效应)、超声清洗、超声焊接及超声碎石.
7.次声波。
(1)定义: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2)用途:可用来预报地震、台风和监测核爆炸.
8.课堂练习:。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声源做________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声音,以及人们在某些场合_________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人们把_____________称作“隐形杀手”,这是因为它影响人睡眠、休息、学习和工作以外,还会损害人的______________,使人产生头痛,____________力哀退等神经哀弱症状,噪声还是诱发__________等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3)现代城市把控制噪声列为城市_______________的主要项目之一。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制定了针对不同环境的__________。
(4)对噪声污染的治理,主要是消除或减弱噪声,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条,分别是控制___________,阻断_________,在___________减弱噪声。
(5)下列关于噪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a噪声一定会致人伤害b在家里,几位同学旁若无人地引吭高歌不是噪声。
c与环境需要不相符合的声音都是噪声d控制噪声只能从声源和人耳处减弱。
(6)下列各声音属于噪声的是()。
a音乐会里的钢琴声b节目的焰火鞭炮声。
c指甲在钢板上划过的声音d郊游时,树林里的鸟鸣声。
(7)下列措施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a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b装在城市高架道路两侧的透明板墙。
c在人耳处戴上助听器d在声音传播途中植树造林。
(8)声音频率__________________的声波叫超声波,低于____________的声音叫次声波。
(9)利用声呐测距时,需要知道__________________,需测出______________,从而测算出该物体所处的位置。
四.布置作业。
一份练习。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教案(热门12篇)篇九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生活中利用声的例子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法与学法:阅读自学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1)自由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现象;
(2)观看相关的录像;
(3)讨论对以上的应用例子怎样归类
在此基础上,老师综合学生所举的例子和初步的分类方法,进行总结性的讲解。
1、声与信息
计算: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1.2s听到回声,请问:小明距离高山多远?(当时气温是15℃)
学生算出结果后,清楚回声可以测出距离。
(1)介绍蝙蝠采用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的位置
(2)介绍声呐技术产生的背景以及现代声呐技术的应用方面
(3)介绍b超在医学上的应用
(4)超声波测出金属内部的伤痕
2、声与能量
介绍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
超声振动除结石。
超声波洁牙。
课堂小结:
声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课后作业: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相关内容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教案(热门12篇)篇十
常识性了解照度的概念。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照度对视力影响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材通过把光源设置在不同位置,观察桌面的明暗程度给出照度的概念和单位,然后介绍了自然界中典型情况下的.照度和国家规定标准中的学校用房的平均照度,最后通过实验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
1)通过实验观察与测量加强学生对照度的感性认识。
2)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教室各位置的照度,判断是否达到国家标准,从而使学生增强“标准”意识。
3)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最好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归纳得出。
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
照度计、点光源、每个同学带一个手电筒。
一、新课引入。
在暗室中进行学生实验:用手电筒垂直照射桌面,改变与桌面的距离,观察桌面明亮程度的变化,引入照度的概念。
二、新课教学。
1.照度的概念。
给出照度的概念后,介绍自然界中典型情况下的照度,以及国家规定的照度卫生标准。
让学生感知照度:给出国家规定的教室桌面的照度标准,通过改变教室内灯的个数,来达到桌面的规定照度标准,若教室灯的亮度不够,可采用手电筒辅助照明。
2.影响照度的因素。
提出问题:照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学生可能猜测出很多方面,如与光源有关等,正确的给与肯定,属于本节课实验探究活动范围的不予判断。
设计实验:
实验探究:
限定条件:同一光源。
研究内容:
1)照度与光源距离的关系。
2)照度与光照面倾斜程度的关系。
学生交流分析得出结论:
对同一个光源来说,光源离光照面越远,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小;光源离光照面越近,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大。
光源与光照面距离一定的条件下,垂直照射与斜射比较,垂直照射的照度大;光线越倾斜,照度越小。
进行眼睛的保健卫生教育。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教案(热门12篇)篇十一
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照度对视力影响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材通过把光源设置在不同位置,观察桌面的明暗程度给出照度的概念和单位,然后介绍了自然界中典型情况下的照度和国家规定标准中的学校用房的'平均照度.最后通过实验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
1)通过实验观察与测量加强学生对照度的感性认识.
2)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教室各位置的照度,判断是否达到国家标准.从而使学生增强“标准”意识.
3)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最好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归纳得出.
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
照度计、点光源、每个同学带一个手电筒。
在暗室中进行学生实验:用手电筒垂直照射桌面,改变与桌面的距离,观察桌面明亮程度的变化,引入照度的概念.
给出照度的概念后,介绍自然界中典型情况下的照度,以及国家规定的照度卫生标准.
让学生感知照度:给出国家规定的教室桌面的照度标准,通过改变教室内灯的个数,来达到桌面的规定照度标准,若教室灯的亮度不够,可采用手电筒辅助照明.
提出问题:照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学生可能猜测出很多方面,如与光源有关等,正确的给与肯定.属于本节课实验探究活动范围的不予判断.
设计实验:
实验探究:
限定条件:同一光源。
研究内容:
1)照度与光源距离的关系。
2)照度与光照面倾斜程度的关系。
学生交流分析得出结论:
对同一个光源来说,光源离光照面越远,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小;光源离光照面越近,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大.
光源与光照面距离一定的条件下,垂直照射与斜射比较,垂直照射的照度大;光线越倾斜,照度越小.
进行眼睛的保健卫生教育.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教案(热门12篇)篇十二
第八章第一节什么是力(1课时)。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概念。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演示。
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学生。
一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但在在大量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演示)。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推土机对土的推力;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吸铁石吸引大头针。
2.演示实验: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
四、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五.小结,练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