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教案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要素的综合安排,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份初二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
灯笼初二语文教案(优秀15篇)篇一
1、理解、积累“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等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3、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养成正确的语感。
4、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5、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品评重点语句,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教学程序及师生双边活动。
同学们,提及诗人牛汉,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他笔下的那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华南虎的形象。(教师引领学生诵出: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一篇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承载着人生历程和独特感悟的“第一本书”,去思考人生命运这个鲜活的话题。(板书文题、作者)。
教师视情况进行补充、
1、请同学们默渎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积累词语。
教师可作如下提示。
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温厚。
2、学生再读课文,揣摩、理解课文内容。
思考: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二本“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国语课本有着怎样的经历令作者永志不忘,以致专门著文纪念。学生跳读课文3至8语段,简要复述“我的第一本书”的不同寻常的经历。教师提示注意其中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的真挚情意。
3、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研讨:
(1)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学生畅谈阅读体会,老师提示:
(1)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如果说课文主体部分写的“不同寻常的第一本书”是人生第一课的话,那么写父亲领“我”离开本村到崔家庄念书则是交待“真正的第一本书”,也即走进求知的`世界。这贫困境遇中的人生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我的第一本书》写出了作者对20世纪初中国乡村荒寒、苍凉苦难生活境况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受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文章故事性很强,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设计这个环节,就是要吸引学生的兴趣,首先从内容上整体感知,了解“第一本书”的故事,体会其中深藏着的那个时代的苦难生活。所以在复述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第一本书”这条线索,讲述与第一本书有关的人和事,从中感受生活的苦难。
苦难的生活是作者心中抹不去的记忆,而牛汉作者崇敬和赞美的是来自人间的温暖和友情,还有那童年生活中的苦中求乐。这里是让学生体会苦难生活中总会有使人感动的亮点,激发学生认识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因此,在此环节中,我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在感受苦难的基础上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辛酸和甘甜,使学生体会生活的苦难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及生命乐趣,珍惜今天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
本节课我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利用课堂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精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灯笼初二语文教案(优秀15篇)篇二
学生:摘抄节目主持人的开场白和串联词。
准备《江山如此多娇》的一些录像片段。
1课时
一、学生活动:
1、明确学习重点。
2、感悟数字,设计开场白台词,并与同学合作表演。
3、欣赏由倪萍、亚宁等人在《江山如此多娇》中说的开场白。
讨论:文艺节目的开场白有何要求?
4、明确开场白的要求。
5、欣赏景冈山表演的《库尔班大叔你上哪》和刘德华演唱的《中国人》。
设计串联词。
6、交流串联词,欣赏主持人的串联词。
讨论交流串联词的要求。
明确:
欣赏《江山如此多娇》,讨论其中节目主持人主持节目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7、思考“园丁颂”的节目。
8、设计开场白和串联词。
明确要求:
积极清新,重格调营造氛围,重情感新颖自然,重交流
9、纷纷上台主持节目。
10、总结:
二、教师活动:
1、导入:
俗话说,红花要有绿叶衬。一台精彩的文艺节目,如果没有节目主持人,就不会光彩夺目。忘不了倪萍的亲切,忘不了赵忠祥的深沉,忘不了杨澜的聪颖,忘不了李咏的幽默……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当一次文艺节目主持人”。重点学习“如何设计开场白”和“如何设计串联词”。
2、引导学生看一组数字“1949——1999”,让学生明确“江山如此多娇”是国庆50周年大型联欢晚会。
要求学生进行合作,并现场表演该联欢会的开场白。
3、播放《江山如此多娇》,组织讨论:文艺节目的开场白有何要求?
提示:联欢会的情调应该是欢乐、愉悦的,因此,只需要考虑如何将气氛和情绪调动起来,而不必过分地考虑联欢会的节目内容。
4、明确开场白的要求:
内容要紧扣主题。
语言要亲切,要有激情,以点燃观众的热情。
语言的形式要生动活泼。
主持人仪态大方,声调抑扬顿挫,声音响亮而富有感染力。
5、播放景冈山表演的《库尔班大叔你上哪》和刘德华演唱的《中国人》。要求学生设计串联词。
6、组织交流。播放主持人的串联词。讨论并明确:串联词有何要求?
7、情境:金色的秋天,丹桂飘香。在这美好的季节里,我们即将迎来又一个教师节。假设我校将开一次由老师、学生、家长共同参加的文艺联欢会,主题为“园丁颂”。我们可以准备哪些节目?请报上节目名称。
8、老师帮助写好节目名称。
9、组织学生合作演练。
10.总结: 让学生齐读赵忠祥的名言。
灯笼初二语文教案(优秀15篇)篇三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句式。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一、导入新课。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的《三峡》。
二、作者简介。
三、朗读课文,正确把握节奏,感受作品的音韵美。
1、学生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
(1)读准字音:
(2)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1)播放录音,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2)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清/荣/峻/茂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再读课文,体会文章情感。
教师伴音乐范读。同学尝试朗读,请一名同学伴音乐读,学生评点。教师指点:在朗读中学习处理语速、语调、重音的方法,达到读准字音,读顺节奏,读出感情的要求。如第二节略快,读出气势;第三节读慢,读出清幽之气;第四节略慢,读出凄美之气。
五、析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1、问:文章主要写了三峡的哪些景色?
(山、水)。
2、请男生找出三峡山的特点,以三峡的山是……。
(三峡的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怪异的、幽寂的……)。
3、请女生找出三峡水的特点,以三峡的水是……。
(三峡的水是盛大的、清澈的、激荡的、凄寒的……)。
六、探究阅读,了解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1、这篇文章虽然既写了山又写了水,但从文章写作目的和内容来说,侧重于写什么?
(水)。
2、有一个顺序吗?
(写山是为了写水蓄势,写水是从最主要的特征写起:三个时间:夏天:奔放;春冬:清幽;晴初霜旦:凄婉。)。
3、请学生说一说家乡不同季节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特征,课后编一本集子——《家乡美》。
七、延伸阅读,培养热爱祖国的激情。
请同学说说三峡大坝竣工后景色会有什么变化?如:
大坝建成以后,在一定流域内水位会有所升高,“两岸连山,略无阕处”这一景观会有所变化,三峡上游会出现又一个秀丽的千岛湖。
大坝建成以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的情况就不会出现了,有大坝来控制水量,就可以保证水道的畅通,无论是丰水还是枯水的季节,航运都不受影响。
大坝建成以后,“回清倒影”的美景就看不到了,因为大坝蓄水会导致污染。
大坝建成之后,游客可以到达以前难以到达的山林深处,会吓走猿猴,“高猿常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景象就会消失了。
问:三峡即将发生许多变化,那么,这个新的三峡和郦道元笔下的三峡相比较,是不是就不美了呢?。
结语:其实,它们各有各的美。远去了的,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巨人;走近了的,是一个现代而又更加壮美的三峡。虽然,美丽不会永远,但文明总要进步,当眷恋之手告别千年的风彩,留下的依然是永恒的赞美。但愿同学们能多学一些知识,能有机会直接参与到对三峡的建设和管理中去,将三峡打扮得更美丽。
灯笼初二语文教案(优秀15篇)篇四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的特点。
3.背诵课文。
1.把握文章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意,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一、导语设计: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有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大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画卷中去吧。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三、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音韵美
四、学生自己朗诵课文:理清文章的整体布局,把握写景重点以及景物特征。
1.明确:第一段重点写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突出群山连绵的特点。“重岩叠嶂,隐天避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说一层层的悬崖,一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说明江面狭窄,两岸雄峰相连,峭壁对峙,只看见一线天。突出峰峦重叠,雄峻险拔的山势。
2.二、三、四段写水,描绘不同季节山峡的不同景象。
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以船行之快突出江流湍急的特点。(教师板书:夏季夏水襄陵乘奔御风奔放美)
第三段:写三峡春冬之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说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波光粼粼,景物重重,一派秀丽风光。“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说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山静、飞泉、柏怪、水奇,构成一幅挺拔超脱的画面。“清荣峻貌,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用极为精练的四个字状写四种景物,总结全文。(教师板书:春冬素湍绿潭悬泉瀑布清荣峻茂清幽美)??学生齐读第三段,想象三峡的秀美挺拔,感受其清幽美。
第四段:写三峡的秋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是说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充满凄清肃杀的气氛。“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是说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肃瑟气氛。(教师板书:秋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凄婉美)
3.文章最后一句引用渔者歌,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借渔者的感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用哀转久绝的猿声来侧面衬托三峡的凄凉与悲哀。)
五、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三峡》
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涵咏品味文章的语言;拓展阅读,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培养学生进行比较阅读的能力。
一、检查背诵、检查翻译
二、根据课文内容,想象三峡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1.选一个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三峡的奇景(教师提醒学生想象要扣紧山水、季节、景物特征,如: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啼、悲凉的渔歌等)
2.本文对三峡的描写比较客观,作者的感情并没有直接表达出来,但是字里行间仍然可以体会到作者丰富的情感。请你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结合具体景物,说说隐含作者哪些情感?(明确:如写群山连绵、高耸入云,体现了作者欣赏赞叹的感情。他惊叹自然的神奇,盛赞三峡夏日之时的奔放美,春冬之时的清幽美,秋日之时的凄婉美。作者听到凄凉的猿啼,悲凉的渔歌,仿佛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三、品味作者独特的语言魅力(学生见资料)学生齐读这三个句子,感受其语言美的特质。
连特点。)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属俯视江中所见,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属仰观远景,以“绝”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注入一股生命的活力,使人顿觉生意盎然。
3.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山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猿鸣幽凄、山谷空旷,即从正面摩声,又从侧面引用,以渔歌的凄凉来写猿鸣,手法多变,摇曳多姿。)
四、拓展阅读:阅读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一诗,请说出它和本文内容上的联系。(明确:诗和课文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为游记散文。文章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歌的第三句相对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灯笼初二语文教案(优秀15篇)篇五
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重点: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2.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
难点: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
2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却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
: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不能用说教的方式,可通过演讲,引导学生自己明白体会。
教师准备:查阅资料,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学生活动。
2.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3.朗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研读l、2自然段。
4.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5.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思考相关问题。
一、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师:在学习本课之前,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们至今想起仍悔恨不已呢?2.鼓励学生举手讲述,注意对学生的心结进行开导。3.师:本文题为"永久的悔",它的作者是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老师,写这篇文章时季老师已年近九十,却还在对一件往事耿耿于怀,可见这件事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怎样的地位。那么,让这为九十多岁的老人难忘,始终无法释怀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呢?(板书课题)1.低头沉思,回忆往事。2.举手讲述让自己至今懊恼不已的往事,注意情节的完整性。3.听教师讲述,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对本文的学习产生兴趣。
二、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l、2自然段。2.师: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抽学生回答。板书: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3.师:为什么说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抽学生回答。板书: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4.师:作者在第1段用了两个成语"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抽学生回答,总结。5.让学生用上面两个成语造句,并加以点评。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感情。.2.思考回答。生: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3.思考回答。生:因为它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4.思考回答。生:这两个成语说明作者后悔的事有很多,但却能不假思索地说出让他感触最深的事,因为它一直在他心中,是作者无法解开的心结。5.用"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造句。
三、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明了文章线索(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请学生默读课文。2.师:刚才大家都阅读了课文,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的?1.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2.踊跃回答。生:全文是围绕吃的东西展开的。
3.师:很正确,具体有哪些吃的呢?抽学生回答。板书:白的黄的红的4.师:不错,"白的、黄的、红的"就是本文的线索,它贯穿文章始终。作者为什么要以吃的为线索呢?这一点作者在文中作了说明,请大家找出来。5.抽学生朗读相关语句。6.师:因为孩子最容易关心吃的东西,所以作者对小时候的记忆总与吃的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可以理解。但为什么母亲吃不到好东西这件事也会让他想起母亲呢?组织学生讨论。7.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加以总结。3.思考问题。生:白的麦子面,黄的小米面和棒子面,红的高粱饼。4.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5.朗读:."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除了黄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6.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小组长,作好讨论记录。生:母亲之所以只吃红的是因为她把白的和黄的让给了我,这让我感动至深。生:母亲艰辛一生,作者儿时无法体会,成人时又无法报答,内心悲凉。7.汇报讨论结果,在教师点拨下明确。
四、本课小结。
本课熟悉了课文内容,明确了文章线索,对第l、2自然段进行了分析,知晓了作者心中永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
五、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
季羡林。
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线索:白的黄的红的。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阅读3、4自然段,对作者家境和母亲形象有初步认识。
2.阅读5-8自然段,初步感受母亲对自己的关爱。
灯笼初二语文教案(优秀15篇)篇六
注意结合所学内容的主要点小结即可,突出学习收获即可。
1.完成课后练习。(a)。
2.摘抄文中优美词句,细心体会,学会运用。(b)。
3、读后感。(c)。
本文是一篇富于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文章运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鹤群飞行于空中的优美姿态,记录了鹤鹰之战的激烈场面,赞颂鹤的群体精神。如何体会鹤的形象及把握理解鹤群精神,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对文中"鹤鹰之战"开始时鹤群的惊慌的理解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文章描写细致传神,语言贴切富有表现力,可以借此训练学生的描写能力以及语言领悟能力,在教学中宜注意加以引导。
灯笼初二语文教案(优秀15篇)篇七
一、教学目标:
1、认读7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会用“坚持、渴望、满山遍野”各写一句话。
5、理解课文,体会课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6、教育学生关心他人,爱护他人的思想感情。
二、重难点:
1、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课文中哪些情景让你感动,跟同学交流。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图文结合法讲练结合。
四、教学准备:
相关的幻灯片。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灯笼初二语文教案(优秀15篇)篇八
1、一起读课题,学生质疑课题。
学生自由说。
2、过渡:是呀,课文中描写的山为什么满山都是灯笼火把呢?他们举着灯笼火把是为了做什么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不读破词破句。其余学生用笔画出本课的。
2、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师生共同评价学生朗读情况。
4、幻灯出示本课生字。
5、指名认读生字,并做到口头组词。
6、出示文中的词语:
艰苦坚信渴望喧哗悠长哆嗦。
焦急挣扎抽搭援救幸亏盲目。
7、指定小组进行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各个小组在小组内先相互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代表准备发言。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2、你读懂了什么?
3、你知道“我”的父母当时为什么要把“我”送到乡下吗?
五、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第一段,知道了文中的我因为父母常年在野外工作,无法照顾我,所以把我送一乡下外婆家。我是和那儿的孩子们一起长大的。
六、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本课生字。
2、听写词语。
3、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2~3自然段。
三、指名朗读课文2~3自然段。
1、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2、学生自主学习本段。
3、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懂的?
4、当时的环境怎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5、从这两段中找出人们关心我的语句。
6、我是怎么附入那口井的?当时的情形怎样?找出具体的语句。
7、指名朗读课文,。注意读出当时环境的恶劣以及我坠入土井时的慌乱和无助的感觉。
四、学习第4~5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思考:我为什么不再挣扎了?我又为什么不现哭喊了?
2、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是否正确、流利,是否读出我的当时坚定的信念。
3、那么我为什么不现挣扎了?我又为什么不再哭喊了?
4、那么请用一些词语来形容的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5、读了这两自然段,你认为我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
6、为什么呢?你会读出这种语气吗?
7、全班齐读。要读出神气、独特的感觉。
五、学习课文6~8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结果是怎样呢?亲人们是否会你我坚信的那样一起来救我呢?
2、“泪如泉涌”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会泪如泉涌呢?请联系课文内容谈一谈。
3、你是怎么理解“……只有眼泪在不停地流着,是热的?这句话的?
六、总结全文。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2、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亲情是伟大的。因为我们是一空人,我们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我们的周围,我们的身边,将处处充满温情,充满阳光!)。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3。
3、用“坚持、渴望、满山遍野”各写一句话。
灯笼初二语文教案(优秀15篇)篇九
1.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我”在危急时刻的沉着。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能正确、规范地书写。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学习“我”在危急时刻的沉着、冷静,感受全村人对“我”的爱。
2.对文中第7自然段的理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灯笼初二语文教案(优秀15篇)篇十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8课《做灯笼》,齐读课题,读好灯笼的轻声音节。
二、听课件范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师:课文讲了谁和谁的故事?
(板书:王京和李良)。
三、初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认读14个生字)。
1、借助拼音,自己小声地读一读课文,画出不容易读准,不容易读好的字、词、句反复练习。
2、联系课文内容,自己认读14个生字。
3、同桌互读课文,正音,互相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开火车认读带生字的词语。
5、同桌互相合作听写七个要求会写的字(教师巡视抽查)。
四、布置作业。
1、写七个生字并组词。
2、教师指导写字,提醒学生注意各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重点笔画的书写运笔方法。
第二课时。
一、出示生字卡片复习生字生词。
二、学习1-3自然段。
1、齐读1-3自然段,思考:王京和李良各有什么特长?
2、抽生交流,师板书:王京李良。
小画家手巧。
3、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课文内容说说“公认”的意思。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教师范读,学生用笔划出王京有什么心事?李良有什么烦恼?
抽生交流。
2、出示课件,思考:他们想出了什么办法?
抽生交流,师板书:合作。
3、学生齐读李良的话。
4、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心事”、“烦恼”、“合作”的意思。
抽生交流,教师引导理解词语。
5、师:“如果你是王京,你会同意李良的建议吗?王京同意了吗?从哪知道的?”。
抽生交流,汇报。
6、分角色读4自然段。
7、指导学生看p131(插图),抽生交流图意。(附:李良拿着灯笼,真诚邀请王京与他合作)。
四、学习第5自然段。
1、生齐读,出示课件,思考:“王京在李良做的灯笼上画了些什么?是不是只画了这些?你怎么知道的?”。
2、师:小结后,板书:合作真快乐。
3、出示课件,讲一讲王京为什么在灯笼上写了“合作真快乐”这五个字。
4、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小结:出示课件,解释“合作真快乐”。
五、学习第6自然段。
齐读第6段。
2、师:“王京和李良发挥自己的特长,所以做出来的灯笼怎样?”。
生交流,师小结。
3、看插图p132,说说插图的意思。(附:李良正在挂灯笼,王京在一边很高兴,周围的同学在鼓掌。)。
六、齐读全文。
小结:我们每个人要学会发挥自己的长处,真诚地与他人合作,就能收到比自己独立努力更好的效果。
七、拓展训练。
1、说说你在生活和学习中和别人合作过的事,并谈谈感受。
2、课外和同学或家长合作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八、效果检测:
当堂检测生字生词掌握情况良好,学生理解了合作的含义,分享了与人合作的快乐。
灯笼初二语文教案(优秀15篇)篇十一
学生回答:过年的时候、重大节日、结婚、门店开业。
老师提问:为什么在这些情况下挂呢?
学生回答:图个喜庆呗。
师:那么灯笼有什么象征意义呢。
没有学生回答,教室里很安静,这是不该出现的沉默,虽然我一直强调要有安静的教室,但这个时候的安静不是我需要的,也不是我追求的课堂境界,我理想的课堂是安静而不缺独立思考,安静而不缺交流分享,安静而不是沉闷压抑,我们的课堂要么乱糟糟的静不下来,要么是鸦雀无声的沉闷,学生都等着老师给出标准答案,反正最后老师也一定会给出标准答案的,这样的课堂,看似圆满,实则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最终让课堂一潭死水,毫无生机了。
灯笼初二语文教案(优秀15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从作者童年这件难忘的事情中得到成长的启示。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要求认识的生字有:婆、骤、坠、亏、瘦、恰、盲、援;要求掌握的生字有:婆、杂、幕、溜、亏、瘦、恰、卡、盲、肢;要求掌握的词语有:外婆、杂活、雨幕、滑溜溜、幸亏、瘦弱、恰恰、卡住、杂草、盲目、四肢。
教学重点:
了解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从作者童年难忘的事情中得到成长的启示。
教学准备:
小黑板、教学挂图、课文朗读录音或者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学习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语,导入新课。
二、自读课文,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分段,归纳段意。
第一段(1):讲我小时候在农村外婆家生活。
第二段(2—5):讲我在大雨中一个人从田里回家,坠入一口土井卡在井口,自己勇敢地坚持着,并坚信亲人会来救援。
第三段(6—8):讲全村男女老少一百多人打着灯笼火把,找到并救助了我。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全班齐读。
2、你读懂了什么?
五、作业。
1、书写生字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内容,得到成长的启示。
2、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学,教师辅导。
1、出示自学提纲。
(1)我回家时的天气怎么样?
(2)我坠入土井里,先是怎样的表现?后来又是怎样的表现?用“——”划出我内心活动的句子并体会。
(3)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亲人们援救我的急切心情?
(4)课文中哪些情景使你感动?
2、教师巡回辅导。
三、学生舆论,互解疑难。
四、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完成提纲(1)。
2、完成提纲(2)。
(成长的启示:一是在危难之中不仅要勇敢、坚强,还要做到遇事冷静,学会动脑筋想办法,能自我保护;二是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离不开亲人、朋友的关心帮助。)。
3、完成提纲(3)。
五、品词品句,质疑问难。
1、完成提纲(4)。
2、把你认为最好的句子有感情地读出来。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3。
2、有感情朗读课文。
灯笼初二语文教案(优秀15篇)篇十三
活动目标:
1、用直线和围圈的方法做成各种灯笼。
2、能大胆地想象并尝试独立设计灯笼的图案。
活动准备:
1、长方形色纸,长纸条。
2、蜡笔,剪刀,浆糊。
活动过程:
1、出示各种各样灯笼的图片,幼儿展示自己带来的玩具小灯笼。
提问:图片上的灯笼你都见到过吗?有些什么颜色?灯笼外面的图案是怎么样的?(有的是彩色的,有的上面有很多图画好像我们看的连环画。有的上面写字的,是让你猜谜语的)什么时候人们会挂上灯笼?(国庆节,元宵节各种喜庆的节日)灯笼能用什么材料来做?(布,塑料,纸)。
2、教师示范讲解小灯笼的制作方法。
教师出示灯笼的范例。
展示制作步骤。
交代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先在纸上画上你自己设计的图案,注意把有图案的一面对着自己。
剪的时候注意不要剪到底。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帮助个别能力差的幼儿。
3)探索除了这样剪,你还能想出更多的制作方法吗?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讨论交流。
展示幼儿作品。教师与幼儿一起布置,开一个小小灯展。
幼儿园做灯笼教案,灯笼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代表着吉利,喜庆的物品,也是我国独有的物品,是中国文化中比较有象征意义的`一种物品,做灯笼的课程主要是想要让小朋友们更加了解中国文化。
灯笼初二语文教案(优秀15篇)篇十四
1、围绕“望”,表现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2、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3、青年杜甫的豪情。
二、围绕“望”,理解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1、去哪里呀?你从何得知?
补充资料:东岳、西岳、南岳、北岳、中岳。
《望岳》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
2、泰山景色如何呢?我们一起透过杜甫的一个动作“望”来欣赏泰山的景色。请同学们先一起大声朗读诗歌,思考杜甫从第一句实际上一直望到哪里。
灯笼初二语文教案(优秀15篇)篇十五
教学目标:
1、理解满山遍野、抽搭、拽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是人们的爱让小作者脱离危险。
3、学会感谢他人的爱,并关爱他人。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中句子包含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cai课件。
学习内容:学习课文3――8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激情导入:
1、齐读课题。
2、复习上节课学过的生词,开火车读词。
3、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一二自然段,谁能用一句简短的话说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4、通过朗读回忆当时的情景:
5、出示句子齐读:天上下着大雨,身下浸着井水,我哭着、喊着、挣扎着,两手扣抠着井沿上的泥土和杂草,希望能爬上来。
二、品读课文重点段,悟语悟情悟境。
(一)学习3――5自然段。
1、抓住重点句,自主学习。
2、悟情悟境,品读句子。
出示句子:我不再哭,也不再喊,只是抽搭着,全力拽住井口的杂草,不让自己再往下坠。
(1)、换词理解:“拽”的意思。
(2)、指名表演抽搭的样子,理解词语。
(3)指导朗读:谁能通过朗读为我们再现当时的情景。指名读后互评朗读。
3、出示句子:我知道亲人们一定会很快就来救我的。
(1)、谈话:同学们,如果你遇到了危险,你的亲人会来救你吗?
(2)、带着这样的信念读句子。
(3)、拓展说话:小作者这样坚信自己的亲人会来救自己,说明他的亲人平时对他怎么样?他的亲人平时是怎样关心他的?出示说话练习:
(1当我生病时,外婆。
(2当我时,。
4、出示句子:
虽然四肢已经发麻发硬直哆嗦,身子又可怕地往下陷了一点儿,可是我仍然坚持着,坚信着。
(1)指导朗读:正是亲人的爱让“我”坚持着,坚信着,让我们带着这份爱读句子。
(2)指名读后分组读。
(3)齐读。
(二)、学习6――7自然段。
1、自主学习,读练结合。
正像“我”坚信的那样,我的亲人来救我了!这时,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我听到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我看到的句子。
2、指法,阶梯朗读。
(1)你能通过朗读,表现这声音的.不同吗?指名读,体会声音由远到近的变化,及声音的特点。
1)隐隐约约的喧哗。
2)焦急、亲切而悠长的呼唤。
(2)我们读好了关键词就能读好句子,让我们把这些声音放到句子中去,读句子。
3、出示句子:突然,从远处村庄的方向传来我急切渴望听到的隐隐约约的喧哗,听到了一声又一声焦急、亲切而悠长的呼唤。
(1)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这声音是“我”急切渴望听到的,指名读并自我后,会读的同学起立读。
(2)、拓展说话:听到这喧哗声,我想来找小作者的人一定很多,哪些人会来找他?
(3)、创设情境:如果你就在这寻找的人群中,如果你就是小作者的外公、外婆、是他的哥哥、姐姐,是他的小伙伴------,你会怎么呼唤他?请你来试着呼唤一下吧。
(4)、深化理解,再读句子。同学们,从你们的呼唤中,我听到我多少焦急、担忧、多少关爱啊!我们就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这段话。
一片、一大片的亮光,那满山遍野的灯笼火把,越来越近,越来越亮……。
(1)学生自由品读。
(2)指名朗读,自我,互相。
(3)齐读。
(4)课件展示火把由一线,然后看到一片,一大片最后变为满山遍野的景象。相机深化理解“满山遍野”一词。
(5)拓展说话:
1)、满山遍野的。
2)、请用“满山遍野”说一句话。
4、天色越来越暗,四周一个人也没有,如果是你掉在这井中,听到这声声呼唤,看到这火把满山,你是什么心情?带着体会读句子:顿时,我泪如泉涌。
(1)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和指导,鼓励学生读己的感受。
5、配乐朗读第六段。
6、是啊,这泪水中包含着多少成功,多少激动,真是百感交集,此时我的身体是冰冷的,心却是温暖,泪更是热的,同学们,让我们以朗读的方式来学习第七自然段吧。
(三)、学习第八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作者本来以为只有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会来救自己,可是,让他难以想象的事情发生了,发生了什么事?出示句子:
2、比较一下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1)整个村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百多人。
2)整个村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百多人!
3、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读好最后一个自然段。
出示句子:你知道有多少人出来寻找我吗?整个村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百多人!
4、指名读,齐读。
三、情感升华,再读课题。
2、指名带着体会再读课题,读己的感受。
四、拓展练习,积累语言。
1、课文学到这里结束了,爱的传递却没有结束。作者在这灯火之夜得到了一份浓浓的爱,因此写下这文章感谢人们的爱。在同学们的成长过程中,也一定得到过很多爱。
2、说话训练:
让我为那些关心、爱护过我的人:
1)、唱一支歌。
2)、诵一首诗。
3)、写几句话。
4)、……。
3、学生先在四人小组中练说,再指名说。
五、。
六、布置作业:
像小作者那样,把自己得到关心、爱护的事写下来。
七、板书设计:
坚持听到。
哭喊抽搭泪如泉涌。
坚信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