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教案的编写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如果你正在为自己的初一教案苦恼,不妨参考一下以下的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灵感。
平行线与相交线北师大版数学初一教案(精选15篇)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2.能用平行线的性质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证明.
过程与方法目标:
2.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平行线性质的探究,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科学的思想方法,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精神.
l重点:
1.平行线性质的研究和发现过程;。
难点:
l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
如图,直线a与直线b平行.
如图,直线a与直线b平行,被直线c所截.测量这些角的度数,把结果填入下表内.
平行线与相交线北师大版数学初一教案(精选15篇)篇二
学习目标:
知识:对顶角邻补角概念,对顶角的性质。
方法:图形结合、类比。
情感:合作交流,主动参与的意识。
学习重点:对顶角的概念、性质。
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对顶角相等”的探究;小组讨论。
教学流程:
【导课】。
同学们,你们看我左手拿着一块布,右手拿着一把剪刀,现在我用剪刀把布片剪开,同学们仔细观察,随着两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怎样变化?(学生答:也相应变小)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两条相交的直线,这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板书课题)。
【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请大家阅读课本p,回答以下问题(自探提纲):
2、什么样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什么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3、对顶角有什么性质?你是怎样得到的?
【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同学们阅读教材后,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分小组讨论,然后老师针对自探提纲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先让学困生、中等生回答,优等生做补充、归纳,特别是问题3的第2问,最后老师强调:
1、注意“互为”的含义。邻补角和对顶角都是要两个角互为邻补角或对顶角。
2、“邻补角”这个名称,即包含了这两个角的位置关系,还包含了数量关系,对顶角一定是两条相交直线所构成的,这是一个前提条件。
3、“对顶角相等”的推导过程。
平行线与相交线北师大版数学初一教案(精选15篇)篇三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第七章共分6节,本节《轴对称现象》是第一节,它在本章中起着起始新课的作用。本节通过大量的生动的生活中的实例引领学生进入图形中的对称世界,深刻体会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丰富的文化价值。同时通过本节的学习与探索,使同学们对对称的认识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到深,为后面抽象的对称图形的学习作好铺垫工作。
二、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七年级上就对对称图形有所接触,如:扇形,圆,线段,角等,所以当今天学习了什么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时,学生识别起来应该顺理成章,在对对称定义的理解和应用上也应有水到渠成的感觉。只是在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上可能会产生一些模糊,这是教学中应该突破的地方。
学生生活经验基础:对称现象及对称图形在生活中存在大量实例,因此,对称对于学生来说应该不陌生,理解起来也应不困难。
三、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主要是感知和体会轴对称现象,也要为以后学习图形对称的相关知识起到一个承接的作用。为此,本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感知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探索轴对称的共同特征。
2.通过大量的实例初步认识轴对称,能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
3.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体会其文化底蕴及价值,学为所用。
四、教学设计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课前准备、情境引入、合作学习、练习提高、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课前准备。
活动内容:收集与对称相关的图片和实物(提前一周布置)。
活动目的:通过收集整理与对称相关的图片和实物,使同学们先对对称有一个整体的感性认识,并且初步了解对称在生活中大量存在,理解学习对称的必要性。
实际教学效果:通过分组合作,走向广阔的生活天地——田间、山村、工厂、社区等等,能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到数学是对自然的浓缩与抽象,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极大地激发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展现了同学们小组合作的团队精神。
第二环节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从各小组收集的图片中有代表性的选择一些,用投影仪演示。使学生能够形象直观地感受图形的对称。
平行线与相交线北师大版数学初一教案(精选15篇)篇四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学生从简单的具体实物抽象出相交线、平行线的能力.
(2)学生认识到相交线、平行线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3)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出示剪刀图片,提出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并用几何语言描述.教师深入学生中,指导得出几何图形,并在黑板上画出标准图形.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在具体图形中得出两条相交线构成四个角,根据图形描述邻补角与对顶角的特征.学生可结合概念特征找到图中的两对邻补角与两对对顶角.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关注:
(1)学生画出两条相交线的几何图形,用语言准确描述.
(2)学生能否从角的位置关系上对角进行分类.
(3)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区分邻补角、对顶角.
(4)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主动性,敢于发表个人观点.
平行线与相交线北师大版数学初一教案(精选15篇)篇五
【学习目标】:
1、理解数轴的三要素,能画数轴。
2、能将有理数表示在数轴上,同时也能读出数轴的点所表示的数。
3、能理解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的大小关系,并利用它来比较数的大小。
【学习重点】:认识数轴,画数轴,并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
【候课朗读】:有理数的分类。
【学习过程】:
一、学习准备。
1、整数和分数统称为_________;零既不是_________,也不是_________,但它是_________。
2、正数,负数通常可以用来表示具有_________意义的量,请同学们读出教材p43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你能在温度计上标出150c,-200c的位置吗?若把温度计水平放置(或把书横放过来),我们可以发现温度计上既有正数,零,也有_______。因此我们也能将一个有理数用图形表示出来。
二、解读教材。
3、数轴的概念。
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_________(叫做_________),选取某一长度作为_________,规定直线上_________的方向为_________(用箭头标出),就得到下面的数轴。
平行线与相交线北师大版数学初一教案(精选15篇)篇六
学习目标:
进一步理解角的有关概念。认识角的表示及度、分、秒,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重点:通过操作活动,学会角的表示.
难点:在度、分、秒之间进行简单的换算。
学习过程:
课前热身:
说一说生活的角。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143页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想一想:角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想一想:p144。
4.做一做:p144从角的运动定义出发,得到平角、周角的定义。
平角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角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钟记忆:角的定义和角的表示方法是什么?
反馈检测:
1.如图,可以表示成或可以表示成______,可以表示成______.
2.两个角的和是()。
a.一定是锐角b.一定是钝角c.一定是直角d.可能是直角、锐角、钝角。
平行线与相交线北师大版数学初一教案(精选15篇)篇七
-->
1.初步体会观察、猜测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正确.
2.通过探索,初步了解数字中推理的重要性.
3.初步了解要判定一个数学结论正确与否,需要进行有根有据的推理.
【学习重点】。
判断一个结论正确与否需要进行推理.
【学习难点】。
理解数学推理的重要性.
学习行为提示:创景设疑,帮助学生知道本节课学什么.
学习行为提示:教会学生看书,独学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书写答案.
教会学生落实重点.
先阅读教材第162页“做一做”之前的内容,然后完成书中设置的两个问题,最后与同伴进行交流.
【说明】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方法初步体会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正确.
师生合作共同完成教材第162页“做一做”的学习与探究.
【说明】(1)中让学生体会数学教学中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2)中利用先猜想再验证的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用不同的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平行线与相交线北师大版数学初一教案(精选15篇)篇八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的同位角相等。
b.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的同旁内角互补。
c.两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的同位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d.两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的同旁内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答案:d.
解析:a.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的同位角相等,该选项错误;。
b.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的同旁内角互补,该选项错误;。
c.两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的同位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该选项错误;。
d.两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的同旁内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该选项错误;。
故选d.
考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平行线与相交线北师大版数学初一教案(精选15篇)篇九
2.重点和难点分析。
(1)本节课的重点是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这些是重要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常常要用到,要求学生掌握.对顶角的概念是结合图形描述的,这样描述,便于学生在图形中辨认.教学中不必让学生背这些词句,而是让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教给学生在图形中如何辨认它们.辨认对顶角的要领是:首先要有两条直线相交构成四个角的前提条件,再找其中有公共顶点没有公共边(或不相邻)的两个角,就是对顶角.
3.教法建议。
(1)因为本节是由相交线的模型――用钉子固定的两根木条来引入的.所以教师要事先准备好教具,先让学生观察模型,对相交线建立感性认识,然后在从模型抽象出两条相交直线.或用我们提供的课件来引入本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讲完了对顶角的定义后,可以用以下方法让学生感受对顶角的特征,探索其性质.老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剪刀,在讲台上演示.老师不停地变换剪刀的边所成的角,让学生思考,在剪刀的边所在的角中,哪些角是对顶角,哪些角是邻补角?让学生在变化中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意义.
(3)本节课的内容适合启发式教学,教师可以先拿出相交线的模型,转动木条,观察角的变化,然后抽象出两条相交直线,再让学生观察四个角的特征,这四个角根据位置关系可以分几类,这两类角各有有什么特征?这些问题都要由老师设问、启发,学生经过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出来,让学生自己亲历一次发现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
3.会用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的推理和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2.通过对顶角件质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从复杂图形分解为若干个基本图形的过程中,渗透化难为易的化归思想方法和方程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教具直观演示法启发引导、尝试研讨.。
2.学生学法:动手动脑、积极参与、认真研讨、学会概括.。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二)难点。
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三)疑点。
对顶角、邻补角的图形识别.。
(四)解决办法。
强调图形的基本特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分解复杂图形、找出基本图形的方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三角尺、自制复合胶片、木条制成的相交直线的模型.。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实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2.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讨论、总结对顶角、邻补角两个概念.。
3.通过学生研讨、练习巩固完成性质的讲解.。
4.通过学生总结完成课堂小结.。
5.通过随堂练习,检测学生学习情况.。
(一)明确目标。
能在图形中正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理解其概念,掌握其性质,并运用其进行推理计算.。
(二)整体感知。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投影打出本章的章前图(投影片1),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口答哪些道路是交错的,哪些道路是平行的.。
教师导入:图中的道路是有宽度的,是有限长的,而且也不是完全直的,当我们把它们看成直线时,这些直线有些是相交线,有些是平行线.相交线、平行线都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它们就是我们本章要研究的课题:
【板书】第二章相交线、平行线。
学生活动:请学生举出现实空间里相交线、平行线的一些实例.。
平行线与相交线北师大版数学初一教案(精选15篇)篇十
1.(知识点1)为了测量调查对象每分钟的心跳次数,甲同学建议测量2分钟的心跳次数再除以2,乙同学建议测量10秒钟的心跳次数再乘6,你认为哪位同学的建议更具有代表性()。
a.甲同学b.乙同学c.两种建议都具有代表性d.两种建议都不合理。
2.(题型一)某市期末考试,甲校满分人数占本校总人数的4%,乙校满分人数占本校总人数的5%,则两校满分人数相比()。
a.甲校多于乙校b.甲校与乙校一样多c.甲校少于乙校d.不能确定。
平行线与相交线北师大版数学初一教案(精选15篇)篇十一
教学要点:
1能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2.能利用尺规作角的和、差、倍。
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作法示范。
第二环节能利用尺规作角的和、差、倍。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与延伸。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经历尺规作角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和研究意识。
2、能按作图语言来完成作图动作,能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教学重点:能按作图语言来完成作图动作,能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教学难点:作图步骤和作图语言的叙述,及作角的综合应用。
教学方法:猜想、实践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的提出:
如图,要在长方形木板上截一个平行四边形,使它的一组对边在长方形木板的边缘上,另一组对边中的一条边为ab。
(1)请过点c画出与ab平行的另一条边。
(2)如果你只有一个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二.新课:。
内容一:(请按作图步骤和要求操作,别忘了留下作图痕迹)。
(一)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平行线与相交线北师大版数学初一教案(精选15篇)篇十二
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parallel lines),平行线具有传递性。
1.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平行公理推论: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3.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4.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5.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6.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4.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外错角相等
1.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4.两条直线平行,外错角相等
1.在同一平面内,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1.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即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2.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平行线与相交线北师大版数学初一教案(精选15篇)篇十三
1.三角形的下列四种线段中一定能将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的是()。
a.角平分线b.中位线c.高d.中线。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三角形的角平分线能把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
b.三角形的三条中线,角平分线都相交于一点。
c.直角三角形三条高交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
d.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直线的交点在三角形的外部。
3.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
a.都是射线b.都是直线。
c.都是线段d.都在三角形内。
平行线与相交线北师大版数学初一教案(精选15篇)篇十四
1.某市期末考试中,甲校满分人数占4%,乙校满分人数占5%,比较两校满分人数()。
a.甲校多于乙校。
b.甲校与乙校一样多。
c.甲校少于乙校。
d.不能确定。
答案:d。
解析:解答:因为没有给出两校的总数,所以两校的满分人数也无法比较.
故选:d.
分析:由于缺少两校的总人数,因此无法判断.已知百分比比较多少时,要有总数,当总数不确定时无法比较大小.
2.班长对全班同学说:“请同学们投票,选举一位同学”,你认为班长在收集数据过程中的失误是()。
a.没有明确调查问题。
b.没有规定调查方法。
c.没有确定对象。
d.没有展开调查。
答案:a。
解析:解答:根据班长对全班同学说:“请同学们投票,选举一位同学”,而没有明确选举一位学习优秀,还是品质优秀,调查的问题不够明确。
故选:a.
平行线与相交线北师大版数学初一教案(精选15篇)篇十五
1.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2.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在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时,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学习重点】正确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学习难点】正确理解和应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