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是一篇表现出扎实的语言基础和较高的思维能力,内容充实、结构合理、观点独特、语言流畅的作文。它可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展现出作者的才华和思维深度,我想我们需要写一篇优秀作文了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欣赏吧。
天净沙秋思联想(通用18篇)篇一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曲牌名,又名《塞上秋》。
枯藤:干枯的'藤条。
昏鸦:黄昏的乌鸦。
断肠人:极度悲哀的人,此指远离家乡漂泊在外的游子。
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
黄昏时分,苍茫的天底下,几只乌鸦正在围着缠绕着枯藤的老树寻觅着栖身之所,依傍着小桥和流水居住的人家,此时也升腾起袅袅炊烟,漂泊天涯的游子,牵着一匹瘦马在荒凉的秋风古道上漫无目的地艰难移步前行。夕阳的余晖已经昏暗西下,只有远离家乡的游子还漂泊游荡在天涯。
马致远,元代杰出的戏剧家、散曲家,他的《天净沙·秋思》历来被人们推为小令中出类拔萃的杰作,被誉为“秋思之祖”,几百年来,它以其“深得唐人绝句妙境”(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艺术魅力而脍炙人口,久诵不衰。
马致远少年时曾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在初期执行着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可以说,作者一生几乎都过着一种漂泊无定的羁旅生活,他终生也因之被注定为郁郁不志,困窘潦倒的一生。
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这支曲子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又使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全篇一共仅28个字,就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和显示主题的,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天净沙秋思联想(通用18篇)篇二
黄昏时分,三两只鸦立在枯藤缠绕的树上。
村庄里,小溪潺潺,悠闲自在,鱼儿在下面窃窃私语:一座可爱的桥是小溪的伴侣,微笑着面对旁边一户户人家:清凉肃静。
一个小角,炊烟袅袅,一匹瘦马,身上是离家的人儿。看似静谧,可旅人的内心,却是那般凄凉,一言难尽。
西风“呼呼”地吹着,瘦弱的马儿这般艰难地走着。太阳也疲倦了,眯起眼,收敛了那几丝光芒,渐渐落下,未曾留恋人间。
“奔走他乡,总有一个心结缠绕,这天下之大,到底哪儿能解开我的烦恼?苍苍茫茫,不知不觉,又是一日光阴。”旅人仰望天空,感受着一花一草一木的气息。
有些孩子早已嬉戏结束,牛羊也自得,人家中不时传来笑声——到处洋溢着团聚的气氛。
旅人闭上眼睛,孤独至极,只有他,继续浪迹天涯。
天净沙秋思联想(通用18篇)篇三
原诗: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我把这首诗改成了故事般的,虽然里面有一些虚构的,但是绝对没有影响诗的本意。
我飘泊在外已有几十年了。年轻时,满环壮志地离开家,看着向我挥手告别的母亲,虽然有些依依不舍,但我还是自信满满地踏上了漫漫的求学之路。
那天,天气很好。清亮清凉的蔚蓝天空下,几只刚刚北归的小燕子飞来飞去,在筑巢,让我想起了一句杜甫的诗:“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成行地冲天大树郁郁葱葱,柔和地阳光,从茂密地叶缝中争先恐后地投下来,形成十分有趣地阴影。远处地山坡上,绿草茵茵,淡黄色地野花星星点点地随风摇曳。
美丽地风景把我迷住了,暂时忘记了离家地伤感。
我从黎明走到深夜,从初春走到深秋。就这样度过了几十个春。在外漂泊了几十年,我时时刻刻地想念我地家乡。
现在又是秋天了,攀在树上地藤椅变得枯槁,黄昏时地乌鸦成群结队地飞到叶子已经枯黄了地老树上,因为那里有它们地家。
“连乌鸦到了夜晚时还能回家,我何时才能回到我的家呢?”我不禁这样想。
在老树旁的消息静静地流着,在他身上有一座小巧的桥,看上去是那么的静谧。
在小溪的不远处,有一座小村庄。男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工作,纷纷从庄稼地里走出来,家里有妻子和小孩等着他们。每个屋顶上都朦朦胧胧,亦真亦幻,使女人们在为辛苦劳动了一天的丈夫做饭。小孩子们呢?他们都在外面打打闹闹。玩得不亦乐乎。
每个屋子里都陆陆续续地亮起了灯火,是那么温馨、和谐,而那一盏灯是为我点亮的呢?
我骑着因为长途跋涉而累得筋疲力尽的瘦马走在古道上,秋风萧瑟,使我感到阵阵凉意。这时,我想起了王维的一首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太阳下山了,它也回家了。而我,此时却在离家好远的地方,思念着我的家乡。
天净沙秋思联想(通用18篇)篇四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
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
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象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
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较明显的特点是:
1.简约与深细相依
古人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至于游子为什么飘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像。这首小令,确实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作者没有写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写这些事物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读者又可以想像得到,并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天净沙秋思联想(通用18篇)篇五
小山上,一束束柔软的残光从那边斜射过来,远远望去,仿佛一只翠玉盘挂在天边,也许,再过一些时候,它也会不见了。
风无情地向我袭来,仿佛一根根的鞭子抽打着我。衣袖儿随风舞动,落叶在空中盘旋,仿佛一只只枯叶蝶在空中翩翩起舞。我孤身一人在异国他乡流浪,如今,只有瘦骨如柴的老马陪伴着我。我有气无力地牵着它踉踉跄跄地向前方走去。
绿树村边合,而如今,只剩下光秃秃枝桠,仿佛是饱经风霜老人的脸。一株枯藤爬得很高,大概是在眺望些什么吧!此刻,在外忙碌了一天的乌鸦也飞回了巢,飞回了它朝思暮想的家。我与老马由得停下了脚步,仰起头痴痴地着乌鸦归巢。
一座狭窄的木桥出现在了眼前,小桥看上去晃晃悠悠的,踩上去还会发出吱吱的响声,仿佛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远处座落着几乎人家,在夕阳中静默着,屋顶上还冒出了袅袅的白烟,时而传出嬉戏打闹声。也许,在家中,母亲早已煮好了晚饭等着我回去而如今,有的只是空空的想念。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天色渐渐暗下来,应该为自己找个归宿了。
望着弯弯曲曲的古道,无穷无尽的通向远方,望不到尽头,何时才能回到我的家乡呢?
天净沙秋思联想(通用18篇)篇六
我是一贫如洗的穷书生,我好久没回家了,我算算……哦!一共是六年零五个月四周零七天三个小时十二分零五十五秒没回家了。这匹弱不禁风的瘦马,我与它相依为命已整整五年,它一直跟着我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如果说我是竹杆,那它就是一跟柴。
我骑在它身上,似乎感到它体力不支,于是下马来与它一起走。在这秋风萧瑟的时节,缠着枯藤的老树上必定会栖息着几只拉长声音“唱歌”的乌鸦。地上一曲清溪,溪上架着小桥,不远便是数户幽静的茅屋。我知道古道是苍凉寂寥的,西风是萧瑟悲凉的,瘦马是疲惫无力的,但我还是牵着瘦马,迎着西风,漫步在古道山个走向天涯异域,我看着漫长的前路,发现太阳即将落山,于是我又在天涯奔波漂泊。
忽见一家人团团圆圆的坐在家里吃晚饭。立即想到年过半百的老母亲有可能正在家门口眺望远方,等待我归来。我想到这里,跳上马,一路飞奔,赶回家去。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扩写1太阳西斜,西风从我耳边轻轻吹过,我不由得裹紧了沾满风尘的衣衫。跨下的老马步履沉重,前路没有尽头,我和我这唯一的伙伴都又渴又饿了。...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为大家分享了天净沙秋思扩写,欢迎欣赏!...
【篇一】太阳西斜,西风从我耳边轻轻吹过,我不由得裹紧了沾满风尘的衣衫。跨下的老马步履沉重,前路没有尽头,我和我这唯一的伙伴都又渴又饿了。...
《天净沙秋思》扩写范文一深秋到了。画下了一幅悲惨的图画。枯干的滕蔓缠绕着苍老的大树,树上栖息着一群黄昏归来的乌鸦,一群乌鸦仰天长吟,仿佛是在唱着一首悲催的秋之歌。那沧桑悲惨的声音啊!让大树潸然泪下。...
天净沙秋思改写短文1我慢慢走在夕阳下,太阳的余辉把我孤独的影子拉得斜长。如今已是深秋,我孤身一人,骑着一匹嶙峋瘦马,马儿伴随着我漂泊它乡已经多日,它也渐渐瘦了下来,再没有往日的健壮与活力,一阵西风吹来,拂动我的衣袖,把我的...
太阳西斜,西风从我耳边轻轻吹过,我不由得裹紧了沾满风尘的衣衫。跨下的老马步履沉重,前路没有尽头,我和我这唯一的伙伴都又渴又饿了。我翻身下马,看到了一棵已经落光叶子的大树,它的根裸露在地面,早已经干枯了的藤条缠在树上,仿佛...
改写是指1)通过重写或修改使适合于新的或不同的用途或情况。(2)把一种文体转变为另一种文体,把一篇散文改写成诗。(3)变换另一种写法,意思不变。(4)根据原著进行改编。(5)改变了以前的状态,使得未来从此在修改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天净沙秋思联想(通用18篇)篇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简介:
马致远小时候非常好学和上进,为马氏的后人所津津乐道,他们还不时以此来激励自己的子孙后代向之看齐。
天净沙秋思赏析
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非常出名的小曲,由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就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的时候;小桥流水人家给人的感觉是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天净沙秋思联想(通用18篇)篇八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领会诗歌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领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诵读并背诵。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想像法。
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一个成绩比较差的班级,学习诗歌,对他们来说,也许除了朗读以外
可能就没有别的印象了。所以,在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乡愁的诗歌,教学中我尽量在教学中采用让学生朗读的方式去领会这首小令跟我们呈现出来的节奏美,让学生还原诗歌中的画面来领会诗中展现的图画美,领会诗人表现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
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怀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坳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1、学生闭目,随着教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__
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同了,太阳也要回家了还没有找到抽空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学生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笔画,加深思考。
3、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4、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
天净沙秋思联想(通用18篇)篇九
2)掌握赏析古诗词的方法。
3)学会品味语言。
4)感悟对祖国对亲人深切感情。
教学方法。
启发合作学习讨论展示。
一导入由元曲四大家导入课题(投影展示)。
1、识记关于元曲四大家的文学常识。
2、了解散曲的有关知识。
3、关于这则小令的定评“秋思之祖”
二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把握字音及初步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凄凉哀婉浓浓的归思)。
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朗诵这首小令并作出评论。
四小组选派朗诵最好的作展示大家做点评。老师总结。
五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想象和联想,通过讨论和交流体会本文所勾画的深秋意境。
1)枯藤:给人一种荒凉感。
2)老树主人公联想自己的人世沧桑,给人一种人生暮年的凄凉感。
3)昏鸦:黄昏归巢,增添凄惨之感。
(以哀景写哀,衬托凄凉无比)。
4)小桥流水人家:走上弯弯小桥,看到流水潺潺,人家屋顶炊烟袅袅,由幽雅、安宁、温暖之景,突然撩起主人公无尽的归思之情,景触发游子的“愁”(以乐景写哀,反衬悲意更浓—)。
5)瘦马:浪迹天涯之人的精神清瘦。
夕阳:笼罩整个画面此为背景。
6)断肠人在天涯:篇末点题。人在天涯和断肠的因果关系。突出无以名状的浓重归思之情。
六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所讨论的结果,进一步展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深秋的黄昏,一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极其消瘦的老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路上踽踽的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幕鸦,在自己的头顶和树梢之间盘旋,同时发出凄厉的叫声。
正在他为此而倍感凄凉之际,他走到了一座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之上。低头他看到流水清澈见底,偶有鱼儿嬉戏,发出泠泠响声。此时他的心情似乎有片刻的愉悦,然而,当他再次抬头看间溪旁的机会人家,已慢慢的升起了袅袅炊烟之时,他顿时感到,自己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不禁再次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此时太阳就要落山了,迎接他的将又是一个慢慢的长夜。“日暮相关何处是?”至于文中的游子为何流落至此,他究竟从哪里来?今晚当投宿谁家?明天又往哪里去?任凭我们思想驰骋。
七学生展示其作品大家评。
八小结。
1“秋思之祖—”————————元周德清。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
3不是一览无遗,而是留有余味———————冯友兰。
4有意味的形式———————贝尔。
5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宋玉。
天净沙秋思联想(通用18篇)篇十
黄沙满天,枯黄的树叶在空中随风飘扬。几根枯藤缠绕在一颗饱经风霜的老树上,一片凄凉。天上时不时飞来几只归巢的乌鸦,还时不时传来一声声悲惨的叫声,令人不寒而栗。
我一个人踽踽独行,蹒跚地走着,疲惫不堪,已经好几天没有吃过一顿饱餐,睡过一次好觉了。为了早早的到达边防线,我只好风餐露宿了。
我牵着我那匹瘦弱的马儿。它也是筋疲力尽了,它三天没吃一口草料,我的马儿,你一定要坚持住,路程还很遥远,你一定要陪我到达边防线。你是我行路上唯一的伙伴,唯一的牵挂。
走着走着,已经是黄昏了。我拴好马儿,准备打地铺了。
真是xxx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xxx啊!我看见前面有户人家炊烟袅袅,我收拾好东西,继续向前走。
到了门口,我却愣住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的吃着饭。和谐极了。我情何以堪,蓦然泪下。我离家已经四个月了,竟没能见到自己的家人一面。不知自己的母亲是否安好,弟弟的学业是否完成,今年小麦收成怎样。我悲从中来,愁云满面。
天净沙秋思联想(通用18篇)篇十一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天净沙·秋思》赏析古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天净沙·秋思
元代: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此曲亦如此。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众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意象的繁复性与单一性的结合,是造成中国古典诗歌意蕴深厚、境界和谐、诗味浓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的特点,这种有序性的产生得力于作者以时间、空间的正常顺序来安排意象的习惯。
今天有人称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现之一。
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小令中出现的意象并不新颖。其中“古道”一词,最早出现在署名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中“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宋张炎《壶中天·扬舲万里》词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
董解元《西厢记》中有一曲【仙吕·赏花时】:“落日平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吹瘦马,一经入天涯,荒凉古岸,衰草带霜滑。瞥见个孤林端入画,蓠落萧疏带浅沙。一个老大伯捕鱼虾,横桥流水。茅舍映荻花。”其中有六个意象出现在马曲之中。
又有元代无名氏小令《醉中天》(见《乐府新声》):“老树悬藤挂,落日映残霞。隐隐平林噪晓鸦。一带山如画,懒设设鞭催瘦马。夕阳西下,竹篱茅舍人家。”也有六个意象与马曲相同。
十分明显,《醉中天》是从《赏花时》中脱化而来,模拟痕迹犹在,二曲中出现的意象虽与马曲多有相同之处,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净沙·秋思》纯朴、自然、精练。
马致远在创作《天净沙·秋思》时受到董曲的影响和启发,这是无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审美目光进行了重新创作。在景物的选择上,他为了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的情感,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的十个意象入曲,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这十个意象之中,最后才以点晴之笔揭示全曲主题。他删了一些虽然很美,但与表达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残霞,一带山如画,使全曲的意象在表达情感上具有统一性。
在词句的锤炼上,马致远充分显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个字中,全是名词和形容词,无一动词,各种景物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动态与形状,全靠读者根据意象之间的组织排列顺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把握。这种奇妙的用字法,实在为古之所罕见,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与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马曲大。马曲用字之简练已达到不能再减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这正是《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四、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
悲秋,是人们面对秋景所产生的一种悲哀忧愁的情绪体验,由于秋景(特别是晚秋)多是冷落、萧瑟、凄暗,多与黄昏、残阳、落叶、枯枝相伴,成为万物衰亡的象征,故秋景一方面确能给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发人心之中固有的种种悲哀之情。宋玉首开中国以悲秋为主要审美体验形式的感伤主义文学先河,他通过描写秋日“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萧瑟景象,抒发自己对人生仕途的失意之感,而且他将自己面对秋色所产生的凄苦悲凉的意绪形容成犹如远行一般,“僚僳兮(凄凉),若在远行”,“廓落兮(孤独空寂),羁旅而无友生”。这就说明悲秋与悲远行在情绪体验上有着相同之处。宋玉之后悲秋逐渐成为中国文人最为普遍的审美体验形式之一,而且将悲秋与身世之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便是一例。马致远这首小令也是如此。虽然曲中的意象不算新颖,所表达的情感也不算新鲜,但是由于它使用精练的艺术表达方式,表达出中国文人一种传统的情感体验,因此它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可以引起后世文人的共鸣。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天净沙·秋思》属于中国古典诗歌之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尽管它属于曲体,但实际上,在诸多方面体现着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天净沙:曲牌名,又名《塞上秋》。
枯藤:干枯的藤条。昏鸦:黄昏的乌鸦。
断肠人:极度悲哀的人,此指远离家乡漂泊在外的游子。
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
黄昏时分,苍茫的天底下,几只乌鸦正在围着缠绕着枯藤的老树寻觅着栖身之所,依傍着小桥和流水居住的人家,此时也升腾起袅袅炊烟,漂泊天涯的游子,牵着一匹瘦马在荒凉的秋风古道上漫无目的地艰难移步前行。夕阳的余晖已经昏暗西下,只有远离家乡的游子还漂泊游荡在天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独自漂泊的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另有学者认为这首散曲不是马致远的作品,而是无名氏之作。
马致远(约1250—约1321至1324间),一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名不详,字致远,晚号“东篱”),被后人誉为“马神仙”,汉族,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元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约在公元1250年,卒年约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现今北京)人。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已选入7年级上人教版语文4课古代诗歌四首之一)(8年级下苏教版语文书诗词曲三首之一)(8年级下上教版语文书第十六课)。所作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浙江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
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是“元贞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当时最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四大家包括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他的作品见于着录的有16种,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6种,另有《黄粱梦》,是他和李时中、红字李二、花李郎合作的。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有《东篱乐府》。
朱权《太和正音谱》评价:“马东篱之词,如朝阳鸣凤。其词典雅清丽,可与灵光景福两相颉颃,有振鬣长鸣万马皆喑之意。又若神凤飞于九霄,岂可与凡鸟共语哉!宜列群英之上。”
天净沙秋思联想(通用18篇)篇十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本篇是元人小令的名作,被称为"秋思之祖"(周德清《中原音韵.小令定格》)。"悲落叶于劲秋",秋天景色本来就易于触发愁思,加以时值黄昏,人在旅途,就因见而感,因感而思,有思而作。作品虽然体制短小,但由于所描绘的景物、表达的情思都颇具普遍意义。因而成为一直传唱的典范作品。马致远历漂泊生涯二十多年,这支小令是他体验、感触的凝聚,历久不衰绝非偶然。
本篇艺术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化景为情,情从景出。晚唐温庭筠《商山早行》诗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写羁旅生涯的名句,十个字无一虚字,用六种事物联缀字成可资读者想象的图画,把"早行"的主题表现得很充分。本篇亦似《商山早行》,三句十八字共九个名词,亦无一虚词,九种不同景物极和谐地组织在秋天夕阳之下,而秋天的旅思羁愁则通过景物自然呈现,能使人联想无穷。
本篇语言凝炼,刻划准确,格调清逸,音节和谐,最后一句点明本旨,情景交融,妙合无垠,故有"枯藤老树写秋思,不许旁人赘一词"之赞。
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间) 元代享有盛名的戏曲家。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一作江浙省务提举)。又曾加入过“书会”,并与书会才人合编过杂剧。马致远在散曲上的成就,为元代之冠。今人任讷将他的散曲辑录为《东篱乐府》。
天净沙秋思联想(通用18篇)篇十三
这首小令描写旅途中秋天傍晚的景色.在诗人精心选择和渲染的画面中,渗透着浪迹天涯的旅人在秋天夕阳下的孤独与愁苦.因其出色的景物描写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水准,被人称赞为“秋思之祖”.
首句写旅人眼中所见.苍老干枯的树上,缠绕着苍老干枯的藤.黄昏时的乌鸦哀鸣着,寻找着自己的窝巢.诗人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各自独立的意象,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着力渲染,突出它们的“枯”“老”和“昏”,烘托出一个完整的萧瑟荒凉的意境.
第二句,诗人笔锋一转,推出一幅幽远恬静的画面.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水边桥边的人家,一缕袅袅炊烟飘出屋外.这是伏笔,与下面的三句相映照,起到强烈的反衬作用.如果说第一句是一幅浓郁凝重的油画,那么,第二句则是一幅清新淡远的水彩画.二者相得益彰.
“古道西风瘦马”,与前二句相呼应.萧瑟西风,吹打着孤独的旅人,掀起他单薄的衣襟.孤独的旅人骑着孤独的瘦马,蹒跚走在羊肠古道上.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正逐渐沉到地平线下去,此时,正是人们停止劳作,从田间,从作坊归家歇息的时候.连乌鸦也在此时纷纷回飞,到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寻找自己的窝巢.小桥流水边上的人家,也飘出了袅袅炊烟,等待劳累了一天的家人回到温馨宁静的家.面对昏鸦归巢,小桥人家,孤独的旅人愈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多么希望前面就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却远离亲人,浪迹天涯,漂泊在荒远的他乡,难怪要悲痛欲断肠了.
这首小令构思精巧.“枯藤老树昏鸦”,等于是给全诗定下了悲凉惆怅的基调,好像是给一幅画抹上了底色,渲染和衬托了后面的“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使得那种悲凉的色彩更为浓重.而“小桥流水人家”却是一幅温馨宁静的画面,与全诗的基调和气氛似乎不甚和谐.其实,这正是诗人的高妙之处.用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宁静,反衬沦落天涯者的思乡愁苦,形成鲜明的对比.正因为这样,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高度评价了这首小令,认为它“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在写作技巧上,这首小令也有独到之处.前三句无一动词,而仅仅排列了九个独立的名词.这九个独立的名词,实际上就是九个独立的意象.本来它们之间没有什么自然的联系,但诗人把它们有机地糅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呈现一幅生动、形象、色彩鲜明的画面,给人深刻的印象.在诗歌意象的排列组合上。
天净沙秋思联想(通用18篇)篇十四
在那遥远的地方,那里峰峦起伏,形成了一个包围圈,将一个孤零零的村庄——净沙村围住,仿佛众星拱月一般。傍晚的时候,夕阳西下,它的半边脸被山峰遮住,好似一个害羞的姑娘。虽然不能目睹她的全貌,但她的华丽依然显现出来,就连白云见到她也红了脸,对落日心生爱慕。
呀!什么东西那么香?原来人们开始做饭了,那香味伴着淡淡的白烟弥散在空中。村口,一棵千年的槐树屹立着,就是村庄的守护神,它的皮肤已经很粗糙了、灰黑了,但是头发依然很密,有成千上万根呢!他的脚很有力,紧紧地抓住土地。这千年的槐树上还有一只“寄生虫”——乌鸦,它的眼中泛着红光,让其它鸟儿见了就胆颤,他在错杂的枝桠中隐藏着,随时准备偷袭猎物。
突然,一个黑影从远处飞向村庄,装瞬即逝,那是一只大雁似乎和乌鸦一样,也在扑食,只见它围绕村庄以飞快的速度侦察者,它的爪子不停地挥舞,又仿佛在向人们打招呼。
当落日所剩无几时,余光映在山上和水面上。高大挺秀的青山在人们的眼中就是庞然大物。在这庞然大物中,有许多美景,可以说是怪石嶙峋,有的像兔子、有的像小房子、有的像小鸟——当然,也有许多危险,悬崖峭壁层出不穷,让人心惊肉跳。在群山之下,还有群山——水中的山,水面上并不平静,碧波荡漾,水面好似网,痕迹清晰可见。水中很多的小鱼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一只小鹿在河水,边喝边问水中的倒影“你是谁呀?”。
在村中的都是古老的房屋,村外白色的草,红色的叶,黄色的花遍地都是,有名字的、没名字的眼花缭乱,数也数不清。
十分的恬静,让人心驰神往的地方,这里就是天堂!
天净沙秋思联想(通用18篇)篇十五
水无声,风无语,人不言,马徒行。
斜阳早已跌进了对面的山坳,血色的红霞笼罩着大地,染红了天穹。
枯藤缠绕的老树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苍老的古槐被根根枯萎的树藤缠绕着,纠葛着,没有多余的枝桠。黄昏时的乌鸦,收起薄薄的羽翼,赶回了温暖的巢,悲寂的鸣叫刺破天穹,溅落满天的寒意,引起无限的感伤。(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窄小而破旧的石桥,不知承载过多少游子寻找的脚步,桥下潺潺的溪水缓缓流去,不知不觉中流向天际。像时间一般,转眼间,多少年又过去了。河边,几户人家的炊烟袅袅升起,蜿蜒而又笔直。那飘渺的白烟,透过烟囱,很薄很薄,冉冉地向上飘去。(小桥流水人家)。
空中,几个孤零零的星星眨着疲惫的眼。偏僻的山村,一条小径隐藏在蒙蒙夜色中,,从一扇柴门前绕过,又在一个拐弯处消失。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古老的小道上,那冷酷无情的风肆无忌惮地刮着,没有其他的行人,只有一片片枯黄的叶子,轻轻地落进了作者的视线,那飘舞的身姿,如残蝶,在秋风中无可奈何地逝去——卷起、飞落。(古道西风瘦马)。
羁旅已久的游子在秋风中露出一双迷茫的眼眸,岁月的风霜写满了苍老的双颊,瘦小的身子,裹在单薄的衣衫里。那匹与游子朝夕相伴的马儿,也瘦了许多,他们——找不到回家的路。
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来:那落日的余晖渐渐地被天边的那抹乌黑给吞噬了。
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极远的地方:诗人沿着最后一束残光行走。慢慢地,半月开始爬出来,睁着惺忪的目光,把一个孤单的身影投射在路上,形影孤怜。望着眼前的夜色,心中的思乡怀亲之情油然而起。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谁,是谁暗淡了天空,暗淡了季节,暗淡了每一颗疲惫的心灵?
离乡路脚步染尘土。
青衣顾留一抹楚楚。
山河暮眼模糊。
可曾依稀记来路。
老树枯只剩鸦声话如故。
马蹄孤追逐不停驻。
千山渡仍义无反顾。
游子苦向谁诉西风路过去何处。
天涯路可有乡音伴归途。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离乡路脚步染尘土。
青衣顾留一抹楚楚。
山河暮眼模糊。
可曾依稀记来路。
老树枯只剩鸦声话如故。
马蹄孤追逐不停驻。
千山渡仍义无反顾。
游子苦向谁诉西风路过去何处。
天涯路可有乡音伴归途。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离乡路脚步染尘土。
青衣顾留一抹楚楚。
游子苦向谁诉。
西风路过去何处。
天涯路可有乡音伴归途。
天净沙秋思联想(通用18篇)篇十六
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较明显的特点是: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至于游子为什么飘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像。这首小令,确实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作者没有写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写这些事物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读者又可以想像得到,并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诗言志。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与“水”本无联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处,用江水东流之景,表达无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天净沙秋思联想(通用18篇)篇十七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我慢慢走在夕阳下,太阳的余辉把我孤独的影子拉得斜长。
已是黄昏时分,一切的一切都被镀上了金边。秋风吹来,丝丝凉意钻入袖内。前面隐约有个小村庄,我不禁加快了脚步。
映入我眼帘的是一片凄凉,一如我的心境。
一棵老树,一根枯藤。老树看起来疲劳乏力,如同正在慢慢衰竭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生命的尽头,随时会倒下。枯藤毫无生气,光秃秃的,没有叶子,没有水分,没人会想到它曾经的翠绿。枯藤无力的缠绕在老树的枯干上,一种莫名的伤感萦绕于我心头。
前方道上有一座古朴的小桥。木桥经历了风风雨雨,已斑驳陈旧,似乎走上去,它就会摇摇欲坠。小桥下水声潺潺。流水从远古流来,好像倾诉着无尽的悲伤。它的歌声令人心碎,如同一个游子的低吟。
桥的另一头有一户人家。小屋很旧,墙皮剥落,露出歪歪斜斜的老砖,如同一个老人参差不齐的牙齿。屋顶烟囱冒着孤独的炊烟,仿佛老母失神地盼望久离家乡的孩子回来。炊烟飘渺,如同老母的思绪漫无着落。
天净沙秋思联想(通用18篇)篇十八
阵阵秋风吹来,扫去了人中的躁热,也扫去了夏天的一抹生机,为初秋的到来平添了一抹凄凉。又有谁能懂那“秋的心”,那是无限的“愁啊”!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我骑着一匹体力已经不支的瘦马在路上行走,马腿是跛的,即时走的很慢也会摇摇晃晃。
或许它在年轻时也曾会想自己“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吧。我以前也是这样,每每都为了功名而四处奔波,漂泊无定。
林间,荒废已久的古道上,杂草长时间没有被清理,已经长到马小腿,我望向前方无尽的路。看了看自己胯下的马,竟有种惺惺相惜之感。“老朋友,这一路上也只有你陪着我了。一个名与利的虚影,却让我为之追赶了半生。如今,我想回家看看了。”马似乎听懂了,竟嘶鸣了起来,我抚摸着它饱经风霜的鬓毛,翻身下了马,牵着他继续向前走。
黄昏早已降临,天空中不知何时出现了几个小黑点,只见它们越来越近。我定睛一瞧,原来只是一群乌鸦。它们“哇哇”的叫着,飞向了林中那些缠绕满枯藤的树,飞向了它们的巢。树上的枝子已经枯黄,一碰就会传出细微的碎裂声响。乌鸦们陆续回到了自己的巢,我看着它们远去的身影,轻叹了一口气。竟不禁羡慕起它们来,思乡之情又浮上我心头,“乌鸦也有躲避风雨的家,而我呢……”
夕阳落下,天色渐渐黑了。古道上,只剩下断肠的游子与一匹瘦马……“天冷了,家人是否给被子添了新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