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不仅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还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激荡。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的评点,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指导。
2023年不一样的清明(汇总12篇)篇一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四或初五举行。作为一个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关注不足,我曾对清明节持有一种漠然的态度。然而,在参与一次别开生面的清明节活动后,我意识到清明节并不单纯是祭祖扫墓的日子,它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意义。并且,清明节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培养人们的孝道观念有着深远的意义。(第一段定义清明节,引出了清明节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不足,但代入自己参与一次特殊的活动的经历)。
事实上,清明节实质上是人们缅怀先人的日子,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刻。在以前,我只是听说过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节日,而此次我参与的却是一个别开生面的清明节活动。我们一行人来到一座古老的山村,这里有一座默默守护着村民多年的坟墓群。群山环绕,风景秀美,这里蕴含着丰厚的人文气息。我们先是整理墓地,修缮墓碑,给先人扫墓,然后参观了一个农耕民俗展览,了解了古老的农耕文化。(第二段介绍了自己参与的清明节活动,强调了活动的独特性和文化内涵,代入自己参观农耕民俗展览的环节)。
通过参观展览,我对于清明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原来在古代,人们每年清明节时,不仅要祭拜祖先,还要庆祝丰收,纳福保命,这是古人对于土地的崇拜和感恩之情的体现。古代人民借着庆祝丰收来感谢土地之母给予他们生机和希望。同时,清明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此时正好是春天万物复苏的季节,绿意盎然,让人心旷神怡。(第三段通过介绍古代清明节的庆祝方式和传统,强调清明节与丰收和节气的联系)。
参与这个特殊的清明节活动,我不仅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视亲情和家庭。人们在清明节祭祖时,会和亲人朋友一起扫墓,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对家族的重视。这让我意识到,家庭的纽带是不可或缺的,祖先的智慧和功绩将永远激励后代不忘本、勤奋进取。(第四段相对其他节日,清明节更注重家庭纽带的重要性和承传优秀品质的意义)。
总而言之,参与别开生面的清明节活动后,我对于传统文化和清明节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体会。清明节不仅仅是一个祭祖扫墓的节日,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意义。通过这次活动,我明白了清明节不仅是对先人的怀念,更是对亲情,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作为年轻一代,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和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也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和关爱自己的亲人与家人。(第五段总结了对于清明节的新认识,强调了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责任和重视)。
2023年不一样的清明(汇总12篇)篇二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那一天,天上下起了倾盆大雨,好像老天爷都在为因祖国而牺牲的人们而感到悲痛。
的清明节是个跟以往不同的清明节。清明节现在不仅仅是祭拜已故亲人表达我们的思念,我们还会去祭拜革命烈士来表达我对他们的敬佩。想想看吧,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从何而来!想想看吧,我们如今欢歌笑语的生活的背后有多少革命先烈付出的鲜血和汗水,多少个夜晚他们没有睡觉,而是为我们付出!所以我们应该献出心中最珍贵的敬佩。
我们还要祭拜20过年时因那场大雪而送命的风雪烈士。他们不顾生死安危,去抢救电塔,但是谁知三位烈士因电塔倒塌而牺牲。
更重要的还是那些在3.14中逝去的无辜人士。一群****集团份子不知从何冒出来破坏拉萨的和谐。他们打、砸、抢、杀,无恶不作,杀了18位无辜人士。
我们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清明节就是其中之一。
每年阳历4月5日就是清明节。清明节是我们缅怀和祭奠先辈的节日。今年清明节我和家人—起去祭奠了祖先。清明节当天—早,我和爸爸、妈妈、外公、外婆还有妹妹—起来到祖先的坟墓前给他们摆上饭菜,敬上酒,点上蜡烛。接着的我们还给先辈们烧了纸钱,放了火炮。然后,爸爸妈妈把清明纸标起来,妈妈告诉我用清明纸插起来或者放在上面用石头压上,就表示家人已经来过了。最后,我们大家站成一排站在先辈的坟墓前默默祈祷。之后,我们就依依不舍的离开了。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清明节。
2023年不一样的清明(汇总12篇)篇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孝道文化的象征。然而,由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如今的清明节已经趋于商业化和浮华化。然而,近年来,一些特殊的情况发生,让人们重新审视、思考清明节这个传统节日的内涵和意义。在这次特殊的清明节中,我有了一些不一样的体会和心得。
首先,疫情的发生让今年的清明节变得格外寂静与冷清。传统的清明节,人们纷纷走入坟墓中为逝去的亲人扫墓祭奠,表达他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然而,今年的清明节却无法如常举行。疫情的严重程度导致人们不敢出门,墓地也被关闭,使得这个本应喧嚣的节日变得异常安静。这种冷清的景象让我深感清明节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外在的热闹与繁华,而是源源不断的孝道情感。
其次,疫情让人们不得不改变扫墓方式和形式,倡导了低碳、无碳的“云祭祀”。传统的清明节,人们往往会烧纸、放鞭炮等,但这些习俗却不利于环境保护。面对疫情的蔓延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们开始尝试新的扫墓方式。通过网络直播、线上祭拜等技术手段,人们实现了“云上祭祀”,可以随时随地给逝去的亲人祭奠。这种低碳、无碳的祭祀方式,不仅节约了资源,也促进了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
再次,今年的清明节让人们更加关注生命与亲情。在面对疫情的时候,每个人都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宝贵。亲人的安全和健康成为了最重要的一件事。无论是在墓地祭拜,还是在家中默默祭奠,人们都用更加虔诚和感恩的心态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另外,疫情的影响也让人们更加珍惜身边的亲人,重视亲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最后,今年的清明节让我明白了敬仰和缅怀英雄的伟大意义。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我们看到了一批英雄,他们无私奉献、无畏风险,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而努力。而清明节,作为缅怀先烈的日子,也与这些英雄的精神相呼应。我们向那些为了国家和人民付出了自己生命的英雄们致以最高的敬意,同时也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体悟。
总之,今年的清明节是与往年不同的。疫情的发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但同时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传统节日的内涵和真正的意义。清明节,不只是繁琐的扫墓和烧纸,更是一种对亲人的思念和敬仰。它是一种道德和情感的象征,也是对先烈们的缅怀和敬仰。让我们珍视这个传统节日,传承孝道文化,用感恩和敬意来对待亲情和生命。
2023年不一样的清明(汇总12篇)篇四
听老师说,清明节也叫寒食节,在我国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介子推死命跟随公子重耳,可当重耳成为国君,成就“春秋五霸”之时,介子推却背着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下诏百姓在这天不准生火,以为纪念。渐渐地,人们习惯在这天携带冷食去扫墓,成为现在清明的习俗。
那是在农历的年关以后,我随爸爸妈妈回了趟老家。我的老家在四川邻水县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落里。我的“清明”便在回老家的第二天,也就是正月初四。
那天,爸爸说我们全家都要去“扫墓”。原来我也听说过“扫墓”,以为就是把墓前的枯枝败叶除掉,磕几个头完事。可后来见堂兄们手拿着刀斧,背着一竹筐纸钱、鞭炮和食物,才知道老家“扫墓”的传统很是隆重。
不管怎样,太公的坟在全家人的心里应该占有特殊的位置,所以每次祭拜都从这里开始。只见堂兄们将落叶扫开,把杂枝砍掉,我这才认出太公的遗冢。我不禁感叹:古往今来的隐逸之士,难道就如这荒冢一般,像介子推一样躲入深山不为世人所知吗?每个乡村,又有多少这样的“风水”故事在一代代流传啊?!
接着,二爷(爸爸的二哥)和爸爸毕恭毕敬地在坟前摆上猪肉、糖果、糕点等,在碗里倒点酒,缓缓地洒在地上,嘴里喃喃地说道:“公,你看,我们一大家人都来看您了……”,说罢,在坟前放上一个草垫,依辈分和长幼跪拜,二爷和爸爸先拜,然后是二娘、大嬢嬢和妈妈,我和堂兄们次之,最后是堂兄的孩子们。我们先拿着香,举过头在坟前作三个揖,再跪下来,磕三个头,将香插在坟前,同时烧上一把纸钱,在心里求祖宗保佑自己。
最后,堂兄们把一挂长长的鞭炮在坟上绕一圈,点着,据说可以驱鬼。寂静的山间有了这隆隆的鞭炮声,仿佛更寂静了;古老的荒冢有了这隆隆的鞭炮声,似乎越发古老了。
那之后,我们一行人又去拜祭了奶奶,太婆,祖祖,爷爷以及大爷(爸爸的大哥)的坟冢。每个人的脸上都透着肃穆、悲戚和敬仰,心里也应该充满怀念、虔诚、伤感的情绪吧。可惜的是,在我出生以前,爷爷和奶奶都先后去世了。听爸爸说起,他们一生养育了六个子女,是何等的操心啊!特别是为了爸爸求学,辛苦劳神了一辈子,真不易啊。看到爸爸在拜祭他们时那悲恸的神情,我仿佛更明白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含义。
我的“杏花村”啊,我们的介子推啊!心里吟着“清明时节”那催人泪下的诗句,想着古人感人至深的故事,在跟随爸爸、妈妈拜祭先人的脚步中,在满目青山却又有石头堆砌的坟岗带来的荒凉氛围里,我的“清明”就在新年的第四天过去了。
什么时候,我能再回到故乡,凭吊祖宗,祭拜先人,“看望”辛苦一生的爷爷和奶奶,再过我的“清明”呢?清明节来临之际,让我祝愿你们在天国里快乐!
2023年不一样的清明(汇总12篇)篇五
俗话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几天真的下了不少的雨。可是并没有影响我过节的心情。
祭祖。
昨天下午,天开始放晴了,我和爸爸拿着菊花去祭祖,为什么要拿菊花呢?不用别的花呢?原来菊花寄托着哀思。
到达目的地,印入我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美景,先是一片原始森林,那儿的树木十分高大,路边上有一个小小的泉水坑,水清澈见底,这儿环境真美呀!
站在祖先的墓前,我们将菊花种在墓前,爸爸告诉我菊花可以年年绽放。接着,爸爸点了几根香就拜了,拜完后就是给祖先烧元宝的时候了,我知道这一些元宝中有一部分是我做的,烧完了,我们就回家了。
这一次祭祖的地方,我可是第一次来,环境真不错!
吃清明馃。
到了晚上,我们和姐姐一家围坐在一起吃晚饭,这一次清明馃,给了我深深的印象,因为这一次的清明馃十分不一样。
以前,我一口气要吃很多个,可是,这一次我一个也没吃下肚子,只是咬了三口。原来这一次的清明馃不是奶奶做的,而是买的。买的那些清明馃馅少皮厚,十年来都是奶奶亲手做的,馅多皮薄,用力一压就有一大堆馅跑出来,那口感才好!真让人回味!
2023年不一样的清明(汇总12篇)篇六
清明节,让人缅怀先辈,令人留恋,令人悲叹,令人振奋,这里面蕴含了许多的先辈们的事迹,当他们入土为安之时,自己的故事就告终了,剩下的,就只有让人怀念了!
据我所知,4月5日是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又被称为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如果按照旧的清明习俗,在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坟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听风听雨”当然是指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这首诗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2023年不一样的清明(汇总12篇)篇七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2023年不一样的清明(汇总12篇)篇八
岁月流转,一年又过去了。我的记忆还停留在上个清明节,但今年的清明节已经来到了。
像往常一样,我跟着爸爸去扫爷爷的墓。今年的清明节,天上下着很小的雨,让我体会了一把“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意境。停好车后,我们上山了。
由于下过雨,地上干裂的泥土变得潮湿,踩上去会发出“吧唧吧唧”的声音。一路上,路边的草木经过雨水的滋润,显得更加葱绿,茂盛。爬到了半山腰,还需经过一条小路。路上布满了石子和湿软的泥土,走过去费了我很大的力气。一路上还有许多小生命,蚂蚁和小虫子时常从我脚下爬过,身边还总有些蝴蝶在飞舞。
终于到了爷爷的坟。由于去年我们没时间来,爷爷的坟墓周围是一丛又一丛的草,一朵又一朵小花,一颗有一棵树。在墓上还有一个蜂巢,妈妈和爸爸花了好大力气才把它清除。除去杂草后,姑姑在地上放了纸,点燃了火开始烧纸。我和姐姐各拜了三下,心里想的大概都是让我们能考上好学校。
不经意间,回头看到了山脚下的景色。远处是一片灰蒙蒙的天空,下面,雾气笼罩着田野,好似朦上一层纱。淡黄,深绿,金黄交错着,镶在大地上。高处的景色真的与别的地方不同。
下山的途中,我驻足回头,看了看爷爷的坟墓。明年的今天,那里也许又会是一片绿色吧。
今年的清明节,好像与往年并无太大区别。
但好像,每年又都不太一样。
2023年不一样的清明(汇总12篇)篇九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随着春回大地,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但是今年我过了一个不一样的清明节。
往年的清明节,我们扫墓祭祖、插柳、踏春,记得有一次扫墓祭祖时,弟弟被鞭炮吓得屁滚尿流。我也好不到哪去,被墓园里浓浓的黑烟呛的鼻涕一把,眼泪一把。唉,我们好像两条可怜的小虫子。
扫墓祭祖,他是一个清明节里最受欢迎的“人”了,我们每次都是先“拜访”他。奶奶每次都会买一些“纸钱”,折成一个又一个的“大元宝”,让爸爸一袋又一袋地运到墓园里;还会买一些用纸做的“衣物”,祭拜的时候会把那些“大元宝”跟“衣物”烧着。奶奶告诉我,把这些“大元宝”跟“衣物”烧成灰,让灰飘上天空,好让天上的祖先穿到新衣服,还有“钱”花。原来是这样呀!我觉得这样的祭拜方式真特别!
插柳,也是清明节特有的习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又是一个美好的春天。妈妈告诉我,她小时候插柳时,会和小伙伴们头戴柳枝,就好像大公鸡一样;身上也插着柳枝,好像印第安人。哈哈哈!他们还把柳枝抓在手上玩。我倒是没试过把柳枝插到身上过,奶奶每到清明节前后,都是把柳枝插在门口,说是有保平安的寓意。
今年的清明节比较特殊,因为疫情的关系,墓园紧锁,不让扫墓,所以我们没有出去。但是我和爸爸妈妈,老师同学,还有全国人民一起默哀。在清明节当天,北京时间上午十点整,举国上下奏响了国歌,降下了一半国旗,闭上眼睛,开始默哀三分钟,深切哀悼抗疫烈士和逝世同胞。我也在心里默默地祈祷,愿所有抗疫英雄及逝世的同胞安息!今年的清明节虽然没有举行往年的那些习俗,但却是一个特别的清明节,我想许多年之后,我们仍然会记住守护我们的这些逆行者。
2023年不一样的清明(汇总12篇)篇十
趁着清明节放假,我到奶奶家好好地过了个清明节,。
我们一到奶奶家,正好赶上奶奶、姑姑、婶婶在包清明果,我赶紧去洗了个手,也挤进去帮忙,还好不是越帮越忙,奶奶还不停地表扬我:“嗯,嘉文包得真好!”
包完清明果,我们去扫墓,
在路上,一片金黄的油菜花映入眼帘,远远望去,大片油菜花在阳光的照耀下,像金色的绸缎闪闪发光;走近一看,又发现一朵一朵的油菜花像天上的.星星在眨眼睛……。
2023年不一样的清明(汇总12篇)篇十一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那一天,天上下起了倾盆大雨,好像老天爷都在为因祖国而牺牲的人们而感到悲痛。
20xx年的清明节是个跟以往不同的清明节。清明节现在不仅仅是祭拜已故亲人表达我们的思念,我们还会去祭拜革命烈士来表达我对他们的敬佩。想想看吧,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从何而来!想想看吧,我们如今欢歌笑语的生活的背后有多少革命先烈付出的鲜血和汗水,多少个夜晚他们没有睡觉,而是为我们付出!所以我们应该献出心中最珍贵的敬佩。
我们还要祭拜20xx年过年时因那场大雪而送命的风雪烈士。他们不顾生死安危,去抢救电塔,但是谁知三位烈士因电塔倒塌而牺牲。
更重要的还是那些在3.14中逝去的无辜人士。一群达莱集团份子不知从何冒出来破坏拉萨的和谐。他们打、砸、抢、杀,无恶不作,杀了18位无辜人士。
2023年不一样的清明(汇总12篇)篇十二
今天是清明节。古人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天气也阴沉沉的,我们一家去慈湖踏青。
我们走在路上,看到那坚强的小草又凭着它顽强的毅力破土而出,对迎接春天不甘示弱,它换上了碧绿的新衣裳,绿草中鲜花片片,有红的,有绿的,有黄的……我们又走了一段路,来到一片田野里,眼前到处是一片赏心悦目的金黄,油菜花精神抖擞的肃立着,一颗颗珍珠般的露珠滑滑梯似的在金灿灿的小花上滚来滚去……慈湖边,柳树的一条条杨柳辫上还有绿叶和嫩芽装饰,真是比任何女孩的头饰品还要好看。
经过了慈湖陵园,我们情不自禁地走了进去。看着烈士们的坟墓,看着一个个花圈,看着纯洁的小白花,我的心中不由波涛起伏。我想了许多许多:我们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都是由革命先烈为我们创造出来的,也是用他们的鲜血换来的。于是,我的心中起了一个念头:要继承先烈遗志,发奋学习,努力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
接着,我们又去了黄夹岙,山上也人山人海,大家脸上都充满着怀念,看着这景象,我的心中又有了一些惋惜。希望我的长辈们都能够长命百岁,身体健康。
这次的清明节踏青给了我更多的感触,还使我又一次了解了大自然柔美的一面,我的收获好大啊!
上下五千年,悠悠吴文化。
清明节即将来临,一年一度的吴文化节就要开幕了,让我们又想起吴地先祖——泰伯的丰功伟绩。遥想当年泰伯为了顺从父亲传位给弟弟季历,从而再把王位传给孙子姬昌的旨意,三让天下的故事被人们传为美谈。当年泰伯出亡后,与弟弟仲雍结伴到了陕西西部,建立起了吴文化的雏形——句吴。泰伯出亡后不久,其父病逝,他为尽孝道,回国奔丧。这时季历提出要让位予泰伯。泰伯坚决不受,季历不依。泰伯多次避让不成,只好又回到荆蛮吴部落中,为了表示义无反顾之心,他带着族人远走高飞,来到了我的家乡——无锡,兴修水利,带来先进的农业技术,给江南这片蛮夷之地带来了文明的种子。后来,季历又派人让泰伯回北方当王,泰伯用对犯人的刑罚对自己施了一遍,笑着对来人说:“一个犯人怎能当王呢?”
泰伯如此三让天下,连被称为圣人的孔子读到泰伯的故事也拍案惊呼。在他看来,泰伯的品德已达到了几乎不可逾越的境界。想想泰伯三让天下的美德,再想想我们现在连排队买饭都要插队;公交车上,有人连个座位都不肯让给身边的老婆婆……现在,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
想想泰伯当时可不是让早吃一顿饭、一个座位……是天下啊!你们这样做,想想泰伯当时的行为,你们心安理得吗?想想泰伯当年为了江南水乡的建设付出了多少汗水和心血,才换来了后来几千年的繁荣昌盛啊!吴文化是祖先们自古传承下来的,作为吴文化的接班人,我们应该刻苦学习,把吴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