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的评估和反思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班学生准备的教案示例。
2023年大班科学课物体的移动教案(模板15篇)篇一
设计意图:
为配合“远离禽流感”的宣传,我园设计了“病毒”这一科学活动,指在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以及自我保护的意识。
目标:
1、运用各种感官,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幼:小朋友生病了,禽流感为什么会生病?传染的禽流感?
幼:因为感冒、怕冷、缺少锻炼,得禽流感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幼:病毒二、播放病毒有关资料。
1、在显微镜下你看到了什么?
幼:细菌?不知道是什么.
2、你们观察到的是病毒,那什么是病毒呢?我们请医学院的叔叔给我们讲解一下好吗?
小结:
幼:不许禽流感病毒进入我们身体内、多锻炼、开窗、不到疫区、大预防针,幼儿制作宣传图片。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怎样来预防禽流感的传播,其他的人还不道,你想用什么办法来告诉他们?(讨论:可以给他们看图片,给他们看预防禽流感的录象,可以直接说给他们听。)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许多的材料,有图片有笔请你们来做宣传广告,告诉大家怎样预防禽流感,好吗?(分组合作宣传图)。
结束:
现在让我们来做健康小卫士,每个小朋友贴上标志,让我们去告诉其他班的小朋友吧!幼儿拿着宣传画出活动室。
2023年大班科学课物体的移动教案(模板15篇)篇二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和探究的兴趣。
3、通过合作培养幼儿集体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什么现象可以称之为移动,并能举出例子。
2、教具准备:一只很重的箱子、绳子、圆形木棍、一些乒乓球、没有水的水槽、一些水、吸铁石、钉子、纸、录像带等。
三、活动过程。
1、引题,引起幼儿兴趣,培养幼儿集体合作的乐趣。
(先在教师的一侧放一只重箱子)“小朋友们,老师早上碰到了一件怪事,你们想知道吗?……那小朋友看看,今天我们的教室有什么变化?(让幼儿去寻找,发现那只箱子)对,多了一只箱子。老师本想把这只箱子移开,因为它放在这里不方便大家活动,可是就老师一个人,怎么也移不动这只箱子,你们谁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启发幼儿用集体的力量来推动,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幼儿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启发幼儿用绳子和木棍。)在幼儿操作时,教师要适宜的进行引导,对幼儿讲解初浅的物体移动的原理。”
2、进一步启发引导,培养幼儿积极探索的习惯。
(1)提供给幼儿一只没有水的水槽,一些乒乓球和一些水,启发幼儿怎样使水槽中的乒乓球移到槽面上来。
(2)提供给。
幼儿吸铁石、钉子和纸,启发幼儿不用手直接接触钉子怎样使钉子从纸的一头移到另一头。
3、教师对刚刚的活动进行小节。
4、观看录像带,内容为本班幼儿日常活动中移动物体时的`过程,巩固幼儿对物体是怎样移动的认识。在此活动中,因为录像中的主体是幼儿,因此幼儿肯定会出现出乎意料的情况,教师要注意适宜的引导。
5、提供给幼儿录像中的材料让幼儿动手操作,体验观看后在操作的不同体会,启发引导幼儿注意日常生活。
四、活动建议:如果时间不够,活动过程中的4和5可以作为活动延伸,另外还可以组织幼儿到户外体验,巩固幼儿课内的知识。
2023年大班科学课物体的移动教案(模板15篇)篇三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操作了解区分磁铁可以吸的物质,感知磁铁特性。
2、了解磁化现象。
活动过程:
1、课前让幼儿了解磁铁可以吸什么,再让幼儿相互自己已知的哪些物体可被磁铁吸住,哪些不行。引导幼儿进行分类。
2、组织幼儿讨论:这些不能被磁铁吸的是什么材料的?能被磁铁吸的是什么材料的?
3、让幼儿在活动室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能被磁铁吸住,哪些不能?
4、磁铁不能放在什么地方?了解磁化现象。
《磁力可以穿过什么》。
活动目标:
让幼儿操作、探索、发现磁力具有穿透性的现象。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猜想磁力可以穿过什么,并在活动室里寻找磁力可以穿过的物品。
2、幼儿分类验证材料:纸、木头、玻璃、布、瓷、植物叶子、橡胶等。
3、教师小结:磁力具有穿透性。
《磁力的大小》。
活动目标:
通过操作,让幼儿感知磁力的大小。
活动过程:
1、准备布、被子带领幼儿观察实验:磁铁能穿过布,但不能穿过被子。
2、引发幼儿讨论:为什么磁力可以穿过布穿那不过被子?
3、师生再次实验:用磁铁透过木盒盖使别针动起来,引导幼儿认识到,随木盒盖的加厚,磁力最终动不了别针。
4、幼儿自己做实验并记录:为幼儿提供大小不同的磁铁和别针,让幼儿记录大小磁铁一次分别可吸多少别针。
2023年大班科学课物体的移动教案(模板15篇)篇四
活动目标:
1、愿意参与科学探索活动,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2、在探索中发现物体自由下落时有直线和曲线之分,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与其重量、形状有关。
3、能用自己的方式对不同物体按下落方式进行记录,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记录结果。
活动准备:
1、羽毛、纸片、塑料积木、球、绳、沙包等。
2、记录单、笔,白纸人手两张。
活动过程:
1、猜想式提问,挖掘幼儿原有经验。
(1)教师从材料框中拿出两种不同的物体举在同一高度,让幼儿猜测如果同时放手,会发生什么。(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大胆的回答,对幼儿的回答,教师不判断对错,启发其他幼儿继续发表自己的想法。)。
2、操作尝试,发现探索结果。通过探索,初步感知物体的下落有快有慢。
(1)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材料试一试,看一看和自己的猜想一样不一样。(发现物体在空中会自由下落)。
(2)引导幼儿和同伴比较,发现物体下落时的异同。(引导幼儿发现有的物体落的快,有的物体落的慢)。
(3)师幼共同探讨为什么有些东西落的快,有些东西落的慢呢?
(4)教师小结:所有的物体在空中都会下落,并且物体下落的速度与其重量、形状有关。
3、幼儿分组探索,按照物体下落的路线进行归类记录。
(1)请幼儿分组实验,观察桌上的物体的下落方式,并商量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
(2)请个别幼儿分享记录方法并说说新的发现。
(3)教师小结:不同物体下落的路线不一样,有的是直线的,有的是曲线的,直线的落地快,曲线的落地慢。
4、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同样的东西形状不同,落下来的情况也不同。
(1)出示相同的两张纸,请幼儿想办法改变他们落下来的速度。(可以提醒幼儿改变纸张的形状,如用折、揉、团的方法,但要求幼儿不能改变原有纸张大小)。
(2)幼儿相互交流:你用了什么办法?(幼儿自由讲述,教师最后帮助幼儿梳理)。
(3)师幼共同将操作结果记录下来。
活动延伸:
让幼儿回家用手帕或塑料袋做降落伞,观察其与其他物体下落的不同。
2023年大班科学课物体的移动教案(模板15篇)篇五
目标:
1.让幼儿发现物体扔到空中会自由下落,不同的物体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2.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准备:
各种糖纸、报纸、小塑料玩具、沙包。
过程:
1.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见过树叶落下来的样子吗?它和树枝落下来的样子有什么不一样?”
2.让幼儿自己试验、探索。
(1)师:“今天我们也来做一个扔东西的游戏,看看你能把这些东西扔多高,再看看它会怎么样?最后是怎样落下来的,落下来时有什么不一样?”启发幼儿观察东西无论扔多高总要掉下来,掉下来是有快有慢的。
(2)“你扔沙包的时候有什么感觉?扔塑料带的时候呢?什么样的东西可以扔的高?你发现什么东西落得快?什么东西落得慢?为什么?(重的东西落得快,轻得东西落得慢)。
(3)“你能让它们不落下来吗?(如用嘴对它吹气,向上打它,但一停止仍回掉下来。)东西不管扔多高,它都会落下来,但落下来有快有慢,轻得东西落得慢,重的东西落得快。”
3.引导幼儿进一步探讨同样的东西形状不同落下的情况也不同。
师:刚才我们发现重的东西落得快,我们现在用两张一样的纸,一个揉成纸团,一个不揉,让它们比一比,看看会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纸团扔得高,落地快,没有揉的纸扔得低,落得慢。)。
4.小结:今天,我们发现扔到空中的东西都会落下来,轻的、大的东西扔不高,落下来的速度也慢;重的、小的东西扔得高,落得也快。
5.活动延伸:刚才小朋友发现一张纸扔不高,那我们有什么办法让它扔得高呢?(揉成纸团、折成飞机。)我们来做一架纸飞机,比一比看谁飞得高,飞得远。
课后反思:
首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现在我们选择的内容一般都是照搬教材上的东西,很少对其做一些改动。殊不知其实教材上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对的,它的设计安排也不一定都是合理的,不一定都是符合我们所面对的那群孩子的需要的。所以,在选用现成的教材的时候,我们应该对其进行再一次的加工,可以根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孩子的发展状况,对已有教案做出适当的改动,去除一些不科学的,不符合时代发展的内容,也可以用现有的材料替代书中所要求的材料等,从而形成一个更科学地,更符合孩子需要的教案。
其次,在准备实验材料的时候要注意几个方面,第一,材料的选择要有代表性,能够使实验顺利的进行,可以让幼儿明显的看出实验的结果;第二,材料的多样性,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自己去选择,可以更好的帮助他们进行探索;第三,材料的充足性,应准备充足的实验,如果是一个人为单位的,就应该确保每一位幼儿人手一份材料。在这次上课过程中,由于第二个实验的实验材料没有准备充足,出现了幼儿争抢实验材料现象。
再次,实验操作型科学活动应强调幼儿的主动探索,应给幼儿充足的探索时间,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让他们在实验过程中去探索、发现、判断,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我在上课过程中,基本都是自己先演示,然后让幼儿再去体验,去验证我发现的现象,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幼儿的思维,减少了他们主动探索的过程。其实可以换成让幼儿自己先去体验,然后,再让他们来分享他们发现了些什么现象,接着才对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开展讨论、交流,引导幼儿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鼓励幼儿解释实验结果。
2023年大班科学课物体的移动教案(模板15篇)篇六
1、知道广告为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进一步喜欢广告。
2、了解广告的各种形式,知道不同的广告适合不同的人。
活动准备。
广告采访短片、不同的广告、广告的记录表和统计表、记号笔。
活动过程。
1、说说广告。
提问:我们在哪里见过广告?是什么广告?
小结: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不同的广告,有在电视上的、传单上的,也有在报纸上或者百货商店和超市门口的广告等。
提问:为什么要有广告?广告有什么作用?
小结:广告会给我们传递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信息,让我们喜欢广告上的东西,然后去购买它们。
2、观看广告采访短片。
(1)昨天,老师做了回记者采访了几个不同的人,看看他们喜欢怎样的广告呢?
(2)观看ppt。
(3)刚才我们采访了哪些人?他们分别喜欢什么样的广告呢?(让幼儿学学其中的广告语)。
小结:原来不一样的人他们喜欢的广告也是不一样的。
3、统计广告。
(1)广告公司的老板拍了很多的广告,想让小朋友们帮忙统计一下男人、女人、老人、小孩都喜欢哪些广告?把他们喜欢的广告记录在纸上。
(2)幼儿统计。
(3)讨论交流。
提问:说说你是怎样记录的?(说出理由)。
小结:不同的广告适合不同的人,他们都各有所需。
4、延伸活动。
刚才,我们都把他们喜欢的广告找出来了,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广告,我们可以回去再找一找,下次来告诉你的朋友。
活动生成及建议。
1、此活动可以和社会领域结合,可以让幼儿做采访,设计一张表格让幼儿去采访“不同的人喜欢什么样的广告”,从而让幼儿了解不同年龄的人喜欢不同的广告。
2、此活动还可和美术领域结合,让幼儿从自身出发,设计自己喜欢的广告。
2023年大班科学课物体的移动教案(模板15篇)篇七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物体移动的秘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通过幼儿的操作活动感知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获取有关物体移动需要什么的具体经验。
2、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兴趣。
1、各种形状不同的纸盒,积木;球、折纸、纸板。
2、铁哑铃二对,大矿泉水二瓶(圆形),大木箱一只。
3、粗细绳子若干,棒或木棍若干。
4、滑轮二付。
5、录像。
(一)激发幼儿积极参与的兴趣
1、介绍物品。师:桌子上摆着许多东西,不认识的东西大家一起来告诉你。(重点介绍:滑轮)
2、布置任务。师:这些都是物体,现在这些物体有没有动。(没有)。今天老师就请你来想办法,使这些物体移动位置,看谁想的办法最多。但有个要求,玩时不要拥挤,要相互谦让,并要把玩的方法记住,待会儿告诉大家。
(二)幼儿动手操作,探索不同的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1、幼儿操作,教师个别指导,注意发现与众不同的方法。
2、提问:(幼儿表达,也可上来边操作边讲)
(1)你是用什么方法移动这些物体的?(幼儿回答)
小结:刚才有的小朋友用自己的手推、拉、拍、有的用嘴吹,还有的小朋友用脚踢使物体移动,这说明要使物体移动必须要用力。
(2)样一件物体(出示皮球),你们用力大和用力小的时候,物体移动的一样吗?(幼边操作边表达)
小结:对同样一件物体,用力大物体动的又快又远,用力小,物体动的慢,滚的也不远。
(3)移动重的和轻的东西用的力一样吗?
小结:重的东西要用大大的力,轻的东西只用小小的力。
3、出示大矿泉水瓶(圆形),问:这瓶矿泉水比较重,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移动它,用哪种方法移动它最省力呢,请幼儿上来操作。最后,得出结论,圆形的东西用滚的方法最省力。
小结:移动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省力方法,以后我们还可以试着玩。
4、出示大箱子,问:这儿有个大箱子很重,用什么方法移动它最省力、方便。(幼儿上来操作)
(有的幼儿用绳子把木箱绑起来,两人用扁担抬,有的幼儿用绳子拉,还有的幼儿借助于滑坡滚球等等。)
小结:我们人可真聪明,用其它东西来帮助我们移动物体更加省力方便。
小结:用棍子来帮忙移动大箱子最省力了(杠杆原理)。这是为什么呢,等小朋友长大了,学了物理知识,就会懂的这个道理的。
(三)看录像,进一步了解使物体移动的`省力工具。
幼儿自由讨论。
(2)小结:现在科学发达了,人们又发明了许多省力的、更加方便的工具使物体移动。放录像起重机的搬运过程;新型铁路维护车搬运碎石的过程;自动吸尘机器人等。
(3)结束语:将来等你们长大了,要发明出更先进的工具使物体移动;老师等着你们的好消息。
整个活动下来发现幼儿的参与性是蛮高的。幼儿在玩中探索、发现物体运动的关系。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方法,发挥了幼儿创造性思维。作为教师做的不够的地方就是每次操作之后,应该把要点更清楚地提一下,这样可能幼儿的知识概念更清晰一点,这样不仅心里领会,嘴巴上也能表达出来。还有在操作中可以让幼儿两两比较玩一下,这样可能更好地引起幼儿的互动,给予幼儿更直观的感受。
2023年大班科学课物体的移动教案(模板15篇)篇八
教学要求:
1、通过幼儿的操作活动感知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获取有关物体移动需要什么的具体经验。
2、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各种形状不同的纸盒,积木;球、折纸、纸板。
2、铁哑铃二对,大矿泉水二瓶(圆形),大木箱一只。
3、粗细绳子若干,棒或木棍若干。
4、滑轮二付。
5、录像。
教学过程:
(一)激发幼儿积极参与的兴趣。
1、介绍物品。师:桌子上摆着许多东西,不认识的东西大家一起来告诉你。(重点介绍:滑轮)。
2、布置任务。师:这些都是物体,现在这些物体有没有动。(没有)。今天老师就请你来想办法,使这些物体移动位置,看谁想的办法最多。但有个要求,玩时不要拥挤,要相互谦让,并要把玩的方法记住,待会儿告诉大家。
(二)幼儿动手操作,探索不同的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1、幼儿操作,教师个别指导,注意发现与众不同的方法。
2、提问:(幼儿表达,也可上来边操作边讲)。
(1)你是用什么方法移动这些物体的?(幼儿回答)。
小结:刚才有的小朋友用自己的手推、拉、拍、有的用嘴吹,还有的小朋友用脚踢使物体移动,这说明要使物体移动必须要用力。
(2)样一件物体(出示皮球),你们用力大和用力小的时候,物体移动的一样吗?(幼边操作边表达)。
小结:对同样一件物体,用力大物体动的又快又远,用力小,物体动的慢,滚的也不远。
(3)移动重的和轻的东西用的力一样吗?
小结:重的东西要用大大的力,轻的东西只用小小的力。
3、出示大矿泉水瓶(圆形),问:这瓶矿泉水比较重,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移动它,用哪种方法移动它最省力呢,请幼儿上来操作。最后,得出结论,圆形的东西用滚的方法最省力。
小结:移动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省力方法,以后我们还可以试着玩。
4、出示大箱子,问:这儿有个大箱子很重,用什么方法移动它最省力、方便。(幼儿上来操作)。
(有的幼儿用绳子把木箱绑起来,两人用扁担抬,有的幼儿用绳子拉,还有的幼儿借助于滑坡滚球等等。)。
小结:我们人可真聪明,用其它东西来帮助我们移动物体更加省力方便。
小结:用棍子来帮忙移动大箱子最省力了(杠杆原理)。这是为什么呢,等小朋友长大了,学了物理知识,就会懂的这个道理的。
幼儿自由讨论。
(2)小结:现在科学发达了,人们又发明了许多省力的、更加方便的工具使物体移动。放录像起重机的搬运过程;新型铁路维护车搬运碎石的过程;自动吸尘机器人等。
(3)结束语:将来等你们长大了,要发明出更先进的工具使物体移动;老师等着你们的好消息。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下来发现幼儿的参与性是蛮高的。幼儿在玩中探索、发现物体运动的关系。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方法,发挥了幼儿创造性思维。作为教师做的不够的地方就是每次操作之后,应该把要点更清楚地提一下,这样可能幼儿的知识概念更清晰一点,这样不仅心里领会,嘴巴上也能表达出来。还有在操作中可以让幼儿两两比较玩一下,这样可能更好地引起幼儿的互动,给予幼儿更直观的感受。
2023年大班科学课物体的移动教案(模板15篇)篇九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发现物体扔到空中会自由下落,知道物体下落的速度受物体质量、形状等因素的影响。
2、提高动手实验和观察事物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羽毛、报纸、糖纸、积木等。
三、活动过程:
1、引出话题,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提问:
――真的是这样么,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那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再来看看别的东西是不是也是这样的。
2、比较质量不同的物体下落速度的差异。
用羽毛和积木做实??。
提问:
――现在我们知道了质量重的东西比质量轻的东西下落的快。
――现在请大家来试试看(请幼儿尝试)。
――那所有的质量重的东西一定都比质量轻的东西下落的快吗?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看看。
3、比较质量相同形状不同的物体下落速度的差异。
用两张一样的纸做实验。
提问:
――老师这里有两张一样的纸,他们的质量差不多也是一样的,现在我把其中的一张揉成纸团,把他们从一样的高度扔下去,大家猜猜,哪个会先掉到地上。
――到底是那个会先落地呢?我们来试一试。
――现在,我们还知道了质量一样的东西下落的速度也可以不一样,大的纸落得慢,纸团落的快。
――大家再来试试看(请幼儿尝试)。
4、总结:
四、活动延伸:
带领幼儿用手帕做一顶降落伞,与没有降落伞的物体同时往上扔,观察对比其落下的不同速度。
2023年大班科学课物体的移动教案(模板15篇)篇十
1、愿意创造“工具”,解决简单的移动问题。
2、了解移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玩具小汽车、双面胶、夹子、垫板、滑轮车、扭扭棒、塑料纽扣、游戏棒、卡纸、塑料环扣、吸铁石、塑料棒子、塑料圆环、报纸、视频《生活中的移动》。
一、第一次游戏:移动小汽车。
1、关键提问:什么是移动?
:物体从原来的位置改换到另一个位置,就是移动。
2、游戏介绍:用桌面上的材料帮助小汽车从原来的位置移动到另一边的位置。
3、操作交流:你用了什么好办法把(大考吧幼儿教育 )小汽车移动了?
4、:相同的办法,却使用了不同的材料帮助小汽车移动。
相同的材料,想出了不同的办法使小汽车移动。
几种材料可以组合在一起变成让小汽车移动的工具。
二、第二次游戏:移动小汽车。
1、游戏介绍:用一张报纸帮助小汽车从原来的位置移动到另一边的位置。
2、操作交流:你的作品是什么?像什么?
3、:小小的游戏,你们却有大大的发明。在生活中还会有更大的用处。
三、活动延伸:欣赏视频《生活中的移动》。
2023年大班科学课物体的移动教案(模板15篇)篇十一
活动目标:
1、了解鞋子的名称、特征、材料及穿着者。
2、知道要穿合适的鞋子。
3、激发幼儿进一步了特殊鞋子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各种鞋子的图片若干;大人的鞋人手一份;爸爸、妈妈、弟弟、妹妹的图片各一;
2、特殊作用的鞋子课件。
活动过程:
一、猜谜激趣。
听说大班的小朋友最喜欢猜谜了,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谜语。
猜猜是什么?(鞋子)。
二、幼儿观察自己的鞋子,认识童鞋。
今天你穿的是什么鞋子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认识运动鞋、靴子、皮鞋、布鞋等。
(从鞋子的名称、材料、款式等来介绍,幼儿认识童鞋)。
小结:我们小朋友穿的这种鞋叫童鞋。
三、参观鞋展认识男鞋和女鞋。
1、参观鞋城。
小朋友的鞋子可真漂亮,今天正好是步步高鞋城开业,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看看那里有些什么样的鞋子。
(小朋友参观鞋城,认识更多的鞋子。)。
参观后提问:你看到了那些鞋子?哪双鞋子印象最深?
是什么材料做的?什么季节穿的?是谁穿的?
2、送鞋。
(幼儿把鞋子图片放到相应的人身边)。
请幼儿说说自己给谁挑选了鞋,挑选了什么鞋,并说说为什么送给他?
我们一起来看看妈妈得到了哪些鞋、爸爸得到了什么鞋、明明和妹妹得到了什么鞋?
小结:妈妈穿的这些鞋是女鞋,爸爸穿的'这些鞋叫男鞋。
四、游戏穿爸爸、妈妈的鞋。
小朋友们你们穿过爸爸、妈妈的鞋吗?今天我们就来穿这大人的鞋做游戏,做什么游戏呢?
(幼儿换上大人的鞋子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体验穿大鞋的感觉。)。
你们刚才玩游戏的时候和平时有什么不同,穿大鞋是什么感觉?
小结:我们穿大鞋会觉得不舒服,我们应该穿自己的合适的舒服的童鞋。
五、认识一些特殊的鞋子。
播放课件,你们见过里面的鞋子吗?是在那里见过的,谁穿的?
认识钉鞋、溜冰鞋、潜水鞋、芭蕾鞋等。
活动延伸:
继续去收集各种各样的鞋子,了解更多关于鞋子的知识。
2023年大班科学课物体的移动教案(模板15篇)篇十二
1、通过对生活中影子的回顾,丰富对影子的认识,大班科学教案:光和影。
1、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实验活动,有兴趣地探索影子产生的原因。
2、初步获得影子变化的经验。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几天就有意识地让孩子观察物体的影子。
(2)室内布置的暗一些,准备多媒体大屏幕、简单的背景图。
(3)部分小动物或蔬菜、水果等玩具(塑料的或绒布的)以及透明的玻璃片、饮料瓶等。
(4)手电筒、简单的背景图。
[活动过程]。
一、说说:生活中见到的影子。
1、师:我的手能变出各种小动物,请你看着它的影子,猜猜它是谁?
2、(猜猜老师的手影,在强光下变化出不同的形象)让孩子们尽情地猜一下“它是谁”?你还能用自己的小手变出什么吗?来试试看?(给孩子机会,让他大胆尝试)。
3、扩散思维:
(1)、师:“刚才你看到的是我们手的影子,除了这些你还见到过谁的影子呢”?(尽量调动每个幼儿的已有经验,大胆地讲出自己观察到的各种各样的影子)。
(2)、大树的影子是什么样子的?你想怎么来表示?小狗的呢?小花的呢……?)”(这里把主动权交给孩子,让他们发挥想象力、表现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引导孩子探索影子的产生原因。
1、你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它们的影子的?(教师引导孩子多说)。
2、引导幼儿手拿手电筒照玩具或手:打开手电筒,让光照在墙上,用手挡在手电筒前面的光上,“手的影子”就会出现在墙上,关上手电筒“光”没有了,墙上就没有“手的影子”了。
总结:光被物体挡住就有影子,教案《大班科学教案:光和影》。(引导孩子说一说)。
3、启发幼儿说出:还有什么样的“光”能照出影子。
老师(小结):在太阳光下、月光下、路灯下、灯笼照着时、烛光下、房间开着灯的时候……都会有影子。
三、操作探索并交流影子的变化。
1、桌子上有一些手电筒和玩具(包括透明的一些物品透明薄膜、玻璃片等,你去玩玩,看看是不是能变出影子来,再玩玩看看能不能发现影子好玩的地方和特别有趣的地方,来告诉大家。
(幼儿探索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2、你们发现影子哪些特别的地方?(教师可引导:怎么会有影子的变化的?)。
老师小结:我们发现,光离玩具近,影子就(大);光离玩具远,影子就(小)光在玩具的这边,影子就在另一边,其实,光和玩具的距离位置会使影子发生变化的。
四、引导幼儿讨论:人们利用光和影子的关系制造出了什么产品?我们可以利用影子进行哪些活动?(手影和皮影是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丰富对此的认识。)。
五、尝试验证新的假设:影子会消失吗?
1、我们已经知道,只要有光,任何东西都有影子,影子还有许多变化,你能让这些小动物的影子变没吗?(交流讨论:你是怎么让这些小动物的影子躲起来的?)。
2、延伸体验:
你能让自己的影子躲起来吗?走到阳光下面试一试吧。
大自然是一本无字的书,丰富多彩的自然物,千变万化的科学现象,是幼儿学习的最好内容。光随处可见,幼儿随时可以找影子,因此设计本活动,意在达到两个目的:引导幼儿认识光和影子的关系,培养他们对科学现象的兴趣;让幼儿充分感受大自然带给自己的快乐,促进探索精神的发展。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学习,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2.通过各种探索影子的活动,使幼儿发现光和影子的关系。
[活动准备]。
准备电灯、手电筒、幻灯机、投影仪等。活动在晴天的户外场地上进行。
[活动过程]。
1、在户外找影子:如树影、房影、人影等。让幼儿在阳光下和阴暗处分别跑一跑,看看自己的影子,对比了解阳光下有影子,阴暗处则没影子。说说怎样才能产生影子。
4、教师和幼儿一块玩踩影子游戏,使幼儿明白影子可以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
5、出示幻灯机、投影仪,教师和幼儿一块表演手影游戏,让幼儿观察影子随着手形的变化而变化。
6、议一议:人利用光与影子的关系制造出什么产品?(幻灯机、电影机、摄像机等)。
7、我们利用影子可以进行哪些活动?(夏天乘凉、踩影子游戏、进行手影和皮影活动)。
8、通过活动形成对影子的科学认识,培养幼儿不怕黑夜的勇敢精神,并喜欢影子的活动。
[活动延伸]。
在科学活动区内继续投放手电筒、投影仪等,引导幼儿继续观察光和影子的关系。
户外活动时带领幼儿观察自己的影子,玩踩影子的游戏。
2023年大班科学课物体的移动教案(模板15篇)篇十三
1、愿意创造“工具”,解决简单的移动问题。
2、了解移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第一次游戏:移动小汽车
1、关键提问:什么是移动?
小结:物体从原来的位置改换到另一个位置,就是移动。
2、游戏介绍:用桌面上的材料帮助小汽车从原来的位置移动到另一边的位置。
3、操作交流:你用了什么好办法把小汽车移动了?
4、小结:相同的办法,却使用了不同的材料帮助小汽车移动。
相同的材料,想出了不同的办法使小汽车移动。
几种材料可以组合在一起变成让小汽车移动的工具。
二、第二次游戏:移动小汽车
1、游戏介绍:用一张报纸帮助小汽车从原来的位置移动到另一边的位置。
2、操作交流:你的作品是什么?像什么?
3、小结:小小的游戏,你们却有大大的发明。在生活中还会有更大的用处。
三、活动延伸:欣赏视频《生活中的移动》
2023年大班科学课物体的移动教案(模板15篇)篇十四
活动目标:
1、感知自由下落物体速度的快慢,对探索科学奥秘产生兴趣。
2、发现不同物体的自由下落现象。
3、学习用统计表记录两种不同物体下落速度的快慢。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1、轻重对比明显的两种物品(人手一份)。如,沙包和泡沫板、羽毛和橡皮泥、塑料袋和铁板、布块和积塑玩具等2、大小相同的纸每人两张3、质量相同、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物品若干。如,大小相同的三角铁、牛奶瓶、饮料瓶、薯片盒等4、大统计表三张,分别代表三种物品下落现象。幼儿统计表每人一张。
活动过程:
(一)、探索两种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现象。
1、出示沙包和泡沫请幼儿猜一猜:“如果这两种物品往下落,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2、实验沙包与泡沫下落现象提问:“这两种物品下落时,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轻的快,重的慢)3、幼儿自由探索两种轻重不同的物品要求:(1)两样物品放在同样的高度上。
(2)跟朋友交换两种物品玩。
4、归纳结论并统计(小结:重的物品落得快;轻的物品落得慢。)教师拿出大统计表帮助幼儿理解怎么记录5、幼儿自己统计结论,并小结统计情况、展示统计表。
(二)、探索质量相同、大小相同但外形不同的物品下落现象。
2、幼儿动手试一试3、小结,外形小的落得快。并记录在大统计表上(三)、探索质量相同、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物品下落现象。
1、出示大小不同的三角铁。
2、实验。结论是:同时落地。
活动反思:
1、第一个环节没有让幼儿充分体验物体都是下落的,示范的时候关于如何抛和最终结果这两个指令不明确。这个环节只作为初步感知,不应该占活动的大部分时间。
2、第二个环节比较时,应让幼儿在五中材料中随意选择两者进行比较,如果五种比较则很难有明确结果,也浪费时间。在幼儿操作之前我引导幼儿应该在同一高度松手来比较,但是幼儿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都这么做,有的根本没有两两比较就凭感觉写结果,幼儿较乱,应该让幼儿上来分享他是怎么比较的,也可以让幼儿将下落的过程画下来。
3、材料选择:用纸来做实验每次都受空气阻力会导致速度不同,而且形状不固定。应选用重量相同形状不同、形状相同重量不同的材料来比较,这样更加能控制变量,要先从幼儿最易认同的经验来探究。材料投放的时候应随着环节的递进一步步投放,不应所有的都放好。
4、科学活动目标应该是让幼儿学会怎样探究,而结果并不是很重要。
5、第三环节应该让幼儿操作之后再得出结论,挑战幼儿原有经验。
2023年大班科学课物体的移动教案(模板15篇)篇十五
1、通过实验和制作,进一步体验可以使用多种方法移动物体。
2、乐意与同伴合作并不断尝试,培育不怕困难的精神。
重难点。
通过实验和制作,进一步体验可以使用多种方法移动物体。
活动准备。
1、可乐瓶、牙膏盒、正方形纸、水盆、绳子等。
2、幼儿已会折纸船。
活动过程。
1、幼儿交流移动的经验。
教师:上学期我们是怎样移动物体的?你还有什么好办法?
2、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试验、制作,进一步体验物体的移动现象。
3、出使幼儿收集的可乐瓶、牙膏盒。
4、教师出示记录单,请幼儿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记录单上。
5、幼儿根据自己的医院分组进行试验和制作,教师观察幼儿操作活动过程,鼓励幼儿不断尝试、不怕困难,及时记录自己的发现及操作活动过程。教师给予幼儿帮助和鼓励。
6、幼儿交流自己的试验及制作活动过程。
教师:你制作了什么?怎么制作的?遇到什么困难?什么解决的?
7、集中展示幼儿作品。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下来发现幼儿的参与性是蛮高的。幼儿在玩中探索、发现物体运动的关系。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方法,发挥了幼儿创造性思维。作为教师做的不够的地方就是每次操作之后,应该把要点更清楚地提一下,这样可能幼儿的知识概念更清晰一点,这样不仅心里领会,嘴巴上也能表达出来。还有在操作中可以让幼儿两两比较玩一下,这样可能更好地引起幼儿的互动,给予幼儿更直观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