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对读完一本书后的思考和感受的总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读内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精品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
四世同堂大一读后感(实用16篇)篇一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题记
说到冠晓荷,我认为他是一个命运悲惨的人。虽说他曾经很风光:讨好日本人十分威风,大赤包作了处长,招弟作了特务,冠家有钱有势……等等。他是如此信任日本人,想方设法的去给日本人送礼。但在我们竟没想到的是冠晓荷死于他最敬爱的日本人手中,被最“亲切”的日本人“消毒”活埋了。
这结局仿佛使我们意料之外的,又好像能被我们猜透。这也许就是他的命吧!
他死了,他可怜。
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冠晓荷也有令我痛恨的一面。当冠晓荷被抄家抓捕的时候,他还混志不清的说:“这一定不是日本人干的,一定不是!我待日本人如亲兄弟一般,日本人不会害我的!这其中一定有误会,一定有!”看到这我心底里的悲愤之情油然而生,他真可悲,真可恨。他不能面对现实,不能明辨是非是因为是本人的蒙蔽。而就是这种想要从日本人那升官发财的这种心理才让他步入歧途,才让他变得可恨。
冠晓荷为了做官,为了过上有品质的生活买过去做汉奸。别看他外表光鲜亮丽,温文尔雅,显得自己很有品位,有气质,其实他的内心是肮脏的,行为时恶心的,思想是龌龊的,实在可恨!他心中只有自己,非常自私,只要自己过上有钱有势有地位的生活,国家亡了也与他无关,就哪怕世界毁灭了,他也不在乎,他心满意足。这是因为什么呢?因为他心中没有“国家”这二字!
他卖国,他可恨。
这大概就叫做命中注定吧?我认为这是因果报应!
四世同堂大一读后感(实用16篇)篇二
《四世同堂》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它是老舍先生写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分量最重的一部著作,可以说是“最老舍”的一部。《四世同堂》是以小羊圈胡同的祁家做为核心,写下了日本统治下的北平,那儿的人和事已经深深地映入老舍心中,怎么也挥之不去,一个真真切切的老北京就在老舍的笔下,鲜活的展现出来。
书中祁家太爷的长孙瑞宣是一个爱国的人。他爱国,想为国家效力,他想去抗战,他认为自己有能力,理应为国家做点儿什么。可是,瑞宣又是家里的长孙,是要成为四世同堂的祁家顶梁柱的,瑞宣要顾家,要成为祁家的主力。在这儿,体现了瑞宣的“孝”,他虽然爱国,可是为了整个祁家,他只能选择留下。同时,在瑞宣的身上,也有“忠”的存在,他有一条底线,就是不给日本人效力,不要日本人的钱。他支持瑞全去抗日,为国家效力。
瑞宣在北平成为了一个参与地下斗争的积极骨干,一心一意为国而坚守小羊圈的百姓,他顾家,也为国效力,“忠”和“孝”在瑞宣身上都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
《四世同堂》里的人物,都被赋予了鲜明的性格,一个个人物成功的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活生生的老北京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翻开这本书吧,去欣赏一个不一样的老北京。
四世同堂大一读后感(实用16篇)篇三
在读完《四世同堂》后我对抗日战争时期又多了几分了解,曾经的我,都是从一些战争片中了解那个时代的,但是这一次,没有英雄,更没有数不尽的胜利。有的只是一条胡同,有的只是一群平凡的人们,有的只是亡国后的屈辱。在老舍的笔下,却写出了一副众生相。
一、英雄。
英雄,在我们的印象中往往都是少数,但在现实中,英雄却无处不在。钱先生宁死都不屈于日本人,钱少爷用自己的生命换一车日本人的生命,瑞全宁愿背井离乡,也不愿生活在日本人的统治下。他们,都是英雄。英雄不一定要力挽狂澜,拯救世界。只要心怀正义,并做正义的事,这就是英雄。
二、平民。
三、汉奸。
这种人,最蠢!站在民族大义上,他们帮敌人残害自己的同胞,不得好死!他们也确实会不得好死,抗日战争中的那些汉奸,表面上风光一时,战后不依旧遭唾弃。倘若敌人胜了,那他们的利用价值自然也完了,对于这种人,下场依旧是死,所以,何必为了一时风光落个不得好死的下场呢。
说到这,我不禁想起毛主席的一句话:“不要枪杆子就要拿起枪杆子。“只有打跑了敌人才能过上安心日子。
看了三种众生相,也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唇亡齿寒,不过,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想说服一个人,应该从他的切身利益出发,而不是光讲大道理。”
四世同堂大一读后感(实用16篇)篇四
老舍先生写了一本《四世同堂》,书中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故事里的很多人物都是老舍先生笔下虚构的人物。而我今天要讲的却是真实存在的四世同堂家族。
这个家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潭兰村居住,那里绵延几百里群山环绕,山青水绿。这个家族的.老宅子就在村子的正中心,背山靠路,门前有一大片油菜花地,每年的春节,当油菜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家族的几代人就天南海北从祖国的各个地方赶回老宅团聚,这是一个美好和睦的大家庭。
家族的第一代今年已经快90岁了,她出身在日本人快投降的年份,虽然当时的广西不像北平那么战火喧嚣,但她知道日本人的毒刑,也经历过最严重的饥荒,这些好像已经深深刻在她的骨子里,她会经常拉着后辈讲她那些年的故事。她经常会告诫后辈要珍惜现在的和平年代,要热爱生活,节约粮食。
家族的第二代大多是五,六十年代出生,那时的广西由于偏远并没有及早开发,非常落后和贫穷,他们的生活也非常的困难,他们经常是一边帮家里干农活一边刻苦的学习,他们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走出大山,能够改变家族贫穷的命运。其中一位真的以当时广西前几名的成绩考上了北京非常有名的大学,成为毛南族第一位大学生。
第三代的年龄悬殊比较大,从80后到零零后,地域跨度也很大,有还留在广西农村成家立业的,也有在城市刻苦攻读的。这一代生活在物质条件很丰富的年代,从小没有愁过吃愁过穿,父母都希望他们能得到最好的教育,并一如既往的教育他们热爱生活,努力坚持,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第四代也是最小的一代,他们有的还是襁褓中的小婴儿,有的还是刚刚学会走路的小朋友,他们眼里满是好奇,他们被家族的所有人关爱。
在这个四世同堂的家族中,长幼有序,但又总是其乐融融,他们每个人都会身体力行的告诉身边人,如何关爱家人,如何热爱生活,如何努力工作和学习,如何广交朋友……而这所有点点滴滴的日常小事组合起来就是生活。只要你乐意去做,乐意多做,你就会热爱生活。
这就是这个四世同堂的家族教会我的,因为我从小就在这个大家族里成长,这里就是我的家。
四世同堂大一读后感(实用16篇)篇五
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共分为三部——惶惑、偷生、饥荒。故事发生在七七事变到抗战胜利这八年之间,讲述了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侵华日军的铁蹄践踏着古老的北京城,小羊圈胡同的十几户人家平静的生活被打乱了。这些普通的中国人,一夜之间被迫进入了一个梦魇般的世界。小羊圈胡同的人们或抗争,或被出卖,或苟且偷生,或被屠杀……这条胡同发生的一切,成为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缩影,《四世同堂》展示了一部平民百姓的抗战史。
老舍在小说里总会用大段大段的描写,给我们展示一幅幅生动、传神的民俗风情画。
如中秋节:“那文化过熟的北平人,从一入八月就准备给亲友送礼了。街上的`店铺用各色的酒瓶,各种馅子的月饼,把自己打扮得像个新娘子。”中秋节即将来临的北平是热闹的、华丽的、艳丽的。“以花为粮的丰台开始一挑一挑地往城里运送齐苞大的秋菊……良乡肥大的栗子、高粱红的河蟹、只有北平人才叫得出名字的水果、身插彩旗的兔儿爷……”北平的中秋节是由酒、月饼、鲜花、水果、工艺品等集会于一体的民俗节日,是亲朋好友走动、联络感情的好机会。
如祝寿:祁老太爷的愿望就是能够过上四世同堂、岁月静好的生活。只要是过寿,必定把所有的亲朋好友都请来,做上几桌很体面的酒席。
如庆生:有新生儿出生了,像祁老太爷这样的寿星探望,可以给孩子添福添寿,左邻右舍也必定要拿一些红鸡蛋、新衣裳之类的礼物去探望、恭贺。
但是,所有的这些,在日本人进城之后全变了,中秋节不再热闹繁华,祁老太爷给小曾孙买兔儿爷是反复思量,一选再选,最后选了个小的兔儿爷;生日那天,城门都关了,亲戚们都进不了城,只有常二爷来贺喜,家里准备的寿宴也只是简单的酒菜;人们拿不出礼物给新生儿贺喜,由开始听到新生儿生命啼哭的喜悦变成了静默的羞愧,最后是李大妈找了五个鸡蛋,让马老太感动得无以言表,因为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凭着领粮证领“共和面”过日子的平民百姓能有五个鸡蛋是多么奢侈的啊!
老舍用他那充满京味的语言,一面向我们描绘了老北京悠久的民俗文化和平民百姓的善良淳朴,一面又无情地讲述了这一切的美好被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践踏的残酷。
四世同堂大一读后感(实用16篇)篇六
记得我第一次阅读这本书是在高三。那时候,繁重的学习令我疲倦不已,糟糕的考试过后,本就不平静的心情更加波涛汹涌。很偶然地,我从同学那里接触到这本书,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的平静下来。如今重新回顾这本书,得到的便不仅仅是那一份令人平静的魅力。
故事就展开在北平一个叫做小羊圈的地方。这里住着几户人家,钱家、冠家、祁家……北平小羊圈胡同里祁老人正计划着如何圆满的度过80大寿,日本人却突然打了进来,使表面本来和睦的胡同变得风云四起。
生活在日本人统治下的北平,没有一点生机。各种人有各种的活法,冠家攀上了特高科科长李空山,大赤包当了妓女检查所的所长,祁瑞丰当上了教育局副科长,和新民会的蓝东阳结拜成了兄弟。紧衣缩食的祁家,只有瑞宣在英国府做事养活全家。拉洋车的小崔成为了替罪羊被砍了头,汉奸们更是想尽办法讨好日本人。
前线吃紧,日本人加紧了经济侵略,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粮食的短缺,使街上经常发生抢食物的场景,每个人都瘦骨嶙峋。妞子拒绝吃日本人发的共和面,死在了胜利的消息传来的前几分钟。
战争结束了,没有胜利的喜悦,更多的是悲壮。结尾一句“起风了”,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中国历史的车轮始终不断地前进,泥泞和伤痕总是有的,但回首过去悲壮的一页,除了记忆和叹息,我们更应该看见预示着光明的未来。
四世同堂大一读后感(实用16篇)篇七
暑假里,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懂得了许多道理,增长了不少见识。回忆假期里读过的本本著作,在我脑海里刻下深深印迹的,就是老舍先生所写的《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这本书主要讲了日军侵略中国时,小羊圈里的居民,以及北平其他一些人,面对日本侵略做出的不同反应和对策。他们之中,有的拼尽全力、英勇无畏地去杀鬼子,为抗日做出了一些贡献,如钱家老二钱仲石用自己的生命换来几十个鬼子的性命,王排长宁死也不投降等。同时,文中也不乏那些愿意帮助日本鬼子的汉奸,比如祁家的祁瑞丰、冠家的冠晓明、大赤包……他们为了自己能够过上舒适的生活,不惜卖国求荣!
合上书本,我的心还久久不能平静!我仿佛看到,祁瑞全从战争一打响,便计划从军,献身救国的身影;钱家老二钱仲石虽然没有从军,但也英勇地和鬼子斗争,最后带着一车鬼子冲下悬崖,光荣牺牲的壮举;还有如钱老一般,哪怕自己已无力战斗,也愿尽生命中最后一口气来劝说大家抗日的执着!这一个个可以称得上英雄的人物,他们抗日的方法虽然各不相同,但目的都一样,那就是不惜以生命保卫祖国,捍卫和平,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
整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祁瑞全。他那股执着的劲、卫国的心,以及他那远大的理想,都让我不得不一次次为他竖起大拇指,为他热泪盈眶!他同千千万万与他有着相同信念的人一起,怀着一股正气和满腔热血,通过不懈努力拼搏,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可以说,如果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和平,就没有我们如今的高科技,就没有我们现在的丰衣足食!我敢说,要是那时人人都像祁瑞全一样,一心为国,那么中国就不会受到任何国家的侵略!
四世同堂大一读后感(实用16篇)篇八
20xx这个新版本一出,之前所有的版本就都成了残本……一笑。
对比之前人民文学的那个100章版本来看,当初英文翻译本删掉了大量心理描写,后13章几乎全都是干巴巴的剧情故事大纲,对于瑞全、金三爷、白巡长等人遇事后的想法几乎只字未提,角色形象大为减色。
尤其是最后一章钱先生的“自白”,虽然感觉和整个故事家长里短娓娓道来的风格有点不搭(似乎视角突然变了),但是非常重要。
为此得给发现了全本并翻译回来的赵先生磕头……^^。
另一方面,从翻译的情况来看,应该算是标准的上海译文风格,有点缺少老舍的京味儿,这也是很正常的。但读起来还是感觉有一点违和。
举个例子,第88章里,瑞全杀了招弟的那一段里。
人民文学的版本里用“亲”字的地方,新版都用了“吻”。
旧版里招弟对瑞全说“咱们从前相好来着”,标准胡同小儿女的说法。新版的译法是“咱们以前恋爱过”。
旧版里招弟引诱瑞全“你拿情报来,我呢,就爱你”,说得十分不伦不类,符合她的身份和对感情的认知。新版的译法是刮辣松脆没语病的“你给我情报,我给你爱情”。
区别很微小,应该是老舍原文翻译成英文时,洋人没法体会这种语言风格细节,字面意思直译了,而旧版翻译回中文时花力气去融合老北京风格吧。
瑞全掐死招弟后的`一段心理描写旧版里没有,只有一句让我觉得是《四世同堂》里忧伤度极高的“他仿佛又听见了她的笑声,多年以前的清脆的笑声”。
新版里补了全文,这句话之后还有一句“那时她还是处女”。
四世同堂大一读后感(实用16篇)篇九
我是用了不出一个星期读完的,虽然这本书真的'长,却非但没有冗余质感,读到结尾竟有意犹未尽,余音绕梁之感,这是唯一一部名著给我比网络小说还好看,还畅快的书。
这本书的任务形象的塑造尤为成功,每一个人名,背后都像有一个活生生的人,各个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转场自然,人物也十分熟悉,根本没有不认识,陌生的情况,闭上眼睛,肯恩个并不能想象处样子,但性情是那么鲜明,每一个人都不能代替,每一个人又那么普通。
这无疑让人感到真实,读完之后,真的让人有在胡同中住了好几年的感觉。
作者的语言有鲜明特色,是正宗的白话文,非但不让人有粗俗之感,在嬉笑怒骂的笔调中,又带着对人类的温情。
在《四世同堂》中的坏人,做的那么丧尽天良的事情,却不得不让人感到可怜,那是愚蠢的可怜。在每一个汉奸家庭中,都有战士,在一个四世同堂的老实家庭中,也处理一个汉奸,每一个汉奸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都有可怜可恨之处。
书中的北平,又可爱之处,又可怜之处,《四世同堂》甚至可以比拟一本地方志,可说从各行各业各阶层描写了日伪统治下的北平,再从人物的各个事件中描写北平的人和事。那些庆祝广州失陷的游行,哪些舞台上的粉戏,日本发的混合面,街头的消毒。
结尾的突然,当然让我有些措手不及,但我也释然了,这是从地下组织反抗日本的行动结束来着,多么美好的结束。《四世同堂》真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
四世同堂大一读后感(实用16篇)篇十
老舍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很多,除了骆驼祥子,就是《四世同堂》了,这部小说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在遇到困难时应当勇敢的站起来,遇到外地时应当奋起反抗,而不是顺从,否则就是自掘坟墓。在我们国家遭遇日本侵略者的炮火和欺负是,很多老百姓为了得到一时的利益就放弃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让更多的同胞遭受困难,这些人必将受到人民的唾骂!
故事讲述了北京沦陷区里祁家、钱家、冠家等各阶层普通人为了生存而做出的不一样选择,祁家人和钱家人对日本人十分痛恨,钱家二少爷与日本鬼子同归于尽,而冠家人去出卖自我的同胞,从日本人手中获得好处,当胡同里所有的老百姓都艰难的生活着时,冠家却因为勾结日本人生活的有滋有味。之后的钱家人为了报仇去和日本人周旋,进行了反抗。
在书中,我们看到冠家人一开始讨好日本人,做出了禽兽不如的事情,而之后对日本人没有利用价值了,变被日本人无情的抛弃和迫害,他们种下的恶因也所以收获了恶果。可见,对待敌人,我们应当团结一致,哪怕是做出些牺牲,也不能改变自我的意志,这是民族存亡的精神信仰。
在日本侵华的时候,个人与国家命运的选择摆在了所有人面前,而此时,国难当头,却仍然有很多意志力不坚定的人为了个人利益出卖民主和国家,为敌人做事,这是我们国家的耻辱!
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向我们展示了面临外辱的时候,哪些人能够坚定信念,不忘国耻,哪些人会出卖同胞,卖国求荣,这些汉奸必将遭受惩罚!
四世同堂大一读后感(实用16篇)篇十一
昨天晚上,我从哥哥家的书架上找到了此书,怀着好奇的心情翻开,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
看完了整本书之后,我不禁佩服起老舍的伟大,十分朴实的语言,却有一种非常好的代入感。寥寥数笔之间,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位位人物,实在是让人惊叹不已。
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北平里面的一个小村庄——小羊圈里,主要讲述了在小羊圈里几户人家的悲欢离合。描写地理的句子虽然不多,感觉可以使人在脑子里就想象出小羊圈的模样,看着书,脑子里好像在播放一幕幕无声的电影似的,体会着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着实令人回味无穷。
让我惊讶的,不仅仅是老舍的写作功底与朴素的语句,还有老舍对待战争的客观。这本书里,从刚开始就提到了住一号门的日本老婆婆,她从刚开始就一点也不赞成日本侵略中国,特别是在抗战胜利之后,当住三号门的日本家庭把门给封上之时,她却把门大大的打开,想用自己的一点点力量,来向中国道歉,向在战争中受到不公平待遇甚至是失去生命的中国人道歉。老舍并没有大幅度的赞扬日本人,更没有“盲目爱国”,大幅度的贬低日本人,而是站在一个中立的,客观的角度,站在人性的角度,解读了一位日本老奶奶的心声。
《四世同堂》这本书,围绕这一个小村庄里边的几户人家展开故事,时而令人叹气,时而令人愤慨,时而令人兴奋,时而令人自豪。当全部看完之时,感觉好像五味陈杂都集于一心,如果你再看一遍,想法肯定就跟你第一遍看的时候完全不同。
它是一本值得令人翻来覆去看一遍又一遍的好书,并且语言不难懂,小学生也可以看。现在,就再让我看一遍吧,可能,写出来读后感跟这一篇也完全不同呢。
四世同堂大一读后感(实用16篇)篇十二
《四世同堂》是我读的最过瘾的一部中国近代文学书籍,没日没夜的看了几天,给我的冲击却是久久不能平静的。故事里的人都是那么活生生的,在小羊圈胡同演绎着自我的悲欢离合,荣辱沉浮,他们的生活因为日本人的到来和离去而发生了质的改变。
这本书讲述了在北平沦陷的八年中,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小羊圈胡同中各色人物的遭遇。在日寇铁蹄下,那黑白颠倒,暗无天日的世界。当时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人们的惶惑与软弱,民族的精神与气节……在作者的笔下展现的淋漓尽致。
在书中,老舍先生用一个个形象的词汇生动的描述着每一位主人公,这些词汇不仅能描绘出不人物颇具特点的相貌,更能准确的勾勒出他们为人处世的态度。
老舍一生经历了两次重大战争的洗礼,一次是八国联军侵华,那时他才一岁多,没有什么记忆,但父亲在战争中的惨死和妈妈常讲述那场战争的往事,战争的残酷已在老舍记忆中埋下了深根;二是他亲身经历的抗日战争,无法抹灭的记忆又呈现在眼前,这使他对战争有和别人不一样的情愫。
老舍先生并没有用十分激烈的语言去深批日本人,一方面他用一种冷幽默表面上轻描淡写、若有若无,蜻蜓点水般描述,但就是这么几滴水,已足以揭示出他们令人恶心的心态,透过这些文字,我的脑海里浮现出的是老舍先生轻蔑的眼神和淡淡地冷笑;另一方面,作者也没有全盘否定日本人民,这从书中小羊胡同1号门的一位日本老妇的言行举止便可看出。可见,对于日本人,作者还是很理智的。战争结束了,没有胜利的喜悦,更多的是悲壮。然而,《四世同堂》并不是一个杯具。人们一向疑问老舍先生为什么要给大家一个不是结尾的结尾,人们诧异于故事的戛然而止却不知结局。“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一腔无声血,万缕慈母情。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就是要有待后生的信念。信心也是一种美德。
我慢慢吁了一口气,轻轻合上书的最后一页,背负着历史的厚重,仿佛自我正置身于这个颠倒是非,硝烟弥漫的北平……。
四世同堂大一读后感(实用16篇)篇十三
区区一个小羊圈胡同,形形色色的小人物,却映射了那个年代全中国各色类型的人,已成为了那个年代整个中国的一个缩影。有年过七旬只求享受清净过消停日子的祁老人;有被日本人迫害而家破人亡、放弃知识而立志报仇的钱老人;有受过良好教育、有思想有抱负,却被旧中国古老陈旧的封建思想紧紧缠住的祁瑞宣;有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却很真很纯朴的不屈服谄媚的市井小民孙七和小崔;也有为了升官发财,虚伪卖国的,最终遭到恶报的大赤包、祁瑞丰……还有很多很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征,但最终经历了这么多震惊、愤怒、喜悦,老舍先生使我仍然相信: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此书中由显突出的一类人,便是汉奸。老舍先生对于汉奸的描写,真可谓是入木三分。他们让人读后深恶痛绝,而对于他们的死却又无法觉得痛快。书中没有绝对的善与恶,无法用只言片语来判断他们。他们因诶本人的到来而生,又因日本人的存在而死。这些汉奸们即使到了临死仍执迷不悟。大赤包在狱中仍一直让别人称她为冠所长,仍一直坚信日本人一定会就她出去,一直做着风光无限的梦,致死还保留着西太后的气焰,最后惨死在狱中。冠晓荷,我一直觉得他对日本人着了魔,无论何时何地,他对日本人永远是毕恭毕敬,鞠大于九十度的躬,对他们笑脸相迎。他对日本人就像当初臣民暴君,就连提起都会心惊肉跳。直到临死,日本人要将他活埋的时候他也没有任何异议,就连日本官兵调查他时,都称之为“百分百良民”。蓝东阳在烧得说胡话的时候,都在喊“万岁”,日本人夸他是个最最忠于的中国人。甚至医生都将他全身的x光片带回国,想知道到底是什么样的肉体能这样善于谄媚与效忠。
还有祁瑞丰、胖菊子,这些都是中国的败类啊!而当我读到他们最后的惨状时,我开始对他们的行为慢慢感到疑问,为什么,为什么他们及至死亡仍执迷不悟,硬要把自己向死亡的陷阱里推呢!或许这是源于他们对金钱、权利的渴望,当中国没有被侵略的时候,他们无权无势。而日本人的目的是吞噬中国、俘虏中国。他们知道只有凭借汉奸的贪婪以及中国腐朽的思想才能达到目的。这样便给了汉奸们升官发财的机会,而汉奸们又意识到了是日本人给他们带来了钱与权,理所当然他们更加拥护日本人,而还没得到这些的,便会更使劲各种手段去讨好日本人,这便成就了中国汉奸前赴后继的情况。汉奸们对利益的贪婪和渴望,自然使他们直接通向死亡。
然而,老舍在小说中并没有全盘否定日本人。八年抗战,终于胜利了,小羊圈胡同的人们仿佛从地狱里走出一般迎接这一天,然而就在胜利的这一天,祁老人的重孙女小妞子却因为始终不肯吃日本人发的混合面而饿死了。小羊圈胡同的人们想到了胡同里还住着一户日本人,“找她说理去”,祁老人抱着重孙女和众人一起去找那个日本老太太。然而,日本老太太儿子被征入军中战死,儿媳妇被抓去当了慰安妇不知下落,她也是战争受害者,她对中国人民充满了同情,此时她也正想把日本投降这一喜讯告诉胡同里的中国人,他们在胡同里相遇了,祁老人不假思索就高声喊起来:“站住,你来看,来看看”!他把妞子那瘦的皮包骨的小尸体高高举起,小羊圈胡同的人们看到日本人怒火万丈,想吐唾沫,想大打出手,老太波坦然温顺地低下了头,这时候祁老人的大孙子瑞宣站出来,他向大家解释:“她是咱们的朋友”,这是一句多么振聋发聩的话啊!这一句话把日本人民和日本军国主义划分得清清楚楚,人民的心是相通的。难怪丰岛与志雄先生说:“《四世同堂》是全日本人必读的书。”《四世同堂》在日本被当做战争反省教科书来看待,看来绝非偶然。
终究是胜利了。尽管看似毫无英雄气概的人最终是胜利了。谈们经受了最冷酷最严峻的摧残和折磨,没有跪下,没有死绝,他们高傲的站和挣扎着,宁死不屈的反抗着。小崔,孙七,小文夫妇,尤桐芳,妞子……他们死得光荣,死得悲壮,死的高大!
“民族,带着鞭痕,悲壮的生存着。
国家,带着创伤,骄傲地屹立着。
人民,带着鲜血,顽强地站立着。
正义,他带着庄严,神圣和人道,光荣的战胜了邪恶,侵略和野蛮。”
《四世同堂》,每个中国人都该读一读!
四世同堂大一读后感(实用16篇)篇十四
早就仰慕《四世同堂》这本厚重大书的美名,只是因为几年前年纪太小,没有翻开这本书,而今天我有幸仔细阅读它,领略大师笔下塑造的世界。
纸张在我手指下翻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祁老太爷,他“高身量,长脸,眼睛太小,一笑就眯成一条缝”,几句简短、朴素的词语,立刻在我心中构建出祁老太爷和蔼可亲的形象,让我感到非常温暖,如同见到了自家的老人。而且,从他的言语也可咀看出他的勇敢和童心。如;“日本鬼子又闹事了!哼!闹去吧!”说话口气很孩子气,就像十一二岁的孩子,而且还坚强、勇敢,绝不惧怕日本鬼子,对亲人关切、呵护,有时又非常严厉。
下一位出现的是长孙媳妇,她如此能干,又尊敬长辈,从不忍心让祁老太爷生气,只好常常用善意的谎言应付老人的问题,她正是那个年代孝敬老人的北平妇女的代表。
一页页地翻过,大师老舍描绘的人物形象也缓缓地从我眼前掠过。
不过,最让我敬佩的还是门牌号是二号的李家,李四爷夫妇,他们虽然手头并不宽裕,依然行侠仗义,对邻友的困难都给予援手,不管是亲友还是冤家,即使这样,李太太还责备他对别人帮助太少,这竞成为他帮助他人的一种督促,有时竞冒着生命危险去帮忙,这种舍己为人的做法真令人敬佩。
虽然只读了三章,我已经对老舍先生的妙笔佩服不己,放下书本一个个生动逼真的人物仍活灵活现地在我脑海中浮现,我已经陶醉在他的书中。
四世同堂大一读后感(实用16篇)篇十五
还记得第一看《四世同堂》这本书,是在我的小学时代。当时的体会并不是很深,而且许多的情节已经渐渐的模糊起来。
前不久,中央电视一台正在热播《四世同堂》,不禁勾起我许多的感想,于是我带着股激情,在此把原著读了一遍。我总共花了三天的时间,才把这本书,读完了。当时,真的感触颇深。
也终于明白为什么自己那么固执,每次和朋友争论对日本人或美国人的看法的时候,我的说辞会那么偏激。尽管在全球化的现代社会,我们不得不和他们打交道,使用他们的产品,但是想要从我嘴里吐出一句赞美他们的话,那是不可能的。在我的记忆里,我从没说过他们一句好话,因为我不是政客,更不是外交官,我只是一名热血的纯粹的中国青年。我所受的教育根深蒂固,让我明白了我们自己民族所受耻辱的历史,记住了自己的先祖心中所藏的仇恨,我想我也会让自己的下一代明白这段历史,记住这种仇恨。
我想,无论世界在如何的变化,我想我们的国家都不要大意,永远不要相信敌人的眼泪和巴结的笑脸。我们要利用和平时代,把自己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打造强大的军事力量,这样,就算我们没有侵略别人之心,也要有足够的力量保护我们的国家和人民,防止别人侵略,防止悲剧重演。
四世同堂大一读后感(实用16篇)篇十六
瑞宣、瑞丰、瑞全、钱先生、大赤包、冠晓荷、蓝东阳、李四爷……这一个个的小人物,在国破之时所表现出的千奇百态的情形,恰恰就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个千奇百态的人性。从这一个个鲜活的小人物身上,我更看到了现实。在这种感受中,不仅惊叹老舍他老人家不愧是位驾驭语言文字的高手,同时也是位生活阅历极为丰富的人。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就是在文中的祁瑞宣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和他一起痛苦,和他一起挣扎,更和他一起共同守卫人性中的哪一点点的正义和善良。
天很冷。一些灰白的云遮住了阳光。水倾倒在地上,马上便冻成了冰。麻雀藏在房檐下。但是此时祁瑞宣却一口气跑回家,满头大汗的到头扎进被窝,泪如雨下。祁瑞宣是爱国的,他一直有一颗想报效国家的赤胆忠心,但无奈于对家庭的担心和顾虑,使他那颗火热的心无法无拘无束的在国难之际释放,此时他才委屈的伤心的把头埋在被窝里来释放自己内心的痛苦。
不要说祁瑞宣这样如此痛苦,其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不乏也有一些像祁瑞宣一样的人。他们更是算有气节善良的人吧!他们理想往往被现实和摆在眼前的事实束缚,最后被战败。他们的坚强往往被人生的小事情小苦恼,给软化,因此他们往往固执己见,而无可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在家庭与社会中且战且走的活着。但是对于忠奸和善恶,他们可有明显之分。在这些大事上,他们绝对不允许他心中有什么界限不清楚的条儿,哪怕别人歪曲事实而误解他们。
每次在读的时候,尤其是在读到关于祁瑞宣的章节部分,我的内心因他的痛苦而痛苦,因他的纠结而纠结。
对于冠晓荷和蓝东阳因自己自私的算计,祁瑞宣是不齿的,更不会与之为伍。对于三弟瑞全的勇敢,他是钦佩的,但无奈却不能加入他。就哪怕在自己家人一个个惨死在日本人的刀枪下时,他只能憎恨、伤心、难过,最后也毅然因为自己家庭的牵挂和束缚未勇敢的走上实际行动的抗日之路。其实想想,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人,本身有理想、有抱负、有才能,却因为家庭中或者生活中,更或者说为了自己所认为的要守护自己的家人理由,不断地压抑自己内心的理想和愿望。就连最普通的人儿,比如野球也有一颗想做些事情的想法。他想,要不是八个孩子牵绊,他早逃出北京城,做些有意义的事了。
每次读老舍先生的文章,内心和灵魂都被老舍他老人家笔下的一个个小人物的人性被拷问着。而这部《四世同堂》通过描写几个家庭众多小人物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给我们生动的展现了在日寇铁蹄下沦陷区—北京人们的悲惨生活。尤其是通过祁瑞宣这个知识分子的小人物,更深刻的提醒了新时代的我们,要想有所成就不可左顾右盼,瞻前顾后,否则不会成功!这就是我通过这部书中一个小人物祁瑞宣身上获得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