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吃篇一
我吃过好吃不上火的牛肉耗辣椒,肉非常新鲜的壮馍,还有美味的羊肉泡馍,但我最喜欢吃的是烩面。
制作烩面很简单,把面条放入锅中,再往里面放入牛肉、香料,香料刚放,烩面店门口顿时挤满了人,仿佛闻见了烩面的香气,最后把烩面和配料放进碗里,再倒入一些美味可口的汤,让人垂涎三尺。
有一次,我和妈妈准备去吃牛肉面,但刚拐进小巷,就看见一个饭店门口车水马龙,抬头一看,“胖民烩面”四个大字映入眼帘,让我口水直流,于是我对妈妈说:“我不吃牛肉面了,我想吃烩面。”“我们不是事先说好吃烩面了吗?”“不嘛,不嘛,我不吃牛肉面”,我拉着妈妈的手撒娇道。“我就想吃烩面”。“好,好,吃烩面,吃烩面。也不知道烩面哪儿吸引住你了,每次出来吃面,烩面是必须的。”妈妈嘟嘟囔囔。
买烩面的人排成了一条长龙,店内高朋满座,我们只好排在最后面,队伍一点一点的向前移动,我的腿都站酸了,终于轮到我们了,我快步跑向前,“阿姨,要两碗烩面。”我眼睛往店里快速一扫,看见两个空座位,我招呼妈妈:“妈妈,快来,这儿有座位。”十分钟过去了,面还没有上来,我着急地问妈妈:“面怎么还没上来啊,快饿死我了?”“快了,快了,再等下。”妈妈安慰我。
在我的耐心等待下,面终于上来了,我顾不得形象,看见这一条条的烩面好像在向我招手,“来呀,吃我呀。吃我呀!”顿时我的口水流了下来,于是,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筷子把烩面往嘴里送,“哇,真好吃。”虽然吃过很多次烩面,但是每次吃烩面时,总还是禁不住诱惑,我继续大口大口地吃着烩面。你看,这块牛肉,外焦里嫩,肥而不腻,美味。闻着香菜发出来的香味,真是让人留恋忘返。最后,该喝汤了,我用勺子舀了一口,倒入口中,感觉立刻神清气爽了,真的太好喝了。你看,碗里干干净净的,我连汤带面吃得精光。
世界上有很多美食,却都阻止不了我对烩面的喜爱,我最喜欢吃我们濮阳的——烩面!
小吃篇二
朋友们,你们来过江南水乡吗?尝过我们江南一带的豆腐花吗?如果没吃过,那就跟我去品尝品尝吧!
豆腐花的看相非常好。雪白的嫩豆腐,滴上几滴香油,配上一些虾米、和香菜,端上一碗来,那样子准就让人“口水直流三千尺”!
豆腐花不但看相非常好,而且做法也非常简单。拿出一盒嫩豆腐,放入锅里加热一两分钟,将烧熟的嫩豆腐捞出并放入碗中,加入盐和味精,配上一些虾米和榨菜,再滴上几滴香油,最后抓一把绿油油的香菜放入碗中,一碗色、香、味俱全的豆腐花便做好了。
吃豆腐花也特别有意思。吃豆腐花时,我一般喜欢一小块一小块的吃。用勺子舀起一小块嫩豆腐,在嫩豆腐上放上一片香菜、一块榨菜、一只虾米,再将嫩豆腐慢慢地放入口中,感受着豆腐在嘴里慢慢融化,顿时,豆腐的清香便在嘴里溢了开来,闭上眼细细享受——真是人间的美味啊!
有一次,我吃豆腐花时,因为太急了,没吹就把一大块嫩豆腐放入嘴里,结果嘴被烫的通红通红的,爸爸妈妈看着我那滑稽的样子,捧腹大笑。哎,果然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啊!
小吃篇三
山水不同,风味各异。我们耀州的风味小吃――咸汤面,虽不及北京的烤鸭、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名气大,可也别有风味,颇受耀县人的宠爱。
大概是因为我们耀州盛产小麦的缘故吧,我们的祖先早在数百年前就创造了这种独特的面条吃法。咸汤面要从前一天晚上做起。用适量咸水将面粉反复揉和好,扯成或宽或窄的面条,煮熟捞出,凉透,拌上熟苹油,储存在盘里。第二天清晨,将下过面的汤烧开,放入食盐、小茴香、大茴香、花椒、胡椒、丁香和桂元等十几种原料配成的调合粉,加上豆腐片和捏碎的豆腐块。将一碗白里透黄的面条,用调好的滚煎煎的汤透几遍,将面透热,浇上原汤,再加上生姜末、生葱(韭)花及油泼辣子,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咸汤面就捧在了手中。碗内生姜黄、葱韭绿、油辣红、豆腐白,五颜六色,鲜艳悦目,令人垂涎三尺。这种咸汤面吃起来辛辣出汗,筋韧爽口,令人回味无穷。严冬腊月,当你瑟缩发抖时,一碗咸汤面,保叫你周身透热;盛夏酷暑,当你茶饭不思时,一碗咸汤面,准让你食欲大振。
经济实惠,食用方便,老少皆宜――咸汤面以其独有的魅力得到耀州人的青睐。5角钱一老碗,3角钱一小碗,再泡上一块锅盔或一个蒸馍,实实在在一顿饭。不想吃豆腐还可以再少一角钱,而且随便一只碗、一双筷子,随便一片地方,或蹲或站,简简单单就是一顿饭。人人买得起,人人吃得高兴。每天清晨,咸汤面馆前聚集了熙熙攘攘的人群,端着碗的,有滋有味;排队等的,急不可待。不论是干部,还是工人,不论是赶集的,还是搭车的,全都争先恐后,就连一些学生的早餐也都改在咸汤面馆里。有些夫妇,不愿花时间做饭,便全家出动,来吃现成的。
咸汤面原本是乡里人进城赶集的充饥便饭,如今却演变成了城里人的生活快餐。现代化的潮流催促着耀州人前进的步伐。改革开放了,经济搞活了,传统的咸汤面也在适应时代的快节奏了。
咸汤面,这种风味小吃,展示了我们耀州传统的民俗文化,是我们耀州人民淳朴、敦厚性格的体现,是我们耀州人精神风貌的一个缩影。
美哉,耀州咸汤面!
小吃篇四
馃读guo,是一种油炸或蒸煮的面食。早上,奶奶说要包锞,我很想看看馃是怎么做出来的,就跟着奶奶来到厨房。对了,你也想知道吧?我不妨为大家进行一次“现场直播”。
我先把镜头对准奶奶。只见奶奶先把锅灶烧着,再往锅里放一些水,等到水烧开的时候,把事先采来的艾草放进锅里和匀,然后把米粉放进锅里,边烧边用铲子搅拌。根据粉团的软硬程度适当地加水或加粉,最后一个绿色的粉团就从锅里给“搬”出来了。奶奶把粉团放在干净的切菜板上,用一块猪油在板上擦拭一遍。这是干什么用的?请奶奶为我们解说。奶奶说:“这个粉团有黏性,很容易粘在板上,用猪油擦一擦,它就听话不会黏住了,而且,做出来的倮也会光滑发亮,外形也更美了。”噢!原来它还有这么大的作用。奶奶把粉团揉过来揉过去,在粉团不知翻了几个跟斗后,被搓成了长条状。奶奶一手拿着这个长条,另一只手在它的头上扯出一个一个的小团,放在板上搓出许多圆圆的小粉团,这些小圆球绿莹莹的,真像漂亮的宝石。
接下来爸爸上场了。爸爸拿出一样工具——用两块木板钉成,能自由开合的模具。爸爸把奶奶做出来的小粉团放人揿馃皮的模具中,合上板用力一按,打开后,一个圆圆簿薄的馃皮就出现了。爸爸将一片一片的课皮排满了案板,真好像碧绿的荷叶长满了池塘。
我正欣赏着,妈妈出现在镜头里了。哎呀!妈妈怎么破坏了我的荷塘?她把“荷叶”平摊在手上,用一个勺子从盘子里舀一些菜,均匀地铺在馃皮一边,再把另一边的馃皮对折合上,用手把边沿捏拢,又沿着边线捏出一齿一齿的花边,就像是一把月牙形的梳子。妈妈说,馃的名字就由此而来,叫“头梳锞”。
看着妈妈的巧手做出一个个“小梳子”,我的手也痒痒了。我也拿起一个馃皮学着妈妈的样子包起来。可奇怪的是,在妈妈手里听话的它,到了我手里就跟我作对了。明明让它合拢的`,它却要开口,把里面的菜都给“吐”了出来。我让它对齐了再“拥抱”,它偏偏半路就黏上了。最后,我用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它捏好,可是一看它已经不成样子了。哎呀!这可不能出现在镜头里,我得把它屏蔽了。妈妈见我挺好学的,就过来教我。在妈妈手把手的帮助下,我做出了一个比较像样的倮,让它出来和观众们见见面吧!
我们忙活了三个多小时,终于把所有的馃都做好了,但是现在还不能吃,还剩最后一道工序——炊馃,这又是奶奶表演的时间。奶奶拿来一个圆形的竹筛子,上面铺一块干净的白纱布,这纱布可要放在水里浸湿哟,再把馃一个一个排列好,等到锅里的水烧开了,把馃放进去蒸五分钟左右,好吃的课就可以出锅了。
怎么样,看了我的“现场直播”,你有没有口水直流?欢迎你到我家来,我一定让你大饱口福。现在嘛,我要开动嘴巴,好好尝尝自己的劳动成果喽!
小吃篇五
初到贵阳,上街随便走一走,便在黔灵大酒店附近遇到一家小餐馆,这是一家专门经营当地小吃“肠旺面”地方,小店铺面不大,前来就餐的客人却不少。
一碗“肠旺面”大致由米粉、鸡肠、鸡血、鸡肉和红油、辣椒粉、鸡汤或骨头汤等构成。此外,客人还可以根据个人口味添加酱油、醋和红油等作料。
我觉得肠旺面味道满不错,只是红油和辣椒粉多一些,满满一碗米粉连汤带面几乎都是红红的、辣辣的、油油的,吃起来火烧火燎的很舒服。当然,由于个人口味不同,不习惯这种饮食的背包客,最好还是不要尝试。
贵阳店铺都比较有特点,不论经营日用杂品百货,还是当垆沽酒叫卖各色小吃,顾客来店铺,不论购物还是进餐,都可以毫无障碍地登堂入室。也就是说,这些店铺根本没有门和窗的概念。
贵阳小吃一条街以烤肉串儿为主,鸡肉串、猪肉串、鱿鱼串、臭豆腐串等等。烤串儿价格不菲,肉串个头却不大。然而,奇怪的是,我们被人请吃了一晚烤串儿大餐,直到最后也没有发现烤串中最常见、尚不可或缺的羊肉串。后来听说,在贵州,特别在贵阳养羊人特别少,是怕放牧破坏了青山绿水?是贵阳人不喜欢吃羊肉?还是由外埠运进羊肉价格太高?不得而知。
贵阳有一道名为“丝娃娃”的小吃,很为当地人乐道。所谓“丝娃娃”,一只小碗口大小的薄面饼,将豆芽及若干种切成丝状的新鲜蔬菜包裹成襁褓状,故名。其吃法大致与东北人吃春饼节拍差不多,只不过要先在一只小碗里用匙舀来“辣椒水”(以辣椒粉为主的调味汁,其中有酱油、醋、味精等)灌到包裹好的面饼里。看当地人津津有味的吃相,我很不以为然,觉得这种“丝娃娃”与咱们东北那嘎达春饼相比,无论是面饼大小、含肉量、口味轻重,还有大快朵颐,吃起来那股豪爽劲儿都差远了。
贵阳花溪米粉十分有名,每逢节假日,许多市民都会携家带口来这里品尝美味。
花溪米粉是由大米做原料而成的一道美食,白白的晶莹剔透,形状既象鲜族冷面,更象用水泡过的细粉丝,吃起来有如“过桥米线”,只不过有些糯滑,不象粉丝那样“散”罢了。米粉米粉,用大米做的粉条,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花溪王家牛肉米粉”铺面不大,临街处有一口煮汤大锅,一位年轻女子将作成团状的米粉一份份放到大碗里,再由另一位女子向碗中放入牛肉等作料,最后加入煮沸的老汤。米粉中油很多,厚厚一层红油,很辣很烫味道很浓也很重,吃到嘴里有种很滑爽的感觉。
青岩古镇的“黄老伯玫瑰糖”,是当地著名特产,这是由麦芽发酵后,加入糯米粉和玫瑰花手工制成。
贵阳机场附近的“鼎罐城”,是依山就势而筑的具有浓郁苗族风情的美食城。它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一是名锅——酸汤煮鱼和米酒(当地人称此酒为biangdang酒,意为米酒好喝后犯酒劲儿,人在不知不觉中便醉得一塌糊涂)另一则是苗族小妹的劝酒歌。这里需要特别提示一下,贵州当地人习惯将从事服务行业的`年轻人称为小妹儿或小弟。他们在称呼小妹儿和小弟时,常常要带些嗲嗲的发音,听起来很舒服。
“酸汤煮鱼”是一种特色火锅,酸汤为苗族人用糯米酿制而成,鱼则是产自乌江,形似北方鲇鱼,被当地人称为“江团鱼”的鱼。鱼汤酸辣,鱼肉鲜嫩,米酒甜糯。席间,酒至半酣,五六个盛装苗族小妹从外鱼贯而入,领头小妹手持牛角杯,在姐妹们很嘹亮很风情的祝酒歌声中,逐一为客人敬酒,牛角杯中的米酒直接入口、入喉、入胃,一步到位,绝不拖泥带水。
“你喜欢,也要喝,不喜欢,也要喝,不管喜欢不喜欢,都要喝……”这就是贵阳人的待客之道,热情而且不由分说。
小吃篇六
有一种东西,它“臭”名远扬,是一种风味小吃,你们猜是什么?猜不出来了吧,我来告诉你吧,他就是臭豆腐。
我最喜欢吃臭豆腐了,今天我也带你们去吃一顿吧。
我进了一家臭豆腐店,叫了5块钱臭豆腐。只在见小二熟练地用筷子夹起十块臭豆腐放入锅中又倒了一点油,不一会儿,原本白的臭豆腐便成了黄色,又变成了金黄色,小二又用竹签把它们一个个串了起来,又快速地放了各种材料,还有一点肉丝儿。一碗热气腾腾的臭豆腐就完成了。
我闻了闻,哇哇哇,葱叶的清香和臭豆腐的“臭”完全化为了一体,让人垂涎三尺啊!
开始品尝了。我先咬了一块豆腐,咬到它的时候,浓浓的汤汁儿从我的嘴里迸发出来,嘴里的每个角落都散发着香味。碧绿的水草加上黄花般的豆腐,真可谓天下一绝呀!正巧,我吃到一个肉丝儿,这肉丝儿味更绝,豆腐的臭加上香菜的香再配上精心准备的汤汁,含在嘴里,我都舍不得把它嚼碎,不一会儿,豆腐和肉丝都被我给“消灭”了。剩下一点汤,我恨不得把汤也给喝了,可这肚子一点都不争气,随即我打了一个大嗝,在场的人都笑我是一个小馋猫。
臭豆腐是我最喜欢的风味小吃,它色香味俱全,虽然它“臭”名远扬但是你一旦尝过,就会被它吸引。
小吃篇七
“北京—欢迎你,为你开天辟地,流动中的魅力充满着朝气”伴随着这句歌词还有那北京烤鸭和南锣鼓巷的文宇酸奶、马迭尔冰棍……吸引着我再次来到繁华又拥挤的'北京城。
到达北京的第一个晚上,我们全家首先来到了前门大街鲜鱼口的小吃街,有名的爆肚、庆丰包子、艾窝窝、猪肉烧麦,我们全都品尝了一遍,我那一句“来时肚子扁扁的,走时肚子鼓鼓的”成为了一句经典名言,呵呵!
如果你没有吃过的话,那就立马来北京品尝吧。
第二天一早,我们便赶到向往已久的南锣鼓巷、后海、烟袋斜街,由于我的哥哥是第一次来这,我便成为了他的向导,把我的最爱推荐给了他,于是他也喜欢上了这里。哥哥在来北京之前做好了功课,将爱吃的小吃提前攻略了一下,我们就按照他的想法先来到了有名的“姚记炒肝店”,呵呵,人真的不少啊!炒肝、炸咯吱、豌豆黄、炸灌肠、卤煮火烧,还有那喝不惯的北京豆汁,让我记忆深刻。让我重新对北京小吃有了新的认识:不是每个人都爱吃这一口,为了让我尝一下这豆汁的味道,“可恶”的哥哥故意让我碰到了这享不了的豆汁,“哇,求求你不要让我再喝到这受不了的豆汁啦!”我们在哈哈哈的一片笑声里结束了这顿午餐。
在剩下的两天北京之旅中,我们还如愿以偿的品尝了其他的小吃,这次的北京之行简直就是一次美食之旅。
若是你也想品尝北京小吃,那就让我做你的美食向导吧!
小吃篇八
我出生在美丽的西安,西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不但有许多名胜古迹,小吃也多种多样。有羊肉泡馍、烤肉、凉皮等。其中最好吃、最有名的莫过于肉夹馍了。
肉夹馍不仅是凉皮的最佳搭档,也是我的最爱!肉夹馍色香味美、好吃至极!尤其是那刚烤出来的馍,闻起来阵阵飘香、外皮酥脆、内心软绵。白色的表面上还被烤出了几圈土黄色,吃起来外面硬,里面软,十分有意思。
做腊汁肉时,先把肥瘦适中的新鲜猪肉洗净放入锅中,加上水、陈年老汤和独有的配料,用大火煮上半小时,煮好的肉色泽红润、油亮泛光、气味飘香。
现在,拿一个烤好的馍,从中间一分为二,再把剁好的`肥瘦相间的腊汁肉夹在馍里,浇上一勺褐色的腊汁,真是让人口水流下三千尺,忍不住轻轻咬上一口,一点都没有油腻的感觉,入口即化,满口留香,回味无穷。
你想吃肉夹馍吗?那就来我的家乡西安做客吧,享受肉夹馍的可口美味,一定会让你终身难忘!
我爱吃肉夹馍!但我更爱我的家乡,美丽的西安!
小吃篇九
1、风景,这里是字圣仓颉的故乡,字圣仓颉就在这里长眠。
我最爱吃的就是这几样:南乐灌肠,南乐壮馍,鸡窝烧饼,元村豆腐干。
今天我就来介绍鸡窝烧饼。鸡窝烧饼因烤炉像鸡窝,所以鸡窝烧饼。鸡窝烧饼以发酵白面配葱花以及花椒面、油、夜糖、芝麻等用锯末烤制而成。烤出来的烧饼,皮焦里软,咸甜适中,不愧为南乐县传统风味之一。但它与外地产品不同,分三层,味道各异,南乐各城乡皆有销售。到现在,还出现了糖馅、肉馅的烧饼上市,颇受欢迎。
如果你是一个爱吃、会吃、能吃的高手,就立刻到这里吃美食吧!
小吃篇十
凤眼珍珠是赣州龙南县的土特产,客家人把这道菜称为精珠子或精珍珠。几乎所有客家人都喜欢这道菜,因为凤眼珍珠既可以当菜又可以当主食。
凤眼珍珠,又称珍珠粉,珍珠米。是一种特色风味小吃,主要原材料是番薯粉。为客家人的传统名菜,生产历史悠久,每逢年过节或请嘉宾时,都是筵席上的一道主菜。
据说,凤眼珍珠这个名字的来由,还有个小故事呢!
清朝道光年间,龙南关西籍人徐思庄的一手柳底欧面的书法为当朝的一绝,徐思庄曾作过咸丰皇帝的书法老师,徐思庄一次回乡探亲,正逢咸丰皇帝派人下江南采购物资,特地嘱咐钦差到龙南看望徐思庄。因道路难行,累得钦差上气不接下气,全身疲乏,差点中暑。徐思庄即命厨师煮珍珠汤给钦差消渴解饥,珍珠汤一端上,钦差见珠丸如碧玉凤眼,清香扑鼻,食欲猛增,食了之后,肠胃舒适,脑清目明,劳累尽消,即询问徐思庄这是什么稀世山珍,本官尚第一次品尝此佳。徐思庄笑答道:此乃家乡一小菜也,名龙眼珍珠。钦差听后正色道:菜名犯上,即赐名‘凤眼珍珠’。
后来钦差临走时,徐思庄特地送了一大袋凤眼珍珠让钦差带回京城,皇上品赏后,也爱不释口,凤眼珍珠成为历代贡品。
的确,凤眼珍珠是一道绝世的民间美食。我也尤其爱吃,煮好的凤眼珍珠热气腾腾,幽香袭人。食之口中,觉得柔中带韧,润滑可口,味美难喻,吃上几口,肠胃舒适,脑清目眀。除外,凤眼珍珠汤还有滋补,清热,降压,醒脑,眀木的作用。怎么样,口水流出来了吧!
如果你来到龙南,可千万别忘了吃一碗凤眼珍珠汤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