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的写作不仅是对自己的思考梳理,也是与他人分享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以下是我为大家精选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全国三八红旗手周春梅事迹心得体会学习感悟(优质14篇)篇一
高级人民法院审监二庭法官徐丽赞扬周春梅是铁骨铮铮的真英雄。“她坚守着一个司法者绝不徇私的原则,用身躯铸成一座守护公平正义的铜墙铁壁。”
“英雄并不总是恰逢其会,平凡如你我,坚守初心、孜孜以求的点点滴滴都是英雄的一部分。”河南省信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三庭副庭长吴孔玉表示,“纵是萤火之光,汇聚在一起,就是星辰大海。”
黑龙江省鸡东县人民法院法官吕仙华曾获评全国优秀法官、“感动龙江年度人物”等多项荣誉。她认为,坐在三尺审判台上,身后就是庄严的国徽,就算是付出生命的代价,作为法官也要捍卫法律的尊严、司法的权威。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审监庭副庭长高文斌初闻周春梅遇害消息时,震惊、愤怒、心痛的情绪交织在一起。“痛定思痛,更坚定了我们坚守正义,与贪腐之手斗争的决心!”
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二庭庭长顾妍说,柔肩也能担道义。
“在善与恶、正与邪的较量中,你总是站成一个精确的坐标,捍卫着人间正道,留住了世间温情。”山西省吕梁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三庭庭长吕唤梅的名字也有一个“梅”,仿佛在呼唤献身正义事业的那个精神不灭的“春梅”。
河南省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速裁团队法官李慧曾经获选为“李庆军式十佳法官”,在她的心目中,典型的力量是有温度的。“在我们深夜晚归的路上,在我们内心偶尔迷茫时,是她们的温度告诉我们,法官的职权是人民赋予的,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感受就是法官毕生追求的法治价值。”
“她们用实际行动阐释了铁肩柔情,用生命诠释了人民法官的忠诚干净担当。”连日来,周春梅、魏晶晶的事迹不停地触动着新疆自治区昌吉市人民法院审管办主任马旭荣的内心,她表示,将把她们的精神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动力,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始终把维护公平正义放在心中、抓在手上。
“虽然法条是冰冷的,但法官的心是热的。我们也应该像魏晶晶同志一样,坚持司法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把化解当事人的矛盾放在心中、抓在手上,努力让当事人感受到司法的温度。”山西省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法官靳彦说。
法官一生都在与规则打交道,遵守规则说起来简单而又不那么简单。办案时,面对当事人威胁、恐吓抑或利诱,面对亲朋好友的苦苦请求、道德绑架,内心不免摇摆。
“但春梅的精神就像一道光,为我们在黑暗中徘徊的心指明方向:越是这样的时候,越要守住正义的底线。”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法院法官黄睿珲坚定表示,“春梅以生命为代价向非正义说‘不’,千千万万个‘春梅’将站起来传承她的精神,一道筑起阻断侵蚀司法公正的防火墙,让邪恶和丑陋没有任何可乘之机!”
全国三八红旗手周春梅事迹心得体会学习感悟(优质14篇)篇二
今年1月,全国法院“三个规定”记录报告平台升级。11日,湖南法院系统的“朋友圈”刷了屏,大家纷纷转发这一消息,敬告亲朋好友“免开尊口”。
第二天早上,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监一庭副庭长周春梅倒在血泊中。据警方调查,不久前,周春梅拒绝了疑犯向某“打招呼”的要求,令向某怀恨在心、行凶报复。
周春梅因不徇私情、严格公正司法、拒绝人情干扰而不幸遇害的消息为法律圈带去了极大的冲击。除了愤怒,更进一步坚定了法院人捍卫司法公正的决心。
“有人评论说法官遇害是对前一天刷屏的三个规定的一记耳光。而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知道,三个规定的严格遵守才是铺设法治道路的基本保障。”周春梅的同事,湖南高院民事审判第一庭法官王莉含泪表示,“无论时间怎样流逝,以生命为代价去坚守规则是应当被历史尊重并铭记的。”
一位上海的法官在朋友圈里写道,“如果恪守职业道德成为自私自利的绊脚石,那么每一个善良、公正、谦逊、无私的法官,都甘愿做那块绊脚石。”
纵死侠骨香,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上,周春梅柔弱的身躯挺到了最后一刻。
守与直。
——以遵纪支撑司法公正的脊梁。
周春梅的办公桌上,摆满了案卷和书籍,以及一个用来缓解因长期伏案而颈椎不适的阅读架。打开电脑,映入眼帘的是桌面壁纸上“说实话,办实事,脊梁不弯”几个铿锵大字。
而无论是用电脑,还是翻卷宗,只要一抬头,就能看到桌子最高处、嵌在透明台牌里的《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十二条禁令”》。
手握一槌定音的权力,便要遵守与之相应的纪律,否则,公平便岌岌可危。这方面,周春梅毫不含糊。
此前相关报道显示,向某为了实现自己的诉求,案子从劳动仲裁到一审、二审,多次找到同学兼老乡的周春梅,要求她利用高级法院法官的身份向下级法院打招呼。对向某的各种请托,周春梅予以明确拒绝。
向某在一审、二审均败诉后,向湖南高院申请了再审。案子正好分到周春梅所在的审判监督第一庭。
拎着财物,向某再次找到了周春梅。而周春梅,也再次坚决拒绝了“打招呼”。
直到法庭依法驳回向某的再审申请,案子办结一段时间后,周春梅才告诉负责审理案件的法官蒋琳,案件的当事人是自己的同学兼老乡。“她没什么道理,找我好多次,要求我向一、二审法院打招呼,搞完了我才跟你讲这个事。”
作为从湘西大山里走出的省高院法官,周春梅是乡里乡亲的骄傲。但与此同时,想找周春梅“打招呼”的人也不在少数。为此,周春梅和家乡人约法三章,“为案子说情请托请不要敲我家的门”,令很多人误会她“不通人情”“死脑筋”。
而这一次的“不讲人情”,却让周春梅灿烂的生命噶然而止。
王莉犹记得第一天上班,师傅告诉她,“法治道路很漫长,我们都要做好一颗颗铺路石。”
“但这个伟大工程,需要的不仅仅是汗水,也可能需要付出鲜血和生命。昨天是春梅,明天可能是我,也有可能是你。怕了吗?不怕!只要这场恶性事件能引发思考,带来改变,春梅的血就没有白流,法治道路的建设也不会因此停滞。”王莉的朋友圈下,满满的都是点赞。
情与法。
——以良善绘就司法公正的底色。
但他们忘了,“近人情”从来不会和“循私情”画上等号。
湘潭大学法学院教授彭熙海对学生时代的周春梅印象深刻。在他的记忆里,这个学生柔中带刚,有着强烈的是非观和荣辱观,对弱者怀有天然的同情和悲悯。
在一起劳动争议纠纷中,一方当事人因工伤导致双腿残疾,后因单位改制下岗,生活困难。周春梅仔细研究情况之后,发现这位当事人的诉求无法得到支持。本可以一驳了之的她,选择继续和双方沟通,千方百计为当事人纾困。单位一方也被周春梅的真诚感动,表示愿意根据当事人实际情况为其提供合适岗位。
“一驳了之当然省事,但如果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在法律许可范围内为他们解决更多的实际困难,这才是真正的既解法结又解心结。”周春梅的话深深地刻在了法官助理刘寄清的回忆里。
一起纠缠12年的纠纷,在周春梅的调解下达到了双方服判息诉的效果。“我和当事人都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参加调解的,根本没抱什么希望,没想到竟然调解好了。我想应该是双方都被周法官春风化雨般的热情感动了,也被她鞭辟入里的说理折服了。”一方当事人的代理律师袁伟平如是评价。
“这样判不妥”“案件办得太粗糙了”“再搞细一点”是周春梅的口头禅。对每一件案子,她慎之又慎、细之又细,因为“案卷虽然没有温度,但最后形成的裁判结果足以影响到每一个当事人的冷暖人生。”
在一起长达十余年的电厂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中,仅卷宗就多达199卷,证据200余份。数千页的文山字海中,周春梅仔细审查每份证据、核对每笔款项,为了弄清事实,甚至还要查阅二十几年前的档案材料。为了核实账目,周春梅带队顶着夏季高温,赶赴工地实地勘察,13700余笔账目查得清清楚楚。
当沉甸甸的122页判决书送到当事人手里时,他们发自内心地感慨,“周春梅办这个案子,我们心服口服。”
全国三八红旗手周春梅事迹心得体会学习感悟(优质14篇)篇三
新中国成立__年来,无数人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无闻,砥砺前行。尤其是在医疗卫生战线上,那些人践行着医者的初心。
李桓英就是见证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变化的亲历者之一。她是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2019年时,已经98岁高龄的她仍然是一名“上班族”。每天,她都会到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上班。
“我是中国人,我得回家。”
1921年,李桓英出生在北京,她先后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29岁就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的官员和性病专家。
在世卫组织七年任期结束后,李桓英拒绝了续聘申请,瞒着已经移民美国的父母和4个弟弟妹妹,只身一人绕道伦敦,几经周折,在1958年回到祖国。
每一位海归都会被问到一个问题:为什么选择回国?
李桓英对此的回答是:我是中国人,我在北京出生,我不忘本,我应该回,回家正当其时。我要把我最好的年华,奉献给祖国。
“我要跟麻风病患者拥抱,这样做是为了让病人对我有信心。”
回国后,李桓英深入到传染病这一领域。1978年,她被调到北京友谊医院热带医学研究所,从那时开始,让大家闻风丧胆的麻风病伴随她余下的工作生涯。
在过去,无论是在欧洲还是旧时的中国,麻风病患者往往被视为魔鬼,不仅很少被救治,还会被赶到一个封闭的地方自生自灭,有些病人甚至被活活烧死或者直接活埋。新中国成立时,中国还有52万同胞饱受着麻风病的折磨。
在众人“谈麻色变”的时期,李桓英始终在为消除麻风病做着努力。她为病人争取到世卫组织的免费药物,她深入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麻风寨,还会和病人握手和拥抱。她说过,这样做就是要让病人对她有信心,相信医生能够治好这个病。
李桓英深入到麻风寨时,还发生过意外,当时她的肋骨裂了七根,汽车滚下山来,她从汽车里飞了出去。事后,她还打趣说:“发生车祸时还好脸没烂。”
在李桓英和防麻工作人员的耐心说服和指导下,经过两年的努力,勐腊县的麻风病患者全部由版纳卫生局颁发了“治愈证”。李桓英用不争的事实证明,麻风病短程联合化疗方案有效率达到百分之百。
从1985年起,李桓英就开始给云贵川三省的省、州、县麻防人员办学习班。每个班40人,迄今上万人次接受过她的培训。
1994年,在中国试验成功的短程联合化疗疗法开始向全世界推广。1996年,李桓英又率先在国内开展消除麻风运动,首次提出了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这个方法被称为“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
2007年,中国向世界宣布,在经过五十多年的努力后,中国终于终结了麻风病时代。
因为在麻风病防治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李桓英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医德楷模”等荣誉。2016年9月,第19届国际麻风大会在北京召开,李桓英荣获首届“中国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
“回国不后悔,一辈子跟麻风病打交道也不后悔,但不入党会后悔。”
2016年12月27日,北京友谊医院举行了一场非同寻常的入党宣誓仪式,95岁的李桓英与数十名友谊医院的新党员一同宣誓入党,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李桓英在一年后成为正式党员。她对北京友谊医院党委书记辛有清说:“我回国不后悔,一辈子跟麻风病打交道也不后悔,但不入党会后悔。”
李桓英一生未曾结婚,虽然已经98岁,但她一直坚持一个人居住。为照顾她,她的身边只安排了一名助手,负责协调李桓英白天的工作和生活;另外还有一名夜间陪护人员,负责李桓英的夜间起居。李桓英曾说,自己对生活的要求不多,很能将就。下乡时她也从不叫苦,因为总是能从中得到满足。
如今,老人年纪大了,去西南的时间较以往少了,但那里的凤尾竹牵挂她,那里的麻风病人更是忘不了她,高龄的李桓英依然矢志麻防工作。
98岁的李桓英还有一个心愿,就是再去一次她曾经战斗过的云南。她心里牵挂着那些治愈的麻风病人,更惦记着尚未破译的麻风病发病机制。但随着年龄增长,医院不敢再做这样的安排,只能安排当地的防疫工作者来北京向她汇报情况。
目前,我国现存麻风病人不到3000人,“实现一个没有麻风病的世界”是李桓英的理想。为此,她给自己定下了目标,要努力工作到100岁。
作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见证者,李桓英不仅为我国的医疗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更加传承了中华大地的民族之魂,坚持为祖国做事,造福人民。
全国三八红旗手周春梅事迹心得体会学习感悟(优质14篇)篇四
早年,从湘潭大学法学院研究生毕业前,周春梅已经发表过10余篇论文。先后发表在《法律适用》、《西南政法大学学报》、《当代法学》、《行政与法》等国家核心法学期刊。
“她得过校长奖,那时候,这个奖可以算是湘潭大学最高荣誉。”蒋海松说。
有湖南高院法官在朋友圈中描述,15年前到周春梅家中做客,看到她家只有两间狭窄的房间,摆放着婴儿床、尿片、奶瓶和书。
湖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肖洪泳对新京报记者评价,周春梅夫妇行事风格都很温和,日常生活中,“任何人与周春梅接触,都会感觉很舒服。”
蒋海松曾与周春梅参加过一档名为“钟山说法”的节目。蒋海松说,这样的“分外事”,很多法官不愿意做,但周春梅“有强迫症,做了很多功课”。法院组织的一些普法书籍写作,周春梅也都亲自参与、认真完成。她写的裁判案例,入选了2018年最高法首届优秀裁判文书。
有同学记得,陈文曲在任教之余也做律师,但为了避免与妻子业务产生交集,也主动放弃了很多案件。
湖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肖洪泳常与陈文曲探讨法律学术问题,了解他们夫妻俩在底线问题上很有原则。“她就是一个湘西很朴素的女孩子,有底线,也不怕什么。老公也是很正直的。”
律师伍贤华撰文称,陈文曲曾将侄子介绍到其律所实习,后来,侄子没能留下。侄子告诉伍贤华,周春梅多次教导他,“做律师要靠自己的本事,千万不要指望她去和别的法官打招呼。”
全国三八红旗手周春梅事迹心得体会学习感悟(优质14篇)篇五
众人口中的周春梅,“善良”“简朴”这些词总是被多次提及。“多好的一个人啊,就这样没了。”湖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蒋海松回忆,作为师兄师姐,无论是治学还是为人,周春梅夫妇一直是他们的榜样。
案发的那个夜晚,周春梅生前的领导、同事、好友纷纷来到她家中吊唁。天已经黑了,屋子里全都是人,往日已下班回家陪伴儿女的周春梅却已经不在了。
读研究生时,周春梅与陈文曲结识并相恋,两人婚后很快有了一个儿子,两年前家中又添了个女儿,一家四口其乐融融。不止一位同事和同学回忆,周春梅极富爱心,她热心资助困难学生,她也爱自己的小孩。“我真是太爱这个女儿了,太可爱了!”她生前最后一条微信朋友圈,记录着母女情深的美好,每张照片都有小女儿天真烂漫的笑脸和身影。
为了回避妻子的法官身份,陈文曲放弃了曾经的律师职务,潜心学术。从青春年少时一路走来,周陈二人不仅是夫妻,更是彼此的良师益友、精神伴侣。他们有共同话题,都爱思考、爱学习、爱研究,_网上至今仍查询得到多篇两人共同撰写的法学论文著作。
几年前,因为婆婆身体不好,周春梅和丈夫几乎每周要去耒阳老家看望,坚持数年,令邻居们深受感动。
在周春梅同志追思会上,同事向英回忆起第一次见到周春梅的样子——戴着眼镜,扎着简单的马尾,衣着不起眼。“女同志谁不爱美啊?但春梅总是埋头办案,没有时间刻意打扮。”和所有的女人一样,周春梅也喜欢高跟鞋,但在工作中她总穿平底鞋,因为步伐更快,遇事需要交流沟通的时候,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节省时间。
在同事好友的印象中,周春梅会为了优惠价在“双十一”凌晨下单,会在商场逛到好看的衣服时,打开网购平台“货比三家”。
说到周春梅的节俭,省高院审监一庭庭长伍斐就忍不住流泪,“前不久,她看中一个生日礼物戒指,因嫌太贵,想凑到明年的生日一起买。”但是,周春梅对他人却十分慷慨,她每年主动结对帮扶贫困学子,成为了湖南高院“爱之光阴”爱心团的积极分子。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样一位有口皆碑的好人,没能等到春暖花开的时节,就这样遗憾离开了人世。
周春梅虽然离开了,但她悍卫原则、守护公平正义的精神,永远存在人们心间。
全国三八红旗手周春梅事迹心得体会学习感悟(优质14篇)篇六
初次知道李桓英的名字,是在去年央视《面对面》的采访节目上(原谅我的孤陋寡闻,这位老人太低调),此时的李桓英已是98岁高龄,但面对采访却精神健硕,吐词清晰,思维活跃,这完全颠覆了我对一位百岁老人的印象。
或许有人知道李桓英,知道她是中国抗击麻风病第一人的身份标签,但却很少人知道她孑然一生,一直过着独居却又充实的生活,每天清晨,一个苹果,一杯咖啡,便是这位老人新一天的开始。
01。
1921年出身于北京官宦之家的李桓英,194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1946年前往美国学习细菌学和卫生学硕士学位,由于成绩过于优秀,在1950年由导师推荐成为了世界卫生组织的一名官员和性病专家。
七年任期结束后,她拒绝了继续聘任的机会,瞒着父母和四个弟妹辗转从英国伦敦,最终在1958年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此时的李桓英37岁,用她的话说,这个年纪回来是正当年,如果太晚回来年纪大了,就没多大用处了。
1978年李桓英被派往北京友谊医院热带医学研究所,从事麻风病的研究和防治,这时李桓英已是57岁的退休人员,但这一次却成就了李桓英伟大的一生,重启了她的第二次生命,也从此让她和麻风病开启了一段不解之缘。
在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仍然有52万的麻风病人,由于当时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得了此病的人也就只能等死或自己被迫去往偏远山区,故当时会有一些麻风寨的地方,里面的人全都是麻风病人,人人避而不及。
然而,李桓英却偏偏跑到广西和云南的麻风村去考察,和这些人进行“亲密的接触”。记者问她:老百姓都害怕的病,你为什么不怕?李桓英答:“我不是老百性,我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医疗工作者,我从来没有恐惧。”(说此话时,老人很幽默的说了一句“我很愿意跟人家抬杠”)。
麻风病人的主要特点是:会传染,病人双脚皮肤溃烂萎缩,面部塌陷,五官扭曲,人们会把它们视为魔鬼一样的躲避。
然而,李桓英的到来,就像是一位活菩萨,为这些人带来了希望,得以重生。
李桓英和他们亲切的握手,拥抱,到他们家吃饭,聊天,这一切看上去都犹如平常人家里发生的事一样自然和谐。
别人用木棍给他们送药,李桓英就亲自给他们喂药吃,别人害怕,她不怕。
因为李桓英懂得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这一切,懂得用医学的手段保护自己,懂得如何治疗他们,并给以生的希望。
李桓英去往很多麻风病有效治疗的国家学习取经,争取世界卫生组织的免费药物支持和事业项目,终于在1985年获得了世卫组织百万美金的支持。
1990年云南当年的麻风村在李桓英多年的努力下摘掉了这个让人一听就害怕的称呼,这里已然变成了一个新生的村寨。
02。
2016年12月27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在北京的友谊医院里,已是95岁的李桓英带着十几位年轻人庄严的宣誓,成为了其中的一名预备党员,李桓英的心愿终于在这天得以实现。
李桓英的父母早已移民美国,当时她偷偷回国以后,他们在香港团聚了一次,想把她带回美国,但是李桓英拒绝了,他们回到美国,而李桓英回到祖国,一个向东,一个向西。
然而,这一次,也是她与父母最后的相见,拍下了最后的一张合影。
人生有遗憾吗?有。
她是不孝吗?不是,她是大孝。
她孝于人民,孝于国家,孝于天下最伟大的医疗事业。
李桓英一生都没有结婚,她把最时间与精力都献给了这个社会,这个她热爱的祖国,这个充满希望的生命科学。
如今,我国的麻风病人不到3000人,远低于世卫组织1%的要求,这是李桓英多年付出的心血,与麻风病战斗了一生,她,赢了。
03。
李桓英说:我要干到100岁,100岁是我的极限,在100岁之前我还要好好工作,如果把这些时间用在看电视看小说上,那么也就浪费掉了。
她不愿意这样活。
她说过,人的生活是自己找的,一定要对得起自己的生命。
到底是工作为了生活,还是生活为了工作?
李桓英有自己的见解,她觉得是工作为了生活,先有工作,才有生活。工作才得以支撑着你有意义有追求的生活。
她依然坚持自己每天做饭,外出坐公交,买菜,早上还是一个苹果,一杯咖啡,这是她多年的习惯,吃得简单,但健康。
李桓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医德楷模,中国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等抖殊荣。
她一直心心念念的想着回云南当年战斗过的地方看看,知道当年的麻风村人们已经安居乐业,过得很好了,她放心了。
100岁,李桓英老人的一百岁也在悄悄来临,有的人一生都在虚度光阴,而像李桓英一样默默奉献低调做事的人,在这一百年里创造了无数的奇迹,把这一百年活成了一个世纪,太有意义,有伟大的一百年。
每个人的生命应该怎么活,每一天应该怎么过,追求怎样的生命价值,活成什么样的人,全凭一个人的认知与心态。
李桓英用她的实际行动与付出,在为我们真实的讲述着人生活着的意义,一位有光的人,在哪里都会散发出灿烂的光芒,照亮别人,也照亮着自己每一天的新生。
人生的方向是自己走出来的,没有人会为你真正的指引,别人给你指的一条道,自己走出来的才叫路。
我们如何去竖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是追求无谓的物资享乐,还是极高的精神世界,如何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这才是我们真正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它将引导着我们的认知与行为,去成为一位怎样的人。
全国三八红旗手周春梅事迹心得体会学习感悟(优质14篇)篇七
今天我观看了中国人的年度史诗《感动中国》,刚进入着20_年个英雄,其人他们的平凡生活。
张定宇是一位处在一线的医生,她身患渐冻症,但坚持不懈,依旧抢救他人,日日夜夜的拼命一致,结果导致了她的双腿病情加重一次,他在下楼梯的时候差一点摔倒了,可他依然埋着所有的一生去救治患者一次他在开会,中才明白自己必须。要将自己的病情告诉一医生们。终于在20_年没一群终于松懈了,一些他才肯这聊自己的双腿。
张桂梅她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人。可她有着远大的抱负。她决心为山中那些贫穷女子开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她花费了五年时间,可以只筹备到了1万元。一次她在大会上发言的时候遇到了一位记者,并把志向告诉了他。记者梯口发布了一篇文章。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连两个政府都愿意。为她帮忙筹集到了100万元。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将自己的女子高中开创了下来。他跋山涉水去寻找那些没有上学的贫穷女子。用自己的钱去帮助他们。日日夜夜。的操劳,让他生存23种疾病。可他只靠止痛药维持自己的病情。一次他不是晕倒醒来后还是为学生们着想。当他度过难关后第二天就立马返回学校上学。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他的学校里毕业上了高中。
《感动中国》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奇人,伟人,他们有着远大的抱负,不惜自己的生命代价。去完成自己想要做的事。可他们并不是什么奇人,英雄。他们只是一位味,平凡的人。有时远大的抱负和敢做敢当的心。《感动中国》是中国人的年度史诗。
全国三八红旗手周春梅事迹心得体会学习感悟(优质14篇)篇八
“多好的一个人啊,就这样没了”
众人口中的周春梅,“善良”“简朴”这些词总是被多次提及。“多好的一个人啊,就这样没了。”湖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蒋海松回忆,作为师兄师姐,无论是治学还是为人,周春梅夫妇一直是他们的榜样。
案发的那个夜晚,周春梅生前的领导、同事、好友纷纷来到她家中吊唁。天已经黑了,屋子里全都是人,往日已下班回家陪伴儿女的周春梅却已经不在了。
读研究生时,周春梅与陈文曲结识并相恋,两人婚后很快有了一个儿子,两年前家中又添了个女儿,一家四口其乐融融。不止一位同事和同学回忆,周春梅极富爱心,她热心资助困难学生,她也爱自己的小孩。“我真是太爱这个女儿了,太可爱了!”她生前最后一条微信朋友圈,记录着母女情深的美好,每张照片都有小女儿天真烂漫的笑脸和身影。
为了回避妻子的法官身份,陈文曲放弃了曾经的律师职务,潜心学术。从青春年少时一路走来,周陈二人不仅是夫妻,更是彼此的良师益友、精神伴侣。他们有共同话题,都爱思考、爱学习、爱研究,知网上至今仍查询得到多篇两人共同撰写的法学论文著作。
几年前,因为婆婆身体不好,周春梅和丈夫几乎每周要去耒阳老家看望,坚持数年,令邻居们深受感动。
在周春梅同志追思会上,同事向英回忆起第一次见到周春梅的样子——戴着眼镜,扎着简单的马尾,衣着不起眼。“女同志谁不爱美啊?但春梅总是埋头办案,没有时间刻意打扮。”和所有的女人一样,周春梅也喜欢高跟鞋,但在工作中她总穿平底鞋,因为步伐更快,遇事需要交流沟通的时候,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节省时间。
在同事好友的印象中,周春梅会为了优惠价在“双十一”凌晨下单,会在商场逛到好看的衣服时,打开网购平台“货比三家”。
说到周春梅的节俭,省高院审监一庭庭长伍斐就忍不住流泪,“前不久,她看中一个生日礼物戒指,因嫌太贵,想凑到明年的生日一起买。”但是,周春梅对他人却十分慷慨,她每年主动结对帮扶贫困学子,成为了湖南高院“爱之光阴”爱心团的积极分子。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样一位有口皆碑的好人,没能等到春暖花开的时节,就这样遗憾离开了人世。
周春梅虽然离开了,但她悍卫原则、守护公平正义的精神,永远存在人们心间。
全国三八红旗手周春梅事迹心得体会学习感悟(优质14篇)篇九
胡海岚自北京大学毕业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冷泉港实验室学习、工作多年,2008年回国在中科院上海分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担任研究员。
2015年加入浙大,现担任浙江大学医学院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教授、浙江大学教育部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主任。
回国后她专注于脑的高级功能及相关疾病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世界领先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发现了社会竞争中“胜利者效应”的脑机制,揭示了后天的经历经验可以通过重塑神经环路来改变先天的弱势;从分子、细胞和系统等多层面对抑郁症这一重大疾病的成因提出了新的阐释,为研发更好、更安全的抗抑郁药物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其中包括独立通讯作者的science三篇、nature两篇。2019年她荣获第12届国际脑研究组织-凯默理神经科学国际奖,评委会高度肯定她“在情感的神经生物学机制这一脑科学前沿领域取得了令人赞叹的出色成果”。2021年被授予第24届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她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为中国科研在国际上发声,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不断走向世界舞台作出积极贡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全国三八红旗手周春梅事迹心得体会学习感悟(优质14篇)篇十
1月13日下午,受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和党组书记、院长周强委托,中国女法官协会秘书长唐虎梅一行专程来到湖南省长沙市,在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有关负责同志陪同下,看望慰问1月12日遇害的法官周春梅家属。
唐虎梅代表中国法官协会、中国女法官协会,对周春梅法官不徇私情、坚持严格公正司法致以崇高敬意,对周春梅法官不幸遇害表示沉痛哀悼,向周春梅家属表达深切慰问,对歹徒因私泄愤残忍杀害法官表示极大愤慨和强烈谴责。唐虎梅希望全国各级法官协会、女法官协会进一步加强对法官的关心关爱,切实保障法官权益,为法官依法履职创造良好环境。
另据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网消息,1月12日晚,受最高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周强,湖南省委书记许达哲,湖南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殿勋的委托,湖南高院党组书记、院长田立文代表湖南高院党组来到今晨惨遭杀害殉职的湖南高院审监一庭副庭长、三级高级法官周春梅家中慰问家属。
田立文对周春梅同志表示沉痛哀悼,向周春梅同志的父母、爱人等家属表示深切慰问,并叮嘱家属保重身体。田立文说,周春梅同志严格公正司法,贯彻落实“三个规定”,不惜牺牲自己,是湖南法院优秀法官代表,她的殉职让我们非常痛心!田立文请家属相信组织,湖南高院已成立以他为组长的治丧委员会,妥善处理善后事宜。田立文也请家属相信,犯罪分子必将依法得到严惩。
全国三八红旗手周春梅事迹心得体会学习感悟(优质14篇)篇十一
杨宁大学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融水苗族自治县的安陲乡江门村当起了大学生村官在村里一干就是6年用心为村里的老人、残疾人、瘫痪病人、留守儿童等解决生活中的种种困难赢得了群众的真情拥护她被群众一致推选为村委会主任。她全心全意为群众、一心一意谋发展带领328户贫困户发展高山泉水西瓜、高山水稻等特色产业并创办了“苗阿嫂”品牌通过品牌销售农产品使户均收入增加3200多元。带领农村创业青年成立了“苗村倌”农产品电商服务中心3年销售贫困户特色农产品900多万元带领江门村94户326人成功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降低到0.05%实现整村脱贫。
她在6年大学生村官任期结束后选择留在基层,带领村里94户326人成功脱贫,实现整村摘帽。她带领贫困户发展高山泉水西瓜、高山水稻等特色产业,成立泗维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和“苗村倌”农产品电商服务中心,销售农产品900多万元。
杨宁所获荣誉。
曾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等称号,被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10月16日,获得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的“20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称号。
2月25日,获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202月,被中央宣传部、民政部公示为“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候选人。
年5月,荣获第25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2021年5月1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公示为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广西候选人。
2021年6月28日,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2021年7月,入选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名单。
2021年11月5日,入选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名单。
杨宁人物履历。
曾任十三届全国青联常委,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江门村村委会主任。
现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江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全国三八红旗手周春梅事迹心得体会学习感悟(优质14篇)篇十二
“不论案子怎么判,我们全组人都感谢您”
一笑起来就会露出甜甜的梨涡,在省高院审监一庭庭长伍斐心中,周春梅是一个非常善良可爱的女孩子。
|“看到一些当事人由于缺乏法律知识,不会证据搜集证据。打官司可能会不利,她就会尽可能组织调解。最大程度地化解当事人的矛盾纠纷。”伍斐说,“她很像一个侠女,用自己的坚持维护着公平正义。”
“周法官:你们的裁定书没有让村民采取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无论今后怎样重判,我们全组组民都会对你的办事效率及作风,不畏强权,为你请功。”周春梅办公室的抽屉内,放着一封66岁的村民宋某明送来的感谢信。
当时为该案书记员的黄理告诉记者,这是一起土地行政管理案,石板桥村梨水塘组村民为土地的权属问题,状告县、市两级政府。这场纠纷横跨30年,矛盾脉络错综复杂,当事人情绪也十分激动。
“土地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引发群体事件。另外,老百姓告政府,心里可能更紧张一些。所以你对当事人要更耐心一点、解释要再细一点。”周春梅的“唠叨”仿佛还在黄理耳边回响。
黄理还记得,为了查清事实,周春梅连续几周加班,一点一点厘清案情。最后,周春梅发现了一审判决中存在与事实相左的问题。最终,高院撤销一审判决,发回重审。
“工作时的春梅姐永远都是一丝不苟的拼命三娘,不论再复杂疑难的案件,她总是不急不躁、有条不紊地去抽丝剥茧。”龙菲刚参加工作在民一庭时,是周春梅的书记员。
2014年夏天,周春梅办理了一件建设工程案件。该案经过一审二审发回重审又一审再到二审,足足历经了十年。
“为了能够更真实地了解工程项目,春梅姐顶着高温带着我去了永州的一个郊区实地勘察现场。那天晚上回酒店后,春梅姐突然要跟我睡一间房,说房间里空空的有点怕。”龙菲这才发现,周春梅所有的执着坚强都是因为选择了法官这份职业,“卸下重担,她也有柔弱的一面”。
该案长达122页的判决文书送达以后,双方当事人均未再提出再审。龙菲回忆“结案后,败诉的一方甚至跟我们说,‘你们周法官办案子,真是让我们输得心服口服。’”
“菲儿,案卷虽然冰冷,但最后形成的裁判结果足以影响到每一个当事人的冷暖人生。一定要用心办好每一起案子。”周春梅常说的这句话,一直记在龙菲心里。
“说实话,干实事,脊梁不弯。”这是周春梅放在电脑桌面上的廉政建设寄语。了解她的人都知道,这绝对不是一句空话。她总是精益求精地办好每一件案子,不让正义蒙尘。她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对法律虔诚。
周春梅的爱人陈文曲回忆“以前,有些老家的亲戚朋友为了案子请托说情,妻子都会直接拒绝,很多人都评价春梅‘不讲人情’”。
律师武生还记得,2015年,自己代理的两个案子就是周春梅受理的。
“当时我的两起案子都赢了,所以,我想套套近乎,说‘感谢您判我们赢了’。周法官打断我,说‘你不要感谢,不可能每个案子都判你赢,我们只根据案件中的事实来判’。”
周春梅的回答,让武生汗颜,同时也让他敬佩周春梅的专业和对原则的坚持。
全国三八红旗手周春梅事迹心得体会学习感悟(优质14篇)篇十三
“她热爱自己的职业并恪守着法官的良知”
2月13日,周春梅办公室门口的去向牌,依然指向在岗那一格。她的办公桌上,两摞案卷堆得高高的,一本《民法典》里写满了笔记。
“春梅遇害前一天下午,我们还一起学习了民法典的时间效力问题。”伍斐觉得一切仿佛就只是一场噩梦,“多希望我还能跟她一起讨论案子。她是那么的专业,总能找到案件焦点。”
周春梅是高院专业法官会议委员。在审监一庭负责精审案件,所有上诉、抗诉的疑难复杂案件都由她带领的团队负责。
“审判监督就是依法纠正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错误判决、裁定,这对法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更高。”省高院审监一庭副庭长蒋琳告诉记者,“不管多么复杂的案子,春梅都办得非常精细、扎实。”
高院审判楼9楼会议室正中间,挂着一面写有“新时代法治楷模”大字的锦旗。这是3年前,一名当事人给周春梅送来的。
2007年5月25日,湖南某水电开发公司与某慈水电有限公司签订了一份《电量损失补偿合同》,约定湖南某水电开发公司须据实全额补偿,因尾水水位抬高导致某慈水电有限公司发电量减少而损失的电量电费。一、二审法院均认定上述合同有效。后经申诉,湖南省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
周春梅主持听证后,没有遵循一、二审法院的裁判思路下结论。而是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对水法这个比较偏门的专业领域进行了系统学习。
当事人关于基准水位达80.3米以上给某慈水电有限公司补偿的约定,是否违反了《水法》的强制规定?当事人不按规划水位蓄水是否会损害公共利益?为了解决这些疑问,周春梅加班加点查阅资料,向水电专家学习请教。
最后,周春梅从公共利益的界定标准出发,慎重提出了“《电量损失补偿合同》因违反公共利益而无效”的处理意见。合议庭讨论后,一致同意了周春梅的处理意见。这篇说理清晰、逻辑缜密的裁判文书,获评首届全国法院“百篇优秀裁判文书”。
在省高院副院长杨翔眼里,春梅热爱自己的职业并恪守着法官的良知,“在召集专业法官会议时,我总是点名春梅参加。她见解独特,从来不会因为领导或者老师缘故而随意附合我的看法”。
不唯上,不唯师,只唯自己对事实和法律的确信。周春梅在办案中总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不论工作再忙,她每年都写撰写一些理论文章。遇到典型案例,她会及时提炼裁判规则。”伍斐说,“春梅是一个踏实的耕耘者,她对法律敬畏。”
周春梅的钻研精神和业务能力在学生时代就小有名气。读研期间,周春梅因科研成果突出,参与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得过湘潭大学校长奖,并在多个国家核心法学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在法院工作17年,周春梅获得的荣誉不胜枚举。她多次被评为院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办案能手,多次获年度嘉奖,一次立3等功。2019年,周春梅被评为湖南省审判业务专家。
面对种种赞扬,周春梅总是摆摆手,是莞尔一笑。
作为朋友,民一庭法官助理向英知道这些荣誉背后的不易。“春梅既要负责业务指导,又要办理具体案件,回家还要照顾孩子,每次见春梅,都有分秒必争的感觉。为了节省20分钟多写一会儿判决书,春梅很少按点吃饭,只为避开下电梯和排队的高峰。”
全国三八红旗手周春梅事迹心得体会学习感悟(优质14篇)篇十四
“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法官”
1月12日晚11点,仍有亲朋好友陆续来到周春梅家中的灵堂祭拜,周春梅的同事也来到周家帮忙处理后事,她的丈夫和大儿子在灵堂内主持祭拜。
张惠(化名)的儿子与周春梅家的孩子是发小,她也带着儿子来祭拜。她回忆,周春梅家有两个孩子,因为大儿子上学一直住在梅岭苑小区。她给人的印象很温和,“说话细声细气的。”
周春梅的一位朋友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得知周春梅被害的消息很吃惊,“她给人的印象很干练,讲话很有层次,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法官。”
公开资料显示,周春梅为苗族,湖南龙山人,中共党员,研究生法学硕士。周春梅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先后在《法律适用》《西南政法大学学报》《当代法学》《行政与法》等国家核心法学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2003年6月,曾获湘潭大学校长奖。
中学期间,喜欢阅读的周春梅对法律书籍尤其感兴趣。2003年,周春梅研究生毕业,通过司法考试进入湖南省高院工作。
她曾被评为湖南高院2014年度办案能手,全年办案数位居全院三个民事申判庭第一,所办案件经评查全部为优秀,所办案件经评查全部为优秀,且无一超审限,无一上访闹访,无一因过错被发回、改判。
周春梅还是湖南高院“爱之光阴”义工团队的一员,用自发募集的爱心善款购买奶粉、尿不湿慰问福利院儿童、资助困难学生和患病儿童。
事发后,最高人民法院发表文章《凶徒的卑劣动摇不了公正司法的坚定决心》:“我们对周法官不徇私情的坚守有多骄傲,对于她无辜遇害就会有多痛惜。”
1月9日,周春梅最后一条朋友圈记录着她和女儿的快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