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教学计划需要综合考虑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设计范文(17篇)篇一
1、通过整理和复习本单元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总结出口算、笔算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
2、通过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体会估算的意义以及估算的策略的灵活性。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设计范文(17篇)篇二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数与代数内容的安排,小学阶段笔算加、减法的最高要求就是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估算能力和选择合适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复习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注重复习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先让学生通过计算回顾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再结合教材提供的资源,进一步加强计算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算理的同时,提高计算能力。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
2.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当10,加上本位上的数再减)
3.组内讨论:计算万以内的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计算加法时要注意哪一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每一位相加时不要忘记加上进位的1。计算减法时要注意哪一位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被减数中间有0的减法,要连续退位,0被退位以后要当作9来计算)
设计意图:复习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时,重点突出加、减法中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点,使学生在计算万以内的加、减法时,注意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从而有效地提高正确率,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巩固运用
(1)课件出示教材109页1题中的表格及问题:一架飞机先从北京飞到广州,再飞行690千米到三亚,一共飞行了多少千米?比从北京直接飞到三亚多飞多少千米?航线里程/千米北京——上海1088北京——成都1542北京——广州1907北京——台北1729北京——三亚2541北京——乌鲁木齐2464(1)引导学生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已知条件:一架飞机先从北京飞到广州,再飞行690千米到三亚。所求问题:一共飞行了多少千米?比从北京直接飞到三亚多飞多少千米)
(2)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然后集体交流。一共飞行的千米数:1907+690=2597(千米)比从北京直接飞到三亚多飞的千米数:2597-2541=56(千米)
(3)检验以上两题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然后说一说你是怎样检验的。
(4)根据表中信息,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和一个减法问题,解答之后检验,然后小组内交流,集体订正。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设计范文(17篇)篇三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包括整百整千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它又是学生今后学习万以外多位数加减法以及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在计算教学中,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是培养学生数感的良好载体,其中的估算教学更是培养学生数感的一种很好的途径。另外,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运用,是学生所要学习的必需数学,因此,学生务必切实的掌握好。
二知识结构。
三单元总体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四课时划分。
第一课时: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p91-p93例1例2以及相应的练习。
第三课时: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p96-p97例3例4以及相应的练习。
第四课时:估算p98例5以及相应的练习。
第五课时:综合练习p99-p101练习二十。
第六课时:整理和复习p102-p103练习二十一。
第七课时:有多重p104-p105实践活动。
五课时目标。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1.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的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2.通过交流、比较口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倾听能力。
3.通过对主题图的学习,学生能感受数学跟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用处。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练习。
1.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的较迅速的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3.借助习题的素材,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1.学生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的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感受到数学的整洁美。
3.通过情景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环保意识。
估算。
1.通过情景图的学习,学生能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能正确的进行简单的估算。
2.通过对各种估算方法的比较,培养学生合理地运用估算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综合练习。
1.通过练习,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关笔算和估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较迅速的进行相关的笔算和估算。
2.借助习题,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书写姿势教育。
3.结合习题,让学生体会估算策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整理和复习。
1.通过整理和复习,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应的口算、笔算、估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相关的计算。
2.培养学生灵活的运用估算策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多重。
1.通过使用不同的秤,认识测量质量的工具,进一步增强对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认识,感受物体的轻重。
2.通过对学生体重的记录,提高学生的统计意识和运用数学的意识。
六要点和建议。
p91主题图。
要点: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学生能正确解读信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
建议:1.留足时间让学生获取信息,解读信息。
2.经学生独立思考,集体讨论,形成乘船的策略。教师板书学生的乘船策略。
p92情景图。
要点:口算方法的交流、比较、选择。
建议1.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任何解决图上的两个问题。
2.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讲述自己的口算方法。
3.教师组织学生集体交流、比较口算的方法,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p93情景图。
要点:减法口算方法的交流、比较、选择;口算教学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
2.引导学生思考:2(3)班剩下的同学和2(4)班合起来,一只船能乘下吗?
p96情景图。
要点:正确的解读信息;如何进位;竖式的书写。
建议:1.学生可先口算,再独立尝试竖式计算。
p97情景图。
要点:如何退位;竖式的书写(对齐、工整、分开)。
3.教师讲解验算的方法。
p98情景图。
要点:掌握估算的方法,形成合理的策略。
建议:1.可安排猜一猜等导入活动。
2.学生明确问题后,先让学生自己估算,再集体交流、讨论估算方法。
3.比较不同的方法形成认识:估算时方法不同,结果也不同。
p102整理和复习。
要点:抓住重点进行复习;强调合理的估算策略。
建议1.安排看书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2.结合学生的回答,形成该单元的知识框架。
3.让学生举例子,且计算。
p104有多重。
要点:感受质量单位,渗透统计意识。
建议1.课前让学生收集、记录有关物体的质量数据。
2.教学时教师讲解、演示如何使用测量工具。
3.分小组活动,讲清活动规则。如顺序,记录等。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设计范文(17篇)篇四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进位)的加法、三位数减三位数(不退位、退位)的减法和解决问题。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笔算是数与代数领域“数的运算”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整数加、减法的最后一个阶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初步理解了笔算加、减法的基本方法,掌握了万以内数的意义、读写法和比较大小,掌握了几百几十数加、减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笔算及根据实际问题灵活选择计算策略解决问题,一方面使学生基本掌握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熟练地进行计算,并能通过知识迁移解决多位数的加、减法;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多位数乘、除法打下基础。
加法(2课时)
减法(3课时)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结合实际情境选择计算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2、让学生经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在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优化自己的算法。
重点
1、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进位加法。
2、三位数减三位数的退位减法。
3、掌握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难点
1、理解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
2、理解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
3、灵活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设计范文(17篇)篇五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材第10页例1)。
二、教学目标。
1.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2.经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3.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根据情况选择恰当方法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重点: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难点:能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一、复习引入。
口算,并说出算法。(老师提问,学生齐答)。
54+5=。
26+9=。
20+40=。
15+30=。
47+42=。
师:前面4个加法算式利用我们学过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算法就能够进行口算,那最后一个如何口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类似47+42这样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二、学习新课。
教学教材第10页例1.
(1)创设学习情境。
师:学校组织全校学生乘车去参观“世博会”,客车马上就要来了,可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们却遇到了一个难题: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呢?大家能帮他们算一算吗?(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情境图)。
(2)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并进行汇报。(板书学生的汇报)。
方法一:35+30=6565+4=69。
方法二:30+30=605+4=960+9=69。
师:同学们都很棒,已经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并能通过多种方法求解。方法一中通过将一个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和,使问题转化为求两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和一位数的和;方法二中通过将两个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和,使问题转化为求整十数和整十数、一位数和一位数、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和,而这些都是我们利用所学知识能够解决的。
师:现在我们来看另一个问题,二(1)班有39人,二(2)班有44人,那么二年级的小朋友们要买多少张车票呢?联系前一个问题中的两种方法,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点名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方法一:39+40=7979+4=83。
方法二:30+40=709+4=13。
70+13=83。
方法三:39+1=4040+43=83。
(3)引导学生比较并总结两位数加法的口算方法。
师:问题(2)中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和的十位上为什么是8而不是7呢?(点名学生回答)。
师: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学生交流讨论,老师总结)。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点名学生回答)。
(1)35+36=71(张)。
(2)36+38=74(张)。
(3)(答案不唯一)五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41+42=83(张)。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例1:35+34=69。
方法一:35+30=6565+4=69。
方法二:30+30=605+4=960+9=69。
39+44=83。
方法一:39+40=7979+4=83。
方法二:30+40=709+4=1370+13=83。
方法三:39+1=4040+43=83。
1.注重规范表达,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都会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然而要他们说出计算方法,大多数学生不会表达。如35+34=?学生有的会说成是3+3=6,5+4=9,所以35+34=69。正确的表达是30+30=60,5+4=9,60+9=69,所以35+34=69。要让学生清楚十位上的3表示的是3个十,应该说成是30。
2.注重知识梳理,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
大部分学生基本上能够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计算方法比较多。但是归根结底还是转换到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上。小部分学生似乎对口算并不感兴趣,仍然使用笔算,老师可以加以引导。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设计范文(17篇)篇六
一、教材内容:
二、单元分析: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单元内容是在学习了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
本单元在原有两位数加减法基础上学习万以内加减法,其中包括例题1不进位加,例题2一次进位加且结果为四位数的竖式加法,例题3连续进位加,并且尝试口算的方法和交换加数位置验算的方法。
减法内容涉及例题1不退位减,例题2连续退位减,例题3连续被减数数位中有零的退位减及验算,例题4解决问题。最后是本单元的整理和复习。
整个单元的以计算教学为主,重点使学生在学习中正确掌握万以内的加减计算方法,同时教学中更要将加减计算的意义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不断训练学生思维,为今后进一步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三、单元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3、让学生经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在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优化自己的算法。
4、使学生能结合实际情境选择计算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四、单元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减。
五、单元教学难点:
能正确计算连续退位减法及验算。
六、教学时间:9课时。
1、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例题1、2,练习八1、2、3)。
2、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例题3,练习八4、5、6)。
3、练习课(练习八7、8、9、10)。
4、三位数减两、三位数(一)(例题1、2,练习九1、2、3)。
5、三位数减两、三位数(二)(例题3,练习九4、5、6)。
6、练习课(练习九7、8、9、10、11)。
7、解决问题(例题4,练习九12、13、14)。
8、整理和复习(一)(p471、2,练习十1、2、3、5)。
9、整理和复习(二)(p473,练习十4、5、6、7)。
第1课时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例题1、2,练习八1、2、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能用竖式计算和在1000以内进位和不进位的三位数加法。
2、使学生比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3、让学生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能应用加法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和不进位的加法题。教学难点:
理解笔算加法的算理。
教学步骤:
一、复习铺垫。
1、口算下面各题。
71+4524+4335+47。
52+2032+5953+28。
2、笔算。
430+260570+380。
提问: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3、引入新课。
谈话:通过练习,我们知道不管口算还是笔算,在计算时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可以相加,满十要进一,这节课我们将要根据这个规律开始学习三位数和两、三位数相加的不进位、进位加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36页的图片以及“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统计表。让学生说一说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教学例1)。
(2)板书:271+122。
(3)探索算法。
学生尝试写竖式,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板书:
271+122()。
3、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教学例2)。
(1)提问:根据表中的信息,求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多少种怎么列算式?
(2)板书:271+31。
(3)提问:这是一道三位数加两位数的算式,怎么计算呢?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板书:
271+31()。
师:个位上写几?(1+1=2,写2)。
师:十位上相加是多少?(7+3=10)十位上怎样写?(十位上相加是10,在十位上写0,同时满十向百位进1。)。
师:百位上是多少?(2+1=3)为什么要加上1?
(4)想一想:271+903,怎样计算?
师:与例2的算式相比,这是一道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式,请同学们根据我们掌握的加法法则尝试笔算。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板书:
271+903()74。
生:向百位的上一位(千位)进一,百位上写1,千位上写1.
3、小组讨论: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1)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37页“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题,指名板演。然后校对订正,注意在竖式计算时容易出错的地方。
2、完成“练习八”第1题。
在竖式中相应的位置写下结果,然后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八”第3题。
先计算出每两片树叶上的和,然后与得数相等的花朵相连,学生独立做题,连一连。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设计。
1、123+361456+533。
2、367+626426+382516+703。
六、板书设计: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
271+122271+31271+903。
第2课时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例题3,练习八4、5、6。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
2、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过程,掌握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思想,帮助学生形成认真细心地进行计算的习惯。教学重点:
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难点:
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76+84。
指名说一说它的计算方法。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列算式。
提问: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怎么列算式?
板书:445+298=。
比较:445+298与复习题76+84有什么不同?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
2、口算。
提问:在用竖式进行计算之前,请同学们尝试口算一下结果应该是多少?同位讨论并全班交流。
汇报过程:298接近300,可以看作300来口算。先计算445+300=745,再计算745-2=743。
3、笔算。
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板书:
445+298()。
提问:
(1)个位上相加是几?(5+8=13)个位上怎么写?(写3,向前一位进1,为了不遗漏进上的1,在十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
(2)十位上相加是几?(4+9+1=14)为什么要加上1?十位上的数相加后也满十,该怎么办?(继续向百位进1,在百位上也写一个小一点的1)十位上应该写几?(4)。
(3)百位上写几?(2+4+1=7)。
板书:
445+21918743。
4、思考: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需要注意什么?和不进位、进位加法有什么联系?
5、验算。
师:你怎么知道自己是否算对了?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进行验证呢?(先让学生探究交流)。
生:用验算的方法。
生: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
老师在黑板上演示验算的过程,提示学生注意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298+41415743。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选最后一题讲解计算过程。
2、完成“练习八”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八”第2题。
先估计结果再列式计算。
4、完成“练习八”第9题。
教师先给予学生知道,然后让他们独立完成后,再全班交流并订正。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设计。
1、练习八第3-8题.
2、笔算并验算。
348+564457+293881+139。
文档为doc格式。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设计范文(17篇)篇七
1、使学生学会笔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
学生利用迁移规律探索和学习新知识,明白连续借位的数理。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学生会很容易的说出:昆明到丽江有517千米,昆明到大理有348千米。
[设计意图]:将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放到具体情境中,一方面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愿意学习数学;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抽取数学信息的能力。
二、探索新知
1、画线段图
[设计意图]:一方面,通过确定大理的位置,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经历估算的过程:另一方面,向学生渗透借助线段图解决问题的思想。
(1)让学生指出画在哪儿合适。
(2)让学生试着说出理由。(要求条理清晰)
(3)教师根据学生的推理出示完整的线段图。
2、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看着这个线段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选择的出示问题:“大理到丽江有多远?”)
3、解决问题
(1)独立列式计算(要求用竖式计算)
(2)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3)教师板书
.
517
-318
9
(4)接下来怎么呢?
[设计意图]:前面的“独立计算”作为思考的有力铺垫,现在又将问题抛在最关键的地方,将理解算理的难度降到最低,加深学生印象。
引导学生有条有理的讲出算理----十位上不够减,向百位借一(师板书).
教师将板书补充完整,学生检查自己的做法,有错误的改错。
12
三、方法应用
师:刚才,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又学习了一个新的知识点----连续借位的减法(板书课题),当然很多同学在第一遍做的时候自己就做对了,真不错!下面,请同学们继续看屏幕(课本p23图)
1、看着这个统计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生口答)
2、请同桌合作把其中的减法问题写下来,并一一解答,完成后交换检查。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组合作解决问题,亲身体验合作学习中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同时,抽取其中的减法问题,针对性强,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掌握连续借位减法的计算算理,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五、课堂检测
检测a
1、你一定能做对,不信就试试看吧!
594 643 610
-129 - 57 - 456
[设计意图]:第1题基本计算,紧扣本节重点,第2题计算与生活联系起来。只有两题,目的是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认真计算去独立思考,同时也给老师一定的时间去指导个别后进生。
检测b
1、细心完成下面竖式计算。
821 745 867
-248 -679 -568
a 、 68 b 、366 c 、64
[设计意图]:第1题,基本计算,紧扣本节重点;第2题,难度逐渐加大,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网络;第3题,渗透估算,提倡巧妙的计算方法。
六、布置作业 课本25页第4题。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设计范文(17篇)篇八
一、口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学生独立完成第102页第1题。
2、指名算得对又快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二、复习笔算。
1、问:笔算万以内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2、同桌同学互答。
3、教师综合归纳万以内数加减法笔算方法。
4、学生完成第102页第2题。(要求计算要认真)。
三、复习估算。
1、猜一猜,这些数接近哪个整百整十数?
老师说数,学生猜。
2、估算。
792+186587+412。
3、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完成第102页第3题。
四、数学活动。
1、口算练习。
一人说算式,一人说得数,在相同时间内说得又多又对的老师发给奖品。
2、笔算练习。
(1)教师给出一些数写在黑板上。
180360450340。
(学生两人为一组,一人用以上的两个数来出加减法题目,另一人计算,每做完一题后,两人互换角色。
(2)自己想一些数做做看。
3、估算练习。
(1)学生讨论,怎样估算?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一第3题。
五、全课小结。
六、布置作业。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设计范文(17篇)篇九
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较好,在教学被减数中间有0的减法的计算方法时,先让学生讨论,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仔细观察习惯,以及学会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初步进行小组合作,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也有少数同学计算时,不能很好的进行退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减法的计算法则。通过学生的独立练习,找出了存在的问题,订正了错误,并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从练习中我发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这是以后教学中应注意重点培养的问题。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设计范文(17篇)篇十
三年级上册《万以内数的加法》教学反思本课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万以内数的加法,本课教学中存在一些优点和缺点,我做如下反思。
2、体现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创设了情景之后,放手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方法,最后交流汇报.整节课,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一些需要在今后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在教学步骤中,发觉学生多数喜欢用口算,在笔算时经常忘记进位,有先口算后笔算的嫌疑(部分学生都是先填写横式)错误时又发生。我强调算理,规范学生的表述:先算个位再算十位。多数学生的表述比预料中的有相当的差距。
2、虽然重视了小组合作,但小组合作还要注意在学生已经独立思考后再展开,否则学困生会受到思维活跃的学生的限制懒于思考,要留出大块时间让学生进行交流学习,我在课上时间有点不够用。
3、在今后的教学中更重要的是突出重点,学生板演时让他们说出计算过程。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设计范文(17篇)篇十一
1、使学生学会笔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重点难点。
学生利用迁移规律探索和学习新知识,明白连续借位的数理。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学生会很容易的说出:昆明到丽江有517千米,昆明到大理有348千米。
[设计意图]:将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放到具体情境中,一方面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愿意学习数学;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抽取数学信息的能力。
二、探索新知。
1、画线段图。
[设计意图]:一方面,通过确定大理的位置,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经历估算的过程:另一方面,向学生渗透借助线段图解决问题的思想。
(1)让学生指出画在哪儿合适。
(2)让学生试着说出理由。(要求条理清晰)。
(3)教师根据学生的推理出示完整的线段图。
2、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看着这个线段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选择的出示问题:“大理到丽江有多远?”)。
3、解决问题。
(1)独立列式计算(要求用竖式计算)。
(2)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3)教师板书。
517。
-318。
9
(4)接下来怎么呢?
[设计意图]:前面的“独立计算”作为思考的有力铺垫,现在又将问题抛在最关键的地方,将理解算理的难度降到最低,加深学生印象。
引导学生有条有理的讲出算理----十位上不够减,向百位借一(师板书).
教师将板书补充完整,学生检查自己的做法,有错误的改错。
12。
三、方法应用。
师:刚才,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又学习了一个新的知识点----连续借位的减法(板书课题),当然很多同学在第一遍做的时候自己就做对了,真不错!下面,请同学们继续看屏幕(课本p23图)。
1、看着这个统计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生口答)。
2、请同桌合作把其中的减法问题写下来,并一一解答,完成后交换检查。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组合作解决问题,亲身体验合作学习中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同时,抽取其中的减法问题,针对性强,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掌握连续借位减法的计算算理,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五、课堂检测。
检测a。
1、你一定能做对,不信就试试看吧!
594643610。
[设计意图]:第1题基本计算,紧扣本节重点,第2题计算与生活联系起来。只有两题,目的是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认真计算去独立思考,同时也给老师一定的时间去指导个别后进生。
检测b。
1、细心完成下面竖式计算。
821745867。
a、68b、366c、64。
[设计意图]:第1题,基本计算,紧扣本节重点;第2题,难度逐渐加大,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网络;第3题,渗透估算,提倡巧妙的计算方法。
六、布置作业课本25页第4题。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设计范文(17篇)篇十二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单元内容是在学习了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
本单元在原有两位数加减法基础上学习万以内加减法,其中包括例题1不进位加,例题2一次进位加且结果为四位数的竖式加法,例题3连续进位加,并且尝试口算的方法和交换加数位置验算的方法。
减法内容涉及例题1不退位减,例题2连续退位减,例题3连续被减数数位中有零的退位减及验算,例题4解决问题。最后是本单元的整理和复习。
整个单元的以计算教学为主,重点使学生在学习中正确掌握万以内的加减计算方法,同时教学中更要将加减计算的意义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不断训练学生思维,为今后进一步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1、使学生能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3、让学生经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在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优化自己的算法。
4、使学生能结合实际情境选择计算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能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减。
能正确计算连续退位减法及验算。
9课时。
1、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例题1、2,练习八1、2、3)。
2、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例题3,练习八4、5、6)。
3、练习课(练习八7、8、9、10)。
4、三位数减两、三位数(一)(例题1、2,练习九1、2、3)。
5、三位数减两、三位数(二)(例题3,练习九4、5、6)。
6、练习课(练习九7、8、9、10、11)。
7、解决问题(例题4,练习九12、13、14)。
8、整理和复习(一)(p471、2,练习十1、2、3、5)。
9、整理和复习(二)(p473,练习十4、5、6、7)。
第1课时。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
:例题1、2,练习八1、2、3。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能用竖式计算和在1000以内进位和不进位的三位数加法。
2、使学生比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3、让学生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能应用加法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和不进位的加法题。教学难点:
理解笔算加法的算理。
一、复习铺垫。
1、口算下面各题。
71+4524+4335+47。
52+2032+5953+28。
2、笔算。
430+260570+380。
提问: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3、引入新课。
谈话:通过练习,我们知道不管口算还是笔算,在计算时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可以相加,满十要进一,这节课我们将要根据这个规律开始学习三位数和两、三位数相加的不进位、进位加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36页的'图片以及“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统计表。让学生说一说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教学例1)。
(2)板书:271+122。
(3)探索算法。
学生尝试写竖式,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板书:
271+122()。
3、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教学例2)。
(1)提问:根据表中的信息,求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多少种怎么列算式?
(2)板书:271+31。
(3)提问:这是一道三位数加两位数的算式,怎么计算呢?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板书:
271+31()。
师:个位上写几?(1+1=2,写2)。
师:十位上相加是多少?(7+3=10)十位上怎样写?(十位上相加是10,在十位上写0,同时满十向百位进1。)。
师:百位上是多少?(2+1=3)为什么要加上1?
(4)想一想:271+903,怎样计算?
师:与例2的算式相比,这是一道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式,请同学们根据我们掌握的加法法则尝试笔算。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板书:
271+903()74。
生:向百位的上一位(千位)进一,百位上写1,千位上写1.
(1)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37页“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题,指名板演。然后校对订正,注意在竖式计算时容易出错的地方。
2、完成“练习八”第1题。
在竖式中相应的位置写下结果,然后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八”第3题。
先计算出每两片树叶上的和,然后与得数相等的花朵相连,学生独立做题,连一连。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设计。
1、123+361456+533。
2、367+626426+382516+703。
六、板书设计: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
271+122271+31271+903。
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例题3,练习八4、5、6。
1、进一步掌握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
2、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过程,掌握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思想,帮助学生形成认真细心地进行计算的习惯。教学重点:
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一、复习导入。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76+84。
指名说一说它的计算方法。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列算式。
提问: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怎么列算式?
板书:445+298=。
比较:445+298与复习题76+84有什么不同?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
2、口算。
提问:在用竖式进行计算之前,请同学们尝试口算一下结果应该是多少?同位讨论并全班交流。
汇报过程:298接近300,可以看作300来口算。先计算445+300=745,再计算745-2=743。
3、笔算。
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板书:
445+298()。
提问:
(1)个位上相加是几?(5+8=13)个位上怎么写?(写3,向前一位进1,为了不遗漏进上的1,在十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
(2)十位上相加是几?(4+9+1=14)为什么要加上1?十位上的数相加后也满十,该怎么办?(继续向百位进1,在百位上也写一个小一点的1)十位上应该写几?(4)。
(3)百位上写几?(2+4+1=7)。
板书:
445+21918743。
4、思考: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需要注意什么?和不进位、进位加法有什么联系?
5、验算。
师:你怎么知道自己是否算对了?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进行验证呢?(先让学生探究交流)。
生:用验算的方法。
生: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
老师在黑板上演示验算的过程,提示学生注意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298+41415743。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选最后一题讲解计算过程。
2、完成“练习八”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八”第2题。
先估计结果再列式计算。
4、完成“练习八”第9题。
教师先给予学生知道,然后让他们独立完成后,再全班交流并订正。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设计。
1、练习八第3-8题.
2、笔算并验算。
348+564457+293881+139。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设计范文(17篇)篇十三
我校三年级是从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讲起的。这个单元的总情境是去“世博会”参观,因此我制作了一个简单的小片带着孩子们一起观看,对于上海世博会有了一个简单了解。然后出示了9页主题图,让学生找“你都了解了哪些信息?”
例1是利用图中的数学信息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学生在一二年级有了一定的口算基础。本节课我创设了以下两个空间:
反思:对于比较简单的口算,大部分学生都能准确第算出结果。对于涉及到进位的算式则出现了一些错误。口算采取的计算方法也比较集中在相同数位相加的方法上。
空间二:探究算理。对于例1的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学生都能正确列式,我让学生同桌两个人一组,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进行口算的?再集中交流展示。我发现大部分学生用的是先算30+30,再算5+4的方法。个别学生用的是两位数加整十数的方法。
在交流与集中展示之后,我跟进了课时练第5页中的相应练习。学生们完成的不好,这反应了学生对算理掌握得不扎实。
反思:这类需要学生分步地写出算理的题在一年级接触的比较多,由于二年级计算的重点放在了乘除法上,所以有一些同学出现了计算不准确、分步不会写的情况。针对这个问题,我又集中带领学生梳理了分步的计算过程,引导学生不要操之过急,要一步步地看清谁和谁算、运算符号是什么,又拓展了相应的口算练习。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设计范文(17篇)篇十四
1.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
3.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独立思考,乐于交流的习惯。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设计范文(17篇)篇十五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第7单元,学习完这个单元后,我也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因为这种动态生成的效果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虽然对一时的“创造发明成果”还没有马上转化,但在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习氛围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
本节课让学生了解每一种计算方法,目的是从小就培养学生“多种选优,择优而用”的科学研究态度。同时当学生自己创造的算法被肯定时,他们幼小的心灵所萌发出的自我价值、学习信心、主动挑战意识等不也是课堂教学的成功所在吗?我认为这些才是提倡算法多样化乃至教学改革的真谛。
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难点。第一节课下来,我就有点不知所措了。计算错误五花八门,而且速度很慢,很多孩子20以内的加减法还不够熟练,也有个别孩子得不停地掰着手指。总体感受,效率很差。而后的几节课,我在教学设计上又下了功夫,针对计算难点,容易混淆的地方,特别作了个详细的对比并进行了重点强调。对计算的注意点,每节课伊始都让学生反复强调。整个单元上完,经过考查,还是让我大失所望。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计算教学这么失败呢?认真地回忆、细细地分析,我想可能应该归因于以下三方面吧。
其一,练习的量不够。计算毕竟是一种技能,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我觉得还是应该通过大量的练习。新教材的计算教学全部是贯穿于解决问题中进行的,每节课的巩固练习最多只安排2至4道题目。再加上配套的作业本难度偏大,得由老师在课堂上扶着做,因此,每天作业本上的作业都弄得师生筋疲力尽,课外也就没有时间好好地补充一些练习。这样,仅仅靠课本和作业本上少得可怜的几道练习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的计算不熟练,导致了在计算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错误。
其二,缺少良好的计算习惯。我们天天要求自己要“授之以渔”,而实际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还是很不够的。刚开学,我就非常注重学生作业书写的习惯,要求他们把字写端正,列竖式要用尺划直等,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在这方面还是做得比较好的。但读题的'习惯还存在问题。有的孩子对解决问题的题目只读一遍就匆匆动笔,导致方法错误。有的孩子拿到题目就列竖式,导致抄错数字的现象相当严重。再如,对加减法的验算,虽然教师一再强调验算的目的与方法,可绝大部分的孩子还是为了验算而验算,所以验算结果与原题目中的数不同也不会察觉。另外,做完作业后不会检查也是导致计算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三,对学困生的指导还不够。孩子毕竟是有差异的,课堂上老师讲的方法、同学讲的方法,其实有些孩子是听得一知半解,但在课堂上能运用最多只能算一种正迁移,一种短时记忆。于是,例题后的几道对应练习,他们还马马虎虎能应付过去,而在独立练习中,各种题目混为一体,量又相对较多,他们就乱了手脚。虽然孩子经常在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连续进位加法不要忘了加进上来的1,计算减法时,个位不够减就要从十位借,别忘了点退位点。十位计算时得减去退掉的1”等等。但在实际练习中,部分学困生往往不能与强调的联系起来,一不注意就问题百出。看来,为学生开小灶是不可避免的,有时教师的提醒还是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的。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设计范文(17篇)篇十六
一、教材内容:
二、单元分析: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单元内容是在学习了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
本单元在原有两位数加减法基础上学习万以内加减法,其中包括例题1不进位加,例题2一次进位加且结果为四位数的竖式加法,例题3连续进位加,并且尝试口算的方法和交换加数位置验算的方法。
减法内容涉及例题1不退位减,例题2连续退位减,例题3连续被减数数位中有零的退位减及验算,例题4解决问题。最后是本单元的整理和复习。
整个单元的以计算教学为主,重点使学生在学习中正确掌握万以内的加减计算方法,同时教学中更要将加减计算的意义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不断训练学生思维,为今后进一步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三、单元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3、让学生经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在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优化自己的算法。
4、使学生能结合实际情境选择计算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四、单元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减。
五、单元教学难点:
能正确计算连续退位减法及验算。
六、教学时间:9课时。
1、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例题1、2,练习八1、2、3)。
2、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例题3,练习八4、5、6)。
3、练习课(练习八7、8、9、10)。
4、三位数减两、三位数(一)(例题1、2,练习九1、2、3)。
5、三位数减两、三位数(二)(例题3,练习九4、5、6)。
6、练习课(练习九7、8、9、10、11)。
7、解决问题(例题4,练习九12、13、14)。
8、整理和复习(一)(p471、2,练习十1、2、3、5)。
9、整理和复习(二)(p473,练习十4、5、6、7)。
第1课时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例题1、2,练习八1、2、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能用竖式计算和在1000以内进位和不进位的三位数加法。
2、使学生比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3、让学生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能应用加法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和不进位的加法题。教学难点:
理解笔算加法的算理。
教学步骤:
一、复习铺垫。
1、口算下面各题。
71+4524+4335+47。
52+2032+5953+28。
2、笔算。
430+260570+380。
提问: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3、引入新课。
谈话:通过练习,我们知道不管口算还是笔算,在计算时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可以相加,满十要进一,这节课我们将要根据这个规律开始学习三位数和两、三位数相加的不进位、进位加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36页的图片以及“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统计表。让学生说一说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教学例1)。
(2)板书:271+122。
(3)探索算法。
学生尝试写竖式,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板书:
271+122()。
3、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教学例2)。
(1)提问:根据表中的信息,求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多少种怎么列算式?
(2)板书:271+31。
(3)提问:这是一道三位数加两位数的算式,怎么计算呢?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板书:
271+31()。
师:个位上写几?(1+1=2,写2)。
师:十位上相加是多少?(7+3=10)十位上怎样写?(十位上相加是10,在十位上写0,同时满十向百位进1。)。
师:百位上是多少?(2+1=3)为什么要加上1?
(4)想一想:271+903,怎样计算?
师:与例2的算式相比,这是一道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式,请同学们根据我们掌握的加法法则尝试笔算。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板书:
271+903()74。
生:向百位的上一位(千位)进一,百位上写1,千位上写1.
(1)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37页“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题,指名板演。然后校对订正,注意在竖式计算时容易出错的地方。
2、完成“练习八”第1题。
在竖式中相应的位置写下结果,然后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八”第3题。
先计算出每两片树叶上的和,然后与得数相等的花朵相连,学生独立做题,连一连。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设计。
1、123+361456+533。
2、367+626426+382516+703。
六、板书设计: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
271+122271+31271+903。
第2课时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例题3,练习八4、5、6。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
2、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过程,掌握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思想,帮助学生形成认真细心地进行计算的习惯。教学重点:
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难点:
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76+84。
指名说一说它的计算方法。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列算式。
提问: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怎么列算式?
板书:445+298=。
比较:445+298与复习题76+84有什么不同?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
2、口算。
提问:在用竖式进行计算之前,请同学们尝试口算一下结果应该是多少?同位讨论并全班交流。
汇报过程:298接近300,可以看作300来口算。先计算445+300=745,再计算745-2=743。
3、笔算。
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板书:
445+298()。
提问:
(1)个位上相加是几?(5+8=13)个位上怎么写?(写3,向前一位进1,为了不遗漏进上的1,在十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
(2)十位上相加是几?(4+9+1=14)为什么要加上1?十位上的数相加后也满十,该怎么办?(继续向百位进1,在百位上也写一个小一点的1)十位上应该写几?(4)。
(3)百位上写几?(2+4+1=7)。
板书:
445+21918743。
4、思考: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需要注意什么?和不进位、进位加法有什么联系?
5、验算。
师:你怎么知道自己是否算对了?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进行验证呢?(先让学生探究交流)。
生:用验算的方法。
生: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
老师在黑板上演示验算的过程,提示学生注意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298+41415743。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选最后一题讲解计算过程。
2、完成“练习八”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八”第2题。
先估计结果再列式计算。
4、完成“练习八”第9题。
教师先给予学生知道,然后让他们独立完成后,再全班交流并订正。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设计。
1、练习八第3-8题.
2、笔算并验算。
348+564457+293881+139。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设计范文(17篇)篇十七
教学目标:
能正确地笔算多位数减法会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减法的计算法则。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复习。
口算。(用口算卡片出示)。
80-7=35-8=63-4=26-7=。
42-5=43-6=32-9=65-9=。
竖式计算。(学生板演)。
54-21=79-37=65-24=。
计算后提问: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1、教学例题1。
师:放假同学们都喜欢去旅游,在我国云南有三个美丽的地方,分别是丽江、大理和昆明。请同学们看课本,这就是我们的行车路线,我们做飞机到昆明,然后从昆明出发。
师:我们可以用总的路程减去第一站所走的路程,就可以知道大理到丽江的距离了。
师:请你们观察22页的图与23页的图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
师:通常我们可以用线段图的方法来解决路程或者工程等问题,图中昆明到丽江的路程被拉成了一条直线,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更加明了了。
师:请你估算一下大理到丽江有多远?你觉得小女孩的方法好吗?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独立完成竖式填空,指明学生到黑板演示。
集体讨论,依照法则进行评讲。
问:连续退位减法中你觉得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
2、教学例题2。
师:现在我们把517改成507,想一想,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发言。
哪一想说说你们的方法?指学生到黑板前来,边讲边板书。把讲解权交给学生,并握手祝他成功。(若一名学生没讲清楚,可再找两名学生说明计算方法,或有共它意见的学生发言)。
问:改了数字之后我们所用的三条法则还用遵守吗?
师:任何减法的笔算都要按照法则来计算。中间有零也可以借。
3、独立完成25页第1、4题。
4、判断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