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明朝那些事儿阅读心得篇一
最近,我看了一套书——《明朝那些事儿》,它的作者是当年明月(石悦),这本书讲述了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说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小说的笔法,对明朝的十七个皇帝、王公权贵和其他的小人物的命运进行一个全景描述,尤其是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的笔墨最多。还加入了21世纪最流行的字眼,连朱元璋也时不时说说“股份”这样的金融词汇。里面还有精彩的古代宫廷尔虞我诈,权谋之术、战争之术、诡诈之术、惊心动魄的故事……
其中,有许许多多的人物,比如:打倒阉党的徐阶、土木堡事变后力挽狂澜的于谦、文武奇才王守仁……
看了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在古代宫廷里的生活是要非常小心的,一个不小心就要人头落地,而且有许许多多的人都盯着皇位,皇上很辛苦,也有些很胆小,被奸臣所利用,比如天启(朱由校)、嘉靖(朱厚熜)……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像朱棣那样……皇帝、太监、大臣成了一个三角形,好多的故事都是的……这里面好多的人物读来都栩栩如生,仿佛这些画面都出现在脑海里,虽然明朝最后被清朝给灭了,但是《明朝那些事儿》就会让读者们感到明朝就出现在眼前,即便明朝灭了,但是这就是历史。
当年明月将《明朝那些事儿》写的幽默风趣、诙谐、有时令人心情舒畅,让人不由自主的拿起书……
明朝那些事儿阅读心得篇二
这是我们全家第一次共读的一本书。暑假的每一天,早晨、午后、睡前,我们全家都在看《明朝那些事儿》。妈妈看,爸爸看,我也在看,看到精彩的、有趣的、不懂的地方,我们都爱交流、分享。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明朝三百年间的一些事情,它不像其他历史书那样深奥严肃,读起来既枯燥又难懂,可是这本书语言幽默风趣,叙述通俗易懂,更有意思的是,作者经常用很流行的网络语言,套用现在很流行的句子,大家都熟悉的歌词阐明自己的观点看法,读起来既新鲜又有趣,原来历史书也可以这样好看,,我们全家一致公认。
这套书一共五本,它开始是在网络上发布的小说,书中介绍了明朝的历代帝王,以及王公贵族、名臣奸相,它讲述了明朝的开创、辉煌、磨难、中兴、衰败的历史。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让我敬佩,他从一个穷的只能出家的和尚成为威风凛凛的皇帝,如果没有无穷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他如何战胜强有力的敌手。燕王朱棣编写《永乐大典》,郑和七下西洋,明朝驱逐鞑靼,使明朝走向鼎盛。还有明朝抗倭名匠戚继光,倾轧朝野的奸臣严嵩,为中兴朝廷的张居正等等。
其中,我最佩服人物的要数于谦了。于谦的名字我们早就知道,他是诗人,他的《石灰吟》耳熟能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读了《明朝那些事儿》,我发现于谦还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正如《石灰吟》中他表露的志向一样,他忠心耿耿,一心为国,他指挥的“北京保卫战”,在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后被劫为人质,鞑靼围攻北京的危难之时,朝廷里乱成一锅粥,王朝的命运岌岌可危,就在此时,于谦挺身而出,在北京城里守军不多的情况下,指挥有方,用杰出的谋略和无穷的智慧,打响了北京保卫战,粉碎了鞑靼阴险的诡计,挽救了明朝的命运,如果没有他,明朝的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可是令人伤心和气氛的是,重新复辟后的朱祁镇听信小人谗言,在北京崇文门外,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斩决,史载:天下冤之。在随后的抄家中,人们惊异地发现,这个朝廷一品大员家一贫如洗,没有一样值钱的东西,连抄家的官员都羞愧自己的行为,我不禁难过得流下眼泪。
《明朝那些事儿》不但让我了解了历史,而且使我爱上了历史。
明朝那些事儿阅读心得篇三
终于是要到写读后感的时候了。这本书这部史我都没法说自己全看懂了。看懂多少写多少吧。这本书是作者依照明史外加考证了很多史书后凝聚了的结果,里面有作者的思考,有着作者的情感。是一本十足的心血之作。
我应该直接去看明史 但选择这本书也是有道理的。文笔精彩,人物细腻透彻,很能让人感同身受,通俗易懂。
现在开始讲内容。这本书讲了朱元璋从那个改朝换代之际如何脱颖而出,如何成为新朝皇帝的故事。朱元璋有着过人的智慧和心性。他被同乡汤和的信弄得无立足之地,那是命运的岔道口。他选择了造反。元末民不聊生,饥荒遍野,有多少人踏上造反之路,然而只有朱元璋一人登上巅峰。朱元璋早期仁义机敏,他认为暴力不能解决一切。这是个智慧与勇敢完美结合的人。有的人一辈子也达不到这样的境界吧。这一阶段的成功也离不开他长远的眼界。
朱元璋成一方之霸。面临着周围势力的倾轧,这是历史的进程,也是人性的残酷。朱元璋目光远大,暂不称王,不引起元朝政府的注意。忍耐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素质。战火连连,生死无处寻觅,朱元璋依然坚定自己的信念,灭了其它一些小的势力。张士诚的势力被歼灭时,他也拒不投降。这是一个乱世英雄的节操,是这个时代的挽歌,就算身死也要保留一颗对自己王国的忠诚。陈友谅,厚黑学的祖宗,也是悲凉的人。人说这世界最肮脏莫过于自尊心。一个盐贩的自尊心谁给?这也间接导致最后是他一人在战斗,但是别人先抛弃的他啊!一个人能走得快但不能走的远,就是他的可悲之处吧。但他一直坚持下来了,死得其所。朱元璋的胜利是靠实力,军事战略的高度准确。所谓的硬实力与软实力兼备。
朱元璋从一个乞丐终于坐到了皇帝的宝座。一个调丝慢慢奋斗成国家最高领导者的励志故事,古今罕有。朱元璋开始一步步实现他的愿望。明朝四大案,各种社会制度。权力斗争也许是最残酷的事情,多少血洒在皇帝的宝座上…最残忍的还是,建文帝被朱棣取缔,也许建文帝是个好人,但历史是偏向有智谋心狠经历过尸横遍野的人的。很难以接受,皇帝不是什么人都能当的,这个领导众生的位置,没有足够的能力,是无法胜任的。就像这个世界从来都是有能力者的。
历史是残酷的,也许我们每个人能做的只是尽人事吧。
明朝那些事儿阅读心得篇四
《明朝的那些事儿》说的是自明太祖朱元璋出生起,到明朝灭亡3__年的事。第一卷则从朱元璋出生开始写起,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其实就是以前一直被说书人及老百姓所钟爱的《英烈传》的内容,不过多了靖难之役。 在阅读部分篇章后,感觉到该书语言风趣,情节生动,作者似乎在写一部"通俗版的明朝通史"。能让历史写得这样,还真让我佩服了。
不管从如今历史讲述者的自述,还是公众对历史的追捧,都不难看出,公众喜欢并需要历史,只是痛恨“教科书”式的表达。
有人说,历史不可以幽默不可以白话,因为历史是严肃的,这话没错,但我认为必须要加个前提,那就是你写的是给专业人士看的学术论文,而不是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
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它就应该是幽默有趣的,精彩的说着大白话的历史书。因为现如今的老百姓们虽然大都有文化有文凭,可他们毕竟不全是历史专业出来的,没有那么多关于历史的基础专业知识,如果你给他们看的书,要先让大家伙都去预习一回历史基础课,看完通史或通鉴才可以看,这玩笑就不免开大了。
我喜欢这种方式,可能是和我自己水平有限有关吧,从小读书就不认真的我,平时一看到文言文的东西就头痛,现在好了,读历史居然可以这样轻松。
我想,那些认为历史书不可以幽默、白话,必须要严肃的先生们,显然是不屑于做这事的。既然他们不愿意做,那还有谁愿意用老百姓能听明白的语言,给我们这些草根们说说历史上的那些事儿,说说汉朝、唐朝、宋朝、明朝那些事儿呢?
明朝那些事儿阅读心得篇五
今天去入职,发现只是办一些手续,明天才正式上班。闲了半天,补一下以前要写的文章吧。
以前对王守仁这个人的印象只限于书本上对他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但是读了《明朝那些事儿》中对王守仁各种事迹的介绍以后,发现以前实在是太低估他了。列宁说“聪明的唯心主义与愚蠢的唯物主义更接近聪明的唯物主义”。其实,我觉得王守仁的理论比“聪明的唯心主义”还要高一个层次。这一篇先写他理论的形成,下一篇写怎么用它来指导实践。
王守仁早年和当时的其他书生一样,是学习朱熹理论的。朱熹的核心思想是“存天理,去人欲”。天理指世界万事万物中统一的规律,人欲指人的欲望、感情等感性思维。用现代的话讲,朱熹的思想是认为人欲是导致社会混乱、犯罪等不良现象的源头,应该加以克制。而天理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按规律办事能推动社会进步。所以我们要努力认识、掌握天理,用天理来克制人欲中向不良方向发展的趋势。
王守仁在学习朱熹理论的时候,觉得似乎这种理论和现实不能很好的吻合,但是又找不到具体哪里不对,于是就迈上了漫长的探索之路,最后形成自己的一套哲学,命名为心学。几乎影响了往后明朝的所有历史,并给现代人也带来无数启迪。
这里无法说明王守仁的所有探索历程,只摘选几个我影响特别深的。
王守仁在没有头绪的日子里,到处游历。又一次拜访了一位远近闻名的得道高僧----某个寺庙的方丈。两人聊了很久,交流哲学认识,可是总是谈不到一起去,最后陷入了长时间沉默。然后王守仁问:家里还有人吗?方丈答:有,老母亲尚在。王:想念否?方丈又沉默了很久,长叹一声:怎能不想?然后矛盾又痛苦得表示惭愧,因为他认为这表示自己修行不够。王大声叱之:思念父母是人之常情,你想念母亲是天经地义的,为什么要完全克制并感到惭愧呢?结果,那个方丈直接卷铺盖,回老家,看母亲,不当和尚了。然后王守仁当然是遭到寺庙的反感:居然把方丈给说得还俗了,这还了得!然后被赶出门。
通过这件事。王守仁认为,人的感情和欲望是很基本,很根深蒂固地存在的。要完全抵制,做到去人欲,反而是不合乎客观规律的。
那么什么是天理呢?为什么天理不能完全化解人欲呢?王守仁不知道,因为朱熹对天理的解释也是“道可道,非常道”,含糊其词,让人意会。王守仁在经过了长时间的探求,并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不断思考,终于在他人生很不得志的阶段中眼前一亮,哈哈大笑,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天理就是人欲,人欲就是天理,两者是一回事。心学由此诞生。
大凡这种说万事万物统一规律的理论,表述方式总是似是似无,人们的理解也千差万别。比如对论语的理解一直有很多分支。真可畏“道可道,非常道”。
我来说说自己的看法。“天理就是人欲”的意思是,“天理”(客观规律)是由人来认识到的,所以融入了人的思维,成为了“人欲”(主观思维)的一部分。通俗点,我们人都有理智和感情。理智就是人对“天理”的认识。但是理智和感情都是人的思考方式,两者本质上都是人的想法,所以在某种层面上应该是相通的。
最初,小时候,我自己也很提倡理智,反感毫无理由地通过感情来做判断。后来,又发现其实感情是比理智更复杂的思维活动,因为理智的东西用计算机模拟比较容易,而感情基本无法模拟。所以觉得应该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认为,具体到细节的事情上,主要遵从理智的判断,在战略大方向的把握上,需要顺应整个社会、整个世界的感情发展。不过我始终无法找到理智和感情的联系。在看到王守仁的“天理就是人欲”这句话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以上是我现在的感想,不知道过若干年以后会有什么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