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是在大量实践和积累的基础上才能写出来的,它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力与独特的思维视角。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摘抄,希望能够让大家对作文创作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我心中的诗人大全(19篇)篇一
登临五岳之首,衣袂飘飘,随风飞翻的更是你那稀世旷古的心胸远志。你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不朽诗篇,涤荡了万代人的胸怀。
有时,我也想成为你。拥有你的远志,你毓秀山川般的心胸,乘风追随你那永远萦绕在长安城上空的爱国情思。
草堂何处寻?
是掩映在青翠欲滴的簇竹中,还是隐匿在那泛黄的,苍老疲惫的三重茅草下?
你是不同的。
既为李白写下“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豪放诗篇,你又何尝不想彻底放开你的心胸,去过那山水放歌的生活呢?可是你身不由己,牵扯住你的,是如所有赤子一般深深的,在寂寞的明月下闪闪发光却又隐隐作痛的爱国情思啊!
这情思如三月细雨,首上青丝,细腻而忧伤,编织成一张看不见的网,勒进你忧思成疾,单薄羸弱的身体中,使你越陷越深,日渐憔悴,终落得朝如青丝暮成雪,悲戚的浑欲不胜簪。
你使我想起了想起了远方,想起了未来,懂得了少年应识愁滋味。每天背着沉重的书包,穿过稀疏的人群,面对书中对镜流泪的你,忽然明白人不能毫无意义的活着。感觉到背上背负的不是书包而是希望,希望,希望,历史的复兴!这时,我是多么想成为你,因为你那广阔无垠的胸怀,一直让我记住,记住,记住,记住昨天和今天,记住我应该创造的明天,记住那份亘古长存的,犹如剪不断的风筝线般的爱国情思。
我知道,你是诗圣,不是诗仙。仙人可以看破凡尘,游山历水,尽情地摆脱命运的羁绊;可你是圣人,圣人注定要忧碌终生,为国为民,心系天下。
草堂何处寻?
那么现在,我会成为你,代替你去继续向前追寻……。
我心中的诗人大全(19篇)篇二
诗人整个的生命进程中存在一个个人化的过程。在这个进程中,诗人的身体、情绪与精神日益强壮,同时也日益统一。一个由个人意志及理性引导的、有组织的构造在日益发展着。诗人的人格和自我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从而趋向于成熟。
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条件及社会的环境不断限制了诗人个人化的成长,使诗人失去了与他人、与自然无分彼我的同一性,产生了一种不可避免的与世界分离的状态;诗人日渐孤独,凄凉之感和强烈的焦虑不安油然而生。在这种情况下,诗人仍然试图最大程度地巩固着自己整个人格的完整性与力量性。虽然他已部份地发觉,他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在日益的孤独中徬徨犹豫。
如果诗人的成长过程能与个人化的过程协调发展,那么诗人的人格发展将是和谐的。然而,实践证明:当诗人个人化的过程自动发生及日益怀疑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生命的意义,诗人终于从与自然同一的虚假状态中苏醒过来。他渐渐明白自己的命运是悲剧性的——既是自然和人类的一部分,又要试图超越自然和人类。他不再怀着一颗末被世俗偏见所蒙蔽的心灵来接近一切事物。也就在此时,诗人的人格幻觉产生了。
二
牬佑猩命开始,人类就必须面对大自然提供的各种不同的生存方式,并做出选择。诗和诗人,作为一种文化的产物,无论处在何种困境和迷惘状态下,都依然以它旺盛的生命力和特有的表达方式与艺术手段,去努力表现整个人类的经验和意识。
不管诗人的人格产生了什么样的异化,有生命和无生命的自然,仍是他人性世界的一部分,因为诗人的人格幻觉并不是消极适应社会环境的结果,而是一种动态适应的结果。诗是人类世界所构筑的第一个幻像,是导向对事物和人类的客观见解的有效途径之一,是人类普遍地渴求根本和不朽“存在“的特殊方式。正是因为如此,诗人在他的作品中凝入了坚韧不拔的人类精神,并以一种饱满而骚动的狄俄尼索斯(酒精)式的精神,讴歌,同是鞭挞着我们这个星球上自生不熄的生活。
诗人在时间世界中溘然长逝的祭日,变成了一个丰澹富饶的纪念日。在他的眼中,世界比任何时候都丑,但同是,它也比任何一个时刻更蕴藏着一个新的、更美的世界的意义。
诗人的艺术成长过程具有一种特殊的艰难性和模糊性。在人格的意志与欲望中,在心智和精神世界中,诗人与用以进行创造的感性媒介同在——在心灵、启示和净化的`象征性火焰中铸造着一个新的灵魂,在时间、空间和因果之架中永恒地展现人类灵魂的主要病患和力量。在思想的神圣飘动中,诗人寻找到了生命的跨度,找到了历史的起源和最终目的。
三
人类心灵的肆无忌惮的过度活动和物质欲望使人类的精神疲惫不堪,使人们无瑕去思考自己的生命价值。“个人所遭受的巨大痛苦,人类的认识不一致,最终认识的不可靠,能力的不平均,这一切使个人需要艺术。”(尼采)——这也是诗人需要诗歌的特殊原因之一。在人格幻觉中,诗人在使自己的精神世界物质化和把变化无常的生活表现为不变的、从时间中抽象出来的静态物体时,只能间接地和有条件地表现自己。他把人的意识不是作为一种状态,而是作为一个一刻不停地运动着的心理变化过程;并通过一种悲剧精神,通过诗歌这种狂欢节式的自我陶醉手段,追求一种完满充盈的生命形式,呼唤着一个强烈情感的真正的个体。诗人对美、对人生的观念和感受都全部体现在这种执著的追求之中。
诗人的人格幻觉需要狂喜的视觉与愉快的虚幻来补偿。由于诗人悲哀地认识到了我们枯萎的感情在最大程度上是源于自身的冷漠,源于自己半途而废的事情,不愿体验的生活、拒绝或疏远了友谊,他不得不摒弃自己的直接需要和愿望,生活在想象的激情中,生活在希望和恐惧、幻觉与醒悟、空想与梦游之中,并努力寻找一块丰膄神秘的土地,一个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借以形成一道有生命的墙,抵御现实和自然的攻击。
在人格幻觉中,诗人“个人注定应当变成某种超过人的东西——悲剧如此要求”!
我心中的诗人大全(19篇)篇三
“皇上——”
听到宫人的声音,他怔了一下,勉强转过了身,充满血丝的'眼瞥过了宫人,立即又转到了那张床上。
帘子后面,那再熟悉不过的身影。
是他的妻啊!
如今听到宫人欲言又止的话,他才终于知道:她,已被秋风吹去了……。
忽的,雷声隆隆,震响了大地,也震醒了他。
他的腿微一颤抖,宫人们前来搀扶,可他重重的推开,挪开脚,一步,一颤,一步,又一颤。他强忍着自己的全部悲伤,要赶去见他的妻啊!那个他将全部灵魂寄托给了的人。布满血丝的眼睛此刻呆滞,黯淡无光。强风吹了过来,吹乱了他散乱在身上的头发,吹开了他的衣襟,他像一个败了的囚徒,完全没有了一丝皇帝的威严。他忘却了颤抖,接踵而来的是痛苦和麻木。离她躺的地方仅有几步远,他却走了一个世纪之久。走着,是什么东西从脸上落了下来。是一滴?还是一串?是满腹的泪,满心的痛啊!他呆滞着,呼吸变得急促起来,缓缓的用手撩开了帘子,他看到了,已闭上了双眸,停止了呼吸的她。顿时,他瘫在床上,好像脑里,心里被抽空了一般,呼吸越发冰冷起来,呆呆的凝望着她,既不敢怀疑,又不敢相信。心如万刀切过,痛,还是痛。妃啊!为何要弃我而去?天长地久,岂是几十年的光阴?伴着隆隆的雷声,积蓄了好久的大雨瓢泼而至,重重的打在了地上,打在了他心里,卷起了惊涛骇浪,在他心里翻滚,翻滚。他用手,抚过她,泪已冲刷过了整个脸,流到了床边,流到了她的身上。屋外的雨吻合了他心中的泪。他多想唤醒他,听她抱着琵琶弹奏他的词调。他多想唤醒他,看她跳那邀醉舞,看他的身姿妖娆。他多想唤醒他,与她再做《霓裳羽衣曲》。她的美丽,她的妩媚,他的才情,顷刻间,消散。
我心中的诗人大全(19篇)篇四
常身着一袭白袍,醉捧半壶美酒,像酒中仙一样飘然而来。他就是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谪仙人”之美誉。
我赞他,不是他的文采,而是他的放荡不羁。他手中酒壶是标配。举杯,淡泊名利,举杯,自由不羁。“力士脱鞋,贵妃研墨”,我欣赏他的狂傲。
又想起了他飘然若仙的壮志豪情。“天生我材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他笑看天地,似乎一切都在掌中。“把酒邀明月”,他吟唱着无人问询的孤独。醉饮美酒,豪挥笔墨,他的一举一动,满腔热血写尽于诗。张张纸道不尽李白的万丈豪情,支支笔话不完李白的一声壮志。称谪仙瑶宫难留,去凡间红楼斗酒,落墨诗卷又几斗。他是独一无二的“酒中仙”。
李白的一生与盛唐相依,没了盛唐,李白也就没有了一身狂傲。正因为盛唐包容万象,才成就了一个狂傲、飘逸、洒脱、风流于一体的李太白。也正因这个最有仙气、才情的诗人李白,盛唐才那么令人神往,才成了中国的象征。“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白是盛唐的最佳招牌。
他存世诗文千余篇,诗歌风格飘逸豪放。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我最喜欢的。这首诗的格调昂xxx奋的、潇洒出尘,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
他的才华、勇气、豪迈,他的诗歌,似光一般刺破千年的黑暗,让人回想那个繁荣的盛唐时代。那里有一个仙人一般的存在——“谪仙人”李白!
我心中的诗人大全(19篇)篇五
空闲时总喜欢拿起诗集,轻吟每一首小诗,品味诗人的心情,和诗人在一起。
沿着曲折的山路,静静地走着,突然看到篱笆围成的小院,里面菊花争奇斗艳,一位老者正在采菊,嘴吟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哦!李商隐是你,我喜欢你人与自然合一的境界,我喜欢你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哦!李商隐,我和你在一起。
美味佳肴摆在眼前,一盘珍馐就值万钱呢,这么多好吃的,那位为何不品尝呢,他站起身,静静又坐下突然感慨“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哦,李白是你,你对未来充满希望,好不放弃,有乐观的态度积极向上,哦!李白,我和你在一起一定会充满信心,战胜一切前进的困难!
走进钱塘湖,风景独美,沿着湖东散步看到几处早莺在争暖树,还有燕子呢,还有一个人也在散步,只听到他吟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抒发了他对初春西湖的喜爱。哦,白居易是你,我也爱早春,爱大自然,我愿和你在一起,品味自然之美。
在去西村的路上,听一位男子在后面悦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扭头看去,哦!陆游是你!听你不被困难所吓倒,不被挫折阻饶道路,我佩服你,我和你在一起,我相信最终我也会和他人一样取得骄人的成绩。
……。
我心中的诗人大全(19篇)篇六
萧萧如风,古书飘来无尽意;纷纷如雨,青灯燃起悠悠情。
——题记。
苏轼。
你拄着一枝翠竹,带着一丝洒脱的笑,从容地走上雨后萧瑟的山坡,斜阳残照,将你的背影拉向远方。坡上,你静静地立着,听着远方渐近的“穿林打叶声”,轻轻扯了扯身上的簑衣,低唱一句“一簑烟雨任平生”。
风儿吹过,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凋零了落叶,却始终没有凋零你从容而洒脱的笑。笑?你为何要笑?是因为忘了“乌台诗案”所受的苦么?是因为你忘了“十年生死两茫茫”的痛苦期盼么?是因为你忘了“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寂么?都不是,因为你说过:一簑烟雨任平生!
李白。
明月楚楚,你着一袭白衣,且吟且行,田间小路的尽头,你看到了你久违的期许,那是间酒馆。你放下剑,尽管眼前已没有“金樽清酒”,更没有“玉盘珍馐”,可你依然对着明月高唱“长风破浪会有时”,全然不顾酒家向你投来的惊异的目光。
离开了那个三部,你更加豪放。是的,你是要注定孤独的,就因为你要力士脱靴、贵妃磨墨,就因为你要“且放白鹿青崖间”,就因为你是那个豪放的近于痴狂的“诗仙”,就因为你酒入豪肠,喷而出的不是酒气,而是半个盛唐!
我心中的诗人大全(19篇)篇七
自幼,我们便学了许多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在我年幼时,只觉得杜甫的诗写的无比优美,令人欣赏,但现在,对于这位大诗人却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当孤舟漂泊大海时,你忧国忧民之心不断;当秋风吹落黄叶时;你低吟有乐释怀;当寒风布袭似铁,你依旧想着"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路走来,你一直在流泪,你忧国忧民之心终身未断,你一直想着精忠报国,却哀哀无助。当你看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情景时,你对百姓的苦难深感同情;在你的名诗《春望》中写道在烽火连三月之际,你依旧想着黎民百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你依旧想着国家的安危与和平。
你爱国爱民,但不幸的是走在唐朝的下坡路上。经历过安史之乱的你,早已懂得了国家安定的重要性,但也只能无能为力的屈服于社会的黑暗,在痛苦之中燃烧着生命。
杜甫,将痛苦演绎了一生的人,被现实欺骗了一世的人,为了黎民百姓和国家,你放弃了独自逍遥,却被命运玩弄的死去活来。这些痛苦和你自身的经历,我们早已在你千年流传的诗中体会到了,杜甫,我眼中的你是爱国爱民的,是伟大的,我永远敬佩你!
我心中的诗人大全(19篇)篇八
小作者写了自己心目中的诗人是李白,小作者为我们介绍了李白,内容详情如下。
对于古诗,我似乎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久违的感觉,它是我的挚爱,对于诗人,当然有所了解,我最敬佩的诗人,是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我知道大诗人李白,又在思念自己的家乡了,他四处游荡,应该很孤独吧,一定很思念故乡里的亲人吧!因为游荡,才让他有让高力士脱靴的勇气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的豪放吧!才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情厚谊吧!才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寂寞和“五花马,千金裘,呼二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的洒脱吧!
我尊敬李白,敬佩他的豪放,洒脱,浪漫,对现实社会的讽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对友人的深情,和对酒的热爱,全都体现在他行云流水的着作里了吧!他的作品无论怎么读都不厌烦,他的正直,豪放的性格都体现在他耐人寻味的诗里。
写到这里,嘴里正含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难以下咽……。
我心中的诗人大全(19篇)篇九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我很喜欢词,你肯定会首先想到宋词,宋朝是词创作的鼎盛时期,可让我着迷的词并非宋代之人所创,他的词不像有的宋词那样通俗,也不晦涩,他的词没有丝毫的雕琢痕迹,纯粹是天然而成的,真可谓是鬼斧神工,他就是词宗——李煜。
让我所着迷的是他的词,而让我怀念他的,也是他的词。
李煜的一生虽短暂,但也富有着传奇色彩。说来他很幸运,因为他做了皇帝,他本位六皇子,皇位是轮不到他的,可他的五个哥哥先后死亡。说来他很不幸,因为他做了皇帝。满腹文采的他对政事毫无兴趣,更没有皇帝的豪气和一统天下的壮志。正因为如此亡国,正因为如此不知有多少人批判他,可我不会,只因为我读了他的词,只因为他的词让我着迷。
然而,这样的日子没过多久,随着金陵的沦陷,他由一位皇帝变为了阶下囚,对外称违命侯,实则是被宋太宗软禁。
一首《虞美人》成了他的绝命词,上天给了他超乎常人的才能却没有给他丝毫的政治才干,词变成了他的唯一,在他词创造达到最高境界时,也就意味着他生命的完结,正如樱花开到最灿烂之时,就要凋谢。
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读着它让我着迷的词,来怀念他的一生……。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我心中的诗人大全(19篇)篇十
毛泽东诗词是怀着巨大的诗的激情,按照写诗的艺术规律,运用形象思维创造出来的。著名诗人贺敬之评述毛泽东诗词时曾这样说:“毛泽东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的诗美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在漫长的岁月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是风靡了整个革命诗坛,吸引并熏陶了几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
毛泽东要求文艺家“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去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观察文学艺术。”毛泽东诗词正是运用这样的世界观分析和表现社会生活的光辉的典范。比如在《西江月·井冈山》中,毛泽东高度评价了军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战胜敌人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这是他对群众力量无比信任的群众观点的强烈表现。相信群众,热爱群众的思想,就像一条红线贯穿于毛泽东诗词之中。
毛泽东诗词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写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就是说,宇宙间无穷无尽的事物都要经历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人类社会同样是如此。沧海与桑田总是更迭着的,新生也总是战胜腐朽。正是“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主义者,他在诗词中热情地讴歌革命的人生理想,赞美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壮丽的斗争。《七律·长征》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歌典范。它既写出了红军长征所经历的千难万险,又把红军为了实现北上抗日的革命理想而排除一切障碍,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发挥到极致,达到了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可以称之为艺术精品,千古绝唱。诗的题材是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斗争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但是诗人并没有刻意渲染战争的残酷与牺牲,而是集中笔力表现了长征取得胜利,实现了革命理想的喜悦和对于艰难困苦的蔑视。
1949年8月,毛泽东和柳亚子在一起。
在毛泽东诗词中讴歌人生的革命理想,战胜困难的警句,时时出现,美不胜收。如“不到长城非好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欲与天公试比高”、“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埃”、“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等等。在那月没星沉,夜色如磐的日子里,这种革命理想曾像熊熊燃烧的火炬,照耀着人民前进的道路;在那电闪雷鸣、暴风雨来临的时候,这种革命理想曾像展翅高翔的海燕,呼唤着人民向黑暗、腐朽的势力冲击;在那硝烟迷漫、战火纷飞的岁月,这个革命理想像嘹亮的号角,鼓舞着人民去奋勇杀敌;在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这个革命理想则像振奋人心的金鼓,催促着人民去乘风破浪,锐意改革,创造奇迹。
毛泽东1928年在井冈山创作的《西江月·井冈山》,连同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如梦令·元旦》、《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清平乐·会昌》等九篇精品构成了一组气势雄伟,笔力千钧的井冈山道路的胜利凯歌。这一组意境超拔,诗采飞扬的词,多是“在马背上哼成的”。它们是伟大革命领袖的战斗豪情与杰出诗人的创作激情浑然一体结成的革命诗词的奇葩。
毛泽东诗词在读者心灵里铸造美的殿堂。毛泽东诗词中的美是对自然与社会生活中的美的概括与升华。它表现美的重要特色是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
在我国的诗史上,第一个大量描绘自然美,并把对自然美的描绘与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的诗人是屈原。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优良的传统。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岳飞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满江红》)等都是这一传统的代表作。毛泽东的诗词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在他的诗词中全不涉及自然美的作品,为数很少;而单纯描写自然美的几乎没有。《沁园春·雪》这首词,上半阕写北方的雪景,结合长城、黄河、秦晋高原来写,大气包举,景象雄伟;在雄伟中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长城、大河,远近映衬,动静结合,错综生辉,描绘出一幅天低野阔、一望无际的壮美的雪景图。然而,这只是太阳不出来的时候的景色,待到雪止云开,阳光普照时,景色又推向更高的档次,“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里的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美丽动人,画面开阔,气势磅礴,诗意盎然。下半阕以“江山如此多娇”的警句,既总括了前边雪景的美的境界,又引出了诗人要突出歌颂的理应主宰这美丽江山的“风流人物”。从祖国江山的壮丽写到历史上功业显赫的大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从历史唯物主义高度,指出他们作为封建主义的政治家、军事家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诗词造诣精湛的优秀诗人柳亚子高度评价这首词的美学价值,认为“毛润之沁园春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
我心中的诗人大全(19篇)篇十一
说起"浪漫",有人会想到一枝花的娇艳,有人会想到一首歌的缠绵,有人会想到一杯酒的醇香。浪漫无处不在,是你我疲倦时的一声问候,寒冷时的一个拥抱,孤独时的一段陪伴。浪漫更可以是一首诗,一位伟大的诗人就是用他的一生来诠释"浪漫主义"了,他就是"诗仙"——李白也。
青莲,是他出生的地方,也是他品格的写照。太白一生游山玩水,飞流直下的庐山瀑布、两岸猿声的白帝城、雄伟挺拔的天姥山,因他的七言五律,成为大唐最为耀眼的文化标地,多少诗人随着他的脚步仰慕而来,在其身后留下专属于自己的痕迹。
与其齐名的杜甫就成为了他的粉丝。
727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太白想继管仲、诸葛亮之后,为国家再干出一番天地,但"成也伤官败也伤官",又被玄宗排挤,流放了出去。送他出京时,杜甫和其他朋友准备了盛宴,但嗜酒的太白却因报国无门,饮罢送行酒却味同白水,不禁悲叹:"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想必是与屈原有相似的心情吧!
自由是浪漫的归宿,唯有自由才能让他释放对世间万物的情愫,从而凝结为千古绝句:"清风荡万古,迹与星辰高"的自由;"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大气;"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快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浪漫。
流放又何尝不是一种享受呢?
且看他走遍南北,踏歌而行。他的诗,是从灵魂深处流放的豪情,更是狂放不羁与自然天生,以浪漫为人生的底色,以诗句为生命的信仰,唐宋八大家之首——李白,注定成为一个朝代的先锋。
我心中的诗人大全(19篇)篇十二
在我20岁时,我离开了我的故乡。现在的我已经是一个博士了有一次,我回来办点事,,我就坐着快速的汽车赶往家中。
一路上,我欣赏着风景,故乡都变了!很多地方都装上了许多精致的雕相。过了一会儿我看到了一座很漂亮,很雄伟的大桥。这是什么桥啊,怎么以前都好象没有见过啊!于是我怀着好奇的心情问了问在我旁边的大姐。
大姐请问:“这是什么桥啊?”
难道你还不知道吗?这就是我们的新建的钱塘江大桥啊!大姐强调了语气。
过了一会儿,车到了家门口,我走进家里。爸爸妈妈都出来迎接我。
于是我急忙问爸爸:“我在路上看见的真是我们现在的钱塘江大桥吗?”
爸爸说:是啊!
我说:“看来我得多多观察钱塘江大桥啊!”
在我心里的钱塘江的大桥是来来往往都是很方便的。
我心中的诗人大全(19篇)篇十三
最初与你相遇,你的满腹才学与睿智使你宛如当空的皓月,可望而不可及。
你方为才思敏捷的小小少年郎,便发出“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豪言壮志。一个十九岁的半神俊朗的少年才子,荷叶才露,便以超乎寻常的从容不迫,说理透辟的行文赫然成为名动京师,考取进士的榜眼,使欧阳修这样的文学大家也被你的锐气与才华折服:“他见文章,必独步天下,老大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你的张扬与才华无人能敌,如披一件云缕般华美的衣衫,光彩夺目,照亮了我对文学道路热衷的天空。
暮春时节,草长莺飞。
这个值得欣喜的日子却变得如此的悲伤。就在你因满腹的才华终于有了用武之地而沉浸在前程似锦的喜悦中时,母亲病逝的噩耗突然传来,打破了你前方道路上的光明。风吹打着脸上的泪水,满眼飞扬的花瓣,摇曳坠落,又随水逝去。
“高处不胜寒”渐渐地,你已不再是当年那个骄傲的少年,取而代之的是眼眸处多了一份深沉的含蓄。
三年之后,你再次踏入仕途。“人生到处知何似?压似飞鸿踏雪泥,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初登任途的你已经有了这么沉重的浩叹。
妻子,父亲接连病逝,在位仅四年的英宗皇帝亦逝世了。家丧国丧,变故份至沓来,你沉重的心情化作了悲伤的诗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但是国亦在,你精忠报国的士气还在。你敏锐地察觉到了新法的弊端。但你始终想不到,极大的名声使你犀利的言行带来了难以估量的破坏力。小人弹劾,天子震怒,一句“苏轼非佳士”边将你打入了无尽黑暗的牢狱。
你日日在狱中仰望一方小小的蓝天,生死之念逐渐谈去,思念亲人之心却愈发浓厚。但你始终没有退缩,等待重见天日,与亲人相聚的意志也愈发地坚定起来。
群臣们为你辩护几经挫折,你终于洗清了冤屈,只是皇帝始终猜疑你。一天深夜,一个人突然闯进牢房,倒来就睡,你也不管不顾,依旧心安理得地照睡不误,不一会儿便鼾声如雷。于是这个密探便将你的行为告诉了宋神宗,使你最终被释放出狱。
正是你心中的坦荡与大度证明了你是一个真君子,你的正直与博大如莹莹月光下的一缕清风拂面而来,使我感受到了真君子不凡的气度与磊落。
九死南荒吾不恨。
而如今,你俨成为了以为素衣的智者,踏过了滚滚的历史长河信步而来。
出狱之后,你被贬到黄州。一轮落日,在冰冷的天空中渲染出半天红霞。你的心头沉重,但只是轻吟了一句诗:“夺官遗去不自觉,晓梳脱发谁能收。”失去官位,对你来说,只不过想早上梳头时掉落了一根头发罢了。定惠院中,花色依然悠长的钟鸣涤荡着你内心的痛苦。
后来,你又被贬到惠州,儋州。但豁达与开朗一直没有离你而去。尽管你被奸人迫害,脚下的土地通往的是天之涯,海之角,但你还是毅然决然地去了,没有丝毫的抱怨和愤恨。
你依旧活得潇洒自如,闲适安逸。虽远离了繁华的京城,但你的生命早已是风光齐日,宠辱不惊。
你的通脱潇洒使你在茫茫尘世中不断找寻到了人生的依托与乐趣,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俯仰之间,浩气长存。你博大澄澈的胸怀如皎白月光下,阵阵清脆的钟声,唤醒了我心中对人生真谛的感悟。
因为有你的引领,我的内心才变得更加充盈,不屈的意志才会变得更加坚定。
你就是我追赶的一樽还u的江月――苏轼,凌驾于众星之上的一段不朽的传奇!
我心中的诗人大全(19篇)篇十四
家是温馨的港湾,只有在这里我们才能找寻到伟大无私的亲情,寻觅出那发自肺腑,深埋心中的父爱、母爱及手足之情。
家,是只有在这里我们才能心情飞扬,让心插上梦想的翅膀自由的飞翔在浩空中。
家,是只有在这里我们才能笑口常开,嘴角洋溢起幸福的微笑。
家是温馨的港湾,只有在这里我们才能找寻到伟大无私的亲情,寻觅出那发自肺腑,深埋心中的父爱、母爱及手足之情。
家,是只有在这里我们才能找到那冷凉世态中的一丝关怀……。
家,是只有在这里我们才能找到那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家,是只有在这里我们才能等到那久旱之后的甘霖……。
家,是只有在这里我们才能见到狂风暴雨后的彩虹……。
家,是只有在这里我们才能……。
家是什么?我常常陷入沉思中。朋友说:“整天呆在家里,不出家门,能无聊死,有什么好的啊”我不这么认为。
我心中的诗人大全(19篇)篇十五
若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王维,我想“闲人”是再恰当不过的。
因为“闲”,才有平适淡雅的心怀,才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因为“闲”,才有深细敏感的审美嗅觉,才能看到“木末芙蓉花”的“纷纷开且落”。
因为“闲”,才有一种禅意的生活,才能“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才能在“薄暮空潭曲”中“安禅制毒龙”。
是的,就因为有这份难得的闲心,闲适,王维是当之无愧的最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
王维的诗清新淡雅却又蕴意深厚。他笔下的山水都是活的,泉流能“咽”危石,月色能“冷”青松。他的诗正如苏轼所谓:诗中有画。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独立的山水长卷。晚年的王维,陛下流露的,更是集诗意、画意、禅意于一炉的精品!
然而山水田园诗人有时终究过于浪漫了!
农村,在王维诗中是无可避免要出现的,诗人一直企图美化这两个字,在他诗化的语言里,它常常变成“田园”,王维试图把它变成一个和风光相关的地方,而且似乎很成功。但是对于一个农民来说,他必然无可选择的生活在农村,而不是田园。
拿《积雨辋川庄作》来说,毫无疑问,这是一首很优美的诗,字句珠玑,颇具画面感,更有闲适幽远的意境。看吧:
绵绵的细雨已经下了很久了,空灵的树林中缭绕着一缕一缕的水雾,朦朦胧胧,煞是可爱,却原来是空林深处小院子升起的炊烟,一个农家妇,扎着头巾,急匆匆走在田埂上,手里提着的是给在地里劳作的丈夫的早餐。田野里,水田漠漠,妇人的.脚步惊起几只白鹭,直冲云霄,树林中的黄鹂鸟不知疲倦地奏着“晨曲”
或许,在探们看来,这个优哉游哉的王维,恐怕是一个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吧!
所幸的是,王维的闲,闲到一定境界,总算给后人留下美的享受,虽然这享受里含着一些心酸!
我心中的诗人大全(19篇)篇十六
采访余光中毫无例外仍然是从他的作品《乡愁》开始。4月9日的下午,在他位于台湾高雄的寓所内,余光中背靠着客厅的沙发,用淡淡的南方口音回忆起当初写下那首后来带给他巨大名气的《乡愁》一诗。他很认真地说,同一题材的诗他写了很多首,但是这首诗后来这么出名确实让他很惊讶。
被誉为世纪诗人的他已82岁高龄,他笑称自己是一个“跨世纪的诗人”,虽然作品丰硕,但并不是一个很富有的人,却也不会饿死。因为他不是畅销作家,但是个长销作家。诗歌,他会一直写下去。
《乡愁》之所以这么流行除了感情因素还因为好记、容易谱曲。
清明节是大三通后的第一个清明节,两岸民众可以自由穿梭两地扫墓。余光中说,38年前他写《乡愁》时,台湾同胞想要回大陆探亲是根本不可能的。
记者:《乡愁》发表38年,这首诗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
余光中:1971年,我在台北写下《乡愁》,38年过去了,我的所有诗中最流行的仍然是这首。人们甚至称呼我为“乡愁诗人”。1991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有人唱《乡愁》,之后这首诗被收入大陆教科书。这么多年,它被谱成10多种歌曲,目前有十五六种教科书都收录过这首诗。
我写过很多类似题材的诗,其实都不错,《乡愁》只是其中之一。之所以这么流行,除了感情上的原因,还因为它的语言非常单纯,背一段,四段都能背,好记,而且容易谱曲。
记者:你对两岸关系的发展有何期望?
余光中:两岸都是中华民族,我前曾讲过,不要因为短暂的政治而牺牲五千年的文化。独派想要“去中国化”是不可能实现的。难道他能不用筷子吃饭?难道能不吃粽子?这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去不掉的。
我不是很富有,但也不会饿死。因为我不是个畅销作家,我是一个长销作家。也就是说,我不会很卖座,但也不会消失。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写作的“四度空间”。仅在台湾公开发表的作品就有50多本。尽管已退休,但他仍在台湾中山大学教书育人。近年来受困于社会活动过多,无法安心写作,他自嘲:“自己现在就好像鲁迅说过的空头作家了。”
记者:你发表过这么多的作品,是不是也算比较富有的人?
余光中:我不是很富有,但也不会饿死。因为我不像金庸等人一样是个畅销作家,我是一个长销作家。也就是说,我不会很卖座,但也不会消失。而且我有自己的专业,台湾的教授退休待遇很不错,我拿到原来工资的80%。
记者:诗人天性敏感多情,现在你还会被什么“感动”吗?
余光中:会啊。所以我决定一直写诗写下去。我平时喜欢旅行,10年前多去欧美旅行,我和夫人一起,我开车,拿着一本地图走了很多地方。最近这10年,我们多到大陆各地旅行。
记者:未来有没有新的写作计划?
余光中:不可能有计划了。现在活动多于写作。许多人邀请我去演讲、访问,以前我都答应去,现在太多了,只能挑一些去。我很想在家里写点东西,但是接二连三的邀请实在推都推不掉。我的年纪也太大了,所以现在的日子是得过且过。
一个社会只要歌还发达,就不能说诗没落了。
对于现在诗这种形式的没落,余光中认为,现在流行歌曲很盛行,其实歌词也是一种诗。“没有歌词就没有歌。”他说,从唐朝开始,就有很多诗变成了歌。如《渭城曲》。一个社会只要歌还发达,就不能说诗没落了。
余光中曾经说过,诺贝尔文学奖是西方语系的奖项。华语世界可以举办自己的华语文学“诺贝尔奖”。
记者:你认为华语文学评奖怎样才能像诺贝尔文学奖那样成为权威?
余光中:诺贝尔文学奖因为是西方语系的,重心在西方,所以自然会有所偏向。这是中国人很难拿奖的原因。
记者:网络词语的流行对于华语文学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余光中:网络词汇的流行对现在年轻人影响很大。母语是我们的根本,不能荒废。尤其是文言文,学生必须学一点。“五四”以后,虽然我们用白话文写作,但文言文流下来的财产很多,比如几千个成语,大家一听就懂。像周杰伦的一些歌,歌词就有旧诗词的底子。
我心中的诗人大全(19篇)篇十七
杜甫,现代主义诗人,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一直怀着报效国家的远大理想。以前不熟悉杜甫的我,只知道他愁容满面,却不了解他为何而愁,本学期学了许多杜甫的诗,我知道他的愁是从何而来的了。“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句诗是杜甫老年时期写的,当时他正漂泊在外,好比一叶孤舟,但他依旧担忧着国家,忧到“雨脚如麻未断绝”还在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位把自己一生都倾注在国家中却始终得不到重用的人,就是我们学生也会为他感到可惜啊!杜甫想要在政治上取得成就,但老天就偏不让他完成心愿,混了几十年还是个小官,他想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华,却无奈因为写诗而出了名。从某方面来说老天是不帮他,但换个角度,如果没有那些跌宕起伏、离愁别恨的时光,也就不会成就一个诗圣,一部史诗。
杜甫的一生,也不全是悲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他参加科举考试落榜之后,来到泰山。泰山是五岳中最气势磅礴的一座,“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明了杜甫的决心,他想成为一个征服泰山,征服人生中所有困难的人,充分展现出了他的豪情与气魄。这种积极进取的的心,使杜甫跨上了圣化之路的第一步。
就像阳光总会被黑暗吞噬,杜甫的生命流逝,成了历史长河中永远令人仰望的人物。在他临终前,写下一首诗,始终写的是他对未来社会生活的美好期望,士兵不再与家人离别,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恢复,永远是一个与谐社会。由此可以更进一步了解到,杜甫究竟有多放不下国家了。
一阵风,激起了历史长河的波澜,留下了读不尽的一本书。
我心中的诗人大全(19篇)篇十八
它埋藏在我的心中,却不能发芽。为什么不发芽?我没有用自己的汗水去浇灌,用自己的青春去拼搏。我有时觉得这个梦对我来说遥不可及,有时觉得这个梦不可能发生在我的身上。但我仍要埋下梦的种子,却没有自信的看它破土而出。
梅花斗雪,那是自信,她能一枝独秀!
江河咆哮,那是自信,她能一泻千里!
鹰击长空,那是自信,她能做视万物!
可见,自信是实现梦的基础,我的梦——考上高中。虽然我的基础还不好,考上高中还有很长的距离,但是我相信奇迹是人创造的,我一定可以考上高中。
世界上最难的事情,绝非行路。才会有李白高唱:“行路难,”但是不要气馁。著名的美国总统林肯并非出身豪门,却实现了自己的梦--身居一国之首。屡屡面临绝境,却一次次靠自己心中的梦化解了黑暗的恐惧,走出卑微,成就了伟大。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梦想并不遥远,我心中的那个梦,坎坷并艰险。这时,我总会用这些话来激励自己。
行到绝境,静观沧海,走出迷途。
面对黑暗,坚持梦想,演绎精彩。
我相信,我心中的梦用我的汗水浇灌,一定会吐露新芽。
我心中的诗人大全(19篇)篇十九
我眼中的王维,似一轮明月,照耀松间;又如一股清泉,流过石上。
王维生于公元7,字摩诘,汉族人,又被人称为诗佛,今存诗400余首,他精通佛学,对禅宗影响很大。也许,大多数人都认为他的一生是舒适的,其实并非如此,在当时的唐朝政治动荡不安,王维那是虽在做官,但已经对当时的唐政完全失望,开始过着半隐半居的生活。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正是他当时的内心真实写照。之后他实在受不了,所以才返回了他旧居的山林,也正是这美妙多姿的大自然给了王维写诗的灵感。
王维不但诗写的好,而且书画写很有名气,多才多艺。
我眼中的王维,不骄不躁,不急不傲。正恰似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他永远将万丈光芒挥洒,永远将千滴清凉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