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整理思绪,梳理重点,加深对于经验的领悟。以下是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作中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病隙碎笔读后感心得体会(优质14篇)篇一
最早知道史铁生这个名字,源于中学语文课本里他的一篇文章“我与地坛”,那时候只知道老师要求背诵某些文字非常优美的段落,背诵的过程中自己会把那段描写立体化,在脑海中编织一个个唯美的画面,还能惊叹作者在悲惨的境地下对于生活的观察竟那般细微。但无法体会一个命运多舛的人要写出如此轻盈、唯美的文字需要多大的勇气,内心做了多少挣扎与叹息,才能化悲痛为文字的力量。
再次接触史铁生,这个断腿又罹患尿毒症的残疾人,在病中对生命的思考格外深刻,把这些思考集结成书,就是《病隙碎笔》。其文字流畅,感情真实不做作,好像在写个体命运的悲惨,又处处透露着抽象的终极关怀,因为人人都会生病,感冒发烧、小病小痛之后才知道健康的可贵,所以一个健康人依然能对一个残疾人写出来的文字“感同身受”,这大概就是文字之美吧。
在这篇随笔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上帝的思考,作者一定是看过《圣经》的,所幸自己已将《圣经》粗浅读过一遍,能够理解他说的那句话:“生活,正如上帝指给约伯看的那样,从来就布设了凶险,不因为谁的虔敬就给谁特别的优惠”。上帝因为“魔鬼”撒旦的挑拨,想要试探下他眼中的义人约伯对自己的忠诚度,结果用个各种方式降灾给约伯,折磨他的肉体、剥夺他的财产、离散他的子女,这个过程中还有约伯的三个好友不断的劝说约伯,叫约伯离开他的上帝,别再信仰上帝,约伯却一一回绝了,依然对上帝不离不弃,依然虔诚的信仰上帝。这些行为上帝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撒旦只好悄悄隐退,原来上帝看上的义人果然名副其实。上帝一高兴,就把那些原本属于约伯的幸福统统恢复。
病隙碎笔读后感心得体会(优质14篇)篇二
史铁生先生说过:“有一回记者问到我的职业,我说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这不是调侃,我这四十八年大约有一半时间用于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来,成群结队好像相中我这身体是一处乐园。”
在《秋天的怀念》一文中,我们体会到史铁生先生面对病痛打击最初的迷茫,他的脾气变得喜怒无常,他一定是痛苦的。但在《病隙碎笔》中完全感受不到,亦或说是他看清了什么,明白了现实,从而使“他孱弱的心渐渐强壮了些的时候”他才写下了《病隙碎笔》。
他不再像《秋天的怀念》中去抱怨生病。
他认为生病也是一种游历:“异地他乡增长见识,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激流险阻锤炼意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
不生病的时候总是挑嘴,什么都不愿意吃,一旦发了烧,歪倒在床上,一碗白米的粥都是清甜美味的。
遇到生活中的不顺心的`事谁不会抱怨呢?一些啰嗦的小事,不然就是像史铁生先生一样生病的大事。但是史铁生先生幡然醒悟了:“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有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所以他抱未来以希望。在约伯的信心面前,没有福乐做引诱,有的是接连不断的苦难;在真正的信心面前,其实是一片空旷,除了希望什么也没有。但在最后上帝还是把约伯失去的一切都还给了约伯,终于还是赐福给了那个屡遭厄运的老人。他说:“上帝不许诺光荣与福乐,但上帝保佑你的希望。人不可以逃避苦难,亦不可以放弃希望。”
书中提到过他已故的好友周郿英先生。同样是恶病缠身、高烧不断。但他就这么闭上眼睛,从不呻吟,从不言死;用一分一分拼接出来的三年,谁人不为之赞叹他的坚强?虽然他满怀信心,但他最后还是离开了,这也不是对信心的嘲弄。史铁生先生认为,信心的恩惠唯在渡涉苦难的时候才可以领受。
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想起故人的经历,或是自己也正在经历着差不多困苦的过程,史铁生先生在后面的随笔中提到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我明白他不想纸醉金迷的活着,他也认为所谓死亡并不是消散于宇宙的虚无。它让我想到了庄周。庄周亦是认为死亡并不是离开和消失,而是回归了自然成为了气、飘在天空的云、花草树木和四季的风。可能庄周更逍遥些,他擦淡了生与死的界限。
“所以一切尘世之名都可以磨灭,而"我"不死。”这是史铁生先生最后给出的答案。
《病隙碎笔》中史铁生先生的文字,写出的是一本真正的救赎,也确确实实能看到史铁生先生生命的光亮,他有一个滚烫的炙诚的灵魂,并将永远饱含希望。
天地间的热情不会寂灭,轰轰烈烈的消息也总要传达,人是这热情的载体,永远存在。
病隙碎笔读后感心得体会(优质14篇)篇三
望着接踵而至的,怀着各种愿望来这里祈福的人们,突然想起了一本书中的一句调侃:“为求实惠去烧香磕头念颂词,总让人摆脱不掉阿谀,行贿的感觉。”刚步入佛堂的我的确是被佛祖的庄严肃整所震撼了,但不一会儿这种心情就被一种急功近利的欲望所取代了,想来佛家相信只有灭断诸如贪、嗔、痴的欲望才能使苦难不复存在,而我们却恰是为了满足欲望才来到了佛祖面前,以为自己怀揣的是无比虔诚的心,却已犯了大忌。好像书上的话是我们真真的写照,顿觉充满讽刺。
史铁生,我反复地咀嚼着这“铁生”二字,一个因双腿瘫痪而投身写作的人。或许上天给了他过多的信任,让他经受着磨难却依然坚强的活着。很难让人相信以上对于拜佛这事儿的看法竟出于他的文章。甚至于轻松地说他的职业就是生病,业余写点东西。对于一个有着这样经历的人来说,沉郁、沮丧才是人们对他的认识,可在《病隙碎笔》中,让我感受到的却是一颗善良、智慧、自我的心。拥有化苦难经历为人生哲理的本领,用一支笔驰骋在依旧充满生命力的大地。
他说人生是一出充满矛盾冲突的戏剧。我们都是不能随意调换的其中的演员。许多人会看着别人一帆风顺的高升而感叹“我怎么这么倒霉啊!”满脑子都是平淡如水毫无生气的剧情,即而继续过着无聊的日子,哪天若是碰上件好事还能感叹一句“我其实很幸运啊!”不过这样的时候毕竟少,在一句句的“我怎么.....”“我其实.....”中人生也就落下了帷幕。有人在摸爬滚打了一辈子后或许连我为什么活着也不知道,用尽一生却始终换不回一个确切的答案。“上天为什么待我这么不公!”在人世走一遭后却是这样愤世嫉俗的离开。
但史铁生说不,上天对每个人都很公平!他虽然剥夺了“我”奔跑的权力却让“我”与生命的真谛更接近,这就是为什么盲人的听觉总比一般人的伶敏,生命有他的安排,正如司马迁,孙膑一辈,残缺的身体阻挡不了他们对生命响亮的回答。好像一根西瓜藤上结越多的西瓜那么这些西瓜得到的养分就越少,自然收成就不好。生命的道理也正如此,有所得必有所失,上帝在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会为你开启另一扇窗,其实生命的答案就在于我们自己能否坚信我们能活着并顽强的活着,人可消灭,但打不败,打不败的才是可贵的对生的意志。
我常常想当一个人面对自己身体上的残疾时得需要多大的勇气,但看了《病隙碎笔》,我明白了最难的不是要“接受”这个事实,而是在接受这个事实后,又能从心的角度重新站起来,正是史铁生用不完整的身体撑起的这一片完满的天空,让我们这些迷惘,急躁的人找到了一个能真正审视如何活着的机会,生命给我们每个人的提问都不一样,怎么样去回答生命抛给你的问题正是我们对生命的态度,于是,不再苦苦追问“公平吗?”“为什么?”我会抓紧每一寸的时间,继续、和继续的继续。
病隙碎笔读后感心得体会(优质14篇)篇四
此书虽无与其另一作品《我与地坛》那般,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但仍在2002年时,获得了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且被文艺评论家誉为“史铁生最具灵性的生命笔记”,可歌可贺。本书乃是在作者身处艰难困境中,对神性和人生终极意义所做的一次艰苦卓绝而又辉煌壮丽的追问和眺望。在书中,史铁生从生命的困惑与痛苦出发,对所处的世界和时代进行审视,对人生意义和精神寄托不断追问。
字里行间中,可以看出,史铁生的写作与生命融合在了一起。在他的“写作之夜”,他经历着生命的苦难,却表达着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作者一生如此多灾多难,“铁生”二字似乎又暗含着坚韧长寿的意蕴,作者自想,可能是前世有什么不好的记录,所以此生便活得较为长久,以此作为补偿,将功补过。作者还曾想借此前世的罪过与今世的补偿,来警戒正在腐败的官员们,可还是想想作罢,认为那些官员们会无动于衷。由此可见,腐败官员的影响是多么地恶劣,欲挽回其过错,又担心白费力气,对其丧失了很多信心。即便作者对其无所作为,可难道这不该引起官员们的深刻反省吗?个人犯错,损人又不利己,还没意识到要赶紧悬崖勒马吗?回头是岸。
没有谁天生坚强,史铁生也一样。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他也曾迷茫、绝望,甚至想要放弃生命。还好,作者及时醒悟了: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存在吗?要是没有了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是否会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乍一看,他的观点似乎有些偏颇,但却不无道理,世界本来就是由一个又一个的矛盾组合而成的啊。此外,这也算是一种很好的自我安慰吧。
在他对生命的叩问中,我读到了一种坚韧、奋发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凌驾苦难,超越生死。情绪低落时,徜徉在他的文字世界里,我感觉,自己悲凉的心在被一点点捂暖。
作者曾说过:对他而言,职业是残疾,业余是写作。本书的书名,无意间印证了此话,可谓有相得益彰之妙。
本书虽为病隙闲散的随笔,但依然充满了浓重的哲学气息,闪烁着智慧与哲理的光芒,关于生命,关于信仰,关于爱情,关于自然规律……时时处处引人深思。
或许,因为自身的残疾,进一步丰富了人生经历,所见增多,所感增多,便期盼自身能得到他人乃至整个社会的认可,从而改善现在的处境,可又左右迷茫,想找条路,又不能用腿,于是便用笔去找。然而,太渴望之下,身心俱疲,又会走进残疾。似乎在作者看来,残疾与写作有着隐含的内在的必然联系,但真的一定是这样吗?不一定吧,残疾之下,想要改善现有处境,如何选择,人各有异,只不过作者选的是写作这条路罢了。此外,过于渴望,也可能创造出身心愉悦,精神焕发,从而更快地恢复健康的奇迹呢。
“人可以走向天堂,但不能走到天堂”,对此,我的理解是,天堂,是精神的`归途,虚幻而非真实存在,只不过是作为人类的一个信仰,一个精神的支撑,从而促使人类不断地向善,向好的方面发展。我想,作者有时应该也很苦闷吧,他以笔代腿,想要到往天堂,却无奈,天堂之路太遥远,怕是无法到达,便感叹:天堂是精神的恒途,不能走到,只能走向。似乎合理,但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些许的妥协。作者认为,天堂,若是可以走到,那便意味着信仰的终结,意即天堂是人类灵魂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但我认为不然,为什么天堂就一定是终点站呢?有什么证据或理由可以证明呢?如果不能证明,那么可能还会存在更高的阶梯,引导我们不断朝着新的方向前进。
静读此书,我感受到一种涤荡心灵的力量。“发烧了,才体会到不发烧时的日子是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到不咳嗽时的嗓子多么的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丢了,便觉得天昏地暗。直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时,才意识到端坐时的日子是多么晴朗。终于醒悟,其实我们每时每刻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苦难的面前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幸福本就是相对而言的,如果无法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境吧。
生活不会总是顺心如意,不可避免的尴尬或许会让人难堪,但这尴尬,也是一种可贵的能力。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反躬自问是一切爱愿与思想的初萌。要是你忽然发现你处在了尴尬的地位,这不值得惊慌,也最好不要逃避,不如由着它日日夜夜的惊扰你的良知,质问你的信仰,激活你的思想。进退维谷之日可能也是别有洞天之时。史老的处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尴尬,值得欣慰的是,他能够坦然直视,找出根因,不断完善。
通用文字,我的思想也和史老一起,在无边无际的宇宙里徜徉。史老说,“我们太看重白昼,又太忽视黑夜”,此言,我深表赞同。处在喧嚣纷杂的社会中,我们很难让自己安静下来。只有黑夜时,我们才能更多地静静冥想。西方推崇忏悔,可东方人却总是不肯反思,或者说很少进行真正深刻而有效的反思。我们在黑夜里过着所谓的夜生活,以致白天总是处于昏昏噩噩的迷茫之中。史老此言,算是对我们的一个提醒吧,黑夜和白天同等重要,我们理应合理安排。
读书,读的不只是书,更是自己的内心,个人反思也好,与书中之人亦或作者交流也罢,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一种提升,这种与己与人的交流习惯,值得我们一直保持下去。
病隙碎笔读后感心得体会(优质14篇)篇五
《病系碎笔》是史铁生写于生病治疗间隙的片段碎笔,篇幅很长,但语言通俗易懂,仿佛在和我们面对面的交流,用长者的身份教导我们怎样面对人生,苦难,命运,爱情,金钱,信仰,道义,字字珠玑,平易又精辟,朴实又鲜活跳动,充满智慧与哲理。史铁生有严重的残疾,但他坚持写作,在三天一次透析的痛苦煎熬中,他完成了著作。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史铁生在开始就谈到了命运,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随意调换,要让一出戏剧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间的冲突,矛盾和冲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境遇各异,乃至天壤之异。他将生命比作一场戏剧,而我们都是其中的演员,每一个人的角色都不一样,命运不一样。
在书中,史铁生认为当人无法被改变时,我们应该寻求爱,爱是一个神圣的词。爱之永恒的能量,在于人之间永恒的隔膜。爱之永恒在于激越,在于每一个“我都是孤独”。爱也许只是某一刻莫名的思念,也许只是远远观望,默默陪伴。
带着病体,史铁生看到了世间的痛苦凶险,并不因为自己虔诚而减少,对别人不尊重,只是乐观的活下去,勇敢的面对这世界。他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写点东西。能够看出他对生的意志力很强,体验到的是人生的苦难而表现出的却是欢乐与充实;他用理性的文笔,显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对命运的抗战,对生的意志,对死的无畏。
这部书是对人的灵魂洗礼,改变了生命的追求,《病隙碎笔》这部著作是史老先生在病痛中写作,写出的却是欢乐与充实,品《病隙碎笔》,解人生迷津!
病隙碎笔读后感心得体会(优质14篇)篇六
最近读完了史铁生先生的散文集《病隙碎笔》,在我看来,与其说是散文,倒不如说是史铁生先生的随笔集,这并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集子,而是充满了对人生的诘问与思考,同时解答着声明的难题,正如这本书的名字,《病隙碎笔》,简单明了且直白,这本书中所写也就是史铁生先生在长期生病的空隙中的所思所感。之所以喜欢《病隙碎笔》,是因为史铁生面对跌宕起伏的不公命运时的理智与坚定内心,读完这本书,不禁要感慨史铁生先生对生活的坦然豁达,乐观积极的态度,以及对人生各般事件的大彻大悟的通透感受。
对于史铁生先生,是谁也不陌生的。从《我与地坛》,到《务虚笔记》再到现在的《病隙碎笔》。有人评价史铁生是“一位一生都在死亡边缘行走的作家”,不得不感叹,单是疾病带给史铁生先生身体上的折磨,便是常人难以忍受的,双腿瘫痪后,又是肾病又是尿毒症,而最后也因脑溢血不幸去世,更不用提在心灵,精神方面带来的打击。就像在《病隙碎笔》一书中所说的,“四十八年大约有一半的时间用于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来,成群结队,好像都相中我这身体是一处乐园。”
史铁生先生在《病隙碎笔》中这样调侃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这本书名字为《病隙碎笔》,但其中内容与“病”又无太大的关系,书中所有的文字,更像是一个鲜活健康的灵魂对生命的困惑与苦难的探索,似于一个思考者对于哲学的最基本问题的探索与辨析,史铁生先生一直在寻找答案,穷极一生的思索,他虽然残疾无法行走,却从未停下过探索的步伐。
印象深刻的是史铁生先生在《病隙碎笔》中引用的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句“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记得在过去读时,从未想过将其与生死相联系,只是认为是普普通通的一场往来,但在史铁生先生看来,这便是对生命最好的诠释,以这一句话作为墓志铭,对于史铁生先生来说是最合适不过的,轻轻地走正如轻轻地来,扫尽尘嚣,不带走一片云彩。一段渺小的生命,为世界作出改变,哪怕是微小的改变,不失为一种成就,不枉来人间走一趟。
不得不说史铁生先生是乐观的。他在书中写道“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得到满足”,在病痛的折磨中,史铁生先生并没有自怨自艾,度日如年,甚至于从此一蹶不振,反而,他不甘于沦为泛泛人海中的渺小一颗,将这些疾病带来的折磨痛苦转化为思考的动力,在生病的空隙中思索人生的真正奥义。人之生老病死,史铁生早已看淡,虽然失去双腿只能依附轮椅的他曾经在年少时也有过失意,恼恨上天安排的不公,以至于每天把自己藏进地坛,望着地坛的花花草草与建筑物,往来的行人,去深思,去感悟,去真正理解人生的意义……幸运的是,史铁生终于有了自己对于人生的理解,在《病隙碎笔》中,他也明了了上天的安排,正如史铁生先生在开篇所讲,“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喜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一个,不可以随意调换。”深谙自己是那个不幸者,领悟透彻之后,也懂得了“一起只好看命运的安排”。
病隙碎笔读后感心得体会(优质14篇)篇七
“痛苦和幸福都没有一个客观标准,那完全是自我的感受。因此,谁能够保持不屈的勇气,谁就能更多的感受幸福。”史铁生,正如他的名字一样,铁生,像钢铁般的生长,他不屈的勇气和坚忍的意志,打动了无数的人。我相信,追求幸福是每个人都想要的,区别在于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同。具体来说,由于每个人的相对价值观不同,而且没有一个绝对的价值观,就是还没有一个价值观可以得到大家绝对的认同。所以,不同的人对幸福的标准自然是不同的。叔本华认为,幸福和快乐是消极和虚无的,而痛苦则是永恒的。这点我很认同,我们能够改变的是对痛苦的态度,把人生视为历练的旅程,把痛苦视为理所应当的存在,这样我们不会被苦难打倒,反而会像破茧的蝴蝶,涅槃的凤凰,绚烂。
“睁开白天的眼睛,看到很多人很多事都可憎。睁开夜的眼睛,才发现其实人人都在苦弱的挣扎,唯当互爱。”生活本就不容易,只要在生活,痛苦便随之而来,而且还在不断延伸。你的痛苦,我也有,他也有,古人有,今人有,不同地域的人也都有。那只能是以我心,换你心,才不负这苦痛,才能不负来这人世走一遭。写到这里,主题也便明了了,爱是人类唯一的救赎。
“死是一件无需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对死有独到的看法,可能因为他离死神很近,比大多数人来得更近。他认为死亡的只是肉体,而灵魂是永恒的,在飘渺、虚无的境地里飞翔。灵魂不死,是人类最高级的猜想。现在还没有任何的科学证据证明灵魂不死,但是呢,也同样没有证据证明灵魂会随着肉体而死亡。我自己对这个问题并不执着,我不会因为希望灵魂不死,便就相信灵魂不死。所以,我对死亡的态度是以一颗平和、淡然的心来看,死亡不可避免,我相信肉体死亡之后便无意识了,所以不必害怕死亡之后的事,因为你不会有害怕的感觉了。既然如此,那就是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在过程中享受精彩的人生。
禅宗中有个词叫“明心见性”,用心理学解释就是让处在冰山一角下面的无意识尽可能的显现出来,进入意识当中;用文学来解释就是在人生这幕剧中,尽可能多的做观众,而少做演员。真正的英雄,是把这世间看的透彻,而仍然以一颗博爱的心来对待世人。史铁生,我想,他做到了,他经历了为数不少的苦难,他的灵魂在高处、远处、旁边冷静的、淡然的观察着肉体的他,他的灵魂始终处在观众席的位置,看着他的肉体,仿佛那只是一个臭皮囊,关他史铁生什么事呢。
我敬重他,敬重他海一般的深沉,山一般的厚重;敬重他深刻的思想,宽大的胸怀;敬重他在朝圣者的道路上的坚定,勇往直前,敬重他一颗悲天悯人的心。
病隙碎笔读后感心得体会(优质14篇)篇八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你可以在阳光下看到在风中摇曳的绚丽花海,你可以在茫茫的草原上策马奔腾,你可以在浩瀚的大海边享受海风带来的丝丝凉意,可以在高山田野间感受自然的味道……但再温暖的阳光也会被乌云遮盖,再美丽的花朵,也抵挡不住狂风暴雨的侵袭。人生中有喜有悲,但要在病痛中寻找积极乐观的人生,却实属不易。
在这个寒假前,对于史铁生我无一了解。而看完《病隙碎笔》后,我对他便有了新的认识,对他心生敬仰。史铁生是一位优秀的作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但上帝却和他开了一个玩笑,让他在最美好的年纪失去了双腿。也许是天妒英才,不幸的事接踵而来,但这并没能击垮他,反而使他在痛苦中寻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对于史铁生而言,《病隙碎笔》不仅仅是一部属于自己的作品,也是一部充满生活体验的人生笔记。这本书是他在生病治疗间隙写下的片段随笔。篇幅很长,语言精简易懂,主要涉及到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等方面没有繁琐的考证,推理和判断,只有作者在那时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从文字间可看出他对生活的坦然豁达,“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在任何灾难的面前,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面对命运的玩笑,他是那样理智地直面命运的挑战与不公。他在病痛中渐渐悟出一条人生的道理,“只有生病了才会想起没有生病的好,只有发烧了,才会知道不发烧的日子有多么惬意。”史铁生以一种调侃的口吻说道,“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或胜或蒜的意向,别开生面的游历。”他以一种平静的心态面对病魔,并为自己的生病观上另一种名称“生活体验”。
史铁生对这个世界是多么的热爱,苦难于他是一种折磨,而是一种生命的馈赠,让他体会出了生命更深层的意义,生命似乎正如他书中所说的,生命本无意义,是我使自己的生命获得意义。
病隙碎笔读后感心得体会(优质14篇)篇九
当我翻开《病隙碎笔》时,那位与病魔作战的勇士,又出现在我眼前。
“所谓命运,就是说,这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我们都是自己的人生戏剧中的主角,我们不能随意更换自己在人间戏剧的角色,所以,我们要尽力扮演好我自己的角色,虽然不能做到最好,但至少要努力做到更好!人们所以需要戏剧,是需要一处自由的时空,需要一回新魂的酣畅表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戏剧,而我们同时又在别人的戏剧中扮演着或轻或重的角色,加油吧,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当然,它里面还有对信心的理解。“信心既然不需要事先的许诺,自然也就不必有事后的恭维,它的恩惠唯在渡涉苦难的时候可以领受。”虽然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还不是很透彻,但是现在我面临着高考,对于信心我有自己的理解吧,信心是在我面对困难停滞不前的勇气,是我彷徨时的引路灯,是我失败时激励我前进的动力!
这本书中“自卑,历来送给人间两样东西:爱的期盼,与怨愤的积累。”自卑,或者在自卑的洞穴里步步深险,或者转身,在爱的路途迎候解放。所以,我选择解放。这本书,我会永远珍藏的!好好研读!
病隙碎笔读后感心得体会(优质14篇)篇十
持续看了很久的这本书,今天上午花了一上午,看完了最后一百多页,让我对于史铁生这位当代作家有了更深的感受。
最初接触到这位文学家还是在语文课本上,不过,这次的机缘巧合是数十年后的重逢了,而这本《病隙碎笔》光看书名,就一下子吸引了我,我没有犹豫就买了回来,不过,起先看了几页并没有很迫切的愿望要看下去,也是源于这是一本哲思方面的书,但是,这几天,当我身体抱恙,心态不佳的时候,重新翻出了这本书,打开之前书签的地方,继续看下去,倒是有了很多不同的感受。
这本书刚刚看完,所以,印象还是留在我脑海中比较深刻的,书中对于史先生支持“安乐死”的观点,我非常认同,虽然这本书是差不多10多年前出版的,但是,时至今日,安乐死还是没有被法律认可,也是一种无奈。
书中还写到对于“尴尬”的独到见解,史先生的观点让我对“尴尬”一词也有了新的思考,史先生的见解有他的道理,而且,他的人生经历非一般人能有,想必这番解读自有其深意。
这本书,我起先以为是一本病重的时候的随笔,没想到,里面谈了很多人生的思考,我一下子也消化不了许多,倒是让我觉得这本书有机会可以再读,我的感受是,这本书在不同的年龄看会读出不同的感受,体会到不同的内容和新意。
病隙碎笔读后感心得体会(优质14篇)篇十一
如未曾20岁开始双腿瘫痪,寸步难行,何以言苦楚,如未曾患上尿毒症,卧床生疮,何以言病痛,如未曾昼夜不分地苦思冥想,涅盘重生,何以言人生。
“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的史铁生,却用自己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成为了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病隙碎笔》作为20xx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之一,已不是单纯数量上的又一本散文随笔集,而是一部充满了生命体验的人生笔记。他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等六部分,充满着智慧和安详。
在我们常人无法想象的没日没夜的病痛里,他这样说:“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
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这段关于生病的参透,让我时常感慨万千,我们常常抱怨自己没有的东西,却没有为自己的东西尚未减少而心存感激,比如身体健康、父母安在、前途在望等等。
虽然以病床为桌、药水为墨、病痛为笔,但是这本书折射出的却是生命与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个体生命必须正视的问题和必须开解的难题,他都没有回避与躲闪,而是用轮椅上日日夜夜的凝练与浓缩,给予了我们智慧的回答。史铁生用他寸步难行之躯,走到了我们健全人尚且无法抵达的理想之路。
病隙碎笔读后感心得体会(优质14篇)篇十二
《病隙碎笔》顾名思义是为在与疾病抗争的闲隙中所写下的零碎笔触。书中记录着他是如何看待“两个自己”——一个被疾病缠身,一个拥有自由灵魂,也流露出作者以犹在另一个世界的角度对生活、人生的理解与思考。不得不惊服,非同寻常的生活阅历给了他卓越而深远的感悟与见解。
书的开始便谈及“约伯的信心是真正的信心。约伯的信心前面没有福乐作引诱,有的倒是接连不断的苦难”,其中的约伯何尝不是史先生呢?他将自己生命的不幸,乐观地表述为追求“约伯的信心”。反观当下,有多少人能做到呢?苦难与福乐都是我们要接受的全部,不能仅活在被拿掉苦难的世界。
“人不是苟死苟活的物类,不是以过程的漫长为自豪,而是以过程的精彩、尊贵和独具爱愿为骄傲的”,哪怕身陷囹圄,史先生也要努力地表达内心对生活的渴望,以及对“向上的生存向度”的追求。
史铁生的伟大不单在于他个人的文学建树,更在于他热衷于以身试教向普罗大众发出号召。他以自己“身临其境”所特有的说服力去拯救那些“迂腐”以及“死掉”的思想。他所展现的不单是自己对命运的反抗,更是对大多数人的救赎。
当然,囿于见识有限,想要完全读懂史先生对人生的参透还言过尚早,但哪怕我们所能读出的仅是皮毛,也已是极大的受益匪浅了。史先生在书中对生命这样解读,“生命是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读后感·试问,有多少人能像他这般淡化苦难并且超然物外。大多数人缺少这份透彻地看待生活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走了弯路,甚至渐行渐远。
在这个越发倾向于“自我”的时代,人们越发扩大地去捍卫自己的利益,没有人愿意去吃亏,于是不免沦落得更加物欲化,不免遗忘丢失掉幸福的真谛。
我们要仰望星空,但我们也得脚踏实地,适当地放慢步伐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去扪心自问初心何在。是我们改变世界而不是世界改变我们,多一些理性思考,少一些急功近利,会让我们的人生路清晰很多。
从这本书中获得的是超越文字的力量,是相见恨晚的领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病隙碎笔读后感心得体会(优质14篇)篇十三
作者史铁生是一位受苦受难的人,他二十多岁就双腿瘫痪,后又得了肾损伤、尿毒症等病症,但他很顽强地活了下来,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出了四五本书,是一位令人敬叹的作家。
现在回头看来,书中还是有值得我学习和回味的东西的。比如他说:“文学是挺讲究的东西,写作不然,没那么规矩,痴人说梦也可,捕风捉影也行,满腹狐疑终无所归都能算数”这是他对自己写作的一种自解自嘲,同时也给我一些启示。写作并不是一件很考究的事,并不是需要专科毕业,学了技巧才能写好。只要你的灵魂有话说,你就写吧。
“人有一种坏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走运,这实在有失厚道。”是的,我们总是将好的忘却,其实倒霉的事情才是我们所要忘却的。清点背包上不应该带上路的东西,时时准备着人生的意料不到的事,我们才能更好地走向理想中的天堂。
病隙碎笔读后感心得体会(优质14篇)篇十四
史铁生,用他那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虽然这时的他已是尿毒症缠身,但他却平静地说:“躺在‘透析室’的病床上,看着鲜红的血在‘透析器’里汩汩的走——从我的身体里出来,再回到我的身体里面去。”倘若我此刻躺在病床上,我一定不会像他一样想到如《再别康桥》里的“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扫尽尘嚣”来做我的墓志铭,毕竟我不是他,倘若我此刻躺在病床上,我一定不会像他一样对说,我的职业是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来,成群结队好像都相中我这一身体是一处乐园”,“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
也许,正是因为看透了“人有一种坏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走运,这实在有失厚道,是对神明的不公。”所以,史铁生学会了用良好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人生。每当读到他或用玩笑轻松的语言或轻描淡写地说着他的遭遇的时候,作为读者的我,却非常沉重。他说过“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因为“其实每时每刻文明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面前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常常在生活面前感叹人生时,身边的人都说,别垂头丧气的,看看人家霍金,看看人家史铁生。但是,我却在此刻发现一个疑惑:为什么要在意志消沉的时候看史铁生的遭遇?是为了把自己的遭遇和他的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然后得出,“这点痛算什么”这样的结论吗?如果是,我想我们是悲哀的,我们竟需要从他人身上获得信心。史铁生却说“真正的信心面前,其实是一片空旷。除了希望什么也没有,想要也没有。”我极其认同史铁生的看法。信心,本来就是我们的信念。不管这信念是所谓的“科学”,还是所谓的“迷信’,那是对本来并无根据的的猜想和希望。倘若我们是那批让人看看的人,没有人让我们去看看,我们就打算消沉下去吗?不,信心,对自己的信心,对未来的信心,不在他人身上。没有他人,只要有我们自己,信心就在这,只要你相信自己,“为自己填下美的志愿,为自己提出美的要求,为自己许下诚的诺言”。“在思之所寄的苍茫处,为自己选择一种正义,树立一份信心。”
印象较深刻的是,史铁生还谈到了自卑。在《务虚笔记》中,他借助对一个女孩儿的眺望,写到了自卑。“我很快就感觉到了一种冷淡,和冷淡的威胁。不错,是自卑,我永远都看见那一刻,那一刻永不磨灭,那儿的人是否傲慢地说了些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自卑与生俱来,重要的是那冷淡的威胁其实是由自卑构成的,即使那儿的人没有任何傲慢,我也早就想跑了。”自卑,与生俱来,是啊。我经常自卑。因为别人学习好,我奋起直追;因为别人手工强,我自卑,我也尝试着做一些小礼物;因为别人有钱,我自卑,我节约勤俭,在一次请大家花光;因为别人漂亮帅气,我自卑,所以我尝试着掩盖我的丑陋。我自卑,但我学着去改变。“自卑,历来送给人间两样东西,爱的期盼,与愤怒的积累。”画家z得到的是后面一种,幸好,我得到了前面一种。因为自卑,我更有信念。我相信爱。“爱原就是自卑弃暗投明的时刻。自卑,或者在自卑的洞穴里补补深陷,或者转身,在爱的路途上迎候解放。”我相信自己走在爱的路途上,我相信会有爱为我解放。
我相信史铁生。因为有自卑,但是信念让他不放弃,没有双腿,仍然可以走下去。
“浪是水,浪消失了,水还在。浪是水的形式,水的消息,是水的欲望和表达。浪活着,是水,浪死了,还是水。水是浪的根据,浪的归宿,水是浪的无穷和永恒。”
我是浪,是水?浪指什么,水指什么?也许心中早已有了答案。
史铁生,顽强地活着,在他的文字中,看不见丝丝毫毫的怨天尤人,在他的语言中,看见的是希望,爱和信心。在他的命运里,我说,他是一个幸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