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作文可以给读者带来快乐和启示,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以下是一些优秀作文片段的选取,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和指导。
2023年冬至习俗小学(优质13篇)篇一
每逢冬至,我都会和妈妈一样给家人包顿饺子吃,一家人围在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是无比幸福快乐的事情。
今天又逢冬至,和往常一样,我一早就准备好了包饺子的材料,就等下班回来后一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吃。
说起冬至的饺子,让我思念的就是小时候妈妈给我们包的猪肉白菜馅儿饺子,香喷喷的极有诱惑力,那种味道似乎总也找不回来了。那是一种家的味道,家的温暖。
记得那个时候最盼望的事情就是大冷的天儿能吃上妈妈包的饺子,一家人围在炕上吃着热腾腾的饺子,配上一两个小菜,看着爸爸喝一口小酒,美滋滋的,一家人其乐融融,开心至极。而冬至这一天,妈妈会准备我们每个人爱吃的馅儿,满足我们的愿望,她说冬至吃上自己喜欢的饺子,整个冬天就不会冻耳朵了。而冬至吃饺子的习惯我们都一直坚持着,维系着这种传统,浸没在家的温馨里。
冬至吃饺子,是我们北方人的一个习惯,南方人却是极少包饺子吃的,记得在大一那年,我们全班四十几个人围在一起包饺子,也让我这个北方人过了一把师傅隐,手把手教姐妹们包饺子,惹得男同学也来拜学,真的是很难忘记,看着大家脸上、衣服上都沾满了白面粉,各自嬉戏着,包出来奇形怪状的'饺子,甚是可爱。那种场面、那种欢呼声、那种无拘无束的自在和那种随性率真,深深的印在我们的脑海,每逢冬至,大家还在开玩笑似得说师傅再教我们一次吧,我们什么时候再来包一次饺子吃,那次的饺子真的很好吃。其实,我记得那次的饺子煮好后已经没有了饺子的形状,更没有了饺子的味道,可每个人吃的却极其开心。因为那里凝聚了每个人的汗水以及我们当时深深的友情。
谈到冬至的饺子,除了最思念最难忘的冬至饺子,还有就是最兴奋的冬至饺子。那是女儿五岁那年,我和妈妈一起包饺子,激起了女儿的好奇心,非要让我们教她包饺子,妈妈拿一个饺子皮放在她的小手上,又给她放了一点馅儿,慢慢的让女儿跟着自己学,小孩子的模仿力真的是无法形容,还真的包出来一个饺子,因为馅儿少,没有妈妈包的好看,不过还真是那么回事,逗得我们都开怀大笑,她还在那喊着说多放点馅儿,想起这件事儿来都会偷着笑笑,看着女儿慢慢的长大,现在可以做我的小帮手,看来这些年的辛苦也没有白费,心中别提多满足了。
而今天冬至的饺子,是我最期盼的饺子,因为今天妈妈、婆婆他们全都过来,这次是三家人组成的大家庭一起包饺子,想想满屋子的人一起动手包饺子,那种场面也是蛮热闹的,给这寒冷的冬季带来家的温暖,就连春节都没有这样热闹,想想都让人期许。
这个冬至的饺子,一定是美美的,团团圆圆,和和气气,其乐融融。这次冬至的饺子肯定又是一次让人难忘而又值得思念和期许的饺子。
雪花飘舞的冬至夜,和家人围在一起,来一碗热腾腾的饺子,美就在其中。
2023年冬至习俗小学(优质13篇)篇二
星期天,虽然下着细雨,冰冷冰冷的,但我的心里依然高兴,因为我要和妈妈去月湖银台第博物馆参加冬至风俗活动。
听说宁波的冬至风俗与别的地方不一样,我又充满了无尽的向往。
进了博物馆,我们端端正正地坐在位子上,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解:“冬至这一天是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在宁波,人们冬夜常常要吃大头菜炒年糕。年糕、年糕,亦即‘年年高’,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美好的憧憬和期盼。”我们听得津津有味!但更精彩和更有趣的还在后面。
随后,我们去旁边的石磨练习磨米浆。我站在扶手的后面,用手使劲一推、又一拉,石磨像欺负人似的,纹丝未动。同学们也跟着推、拉了起来。“呀,呀!”我们喊道。石磨终于不愿意似的转了起来。我们越推越快,石磨转得越来越欢,米浆也不断地流出来。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终究是累人的活,不一会儿,我们都不愿意继续干了。
最后,我们把手洗干净,开始做起汤圆来。我拿了一点米粉,把它搓成细条,分成好几小段,耐心地揉了起来,越揉越圆。看,一个个圆溜溜的汤圆做好了,恰似一个个白色的小球在跳舞。老师看了看,直夸我能干。
宁波的汤圆真好吃,甜甜的、油油的、香香的,一点也不腻。我还吃了许多年糕,期盼自己和同学们的学习与生活“年年高”。
2023年冬至习俗小学(优质13篇)篇三
老家南方冬至有三大风俗:做汤圆,扫墓,放鞭炮。
1、做汤圆。
我们南方这边,冬至前夜要回老家一起做汤圆。汤圆可是一门精细的学问,讲究技巧,圆滑和精美,其内涵更是至关重要,“汤圆,汤圆,团团圆圆”,汤圆内涵不就是这样吗?在我眼里,汤圆可是不错的“橡皮泥”。(捏动物)。
今年,踏着冷月的气息,带着满怀的欣喜回来家去了。吃过一盏有一盏的“盛宴”,重头戏“汤圆”总算登场了。一座“面粉山”,一盆清水。我在一旁看着大人们将水调入糯米粉中一揉一推,和了起来,看着看着,我的手也不知不觉痒痒了,恨不得上前去试试身手。回忆起去年和堂兄一起搓汤圆的情形真是回味无穷:那时我们做小猪,小狗,真是不亦悦乎。堂兄的叫声打破了我的梦,我急忙“飞”了过去。当我再次“飞”回来时汤圆已经做完了,满桌子,米筛上,一颗一颗圆滚滚汤圆,圆润剔透,闭了眼,好像一碗热腾腾,香飘扑鼻的汤圆就在眼前,but,这些我都没参与,真可惜。委屈了我这个“汤圆大师傅”。
2、扫墓。
冬至清晨,吃过一碗热腾腾的汤圆,紧接着就是第二大风俗――扫墓了。
冬至那天,准备了成千上万盘好吃的。呵呵,我看了都垂涎欲滴,更何况远在地下的祖先呢。山路十八弯,果真名不虚传,阡陌纵横的羊肠小道太多了,转得不知在哪了。(幸好有大人带路,不然,我们可能要好几天才能到)山头山都是人,人挤人,人挨人。不管是生人,还是熟人,大家殊途同归,同时山上扫墓者,互相打招呼,互相问好。扫墓,当然是扫除祖先墓前的杂草了,在我认为。用耙子一耙,一大堆一大堆的,这些都是大人要干的。而我和堂兄一起登高临远,“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雄壮景象;“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惊险景象。“陈勰,潇越,快来跪拜祖先,求平安!”大人们喊我们了。我们学大人的:“同上。”,闹得大家欢笑连绵。喊完了,我们又跑了,疯玩去了。“清明时节雨纷纷”,可今天没下雨,看看先人的墓,陡生凄凉,倒几分似“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感觉。
3、放鞭炮。
新年放鞭炮,冬至也不例外。大人们常说:“冬至过后就到了元旦。”这大概就是元旦的前奏吧!不知爆竹是哪位高人发明的,妙趣横生。想当年,我和堂兄买了好几盒,自然高兴了很久。我们点着香,用颤颤巍巍的手去引爆,火花喷溅时,我们吓得屁滚尿流,捂着耳朵飞快地跑走了,站在屋里以那颗活蹦乱跳的心去看“戏”:“噼噼啪啪”,爆竹声,狗叫声交织在一起,我们乐得不可开支。
2023年冬至习俗小学(优质13篇)篇四
根据以前的传统,人们在冬至这一天,会画梅花一枝,素墨勾出九九八十一朵花。每天用红笔或黑笔涂染一朵花瓣,花瓣涂尽了,九九八十一朵花出来了,春天也就到了,所以称为“九九消寒图”;也有的是横十画、竖十画,制成一个九九八十一格的方块图表。每天涂抹一格、九尽格满,称为“九九消寒表”,民间还留有九九消寒图民谚:“下点天阴上点晴,左风右雾雪中心。图中点得墨黑黑,门外已是草茵茵。”最文雅的是“九九消寒迎春联”,是每联九字,每字九画,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真是绝妙佳联!
今天也是冬至,我吃了甜甜的汤圆,根据民间的说法,我又长了一岁。我按古人的方法,做了一张“九九消寒表”,等我把“九九消寒表”填完,那时候就会是百花盛开,百鸟争鸣,一幅春天的景象又展现在眼前了。
2023年冬至习俗小学(优质13篇)篇五
苹果,象征着平安的意思,其内含柠檬酸、苹果酸、多糖果胶、铁、锌、钾、磷和维生素a、b、c等,具有养心益气、润肺健脾等功效,能促进胃肠蠕动,调理肠胃,利于排便,并能稳定血糖,对降低胆固醇、预防胆结石起到一定的功效,因此,苹果成为了水果中送礼的首选。
香蕉吃起味香,一年之计均有收获,其含营养价值颇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较为喜欢的一种水果。而香蕉的营养价值在于含有丰富的维生素、食物纤维和钠、钾、镁等矿物质,对人体皮肤和毛发的健康起到一定维护功效,备受专家认可。另,香蕉另一大营养价值在于能镇定人们睡眠,清热解毒,润肠通便,润肺止咳,帮助人体消化和滋补,值得推荐。但是由于香蕉性寒,不适合体质偏虚者食用,建议少吃。
石榴是一种非常美观的水果种类,白似水晶,让人过目难忘。同时,它还是个药食两用的水果,同样也含有丰富的营养价值。石榴性味甘酸涩,是属于温性食物,其中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对人体腹泻、便秘起到一定的治疗功效。另,石榴这种水果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多酚类物质,在延缓衰老方面也起到一定功效,女性朋友可得一定要试试哦。
若要列出营养素最齐全的水果,那么鲜枣一定能名列其中。这种水果含如维生素c、钾、锌、镁、铁等营养元素。其中,鲜枣中的维生素c就可预防高血压、软化血管、冠心病和动脉硬化。而钾在控制血压方面带来一定益处,镁则是助于对抗压力,都是适合养生的好水果。值得注意的是,枣偏热,患有便秘、胃病和糖尿病的患者应禁吃或少吃为宜。
柑橘味道甘甜微酸,色泽有深有浅,含有多种抗氧化物质如多酚类、维生素b1和类黄酮素,最直接的功效是能化痰活络。特别是患有急性气管炎的人来说,这时候要是吃柑橘,可以疏通经络,消除喉咙里边的痰积,在治疗患者这个起到关键作用。此外,由于感觉中还有胡萝卜素,这种营养素在体内转化成维生素a后,能帮助人们护眼名目。
四、冬至养生注意事项常见的有哪些。
冬至养生第一步就是体现在生活起居上。我们应该要早睡晚起,等待阳光出现后再出来活动为宜。同时,也要穿好贴身保暖衣物,以抵御寒气侵袭。另,若是在冬至时节前后能睡好午觉,在养生中具有重要作用,既能保养神气,也能劳逸结合,达到养生的目的。
“药补不如食补”这句话说的就是养生中的饮食功效。而若在冬至时节能选择美味的、补益的食物进行滋补,那岂不美哉?那么美味、补益的食物有哪些呢?养生专家则建议,首选温补类食物。如羊肉、鸡肉、牛肉、鲫鱼等,均是冬至适宜食物。这些食物能给我们人体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并对肾起到合理调养作用。
冬至气候寒冷,气温低下,不少人为了防寒保暖,在家的时候习惯紧闭窗户,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行为。若长时间待在不通风的室内,室内的二氧化碳就会急剧增加。在加上汗水的分解产物,消化道排除不良气体等,将会导致室内空气质量大大下降,从而会使人在这样环境中出现头晕、食欲不振等现象,不利于人体养生。因此,冬至应该尽量开窗换气,保证室内拥有一定量的新鲜氧气。
冬至人体的肾功能是偏旺的,为了防止肾水过旺,建议大家多吃些苦味的食物,少吃咸味食品。因为多吃咸味食品,肾气就会更旺,从而会给人体心脏带来伤害,使心脏力量减弱,不利于人体保健。冬至常用的食物建议如下:猪肝、羊肝、大头菜、莴苣、核桃、芝麻、橘子、燕麦、薯类及各种豆类产品。
2023年冬至习俗小学(优质13篇)篇六
老南京冬至的习俗有很多的,现在已经简化为“烧包数九吃豆腐”。“烧包”在老南京人的说法里,就是烧一包一包的纸钱。此举意在祭奠先祖。而“数九”则是一个歌谣,由于天气寒冷,人们只能“屈指”度日,通过对于天气寒暖、物候以及人事物事的观察,联缀了九九歌,广泛流传,以数九消寒。
关于吃豆腐在过去和现在还有不一样的地方。以前老南京有种说法叫“葱煎豆腐烧大肠”,说的是当时吃豆腐还要配上葱和大肠,这样油水丰富,能够满足物质匮乏时期人们的需求。又有一种“逗富”、“长旺”的寓意。但是现在老百姓一般都是只烧青菜豆腐,既不油腻,又有“青菜豆腐保平安”的寓意。
南京人冬至吃豆腐还有一个民间传说,据说是和朱元璋有关。
明初,朱元璋象中国历史上所有帝王一样,在功成名就得了江山以后,生怕那些追随自己多年、出生入死的手下功臣们的威望超过自己,便想方设法削弱、排挤这些功臣的势力,甚至以莫须有的罪名加以杀害。
刘伯温就是这样一位功臣。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被任命为弘文馆学士,受“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称号,赐封诚意伯,食禄241石。刘伯温为人正派,疾恶如仇,在任期间,对那些贪赃枉法的贪官污吏总是秉公处理,决不留情。刘伯温的做法也得罪了当时的权贵,那些权贵把他视为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于是权贵们少不了在朱元璋面前造谣诽谤刘伯温。本来就生性多疑的朱元璋也开始怀疑刘伯温,进而想杀掉刘伯温。这时,马娘娘就劝朱元璋谨慎行事,免得误杀好人。于是,朱元璋下令要刘伯温三天内交出帐簿备查。
第一天、第二天过去了,见刘伯温毫无动静,他的朋友们都为刘伯温捏了一把汗。到了第三天,那天正好是冬至日,刘伯温左手夹着帐簿,右手提着一只小瓦罐去见皇帝。朱元璋见状感到非常纳闷。于是朱元璋揭开瓦罐盖一看,是小葱拌豆腐,再翻开帐簿一看,帐目清清楚楚。至此,朱元璋恍然大悟,原来刘伯温就像这瓦罐里的小葱拌豆腐,是一清二白的。
刘伯温的智慧和才能实在太高,他的名声实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间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所以他的小葱拌豆腐的故事很快在民间流传开来。从此以后,每到冬至那天,南京人都要吃小葱拌豆腐,意指要像刘伯温一样清清白白做人。这也是歇后语“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的由来。
除此之外,在老南京的冬至习俗中还有媳妇做鞋敬老、丈人“送冬”祝福、商铺放假等习俗,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已经逐渐消亡了。
2023年冬至习俗小学(优质13篇)篇七
俗话说冬至大如年,那么冬至有哪些习俗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冬至习俗,希望能够帮到您!
冬至一到,开始数"九"。在古代,入九以后,文人墨客喜欢搞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很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习俗,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
饺子,相传是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看到受冻的百姓,便叫其弟子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形成了习俗。
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人们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个好兆头。
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姑苏百姓在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各样的卤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在闽南地区,当地人会在冬至享用姜母鸭。姜母鸭以红面番鸭为原料,用芝麻油将鸭肉炒香后,再加入老姜(姜母)及米酒等炖煮而成,具有疏肝润肺、养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功效,特别滋补。
”
冬藏要藏阳气!冬天阳气藏得好,春阳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而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也是人体阳气最弱的时节,要学会“躲”才能养护好体内微弱的阳气。
冬至正值岁末年初,很快就会迎来元旦,此节气期间多有聚会,切记不要暴饮暴食。因为此时,阳气最弱,无法帮助身体运化过多的食物。
冬至时节,人体的阳气太弱,所以身体的抵抗力也较差,这时要躲着寒凉,外出时一定要戴围巾,捂好背、腹和足底,避免风寒的侵袭,才能不感冒生病。
在人体阳气虚弱时,宜养精蓄锐,切不可过思邪淫伤身。
中医认为,大量排汗同时也会耗费大量精气。冬季应顺应天时,注意养藏,安静休养,不宜剧烈运动,大量出汗。
冬季是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躲去是非,就能避免因情绪激动引起的突发疾病。
万物生长靠太阳,尤其是在冬天!想要补充人体的阳气,最简单的方法是——晒太阳!但需要注意的是,能有效补阳的方式是晒背部。
因为背部是人体督脉所在,中医认为督脉是人体的阳经,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
方法:可以在中午找一个向阳的窗边晒晒后背,全身都会很温暖。
搓后腰养阳气。腰眼为经外奇穴,位于人体腰部第四腰椎棘突左右3—4寸的凹陷处。
用手掌搓腰眼和尾闾,不仅可以疏通经脉、强壮腰骨,还能起到固精益肾和延年益寿的作用,且男女都适用。
冬季养生饮食不宜过咸,过咸会伤肾,损伤阳气。此外,饮食上还要注意不可过食辛辣刺激之物。
冬季进补可食用羊肉、牛肉等温热的食物防“三九寒冷”。但不可过食,过食易上火。
此外,冬至时节,天气寒冷干燥,导致鼻咽干燥、皮肤缺水,易上火,别忘补充津液,可食用荸荠、藕、萝卜、白菜、猕猴桃、柚子、桔子等滋阴去燥的食物。
冬至艾灸督脉:大椎、肾俞、脾俞。
冬至艾灸任脉:太溪、关元、神阙、中脘。
冬至是阴阳二气自然转化的时候,在阴阳交接的时候艾灸肚脐(神阙穴)最能激发身体阳气!
方法:每天一次,每次15—20分钟。
功效:调整阴阳平衡,调和气血,增强免疫力,益寿延年。
2023年冬至习俗小学(优质13篇)篇八
在广西,冬至是较大的民间传统节日。汉族尤重视此节,壮、瑶、侗等少数民族也有过冬至节的习俗。
在广西汉族民间,特别是在客家人中至今仍普遍流传“冬至大过年”的俗谚。周代时,人们以十一月冬至为岁首,是新年的起点,因而冬至曾是一个隆重的新年节日,只是后来通行以一月为岁首,以春节为新年,冬至才退居为一般的节日。时至今日,冬至的节日活动仍部分保留了新年活动的内容。
冬至团聚、祭祖的习俗与春节略同,此俗在广西各族中普遍流行。客家人有“冬节晤返冇祖宗”的说法,意为冬至日凡因事外出者要返回家中与家人团聚和祭拜祖先,否则便被视为对祖宗不敬不孝。武宣、南宁等地,已嫁妇女于冬至白天可到娘家“吃冬”,但须于天黑前赶回夫家;如不能赶回夫家者,则要到外族人家留宿过夜。新中国成立前,钟山、阳朔、上林、大新、三江等地冬至日有集体祭拜宗祠、社公、土地公的风俗,杀猪宰羊,大办酒席,祭拜仪式十分隆重。而在桂林等地,乡村民众于冬至节间建醮酬神,称“太平醮”,以村为单位,延僧道,设神醮,吹铜笛,打冬鼓,放铁炮,戴面具跳神,意在酬谢神灵降福,天下太平安泰。明、清以前,民间普遍流行冬至拜老敬老的习俗,幼辈要向父母、老人、师长拜节并向他们献鞋袜等礼物,在桂平等地的瑶族中至今仍存此俗。桂平瑶族以冬至为“敬老节”,女儿、媳妇此日要送新衣、新帽、新鞋给家中老人,以示孝敬。冬至祭扫新坟的习俗流行于贵港等地,冬至前三日,新葬人家要祭扫新坟,名为“拦冬”。
冬至食品较为丰富并有寓意。各族民间于冬至节普遍有吃汤圆的习俗。天圆地方,汤圆象征天圆,吃汤圆意为祭天。古代有冬至祭天、夏至祭地的风俗,冬至吃汤圆即古代祭天的遗风。玉林、梧州等地汉族吃豆腐酿,德保等地壮族吃南瓜饭,此与北方冬至吃百味馄饨的'寓意相同。古人认为,宇宙万物均从原始的混沌状态发展变化而来,冬至曾作为历元岁首,是万物运动变化的初始。因此,冬至吃豆腐酿、南瓜饭、馄饨即象征宇宙混沌之形,又寓意开天辟地之始。此外,粽子、沙糕、糍粑(又称“冬糍”或“大肚糍”)等也是冬至常见的食品。最为奇特的冬至食品是鱼生。在宾阳、龙州、那坡、扶绥等地的壮、汉民族,鱼生是冬至的头等大菜。民间有“冬至鱼生,夏至狗肉”的俗谚,认为冬至外阴冷而内阳热,宜吃凉性鱼生润肠;夏至表阳燥热而内阴寒,宜吃温性狗肉暖胃。
冬至腌制腊味食品是广西各族普遍存在的习俗。冬至前后才有北风,干风天,准备过年度冬食物,腊物必须在短短的一个月完成,家家户户忙碌购买猪肉做腊肉,有的还做腊鸡、腊鸭、腊鱼、腊猪头、腊肠、腊血肠等等。冬至腌制的腊肉、腊肠、腊鸭色好味香,可长期保存而不变质。桂北地区有“冬至腊肉不用盐”的说法;东兰等地“湖广人”于冬至日腊年猪,以备春节吃用。贵港等地有冬至酿酒的习俗,名为“冬酒”,作日后待客和春节酒席之用。
2023年冬至习俗小学(优质13篇)篇九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馄饨面。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
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吃饺子。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娇耳”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红豆糯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在这些习俗里,小编最喜欢的就是冬至吃饺子习俗了,现在每个人长大了,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工作,难得才会回家团聚。而借用冬至的习俗,在冬至这天回家陪陪父母,一家人坐在饭桌前一起包饺子,这个画面想想就觉得好温馨。
保暖从脚开始。
冬至阴寒之气隆盛,成为“进九”之始。在冬至养生中我们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避寒邪,我国大部分地区习惯自冬至起“数九”。所以冬至养生首先要多着衣、避寒邪,特别是要注重足部的保暖。
运动动中求静。
冬至起,自然界的阳气开始上升,我们体内的阳气如何升发呢?“动则生阳、静则生阴”。通过合理的运动就可以帮助我们升发体内的阳气,但是过度的升发阳气就会耗散真元反而不合冬季蛰藏的养生道理了。冬季运动,首先要避免寒邪的侵袭,其次运动量不宜过大,要在动中求静,以臻安身静体、气定神闲的境界。八段锦、太极拳等平和的运动都是很好的选择。
饮食补充津液。
冬至日不可吃太过辛辣刺激的食品,过食辛辣只可生阳动火,导致内热积聚,郁热上冲。过食羊肉、狗肉等肥甘厚味,易导致饮食不化,聚湿生痰。北方在补充热性食物的同时,也得吃一些补充津液的食物,如荸荠、藕、梨、萝卜、白菜等。
养心宽厚畅达。
养生也要重点养心,要养生先养善良、宽厚之心,心底宽自无忧。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儿女要对老人嘘寒问暖,使老年人在精神上得到保养。
1、忌虚实不分。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虚则补,不虚则正常饮食就可以了,同时应当分清补品的性能和适用范围,是否适合自己。专家认为,进补主要作用是“补虚益损”,而虚又分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四种,各有各不同的补法。
2、忌无病进补。
无病进补,既增加开支,又会伤害身体,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另外,补药也不能多多益善,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
3、忌盲目食狗肉。
一些体质虚弱和患有关节炎等病的人,在严冬季节,多吃些狗肉是有好处的。但不宜盲目食狗肉,以免食用狂犬肉,染上狂犬病。
吃狗肉后不要喝茶,这是因为茶叶中的鞣酸与狗肉中的蛋白质结合,会生成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具有一定的收敛作用,可使肠蠕动减弱,大便里的水分减少。因此,大便中的有毒物质和致癌物质,就会因在肠内停留时间过长而极易被人体吸收。
2023年冬至习俗小学(优质13篇)篇十
去年,到韩国出差,却碰巧赶上了冬至时节。
本以为,冬至这个节气,只有在国内才会受到重视。没想到,受汉文化影响颇深的韩国,冬至也是一个重要的日子。而在这一天,韩国人有喝红豆粥的食俗。
红豆粥的食俗,由来已久。相传,古时的韩国人认为鬼神害怕红色,因此将红豆熬成粥食用,可以辟邪除病。久而久之,这个食俗流传下来,成了冬至不可或缺的一个活动。其实,在这个传说里,不仅蕴含着人们的`美好愿望,而且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红豆是冬季里药食俱佳的食物,能补脾健胃,食之对身体颇有裨益。
韩国红豆粥的做法,和国内略有不同。将红豆洗净,用清水浸泡半天,放入锅中熬煮至软烂后,将红豆汤与红豆分开,并将红豆压制成豆沙;糯米洗净,用水泡两个小时,放入红豆汤里一同熬煮至米熟烂;预先将汤圆做好,最后将汤圆放入红豆粥里煮熟就完成了。
其实,韩国人冬至喝红豆粥,和中国的吃汤圆有些类似。韩国的红豆粥,其实就是用红豆加糯米熬煮的汤,来煮汤圆。可见,这个食俗也是受了汉文化的影响。
韩国人有“吃过红豆汤,可增加一岁”的说法。红豆汤里的汤圆数量,要和吃的人的真实年龄一致。朋友又告诉我,尽管韩国汤圆的个头小,多吃也没关系,但对于一些年龄大的老人来说,肠胃不太好,糯米吃多了反而伤身。所以有了年纪的人,大多只是象征性地吃一个汤圆,并不严格照年龄来吃汤圆的。
2023年冬至习俗小学(优质13篇)篇十一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2、吃水饺。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3、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冰开,_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一候:蚯蚓结。
二候:麋鹿解。
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动。
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羊肉。
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汤圆。
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的汤圆又叫“冬至团”。
南方地区民谚云:“冬节大如年”、“冬节没返没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要赶回家敬拜祖宗,否则就是没有祖家观念。
江南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个不成长的儿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苏州酿酒。
姑苏地区有俗语云:“冬至如大年”。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节,要及时增添衣服,注意防寒保暖。
2023年冬至习俗小学(优质13篇)篇十二
冬至又称“冬节”、“贺冬”,华夏二十四节气之一、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对。节气冬至的含义及习俗,我们来看看。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谚语:冬至到,吃水饺,还有关于该节气的诗词和影视作品。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冬至日随即太阳高度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多,冬至后便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不过,西北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
《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
《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但民间并不以冬至为节,不过有些应时应景的活动。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民间还流行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有繁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划顺序填充一个笔划,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填充每天的笔划所用颜色根据当天的天气决定,晴则为红;阴则为蓝;雨则为绿;风则为黄;落雪填白。
此外,还有采用图画版的九九消寒图,又称作“雅图”,是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记载:“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最雅致的九九消寒图是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划,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然而,不管哪种九九消寒图,在消磨时日、娱乐身心的同时,也简单记录了气象变化。据说有经验的老人,还能根据九九消寒图,推测出这一年的雨水多寡和丰歉情况。
2023年冬至习俗小学(优质13篇)篇十三
农耕社会的人们在安居乐业之余,择日拜神祭祖。并逐渐发展成节日宴饮活动,形成一些约定俗成的庆祝方式。在冬至这天,也是如此。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冬至习俗。
祭祖。
冬至最初在周代主要是为了向神明和祖先祈福消灾,祈求来年减少饥荒与死亡而举行的祭祀活动。至今,我国南方沿海一带还延续着祭祖的传统习俗,家家户户把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贡品等。在南方一些地方,还会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
吃烧腊与姜饭。
潮汕地区有“东丸节,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也叫“添岁”。吃烧腊寓意来年能鸿运当头。吃姜饭则是时节的原因,冬至需要御寒,适合进补,冬至煮腊味姜饭,适合时令。在冬至这天,广东人还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
吃年糕。
明末清初,杭州人都有冬至吃年糕的习俗,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寓意年年长高,图个吉利。
在南方一些地区,冬至时节的习俗是吃冬至丸,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户磨糯米粉,并用糖、肉、菜、果、萝卜丝等做馅,包成冬至丸。不仅自家吃,还会赠送亲友表示祝福。有的还会带上煮熟的冬至丸,准备水果、香、银纸等祭品,上山扫墓,祭祀祖先。
吃饺子。
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传统风俗,有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平气法”(即平均时间法)划分节气。
“平气法”用测影确定黄河流域的日短至作为冬至日,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称为“中气”,再把相邻“中气”之间的日期等分,称为“节气”;平均每月有一个“中气”与一个“节气”,统称为“二十四节气”。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或“亚岁”等。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又被称为“小年”,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认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新年。在中国南方沿海部分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在中国南方沿海部分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