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的句式要多样化,令人眼前一亮,让人意犹未尽。这些优秀作文的中心思想明确,逻辑严密,展现出作者的独特见解和思考能力。
五年级民间故事(实用17篇)篇一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去。
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仙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仙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仙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仙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圆之夜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天帝也被嫦娥和后羿这种为了乡亲们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精神感动了,后来,便封后羿为天将,于中秋佳节日使二人重逢团圆。
从此,嫦娥和后羿在天上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五年级民间故事(实用17篇)篇二
山脚下有个小村庄叫万村,不足十户人家,村里有户姓万的人家,男人早亡,只有母亲拉扯着年幼的儿子万元过活,孤儿寡母日子过得非常贫苦,没有田地,仅靠两间草房,维持度日。
日复一日,万元也一天天长大,而且万元自小勤快,天天砍柴担到镇里去卖。有了些积蓄后,买来一头小毛驴,驮柴去卖,不仅解放了肩膀,而且还能从镇里驮回一些生活品和农用工具回来卖,日子比起往常好了很多,但是王小都二十五六了,媳妇还没影儿,将母亲愁得整天唉声叹气的。
一天,万元到镇里卖柴,又顺道买了一些东西,回家时比平常晚了一些,等走到了河边,万元正绾起裤脚,准备牵驴过河时,忽听右面传来一声甜丝丝、娇滴滴的问话:“大哥哥,小女子有礼了!请问大哥哥,要过河吗?”
万元定眼一看,呀!好漂亮的姑娘!朦胧的傍晚,看到她细细的腰肢,墨染似的黑发,朗如明月的小脸蛋,晶光闪亮的眼睛如是夜明珠一般,摄魂携魄。就这一眼,就让万元魂不守舍了。他脸一红,胡乱地应了一声:“嗯哪,过河。”
姑娘欣喜地说:“大哥,巧了,小妹我也要过河,大哥你看,这天晚水凉,我这小姑娘家…… 姑娘天仙般的美貌,就让万元魂飞天外了,这几句柔情似水的声音,更让万元如喝醉酒一样,飘飘欲仙,他兴奋地说:“上驴吧。”姑娘说一声:“那,小妹我就谢过大哥了。”说着就款款走到驴前,神秘地一笑,冲万元说:“大哥,可否扶小妹一把。”
万元搓搓手,有些难为情,可是俊俏女子眼睛还在求他,他想,人家女人都不在乎,你个大老爷们怕什么,他放开拉缰绳的手,一弯腰,就将姑娘抱上了驴。嘿!那女子的身上软绵绵的,无骨一样,竟使万元的手麻酥酥的。
五年级民间故事(实用17篇)篇三
从前,大山里住着娘儿俩。妈妈得了眼病。看不见东西;儿子樵娃身强力壮,整天进山砍柴,想积攒点钱给妈治眼睛。门前的柴堆了一垛,照样早出晚归去砍柴。
一天,他母亲突然觉得心口疼,昏死过去又醒来,樵娃吓傻了。老妈说:“孩子,我不行了,不要给我治了,你把柴卖了该成家了。”樵娃急忙说:“妈,莫讲成家,我要治好你的病!”说完就挑起一大担柴,飞一样地往山下跑。
盘山小道,曲曲弯弯。樵娃跑着,只见一个美貌的女子在小路边采草药。樵娃挑柴过不去,只得放下柴担说:“大姐,请你让个路,我急着下山!”
姑娘说:“你急我也急呀,我忙着采药,给我妈治心口疼的病呢!”
说着,连头也不抬,继续采药。
樵娃一听姑娘能治心口疼的病,忙恳求说:“求求你,大姐,我妈也是心口疼,你能治好,要多少柴,我给你多少柴。”
姑娘笑着说:“治病就治病,何必要柴呢?”说着从药篮子里拿出一块薄薄的皮子来,包上几株草药,递给樵娃,说道:“草药煎服,皮子保管好不能丢,快回去吧!”
樵娃拿了草药,忘了道谢,丢下柴担就跑了。姑娘望着樵娃的身影,含着微笑就转身进山了。
樵娃回到家里,急忙煎药。老人上气不接下气,病情很重。服了药,果真好了。老人问:“是哪儿的大夫?”樵娃这才想起还没问人家姓名,很后悔。
第二天,樵娃砍柴绕一段路,想再见那姑娘,等了半天,连个影子也没有,樵娃挑柴回到家里。一进门屋里变了样,收拾得干干净净。饭也做好了。樵娃心里纳闷,妈双目失明不能干活,这是谁呢?一连三天都是这样。樵娃想弄个明白。这天出去砍柴,没走多远,就返回来了。他从门缝中往里一看,见墙上挂的皮子动起来了,从里面走出一个小人来,越变越大,哈!正是他遇见的那个姑娘。樵娃急忙闯进屋里,摘下皮子,对姑娘说:“好姑娘,原来你是仙子,是你救了我妈妈!你莫走了,和我们在一起吧!”姑娘含羞地点点头。
转眼过了一年,姑娘突然对樵娃说:“樵哥,昨夜梦里,我父亲令我回去,我要回山去了。”樵娃死活不让走。姑娘说:“我是深山修仙的狐精,你打柴为母治病,感动了我,才下山来。我下山时间到了,父命不能违抗,只得走了。”樵娃还是不放,姑娘也很难过,她想了想说:“如果你真心留我,我走后,你就在山前供上香,天天祷告,三年后我就能脱去仙胎回到人间。”说罢,把那块皮子往头上一放就不见了。
姑娘走后,樵娃摆上供,天天祷告,长年不断,三年后,姑娘果真回来了,他俩再也不分离,相爱到白头。
br/>
五年级民间故事(实用17篇)篇四
汉代有个书生叫刘向,他上京赶考时,顺道登华山一游。华山上有一座神庙,庙神华岳三娘是一位美丽善良的仙女,自从被王母派遣到华山后,一直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走进大殿的刘向,一眼就看到了三娘的塑像,刘向被三娘深深吸引住了,心想要是能娶她做妻子该多幸福啊!刘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取出笔墨,深情地在墙上抒写了自己对三娘的爱慕之情。
三娘也被刘向深深吸引,她思之再三,终于决定不顾天条禁令,要与刘向结为夫妻。于是,三娘便化为一民间女子,追上刘向,向他道出了真情,从此二人两情依依,结为伉俪。刘向考期将临,三娘已有孕在身,惜别之时,刘向赠给三娘一块祖传沉香,说日后生子可以“沉香”为名。
刘向在京城一举中榜,被任命为扬州府巡按。就在他走马上任之时,正值王母娘娘生日,天宫大办蟠桃会,三娘有孕在身,便推脱染病而留在华山。谁知,三娘的哥哥二郎神发现了这个秘密,他勃然大怒,责怪妹妹私嫁凡人,触犯天条律令,要捉她上天受惩罚。三娘随身有一件王母赠的宝物——宝莲灯,此物是三娘的镇山之宝,二郎神自知不敌,就令啸天犬乘三娘休息之际,偷去了宝莲灯。结果,可怜的三娘被二郎神压在华山下的黑云洞中。三娘在洞中生下了儿子沉香,为防不测,她偷偷恳求夜叉,将儿子送到扬州,留在其父刘向身边。
沉香八岁那年便独自离家,去找妈妈。吃尽千辛万苦,终于走到了华山。可是妈妈在哪里呢?沉香不知所措,放声大哭起来。哭喊声惊动了路过此地的霹雳大仙。好心的大仙将沉香带回自己的住所。沉香在大仙的指点下,认真刻苦地学本领,渐渐学会了六韬三略、百般武艺、七十三般变化。十六岁生日那天,沉香向师父辞行,要去华山救妈妈。大仙赠给他一柄萱花开山神斧。
沉香腾云驾雾,来到华山黑云洞前。他大声呼唤妈妈,声音穿透重重岩层,传入三娘耳中。三娘便叫沉香去向舅舅二郎神求情。
沉香飞身来到二郎庙,向二郎神苦苦哀求。谁知二郎神铁石心肠,不但不肯放出三娘,反而舞起三尖两刃刀,要向沉香下手。沉香怒不可遏,抡起神斧,与他打起来。两人直杀得山摇地动,江翻海倒,天昏地暗。这件事惊动了太白金星,他派遣四位大仙去看个究竟。四位大仙觉得二郎神身为舅舅,如此凶狠地对待自己的外甥,太无情无义了。于是暗中助了沉香一臂之力。二郎神招架不住,只得落荒而逃,宝莲灯也落入了沉香之手。
沉香立即飞回华山,举起萱花开山神斧,奋力猛劈。只听得“轰隆”一声巨响,地动山摇,华山裂开了。沉香急忙找到黑云洞,救出了妈妈。
后来,二郎神也向三娘、沉香认了错,沉香也被玉帝敕封了仙职。从此,三娘、刘向和他们英勇的儿子沉香一家团圆,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亲爱的宝宝,我们来读一首童谣吧:
金瓜瓜,银瓜瓜,瓜瓜落下来,打着小娃娃。娃娃叫妈妈,妈妈抱娃娃。娃娃怪瓜瓜,瓜瓜笑娃娃。
五年级民间故事(实用17篇)篇五
在一个村里,有这么个酒店,门口挂着一个酒幌,上边写着:“喝上三碗醉三年,不醉三年不要钱。”这个卖酒的是谁呢,口气这么大?他的名字叫杜康。
说来也怪,有一个非常爱喝酒的人,他名字叫刘伶。这一天,他从酒店门前路过,一看那酒幌就来气了,心想:什么好酒,一醉醉三年,我进去看看。他刚刚进屋,杜康急忙迎上前来问道:“喝酒来啦?”刘伶气乎乎地说:“废话,不喝酒难道上你这来喝茶?”杜康笑呵呵地说:“火气还不小,你喝多少?”刘伶冷着脸说:“先来三碗尝尝。”杜康一听,说:“客官,喝三碗可要醉三年呢,还是少来点吧!”刘伶气乎乎地说:“喝死我愿意,喝酒我给钱,该你啥事?”杜康一听,说:“好样的,你喝三碗吧,你喝完三碗你就走,我三年以后再去你家要钱。”说完就端给了刘伶三碗酒。刘伶也没管那套,端起来“咕嘟咕嘟”地一扬脖就喝进肚去了,喝完把碗一扔。杜康说:“快回家吧,等三年以后我去要酒钱。”刘伶看了看杜康,一转身真就回家了。
回到家里,刘伶一头倒在了炕上。媳妇一见这样,就问:“怎么了,闹病啦?”刘伶说:“没有,我喝了杜康三碗酒,就觉着有点困。”说完话,他就躺在炕上睡过去了,一直睡了多少天也没醒过来。
转眼过了三年。这一天,杜康背着钱搭子找上门来说:“这是刘伶家吗?”刘伶媳妇见外边有人说话,说道:“是呀,快到屋里坐。”杜康进屋一看刘伶还睡着呢,便来到炕边推了推刘伶,说:“兄弟起来吧,三年都过去了,我要钱来了。”刘伶躺在炕上蒙蒙胧胧地说:“什么?三年,真到三年了吗?”他媳妇说:“那还有假,三年都多啦。”刘伶这才爬起来翻身说道:“好酒,果然是好酒。”杜康接过话来说:“既然是好酒,那就给钱吧。”刘伶听见说话人是杜康,急忙拉住他的手说:“哎呀,我的好兄弟,你的酒太好了,我还得喝。”杜康说:“算了吧,三年前喝的酒你还没给钱呢。”刘伶这才想起,急忙拿出钱来,如数还清了酒帐。
五年级民间故事(实用17篇)篇六
想到这儿,祝英台赶紧回到房间,鼓起勇气向父母要求:“爹,娘,我要到杭州去读书。我可以穿男人的衣服,扮成男人的样子,一定不让别人认出来,你们就答应我吧!”祝员外夫妇开始不同意,但经不住英台撒娇哀求,只好答应了。
第二天一清早,天刚蒙蒙亮,祝英台就和丫鬟扮成男装,辞别父母,带着书箱,兴高采烈地出发去杭州了。
到了学堂的第一天,祝英台遇见了一个叫梁山伯的男同学,学问出众,人品也十分优秀。她想:这么好的人,要是能天天在一起,一定会学到很多东西,也一定会很开心的。而梁山伯也觉得与她很投缘,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于是,他们常常一起诗呀文呀谈得情投意合,冷呀热呀相互关心体贴,促膝并肩,两小无猜。后来,两人结拜为兄弟,更是时时刻刻,形影不离。
春去秋来,一晃三年过去了,学年期满,该是打点行装、拜别老师、返回家乡的时候了。同窗共烛整三载,祝英台已经深深爱上了她的梁兄,而梁山伯虽不知祝英台是女生,但也对她十分倾慕。他俩恋恋不舍地分了手,回到家后,都日夜思念着对方。几个月后,梁山伯前往祝家。
拜访。
结果令他又惊又喜。原来这时他见到的祝英台已不再是那个清秀的小书生而是一位年轻美貌的大姑娘。再见的那一刻他们都明白了彼此之间的感情早已是心心相印。
此后,梁山伯请人到祝家去求亲。可祝员外哪会看得上这穷书生呢,他早已把女儿许配给了有钱人家的少爷马公子。梁山伯顿觉万念俱灰,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死去了。
听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一直在与父母抗争以反对包办婚姻的祝英台反而突然变得异常镇静。她套上红衣红裙,走进了迎亲的花轿。迎亲的队伍一路敲锣打鼓,好不热闹!路过梁山伯的坟前时,忽然间飞沙走石,花轿不得不停了下来。只见祝英台走出轿来,脱去红装,一身素服,缓缓地走到坟前,跪下来放声大哭,霎时间风雨飘摇,雷声大作,“轰”的一声,坟墓裂开了,祝英台似乎又见到了她的梁兄那温柔的面庞,她微笑着纵身跳了进去。接着又是一声巨响,坟墓合上了。这时风消云散,雨过天晴,各种野花在风中轻柔地摇曳,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坟头飞出来,在阳光下自由地翩翩起舞。
五年级民间故事(实用17篇)篇七
有一天王秀才进城考举人,经过郊外的一片小树林的时候,一伙强盗冲了出来,把王秀才的钱都抢走了。王秀才好不容易才进到了城里,没有钱王秀才只能在城里四处游荡,终于在城里碰见了一个做生意的朋友,他的朋友是一个吝啬的人,但是最近签了很多订单,所以今天很高兴,就借了王秀才一大袋子钱,第二天他就去考举人了,不过不幸的是,没有考上名落孙山,他并没有垂头丧气,而是在城里住了下来,不过神奇的事情在一个梦中发生了。
有一天他决定回到乡下修身养性,在他出发的前一个晚上,他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他梦到了古代的工匠鲁班对他说:“有一个地方刚刚发了大水患,那里的桥被冲毁了,现在那里很需要一座桥,你快去吧!”他去到了一个很贫穷的地方,果不其然听那里的老乡说:“前几天发大水,把这里的一所桥冲毁了。”他立即按照鲁班教他的方法,不过鲁班教他做的是一座石桥,不过他们那里的石料严重缺乏,于是他就想到了用木材代替石料,不过木材终究是木材,石头终究是石头,木头的抗水流冲击水平还是不如石头,虽然这座桥强硬坚持了一段时间,但是最终还是倒塌了。于是王秀才想到了用船一艘连着一艘来当桥,刚开始的时候遇到了一点困难,好险那条河的水流不是太急,要不船都会散开的,终于把桥建成了,从此大家都能够安全过河了,这也就是第一座船桥的诞生。
五年级民间故事(实用17篇)篇八
鲁班是敦煌人。他小时候,双手就很灵巧,会糊各种各样漂亮的风筝。长大后,跟父亲学了一手好木匠活,修桥盖楼,建寺造塔,非常拿手,在河西一带很有名气。
这一年,他成婚不久,就被凉州(今武威)的一位高僧请去修造佛塔,两年后才完工。他人虽在凉州,但对家中父母放心不下,更想念新婚的妻子。怎样既不误造塔又能回家呢?他在天空飞旋的禽鸟启发下,造出了一只精巧的木鸢,安上机关,骑上一试,果然飞行灵便。于是,每天收工吃过晚饭,他就乘上木鸢,在机关上击打三下,不多时便飞回敦煌家中。妻子看到他回来,自然十分高兴,但怕惊动父母,他也没有言语,第二天大清早,又乘上木鸢飞回凉州。这样,时间不长,妻子便怀孕了。
鲁班的父母早睡晚起,根本不知儿子回家之事。见儿媳有孕,还以为她行为不轨。婆婆一查问,媳妇便将丈夫乘木鸢每晚回家之事说明白,谁知,二老听了不信,晚上要亲自看个真假。
掌灯时分,鲁班果然骑着木鸢回到家中。二老疑虑顿散。老父亲高兴地说:“儿呀,明天就别去凉州工地了,在家歇上一天,让我骑上木鸢,去开开眼界。”第二天清早,老父亲骑上木鸢,儿子把怎样使用机关作了交待:“若飞近处,将机关木楔少击几下;若飞远处,就多击几下。早去早回,别误了我明日做工。”
老父亲将交待记在心中,骑着木鸢上了天,心想飞到远处玩一趟吧。就把木楔击了十多下,只听耳边风响,吓得他紧闭双眼,抱紧木鸢任凭飞翔。等到木鸢落地,睁眼一看,一家伙飞到了吴地(今江苏、浙江一带)。吴地的人见天上落下一个怪物,上骑白胡子老头,还以为是妖怪,围了上去,不由分说,乱棒把老头打死,乱刀把木鸢砍坏。
鲁班在家等了好多天,不见父亲返回。他怕出事,又赶做了一只木鸢,飞到各处寻找。找到吴地以后,一打听,才知父亲已经身亡。他气愤不过,回到肃州(今酒泉)雕了一个木头仙人,手指东南方。木仙人神通广大,手指吴地,大旱无雨,当年颗粒无收。”
三年以后,吴地百姓从西来的商人口中得知,久旱无雨原是鲁班为父报仇使的法术。便带着厚礼来到肃州向鲁班赔罪,并讲了误杀他父亲的经过。鲁班知道了真情后,对自己进行报复的做法深感内疚,立即将木仙人手臂砍断,吴地当即大降甘露,解除了旱灾。
之后,鲁班左思右想,认为造木鸢,使父亡;造木仙人,使天大旱,百姓苦,是干了两件蠢事。便将这两样东西扔进火里烧了。木鸢和木仙人便就此失传了。
五年级民间故事(实用17篇)篇九
一般指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故事的主人公姓名往往是含糊的、不确定的。故事的叙述注重关键性情节的交代,而不做面面俱到的细节描述。故事的趣味性、吸引力也主要在情节的生动性上。有浮生萦云(故事篇)。这点是故事区别于传说的主要特征。传说总是尽力把情节落实到确定的人、事、物上,尽管那情节是虚构的。
包含丰富的想象成分,充满浪漫色彩。它起源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又继续发展,反映古代社会人们的生活、习俗和信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某些社会矛盾。幻想故事的主人公多为普通劳动者,其中出现的情节、事物和一部分人物,大都带有超自然的性质。它常把某些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的事情,当作可能实现的事情表现出来。它借助法术和宝物的帮助,实现贫困、诚实主人公的愿望和憧憬,并对恶人、贪心者予以惩罚。这类故事中的宝物大多为日常事物,它们的神奇性能实际是人类知识和技能的作用的理想化,并且经过幻想以物质形态表现出来。幻想故事情节常采用“三段结构法”;人物、情节、语言基本定型,在不同地区也时有变异;叙述经常夹有韵语。晋代干宝《搜神记》(卷十四)中的《毛衣女》、陶潜《搜神后记》中的《白水素女》,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支诺臯上”里的《叶限》、《旁》和《原化记》中的《吴堪》等,记录的都是古代流传的幻想故事。
五年级民间故事(实用17篇)篇十
在很早很早以前,人们还不会种地,吃的是野果和树叶,生活很苦。一位天神把这情况报告给了玉帝,玉帝同情人们疾苦,就下令给人间下些米面。从那时起,每年夏天从天上下米,冬天下面,人间百姓有了米和面,再不愁没饭吃了。过了些时候,天神装成乞丐下界视察,却见家家都在抛米撒面,浪费特别严重。天神信步走进一户人家,对一位中年妇女说:“行行好,把你那馍馍给我吃一个吧!”那妇女头也不抬,说:“馍馍还要喂狗呢。”天神又乞求说:“那就给点烙饼吧,我饿得实在不行了。”妇人狠狠地说:“烙饼,还要给俺孩子垫屁股呢!”边说边将烙饼顺手放到孩子屁股底下。
天神奏明玉帝,玉帝大怒,立即下令,把下米改成下雨,把下面改成下雪。
人们没有吃的'了,饿得面黄肌瘦,便跪在地上向天神祈求饶恕浪费之罪。天神气呼呼地说:“绝不饶恕!”这时,一条黄狗也跪在地上,眼泪汪汪地请求给它留点吃的。天神觉得狗无罪,就对狗说:“你起来吧,我给你留一粒谷,一粒麦,一粒高粱,一粒黍,一粒豆,你自种自食吧!”
狗把这五粒种子种在地里,一夜之间,就成熟了。第二天黄狗把粮收回来,它看见人们都快饿死了,便煮了一锅粥,给大伙分着吃。人们觉得自己是狗的主人,反而让狗养活自己,都不好意思地说:“粮是你求来的,我们吃了你吃什么?”狗说:“你们吃我的饭,我吃你们的屎!”这五粒种子打下的粮食,就是今天的五谷杂粮。
五年级民间故事(实用17篇)篇十一
汉代有个书生叫刘向,他上京赶考时,顺道登华山一游。华山上有一座神庙,庙神华岳三娘是一位美丽善良的仙女,自从被王母派遣到华山后,一直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走进大殿的刘向,一眼就看到了三娘的塑像,刘向被三娘深深吸引住了,心想要是能娶她做妻子该多幸福啊!刘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取出笔墨,深情地在墙上抒写了自己对三娘的爱慕之情。
三娘也被刘向深深吸引,她思之再三,终于决定不顾天条禁令,要与刘向结为夫妻。于是,三娘便化为一民间女子,追上刘向,向他道出了真情,从此二人两情依依,结为伉俪。刘向考期将临,三娘已有孕在身,惜别之时,刘向赠给三娘一块祖传沉香,说日后生子可以“沉香”为名。
刘向在京城一举中榜,被任命为扬州府巡按。就在他走马上任之时,正值王母娘娘生日,天宫大办蟠桃会,三娘有孕在身,便推脱染病而留在华山。谁知,三娘的哥哥二郎神发现了这个秘密,他勃然大怒,责怪妹妹私嫁凡人,触犯天条律令,要捉她上天受惩罚。三娘随身有一件王母赠的宝物——宝莲灯,此物是三娘的镇山之宝,二郎神自知不敌,就令啸天犬乘三娘休息之际,偷去了宝莲灯。结果,可怜的三娘被二郎神压在华山下的黑云洞中。三娘在洞中生下了儿子沉香,为防不测,她偷偷恳求夜叉,将儿子送到扬州,留在其父刘向身边。
沉香八岁那年便独自离家,去找妈妈。吃尽千辛万苦,终于走到了华山。可是妈妈在哪里呢?沉香不知所措,放声大哭起来。哭喊声惊动了路过此地的霹雳大仙。好心的大仙将沉香带回自己的住所。沉香在大仙的指点下,认真刻苦地学本领,渐渐学会了六韬三略、百般武艺、七十三般变化。十六岁生日那天,沉香向师父辞行,要去华山救妈妈。大仙赠给他一柄萱花开山神斧。
沉香腾云驾雾,来到华山黑云洞前。他大声呼唤妈妈,声音穿透重重岩层,传入三娘耳中。三娘便叫沉香去向舅舅二郎神求情。
沉香飞身来到二郎庙,向二郎神苦苦哀求。谁知二郎神铁石心肠,不但不肯放出三娘,反而舞起三尖两刃刀,要向沉香下手。沉香怒不可遏,抡起神斧,与他打起来。两人直杀得山摇地动,江翻海倒,天昏地暗。这件事惊动了太白金星,他派遣四位大仙去看个究竟。四位大仙觉得二郎神身为舅舅,如此凶狠地对待自己的外甥,太无情无义了。于是暗中助了沉香一臂之力。二郎神招架不住,只得落荒而逃,宝莲灯也落入了沉香之手。
沉香立即飞回华山,举起萱花开山神斧,奋力猛劈。只听得“轰隆”一声巨响,地动山摇,华山裂开了。沉香急忙找到黑云洞,救出了妈妈。
后来,二郎神也向三娘、沉香认了错,沉香也被玉帝敕封了仙职。从此,三娘、刘向和他们英勇的儿子沉香一家团圆,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亲爱的宝宝,我们来读一首。
童谣。
吧:
金瓜瓜,银瓜瓜,瓜瓜落下来,打着小娃娃。娃娃叫妈妈,妈妈抱娃娃。娃娃怪瓜瓜,瓜瓜笑娃娃。
br/>
五年级民间故事(实用17篇)篇十二
明光西南五十里左右有一座山,由北向南绵延十多里逐渐高耸,南沿陡峭,但山顶齐整,少了山尖,这就是明光和定远交界的横山。
山尖哪哪去了?当地老百姓都会告诉你,是很久以前被杨二郎横扫一枪,齐肩削掉了山尖。山尖向南飞去,带着惊天的呼啸落在四十里开外,后来被人叫岱山(定远县和滁州市交界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据说那花果山的美猴王,大闹王母娘娘的蟠桃会,惹火了玉帝,玉帝派杨二郎下界捉拿这猴头。美猴王和杨二郎斗法七十二回合,从明光东五十多里处的鲶鱼洼一路打到这横山附近。当时那美猴王变作一只小鸟在前面飞,杨二郎变成一只雄鹰在后面追。眼看就要追上,那美猴王一头钻进了横山顶上的荆棘丛里,抓耳挠腮做鬼脸,惹得杨二郎火冒三丈,举枪横扫过去。“嘭”的一声巨响,火星四溅、碎石带哨、尘土飞扬,巨大的横山山顶如流星带着火光发出长啸声,飞落在四十里开外处。那美猴王一个跟斗翻下,又变作一个樵夫背着一捆干柴钻入横山西南七八里处的城中,混入人群。
当时杨二郎那一枪扫得真乃惊天地,泣鬼神。偌大一座城池,万民一瞬哑然,后而惊慌失措,不知是夫崩还是地裂。顷刻后,城东横山上空碎石尘土飞扬遮日,天昏地暗。当人们缓过神来时,发现横山的山尖被齐扎扎削去,又是一阵哗然。
杨二郎睁开脑门上的那只天眼,看到美猴王变化成樵夫混在人群中,随即也变成一名威武差官追赶入城。当杨二郎一手抓住那美猴王时,猴头真会煸情,满脸委屈样,泪水在眼眶中直转,大声喊:“我没犯法,为什么抓我?”一时间围过许多看热闹的人。人群中也有爱管闲事,打抱不平的,指责杨二郎。正在这时来了个真差官,一见面前这威武官差,心中直是犯疑:这同行怎么从来没见过?看来不像是本城差官。差官想问个究竟,那杨二郎急得“哇哇呀”一阵大叫,那美猴王也趁机来个金蝉脱壳,一缩身一个跟着翻入天空向南逃去。杨二郎气得撕碎了手中的衣服,恢复原形,怒目圆睁,驾起云头向南追去。就在杨二郎恢复原形的那一瞬,有人认出了他,喊:“啊!是二郎神。”那美猴王当时还无人认得。
杨二郎向南追去,跑不出几里,感觉鞋中不适,按住云头停住脚,脱鞋一看,原来是横扫横山尖飞起的碎石尘土灌入鞋中。杨二郎脱下鞋将尘土倒出后,继续向南追赶美猴王去了。
杨二郎鞋里倒出的尘土,落地后形成了两个凸起的土堆,后来被人叫做“南双墩”,至今仍保存完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五年级民间故事(实用17篇)篇十三
神女瑶姬是王母娘娘的第二十三个女儿,她心地纯洁,相貌美丽。王母娘娘特别疼爱她。可是瑶姬在天宫住得实在腻烦了,有一天便趁王母娘娘不注意偷偷跑到人间游玩。
恰好她来到巫山下,碰上很多人哭哭啼啼逃难。正想上前打听,忽见上空乌云滚滚,狂风呼啸,原来有十二条孽龙正在兴风作浪。它们一瞪眼,就是一道闪电,使人的眼睛发花,站不住脚;一声吼叫,就是一声炸雷,使房倒屋塌,村庄成了废墟;一个翻身,就是一阵大暴雨,使山洪暴发,淹没了田地,打翻了行船。瑶姬见了很气愤,心想:这不都是东海龙王的属下吗?怎么能这样猖狂,随便害人!
瑶姬赶紧驾云,靠近那些孽龙,好言好语,劝说它们回东海里去。
那些孽龙不但不听,反而闹腾得更凶了。
瑶姬再也忍不住了,从头上轻轻拔下了一支碧玉簪,朝着十二条孽龙一挥,一道闪光之后,立刻风停雨住,云散天开,十二条孽龙全死了。
可是孽龙死后还害人,它们的尸体变成了十二座高山,就是巫山,挡住东去的江水,这里便成了一片汪洋大海。百姓们还是不能安居乐业。瑶姬看到百姓受苦,不忍离开他们,便留下来了。
后来,大禹到这里来劈山开峡。瑶姬知道了,便交给他一本《黄绫宝卷》,教他用锤、钎凿石,造车、船运土。大禹在她的帮助下,带领众人,凿石运土,辛苦了好多年,终于把三峡开通了,使江水流进了大海。据说现在巫山城外的授书台,就是当年瑶姬授书给大禹的地方。
再说王母娘娘知道瑶姬偷偷跑下人间后,又气又恨;听说她留在荒山野谷,又很心疼。于是,她派其余二十二个女儿去巫山把妹妹找回来。
二十二个姑娘便乘云驾雾来到巫山,找到了瑶姬。姐妹们久别重逢,又是喜,又是悲。姐姐们都劝瑶姬回到天宫。瑶姬摇头不答应,情愿留在人间照顾百姓。
姐姐们埋怨说:“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你怎么不爱天宫,偏要呆在这荒山野谷里呢?”
“姐姐,你们看,百姓在受苦,我怎能忍心走开不管他们呀!”瑶姬说。
姐姐们觉得瑶姬的话也有道理,都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觉得应该帮助百姓,愿意陪着瑶姬留下来;也有的不赞成。瑶姬数了数,一边十一个,正好是对半。她说:“姐姐们就一半回天上,一半留人间吧。”
于是,大家高高兴兴地分了手。留下来的是翠屏、朝云、松峦、集仙、聚鹤、净坛、上升、起云、飞风、圣泉、登龙和瑶姬自己。后来,她们变成了巫山十二峰。
紧临着长江,耸入蓝天的是望霞峰,又叫神女峰。透过缭绕的烟云,可以看到那峰顶上有一个俊秀美丽的影子,若隐若现,像石头又像人,在天上又在人间,那就是神女瑶姬。
五年级民间故事(实用17篇)篇十四
铁拐李本名李玄,他原是一个眉清目秀、文质彬彬的读书人。后因考场腐败,多次考试都名落孙山。从此他灰心丧气,看破红尘,离家出走,去学道访仙。
李玄学道心切,在深山幽谷中寻找茅庵道舍。经历数月的风餐露宿、涉水登山,他终于在一个山林幽僻的岩洞里居住下来。几年过去了,李玄自感收效甚微,便直奔华山,想拜太上老君为师,学习得道之法。他一路上吃尽苦头,终于来到华山,登上莲花峰。李玄正想休息一会,忽然前面走来两个道童对他说:“你是李玄吗?”
李玄觉得很奇怪,便问道:“两位道兄怎么知道我的姓名?”两个童子微笑着说:“你不是千里迢迢到华山来寻访太上老君的吗?我们是太上老君派来接你的。”李玄听了又惊又喜,立刻随童子来到太上老君隐居的草堂。只见太上老君端坐堂上,身旁还坐着另一位仙人。李玄上前拜见,老君问明来意之后说:“学道没有老师,没有天生缘份,而是要靠自己。你只管专心去修行,总会有成功的一天。”
李玄聆听太上老君的教诲,叩别两位仙祖,回到原处,潜心研修道家经典。
他经常一打坐就是一天,还时时到高旷之处呼吸,吐故纳新,久而久之到了形神分离的境地。
一日李玄修炼已毕,在山上漫步游赏,骤听仙乐嘹亮,抬头一看,空中祥云缥缈,霞光万丈,原来是太上老君和宛丘两位仙祖来了,铁拐李慌忙跪拜。老君说:“你的道术大有长进,实属不易,我和宛丘要到各地出游,想带你同去,你在十天后神驰我处,不可失约。”言罢,驾仙鹤而去。
转眼十天已到,李玄对徒弟杨子说:“为师赴师祖之约,神魂离去,肉身留在这里,你要悉心看护,过了七天不见我的神魂归来,你就将我的肉身焚化。以七天为期,千万记住!”说完李玄盘膝而坐,运转丹田气,神灵出窍,飘然而去。
杨子寸步不离地看着他的肉体,到了第六天,杨子的叔叔来说他的母亲病重,想见他最后一面。
杨子恸哭不已,经叔叔再三催促,他指着李玄的肉体说:“师父的神魂已出游,临行叮嘱我小心看护,限期七天,如今已到六天,我现在走了谁来看护?”叔叔觉得他胡说八道,有谁死了六天,还能还魂的,一把拉着他就走。杨子不敢轻易离开,叔叔很生气,不由分说,搬来柴草就将李玄的尸体火化了。
待李玄神游回来,与老君话别时,老君赠他一偈:“辟谷不辟麦,车轻路亦熟。欲得旧形骸,正逢新面目。”李玄哪知偈中的奥秘。回到洞中,不见自己的肉身,李玄大吃一惊,出洞寻找,来到山坡,见焚烧遗体处幽烟寂寂,明白自己的肉身已被火化了。神魂无处归宿,仙路断绝,正在心胆俱裂时,忽然发现不远处有一具乞丐的尸体,便不顾一切地投魂,等起来到河边一照,发现自己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袒腹跛足,手拄拐杖,从此以后铁拐李便是这副乞丐的模样。
五年级民间故事(实用17篇)篇十五
唐诗人李商隐是泾川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婿。人称他是个多情郎,有多首荷诗赠予以上人。世上争艳,万紫千红,为何李商隐如此钟情于荷花呢?原来,这其中还有一段美丽感伤的爱情故事。
相传李商隐与王小姐相恋结合以前,曾有一恋人,小名叫“荷花”。荷花天生丽质,清秀可人,心地善良淳朴。李商隐年青有为,相貌出众,才华横溢。两人情投意合非常恩爱。
在“荷花”的陪读下,李商隐的才学进步很快,两人一起渡过了一段幸福甜蜜的时光。
就在李商隐快要进京赶考的前一个月。“荷花”突然身染重病,李商隐回天无术,只能日夜在病塌前陪伴“荷花”。
随着病情的加重,一朵娇艳的“荷花”不幸早早地凋零了。“荷花”的早逝,给诗人带来了无比沉重的打击。
后来诗人每见到湖塘里的荷花,心中便泛起阵阵忧伤。他自始至终也不能忘记那清秀美丽的“荷花”姑娘。
《暮秋独游曲江》中:“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意思是说荷叶初生时相遇恋人,不久分离,春恨已生。荷叶枯时恋人辞世,秋恨又成。只要身在人世,对伊的情意,地久天长永存。多少惆怅,只有那流不尽的'江水声。所以,“翠减红衰愁煞人”是面对荷花,写缅怀“荷花”的内心悲戚。不论这个传说真实与否,多情文士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与荷花结缘则是勿庸置疑的事实。
五年级民间故事(实用17篇)篇十六
“三太白”,兄弟三人,以孝闻名,因修道于太白山,故名“三太白”。
据说“三太白”原是蓝田华胥一带的'穷苦农民,自幼父母双亡,家贫如洗,以打柴为生。
一日入山,遇一老妇在岩边哭啼,弟兄三人上前打问,老妇言道:“老年无子女,无法生活,不如坠崖一死!”弟兄三人一商量,愿收养老妇以母仪侍奉。老妇听了十分欢喜。老人提出一条:“即为尔母,事无巨细,须得服从于我,否则宁死不为。”三人满口答应,遂领母同返。
有一天,母令诸儿于后岭巅头种稻谷一分,日日担水浇灌,不得违命。三人对此反常耕作本人不情愿,唯以母命难违,只得照办,好容易等到稻谷拔节抽穗之际,母令割回晾干,束捆储存,三子又只得照办。
后来朝庭公主病危,百医无效,一野医献方:须“无米稻”方可奏效。皇上四处张榜求药。三子遵从母命,将草献出。公主服后,药到病除。皇上龙心大悦,诏三人进宫,赐以黄金百万,封给高官显位,三人一概谢绝,皇上责曰:“你们三人也太得!”(过份任性之意)三人误听为“敕封太白”连忙口称“谢主龙恩!”便一起向太白山扬长而去,务道练丹,后修成了“太白神”。
“太白”的舅家,据传在灞水南岸的蒋家寨,因此该村人解放前天旱祈雨的地点就在太白山的太白洞,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为蓝田所仅有。当地俗谚说:“蒋家寨捎话,三太白就下,蒋寨人烧香,三太白发慌”。
五年级民间故事(实用17篇)篇十七
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纷纷反对,都说新法令不好用,太子不注意,违背了相关法令,商鞅由此认为新法得不到贯彻执行,主要是上层贵族没有好好遵守。他要杀鸡给猴看,于是就让太子的两个师傅代太子接受惩罚:一个被杖责,另一个脸上刺了字,二人敢怒不敢言,怀恨在心。打那以后,谁也不敢大意,新法很快在全国得以推广,秦国一举成为西部强国,当然也得罪了国内的权贵。商鞅据此取得了秦孝公的信任,带兵出征魏国,迫使魏国迁都大梁,与邻国交恶。
秦孝公死后,太子继位,那些反对商鞅的人就说他的坏话,乘机污m商鞅谋反,太子想起以往商鞅拿他开刀的`事情,派人去抓商鞅,商鞅被迫出逃,逃亡途中想在旅店投宿,没想到,旅店老板说:“商鞅颁布的法令规定旅店留宿没有证件的要受重罚。”商鞅听后仰天长叹说:“我终于知道我我的法令不好的地方了。”一路出逃到了魏国,魏国哪敢收留他,还对别的国家说:“商鞅是秦国的通缉犯,秦国那么强大,得罪不起!”就这样,商鞅有家难回,有国难投,最后被车裂而死,临死的时候,商鞅感叹说:“想当年,我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何等风光,如今却落得个如此下场。”
很多时候,处理问题站在别人的角度上考虑考虑,也许会更好一些,就像商鞅一样,自己制定的法令用在自己身上时,才会体会到个中的酸甜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