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的内容应该紧紧围绕主题展开,有条理地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论证过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
中华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汇总14篇)篇一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来到了。
今天我一大早就起床了,我打开房门发现妈妈和奶奶都在包粽子呢!
我开心地走过去,问道:“奶奶我能包粽子吗?”奶奶一如往常慈祥地说:“可以,来试一试吧!”我撸起袖子,先拿一片粽叶,再挖两勺米放在粽叶上,接着用筷子夹一块又细又长并且肥瘦相间的腊肉放在米上面。哈哈,这样一看,这腊肉就像是刚出生的小婴儿,那糯米啊仿佛是张软乎乎的公主床呢!“小宝宝别着急,姐姐给你盖上白花花的棉被。”于是我用勺子挖一勺米把腊肉给盖住。最后用三根又细又细的长的绳子把粽子捆起来,哈哈!一个粽子就包好了。
这一会儿的工夫,我和奶奶就包了这么多的粽子,一大盆诱人的粽子摆在眼前,真让人垂涎欲滴。“一、二、三......”我数了数,我一共包了十三个粽子呢!太有成就感了!
奶奶马不停蹄去煮粽子了,我等了好久,围在厨房团团转,终于听到奶奶叫道:“吃粽子了!”我赶紧跑过去,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呀!这是我自己包的粽子,我闻了闻,好香呀!令我直流口水。我咬了一口,香甜软糯的糯米,肥瘦相间的腊肉,这简直是人间美味!好好吃!我也不顾形象了,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心想:我下次还要包粽子!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为了纪念我国屈原诗人,不仅意义重大,而且还能吃上如此美味的粽子。我爱端午!希望这样的传统节日可以永远流传下去。
中华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汇总14篇)篇二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有很多,如:热热闹闹的春节,思念亲人的清明节,团团圆圆的中秋节。我最喜欢端午节了,因为我最爱吃粽子。
记得去年端午节,妈妈说:“今天我们一起包粽子吃吧。”我听后高兴得一蹦三尺高。爸爸先给我讲了端午节的来历。在战国时期,有一位爱国诗人屈原,有一天,他听说自己的国家要灭亡,很伤心便跳河了。老百姓知道了,都纷纷来到河边找屈原的尸体,可是找了好几天也没有找到。老百姓们怕小鱼把屈原的尸体吃掉,就把家家户户做的粽子扔到了河里,让小鱼吃饱。这样小鱼就不会吃屈原的尸体了。爸爸还给我讲了端午节其他习俗:赛龙舟、插艾草、饮雄黄酒等。
爸爸讲完故事,妈妈就把做粽子的材料准备好了。桌子上有一盆清水、一些芭蕉叶、红豆、糯米和绳子。妈妈先把芭蕉叶放在水里,泡成翠绿翠绿的。再把芭蕉叶卷成尖尖的。然后妈妈在里面先放了一些糯米,再放了一些红豆,接着再用糯米把剩下的部分填满。最后妈妈用绳子紧紧的系上,红豆粽子就做好了。
我按照妈妈的做法也想做一个粽子,我先把芭蕉叶卷成尖尖的,再放入一些红豆。可是糯米总是调皮地从芭蕉叶里跑出来,我弄了半天糯米终于不掉出来了,可是粽子又包不上了,急得我满头大汗。妈妈说:“你不要放太多的糯米,不然就包不上了。”于是,我倒出了一些糯米,果然就包上了。一个圆鼓鼓的粽子就做好了,我高兴地大喊一声:“我会包粽子了。”
妈妈把粽子放在水里煮上20分钟,美味的粽子就做好了。一个个圆鼓鼓的粽子就像一个个胖乎乎的小娃娃。我感觉今天的粽子比以前好吃多了,因为这里面有我的一份汗水。
粽子和端午节是一对好朋友。我爱粽子!更爱端午节!
中华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汇总14篇)篇三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浩浩,不能洗得直臣冤。
吟诵这首诗,诗中的大意是:端午节是为谁设的呢?万古传闻说是为了屈原。虽然楚江浩浩荡荡的,但却不能洗清屈原的冤仇。
屈原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冤仇呢?屈原是我国的爱国诗人,他报国无门,含恨投江,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五月初五就包粽子,投入江中,不让鱼儿吃掉屈原的尸体,还会赛龙舟纪念屈原。
马上就要过端午节了,小区里正在组织包粽子比赛呢,该出发了,我们兴致勃勃地冒着雨冲到比赛现场,亭子上面有几个字“品味鲜美粽子,弘扬传统文化。”好有节日的气氛呢。哇,奶奶们正在包粽子呢,奶奶们包的好多啊,胡老师也拿了粽叶包粽子。胡老师先把粽叶卷成一个漏斗形,之后舀了一勺米把米放进里面,然后用手在米上压一压,说这样就不会让米散掉,之后包了几下又折了几下,最后用毛线一缠,一个粽子就完成了。我也拿起两片粽叶包了一个粽子,好丑啊,不过这是自己包的,所以我决定回家把粽子煮了和弟弟一起吃,我包完后比赛正好结束。
我们又排好队,去东岳农贸市场买了粽子。
吃粽子还真不简单呢,胡老师用剪刀把系粽子的带子剪掉,而且准备好了筷子,“好吃”!我拿了一个粽子,粽子软软的,上面沾满了糖,好像一颗颗宝石,我吃了一小口,结果旁边的人说我很粗鲁,可是在家里我只需要一口就吃一个咧。
好吃,我哪还顾得上斯文呢!
中华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汇总14篇)篇四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支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这首是宋朝诗人文天祥写的,写了当时发生在端午节的一件事。
说起端午节,它还有一个小故事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听听端午节的由来吧,“从前在春秋时期怀王有一位大臣,他的名字叫屈原。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主力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流放到沅,湘流域。后来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这个文章的主人公屈原是怎样的人呢?这个问题就留同学们一起讨论吧!下面就让我来讲讲我家过端午的习俗吧!
说端午节的时候吃粽子也是一种习俗,就让我给大家讲一讲我家是怎样包粽子吧!
第一步:先将粽叶放入锅内煮嫩,然后将五谷和糯米加在一起煮。
第二步:拿出已经煮好的几片粽叶搭在一起,中间在放五谷和糯米。
第三步:将既有瘦肉也有肥肉的猪肉切好,放入五谷的中间(记住是横着放哦)。
第四步:将缺口补好,用粽叶包好,并用绳绑好。
第五步:向锅里倒点水,用小火来煮,一个小时就可以了。
煮好的粽子十分香,我家包的粽子不像别人包得像三角形。我家包的粽子从上面看,像长方形;从前面看,像三角形。咬一口味道香喷喷的。
我喜欢在家里过端午节,更喜欢家里的粽子!
中华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汇总14篇)篇五
我国传统节日有除夕、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其中我最喜爱的传统节日是端午节。
端午节是个非常热闹的节日,每家门前的两侧都要把从外面买回来的葛藤挂在门上,用来辟邪,重头戏当然是包粽子。形形色色的粽子形状多多,味道多多,甜的豆沙粽,红枣粽,咸的肉粽,香的蛋黄粽……品种多的数不胜数,光听这些就让人心急得想尝尝!
每到端午节,奶奶和妈妈都会买粽叶,大枣,糯米等物品回来。用水清洗后泡起来,大约两小时后就开始包了,我也参与了包粽子。奶奶帮我准备好了糯米、红枣和粽叶。奶奶说:“包粽子首先要把粽叶卷成你想要的粽子的大小。”奶奶一边说一边给我做示范动作,接着在卷好的粽叶里放上糯米,还要把糯米压紧,这样包出的粽子才好吃,然后在中间放一颗小枣,最后把粽叶包起来,用绳子扎好。这样一个可爱的小粽子就包好了。
我迫不及待地拿了粽叶,把粽叶先卷成了非常小的一个“窝”,然后就照着奶奶教我的步骤包起了粽子。可是在奶奶手里听话的粽叶,到了我这里却不听使唤了,还没等我拿绳子扎,馅就全散了,第二个,第三个……一连包了好几个,都是这样,我有些难过。原来粽子好吃,却这么难包呀,奶奶看出了我的心情,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做事遇到困难,不能向困难低头!”于是我不好意思放弃,只好接着包。也不知道是第几个,我包的第一个粽子终于“问世”了,虽然样子很丑,但我还是很有成就感,总算学会了包粽子。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习俗和饮食文化。我期待每年的端午节听大人们讲关于端午节的故事。让我们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中华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汇总14篇)篇六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从小,我们就会背诵这首名作了。
清明节的来历你知道吗?清明节的时候人们远足踏青,亲近自然,更重要的是纪念祖先缅怀先人。据说清明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辅助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鄙视争功讨赏,他打好行装同母亲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又发现一血书,上写: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死而复活。便赐老柳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习俗有扫墓踏青,吃青团,踢毽子等习俗。
清明节,春回大地,天地清明,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静,故谓之清明,清明节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清明节这一天我和家人一起去扫墓,我看见他们大人在插香他们先点燃香,烟在袅袅上升,就像到了仙境般似的,还有烧纸钱,不过要先买纸钱财的时候,可我感觉用钱买的纸,又把纸给烧了,原来是这样跟祖先对话的呀。
中华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汇总14篇)篇七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它源自一个传说。
在古时候,有位名叫屈原的人,他在国家衰败之时,想为国家出力,却怀才不遇,愤而跳江。他当官时,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百姓念及他,怕鱼虾吃了屈原的尸体,就用粽叶包上糯米,投入江中,希望鱼虾不去吃屈原的尸体。因此,五月初五这天,人们就吃粽子悼念屈原。
片刻,粽子特有的香气便吸引着你的味蕾,那是粽叶的清香、糯米淡淡的香甜和红枣的甜香。撒上一勺白糖,放入口中,滑滑嫩嫩的粽子嚼劲十足,那味道在舌尖上来回回荡,忍不住细细品味。
这一个个民俗文化,是五千年华夏文明中一颗颗明珠,我们要让它传承下去。
中华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汇总14篇)篇八
端午节在我看来是吃货节,为什么呢?因为在端午节这天,我可以美美的吃上好几个又香又甜的大粽子。
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它的名字也挺多,有二十多个,像端午节、端阳节、粽子节、龙舟节这些,都见得多了,不常见的有:地腊节、重五节、天中节、男儿节、女儿节和菖蒲节等等,活动也多,一般是吃粽子、赛龙舟。相传这些民俗是为了2200多年前,屈原投江了,百姓们为了不让鱼虾吃屈原的身体,于是包出了粽子,投入江中,喂给鱼虾们。延至今天,就形成了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每到端午节,姑姑会用五彩绒线系在我的手腕、脚腕、脖子上,还说这样可以避灾、除病、保安康。表姐们教我画门符,阿婆带我们吃五黄,表弟送给我一个香包,还叮嘱我一定要时时刻刻戴着这香包!大姑奶奶给我们每家每户都送了艾草,还帮我们挂哩!
端午节真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啊。对我来说,即隆重又实惠,有吃的、有戴的、有玩的,真是赶上了好时代。我爱端午节!
中华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汇总14篇)篇九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但我最喜欢的还是传统节日中的——端午节。
端午节传统习俗是吃粽子。快到端午节了,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着包粽子活动,大人们先把两片竹叶叠在一起,然后放入糯米等各种调料,包成立体的三角形,再用细绳缠紧。
粽子的口味有很多,如:加糖的,肉馅的,还有加蛋黄的等等。
就连粽子的形状也是各种各样的,如:圆形,三角形……让我看的眼花缭乱。
忽然,我听到外面传来了一阵阵“嘿哟”,“嘿哟”的呐喊声,我连忙从窗口望出去,只见湖里的龙舟上一个人在擂鼓,还有八个人在划浆,而且比赛队员都整齐有规律地呐喊着,划动着,个个都生龙活虎,并且精神抖擞。看那一艘艘龙舟就像一支支发射出去的利箭一样向前冲去。在岸上的啦啦队员们也都大声的喊着;“加油”,“加油”!龙舟听到大家为它喊“加油”似乎变得更快了。
啊!端午节既能吃上美味的粽子,又能看上精彩的赛龙舟比赛,真是趣味无穷啊!我真希望每天都是端午节那就好了!
很快,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这免不了要勾起我童年的回忆。
大概是四岁时吧,那时候家乡的河还能划船的。当我远远地听见锣鼓震天、呼喊撼地时,好奇的我便硬是拉着家里的婆婆出门看热闹去。作为保姆的婆婆总是很慈祥,我也把她看作自己的亲人,她便拖着我的小手,颤颤巍巍地往长堤那边走去。刚好,河上五彩缤纷的龙舟正威严地列成一排,气势汹汹地准备捕捉那一声令下。
发令枪响后,箭在弦上的龙舟真如一条条迅猛如雷的水龙,在水上飞窜。而船上的那些“驭龙者”更是精神抖擞、斗志昂扬,特别是船两头正奋力击鼓的鼓手,划舟人的斗志似乎随着那一下一下的如雷鼓声而不断激涨。
这一幕真让少见世俗的我看得如痴如醉,家乡竟有如此激动人心的场面!而婆婆在旁一直紧紧地攥着我的手,和蔼地笑着。继而我又跑去一睹那些拔得头筹的选手们。每条船上的人都湿了,而在我这稚嫩的眼中,冠军不过是更加湿透了的人们。
兴高采烈的我又挽着婆婆的手回到家中。午饭时间到了,婆婆端出两只冒着热气的翠绿的三角体,又手把手地叫我褪去它表面的大片叶子。婆婆微笑着说,这些用荷叶包着香米的三角体就叫粽子,我还惊喜地发现米饭里面还有内涵丰富的肉馅。它们都是婆婆从乡下带来的,大家都会在划龙舟时吃粽子。我似懂非懂地捧着这喷着荷香的饭团,用力地咬下了一块。望着婆婆仁慈的笑容,我只感到口中无比的亲切与温馨。
师们、同学们!
端午节,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舟下水喜洋洋。这些,都是曾经端午节上最热闹的活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节奏的加快,外来文化的大举入侵,中国人不再眷顾流传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圣诞节”“愚人节”这样的节日,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不得不感到悲哀,发出“端午节是否不再姓“中”这样的疑问。
当我们还沉浸在西洋节日的欢声笑语中时,据可靠消息说“亚洲某国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目前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
无庸讳言,这些年来,我国的传统节日,似乎总离不开吃。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青团,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春节更不在话下——大鱼大肉让你吃到不想吃。农耕社会对饥饿的恐惧,形成了我国传统节日最鲜明的风俗——吃。如今,满足了温饱需求的人们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么时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传统节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守着“聚宝盆”却不善于保护和挖掘。比如文字,当代青年有几个熟识并能运用。
繁体字。
连文字都不认识又如何了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纸,我国造纸工业化生产的结果是传统手工业的流失,许多高质量的宣纸要到日本或韩国才能买到,他们不但继承了我们的传统造纸技术,还有新的发展。就拿端午节来说,它已融入各个临近国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节举行的国际龙舟邀请赛闻名于世;在韩国,端午节被称为车轮节,是插秧结束后祈求丰年的日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着眼于创新,却往往容易忽视对传统的坚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导致精神断层甚至扭曲,而精神文明的再次断层又将带来什么有句话说的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该如何保护与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显然已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而现时的洋节兴盛与传统节日衰弱间的反差,更凸显了这个问题的迫切性。
其实,不光是传统节日,整个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如今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积极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中国的传统节日五彩缤纷,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对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存,必须怀有敬畏之心,必须高度重视。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才,中华文明需要我们共同传承。同学们,不要冷落了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让华夏文明在中国彻彻底底的红火起来吧。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无庸讳言,这些年来,我国的传统节日,似乎总离不开吃。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青团,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春节更不在话下――大鱼大肉让你吃到不想吃。农耕社会对饥饿的恐惧,形成了我国传统节日最鲜明的风俗――吃。如今,满足了温饱需求的人们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么时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传统节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我们肩负着老师和家长的殷切期望,面对如此的现状,我们不能无动于衷;复兴中华文化,我们责无旁贷。我们或许无法改变端午节已被韩国申报的事实,但我们可以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来勉励自己。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守着“聚宝盆”却不善于保护和挖掘。比如文字,当代青年有几个熟识并能运用繁体字?连文字都不认识又如何了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纸,我国造纸工业化生产的结果是传统手工业的流失,许多高质量的宣纸要到日本或韩国才能买到,他们不但继承了我们的传统造纸技术,还有新的发展。就拿端午节来说,它已融入各个临近国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节举行的国际龙舟邀请赛闻名于世;在韩国,端午节被称为车轮节,是插秧结束后祈求丰年的日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着眼于创新,却往往容易忽视对传统的坚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导致精神断层甚至扭曲,而精神文明的再次断层又将带来什么?有句话说的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该如何保护与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显然已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而现时的洋节兴盛与传统节日衰弱间的反差,更凸显了这个问题的迫切性。
其实,不光是传统节日,整个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如今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积极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悠悠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就像一条历史的长河,我们不能让它断流;祖祖辈辈沿袭下来的优良传统,应在我们的手中发扬光大。让我们一起努力,用实际行动挽救中华文化。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的演讲题目是《纪念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
大家都知道,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最常见的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的国家楚国被侵略,屈原跳江身亡,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划龙舟,往江里投饭团、鸡蛋等,不让鱼吃屈原的身体,饭团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一个传统习俗。粽子皮是树叶做的,粽子馅有很多种。吃粽子的习俗还漂洋过海流传到国外呢。同学们,我想问几个问题,你吃过什么馅的粽子?你包过粽子吗?怎么包的呢?对,最常见的就是糯米、大枣包的粽子,你喜欢吃什么口味都可以自己调,也可以包肉粽子呢。我记得,在幼儿园的时候,端午节前举办过包粽子活动,当时我和姥姥都参加了。每逢端午节,社区也会组织各族居民一起包粽子呢。
端午节赛龙舟也是一种习俗,每年电视上都会演赛龙舟。
我听妈妈说,她的家乡在端午节有很多纪念活动。比如,清晨用艾叶洗手洗脸,门上插着艾草、彩色葫芦,用香草做一些香包,给小孩子戴五彩线,煮鸡蛋,包粽子等。一派喜气洋洋。总之,这个节日很重要,是民间的一个大节日。
以前端午节是中国的女儿节,每年人们都会拿五彩线团五彩球,在每年的五月初五的后一个雨天,人们就会把五彩球扔到下雨的地方,传说这样会带给人们一年的好运。
我们国家一直重视传统节日。近些年来,端午节列为法定节假日,全国人民欢度传统佳节。在这里,我特别想说的是,现在有很多人忽视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却喜欢外国的洋节,比如说:圣诞节、愚人节、万圣节,这是不能提倡的,我们是中国人,每个传统节日的背后都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每过一次传统节日,身心都受到洗礼,我们应该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同学们,屈原的故事离我们很久远,但他的爱国情怀离我们很近。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需要我们每代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是祖国的未来,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中华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汇总14篇)篇十
今天我演讲的内容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中华是一个拥有5千多年文明史的古国,与之相应,中华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的精华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光辉灿烂。
我国传统美德以德作为根本。它的精神精髓是以义制利。古人云:“人无良知不如兽。”“生以戴义,义以应生。”如果一个人连德都没有,那他和生禽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养成良好的品德,树立以道义为重的人生价值观。
如今“富贵不能淫”已是荒谬;“律已修身”已成为佳谣;“仁爱孝悌”已成为历史;“天下为公”已成为过去!
传统美德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社会稳定的基矗没有了传统美德,一个国家将只剩下空荡荡的躯壳,任凭别国的践踏,任凭别国的侮辱。年年的烧杀劫掠,连连的烽火硝烟。如果任凭传统美德在我们这一代毁灭,我们将是民族的罪人,历史的罪人!
随着胡-景-涛主席的构建和-谐社会,树立观的新鲜出炉,为我们带来了民族的希望。现在,到了我们该认祖归宗的时候了!现在,我们必须拿出勇气和智慧,挽救我们的民族,弘扬我们中华的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汇总14篇)篇十一
今天是端午节,你知道端午节的有来吗?大家是不是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那我就告诉大家吧!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屈原。这种说法流传的最广。楚王在宠信奸臣,排斥忠良,屈原屡劝不改,反被流放。
在放逐途中,屈原听到秦国连败楚国,国家命运危在旦夕,于是在五月五日投河,就有了现在的端午节。端午节的由来就是这样的。我过端午节那天,南方会举行赛龙舟吃粽子比赛。北方则会去踏青。请大家记住这个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继承先辈的精神,让我们一起努力。
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中华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汇总14篇)篇十二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一、躲午习俗。
农历五月五端午节,民间认为这一天不吉利,有“躲午”的习俗。周岁以内的婴儿要送到外婆家去躲藏,家家都在门旁插艾蒿以驱避邪秽,小孩身上要佩戴棉布缝制的狗、小人等,这些东西要小心保护,忌讳丢失,否则年内将有灾难。躲过端午之后,要将所佩戴的东西扔到水里,以祛除灾祸。
二、阳刃之日,毒气攻身。
此日为五月初五,从农历气象上看,正是夏至左右,故也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的日子;也是实际上的羊刃日,这个农历的五月,阳刃为凶,本来就是所谓的“毒月”,共有“九毒日”,而端午又是“九毒”之首,故称为“毒日”。而从五行上看,任何一种五行过旺或过衰,都会形成邪气,都会对自然气候或人身健康,构成威胁与伤害;何况这个时节,也是毒虫坏虫肆虐猖獗的时候;故这一天需要在房门上,插艾、插桃技、插菖莆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或在儿童身上洒雄黄酒,以驱虫避邪,保障健康。
三、祭祀之日,阴气伤身。
端午节的一个最重要最普遍的内容,就是祭祀先人。不但祭祀投江自尽的诗人屈原,有的地方还祭祀忠臣伍子婿,祭祀孝女曹娥等,这天要包很多粽子,然后把粽子投入江中,就象给死人上坟一样,而剩下的则自己享用,所以粽子实际上也是一种祭祀供品。而祭祀时难免产生悲伤,故此日也象清明节一样,人为制造出很强的阴气,而这些阴气,与阳气一样,也会伤害心理与身体比较弱质的人;如抑郁寡欢,心情不好,身体痛苦等等。故端午节这天,是诸事不宜的,更不适合上任、搬家、动工、开业、结婚、庆典等喜庆活动;也不适合参加娱乐活动等,而归宁父母,与家人团聚才是正确的选择。
端午为何要划龙舟。
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代。赛龙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及英国等,是广州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中华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汇总14篇)篇十三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纪念伍子胥说。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是五月五日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孝女曹娥说。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纪念介子推说。
介子推是寒食节与清明节由来传说的主角,可也有认为端午节的由来与介子推有关。据东汉时期蔡邕的琴曲著作《琴操》中说,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恶日禁忌说。
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月恶日"(见张心勤《端午节非因屈原考》)。汉代北方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东汉王充《论衡》对“五月五日生子不举”的解释:“夫正月岁始,五月盛阳,子以(此月)生,精炽热烈,厌胜父母,父母不堪,将受其患。”一般认为这一习俗从战国就开始流行。此俗在东汉王充的《论衡》、应劭《风俗通》以及《后汉书》中多有记载。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因而出现了相关的文化活动,形成了颇有特色的“避五毒”、“躲端午”等习俗。
夏至说。
首倡夏至说者为黄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礼俗史》一书中提出,端午节如涓涓之水发源于远古时代,三代汇为川流,秦汉扩为河,唐宋纳百川而成湖海。1983年,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说》中,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
1、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
2、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3、《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认为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也有认为,端午节源于古历法“夏至岁首”。其实,干支历是以立春为岁首的,上古时代以北斗斗柄顶端的指向确定节气,‘斗柄回寅’为立春,指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二十四节气,属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干支历将一岁划分为“十二辰”(十二月建),“建”代表北斗斗柄顶端的指向;斗柄旋转依次指向“十二辰”,斗柄从正东偏北(艮位)开始,经南、西、北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干支时间与方位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干支纪元是以立春为岁首。“夏至岁首”与八卦及月建起始不符。
蓄兰沐浴说。
据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的《礼记》中说,周代已有“蓄兰沐浴”的习俗;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屈原《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此俗流传至唐宋时代,又称端午为浴兰之月。
勾践操练水军说。
宋代高承《事物纪源》刊文,端午是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于是日操练水军。《事物原始》引《越地传》云:“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
中华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汇总14篇)篇十四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叶,挂香囊,五彩线,手腕绑,吃粽子,蘸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端午节的儿歌,不但我喜欢,我想,人人都会喜欢。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的来历是为了纪念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楚国灭亡屈原含泪投江,人们就把粽子包好投入江中,为的就是不让鱼儿吃掉他的尸体。
端午节这天清早,妈妈就去买粽子,当我醒来时粽子就已经摆在桌上了,我仔细一看,粽子外面包着碧绿的粽叶,拨开一看,里面有如玉的糯米,我不管粽子会不会烫到嘴,直接拿在手里咬了一大口,只觉得粽子一入口就感觉到糯米软软的,甜甜的,里面还有一丝粽叶的`香味。妈妈也吃了一个,她说:”这味道真是好吃。”弟弟也是吃了一口,连忙把两个粽子都拿走了,说:“这是我的啊,你们不能吃。”弟弟真是个小馋猫啊。
端午节当然还有赛龙舟,做香囊,系五彩绳,是一个难忘的节日,每一项活动人们都是为了消灾祈福,都是为了让人们的生活更甜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