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能够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意义丰富的思想,让人在短篇文章中获得启迪和冲击。学习写作时,可以参考一些优秀作文范文,从中学习一些好的写作技巧。
读诗石灰吟有感(专业13篇)篇一
今天,我读了一个关于古代宋朝的大诗人王安石的故事《王安石改诗》。读完后我受益匪浅。
王安石是北宋很有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也还是北宋的大诗人。但在一次改诗时出了失误。
据说,当时南方有一个诗人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是:“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这一句王安石看了以后觉得很可笑。自言自语道:“明月怎么能叫呢?黄狗又怎么能我在花中呢?”于是他信手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
他自己以为很好了,其实改错了。原来那位文人的家乡有一种鸟叫“明月”,明月叫出的声音很动听,还有一种虫叫作“黄犬”,黄犬常在花之中飞来飞去。王安石不了解情况所以改错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在了解了情况的前提下,才能把一件事做好。平时我们注意观察生活的小事情,也能写出很多好的作品来。
读诗石灰吟有感(专业13篇)篇二
几千年来,华夏大地孕育出了灿烂的诗歌文化。秦汉之时,汉赋辞藻极尽华丽,乐府叙事荡气回肠。唐宋之际,有谪仙人的浪漫潇洒,也有杜少陵的忧世伤民,有苏东坡的豪气万丈,也有柳三变的醉心繁华,浅酌低唱。华夏文明里,诗书代代相传,而这一切,都有一个共同的源头:《诗经》。两千多年前,中原人烟稀少的旷野中,纯朴的先秦百姓的兴之所至,放声高歌;嘉宾集聚的欢乐宴席上,所奏之乐悠扬清雅;伴随着繁琐周礼的肃穆颂歌在庄重古朴的庙堂奏响。他们所歌之词便是《诗经》的来源。周代的先民们把汉字的音韵之美以诗的形式传之后世,同时传承的,还有那精炼文字中深厚的文化土壤。
“百善孝为先”,孝之道,源远流长。寻根溯源,《诗经》中便有很多相关诗句。《蓼莪》里“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道尽了孩子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体察与感激。《凯风》中“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则以吹自南方的和暖之风起兴,把尚在幼年的孩子比作“棘心”即幼小的酸枣树。小枣树在南风的吹拂下茁壮成长,就像母亲用温暖的爱抚育我们长大一般。如今,当我们吟咏起这优美的诗句,脑海里也不禁会浮现这样的画面:蹒跚学步的幼儿身边,总少不了父母温暖而有力的大手保护;成长的路途中遇到挫折,总少不了父母的安慰与鼓励;当孩子长大,即将远行,总少不了父母的担忧与叮嘱。光阴荏苒,孩子从柔嫩的树苗长成参天乔木;岁月如梭,却也使父母沧桑了脸庞,花白了鬓发。自《诗经》始,历经千年,一代代的父母对他们的子女付出无私的爱,历经千年,一代代的中华儿女亦在感叹:“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诗经》中父母子女间的温情体现了先民们对世间美好情感的`歌颂。然而许多美好不能长久,因为它总被罪恶打破——那便是战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纵使边关烽火不绝,华夏子民们却从来不是好战之人。征人思妇,自古有之。还记得那句著名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吗,那便出自一位离家征战的士兵之口。这是他对妻子的誓言,却也因战争变成了奢望。而在家中的女子们,则是“采采卷耳,不盈倾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以至于采摘卷耳时都无法集中精神。千百年来,战争使多少妻儿离散,使多少家庭破亡。到如今,世界在高呼和平,但战火仍旧未熄。处在战乱中,最无辜又最受伤的,却是平民百姓。炮火声不绝于耳,死亡的恐惧日夜相随,饥饿与疫病更使他们的生活被黑暗笼罩。而中国人民是幸运的,我们享受着安定祥和,我们不用担心美好家园顷刻变为断壁残垣,我们不用担心无情的炮火将我们与亲人阴阳两隔。因为我们生活在爱好和平的中国,因为自《诗经》始,先民们便把和平的种子深埋心中,代代传承。
子曰:诗三百,一言蔽之,思无邪。上古淳朴自然的民风贯穿于每一首极富韵律的诗歌中,造就了诗经的“思无邪”之美。在《诗经》中,人们是那么直率地抒发着他们的情感,他们赞君子德行高尚温润如玉,他们讽小人无德不死何为,他们欢欣于他人相赠之物并要投桃报李,他们感叹国家昔盛今衰而痛彻心扉。对于德行,对于为人处事,对于个人发展,对于国家兴亡。《诗经》以精炼的语句包含了世间万象。读诗经,我们能懂得去赞颂美好,揭露丑恶;我们能懂得礼尚往来,相互赠答的处世之道;我们能懂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这许许多多的情感,自诗经中源起,经过浩如烟海的经书典籍的传承,已融入每个中华儿女的骨血之中,不可割舍。
溯诗歌之源,我们感受优美文字中浓烈的古韵清香,溯诗歌之源,我们回顾精炼语句中灿烂的思想光芒,溯诗歌之源,我们追寻传统文化的起点,感受历经千年的传承与变迁。
读诗石灰吟有感(专业13篇)篇三
每一次读欧亨利的小说,都会被结尾的“反转”所折服。他的小说所反应的人生百态,都是社会真实反应的问题。他的每一篇都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小小的世界,悲欢离合,人心的荒原与沃土,一常常精彩的戏,在他的小说中开演。
小说的整个背景社会贫富分化明显,为数不过的富豪掌握着城市的经济命脉。他们在社会的上层,享受着生活的乐趣。贫穷的苏比,却只能通过时自己入狱,来保全性命。他去混吃混喝,损坏橱窗,调戏妇女,甚至扰乱社会治安。他干这情节轻微的罪行。开篇欧亨利把苏比,塑造成一个完完全全的坏人形象。他没有雄心,朋友,爱情,更没有亲情,活下去是他唯一的目的。主人公苏比的行为看似荒诞却折射出社会的畸形和人心的荒凉。因为没有钱,求生的欲望使苏比想出一个个荒诞的法子。当他听到教堂的赞美诗时,他发现一切还有未满的余地。当他心境从容,想要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时,警察却将他逮捕。没有任何理由,无人听他的辩解,更无法洗刷他的'罪过,更不知如何提出自己的抗议。苏比就这样达到了自己荒唐的目的在狱中度过了三个月。这样的结局留给读者无限的遗憾。但这样的结局,何尝不是苏比自己造成的呢?欧亨利把书比塑造成一个不能把握住机会的人。当皮货进口商提出让苏比去赶车时他拒绝了。他明明有机会进到就进站里去,但他却没有这样做。一次又一次的机会,就被苏比这样放过。当所有的机会都溜走时,他也实现自己荒诞的目标进入到了监狱里。在我看来,苏比好像不想过正常人的生活,却又不得不为生活所困。当他以为春天来临时够,想着心里的蓝图时,却让警察抓住。苏比的结局既可笑又悲凉。但我相信,三个月后他最终会迎来自己的春天。
正如欧亨利在《麦琪的礼物》中写的那样“人生是由啜泣、抽噎和微笑组成的,而抽噎占了其中绝大部分。”苏比和我们的人生就是这样。世界的人来去匆匆,事物躁动不安,如时间一般不可捉摸。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像苏比这样的人,他们坚持着自己心中的“真理”。用一个个荒诞的行为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们折射出社会的荒诞,表现了因为金钱和利益而模糊的正义感。
苏比们冷眼看着人们一个个朝着自己心中的目标前进,却没有发现自己的机遇就这样一个个溜走。当他们真正醒悟过来时,才发现自己置身黑暗,迷雾茫茫,黑暗吞噬了他的身躯,迷住了他的心智。到头来苏比们以为自己达到的目标,却最终与光明擦肩而过。他们的人生也如空中的雾气一般,不过是水汽,太阳一出来也就散了。空中寻不到他们的痕迹,仿佛他们从来没有存在过。欧亨利用苏比来警戒我们不要重蹈苏比的荒唐。
读诗石灰吟有感(专业13篇)篇四
一个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一件事莫过于情窦初开了。喜欢一个人,并追求她的感觉,应该正如《关雎》和《蒹葭》中描述的一般吧。“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那美丽的河岸边啊,有一位贤淑的女子。她或许有着窈窕的身段,或许有一双明眸善睐的眼睛,虽然知道追求她并不容易,可是我还是想试一试。这不正是我们喜欢一个人的时候的感觉吗?或许她就是我们心中的白月光,有着美丽的外表和良好的品德。我们为其倾心,为其蹍转反侧,夜不能寐,用自己所有的能力和才智去讨她欢心。正如张爱玲说的一般:“爱一个人,他就会变得很低很低,低得卑微在尘埃里开出花来。”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这是诗经《郑风.风雨》中的诗句,讲述了一位喜欢着心上人的女子,苦苦地在风雨中等候着他归来的心境。这与我们在喜欢一个人时苦苦等候的心情何其相似!似乎见到他,心中也欢喜了起来,连天空也因为他的到来而放晴,乌云也因他而散开......这首诗为我们生动而形象地描述了在等待心上人时,温柔又美好的心境。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灼灼的桃花映照着新嫁娘通红的嫁衣和娇羞的脸颊,应该是女孩一生最美的场景了吧。新娘出嫁,火红热烈的气氛之下,是她对未来婚后生活的向往。出嫁,就意味着将自己的下半生与另一个人相互捆绑,荣辱与共,祸福齐度。而这首诗,也贴切地形容出了一个新嫁娘的心情,希望自己的品行能让未来的公婆满意,能有美满的幸福生活和爱自己的丈夫......
诗经中的爱情往往是简单而纯粹的,不会穿掺杂过多的功利成分和目的性。他们不会考虑地位、名分、金钱,只是带着对爱情的期盼,去热烈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诗系情感,情于吾诗中。诗经总是能够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情感体验,给予我们许多的新的领悟。我们应多多研读诗经,养出自己的“诗心”。
读诗石灰吟有感(专业13篇)篇五
木兰为了父亲,征战沙场,从心底油然而生的感恩之情,使得后人赞颂,而如今像木兰人性中最淳朴的感情在社会上已经差不多完全消失了。在社会中往往现代人对物质上的兴趣比对亲人的兴趣还要来得强烈,或许在人的心灵中物质比感情来得重要。在过去木兰可以为父出征,而现代人连父母都不养育,两者的思想是完全相对立的。
是物质使得人性中最为淳朴的思想消失了吗?木兰当年抛弃钱财和名利回到故乡养育家人,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小时候依赖着父母的肩膀,长大后却不愿容下已经年迈的父母,与木兰相比,他们的心灵会是有多么肮脏与卑微。
木兰的故事谁都知道,对木兰的精神谁都了解,但这社会上的人谁会去学习?恐怕连拥有一颗孝心都很难吧?每当看到我的`爸爸妈妈呵斥奶奶的时候,就会想起爸爸忘记自己是怎么长大的吗?当读到木兰不惜生命替父从军的决心与孝心,觉得有点难为情,或许我没有权利去批评我的父母,但我绝对不要做一个忘恩负义没有孝心的人,而是应该像木兰一样有一颗淳朴、简单的孝心,这种孝心整个社会的人都应该拥有,去感恩父母是每个人一生中都得做到的,或许做不到木兰那样大义凛然,但是拥有一个感恩的心是全社会人的需求。
读诗石灰吟有感(专业13篇)篇六
我读诗,唯有元稹的“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最是动人心肠。自比鳏鱼,不复再娶,一生只有你一个妻,大概是那个时代最动听的情话了。
也许正是清贫与操劳,这个贤淑温润的女子年仅二十七便香消玉殒。更可悲的是,韦丛下葬的时候,元稹因御史留东台而没有前往送葬,她陪他渡过了人生中最贫苦、最无助的七年时光,让这个落魄文人享受到了无与伦比的温暖,却没能见他最后一眼,在元稹即将飞黄腾达,光耀门楣的.时候离开了。漫漫轮回路,她注定要一个人走了,她跨过奈何桥的背影该有多么寂寞。痛失爱妻的元稹,纵使高官厚禄、价增一顾又如何,能为他洗尽铅华、洗手作羹汤的那个女子已经不在了。元稹大概是古人写给妻子诗歌最多的一位诗人了,然而无论他写多少传颂千古的诗文来祭奠她,都换不回那一缕芳魂了。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的那片云,终究还是没能飞过沧海。
诗人的爱情往往和他们传唱千古的诗句紧紧联系在一起。后人为此流泪,不是为了平仄相合、韵律悠长的千古名句,而是为了至真至纯至性的文人爱情。上苍却好似格外不耐烦这些浸透着墨香的情怀,亦或嫉恨他们可比天高的才华,红颜知己也好,糟糠之妻也罢,不是死别,便是生离,从不肯成全一分一毫。真真是叫人恨得牙痒痒!
纵然情比金坚,也终将爱淡如水。韦丛逝世,元稹自然伤怀,却终究不可挽留,时光长河冲刷而过,再大的情意也随水而去了。后来,他不仅娶妻,复又纳妾,当初的誓言自是算不得数了。
诚如元稹,也有背信之日,诗人的爱情竟如斯脆弱。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读到这首《写情》时,我是决然想不到李益是个可恶的负心汉的。要怎样刻骨的回忆,才能悔恨“佳期一夕休”;要怎样深切的情意,才能直言“无心爱良夜”;要怎样沉重的脚步,才能放任“明月下西楼”。后来,读了大唐情史,才知道霍小玉之于李益,是胸口的朱砂痣,是呕不出的心头血,倾其一生也难以忘却;亦是年少绚烂的烟火,是正月里皑皑的白雪,只有一瞬的美丽,渐次凋零成朱门旁一撮惨白苍凉的余灰。
一个名妓,纵然才情再惊艳,也是盛世里最卑贱的花,但霍小玉到底是与那些妩媚娇花有些不同的。她出身落败王族,久在风尘浸淫,通琴棋书画,晓百家文章,虽桀骜却孤僻,既清高又不得不媚俗。是以,当唱到李益词“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给弄潮儿。”时,她亦心有戚戚然。适时,李益门第清高华贵,年轻即有才气,丽词嘉句,时遇无双。他常自夸耀其风流才情,希望得到佳偶。四处寻求名妓,很久未能如愿。霍小玉就是在这样情境下,环佩叮当,珠翠摇曳,款款而来,宛若九天玄女,清凌凌误坠人间。这样两个人的相遇,冥冥中自有缘分。李益“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百炼钢也化作绕指柔了。恩爱约一年后,李益升为郑县主簿,须回故乡陇西探亲,然后上任。李益临行之时,再三盟誓:“明春三月,迎取佳人,郑县团聚,永不分离。”二人挥泪而别。
本以为,这是一个功成名就日,不忘糟糠妻的美满故事,然,世事终有憾。李益回家后,为了仕途和名声,不仅娶妻,还断绝音信。任霍小玉散尽家财,苦寻不得,悲恨交加,卧床不起。眼见红颜憔悴,一个热忱青年终于忍不住,把李益硬是架到了霍小玉家门口。霍小玉挣扎站起,洒下一杯酒,寓意覆水难收,咒李益“我死以后,必为厉鬼,使君妻妾,终日不安”,余音犹在,人已倒地而亡了。
霍小玉的死讯传出后,长安街头有人传出这样的诗句:一代名花付落茵,痴心枉自恋诗人;何如嫁与黄衫客,白马芳郊共踏春。伊人已逝,芳华不再。即便再多的怀念咏叹,亦无济于事。而她临死的咒语竟成了真,后来李益常生出幻觉,怀疑妻子与人偷情,日日打骂,不久便和离了。这个当初才高八斗、锐气逼人的有志青年也在整个京城整个大唐乃至整部青史留下了永远的骂名。霍小玉确是可怜,痴心错付,为情而终。但李益比她更可怜,负心薄幸,被情而毁,承担千年的谩骂。
爱也好,情也罢,爱恨情仇终灰烬。困扰我们的不是情深不寿,而是心底的不甘。不甘你身边红颜不绝,我身边人迹凋零。不甘分开后你前尘往事尽忘,我郁郁不得释怀。不甘你功成名就惹人羡,我暗自神伤无人知。所有的恨,源自不甘。
纵观青史,凡是诗文无双,才华卓越之人,在感情上莫不遗憾而终。陆游和唐婉如此,苏轼和王弗如此,纳兰性德和表妹雪梅亦如此。就连琴瑟相和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也有“问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的诛心之语,更不必说一生命途多舛的李清照了,情深意笃的丈夫病死,赤心报效的国家战败,晚来孤身一人,该是何等的悲凉。
人生有三恨,一恨鲛人落泪,二恨良将多舛,三恨情关难渡。
读诗石灰吟有感(专业13篇)篇七
《谢吕世豪赠一对纪念品文湖古塔》书诗一首:宝塔滢光透情怀,紫气东来文运开。红烛有情化甘露,清风无语送福来。
吕世豪,山西汾阳人。当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古钱币收藏家。1945年出生于山西省汾阳市肖家庄村。1969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同时回家乡工作。曾任汾阳市委通讯组长,汾阳市阳城乡党委书记,市文联主席,市宣传部部长,市委副书记等职务。
吕世豪从1967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出版诗集11部,报告文学集3部,其他书籍4部,影视文学剧本4部。诗作曾连续获得第二届、第三届【全国新田园诗歌大赛】一等奖。点击策划的八集电视连续剧《豆花》曾获全国第十二届飞天奖中型剧本奖。词条,生平简介先后被《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国名人大辞典》、《当代民间名人大辞典》、《二十一世纪人才库》、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词典》等典籍收录。
诗人在199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为山西省音协会员、山西省作协四届理事五届全委委员。1995年,被树为【山西省宣传思想工作标兵】1997年被授予山西省【吕梁人民作家】荣誉称号。通年,还被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荣记一等功。
吕世豪,创作的作品有500多万字,内容涉及诗词诗歌、山川游记、古迹探秘、报告文学、影视剧本、民俗民谣等。他笔耕不辍,几十年如一日。热情讴歌着他热爱的人民,他热爱的黄土地,他热爱的国家。他一生从政,政绩卓著。尤其是他担任汾阳市委副书记期间,主持领导了汾阳文峰塔的修复工作。他在修复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不畏艰难,上下奔走,四方宣传集资,精心工作。短短三年就圆满地完成了文峰塔的修复工作,为汾阳完整地保存了一座中华第一古砖塔。他勤政廉洁,热爱人才,平易近人,不骄不躁、文德政德俱佳,在汾阳传为佳话。吕世豪成了汾阳人民热爱的好领导,好作家。吕世豪是汾阳文学史上的一座不朽的丰碑,闪着令人惊奇的光华,让人为之震撼。将会世世代代矗立在汾阳人民的`心中。
他脚踏着这块厚实的黄土地,而心却飞翔在黄土地之上,穿过岁月风霜;穿过田野山川;穿过个个农家生活;穿过道道城市风光。为我们定格成像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一首首美丽的诗篇;一行行感人的华章。他时而在《诗意的栖息》里细语;时而在《汾州歌谣》里歌唱;时而在《汾州风情》里畅想;时而在《汾州故事》里感慨万千。他俯视大地,傲向苍穹,不随波逐流。作为一个名诗人,他说:他离不开爱他的人民;离不开生养他的这块黄土地;离不开他的家乡故园。他永远不去外国定居,永远不当外籍华人。外国再好,也不是自己的。他要终身守望他的人民,守望这块古老而壮丽的中华大地。就算飞得再高,也永远不会飞离自己的天空,自己的祖国。清淡如水永远是诗人那颗不变的诗心!伟大的诗人啊!您永远是中华诗人,永远是我们热爱的诗人!
在诗意的天空中展翅飞翔的吕世豪,没有辜负这个充满青春畅想和生命活力的伟大时代。他的诗作内容广博,丰富多彩,用词十分准确,造境极为深远;他的文章朴实无华,风骨阔大,起伏自然;他的创造如日东升,喷涌而出,光华灿烂。
他的田园诗,清新自然,语言优美;他的微型诗,简短精练,充满哲理。他的山水诗,雄奇壮丽,豪迈奔放。他的散文境界开阔,文词优美,描写生动,充满着生活的气息,洋溢着澎拜的激情。拥山川于心间,挫万物于笔端。他才华横溢,集天气、地气、人气于一身。他捧着一汪生活的湖水而来,我们看到蓝天在他手里充满了诗意般的清澈;他脚踏大浪而去,我们看到大地在他的脚下流动成了诗意般的画卷。游走在您的诗词华文之间,我们有的不仅仅是震撼,还有无法言说的感动!
伟大的诗人啊!,您就是那澎拜的江河;您就是巍峨的青山;您就是我心中那神圣的宝塔。根扎地下,头顶蓝天。守望白云,心随风扬。我们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感谢在吕梁山脚下,这块古老的汾州热土上,诞生了一个伟大的中华诗人一吕世豪。
我衷心感谢,文坛泰斗吕世豪赠送给我。
读诗石灰吟有感(专业13篇)篇八
诗词歌赋中,最迷恋的是《诗经》。诗经,这个名字本身,就渗透着美的凝露。被咀嚼了千年,流淌出来的甘汁还是那么有味道,无尽回味,透着沁人心脾的诗意。
读过诗经,她有一种古朴诚恳的美,像极了我见过的一种花——粉簌簌的流苏。我记得张晓风女士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要我给那棵花树取一个名字,我就要叫它诗经,它有一树美丽的四言。”这棵花树就是流苏。流苏与诗经,诗经与流苏,如果要我给诗经起一个名字我就叫它流苏,它有满腔纤细的花香。
据说,那些关于诗经的故事,长达六百年之久。六百年,从西周时期一直到春秋中叶,这一段漫长的过程中,那些还尚不识文明烟火的古人,就已经懂得如何运用那些优美的文字,来含蓄、委婉地表达,内心自由奔放的情感。
那时的.人们是最淳朴的,天真的,用最平凡的文字诉说内心的感受。当一个人的身心,在某一个午后,完全进入一种恬静的状态。那些带有灵动气质的诗句进入心扉,带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神秘朦胧美,营造“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的和谐宁静,送来“谷则异室,死则同穴”的震撼人心的爱情宣言,画出“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的青涩爱恋。那是一场灵魂盛宴,是美的潜移默化。
读诗石灰吟有感(专业13篇)篇九
诚信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诚信是人与人交往中必须的品质;诚信是人们在社会中的通行证;诚信是古老的道德范畴,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优秀品质。在选自《诗经·邶风》的《静女》中最能体现出来。这篇诗歌主要描写的是一个男孩接受了一个女孩子的邀请,男孩早早的就来到了约会地点,等了很久都不见女孩身影,怕自己记错时间失信与她,又怕女孩不守承诺,其实女孩早就来了,只是一直在观察他。可见,重承诺,讲诚信,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无论爱情还是理想,一旦目标确定,就要坚持到底。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可以主观武断,意气用事。冥冥之中,总会有一双双眼睛看着我们,总会有一种力量在召唤我们,激励我们,这个力量就是诚信,这个力量就是信任。
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时时处处事事顺心如意,总会有坎坷,困难挫折,不幸。就像《柏舟》中写到的是君子怀才不遇,受小人欺辱的内心痛苦和妻子被丈夫遗弃而不甘屈服的忧愤。我们不怕解决不了困难,只怕困难既将来的时候就退缩。每个人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险阻,我们要用自己的方式和方法去一一解决它。你看那些伟人,哪个不是克服重重困难才取得今天的成就。当然也不是说,要成为伟人一定是经历过困难的'人,能用办法去避开一些不必要的困难,留下更多的力气去对抗前方更大的困难。其实每个人都能做到的,需要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我们就能战胜它。
读诗石灰吟有感(专业13篇)篇十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口中不禁念出这两句诗词,就像满口缱绻,极尽温柔。
几枝蒹葭,几片凉风,几许伤感。似无意地从这白色的纸页中透了出来,这是我第一次读这首诗的想法,作者写的很奇妙,用景来渲染凄凉悲伤的氛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说实话,我真为那男子感到不值。他在着急地寻求所爱之人,可终究见不到。诗分为三段,每一段表达的情感都基本相似,其中的“宛”字,让人看着仿佛一股凉意涌上心头,这样朦胧而又卑微的爱,就这么不值得吗?追求的道路险阻重重,可不管有多困难,随着时间推移,最终都会变成一粒粒尘埃,飘在空中,淹没数不尽的孤寂,怅惘之中。全诗反复咏叹,将一男子热烈地追求所爱慕的“伊人”,虽望而不可得,但依旧执着专情的`样子表达得淋漓尽致。
然而转念一想,在这样的情况下,男主人公竟依旧执着,这便让我想到了“纵然灼灼桃花十里,取一朵放在心上,足矣!”试想一下,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呢?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困难与挫折,我们不但不能逃避,反而要不断追求,挑战自我,精神上坚忍不拔,我们要努力,就像主人公对所爱之人的执着,就像这蒹葭一样坚韧。
喜欢一个人和挑战挫折,对我来说,是一样的,都要经过时间的磨练,经过无数的困难,每当失魂落魄时,想想《蒹葭》,心里就会有一股干劲。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我默默合上书本,原来,这就是“蒹葭”啊。
读诗石灰吟有感(专业13篇)篇十一
“在家贫亦好,居官贫更宜。”—联表明了,他生活的清贫。
徐侨是朱熹的弟子,一生清贫,为官清廉,痛恨腐败,刚正不阿,敢于直言。我喜欢《即事》,以清贫为乐。即使穿着粗布衣衫,也觉得温暖;吃粗菜淡饭,即使没有大鱼大肉,也吃得有滋有味。家中有朋友来了,没有美酒佳人,没有鼓乐齐鸣,只是简单地招待一下;空闲的时候,即兴几首诗,心里悠哉悠哉的,很是坦然。
我极为欣赏的是那首《夏日即事》那句“步缓幽塘成小立,清风微度菜花香。”让我仿佛置身于古代那清凉的亭子里。在此我看到了蚂蚁在树干上上上下下的`爬行;竹影在凉风中微微摇曳,乌龟悠然地在有树荫的水边乘凉休息。我只是缓缓地来到清静的水池旁,清风拂来了淡淡的荷花香。
《即事》写得清切、朴素,《夏日即事》写得清新、脱俗。这两首小诗就如一卷卷白画只是用上了那点点朴素之色,描绘着真心实意。只有在局限中,才可以看到所描绘的世界。心的本色该是如此,即使生活只有清贫,但也要跟徐所一样,活得轻松、快乐,我喜欢徐侨清新的小诗,但我最欣赏的是徐侨那朴素、以贫为乐的本质。
读诗石灰吟有感(专业13篇)篇十二
《诗经》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诗经》是古代的歌词,一是作为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于社会政治的看法。后来,这本书成为了贵族人士的文化素养。它易于记诵、士人熟悉,很多人都喜爱此书。
古人有古人的诗,我们有我们的教材。古人之所以用诗歌教学,是因为它们真实也不失优美,描绘出了当时的情景。而《诗经》一书从千万本古文中被精挑细选后成为了贵族教材,想必有多么优美。
古代的诗文真是精彩。如《诗经·秦风·蒹葭》中“蒹葭苍苍”写出了水草上结满了白霜;《满江红》中“壮怀激烈”写出了作者当时的悲壮情怀。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我们如果多读古文,自然会出口成章。
读诗石灰吟有感(专业13篇)篇十三
在《诗经》中情感之事总是特别美好,少年的难开之口,少女的矜持缓步以及艳若桃花的容颜,都弥漫着潮润的雾气与悸动的'氛围。那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心愿,那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清新,那也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美艳难收。不过是在某个时间有过一面之缘的铭记,便从此日思夜想困顿不已。这美好的情愫也随着冷黄纸页与口口传唱而新鲜如昨。
当然,若《诗经》中仅有爱情,纵是最浪漫的诗篇,多了,也会觉得轻浮。《诗经》中,也不乏战乱流离、忧国忧民的诗篇。
激荡了故国的热土,沉重的伤怀和悲怆的呐喊响彻天地。但《诗经》中却将这种情感化为叹息。不但如此,即便故国成为废墟,宗庙毁于炮火兵戈,多么激愤的感情到了《诗经》之中都会转化为轻轻几句的哀叹“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欲坠之躯步经昔日繁华的宫殿与宗庙,所有生长的禾苗都在祭奠着盛世的荒芜,见证着王朝的复辟与衰败。
一卷一卷风、雅、颂,重读似叹息,轻读犹如耳语。没有撕心裂肺的喊叫与哭泣,有的只是年复一年回环往复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