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编写教学工作计划时,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和兴趣需求,制定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比和比例教案(实用16篇)篇一
一、铺垫孕伏:
1.正比例关。
系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2.下面哪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为什么?
(1)时间一定,行驶的速度和路程。
(2)数量一定,单价和总价。
4.引入新课。
如果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之间会怎样变化呢,变化又有什么规律呢?这两种量又成什么关系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反比例关系。(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2。
出示例2某运输公司要运一批300吨的货物。让学生计算并完成填表任务。
每天运的数量(吨)1020304050。
所需的天数。
在本上填表,并观察思考能发现什么?指名口答,老师板书填表。让学生按学习正比例的方法观察表里内容,相互之间讨论,发现了什么。
指名学生口答讨论的结果,得出:
(1)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需要的天数随着每天运的吨数的变化而变化。
(2)每天运的吨数缩小,需要的天数反而扩大,每天运的吨数扩大,需要的天数反而缩小。
(3)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总是一定的。(板书: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一定)因为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都是240。提问:这里的240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这里的数量关系式?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把上面的板书补充成:运的总吨数一定时,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一定)。
2.教学例1。
出示例1。
3.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1)综合例1、例2的共同点。
提问:请你比较一下例1和例2,说一说,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概括反比例意义。
例1、例2里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什么关系的量呢?请同学们看第101页1~3自然段。说明:像例1、例2里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变化时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迫问: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乘积是不是一定)提问: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那么上面这种关系式可以怎样写呢?(板书:xy=k(一定))指出:这个式子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x和y,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乘积k是一定的。这时就说x和y成反比例关系。所以,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我们就用xy=k(一定)来表示。
4.具体认识。
(1)提问:例1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例2里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2)提问:看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关键要看什么?
(3)判断。
现在回过来看开始写的关系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当工作总量一定时,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什么关系?为什么?指出:根据上面所说的反比例的意义,要知道两个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只要先看这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看两种量变化时乘积是不是一定。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时乘积一定,它们就是成反比例的量,相互之间的关系就是反比例关系。
5.教学例3。
三、巩固练习。
用刚才我们说的判断方法来做几道题。
1.做练一练。
指名学生口答,说明理由。(可以写出数量关系式看一看)。
2.下题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反比例?为什么?
一根铁丝,剪成每段2米,可以剪成5段;如果剪成4段,平均每段x米。
3.做练习十二第1题。
四、课堂小结。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二第2~4题。
比和比例教案(实用16篇)篇二
1、情感目标:在复习活动中让同学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培养同学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同学胜利学习数学和自信心和创新意识,渗透事物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整理知识框架,提高学习的系统性,培养同学归纳、总结等自我复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加强生与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1)使同学进一步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能正确迅速地解比例、化简比和求比值。(2)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应用比例尺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和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掌握关于比和比例的一些实际运用和计算。
能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
担任了几年毕业班的数学教学,到六年级的下学期,将有一半以上的课程是在复习和整理,保守的复习课让习题一道道出现,让同学仅仅停滞在"会"的目标上,这复习课究竟应该如何去上好,应该如何让同学感受学习的快乐和数学的魅力一直是我们思索的问题。在一次班会课上,同学自身组织了班会活动,他们采用了电视上娱乐节目的形式,玩得非常高兴,一瞬间,我就想,这样的形式是否可以植入我的数学课堂?这样是不是数学课上的我也可以和班会课一样成为同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不是课堂上的"权威"?本着"体现新理念,用活教材,练活习题,激活课堂"的思想,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让同学分组竞赛的方法,把复习活动贯穿到课前、课中、课后,让同学在合作与竞争中理解本课重点,疏通知识脉络,建构知识网络,掌握复习方法。
1、把同学分成四大组,让同学给自身组取名(如精灵队、快乐队等),把比和比例分成"比和比例的意义"、"比和比例的性质"、"求比例和化简比"、"比例尺"四大块,让每一组抽签确定本组的一个研究主题,然后分组研究本局部的知识包括哪些我们需要掌握的内容,有哪些重点和难点,最后拟定五个问题。要求这五个问题反映本组全体同学的水平,它们要能基本概括你们所研究主题的全部内容以和重点难点,而且为了本组能取得好成果,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要有一定的考虑性。然后依次向其它小组提问,请他们作答。
2、教师准备地图一张、投影片、小黑板若干。
3、每一小组有一信封,信封内装有比和比例各局部知识名称和一张白纸。
比和比例教案(实用16篇)篇三
p53~54、第4~13题,思考题,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练习。
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并沟通不同解法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判断,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一、基本训练。
p53第4题,口答并说明理由。
二、基本题练习。
1、做练习十第5题。
2提问:按过去的算术解法,第(1)题要先求什么数量?第(2)题呢?
用比例的知识怎样解答呢,请大家自己做一做。
评讲: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一定)=反比例。
提问:正、反比例应用题解题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解题方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练习:(略)。
三、综合练习。
3、练习十第11题。
启发学生用几种方法解答。
4、做练习十第13题。
(1)提问:这是一道什么应用题?可以怎样列式解答?
(2)把树苗总数看做单位“1”,成活棵数是94%,你还能用比例知识解答吗?
四、讲解思考题。
引导:增加铅以后,铅与锡的比是5:3,有怎样的关系式?
五、课堂:
通过本课的练习,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内容?
六、作业:
第8、9、10题。
七、课后作业:
第6、7、12题。
比和比例教案(实用16篇)篇四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按比例分配的合理性,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理解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思路,能利用按比例分配解决实际问题。
3.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关注培养学生主动的探索意识、灵活思维过程中形成积极学习情感。
2、学生实际: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
(1)本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灵活,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3)学生对生活中隐含数学问题的事件兴趣浓厚;
设计理念:
1、联系生活,注重其应用性,真正体现“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2、张扬个性,鼓励解题方法的多样化。也就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讨论和辩论,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思考问题。
3、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的宗旨。
(3)情境迁移策略:在完成课标要求的基础上,通过设置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问题情境,巩固提高学生运用方程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比和比例教案(实用16篇)篇五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页上的线段比例尺,练习五的第49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线段比例尺的含义,会根据线段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些线段比例尺的地图或平面图。
教学过程: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尺的知识,我们学过的比例尺都是用数值来标明的,如比例尺1:10000就表示图上距离是l厘米实际距离就是10000厘米,像这样的比例尺叫做数值比例尺。除了数值比例尺外,还有线段比例尺。什么是线段比例尺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教师:线段比例尺是在图上附有一条注有数量的线段。用来表示和地面上相对应的实际距离。同学们可以翻开教科书第16页.看右下角有一幅地图。地图的下面就有一条线段比例尺。它上面有0、50和100几个数,还注明了长度单位千米。这些数和单位表示什么意思呢?大家量一量从0到50这段线段有多长。(1厘米。)从50到100呢?(也是1厘米。)从0到50就表示地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50千米的实际距离。从0到100就表示地图上2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100千米的实际距离。
然后教师问:
l如果知道了两个城市之间的图上距离,你能不能计算出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
让学生说怎样列式。教师板书:505.5=275(千米)。
之后,进一步提出:
千米等于5000000厘米。所以这条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就是1:5000000。)。
教师板书出数值比例尺。
完成练习五的第49题:
1.第5题,让学生独立填表:填表前,要提醒学生图上距离的单位应用什么,实际距离的单位应用什么。
2.第8题,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后,让学生按照东南西北的方位说说拖拉机站、电影院、汽车站和供销社离学校的距离。如,电影院在学校的南面,距学校200米;拖拉机站在学校的西北面,距学校2500米。
3.第9题,让学生先求出试验田长和宽的图上距离,然后画出平面图,并且要注意在平面图上注明比例尺。
比和比例教案(实用16篇)篇六
教材第32页例2、例3,练一练和试一试练习六第6-11题,练习六后的思考题。
1、使学生认识解比例的意义,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和比例的意义,进一步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
一、复习引新
1、做第32页复习题。
让学生先思考可以怎样想。根据思考的方法在括号里填上数。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面的比改写成积相等的式子。(日答)
4:3=2:1.5x:4=1:2
3、引入新课
在上面两题里,第1题是求比例里的未知项。从第2题可以看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里另外一个未知数,这种求比例里的未知项,就叫做解比例。
现在,我们就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提问:你能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求出未知项x吗?自己先想一想,有没有办法做,再试着做做看。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教学例3
出示例题,让学生用比例形式读一读。
让学生解答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指名口答解比例过程,老师板书。
3、教学试一试
出示例3,提问已知数都是怎样的数。
让学生自己解答。
4、小结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指名四人板演。
2、做练习六第8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
3、做练习六第10题。
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4、做练习六第11题。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看能写出多少个比例。
四、讲解思考题。
提问:根据题意,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数,你想到什么?
两个外项的积已知是1,你能求另一个内项吗?
五、课堂小结
这堂课学习的什么内容?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怎样解比例?
六、课堂作业。
练习六第6题(1)-(4)题,第7题。
家庭作业:练习六第6题(5)、(6)题,第9题和思考题。
比和比例教案(实用16篇)篇七
1.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反比例函数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会列出实际问题的反比例函数关系式。
3.使学生会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4.经历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观察、分析、讨论、概括过程,会说出它的性质。
1、使学生了解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会画反比例函数图象。
2、使学生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性质。
3、利用反比例函数解题。
1、列函数表达式。
2、反比例函数图象解题。
一、作业检查与讲评。
二、复习导入。
1.什么是正比例函数?
我们知道当。
(1)当路程s一定,时间t与速度v成反比例,即vt=。
(2)当矩形面积一定时,长a和宽b成反比例,即ab=。
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1:小华的爸爸早晨骑自行车带小华到15千米外的镇上去赶集,回来时让小华乘坐公共汽车,用的时间少了。假设自行车和汽车的速度在行驶过程中都不变,爸爸要小华找出从家里到镇上的时间和乘坐不同交通工具的速度之间的关系。
分析和其他实际问题一样,要探求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就应先选用适当的符号表示变量,再根据题意列出相应的函数关系式.
从这个关系式中发现:。
1.路程一定时,时间t就是速度v的反比例函数.即速度增大了,时间变小;速度减小了,时间增大.
2.自变量v的取值是v0.
问题2:学校课外生物小组的同学准备自己动手,用旧围栏建一个面积为24平方米的矩形饲养场.设它的一边长为x(米),求另一边的长y(米)与x的函数关系式.
分析根据矩形面积可知。
xy=24,即。
从这个关系中发现:
2.自变量的取值是x0.
比和比例教案(实用16篇)篇八
2.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一)解下列简易方程,并口述过程.。
2=8×9。
(二)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20∶5和4∶15∶1和6∶2。
(四)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
3∶8=15∶40。
(一)揭示解比例的意义.。
2.学生交流。
(二)教学例2.。
1.讨论:如何把这个比例式变为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数的'解.。
2.组织学生交流并明确.。
(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改写为:3=8×15.。
(3)规范并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解:3=8×15。
=40。
(三)教学例3。
1.组织学生独立解答.。
2.学生汇报。
这节课我们。
比和比例教案(实用16篇)篇九
简要提示:
本课教学内容是课程标准苏教版六年级(下)第45页的“解比例”。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比例的意义、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并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和过程;使学生在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过程中感受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流程:
流程1:教学例5a。
教师:李明同学在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后,也在电脑上把下面的一张照片按比例放大。课件出示例5。
教师读题:现在只知道放大后照片的长是13.5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呢?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教师:要求出宽,我们必须先理解“按比例放大”是什么意思,你能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吗?教师:按比例放大的意思呀就是说明这张照片放大前后的相应边长的比能组成比例,例如:放大前的照片的长:放大后的照片的长=放大前照片的宽:放大前照片的长:宽=放大后照片的长:宽。
流程2:教学例5b。
教师:现在放大后的宽不知道,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表示?
教师:我们就可以假设放大后的照片的宽为x厘米。
课件出示解:设放大后的照片的宽为x厘米。
教师:现在你能列出比例式吗?
教师:我们可以列出这样的比例13.5:6=x:4。
教师:动动脑筋,这个比例中的未知数x你能求出来吗?试一试!
流程3:教学例5c。
课件出示解答过程。
教师:其实这就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写的。你看懂了吗?教师(指着):现在我们已经把未知数x求出来了,像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的过程,就叫做解比例。(板书课题:解比例)。
教师:最关键的还是把一个比例写成等式这一步,它就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得来的。
流程4:教学“试一试”a。
教师:你现在会解比例了吗?请大家看课本45页的试一试,请你接着完成它。
流程5:教学“试一试”b。
课件出示解比例的过程。
教师:看一看,你做对了吗?说说把比例写成1.2x=75×0.4的依据是什么?
流程6:完成“练一练”
教师:请同学们继续看课本45页上的练一练,把这3题做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看谁做得有对又快。
教师:核对一下,你是这样做的吗?
课件出示三题的解题过程。
流程7:课堂总结。
教师:在列比例式时我们要根据题意,正确找出题目里的比例,列出比例式,在解比例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比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转化成一个等式,同时计算也要认真、细心。
流程8:完成练习十第6题。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些练习。
课件出示题目。
教师:请大家先读一读,然后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
教师:我们可以这样来求未知数。
课件出示解答过程。
流程9:完成练习十第7。
题教师:先读一读,想一想,然后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同桌互相批改一下。
流程10:完成练习十第8题a。
教师:请大家看课本47页第8题,先轻声地读一读。
教师:在练习本上分别写出每杯蜂蜜水中蜂蜜和水体积的比,然后看一看它们能不能组成比例。教师:可以写成这样的比25:200、30:250,它们能组成比例。
流程11:完成练习十第8题b。
教师:大家看第2个问题,题目中的“照第一杯蜂蜜水中蜂蜜和水的比计算:是什么意思?教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300毫升水中应加入的蜂蜜与水的体积的比等于第一杯中蜂蜜与水体积的比。
教师:正确理解了这个条件的意思后,就请大家列比例来解决这个问题。
课件出示解答过程。
教师:核对一下,你做对了吗?
流程12:完成思考题。
教师:下面我们要来挑战一下自己了,有信心吗?请看??
课件出示题目。
教师:大家读一读,想一想,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教师:“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数”是什么意思?由此你能想到什么呢?
流程13:布置作业。
教师:今天的课堂作业是练习十的第5题。希望大家能认真完成。
比和比例教案(实用16篇)篇十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并会灵活应用.
2.使学生掌握三角形一边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3.已知线的成已知比的作图问题.
4.通过应用,培养识图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
5.通过定理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数学思想.
观察、猜想、归纳、讲解。
l.教学重点:是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和推论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是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正确性的说明及推论应用.。
1课时。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复习提问】。
叙述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要求:结合图形,做出六个比例式).
【讲解新课】。
在黑板上画出图,观察其特点:与的交点a在直线上,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有:……(六个比例式)然后把图中有关线擦掉,剩下如图所示,这样即可得到:
平行于的边bc的直线de截ab、ac,所得对应线段成比例.。
在黑板上画出左图,观察其特点:与的交点a在直线上,同样可得出:(六个比例式),然后擦掉图中有关线,得到右图,这样即可证到:
平行于的边bc的直线de截边ba、ca的延长线,所以对应线段成比例.。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
如图,(六个比例式).。
此推论是判定三角形相似的基础.。
这个推论不包含下图的情况.。
后者,教学中如学生不提起,可不必向学生交待.(考虑改用投影仪或小黑板)。
例3已知:如图,,求:ae.。
教材上采用了先求ce再求ae的方法,建议在列比例式时,把ce写成比例第一项,即:.
让学生思考,是否可直接未出ae(找学生板演).。
【小结】。
1.知道推论的探索方法.。
2.重点是推论的正确运用。
(1)教材p215中2.。
(2)选作教材p222中b组1.。
数学教案-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第二课时)。
比和比例教案(实用16篇)篇十一
教学内容:p50第3——8题,正反比例关系练习。
教学目的: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能根据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正确判断,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基本知识练习。
2、练:950第4题。
先说出数量关系式,再判断成什么比例?
三、综合练习。
1、练习:p50第5题。
想一想:这三种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式,你能找出哪几种比例关系?
口答并说说怎样想的。
2、做练习十二第6题、第7题。
3、做第8题。
提问:从直线上看,支数扩大或缩小时,钱数分别怎样变化?
四、延伸练习。
下面题里的数量成什么关系?你能列出式子表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1、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要行千米,每小时行50千米,4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80千米,2.5小时到达。
2、某工厂3小时织布1800米,照这样计算,8小时织布x米。
五、课堂。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进一步认识和掌握了哪些知识?
六、作业。
《练习与测试》p25第五、六题。
比和比例教案(实用16篇)篇十二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师:谁能用比的知识说一说我们班男女同学的人数情况?
(指名汇报)。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整理和复习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
回顾与整理。
1.(1)举例说一说什么是比,什么是比例,什么是比例尺以及它们的应用。
预设。
生1:两个数相除又叫作两个数的比,如5÷2,可以写成5∶2。
生2: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如8∶4=24∶12。
生3: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作这幅图的比例尺,如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比例尺可分为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生4:配制农药会应用到比的知识;地图上一般都有比例尺。
……。
(2)说一说比与比例有什么区别。
比
比例。
各部分名称。
0.9∶0.6=1.5。
前项后项比值。
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3)出示教材83页“回顾与交流”2题。
学生独立完成,思考比、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并全班交流。
预设。
生1: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相当于比的前项;除法算式中的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相当于比的后项;除号相当于分数的分数线,相当于比的比号。
生2:除法算式的商相当于分数的分数值,相当于比的比值。
强调:因为0不能作除数,所以所有分数的分母及比的后项都不能为0。
比和比例教案(实用16篇)篇十三
1、甲数除以乙数的商是2.8,甲、乙两数的最简比是()。
2、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是()。
3、在24的约数中选出四个数,组成一个比例是()。
4、如果苹果重量的1/6与橘子重量的20%相等,那么苹果重量与橘子重量的比是()。
5、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内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外项是最小的合数,另一个外项是()。
6、用一张长和宽之比为2:1的纸剪两个最大的圆,这张纸的利用率是()。
7、一根钢管长3米,截去1/3后又截去1/3米,比原来短了()米。
8、圆柱体的侧面积一定,()和高成反比例。
9、两个长方形的面积比是8:7,长的比是4:5,宽的比是()。
10、请写出两个内项相等,两个比的比值都是0.4的一个比例。
二、判断题。
2、等第等高的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面积之比为2:1。
4、甲、乙两个足球队的比赛结果是3:0,这个比的前项是3,后项是0。
5、两个正方体的棱长之比为2:3,则他们的体积之比为4:9。
三、选择题。
1、一种长5毫米的零件,画在图纸上长10厘米,这副图的比例尺是()。
a、1/2b、2/1c、1/20d、20/1。
2、圆的面积和()成正比例。
a、半径b、直径c、半径的平方d、
3、一项工程,甲独做5天完成,乙独做6天完成,甲、乙两人的工作效率的比是()。
a、5:6b、6:5c、1/6:1/5d、5/11:6/11。
4、路程一定,所走的路程和剩下的`路程()。
5、xy+2=k(一定),x和y()。
6、下列选项中,()成正比例,()成反比例,()不成比例。
a、比的前项一定,比的后项和比值。
b、比例尺一定,分母和分数值。
c、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
四、计算题(解比例略)。
五、解决问题。
6、一个长方形操场长100米,宽50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1/2000的图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请画出这个长方形。
比和比例教案(实用16篇)篇十四
p50第3——8题,正反比例关系练习。
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能根据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正确判断,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一、揭示课题。
二、基本知识练习。
2、练:950第4题。
先说出数量关系式,再判断成什么比例?
三、综合练习。
1、练习:p50第5题。
想一想:这三种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式,你能找出哪几种比例关系?
口答并说说怎样想的。
2、做练习十二第6题、第7题。
3、做第8题。
提问:从直线上看,支数扩大或缩小时,钱数分别怎样变化?
四、延伸练习。
下面题里的数量成什么关系?你能列出式子表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1、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要行千米,每小时行50千米,4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80千米,2.5小时到达。
2、某工厂3小时织布1800米,照这样计算,8小时织布x米。
五、课堂。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进一步认识和掌握了哪些知识?
六、作业。
《练习与测试》p25第五、六题。
比和比例教案(实用16篇)篇十五
本单元在学生具有比和比例的知识,认识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编排,通过对两个数量保持商一定或积一定的变化,理解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正比例和反比例历来是小学数学里的重要内容之一,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本单元进一步加强正、反比例的概念教学,突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及简单应用,重视正、反比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淡化脱离现实背景判断比例关系,不安排应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和一个练习,前两道例题都是关于正比例的,分别教学正比例的意义和图像,后一道例题教学反比例的知识。
例1让学生初步感知两种相关联的量以及成正比例的量的含义。列表呈现了一辆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通过写出几组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比值,发现各个比的比值都是80,理解80是这辆汽车每小时行驶的千米数,由此得出数量关系路程/时间=速度(一定)。在数量关系中,路程比时间等于速度是旧知识,速度一定是这个问题情境里的规律,是正比例概念的生长点。教材先指出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用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具体解释两种量的相关联。再指出这辆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可以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它们是成正比例的量,学生在这里首次感知了正比例关系。
试一试在另一组数量关系中继续感知正比例关系,购买铅笔数量和总价的表格里有三个空格,先计算买4枝、5枝、6枝这种铅笔的总价,让学生体会铅笔的单价每枝0。3元是不变的,总价是随着数量变化而变化的,总价与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然后依次回答其他三个问题,得出铅笔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的结论,并用式子总价/数量=单价(一定)作出解释。试一试的认知线索与例1相似,留给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比例1大,使学生对正比例关系的体验更深刻。
学生在上面两个实例中感知了正比例的具体含义,教材第63页要形成正比例的概念。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是概念形成的重要环节,也是发展数学思考的极好机会。首先用字母表示数量,每个实例里都有两个相关联的量,分别是路程和时间或者总价与数量,两个量的比的比值分别是速度和单价,因而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然后把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总价/数量=单价(一定)表示成y/x=k(一定),并指出正比例关系可以用这个字母式子表示。用抽象的字母组成的式子表示正比例关系是认知难点,教学要联系两个实例,引导学生经历字母表示具体的数量?字母式子表示常见数量关系?字母式子表示正比例关系的过程,加强对式子y/x=k(一定)的理解。
练一练判断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不成正比例,是把正比例概念具体化,利用概念进行演绎推理。具体地说,是分析这个情境里的生产零件数量和所用时间的比的比值是否始终保持一定,如果具备y/x=k(一定)这种关系,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否则就不成正比例。学生在第62页试一试里已经进行过这样的分析和判断,那时是依据连续的四个问题进行的,现在要求他们独立开展有条理的推理活动,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掌握判断两种量成不成正比例的方法。练习十三第1~3题配合例1的教学,第3题判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成不成正比例。可以根据表格里填的数据进行推理,因为周长与边长的比4/1、8/2、12/3、16/4的比值都是4,面积与边长的比1/1、4/2、9/3、16/4的比值不相等,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面积与边长不成正比例。也可以根据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和面积公式推理,从边长4=周长可以得到周长与边长的比的.比值是确定的数4,即周长/边长=4(一定),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从边长边长=面积可以知道,面积虽然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是面积与边长的比的比值是变化的量,即面积/边长=边长,所以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不成正比例。前一种思考对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适宜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也符合《标准》的要求。后一种思考没有利用数据信息,推理的难度较大,不必对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教材设计这道题的意图是进一步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突出正比例概念的内涵:两种相关联量的比的比值保持一定。
像直观表达正比例关系。
例2是按照《标准》的要求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编排的,设计的三个问题体现了教学正比例图像的三个步骤。第一步认识图像上的点,按照a点表示1小时行80千米b点表示5小时行400千米说出其他各点的具体含义,体会各个点都表示汽车在某段时间所行驶的路程,也体会这些点是根据对应的时间与路程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来的。第二步认识图像的形状,从图中描出的点在一条直线上,体会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是一条直线。了解正比例图像是直线对以后画图能起两点作用:一是画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如第64页练一练),可以根据提供的各组数据描出图像的许多个点,再依次连成直线;二是如果按正比例关系画出的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表明画点出现了错误,应及时纠正。第三步应用图像,估计行驶时间所对应的路程或者行驶路程所用的时间。要指导学生利用画垂线或画平行线的技能,尽量使得数准确些。如估计2。5小时行驶的千米数,要在横轴上找到表示2。5小时的点,过这点画横轴的垂线,得到垂线与图像的交点,再过交点作纵轴的垂线,根据垂足在纵轴上的位置估计行驶的路程。
练习十三第4、5题配合例2的教学。判断实际问题里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不成正比例有两种思路,一种是看画成的图像,如果图像是一条直线,那么两种量成正比例;如果图像不是一条直线,那么两种量不成正比例。另一种是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利用各组对应的数据写出比、求比值,从比值是否相等作出成不成正比例的判断。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应用后一种思路,在判断活动中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例3教学反比例的意义,安排的教学活动线索和例1十分相似。在表格里可以看到笔记本的单价在变化,购买的数量也在变化,而且每组相对应的单价和数量的乘积都是60,这不仅是算得的,还和题目里的用60元买笔记本相一致,因此用数量关系式单价数量=总价(一定)表示这个问题情境里两个变量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指出单价和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成反比例,是两个成反比例的量。试一试先把表格填写完整,在填表时体会工地要运的72吨水泥是确定的。然后思考三个问题,抓住每天运的吨数与需要的天数的乘积是多少,乘积表示什么数量以及问题情境的数量关系式,从每天运的吨数天数=运水泥的总吨数(一定),理解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成反比例。通过上面四个实例的研究,学生初步感知了反比例的含义,于是用字母x、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两个量的乘积,把反比例关系表示成xy=k(一定),形成反比例的概念。
练习十三第6~8题配合例3的教学,重温认识反比例的过程,应用概念进行判断,从而加强对反比例的理解。第8题在方格纸上分别呈现了三个面积都是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三个周长都是14厘米的长方形,看图在表格里填出各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前三个长方形的长乘宽分别是121=12、62=12、43=12,即长宽=面积(一定),得到的结论是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与宽成反比例。后三个长方形的长乘宽分别是61=6、52=10、43=12,这些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的乘积不相等,所以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与宽不成反比例。教学这道题要让学生经历得出结论的过程,强化对反比例概念的理解。第9~13题是综合练习,练习内容包括成正比例的量与成反比例的量的比较,成比例的量与不成比例的量的比较,比例尺与正比例关系,还要寻找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或成反比例的量的实例。编排这些练习,要通过比较与判断进一步使学生清晰地理解概念,掌握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要联系正比例的概念体会比例尺的意义,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要体验生活中经常看到成正比例的量与成反比例的量,培养数学意识。
比和比例教案(实用16篇)篇十六
p47~48,例7、正、反比例的比较。
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能正确运用。
一、复习
判断下面两种理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工作时间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总量。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2、学习例7
(1)认识:“千米/时”的读法意义。
(2)出示书中的问题要求学生逐一回答。
(3)提问:谁能说一说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可以写成什么样的关系式?
(4)填空:用下面的形式分别表示两个表的内容。
当()一定时,()和()成()比例关系。
还有什么样的依存关系?
(5)教师作评讲并。
(6)用图表示例7中的两种量的关系。
指导学生描点、连线
在这条直线上,当时间的值扩大时,路程的对应值是怎样变化的?时间的值缩小呢?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右表。
3、正、反比例的特点(异同点)
由学生比、说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2题
2、p49第1题。
四、课堂:
正、反比例关系各有什么特点?怎样判断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关键是什么?
五、作业
p49第2题(1)(4)(5)(6)(9)
六、课后作业
1、p49第2题(2)(3)(7)(8)(10)
2、收集生活中正、反比例关系的量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