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童年的回忆春节篇一
编者按:新年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快乐,作者在文章中向我们讲述儿时的春节故事,下面我们来看看《我想把“年 ”留着晚一些过》吧!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王安石眼中的新年,80年代的年是爸妈走过的,在90年代又多出一个我,不知道00后新年的故事是不是和我们一样,我想把时光拽回到小时候,那时候的新年的趣味不比手机里的游戏少半分。
小时候总会听爸爸讲怪兽年的故事,那时候家里的的电视机显得有些笨重,一个叫天线的家伙是不怎么好使,所以频道不超过10个,遇到周二的话,它可能还会没人像,屏幕被填成花花绿绿颜色的圆形,少儿频道和动画片对小孩子来说是憧憬的,我爸妈一点也少不了我,动画片都换成了dvd的形式,哪吒传奇从6岁开始就没看完整过,过年前妈妈给我买了一整套,碟片太卡了,我妈又走了好几条街给我换成了东北方言版的猫和老鼠,现在的我不怎么看动画片,坐长途车的时候会有放映,看到大地瓜和小不点我还是会笑。我记得有一次过年,当天电视不知道怎么的就出来了少儿频道,兴奋到不行连台都不敢换,怕换台了这个台就不见了,鞠萍姐姐和董浩叔叔讲年的故事,认真听她们讲的和爸爸讲的有什么不一样,后来爸爸说他的故事也是从他们俩那来的,我和爸妈就这样听过同一个故事。电视现在都可以换成有限的无限的,一直按遥控器就是不知道看哪个,这两年过年我会买电影票,不管多晚都跟爸妈出去看,那是一家人的时光。
小时贴的春联有时候腊月二十九就会贴上,棉裤是那种纯手工的,还会有背带的那种,棉花够厚的话棉裤都可以立起来,我是会从炕头的被子下把棉裤拽出来 在被窝里穿上,用现在的话来说离开被窝的地方都是他乡,所以还是穿暖些再出来。我套上件棉服就出去跟我爸贴对联,我拿着对联我爸端着浆糊,浆糊是妈妈熬的,我记忆里浆糊是白色,妈妈说放点白糖粘性会很好,老爸总会分辨上联和下联,他拿着木板在盆里刷下粘到大门上,在涂些在对联上,这时候我爸嘴头上的烟灰就会被风吹掉些,高的地方他会粘不到,我就伸手能碰到我能碰到的地方,用手压下,就想把对联镶到大门上,因为妈妈说对联粘一年不掉是好兆头。大门粘完就是房门,现在我们就只粘防盗门,在年三十的早上起来粘的,在睡衣外裹个羽绒服就行,我还是拿着对联,只不过浆糊变成了透明胶带,我爸依旧粘我够不到的地方,我手扶着对联,我爸撕胶布,妈妈给我俩看对联歪不歪,她要忙着做饭的话我爸就顺便看了,我把四个边角一面一面的弄平整,没有风吹我爸的烟灰长到自己会掉下来,烟灰是我妈扫的。
不出十五都是年,过了三十就是走亲访友的日子,也会怀念躲在爸爸怀里吵着要喝米酒的日子,那味道是酒上沾到筷子上的浓烈,那样的浓烈像极了年过得热烈一样。
美好都是相晚而至,可还有美好还没一一诉说,比如初一的压岁钱,比如妈妈买好的新衣裳必须等到三十才能穿,还有……新的一年我们都是崭新的,如果可以我想听你对年的记忆,新年光祝大家新年快乐那就太俗了,我想当最后一声钟声敲响的时候,愿喧嚣的风尘能给你温柔一吻,雪花落在你的碎发上散发着盈盈光泽,令你坚持下去的动力会在新的年岁里更加熠熠生辉。不论你多大,美好的延长线是“每一天”留不住时间,那我们就留住记忆,留住爱,剩下的故事明年我在说给你们听。
作者|云以沫
公众号|咱们村
童年的回忆春节篇二
编者按:一年时间过得很快,作者回想起自己儿时春节祭祖的景象,下面我们来看看他的《年俗祭祖》故事吧!
岁月的脚步这个快啊,走着走着不经意间来到了年根年尾。于是,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在《祝福》里说过的“旧历的年底毕竟最象年底”,“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在我的家乡,如同这样的气象当中,家家户户总是以极其隆重、热烈乃至虔诚的春节盛典,宣泄释放攒足了一年的澎湃激情,抖擞精神吹响春天序曲,轰轰烈烈向新一年迈进。而在这仪式感极强的年俗里,有一项至为重要的内容,那就是祭祖。
年三十这一天的中午刚过,暖融融的阳光映照着大红春联愈是耀眼夺目,满院生辉,老老少少的脸上描画着满足的笑。在喜庆祥和的气氛里,大家都是紧张繁忙、年年如是的筹备着。女人们精心洗刷锅盆瓢勺、杯盘碗筷等餐具器皿,把早已准备的鸡鸭鱼肉、水果点心各类供品悉数清点装盘。与此,紧锣密鼓张罗着包好除夕晚餐、夜里“发马子”以及初一早上的三顿水饺。一家老少围拢一起,有洗菜剁馅的,有和面擀皮的,说着笑着忙乎着。其中“发马子”的水饺作重点处理,有一部分要包进红枣和硬分币、角币,寓意“吃甜头”,“咬口福”。
男人要完成的是更为重要的“请影”,也有的叫“挂轴子”。其实就是按世次写有先祖名字的民俗卷轴年画。其内容通常是程式化的民居院落,大致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顶端端坐着被视为始祖的男女长者,其余画面多为竖排的长方格子,填有历代先辈的名字;下半部分是院落概括及古代人物等,院门上常见“悽怆音容在,烝尝俎豆新”,“本支绵百世,俎豆永千秋”之类联语。整个画面装饰是大色块的红蓝黑绿,艳丽耀目。升“影”时,先把与之配套的苇箔或竹帘子固定墙上,然后将其端端正正悬挂于正中,两侧配以多为荷花、芍药内容的副联,并在下端横拦一根细线,以防翘边翘角。
“文革”时期这个“影”曾被看作是封建迷信的东西,大都以火焚烧。可到了春节还的供奉,有人捉摸出在纸板上粘贴红纸的办法,做成高宽各二十几乘十几厘米的长方形牌位,去掉上边两角或制成圆弧状,书写“显考(妣)府君之神位,男某某奉祀”的字样,供之膜拜。直到现在仍然有人沿袭这种做法。这个“影”升挂起来后要安放供桌,找出一年一用的桌帷子、香炉、烛台以及大红蜡烛等,还有十双新买的红色竹筷,代表着红火和十全十美。 到这时,往往大都是下半晌了,族中“老领头”便召集起爷们儿,共同去请“老人们”回家过年。一帮人马来到墓地上坟叩头,点燃鞭炮,并特别说一句:“老爷老妈回家过年啦”。“老爷老妈”是泛称,代指所有已故的先祖长辈。回家时还要虚掩着门,意为让先人进家,还的在“影”前磕头,以示恭敬和完成了送达通知的任务。
儿时记忆,除夕之夜叫“年五更”,是一个让孩子们有着急切期盼,又有些许胆怯和充斥着神秘色彩的夜晚。这期盼,是渴望新衣新帽、口腹之欲和喜庆鞭炮带来的兴奋冲动;这胆怯,来自那灯烛摇曳里“影”上色彩炫目的古装男女,随微风一起一伏,欲止还动,忽闪忽闪的令人有些头皮发麻;这神秘,是大人们有意无意的渲染,不许高声喧哗,不许乱说乱动,束缚了顽皮少年的随性而为,营造了一种诡异迷惑的氛围。
还有一些禁忌,比如不小心碰碎了碗碟之类,要说“岁岁平安”;煮水饺破了皮说“挣”了;馒头、包子裂了说“笑”了。小孩子如果出言不恭,长辈自然会说“童言无忌”打圆场。可是,有一次我在姥姥家过年,除夕日舅舅“挂轴子”,我看到上面花花绿绿的人物,兴奋的蹦跳着咋呼表弟:“快来看孩啊”,童言出口,惹得舅舅近乎于呵斥,“净胡说,没老没少”。这是“影”的烙印,一生铭记,以至成年后每当看到和我自己“请影”时,总是充满了怯怯之感。由此看来,小小少年的记忆是多么的根深蒂固以及对那颗稚子之心是不敢疏忽染瑕的。
过年的夜晚须明烛高照,灯火通明,预示家业兴旺,同时暗含了不能让先人摸黑之意。这个夜晚阖家团圆,其乐融融,迎新辞旧,只待“发马子”——将天地全神乘骑的纸马烧掉,送神灵回天。这是整个年夜里最为庄重、谨慎而不可差池的时段,是祭祖的重点和高潮。在接近正点之前,已经把白天备好的“祭礼”按序一一陈列供桌,通常为“小三牲”鸡鱼猪肉,豆腐,寓意得福;“三生和菜”菠菜、白菜、粉丝,蕴含勃勃生机、清白做人和福寿绵长。还有不可或缺自家蒸做的五个饽饽,五福临门;一盘年糕,年年攀高。待到吉时,家人一齐忙活,水饺煮好后每碗各盛一对,分别供奉于天地、灶王、祖先等,点高香、焚烧大批烧纸、送大个的“金银元宝”,燃放长挂鞭炮,叩拜四方,恭请天地诸神和先祖歆享“祭礼”,每家每户都是以最高规格的祭拜,祈求来年幸运吉祥。
从除夕“请影”开始,每日三餐都要把热好的饭菜端上供桌拜祭,同时不能忘记将水饺汤之类倒在地上一些,祭奠一下。初三早上吃完饭以后就意味着过完年了,赶紧送老祖“回家”,这样出嫁的闺女才能回门。每到这一时刻,我们这里收拾“落影”,母亲那里依次敞开屋门街门,嘴里念念有词:“老爷老妈都走吧,过完年了,回去好好看您的门”。这话说的煞有介事和郑重其事。其实呢,母亲也就那么一说,她知道无神无鬼,什么也没有。但,这绝不是有人所说的封建迷信,更不是有人认为的愚昧无知。慎终追远乃圣人之训。祭祀先祖是对根的问询崇奉,是民族文化的一脉相承与生生不息,这是毋庸置疑的。
作者|平城洲桥
公众号|咱们村
童年的回忆春节篇三
编者按:随着春节的靠近,年味也越来越重。作者回忆童年的春节,觉得那时的感觉是最单纯的,下面我们来看看《年味》这个故事吧!
夜幕降临,大红灯笼照亮了小山村。妈妈准备着年夜饭,餐桌上少不了小鸡炖榛蘑、柳蒿芽、蕨菜……青一色的“山珍"纯绿色食品,贼拉好吃!
弟弟看准炮仗捻儿轻轻一杵,鞭炮就“噼噼啪啪”响起来,吓得他把火棒一扔,捂着耳朵钻进屋。顿时,噼哩啪啦的鞭炮声此起彼伏,汇成了一首雄壮的交响乐,响彻整个节日的上空。
时光飞逝,日影消移。那时的日子是单一的,有爱陪伴,再单调也是丰盈的,幸福满满在心中荡漾。儿时的记忆如一杯酒,越久远越香醇,越香醇越美好。
作者|李玉珍
公众号|咱们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