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与作品进行对话的过程,通过书面材料将我们的思考和感受传达给他人。下面是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你的写作能够有所帮助和启发。
2023年中外民间故事读后感(通用16篇)篇一
传说在很久以前,杭州西湖边的城隍山下住着一个姓孟的绍兴人。由于他年纪轻,大家便叫他小绍兴。小绍兴每天半夜就起床,磨米粉,蒸松糕,天亮后再挑起糕担沿衔叫卖,以此来养活自己和瞎眼的母亲。
有一年的大年初一,由于杭州有春节登山的习惯,以讨“步步登高”的吉利,城隍山上山下,游人如织。小绍兴的松糕卖得很快,不大一会儿功夫,就卖得仅剩了一小块破碎的松糕了。小绍兴想起母亲还未吃饭,便留下了这块破角糕,准备带回去给母亲吃。当他走到城隍庙时,只见一个白发银须的老人,头枕在口对口地对在一起的两只破碗上,伸手向他乞讨。原来这是上八洞仙吕洞宾,因见人间闹,便下凡来看看。当时,小绍兴并不知道这就是吕洞宾。他见老人衣衫褴褛,瘦骨嶙峋,非常同情,便摸出几文铜钱给老人。谁知老人不要铜钱,却要讨块松糕吃。小绍兴便拿出留给母亲的破角糕,递给了老人。老人不客气地吃了下去。
小绍兴回到家里以后,把此事告诉了母亲。母亲十分赞许。从此,小绍兴天天走过庙门口,只要看见那老人,便送给他一块松糕。
有一天,老人见小绍兴愁眉不展地递给他一块糕,便问道:“你有什么不如意的事吗?”
小绍兴答道:“连日阴雨,生意清淡,松糕卖不出去。我娘吃了卖剩的糕,得了重病,茶饭不思。”
老头听了哈哈大笑:“别着急,要吃的没有,良药我可有。”说着,从怀里掏出个葫芦,交给小绍兴。吩咐他做松糕时,将葫芦里的药放到松糕里,他娘吃了这种糕病就会好。说完话,一阵风起,老人就不见了。小绍兴方知遇到了神仙,想到老人那口对口对在一起的破碗,猛然醒悟到这就是吕洞宾。于是高高兴兴地回到家,按照吕洞宾指点的方法制松糕。他先把葫芦里的药倒出一点儿,放进糕粉里,制成糕胚,放到旺火上蒸熟蒸透。待糕冷却后再一块一块地排放在炭火上,烘成金黄色。烘烤出来的松糕散发出一股奇香。三天三夜水米末进的老母亲闻到这股异香,顿时觉得腹中饥饿,即叫小绍兴把糕拿来吃。老母亲吃下糕后,第二天病就好了。从此,小绍兴就一直用这个办法制糕。由于这种糕奇香扑鼻,食之松甜可口,大家都赞不绝日。于是改松糕名为“香糕”。因为香糕是小绍兴做出来的,又被称做“绍兴香糕”。
后来,人们才明白,香糕里放进去的药,原来是中药里的砂仁。砂仁性温,能理气宽胸,健脾和胃,增进食欲,适用于脾胃气滞以及消化不良等症。作为一种疗效食品,香糕更受人欢迎了。
2023年中外民间故事读后感(通用16篇)篇二
放寒假了,我和妈妈去书店买了几本书。妈妈让我读《中外民间故事》我读了这本书,我学到很多道理,也悟到一些事。比如:《东郭先生和狼。》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要学会保护自己,也不能只看对方表面可怜,也学会要分辨好与坏善与恶的能力。
还有:《幸福鸟》我又学到:人人都想过幸福的日子,但幸福是来之不易的。幸福只留给勤劳勇敢的人。还有:《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我也学到了:生活中我们也要像牛郎那样正直真诚宽以待人与人为善,这才能聚到真心的朋友。
2023年中外民间故事读后感(通用16篇)篇三
清明时节雨纷纷,西湖岸边花红柳绿,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西湖上有座断桥,这天,断桥之下驶来一艘小船,船头伫立着两位妙龄女子,只见这两位女子其中一位身着白色纱衣,似天仙下凡,另一位则穿着一身水绿色的衣裳,灵动可人。二人以姐妹相称,在船头嬉笑。其实她们并不是人类,而是两条道行颇深的蛇妖,化作人形来人间玩乐,身着白衣的叫白素贞,穿着绿衣裳的叫小青。船家靠岸,两人便上了岸。
可惜天公不作美,本来细雨纷纷,转眼就变成了倾盆大雨,白素贞和小青被淋得无处藏身,躲在一棵树下发愁。这时,只见一位白面书生举着一把伞朝两人走了过来,来人就是许仙,他朝白素贞欠了欠身,将伞递过去。白素贞一愣,小青眼尖,一把接过伞撑在头顶。这下好了,白素贞和小青终于不用淋雨了。
可是许仙就惨了,大雨顺着头发一直滴到脸上,身上的衣服没一会儿就湿透了。白素贞过意不去,朝许仙看去,谁知许仙也正看着白素贞呢,二人四目相对,不约而同红了脸。姐姐的样子被小青看在眼里,她偷笑了一声,对许仙说:“谢谢你啊!请问客官尊姓大名?”许仙回答道:“我叫许仙,家离断桥不远。”小青说道:“我叫小青,这是我姐姐白素贞……”
三人就这么聊了起来,此后,许仙经常找各种借口去见白素贞,白素贞和许仙两人日久生情,没多久许仙就向白素贞表明心意,二人就此结为了夫妻。许仙医术不错,二人合开了一家药店,名为“保和堂”,生意兴隆。
保和堂行医向善,再加上白素贞的高超法术,治好了很多疑难杂症,但凡有穷人来看病,不仅分文不取,还免费送他们药材,所以生意越做越火,还有人不远千里专程来找许仙看病。白素贞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作白娘子。离保和堂不远有一座金山寺,住持名叫法海,原本寺里香火很旺,因为有很多医不好病的百姓来这里求菩萨显灵,可是,自从保和堂出现后,人们的病都被白娘子医好了,就没人来寺里上香了。
金山寺的香火钱一落千丈,和尚靠香火钱吃饭,香火不旺,和尚的日子自然不好过,这可急坏了法海。这天,他偷偷来到保和堂,想看看这传说中的白娘子到底是何许人也,这不看不要紧,一看,竟然被法海发现了一个惊天大秘密――这白素贞是一条修炼了千年的蛇精!
法海发现了白素贞的身份,站在出家人的立场上,当然看不得这妖孽“祸害人间”,其实最主要的还是想搞垮保和堂。这天,白素贞外出不在保和堂,法海假装到保和堂看病,对许仙说:“许相公,你最近周身笼罩着黑雾,这是妖孽上身的预兆啊!”许仙大惊,忙问怎么回事,于是法海便将白素贞是蛇精的事告诉了他,劝他休了白素贞,还要许仙帮助自己收了这条蛇精。许仙和白素贞伉俪情深,哪里会受他的挑拨,再说,白素贞助许仙开药堂、救百姓,即使是蛇精也是条善良的蛇精,哪里像法海说的祸害人间了。许仙不听法海胡说八道,要将他赶出保和堂,法海看许仙不听劝告,便略施法术将他带回金山寺,软禁了起来。
没多久白娘子从外面回来,在保和堂等了很久也不见许仙的人影,这时的白素贞已经身怀六甲,对事物的感知极其敏感,她感觉心神不宁,便问药店的伙计,可有奇怪的`人来找许仙。伙计说:“今天金山寺的住持来找许相公了,两人在内堂说了很久。”伙计说完,白素贞赶忙掐指一算,算出许仙有难,她赶忙叫上小青,二人直奔金山寺而去。
法海在金山寺恭候多时,远远就看见青白两蛇腾云驾雾而来,他对着天空大喊:“大胆蛇妖,竟敢来我佛家重地,识相的赶快走,否则我就用金钵收了你!”白素贞不想硬来,便忍住心中怒火低声下气地求法海先把许仙放出来。谁料这法海蛮不讲理,一口一个妖孽地辱骂白素贞,小青气不过,上前理论,结果被法海打伤了。
白素贞一看小青受伤,许仙被囚,无奈之下只好拔下头上的金钗,施展法术变出滔滔大浪。只见波涛汹涌,排山倒海朝金山寺袭来,法海眼看金山寺就要被大水淹了,赶忙取下袈裟,口中念起咒语,袈裟变成一块块砖石,转眼间就垒起了数丈之高,白素贞不肯罢休,一浪高过一浪,法海咬紧牙关,不停地念咒语,白素贞怀有身孕,身子本就虚弱,这一斗之下元气大伤,终究没能敌得过法海,败下阵来。法海拿出金钵,将白素贞收入其中,镇压在雷峰塔下。许仙和白素贞这对夫妻就这样被活生生拆散了。
法海的目的已经达到,之后就一直待在寺中清修,指望有一天能修成正果。但是法海收了白蛇,却漏掉了一条青蛇。小青来金山寺找法海给姐姐报仇,两人打成一团。可惜,小青的法术难以和法海抗衡,几个回合下来,小青就渐渐招架不住了。她一边和法海打斗一边在心中盘算:“看来今天不能硬拼,否则肯定会死在这和尚手中。如果那样的话,别说救姐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了。”想到这里,小青虚晃一招,跳到一旁,对法海骂道:“老贼秃,你等着,三年后姑奶奶再来会你!”小青这样说也不过是场面话,事实上她一喊完就立刻化作一团青烟,朝雁荡山奔去。她想好好练功夫,以图来日再战。
时光荏苒,转眼三年已过,小青按照约定拿着宝剑来找法海,没想到还是没能打败他,于是她一咬牙,再次回雁荡山苦修去了。
又过了三年,小青的功夫更深了,人也更沉稳了。这次法海被小青打得屁滚尿流,最后逃之夭夭。小青回到雁荡山,苦心修炼,又过了三年,她手提青龙剑,悄悄潜入金山寺,准备给法海最后一击。法海得到消息,赶忙做好应对措施,他叫小和尚关紧寺门,在门上贴上符咒,又安排了许多和尚在屋中念经,想利用这种方法把小青困在外面。谁料经过十二年的修炼,小青法力大长,这些把戏根本困不住她,只见她一跳越过墙,轻而易举就来到了大殿之前。
法海无处可躲,只好硬着头皮出来应战。他一和小青交手,就知道小青的功力已经今非昔比,他已经不是小青的对手。于是,他也动起了心眼,一瞅到机会就赶紧拖着禅杖,向外逃去。
法海逃得紧,小青追得急。眼看小青就要杀过来了,法海赶紧绕到树林里,一闪身,化成一棵树混在里面。哪料小青一眼就识破了他的诡计,举起青龙剑就往树上砍,法海马上现了原形,逃下金山寺。金山寺山脚下便是长江,江边既没有桥也没有船,法海急了,一看有一只螃蟹在岸边,他灵机一动,念了几句咒语,缩身躲到蟹壳里去了。小青赶过来之后,朝四面看了看,一眼就看出了法海的藏身之地。她想:“你既然把我姐姐白蛇镇压在雷峰塔里,我就把你镇在蟹壳里。”于是,小青举起青龙剑,在螃蟹身上布下了一道符咒。
小青报了仇,就转回雁荡山去了。再说那法海,他等啊等,好不容易等到外面没了动静,赶紧叽里咕噜念咒,想从蟹壳里钻出来,可是他哪里知道,这螃蟹已经中了小青的符咒,他再怎么念咒都没有用了。可怜的法海在蟹壳中念得满口吐白沫,最终还是落了个被困蟹壳的下场。有人说我们现在看到的螃蟹吐泡沫,就是法海在不停地念咒,而蟹壳上的一道道刻痕,就是当年小青用青龙剑划下的符咒。
如果不信,你大可把蟹壳剥开,就会看见里面有一个像是长着一对浓眉毛、盘着腿、穿了袈裟的和尚的东西,当地人称它“蟹和尚”。大家都说蟹和尚是法海变的,不是好东西,所以都不爱吃它。
2023年中外民间故事读后感(通用16篇)篇四
生命的跪拜生命的跪拜一屠户从集市上买来一头牛,这头牛体格健壮,肚大腰圆,屠户欢喜地把牛牵回家,提刀近前准备开始宰杀。
这时,牛的眼睛里已是满含泪水,屠户知道,牛是通人性的,它已经预感到自己的命运了,但屠户还是举起刀子。
突然,牛两条前腿“扑通”跪下,泪如雨下。
屠户从事屠宰业已十多年,倒在他刀下的牛不计其数,在临死前掉泪的牛他也见得多了,但牛下跪还是头一次见到。
屠户来不及多想就手起刀落,鲜红的血顿时从牛的脖子里汩汩流出,然后,将牛剥皮开膛。
当打开牛的腹腔时,屠户一下子惊呆了,手中的刀子“咣当”落地。
——在牛的子宫里,静静地躺着一只刚长成形的牛犊。
屠户这才知道,牛为什么双腿下跪,它是在为自己的孩子苦苦哀求啊!屠户沉思良久,破例没有把牛拉到集市上去卖,而是把母牛和那个还未出生的牛犊,掩埋在旷野之中。
这个故事深深地震撼人们,还有什么语言能够代替那神圣的一跪呢?所有的母爱,其实表达起来都是这样简单,它没有做作,没有张扬,有的只是极其普通却又撼人心魄的细节!
中外民间故事篇2:智抓生死条智抓生死条以前,西欧有个国家的法庭:对犯人进行宣判时,不是仔细审问后引用法律给予裁决,而是由法官写好两张字条,一张写“生”字,一张写“死”字,然后把这两张字条塞入一只瓶中。
在大庭广众之下,由犯人从瓶中任意抽出一张字条,抽出写有“生”字的被当众释放;抽出写有“死”字的就立即被处死。
法官居然还认为这种审判是“神意裁判”,是最最公正的。
有个叫阿里亚的人带头反对这条法律,认为用抓字条的办法来决定一个人的生死根本是不公正的,总有一部分不该死的人因此死去,一部分该死的却逃脱了应得的惩罚。
阿里亚平时一向反对宗教。
于是,宗教裁判所就勾结政府当局,逮捕了阿里亚,并要想方设法处死他。
这一天,法庭公开审判阿里亚。
因为阿里亚很有名声,所以来看审判的人把法庭挤得水泄不通。
审判结束后,法官宣布按既定的法律判决,然后把两张预先写好的字条塞进瓶里,叫阿里亚去抓。
法官向阿里亚投去幸灾乐祸的目光。
他想:“今天你阿里亚是死定了!”原来宗教裁判所和政府当局是一个鼻孔出气,他们想谋害阿里亚,就在两张字条上都写上“死”字,无论阿里亚取出哪一张都会被处死。
不过,阿里亚有一个朋友得知了这个消息,他连夜告诉了阿里亚,让阿里亚想办法对付。
此刻,在法庭上,死神已悄然来到阿里亚的面前,只待阿里亚从瓶中取出一张纸条打开,就会被送上绞刑架。
阿里亚毫不畏惧地走近瓶子,从里面随便取出一张字条,还没打开就吃进了肚里。
人们不知道阿里亚取出的字条写的是“生”还是“死”。
那么,惟一的办法就是把瓶中剩下的那张字条打开验看。
在人们的催促下,法官只得把瓶中那张字条打开——毫无疑问写的是“死”字。
那么按照“法律”规定来推理,另一张必定是写的“生”字,那么应该宣布阿里亚自由。
阿里亚用聪明和智慧战胜了法官,告别了死神。
2023年中外民间故事读后感(通用16篇)篇五
孩子,你那边有雨一天夜里,就要熄灯睡觉时,我突然有些想家,想念千里之外年迈的父母。
我拨通了那串解密思念的号码,接电话的是父亲,他着实为我的深夜来电吃了一惊:“出了什么事儿?”我赶紧说没事,刚才突然想家,想说说话。
“说什么话,深更半夜的,你妈睡着了。
威呢?是不是也睡了?”父亲肯定还是怪我的来电不合时宜,但言语中掩饰不住意外的惊喜。
其实我的妻威也已甜甜地睡了。
我和父亲怕惊动各自的妻子,像两个淘气的孩子,小声小气地你一句我一句地说着。
父亲说家里很好,他和母亲身体都挺好,要我别惦记这边,好好照顾威,好好工作。
我说我俩也很好,都比刚结婚时胖了,过几天我们打算照张相寄回去。
最后我说:“时间不早了,爸,你撂了电话,睡觉吧。
”父亲停顿了一会儿,我猜一定是抬头望了一眼那座老钟。
“是不早了,你也歇吧,对了,你明天上班带上伞,你那边有雨。
”“你怎么知道呢?”“偶然从电视上看的,说你那边有雨。
”放下电话,我怎么也无法睡着。
千里之外,父亲却时刻关注着我这边的阴晴冷暖。
记得我上大学临行前,母亲放心不下,又是棉衣又是药物地往包里给我塞。
父亲说,不用挂念他,他不是孩子了。
说归说,我走以后,父亲却每天都要到车站转上一圈。
结婚后,我和妻住在一间平房里,有一天卧室钻进了很多煤烟,妻子反应强烈,住进了医院。
父亲得知后没几天,居然一个人拄着手杖背着包,坐了一天一宿的火车来了。
我接过包感觉很重,打开一看,竟装满了斧子、瓦刀、泥板子之类的工具。
父亲说,我来给你们拾掇拾掇暖气和炉子,总冒烟哪儿能行。
年届七旬、胃被切除四分之三的父亲可能一路也没舍得吃一片面包,坐下来一口气吃了两大碗面条。
妻在厨房看着那堆粗糙的维修工具禁不住落泪。
我安慰妻说,老爷子一辈子了,就这样。
去打个电话告诉家里,爸平安到了。
与父亲深夜通话的第二天,原本晴朗的天空,转眼乌云密布,果真下起了雨。
全单位只有我一个人带伞,大家感到非常惊奇。
我站在窗前,窗外大雨如注,我不知道父亲那边下雨还是天晴,但我知道,他一定站在老屋窗前翘首望着我这边。
父亲老了,不能再为儿子撑起一片天空,但千山之远,万水之隔,父亲仍能为我和妻送来一把温暖的伞,在这个宽厚如昔日父亲臂膀的伞下,我们的每一个日子都晴空万里,灿烂如花。
2023年中外民间故事读后感(通用16篇)篇六
我看了一本书,叫《中外民间故事》,我最喜欢《孟姜女》这个故事。孟姜女在院子里干活,她看到有一个人,那个人叫范喜良,是来逃难的。他是被残暴的秦始皇要建长城,正到处抓人做劳工,已经饿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后来,孟姜女和范喜良结婚了。正在结婚的时候,官兵把范喜良抓去做工。后来,孟姜女去长城找范喜良,她听民工说,范喜良被秦始皇给累死了。孟姜女哭了三天三夜,天地被她感动了,把长城给哭到了,露出来的是范喜良的尸首。我看了这个故事,很感动。孟姜女真是个善良的好人,秦始皇是个暴君,为了修长城,害死了好多人。虽然长城很雄伟,是世界闻名的古老建筑,但是它是用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汉建成的。
2023年中外民间故事读后感(通用16篇)篇七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美在西湖,有关西湖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有许许多多。
寒假里,我到新华书店特意买了一本由杭州文化局编写的《西湖民间故事》,它有49个小故事汇集而成,每个故事里的人物都栩栩如生,风景优美,让我每天都情不自禁地回想每一个故事。
《西湖民间故事》这本书,它记载了杭州美丽的西湖故事,如有《明珠》、《玉泉》、《白娘子》、《东坡肉》等,对于我这个小吃客来说,我最喜欢的当然是《东坡肉》的故事。“东坡肉”是在苏东坡的杭州做太守的时候,当时西湖已被葑草湮没了大半,他上任后组织民工铲除葑草,疏通湖巷,筑堤建桥,使西湖恢复了容貌,并增加了景点。杭州城里的老百姓都很感激他,听说他平时最喜欢吃红烧肉,于是不少人不约而同地上门送猪肉。他收到许多猪肉后,便让家人将肉切成方块,加调味和酒,用他的烹调方法煨制成红烧肉,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大家吃后,称赞此肉酥香味美,肥而不腻,于是人们便以他的名字将肉命名为“东坡肉”。所以此菜流传开来,并成为中外闻名的传统佳肴,一直盛名不衰。
现在我们在家里吃红烧肉就会想到杭州名菜东坡肉,味道鲜美极了。苏东坡为我们所做的贡献,任何人都不能改变。疏通西湖,这么多年下来有这么美丽的西湖,让世界人民赞不绝口,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让我们现在有这么一个优美、休闲、娱乐的好地方。我们要永远记住他和崇拜它,学习他那无微不至的精神。自己作为一名小学生,从现在起,要好好学习,将来把我们的杭州建设地更加美丽,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
《西湖民间故事》这本书不仅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而且让我更加全面地了解了我们杭州西湖风俗人情和每一个普通的地方不普通的故事。这本书真是太吸引人了,我一定要多读几遍。
2023年中外民间故事读后感(通用16篇)篇八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就是《金乌鸦》,这篇故事主要讲的内容就是:从前,一个村子里住着穷寡妇和她的女儿,她们虽然很穷,但是很善良。一天,小女孩正在帮他妈妈晒米,飞来了一只金色羽毛的鸟,金乌鸦把米都吃光了。乌鸦说会给她一定的补偿的。过了一会儿,金乌鸦便把小女孩带到一棵大树下,问她是要金、银、铜哪个梯子上去,小女孩选了铜的,但乌鸦却给了她金的。后面乌鸦依旧这么问着,小女孩也一直回答最普通的那个。可是最终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村子里还住着一对贪婪的母女,她们也按照这样的过程做了一遍,只是她每次选的都是最华丽的那个,但最终却没有得到好处,反而得到了她们应得的报应。
这则故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以两个小女孩的经历为主线,两人性格不同,所受到的待遇也天差地别,对比非常的鲜明。两个小女孩的不同结局阐明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
民间故事的内容,虽有不同程度的幻想成分,但都着眼于现实生活,其主题、角色与主要情节都符合故事传播时的生活逻辑。从神话、传说到动物故事、生活故事、笑话,其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幻想性依次减弱,现实性依次增强。每个人要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点点滴滴都有可能成为之后的经典!
2023年中外民间故事读后感(通用16篇)篇九
西湖民间故事是早先住在西湖边上的人,因为不知道怎么叫,通过神化和想象编造出来的神话故事,它们在作者的笔下被描写得活灵活现,有的可爱,有的凶狠,有的聪明,还有的很笨呐。
这本书最有名要算《白娘子》了。故事中,一条白蛇和一只乌龟在西湖底下修炼了一千年,白蛇因为脖子长而吃到了吕洞宾的汤圆,加了一千年的功力,成了一个漂亮的姑娘。路上她救了青蛇,并和她做了姐妹。后来白蛇和许仙结婚了,好景不长,法海用雷峰塔压住了白娘子。青蛇逃去山中修炼,最后打败了法海,救出了白蛇,我觉的这个故事里是没有好和坏的,法海他觉得人跟妖是不能在一起的,所以把白蛇压在了雷峰塔里,许仙是一个凡人,根本不知道怎么去管神仙所以他相信了法海,白蛇是在帮助许仙,小青是要报答白蛇的救命之恩才去打败法海,所以我觉得都是可以原谅的。
有些时候爸,妈去饭店会点一盘葱包桧的点心。我一直觉得这名字怪,不知道什么意思。这次我看到关于它的传说了,传说奸臣秦桧杀死了岳飞,百姓都很恨他。有天晚上,开油条店的人开大饼店的人讲到秦桧都非常恨他。开大饼店的人灵机一动拿了一点面,做成了一个面男人,是秦桧,又拿了一点面,做了一个面女人,是秦桧的老婆。他把两个面人卷进大饼里炸,成了葱包桧。后来,人们觉得吃了即解恨,味道也不差,就流传开去,成了杭州的一道名点心。
这个故事让我觉得好人人们一定会记住,坏人老百姓也会有自己的方式去恨他们。
这样有意思的故事有很多,如《石香炉》、《金牛湖》,还有《玉泉》、《飞来峰》等等,去看看,去走走去了解更多美丽西湖的故事。
2023年中外民间故事读后感(通用16篇)篇十
喜欢看书可是我的爱好,暑假里我读了好些书:《草房子》、《山羊不吃草》、《我要做好孩子》《西湖民间故事》,其中留给我印象最深、自己最喜欢看的要算《西湖民间故事》了。
这是一本讲述有关我们家乡杭州美丽西湖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它由许多的小故事汇集而成,从西湖的神话由来、流传很久的许仙白娘子与法海和尚、灵隐飞来峰的来历,一直到历史上苏东坡、白居易、岳飞、秦桧、乾隆这些真实的人物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所有这一切娓娓道来,一下子就把我带进了神话的传说世界,让我沉浸在无限的想象空间中。仿佛那些故事真的就像发生在昨天,发生在我的身边,感觉用自己的小手就能轻轻触碰到故事中的那些人,那种感觉真是太奇妙了!
书结尾十四张泛黄的老照片格外醒目,那是很久以前西湖景色的写照,静静地述说着历史巨大的变迁。今天的西湖美景与之相比有着天壤之别,往日破旧冷清的模样早就被整洁的环境、熙攘的人群、来往的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的情景所取代,西湖已经成为全世界人们向往的天堂,印证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
我爱我的家乡——杭州,更喜欢美丽的西湖,那些民间故事就像是给西湖披上了一层神秘的白纱,等待着我们去揭开她真实的容颜。《西湖民间故事》这本书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开阔了我的眼界,还让我更多地了解自己家乡的风情,真是一举多得的好书。
2023年中外民间故事读后感(通用16篇)篇十一
俺亳州人特别喜爱芍药,不单因为它的根能入药,花儿好看,还因为有一段优美的传说。
唐朝武后当皇帝时,亳州城东住着一位姓白的花匠。白花匠年轻英俊、勤劳善良,二十多岁还没说上媳妇。爹娘替他着急,他却不焦不躁,一天到晚,一年四季,除了下地干活儿,就是侍弄花草。春天他给花草施肥,夏天他给花草浇水,秋天他给花草剪枝,冬天他给花草培土。他的房前屋后也都是花儿,春有春兰,秋有秋菊,夏有荷花,冬有腊梅。庄户人虽说日子苦点,可有花花朵朵作伴,有蜜蜂蝴蝶起舞,倒也得到不少乐趣。
在所有的花草中,白花匠最喜爱一种花:春二三月,紫红紫红的花芽儿破土而出,它长得又粗又壮,很快长成一蓬蓬,像一丛透明的红珊瑚:“红珊瑚”越长越旺,又很快地变成一丛绿玛瑙。不久花儿含苞了,花儿咧嘴了,花儿又开放了,粉红的花瓣,金黄的花心,色彩十分明丽。花儿叫什么名字?不知道,那是他从涡河湾里寻来的野花。他去请教私塾老先生,那位老先生就给花儿起了个名字叫“灼花”,后来又把火字旁的“灼”改为草字头的“芍”,芍花算有了名儿。
再说武则天当了皇帝之后,胃口越来越大。御花园虽有数不清的花儿朵儿,却不知足,非要把天下的奇花异草都搜进皇宫,以供享乐,还要把天下的花师花匠弄进皇宫,专为自己种花儿。
这一天,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来到亳州,他听说白花匠种了许多花儿,又是个侍弄花儿的把式,就骑着高头大马去了。他到那地方一看,呀,眼都直了:花儿真多,味儿真香,开得真好!特别是那一株芍花,他见都没见过。他心想若是带回皇宫,老姑娘准喜欢。她老人家一喜欢,我武三思更抖了!于是,他对花匠说:“种花的,算你小子走运,明天随我进京献花儿,便可在宫中谋个差事。”知府一听,也跟着和:“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还不赶快谢过大人?”白花匠说:“俺不去,这花儿俺留着看哩。”
武三思一听,脸一下子拉长了:“种花的,这是皇上的意思,你敢抗旨不遵吗?”他拿出圣旨抖了抖,对白花匠说:“限你明天一早,带上花儿到州衙聚集。”
这下,白花匠吓得没神了!哭了一天一夜,第二天一早来到州衙,后来又进了皇宫,当了御花园的花师,他那棵心爱的芍花也种在御花园里。
御花园里的花儿真多,天南海北的名花都有,白花匠一见就爱上了这些花儿。清早他给花儿除虫,晚上他给花儿浇水,晌午顶着日头给花儿锄草,夜晚他披着月光在花间散步。他一天到晚不愿闲着,因为他一闲着就想家;二老爹娘谁照顾呀?宅前屋后的花草谁侍弄呀?地里的五谷杂粮靠谁种呀?为这他愿一天到晚干活,干活可以暂时忘掉许多烦恼。
功夫不负苦心人,那满园的花木也长得特别喜人,远远望去,像一尺云锦,花儿水灵灵的,叶子支撒撒的,别提多好看了。
可是那棵芍花呢?却长得干巴巴的,白花匠一见就难受。他知道那是起的时候动了根儿,走在路上伤了枝儿,再加上不服水土――唉,花儿也和人一样恋着亳州的水土哩。
白花匠难受,对芍花格外爱护。天天挑水浇,一边浇一边唱:
芍花芍花,快快长大,
叶儿返青,别再想家。
他浇下一瓢水,那花儿咕咕喝完了,小叶儿支撒撒地泛绿了。
他又给芍花追肥,一边追一边唱:
芍花芍花,快快长大,
赶紧发棵,别再想家。
他追上几遍肥,又松松土,芍花舒舒服服地挺挺腰,真地发棵了。
他又给芍花除虫,一边捉一边唱:
芍花芍花,快快开花,
有我作伴,别再想家。
他一遍遍捉虫,汗珠叭嗒叭嗒掉在花枝上,花枝上很快抱满了花骨朵。
眼看花儿要开了,白花匠却累病了。这天夜里,他躺在床上朦胧入睡。他梦见芍花开了,粉红的花瓣,金黄的花芯,从花芯里走出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长得比九天仙女还俊。她手托绫帕,冉冉地走到床前,白花匠连忙问:“姑娘,你是谁?”
“我是芍花仙子,是花王的小女儿。”
“你来做什么?”
芍花仙子说:“你为俺操心劳碌,累病了,俺拧下一支花根为你治病。”说着,眼里闪出泪花。
只见芍花仙子拧下一条根,白花匠一见,一哆嗦,心想十指连心,那该多痛啊!他感激地看着芍花仙子,见她那月白软缎花鞋上渗出一点殷红的血迹,他正想起身道谢,芍花仙子双手递上绣花绫帕,转身走了。白花匠望了一眼绣花绫帕包着的花根儿,连忙起身追去。
他追呀追呀,一直追到芍花跟前,那女子忽然不见了。他轻轻地抚摸着花朵,又轻轻地扒开花根,果然花根上有拧掉的痕迹,那受伤的地方还湿漉漉地往外冒水呢!
白花匠哭着回到屋里,哭着煎药熬药,哭着把药服下。这药真灵验,第二天病就好了,为了记着芍花仙子的恩情,他把芍花改名芍药花。从此,他对芍药花更加看重了,有什么心事总爱给她说。他真希望能和芍花仙子天长地久呆在一块儿,一辈子侍弄芍药花,他心里也高兴。
暑往寒来,花开花落,转眼冬天到了,御花园里百花凋零,一片肃杀景象。偏巧武则天又动了游兴,带着文武百官、宫娥彩女来御花园赏花看景。她一进御花园,立即来了气儿,叫过白花匠问道:“白花匠,这花儿怎么都败了?”
白花匠小心回禀:“万岁,天有四时,月有圆缺,眼下已到十冬腊月,花早该谢了。”
武则天说:“不行。朕要看花,传我的口喻园中百花,都要连夜开放,抗旨不遵者,一律治罪!”
第二天一早,武则天赏花来了,那腊梅花迎合圣意,冒雪而开,被封为花魁,杏花开得慢了一步被贬到民间,牡丹花才冒出芽儿,被贬到洛。芍药花和白花匠却不见了。
白花匠和芍药花哪儿去了呢?他们连夜逃出皇宫,走了九九八十一天才回到亳州。白花匠又把那棵芍药花栽在自家宅前,说来也怪,芍药花回到了故土,长得真快,转眼间发芽了,长叶了,开花了。花儿一开从里面走出年轻美貌的芍药仙子,她对白花匠笑了,白花匠对她也笑笑,他两口儿成了亲。他俩一块种地,一块儿养花,一块儿抚养子女,他们给自己的孩子起名叫“白芍”。为了逃避官府追捕,也为了让儿孙不再被选进皇宫,每逢花开时节,他们将花掐去,光长根儿好给百姓治病。老百姓爱芍药花,把掐掉的花泡在瓶子里,也有种在家前屋后让她开花的。后来越种越多,亳州的芍药天下闻名,成了亳州一大特产。
2023年中外民间故事读后感(通用16篇)篇十二
民间故事妙趣横生,又能给人思考。读完此书,读者们的感受是什么呢?往下看。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民间故事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这一周,我继续读完了“人文第一课·最美的民间故事”的《印度民间故事》。
《印度民间故事》中的故事是按照印度的各个邦来分别介绍的,每个邦的故事都充满着精灵和神奇的冒险,而每个故事都会告诉我一个道理,充满着智慧。有的故事还特别的好玩,比如:发生在安得拉邦的《牛车上的五个男人》,大师和他那四个门徒的故事逗得我不停的哈哈大笑,大师太可怜了,他的四个门徒又实在是太笨了!妈妈说他们是做事不动脑子。
这本书的颜色非常鲜艳,就像印度的纱丽一样美丽。虽然我还没有去过印度,不过,妈妈告诉我,今年寒假去泰国的时候也可以骑大象,我很期待。
寒假里,我读了《中国民间故事100篇》这本故事书,书中故事富有神奇色彩,历来是人们所喜欢的,可谓家喻户晓,耳熟能详,这此民间传统故事,让我感受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王小二卧冰求鲤》讲在很久以前,有一户姓王的人家很穷,母亲靠帮人缝补衣服,儿子王二小帮人放牛、打鱼、捉虾为生。有一年冬天,一连下了十多天的雪,王小二的母亲生病了,郎中面带难色说:“一定要用一斤重的鲜活鲤鱼做药引才能治好病。”于是,王小二在冰封雪地里,不能凿掉冰块,怕把鱼吓跑,只有脱掉衣服躺在冰面上要用体温把冰焐化,寒冰刺骨,王小二冻得不一会儿就失去了知觉,他的行为感动了上天,感动了神仙,神仙帮他捉到了一条鲤鱼,王小儿感过神仙后,马上回家治好了母亲的病。
王小二的爱母亲,为母亲所做的事深深地打动了我,我要像王小二一样,做一个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的好孩子,好好学习,勤奋努力,要以优异成绩报答父母和老师。
我从小就喜欢听爸爸妈妈讲故事,等我长大后,妈妈就给我买故事书,让我自己读书。最近妈妈又给我买了一本书叫《中外民间故事》,我刚一打开这本书就深深的喜欢上了它。
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吉恩的明天”。故事是说美国有一位不爱读书的少年,还老偷东西,最后被学校开除了。他的父母也很不喜欢这个儿子,于是吉恩就成了流浪儿。有一次,他看到一家饭店上门上挂着这样一块牌子“明天吃饭不要钱”,可是第二天他来到这家饭店,没有免费吃上饭,而这家饭店仍然挂着那块“明天吃饭不要钱”的牌子,他反复读着牌子上写的这句话,突然想明白了一个人生道理,从此他努力向上,变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孩子。这个道理是:虽然明天看着美好,但却是虚幻的,只有眼前的今天才是最美好的。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也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比如一到周末留的家庭作业,就总是希望明天在写,然后幻想着明天的美好,最终,这写家庭作业都堆到了周日的晚上,拼命的赶完了所有的作业你会发现,“明天”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只有珍惜今天,一步一个脚印的付出努力,才能收获到真正美好的明天。
这本书里还有其他的很多故事,都非常有意义,我知道这些故事来源于民间,表现了劳动人民纯洁、善良的心灵,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生命的思索。
总之,《中外民间故事》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很多人生道理,教我学会了坚强、勇敢、乐观的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我真的太喜欢这本书了!
石景山区实验小学四年级:林轩琪。
2023年中外民间故事读后感(通用16篇)篇十三
你可见过白娘子与小青和法海打斗的情形?你可想过太平军一下子射出两万个肉馒头的情景?《西湖民间故事》能满足你所有的欲望。这是一本充满中国古典气息的民间故事书,其中收录了四十九个经典传神的故事,包括我们平时鲜为人知的《白娘子》,《金牛湖》,《虎跑泉》,《鲁妹造伞》等等。每一个故事都十分精彩,让人啧啧叫好,回味无穷。
看着这本书,我仿佛久久迷失在了故事之中,一直不能自拨。白娘子的身影似乎还在我眼前晃动着,那东坡肉的香味依然挥之不去。它让我认知了许多,也看到了许多,真是让我大饱眼福了!不过,在这么多精彩的故事当中,我最喜欢的非《馒头战》了,这个故事不仅风趣幽默,而且不乏智者的思考,是个十分好玩的故事,就让我来说说吧!
《馒头战》,一听名字就十分特别,讲得是太平军花了两万个葱花猪肉馒头就“攻”下了一座杭州城。这是咋一回事儿呢?原来,是当地的官兵一直欺压着清兵们,清兵连一口饭想吃到都十分艰难,太平军正是抓住了这一点,用弓箭插上一个葱花猪肉馒头,射到清兵阵地里,清军吃了馒头后发现官员们给自己的待遇还没敌人给的好。就一下子造了反,杀死了贪心官污吏,并让太平军平定了天下。
这个故事对我的感触很深,它让我知道了一下道理:真正的智者是不废一兵一卒就能让敌人输得心服口服的人。
瞧瞧,这么一个小故事就可以告诉我们这么一个大道理,真是让人赞不绝口!而《西湖民间故事》还有许多令人受益无穷的故事,这本书真的是十分让人觉得传神,好看不好看,我相信,看了你就会明白。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多么博大精深,民间故事是我们文化的一种传承方式,让我们一起去体验它,爱上它吧!
2023年中外民间故事读后感(通用16篇)篇十四
我最近看了一本书,叫西湖民间故事。在其中,我觉得《豆腐桥》这个故事最有意思。
杭州上城有一座“安乐桥”和三座“豆腐桥”。在这些桥都是在南宋的时候建造的。
在岳飞大破金兵的时候,他的手下王佐用“苦肉计”使陆文龙投降了,把金兀术打败了。但以后王佐残废了,不能继续打仗,岳飞保举王佐当了安乐王,皇帝还答应给他盖一座王府。
王佐知道后,说:“我干嘛要这么大的王府,应该先给百姓们盖一座桥。”一听这件事,百姓们都来帮忙,不到一个月,桥就造好了,百姓一高兴,就称这座桥为“安乐桥”。一传十,十传百,安乐桥越来越出名。奸臣宰相秦桧知道了这件事,十分妒忌,说:“就不过一座桥,有什么出名的,我就造三座桥,一座比一座高,到跟你王佐比比!”
秦桧抓派工匠,强迫老百姓盖桥。果然一座比一座高。秦桧还得意洋洋给这三座桥取了名字,叫做“斗富一桥”、“斗富二桥”和“斗富三桥”。
百姓们气愤极了,因为杭州话斗富的读音和豆腐相似,为了取笑秦桧,百姓便称这三座桥为豆腐桥。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气量应该大一点,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要妒忌,不但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还让人耻笑。
2023年中外民间故事读后感(通用16篇)篇十五
作为一种口述文学形式,民间故事是由故事文本、作者(讲述者)、读者(听众)、讲述语境等诸多要素共同建构而成的。你知道哪些中外民间故事?下面就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外民间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生命的跪拜一屠户从集市上买来一头牛,这头牛体格健壮,肚大腰圆,屠户欢喜地把牛牵回家,提刀近前准备开始宰杀。
这时,牛的眼睛里已是满含泪水,屠户知道,牛是通人性的,它已经预感到自己的命运了,但屠户还是举起刀子。
突然,牛两条前腿“扑通”跪下,泪如雨下。
屠户从事屠宰业已十多年,倒在他刀下的牛不计其数,在临死前掉泪的牛他也见得多了,但牛下跪还是头一次见到。
屠户来不及多想就手起刀落,鲜红的血顿时从牛的脖子里汩汩流出,然后,将牛剥皮开膛。
当打开牛的腹腔时,屠户一下子惊呆了,手中的刀子“咣当”落地。
——在牛的子宫里,静静地躺着一只刚长成形的牛犊。
屠户这才知道,牛为什么双腿下跪,它是在为自己的孩子苦苦哀求啊!屠户沉思良久,破例没有把牛拉到集市上去卖,而是把母牛和那个还未出生的牛犊,掩埋在旷野之中。
这个故事深深地震撼人们,还有什么语言能够代替那神圣的一跪呢?所有的。
母爱。
其实表达起来都是这样简单它没有做作没有张扬有的只是极其普通却又撼人心魄的细节!
智抓生死条以前,西欧有个国家的法庭:对犯人进行宣判时,不是仔细审问后引用。
法律。
给予裁决,而是由法官写好两张字条,一张写“生”字,一张写“死”字,然后把这两张字条塞入一只瓶中。
在大庭广众之下,由犯人从瓶中任意抽出一张字条,抽出写有“生”字的被当众释放;抽出写有“死”字的就立即被处死。
法官居然还认为这种审判是“神意裁判”,是最最公正的。
有个叫阿里亚的人带头反对这条法律,认为用抓字条的办法来决定一个人的生死根本是不公正的,总有一部分不该死的人因此死去,一部分该死的却逃脱了应得的惩罚。
阿里亚平时一向反对宗教。
于是,宗教裁判所就勾结政府当局,逮捕了阿里亚,并要想方设法处死他。
这一天,法庭公开审判阿里亚。
因为阿里亚很有名声,所以来看审判的人把法庭挤得水泄不通。
审判结束后,法官宣布按既定的法律判决,然后把两张预先写好的字条塞进瓶里,叫阿里亚去抓。
法官向阿里亚投去幸灾乐祸的目光。
他想:“今天你阿里亚是死定了!”原来宗教裁判所和政府当局是一个鼻孔出气,他们想谋害阿里亚,就在两张字条上都写上“死”字,无论阿里亚取出哪一张都会被处死。
不过,阿里亚有一个朋友得知了这个消息,他连夜告诉了阿里亚,让阿里亚想办法对付。
此刻,在法庭上,死神已悄然来到阿里亚的面前,只待阿里亚从瓶中取出一张纸条打开,就会被送上绞刑架。
阿里亚毫不畏惧地走近瓶子,从里面随便取出一张字条,还没打开就吃进了肚里。
人们不知道阿里亚取出的字条写的是“生”还是“死”。
那么,惟一的办法就是把瓶中剩下的那张字条打开验看。
在人们的催促下,法官只得把瓶中那张字条打开——毫无疑问写的是“死”字。
那么按照“法律”规定来推理,另一张必定是写的“生”字,那么应该宣布阿里亚自由。
阿里亚用聪明和智慧战胜了法官,告别了死神。
孩子,你那边有雨一天夜里,就要熄灯睡觉时,我突然有些想家,想念千里之外年迈的父母。
我拨通了那串解密思念的号码,接电话的是父亲,他着实为我的深夜来电吃了一惊:“出了什么事儿?”我赶紧说没事,刚才突然想家,想说说话。
“说什么话,深更半夜的,你妈睡着了。
威呢?是不是也睡了?”父亲肯定还是怪我的来电不合时宜,但言语中掩饰不住意外的惊喜。
其实我的妻威也已甜甜地睡了。
我和父亲怕惊动各自的妻子,像两个淘气的孩子,小声小气地你一句我一句地说着。
父亲说家里很好,他和。
母亲。
身体都挺好,要我别惦记这边,好好照顾威,好好工作。
我说我俩也很好,都比刚结婚时胖了,过几天我们打算照张相寄回去。
最后我说:“。
时间。
不早了,爸,你撂了电话,睡觉吧。
”父亲停顿了一会儿,我猜一定是抬头望了一眼那座老钟。
“是不早了,你也歇吧,对了,你明天上班带上伞,你那边有雨。
”“你怎么知道呢?”“偶然从电视上看的,说你那边有雨。
”放下电话,我怎么也无法睡着。
千里之外,父亲却时刻关注着我这边的阴晴冷暖。
记得我上大学临行前,母亲放心不下,又是棉衣又是药物地往包里给我塞。
父亲说,不用挂念他,他不是孩子了。
说归说,我走以后,父亲却每天都要到车站转上一圈。
结婚后,我和妻住在一间平房里,有一天卧室钻进了很多煤烟,妻子反应强烈,住进了医院。
父亲得知后没几天,居然一个人拄着手杖背着包,坐了一天一宿的火车来了。
我接过包感觉很重,打开一看,竟装满了斧子、瓦刀、泥板子之类的工具。
父亲说,我来给你们拾掇拾掇暖气和炉子,总冒烟哪儿能行。
年届七旬、胃被切除四分之三的父亲可能一路也没舍得吃一片面包,坐下来一口气吃了两大碗面条。
妻在厨房看着那堆粗糙的维修工具禁不住落泪。
我安慰妻说,老爷子一辈子了,就这样。
去打个电话告诉家里,爸平安到了。
与父亲深夜通话的第二天,原本晴朗的天空,转眼乌云密布,果真下起了雨。
全单位只有我一个人带伞,大家感到非常惊奇。
我站在窗前,窗外大雨如注,我不知道父亲那边下雨还是天晴,但我知道,他一定站在老屋窗前翘首望着我这边。
父亲老了,不能再为儿子撑起一片天空,但千山之远,万水之隔,父亲仍能为我和妻送来一把温暖的伞,在这个宽厚如昔日父亲臂膀的伞下,我们的每一个日子都晴空万里,灿烂如花。
2023年中外民间故事读后感(通用16篇)篇十六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西湖民间故事》,里面讲的都是杭州的景点由来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馒头战。
有一次清兵和太平兵打仗,太平兵第二回攻打杭州时,把清兵困在城里两个月,清兵断了粮草,城里的食物也吃光了,太平兵就利用清兵这一弱点,给清兵发馒头,清兵看太平并对他们这么好,于是他们就反了,打开城门让太平兵进去,就这样,太平并就攻向了美丽的杭州。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感受到太平兵很足智多谋,他们没有用武力打开大门,而是抓住了清兵的弱点,清兵断了粮草,肯定很饿,如果有人给他们食物,他们就会效忠于他,所以,王爷叫太平兵每人省下两个馒头这样就有足够的馒头时候收卖清兵王爷也很细心,他叫太平并把箭的头给拔了,这样,清兵就可以完全相信太平兵,就会放太平兵进来。可见打仗要想取得成功,靠武力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要靠智慧。其实,学习也是一样不能花大把大把的时间去死记硬背,而是要掌握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要理解每道题的意思,这样才能把知识学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