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需要教师充分调研和了解教学资源,确保教学过程中所需的教学材料和设备的准备充分和有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九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热门18篇)篇一
1、学会“zcs”三个声母,读准字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
2、学会“zicisi”三个整体认读音节,能读它们的四声。
教学难点:
区别声母“zcs”和整体认读音节“zicisi”,理解它们各自的不同用处,为今后能正确拼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一课时
我们到拼音王国中认识了许许多多的拼音朋友,对吗?你们还记得它们都是谁吗?对,单韵母家族的“aoeiu{”6个小朋友,还有声母家族的“bpnf、dtnl、gkh、jqx”14个小朋友,你们喜欢它们吗?为什么呀?今天我们这节课不仅要再认识声母“zcs”3个小朋友,而且还要到整体认读家族中看一看。你们想去吗?那我们先认识一下声母“zcs”,一会儿它们带我们去整体认读家族。
(一)学习声母z的音形
1、出示“z”的图,学习字母的音
(1)问:图上画的是谁在干什么?
(2)你能试着读读这个字母吗?学生试读。
(4)教师范读“z”。
(5)学生练读“z”,体会发音要领。
2、记忆“z”的形
(1)问:看看图有什么好办法记住“z”的形呀?
(2)学生说记忆顺口溜,谁说得最好,就让他带读:像个小2zzz。
(二)学习声母“c”的音形
1、出示“c”的图,学习字母的音
(1)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呀?
(2)你能试着读读这个字母吗?学生试读。
(4)教师范读“c”。
(5)学生练读,体会发音要领。
2、记忆“c”的`形
(1)问:看看图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的形呀?
(2)学生说记忆顺口溜:半个圆圈ccc。
(3)学生读记忆儿歌。
(三)学习声母“s”的音形
1、出示“s”的图,学习字母的音
(1)问:你们看这是什么呀?
(2)你能试着读读这个字母吗?学生试读。
(4)教师范读“s”。
(5)学生练读,体会发音要领;同桌互读,相互纠正。
2、记忆“s”的形
(1)问:仔细看看图,哪儿像字母“s”的形呀?
(2)学生说记忆顺口溜:半个8字sss。
(3)学生读记忆儿歌。
(2)电脑博士书写后,让学生观察这三个字母像什么?“z”像2;“c”像半圆;“s”像半个8。学生不仅记住了字形,而且利于学生书写。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行间巡视,进行个别指导,还要注意提醒学生书写的姿势和执笔的方法。
九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热门18篇)篇二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字。积累“我会读”中的词语,有积累词语的举和习惯。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小鹿的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
3.体会栽花种草的价值,认识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
识记生字,积累词语,感情朗读。
懂得小录的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
生字卡片。
两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玫瑰花吗?春天到了,小鹿在门前的花坛里,栽了一丛玫瑰。我们去看看吧。
揭示课题:小鹿的玫瑰花。
二、初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交流识字情况: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并进行口头扩词练习。说说可以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些字?
结合经验理解:一瘸一拐,结合图理解:花骨朵。
3.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三、学习生字。
1.出示课文生字,学生观察。
2.重点指导书写:谢、骨、渐。
3.学生书写。
四、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一、复习。
1.开火车读生字。
2.口头生字组词。
3.听写词语。
二、引导质疑。
1.找出文中鹿弟弟说的两句话。读一读。
2.为什么鹿弟弟先说这玫瑰白栽了,后来又说没有白栽呢?
三、读读演演,解决疑难。
(一)学习1-4自然段。
1.自由读1-4自然段,思考:鹿弟弟为什么说,哥哥的玫瑰白栽了?
2.出示一组句子,找出文中的一对近义词:
玫瑰慢慢地抽出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
花骨朵渐渐地长大了。
理解“慢慢”“渐渐”,体会小鹿栽种玫瑰的辛苦以及对玫瑰的喜爱。用慢慢地,渐渐地说一句话。
3.体会小鹿没看到一朵花的心情,理解“惋惜”。指导朗读。(二)自学5-8自然段。
1.要是能看到小鹿栽种的玫瑰开花时的样子,该多好啊!小朋友们,想看看吗?
2.读一读第5-8自然段。
3.老师扮演小鹿,引导学生扮小鹿的朋友,告诉小鹿玫瑰开花时的样子。
4.学生自由分组研究角色,表演课文5-8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朗读全文。
1.为什么说小鹿的玫瑰花没有白栽?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作业布置。
1.完成《作业本》练习。
2.造句。
慢慢地——。
渐渐地——。
高兴地——。
板书设计:
4、小鹿的玫瑰花。
惋惜高兴。
白栽?没有白栽!
九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热门18篇)篇三
1.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3.热爱春天,愿意去观察、发现。
会正确书写课文中的9个生字,背诵课文。
体验投身到大自然中的情趣。
生字卡片。
二课时。
一、导入。
春天刚刚到来的时候,脚步轻轻,若隐若现,羞羞答答,躲躲藏藏。我们必须留心观察,才会发现春天的踪迹。当我们发现春天的时候,心里一定会荡起一阵惊喜,体验到发现的快乐。让我们先读读课文,看看文中的小朋友在春天里发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读通课文,记住生字。
2.出示词语:(指名读词语正音,开火车读词语)。
害羞嫩芽音符触摸喜鹊。
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探出头来。
3.说说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加点的生字。
4.请从中找出一对近义词,能说说它们的意思吗?
5.说说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指名分段读课文,评议,正音。
三、再读课文,感知发现(教学4——7自然段)。
四、自由朗读,背诵课文。
朗读课文(4——7自然段),尝试背诵。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4——7自然段。
2.自己课后去寻找春天。
一、复习巩固。
1.开火车读词语。
害羞嫩芽音符触摸喜鹊。
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探出头来。
2.说说课文中的孩子在春天里发现了什么?
3.背诵课文4——7自然段。
二、朗读感悟课文。
1.交流自已课后找春天的情况。
2.你感受到“我们几个孩子”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找春天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读“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体会作者急切、向往、激动的心情,感悟“冲出、奔向”等词语。
3.你从“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这个句子中能体会到什么?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说说初春的特点,从而体会课题中的“找”字,体会课文表达的发现的乐趣。
4.作者找到的春天是怎样的?带着这个问题反复读课文,从找春天的过程中感悟春天,体会找春天的乐趣,体验发现的快乐。体会课文语言的美感和蕴含其中的感情。
5.带着欣喜的心情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找到春天的欣喜与激动。
三、指导写字,完成课后练习。
1.观察要写的9个生字,说说有什么共同点?
2.重点指导书写“溪、摇、躲、解”四个字。注意提示和范写容易写错的笔画和部件。
3.完成课后“找找说说”的练习。
四、自主积累,练习背诵。
1.展示读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或段落,说说自己读后的体会。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兔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可以读读背背,可以读读抄抄,也可以试着默写。然后让部分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积累的词句或段落。
3.练习背诵课文。
五、作业布置。
1.完成《作业本》练习。
2.画一画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
板书设计:
找春天。
小草——眉毛。
野花——眼睛。
嫩芽——音符。
小溪——琴声。
九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热门18篇)篇四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挂图、投影片
两课时
1、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陶冶学生爱美的情操。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一、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随着作家巴金一起去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
二、检查预习
1、分别观察图1和图2,说说图上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读音。
三、讲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我”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看日出?是看了一次?
2、学习二三自然段。
(1)说一说图1景象。
(2)指名读文二三段,边听边想象。
(3)用投影片帮助理解。
(4)理解重点词语。
天水相接、范围、目不转睛、一刹那
(5)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概括大意。
3、讲读第四五段。
(1)有云时,太阳出来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出示挂图2,指导观察。
由于阳光的作用,云有什么变化?
(2)指名读第四五段。
想象太阳躲进云层里和太阳透出重围时,云和海水的变化。
(3)理解第四五段,读读想想。
(4)读第五段,体会“镶”“透”“染”等词的好处。
(5)读第四五段,概括大意。
4、讲读第六段。
(1)读文,“奇观”?
(2)这伟大的奇观指什么?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用“这不是……么”的句式表达有什么好处?
四、练习朗读全文。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词。
1、理解本课生字新词;并听写。
2、背诵课文。
一、出示生字词卡片,读记。
二、练写生字词。
三、读背第一段。
四、读背第二三自然段,做有关练习。
1、朗读第二三段。
2、完成思考练习。
3、自读第二三段,想象,背诵。
4、练习背诵第二三段。
五、读背第四五自然段。
1、朗读第四五段。
2、完成练习3。
3、想象、记忆文章。
4、练习背诵第四五段。
六、看图,全班试背全文。
七、指导造句。
1、“灿烂”“目不转睛”在课文中说什么?
2、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3、这两个词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4、口头造句。
八、巩固生字词。
1、自己识记。
2、听写词语。
九、作业 :
1、背诵课文。
2、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书面造句。
3、预习《夕照》。
九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热门18篇)篇五
1、自学本课生字,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
2、了解诺贝尔晚年的辉煌业绩,受到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精神的熏陶。
3、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自我求疑释疑的能力,发表自己的阅读见解。在自我实践、体验、感悟中拓宽阅读空间。
1、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及诺贝尔晚年的辉煌业绩,学习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精神。
2、能发表自己的阅读见解,拓宽阅读、思维的空间。
1、根据导读自读、自悟课文,提出学习疑问,自学生字词。
2、收集有关诺贝尔的资料。
3、师了解、收集学生疑问并写好小黑板。
一课时。
(一)激趣导课、说说编编。
1、今天我们先做一个有趣的文字游戏,(出示词语:专利、延绵、思忖、愚昧、遗嘱、死而无憾、诺贝尔)。
(1)读一读;。
(2)说一说意思;。
(3)连一连,请选择你喜欢的几个词语,用自己喜欢的形式编一段话。
(可根据你对课文的了解或自由选择内容)。
(二)以疑激思、体验感悟。
1、通过自学课文和查找资料,你们获得了关于诺贝尔的那些知识和事迹?
(生说,师择机引导、提升并板书。如:诺贝尔发明家企业家巨大贡献巨额财富……)。
2、同学们知道得真多,真了不起!课前老师收到许多有水平的疑问卡,有的是文中的有的涉及课外的知识。现在我们来比一比,谁是释疑解难的高手?(出示小黑板并请一同学读题)。
3、问题征答台。
(1)诺贝尔晚年的心愿是什么,这个心愿如何实现的?每次的心理活动表达了他的什么心情?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
(2)为什么“至于其他的款项应该以全人类的幸福为前提”?
(4)课文通过那两件事来写诺贝尔的,这两件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6)为什么说一个世纪以来,诺贝尔对人类科学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上的贡献?
(7)为什么说诺贝尔一生充满传奇?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结合收集的材料自主选择问题回答。)。
4、生说,师择机引导学生通过心理活动描写体验、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情朗读、感悟、升华并板书。
(如:资助医学设诺贝尔奖名垂青史发展科学与文明)。
5、看板书小结全文,谈学习感受或收获。(可从情感、表达方式、语言特色……方面说)。
(三)、学习语言、发掘潜能。
1、我虽然生在瑞典但是_______________。
2、因为任何一个民族都有成就大事业的人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心胸狭窄的人。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诺贝尔就终日笑容满面。
(四)实践体验、深悟砺志。
诺贝尔传奇的一生及诺贝尔奖激励了无数人们勇攀科学高峰。你知道一个世纪以来“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简况吗?好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按姓名、国籍、种族、主要成就奖金类别……出一期小报。比一比,看那组出得好!(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人类科学与和平。
科学家巨大贡献发。
诺贝尔资助医学展。
企业家巨额财富名垂青史。
设诺贝尔奖。
九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热门18篇)篇六
:第一课时。
1、让学生借助拼音读认读生字。
2、说说在生活中哪里见到过这个字。
3、给认读生字组词。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让学生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起来。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内容。
3、教师点评。
三、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
2、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哪里见到过这个字。
3、让学生口头组词。
4、分析生字的写法。
四、指导书写。
板书设计:不懂就问。
snsngslgngmyyngling。
孙诵私利刚吗鸦养良。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了解意思。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你懂得了什么。
2、找出你喜欢的部分,有感情的朗读。
3、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二、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学生针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进行讨论。
2、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给以指导。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让学生理解讲解、糊里糊涂、摇头晃脑的意思。
三、扩展活动。
1、说说孙中山不懂就问的好习惯对你有什么影响?
2、你平时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是怎么做的?
四、小结课文。
说说你学习了不懂就问这篇课文之后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不懂就问。
不懂的事情。
就主动的问。
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九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热门18篇)篇七
1. 出示挂图,引导观察。
2. 弄清图意,板书话题:说说我的家
1. 学生看图听老师说话。
“我叫王小明。我家住在环成花园2号楼201室,家里有爸爸、妈妈和我。爸爸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妈妈是一位售货员。我很喜欢自己的家。”
2. 思考问题,明确说话要求。
(1) 提问:听了王小明的介绍,你知道了他家的哪些情况?
(2)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住址、家人、工作、感情。
(3) 学生借助拼音读读本次说话的具体要求。
(4) 借助板书内容,教师提示说话要求。
1. 指名学生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练说。
2. 将四个问题连起来练说,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3. 提名说,对照要求评议。
4. 学生分小组练说,
教学后记:学生对练习一的学习很感兴趣,学习《村居》很乐学。
九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热门18篇)篇八
1、掌握并理解诗歌意象、意境。
2、完成巩固练习,提高鉴赏诗歌能力。
一、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许多古诗名句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贾岛《忆江上吴处士》)”“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其中的意象,都是自然意象。
有时,诗中所咏叹的社会事物,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所铺陈的社会生活情节和史实,也是用来寄托情思的,这便也是意象。即相对于物象的事象,相对于自然意象的社会意象。
它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如马致远的《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意象是具体事物的,意境是具体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二、意象构成意境主要有两种情况:
其一,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中只有一个意象——墨梅。但这梅已非自然界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一树带着墨色的有个性的梅。细细品味,我们能感受到诗中有一种狂放不羁,特立独行,安然自适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是通过这树梅形成的,这就是本诗的独特意境。一般咏物诗大都如此。
其二,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由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深意浓。
三、意象是给情思一个载体,其作用在于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写昔人乘鹤所见,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流水,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2、请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颈联所展现的画面。6分。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3、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半山春晚即事。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
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注】床敷:安置卧具。杖屦:扶杖漫步。
5、本诗题为“半山春晚即事”,诗人笔下“半山春晚”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6、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现手法。6分。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7、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6分。
8、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6分。
课外拓展:
中国人说话讲究含蓄美,多用意象表达,古诗词更是这样,因此要读懂古文,就一定要先读懂这些意象的意思。老师整理了一些诗词常用意象,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1、松梅竹菊寓高洁。松梅竹菊代表品行高洁、不畏邪恶,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2、借月托雁寄乡思。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3、杜鹃鹧鸪啼凄凄。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鹧鸪声里夕阳西,陌上征人首尽低。——尤侗《闻鹧鸪》。
4、梧桐叶落透悲意。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以梧桐写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5、别时长亭柳依依。在古典诗词里,杨柳常常与离情相关联,柔弱的杨柳摇摆不定的形体,最能传递亲友离别时依依难舍之情。此外,“柳”与“留”也谐音。长亭为古人送别之场所,因此也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
6、落花流水传愁绪。“花”落让人爱怜、伤感,“水”流或喧嚣或舒缓,绵延不绝,最惹人愁绪,因此,在古诗词中常用落花流水来表达忧愁。
7、乌鸦燕子系兴衰。乌鸦这种鸟经常在坟头等地出现,常被视为不祥之兆,诗人常用“乌鸦”这一意象渲染出衰败的氛围。
燕子则因其有眷恋旧巢的特点,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历史兴衰感慨的寄托。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8、草木仍在人事移。
草木常青,人事却已悄然发生变迁。古诗词常用“草木”来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感叹。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诗经黍离》。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九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热门18篇)篇九
教学目标:1、能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词句,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初步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的情怀。
2、体会维也纳的特点,理解为什么称维也纳为音乐之都.
教学重难点:能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古城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词句,初步培养学生热爱古典音乐的情怀,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一起分析第9课:音乐之都维也纳。
2、指名朗读。
3、学生提出问题(一边提一边问)。
a:维也纳在什么地方?
b景色怎样?
c:哪个词语用的好?
d:“风韵”是什么意思?
e:与“风采”“景色”相比为什么“风韵”更好?
f:本自然段写了什么?
1、指名朗读。
2、提出问题。
(1)、为什么说维也纳是古典音乐的摇篮?
(2)、哪一句是总起句?起什么作用?
(3)、课文中交代了有哪些音乐家在这里生活过?
(4)、有哪些词语用得好?
(5)本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1、用一二段的学习方法自学3、4、5、6自然段。
2、分段提出问题并解答。
(1)学习课文第三段自然段。
a、找出总起句。
b、为什么说维也纳是用音乐装饰的城市?
c、哪个词用的好?
d、用“装饰”造句。
e、归纳本段段义。
(2)、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a、找出课文的总起句。
b、为什么“天天离不开音乐”?
c、“飘溢回荡”为什么不用“飘扬回响”?
d、哪个词语用得好?用“几乎”造句?
e、引导学生归纳本段段义?
(3)第五段问题。
a、中心句是哪句话?
b、为什么被称为歌剧中心?
c、哪个词语用的好?
d、用“金光闪闪”造句。
e、归纳本段段义。
a、本段写了什么?
b、我国民族乐团哪年在这里演出?
c、说明了什么?
师概括总结文章最后自然段。
今天,我们学习了音乐之都维也纳,这只是地球上璀璨明珠的一颗,有更多更美好的风光等待着我们去赏析,好好读书,将来一定能身临其境去体会世界各地的美,丰富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搜集有关世界名都资料。
板书设计:
九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热门18篇)篇十
播放视频导入新课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整节课情绪饱满,教学效果相对以前的传统教学要好很多。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探索,争取更有效的教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鼓励学生多观察和研究身边的动物,帮助学生树立保护动物、关心动物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富于探索的精神。
九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热门18篇)篇十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课文中介绍的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知识。
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知识。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如果你们要离开家,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你们怎么去?
学生答,教师补充:走路、骑车、骑马、坐汽车、坐火车、坐飞机、坐船……
如果动物想离开家,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它们怎么去?
学生答,教师补充:走着去、跑着走、跳着去、飞着去,还有靠人的帮助到远方去。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要告诉我们:植物怎样到远方去旅行。(板书:《植物妈妈有办法》)
二、范读课文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
2、学生将不认识的生字作标记。
3、文中提到哪些植物,请把它们划出来。
三、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要求认读的生字,自读。
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轮流读
(2)学生拼读,互相纠正。
(3)教师抽查学生拼读以上生字
3、教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学生书写。
(1)老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这些字的笔画、笔顺、结构、部首。
(2)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3)让学生到黑板上书写,其它同学到黑板批改。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要求认读的生字及重要生字的书写。
1、集体拼读
2、出示生字卡抽查学生的拼读
3、听写重要的生字词
二、朗读感悟
1、播放媒体资源ppt,让学生感受与领悟课文描绘的图景。
2、教师范读或播放媒体资源,学生自由读,边读边领悟课文中所描绘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3、播放媒体资源,了解文中提到的植物的知识及它们传播种子的方法以及作者的写作方法。
师:这篇课文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来写科学知识。植物妈妈的孩子们离开家,四海为家,讲的是:植物如何传播种子。
播放图片,请学生根据图片及课文内容,说说这些是什么植物,它们如何传播种子。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蒲公英 降落伞 风吹
苍耳 带刺的铠甲 挂住动物的皮毛
豌豆 豆荚 晒在太阳底下 豆荚炸开
4、小组讨论,谈谈自己所知道的别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5、小组轮流读,看哪个小组读得最大声响亮、标准。
6、比赛背诵全文。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作者把植物当作人,把植物传播种子比喻为旅行,为我们大家介绍了三种植物的知识,它们是蒲公英、苍耳、豌豆,还介绍了它们各自传播种子的方法。请大家再想想有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和它们的一样?哪些植物妈妈有别的办法?修改意见:
备注
九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热门18篇)篇十二
知识目标:
知道责任的含义;知道的责任的来源 ;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懂得每个人应该自己对自己负责;知道负责任的表现和意义,了解不负责任的后果;懂得承担责任会得到回报,但同时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懂得有些责任即使不是自愿选择的,也应尽力承担好;了解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者的事迹。
能力目标:
能够分清责任的来源;能够随着角色的变换,调节角色行为,承担不同的责任;能够为自己负责,也为他人负责;能够正确评估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作出最合理的选择;能够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对自己的责任有明确地认识,增强责任意识;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对那些为自己、为社会承担责任的人心怀感激之情;有足够的勇气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责任;以积极的态度承担那些不是自愿选择而应该承担的责任;崇敬那些不言代价与回报而无私奉献的人,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责任的概念;责任的来源;履行责任对于他人和自己的好处;履行责任的代价;关于责任冲突。
多媒体课 课前准备:在上课前,了解学生在家庭、学校等方面承担责任方面的情况,可以事先召集部分同学进行座谈,从正反两方面收集典型事例;要求学生结合具体事例,分析负责任的表现及不负责任的后果;让学生收集先进模范人物不计个人得失、乐于奉献社会的事迹。
探究;活动情感激励法;讨论法;小品表演法;
4课时,每框2课时
第一框《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教案
知识目标:知道责任的含义;知道的责任的来源;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懂得每个人应该对自己负责;知道负责任的表现和意义,了解不负责任的后果。
能力目标:能够分清责任的来源;能够随着角色的变换,调节角色行为,承担不同的责任;能够为自己负责,也为他人负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自己的责任有明确的认识,增强责任意识;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对那些为自己、为社会承担责任的人心怀感激之情。
1、关于责任的概念。(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责任的两层含义:“应该”和“不应该”做的事情。)
2、关于责任的来源。(举例说明。强调许多责任不只有一个来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 课前准备: 在上课前,了解学生在家庭、学校等方面承担责任方面的情况,可以事先召集部分同学进行座谈,从正反两方面收集典型事例;要求学生结合具体事例,分析负责任的表现及不负责任的后果;让学生收集先进模范人物不计个人得失、乐于奉献社会的事迹。
2课时
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个场景,提问:(1)小方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答:在履行责任的时候,往往会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冲突。) (2)你认为应该由谁来决定做哪一件事?为什么? (答:应该由自己作出选择,并且必须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3)如果你是小方,你会如何决定? (答:当多种责任发生冲突时,可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进行选择。先做重要的、必须马上做的,再做重要的,不需要马上做的,最后做自己爱好的事情。)
九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热门18篇)篇十三
2、展示:师生展示收集的关于秋天的资料,学生说说秋天的特点,教师总结。
(二)、进行新课。
1、抽学生读课文,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2、正音,自主学习课文生字。
(1)、四人小组交流生字的预习情况。(主要是哪些拼音容易读错,如:平翘舌、鼻边音、前后鼻音、是否是多音字;哪些字容易写错;可以组什么词;什么结构;什么偏旁)。
(2)、课堂内交流生字学习情况,抽学生教读、教学生书空,教师指导,板书重点。
易错音的字:多音字:“转”zhuan(转凉转换转化)zhuan(转动转圈)。
翘舌音字:爽收霜边音字:凉。
三拼音字:转凉爽霜降香黄后鼻音字:丰。
v去掉两点的规律:菊。
易错形的字:转排(注意笔顺)。
课堂组词(开火车形式进行),说结构、偏旁教师简要板书。
(3)、学生自由书空学习生字,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巩固。
3、再读课文思考:秋天什么时候到?哪几个月是秋天?
(三)、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生字。
(2)、给课文生字组词。
(3)、熟读课文。
九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热门18篇)篇十四
合作方块游戏活动;初步经历计划与组织过程的锻炼。
(1)通过游戏活动体会计划与组织的重要意义,培养合作精神。
(2)通过制定考察活动计划,初步经历计划与组织的锻炼。
怎样进行
本单元结合季节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营造一个走出校园考察的活动情境,旨在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在这种欲望的驱动下,利用考察活动的平台,让学生自己制定一个考察计划。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下面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到计划与组织的重要意义,本单元首先安排了“合作方块”游戏活动。教学时,一定要精心准备活动材料,周密组织教学过程,要让学生玩得高兴,玩得有序,玩出体会。
游戏准备:准备大小相同的纸,剪刀,每位学生取一张,分别剪成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规则图形,然后分组装成一袋,小组之间交换,作为拼图用的卡片。
游戏规则:小组成员都拼出了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时,就完成了任务。率先拼完的小组获胜。
游戏要求:游戏前,小组先讨论协商方案,制定实施计划;游戏时小组成员都从袋内取卡片,拼成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游戏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小组在活动中的表现,讨论和总结经验与教训,并进行集体交流,特别强调认真作好活动计划与组织工作的重要性。
走出教室去亲近大自然,深入社会,这是令学生欢欣鼓舞的事。教师宣布下周六到大自然中去考察的消息后,启发谈话“刚才的游戏活动,我们已经体会到认真作好计划与组织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考察活动前,我们要做好哪些计划与组织工作呢?”引导学生分成小组,一起商议,并作好记录。
由于这是探究过程能力训练单元的第一课,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我们对制定考察计划的方法做了适当指导,它是以卡通对话和样张的形式体现的,教学时教师要认真领会这一编写意图。这节课的下半时教学重点是制定考察活动计划,初步培养学生的计划与组织能力。如果教学时间不足,可以让学生课后完成,并告诉他们下节课要举行“考察计划展示会”,从而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学习要点
引导学生自主地总结出计划与组织项目清单。
学习目标
与组织的重要意义。
怎样进行
举行“考察计划展示会”是本节课和本单元的重点活动。教学时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让各小组将制定好的考察计划贴在展板上或黑板上,组织全班学生参观。也可以把各组的考察计划复印若干份,每组发一份,这样便于下面的讨论与总结。这一过程既是参观与学习的过程,也是比较与评价的过程。
接下来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重点讨论“哪些小组的准备工作做得好?计划与组织的内容有哪些?”并让他们把讨论结果记录在“计划与组织项目清单”里。
然后,进行集体交流与讨论,集思广益,统一认识,清楚制定考察计划的项目和计划与组织的要求。从而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需要说明的是教材里提供的计划与组织项目清单的内容,只是一个样张,决不是标准答案。教师要根据所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教学实际,充分开发和利用本班学生的智慧,让他们体验怎样计划与组织,了解计划与组织的一般内容和要求,这才是本课的教学目的。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学生对怎样计划与组织有了新的认识。为了进一步提升每一位学生计划与组织的能力,下面让学生分组制定一个完整的考察计划,并且要从中选择适合全班考察的内容,评选出最好的考察计划,用来指导下周六的科学考察活动。
九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热门18篇)篇十五
(1)作者将“言”和“行”的表现分成了几类?(明确:四类)。
一、能言、能行。
二、不能言、不能行。
三、能言、不能行。
四、言善、行恶。
(2)对这四种情况作者分别是什么态度?(请分别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敬、爱、任、除。
(3)我们很容易看出作者对“能言、能行”者的赞美和“言善、行恶”者的厌恶,那么另外两种人作者是否全盘肯定或者全盘否定呢?为什么?从中你明白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明确:辨证的看事物,取长补短)。
九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热门18篇)篇十六
1、体会生命的可贵,培养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2、认识生命的价值,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实现人生的意义。
3、认识青春的美好,珍惜青春年华,激发创造有意义人生的热情。
【能力】
1、发展感受、体验生命的可贵和价值的能力。
2、初步提高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生命和健康的能力。
3、观察认识各种生命和自我生命的独特性,提高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识】
1、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生命的独特性。
2、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
3、知道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懂得实现人生的意义应该从日常的点滴做起。
4、知道青春是美好的,懂得如何珍爱美好的青春年华。
第一课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
重点难点分析
1、“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因为珍惜生命教育(即生存意识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基础。只有认识到生命的可贵、生活的美好,才能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特别是一些青少年不能珍爱生命,不能善待生命,往往是因为没有认识到生命是宝贵的,没有体会到生活是多彩的。加强生命的宝贵性教育,则会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增强珍爱生命、提升生命价值的自觉性。
2、“人类生命是独特的”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人类生命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其社会性上,如,生产劳动和创造力、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生活、有思想等等,这些内容的讲述较为宏观,牵扯到一些概念也较为抽象,不好理解。另外,初一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较差,接受起来可能会有些困难。教学中应注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化抽象为具体,以突破难点。
第一课时独特的自我生命
人最珍贵的是什么?
有没有不珍惜生命的事例?
他们的做法对吗?
什么是生命?
1、生命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生命包括动物、植物、人、微生物等
提问:同学们有没有养过小动物?
讨论:假如没有生命,世界将会怎样?
2、人类生命是独特的
人类生命与动物植物有什么不同?
(1)人类具有无限的创造力(与动物相比)
讨论:人类创造力的表现
(2)人生活在种种社会关系之中(狼孩的材料,说明不再社会中成长的人,根本不能算是人)
(3)人类有思想:有思想,能够有意识地能动地改造世界,这是人类所特有的本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诸方面的发展就是人类有思想的直接、生动地体现。正因为有思想,人类才有法律、道德等行为规范,才有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正因为有思想,人类才不断的反思过去,重视现在,思考未来;正因为有思想,人类才关照自己,关心社会,关注世界。
3、自我生命有哪些独特性
学生发言,每个人的特点是什么?
文章赏析:
小结:依板书串讲
作业:做一次本地区的植物动物物种及其生存状况的调查,观察每个物种及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体会生命世界的神奇。
九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热门18篇)篇十七
1.能力目标: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
2.情感目标:理解无论音乐。美术还是其他艺术形式,都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无论音乐。美术还是其他艺术形式,都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高山流水》、《月光曲》抚慰我们的心灵,《蒙娜丽莎》带给我们“神秘的微笑”,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同样舞台艺术也有着神奇的吸引力。究竟舞台的魅力有多大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我的舞台》这篇课文。
板书:28、我的舞台。
2.解释课题理解“舞台”。
二、简介作者。
(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吴霜,吴祖光、新凤霞之女,著名歌唱家。剧作家。早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是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后留美6年学习西乐。代表作品《光明三部曲》:《别为你的相貌发愁》。《女人漂亮》。《父女惊魂》。著有《别问我的父母是谁》。《吴霜看人》等作品以及电视剧《新凤霞传奇》等。
过渡: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艺术家们那不为人知的艰辛的成功之路吧!
三、扫读课文,找出中心句。
1.学生扫读课文,画出句子。
2.指名读句子,出示句子,齐读一遍。
过度:生活就是一个大舞台,同学们心中也有一个大舞台吧!作者吴霜姐姐围绕心中神奇的舞台,写了一些什么事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四、自由读课文。
1.思考:课文讲了什么事?
2.指名回答。
过渡:课文围绕舞台对我的神奇的吸引力,娓娓叙述了作者在艺术和生活舞台上的成长故事,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
五、再次快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边读边思考:
作者的舞台在哪里?都有哪些经历?
出示空表格,发带空表格的小黑板给学生填写:
什么时段舞台在哪里做什么。
2.学生边读边填写。
3.交流归纳填写表格,弄清课文内容:
什么时段舞台在哪里做什么。
还没有出生时把娘胎当舞台在肚子里“登台唱戏”、“大闹天宫”刚会走路时把小床当舞台模仿母亲“演戏”
随母亲演出时每场必到舞台察言观色,学形记词。
六岁时侯把练功毯当舞台拜师学艺,署去寒来,刻苦学习学艺几年后把客厅当舞台给到家的客人开“个人晚会”小结过渡:
是啊!作者的舞台无处不在,正如人所说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的观众无处不在,体现出我对艺术的指着追求和舞台对我的神奇的吸引力。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对评剧的钟爱,也不难看出她的成功离不开艺术的熏陶,家庭的影响,尤其是她的的母亲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感染着她,想听一听她的母亲新凤霞唱的《花为媒》吗?播放评剧《花为媒》音乐。
过渡:
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具有北方地方特色的评剧,感受到了我国戏剧艺术的魅力。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在这美妙的音乐和成功之后,艺术家们他们所付出的艰辛和心血吗?请默读课文,找出表现我学艺艰辛、吃苦耐劳的句子,批画感悟。
六、品析重点句,深入理解课文。
九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热门18篇)篇十八
教学目标:
1、体会无私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沉重
的内疚交织的感情。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寓意。
教学重点:
品味词句意蕴。
教学难点:
“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课文讲析
一、教学导入:
但丁说“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
唤。”古往今来,关于母亲的故事、文章很多,大家熟悉的故事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文章有《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绵绵的爱化作了密密的针脚。冰心在《繁星》中写道“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进它的巢里,我心中的风雨来了,我躲进母亲的怀里”可见,母亲还是儿女心灵的港湾,这一类的文章还有很多。每个人笔下的母亲都不尽相同,因为发生的事情不一样,个人的体验不同。今天,我们学习史铁生的《合欢树》,再一次感受伟大的母爱。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学生浏览,把握文意。
教师提问:这篇文章是一篇什么表达形式的文章?主要
讲述了什么事情?你在其中体会到了什么情感?(见课文导读)
2、精彩赏读。
教师示范引导:在整篇课文中,最能感动你,打动你心弦的段落是哪一段?能声情并茂地给大家朗读一下吗?为什么能够感动你?(示范朗读2、3自然段)母亲对残废的“我”的照顾、治疗、鼓励,从中体会到了浓浓的母爱。
3、理清课文思路。
教师提问:作者写了人生中哪几个年龄段的哪些事情。
板书设计:
年龄“我”母亲
十岁作文获奖回忆自己,做裙子
二十岁双腿残废做各种事情照顾、
治疗、鼓励“我”
三十岁小说发表不在人世
三十多岁聊起合欢树已去世多年
三、深析课文
(一)介绍作者
作者在青年时代遭遇意外残废后,一度意志消沉,想以死来解脱自己,后来在母亲的照料、关心、鼓励下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把握母子间的亲情
母亲对儿子
1、在这篇描写母亲的文章中,你认为最能体现母爱的是哪些段落?
第2、3两段,也就是作者二十岁的时候。
2、在这两段中写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情?
为“我”治病;为“我”借书;推“我”看电影;鼓励“我”写作
小结:可以看出母亲不仅关心“我“的身体,更关心“我”的精神,这正是母亲的伟大之处。
儿子对母亲
1、对这样一位为自己付出太多的母亲,在母亲死后多年,儿子对母亲又是怎样的感情呢?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感激、内疚。句子(略)
重点分析内疚之情。
(1)母亲原本是一个聪明、爱美、善良、热爱生活的人,在自己没得病的时候,他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突如其来的灾难让母亲陷入了无止境的忙乱,一次次的失望,而且,史铁生的母亲在49岁时就死去,他一直觉得母亲的早死与自己有关,所以,对母亲,史铁生是怀有深深内疚的。
(2)对母亲住过的房,栽种的合欢树,作者的态度是有变化的。从不愿去到想去看看一直到后悔没早看。不愿去既是无法从失去母亲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也是无法面对自己深深的内疚之情。想去看,表明作者从内疚中解脱出来,终于可以理智的接受现实。因为他觉得母亲太苦了,死亡或许是一种解脱。
板书设计:
“我”母亲
感激、怀念、愧疚关心、鼓励(身体和精神)
(二)重点句理解
理智起来的作者可以静静回忆与母亲曾经的事情,所以文末写道“悲伤也成享受”可见对母亲怀念之深。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内疚之情并不是完全隔离开,也没有先后之分,两种感情是交织在一起的。
(三)理解合欢树的象征含义
1、文章主旨是母爱,合欢树与母爱有无联系?这运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有联系,合欢树是母亲亲手栽种。运用的是象征的手,也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写人的手法。
2、你认为合欢树象征的是谁,为什么?
合欢树既象征母亲也象征作者。合欢树是母亲亲自栽种,寄托着母亲的希望,所以象征着母亲。同时,合欢树从弱小到花繁叶茂,象征了作者的成长。
教学环节二:作业指导
单音节词语(一个字的词语)
吃、喝、洗、敷、熏、灸、逛
教学目标:
1、理清本文的论证结构,培养严密的思维习惯。把握善良的含义,做一位善良的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2、反复阅读,揣摩作者的思维流程,并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善良过时了吗?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这里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诗词曲赋。今天,我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去一颗最遥远但又导入语:《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下面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所掌握的有关《诗经》方面的知识。
二、《诗经》知多少1、学生交流查阅的相关资料,整理成百字以内的简介。(课前已布置预习)2、学生发言,补充。3、教师总结相关文学常识。(多媒体显示)
三、四读《诗经》两首,初步认知文本到研知文本。(多媒体显示诗的内容)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晰。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泗。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